第一篇:简论技术侦查的规定对自侦工作的影响
简论技术侦查的规定对自侦工作的影响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张广新 赵海宇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新刑诉法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有较大影响,其中关于技术侦查的规定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尤为突出。关于技术侦查的规定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今后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应当依法用好法律赋予的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
论文关键词 新刑诉法 职务犯罪侦查 技术侦查 秘密侦查
一、技术侦查的含义、适用案件范围及技术侦查的种类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 技术侦查是采取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获取案件信息、证据和缉拿犯罪嫌疑人等侦查行为的总称。技术侦查具有科技性、隐秘性和适用对象特定性等特征:(1)技术侦查主要运用一定的科技手段进行侦查。(2)这种技术手段具有特定性,不是所有运用技术手段的侦查活动都称之为技术侦查。(3)技术侦查具有隐秘性,通常是侦查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侦查活动。(4)技术侦查通常是对特定对象展开的侦查活动。检察机关有权采取的技术侦查手段的案件范围包括:一是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二是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三是需要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不论是否为重大犯罪案件,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
技术侦查包括哪些类型,《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所规定的“技术侦查”包括电子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秘密获取某些物证、邮件检查等秘密的专门技术手段,但此次修改后的刑诉法并没有对此加以规定。笔者认为对技术侦查手段应该作狭义的解释,即建议在修正中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技术侦查的种类作如下规定:技术侦查手段包括监听、技术追踪、视频监控、互联网监控等手段,其他手段可划归秘密侦查手段。
二、技术侦查的适用依据和适用程序
在侦查中采取哪一种技术手段,需要解决依据问题,即依据何种标准来决定是否采取某一措施以及采取哪一种措施,或者对哪些对象采取措施。新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本条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依据确定为“侦查犯罪的需要”,即以侦察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要不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采取何种技术侦查措施以及这些技术侦查措施适用于哪些人。
刑诉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新刑诉法的规定过于笼统,技术侦查由哪个机关来批准、可以批准几次、哪个机关有权对技术侦查进行监督等问题仍待细化。程序是正义的保障,需要对具体适用的程序进行规制:第一,批准机关。我国职务犯罪技术侦查由检察院内部侦查监督部门进行批准,还是由上一级
侦查监督部门进行批准,或是由上一级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批准?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笔者建议由本院反贪部门主管检察长批准,并报上级反贪部门及上级侦查监督部门备案,这样设置,既保证了职务犯罪侦查的效率效果,有利于案件侦查的保密,而且对侦查部门使用技术侦查也有足够的监督和制约。第二,解除程序。如果检察机关对应当解除技术侦查措施的不予解除,该由谁给予指出?为了保证检察机关依法运用技术侦查,出现违法情形时,犯罪嫌疑人或辩护律师可向侦查机关或批准机关提出审查的申请,同时批准机关也应在一定时间内主动审查,及时发现问题。
三、技术侦查的规定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
(一)技术侦查的规定有利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进一步开放和透明以及保障人权
新刑事诉讼法将一直处于秘密隐晦状态的“技术侦查”措施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技术侦查措施自此有法可依,进一步提高了侦查机关侦查活动的规范性,同时,新刑诉法赋予了通过这种侦查措施获取得材料具备证据资格和能力,使其能够出现在审查起诉和法庭审判阶段,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因此得以进一步开放、透明,有利于保障人权,走出一条侦查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效率与效果兼得、办案安全有保证的路子,实现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职务犯罪侦查的科技含量
新刑诉法使得技术侦查规范化,规定的技术侦查,是有力的法律武器,提高了职务犯罪侦查的科技含量,有利于侦查工作的精力从获取口供转移到全面搜集证据上来,实现“由供到证,以证印供”向“以证促供、证供互动”的转变,有利于尽快放弃传统依赖口供突破案件的办案模式。
(三)赋予技术侦查获取的材料具备证据资格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办案侦查含量
新刑诉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依照本节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科技方法收集材料作为证据,为后续的诉讼活动提供依据并以此确立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新刑诉法这一条款的规定,使得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收集的材料具有证据资格和能力,可以作为起诉和判决的依据。
(四)有利于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和提高侦查能力和执法水平
开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人是第一要素,技术侦查的有效使用,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一大利器,同时也对侦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侦查能力和执法水平。通过开展专项培训、提高信息化侦查能力和科技化应用能力、健全完善侦查人才引进,优化侦查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提升运用技术侦查的能力,促进侦查队伍专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中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的有效使用
实践中如何有效使用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即如何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效使用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侦破案件,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明确职务犯罪侦查使用特殊侦查手段的优先性
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手段优先性是指侦查主体在侦查职务犯罪过程中依法享有优先适用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职务犯罪与普通犯罪相比具有隐秘性特征,特别是在一对一的贿赂案件中,因缺乏受害人,加上环境的封闭性,依靠传统侦查手段破案的几率甚低,即使勉强能获得证据,亦需要通过大量的间接证据来完成,这需要耗费大量的刑事司法资源。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具有较强的应对性与有效性,能以较低的司法资源获得较大的司法利益,因此应当保障在侦查职务犯罪中使用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的优先性。
(二)明确区分科技手段和技术侦查以及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
科技手段在侦查工作中的应用与技术侦查是两个概念,科技手段范围广,包括调取电子证据、话单分析、数据恢复、心里测试等,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于不属于技术侦查范畴的现代科技方法,在办案中可以积极探索、大胆使用。
秘密侦查是侦查机关根据授权,使用秘密力量,隐匿身份实施侦查,收集犯罪证据,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特殊侦查方法。修正后的刑诉法规定了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二者是不同的。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要灵活使用这两种特殊侦查手段。在立案之后,依法使用侦查手段和措施,改变立案后马上解除犯罪嫌疑人的习惯做法,采取秘密侦查的方式最大化收集固定证据,并严格依照新刑诉法规定,依法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做好充分准备后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
(三)机动灵活使用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
职务犯罪侦查是一种由表及里的从不确定到确定的动态认知过程,本质上是对已经发生的犯罪事实的一种复原,是运用证据恢复其本来历史面目的高智能和对抗性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侦查部门在主动、灵活、机动条件下,综合运用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获取证据、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治犯罪。
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案件,刑诉法规定可以采用技术侦查手段,并可采取拘留、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可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对于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重大”标准的贪污、贿赂案件,则不能采取技术侦查手段,那么是否可以采取秘密侦查手段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实践中,秘密侦查已经成为贪污、贿赂案件的常态化侦查手段,对侦破案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刑诉法第七十三条:“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本条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做出了规定,刑诉法如此规定的目的是提高监视居住的约束力,但也起到有利于职务犯罪侦查间接效果。尤其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强制措施,有利于增强监视居住的控制力度,避免妨碍诉讼的情形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中发【2004】16号)【Z】2004年8月26日.[2]周静.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解析[J].党史文苑,2010,(04).[3]王成,朱伦,孙裔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http:///,2009,(05).参考文献:
[4]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http://.cn/1998.[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修改后刑诉法对自侦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修改后刑诉法对自侦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是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大修”,修改条文逾百条,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都有重要完善。新刑诉法明确树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强化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新刑诉法倡导的人权保障理念是对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根本性价值在刑事立法中的具体体现。伴随着人权保障理念在刑事立法领域的树立,特别是通过规范刑事司法行为的程序法加以明确规范,对今后侦查工作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一、新刑诉法对自侦工作的影响
(一)严格化的证据规则,提高了搜证要求
新刑诉法要求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职务犯罪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要求自侦部门工作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必须严格按照刑诉法的相关规定,告知其权利义务,全程录音录像要求侦查人员严格讯问方式方法以及讯问措辞,不能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供述及证人证言。
非法证据排除使得检察机关侦查取证工作面临了巨大挑战。证据的合法性既包括程序要合法也包括实体要合法,获取证据的手段、获取程序要合法,否则的话就会被当作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对于职务犯罪来说,尤其是贿赂犯罪突破案件主要依靠的事言词证据,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无疑成为涉案者为逃脱法律追究的一个重要的辩护理由。通过政策攻心、法制教育等手段摧毁犯罪嫌疑人的心底防线使其交代罪行,是检察机关在处理职务犯罪,特别是贿赂犯罪时最常用的手段,而新刑诉法禁止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使得侦查部门只能在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时,才可对案件有细致的了解,否则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将自侦部门的政策攻心、法制教育等手段狡辩成威胁、恐吓,最终使得证据予以排除。因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侦查的手段、环境、方式、办案人员的语气语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二)辩护制度的完善化,强化侦辩对抗性
新刑诉法对于辩护制度的修改主要有四点:一是辩护人参与诉讼的时间提前。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侦查机关应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二是委托辩护主体扩大。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近亲属也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三是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将原来的范围扩大到部分精神病、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四是律师会见等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持“三证”即可会见犯罪嫌疑人。
在自侦案件的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而律师在侦查阶段就可以以辩护人的身份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使其参与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辩护、代理环节极大提前,因而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全程几乎都要面对辩护人的监督。在以往自侦案件办理中,办案机关突破案件的最佳时机就是对犯罪嫌疑人讯问初期,而如今在这一阶段,律师的提前介入,使得犯罪嫌疑人有了律师帮助,无疑是给犯罪嫌疑人打了一针强心剂。犯罪嫌疑人可能因为律师提供的法律专业知识,在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更加镇定从容,提高其辩解能力,大大的加强了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的意识,而且法律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犯罪嫌疑人可以充分运用沉默权,对一切有关犯罪的问题拒绝回答,或者避重就轻,只交代自己最轻的或者与犯罪无关的问题,以逃避法律制裁,使案件的突破难度加大。再者律师会见不被监听,对于缺乏职业素养、预谋不法行为的律师缺少监督,不可避免地有些律师为了帮助犯罪嫌疑人逃脱罪责,就会为其出谋划策,为犯罪嫌疑人如何供诉辩解提供意见。特别是新刑诉法赋予律师的申诉、控告权,使得检察工作中稍有不符合诉讼程序的行为,就会给律师以口实,使得侦查工作处于被动,这无疑给检察院的侦查和审查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三)细化了强制措施条件,加大了采取强制措施的难度 一是对取保候审进行修正完善。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九条、第五十三条和第七十条对取保候审制度的条件明确、范围扩大、相关义务和保证金问题都作了新的规范。二是细化了监视居住条件。严防监视居住制度异化为变相羁押,同时完善被监视居住人的监督手段和刑期折抵。三是逮捕、拘留和审查逮捕的程序规范,明确逮捕条件和羁押告知义务,将必要性审查制度严格化,使侦查羁押措施在更加规范的法治轨道内健康运行。新刑诉法就强制措施的条件、程序等进一步细化、规范化,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条件更加苛刻,对传统的通过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为办案争取时间、辅助案件突破提出了挑战。
(四)侦查监督进一步强化,约束了自侦行为
侦查监督的强化主要体现在羁押必要性的严格审查上,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程序,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为强化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的关押。在对侦查活动监督中,对被采取羁押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要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不应当继续羁押的,应当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变更强制措施就可能使侦查部门无法控制犯罪嫌疑人,不利于证据的收集。
二、自侦部门如何更好应对新刑诉法的规定
(一)要扎实充分地做好对自侦案件的初查工作。新刑诉法对禁止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律师对案件的辩护、代理环节极大提前,使得现行的职务犯罪侦查理念及侦查模式不能适应新诉讼法的要求,在适应新刑诉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树立“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与程序兼顾”的观念外,对于传统办案方式中将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作为突破案件关键的做法要予以摒除,要逐步树立依靠正面接触、讯问前的秘密调查及科技手段和技术侦查获取证据突破案件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依靠秘密调查和技术侦查,巧妙运用侦查谋略迫使涉案者自乱阵脚,露出破绽。在新刑诉法背景下,由于辩护律师的介入已经提前至侦查阶段,使得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全程几乎都要面对辩护人的监督,律师享有充分的权利对抗检察机关。为有效查处犯罪,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侦查工作中心应适当前移,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前,要做好相应的调查、侦查、取证工作,要更加重视立案前的自侦案件的初查工作, 一旦出现直接与案件相关的物证、书证等证据,必须高度重视,快速收集、查扣,以防毁灭转移。将相当一部分物证、书证、甚至言词证据予以固定。在自侦案件初查期间,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状况下,做好充分准备后,再立案进入侦查阶段,会使得侦查工作更加快速、有效。
(二)勤于专研讯问手段,严格规范审讯过程
新刑诉法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重大、复杂案件,传唤、拘传的时间可延长至24小时,传唤和拘传时间的延长为第一次讯问争取了时间,缓解了自侦部门拘留前办案时间紧张的压力,但即便时间有所延长,只有重视讯问技巧、提高讯问水平,才会真正解决审讯难的问题。为充分利用新刑诉法关于拘传24小时的规定,在目前审讯工作中自侦部门应提前准备、摸索规律,研究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心理情况,研究如何科学安排审讯时间、确定和规范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和饮食时间及场所,把握审讯工作的最佳节奏,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突破案件和固定证据。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审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案,一是要严格遵守提审讯问制度,规范办案工作区及看守所录音录像硬件配备及人员配置,对讯问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严格遵守看审分离和审录分离等规定,消除犯罪嫌疑人翻供、串供的可能性。
(三)适时灵活的运用强制措施
修改后的刑诉法对监视居住和逮捕等强制措施有了较为细化的规定,立案后首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既是检察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又是决定案件成败的关键。侦查人员既不要寄希望于犯罪嫌疑人能作有罪供述,但又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充分运用已收集掌握的证据,打消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摧垮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对犯罪嫌疑人的言行和细节要多留意,多观察,多研究,从而发现新的线索和取证方向。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大胆适时地对其采取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改变讯问环境,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四)转换侦查模式,充分运用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
首先,新刑诉法规定了禁止自证其罪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使得合法证据的获取难度大大的增加,技术侦查手段的补充又为证据的获取提供了新途径。检察机关在立案后,对于重大贪污、贿赂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批准手续,可以由检察机关决定采用技术侦查手段,并交由执行机关执行。因此,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时,应当善于运用技术侦查手段的决定权,并与相关执行部门取得联系,相互配合,通过执行部门麦克风监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邮件检查等方式直接而快捷地收集犯罪证据,增强自侦部门获取客观证据的能力,减少对口供的依赖。其次,检察机关在证据的获取方面,要兼顾实体与程序合法。在侦查工作中,要保持与律师及其它司法部门的联系,尊重并听取意见,及时纠正自身自侦案件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要善于借助律师的作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说服教育工作,以实现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进而对案件的侦查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效果。对于律师的申诉、控告,要予以重视并妥善处理,以确保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也有助于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自侦部门完全可以在表明检察机关对律师职业和权利尊重同时,提出要求其行业自律的建议,对少数律师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通报,对个别律师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依法处理。
尚义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综合科 郭朝辉
2013年11月20日
第三篇:技术侦查
浅论技术侦查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适用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指的就是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罪犯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包括电子窃听、秘密录象、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递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等。
1、技术侦查拥有全新的证据获取方式,有利于证据的保全和固定
在我国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影响下,职务犯罪也已经成为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的犯罪,犯罪的的手段层出不穷,犯罪获得的钱、物藏匿的越来越深、犯罪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而现阶段侦查中发现难、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运用通常的侦查措施往往很难奏效。而技术侦查手段主要是监听电话、监视录像、秘密搜查、秘密拍照、对侦查对象定位追踪、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递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因为技术侦查获得证据和保存证据的方式特殊,所以相对于口供证据更加有利于对犯罪证据的及时保全和固定,这些证据能够客观、准确地为侦查破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分析案情和进一步侦破案件提供有力依据和指示方向。
2、技术侦查改变了现有侦查模式,使侦查变得多样化 现阶段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贿赂犯罪这种行动隐秘的案件,侦查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原始模式上,而且现今保护人权的呼声越加强烈,随着国家各种防止刑讯逼供的法规、政策的相继出台,在规范文明执法的同时,也使得检察机关传统的侦查模式陷入窘境。“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愈演愈烈,这种“挤牙膏”的侦查方式,其工作效率、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转换侦查模式,不仅是刑事侦查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内在要求。而
技术侦查正是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所产生的“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在结合过去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使侦查走向多样化,让证、供互相指引、互相佐证,拓宽侦查方向,提高破案效率。
二、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依然存在,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权力运行仍缺少完善的制约和监督。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职务犯罪呈现智能化、专业化、隐蔽化、国际化等特点。一方面,犯罪分子作案隐蔽、串供、毁证、伪造证据、转移赃物等反侦查活动越加普遍,给检察机关侦查、取证造成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法律的普及,检察机关办案流程和方法的公开化、透明化,犯罪分子对抗司法的心理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刑事诉讼法对反渎反贪侦控能力的程序性控制和高检院的一系列规范性规定,更使得传统的侦查模式陷入了窘境。从司法体制上看,检察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其难以抗拒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难以落到实处。受检察机关的双重管理机制所限,检察机关的经费来源和人事安排仍然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遇到的阻力和干扰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受发展超前、法律滞后的影响,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使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工作面临困难。另外,基层检查机关侦查部门办案力量薄弱、侦察机制落后,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扭转。在这种新的执法环境下,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要有所突破,只能寻找新的侦查手段。
三、我国应对措施
1、检察机关必须设立独立的技术侦查系统
首先检察机关要建立独立的技术侦查系统,现今如果检察机关想要监听某嫌疑人的电话,只能寻求公安机关协助,使用公安机关的电话监听系统,但是公安机关隶属于政府,如果检察机关想要监听嫌疑人的电话不仅自己内部要进行审批,同时还有报请同级公安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审批后还要报请上级公安机关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审批的过程十分繁琐,而且耗时太长,不但不能及时的进入监听工作,再上时间的审批过后,极有可能错过最佳的监听时机。使监听工作成为“想用时用不上,而能用时又没用了”的鸡肋手段。而且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尤其是在初查阶段,需要极高的保密性。这种长时间多部门的审批过程,存在较高的泄密隐患,而且也不符合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独立行使审查权的规定。因此检察机关应该建立独立的技术侦查系统,2、检察机关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侦查制度
运用技术侦查可能对公民的个人隐私构成威胁,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主要针对的是国家一些热点权利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这是一个范围较小的特殊群体。但每一个公民的隐私权都应该受到保护,所以检察机关对使用技术侦查应当建立严密的内部逐级审批制度,防止滥用职权行为发生;还要建立完善的技术侦查档案管理制度和报备制度,以备接受人大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更要建立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滥用职权侵犯他人个人权利的人员一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再则在办案人员申请技术侦查时应该提出被侦查人员可能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据,并不需要严格的定罪量刑证据,但也不能仅凭空穴来风就对被侦查人员采取技术侦查手段。笔者在基层检察院办案多年,其中在一次查办某开发区城建局案件时,在初期的侦查过程中发现该城建局每年都有大量的城建、绿化等工程招标,但因开发区财政紧张,所以经常拖欠中标公司工程款,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时间给付,在我们对给付情况秘密进行整理之后发现,大部分中标公司都是在工程结束后1年左右才能得到尾款(不包含质保金),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在工程结束后两三个月左右就结清了工程款,根据举报的线索和办案人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小部分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到工程款,虽然没有获得不正当利
益,但是违反了该城建局正常给付方式,其中可能存在行受贿嫌疑。后来经过大量的取证,又对一些公司的负责人进行询问,有些负责人终于承认在得到全部工程款后,都以电话相约,送给该领导钱物。这也证实了我们初期的猜想。如上述案件,如果提请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在报请审批时应该说明报请的依据,就如此案优先得到工程款的公司虽然没有从中取得不正当利益,但是其优先取得工程款却违反了城建局正常给付方式。因此报请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还必须要有充分使用条件。
3、检察机关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侦查人员
随着科技强检工作的不断深入,技术侦查人才紧缺的问题更是凸现出来。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基本没有刑事侦查方面的人才,且侦查员结构不合理,掌握先进侦查技术难度大,检察机关缺乏大量的精通侦查技术的专业人员,也限制了技术侦查的运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把侦查技能培训纳入自侦科技工作范围,通过培训普及和提高侦查人员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大力加强侦查人员的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领域的强化与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借鉴国外大量的反贪实践,技术侦查手段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的用于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极利于隐藏调查意图,采用秘密方式,使用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形式,最大程度保证证据真实客观,并有利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做到快速出击,迅速查证,惩治腐败。由于其具有的秘密性、快速性、直接性,已然成为各国打击犯罪的威慑性力量。但是,技术侦查手段也是一柄双刃剑,很容易侵害公民的基本人权,使用必须在法律的规制之下,严格依照程序。遗憾的是,我国至今没有在职务犯罪侦查方面制定详细的、可依照执行的法律。我们应当以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为契机,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立法技术与实践经验,积极建立并完善我国的职务犯罪技术侦查制度。
东陵区人民检察院李栋
第四篇:刑事科学技术对侦查的影响
刑事科学技术对侦查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刑事侦查第一战斗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刑事侦破能力的提高以及侦查观念的转变。
一、科学技术对刑事侦查的影响史。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先人在刑事断狱中就曾运用了观察、记录和检验物证的手段。强调“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注意发挥证据的作用。近代《刑事侦查学》的诞生也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犯罪侦查学被认为是一门“把自然科学应用于法律科学,旨在对物证进行检验、同一认定、具体辨别和判断的学科”。刑事侦查学后来乃至今后的发展,也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二、刑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融入世界体系,人们的价值观、人文观以及法制观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对刑事侦查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体上看,就是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1、刑侦工作环境发生的变化。
① 法制环境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法制化社会,立法和执法监督日臻完善,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普遍增强,侦查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督和制约。
② 人文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一系列变化,调查取证工作越来越困难。③舆论环境的变化。各种媒体特别关注刑事案件的发破新闻。刑事侦查始终处在媒体追踪范围,其中不乏干扰之嫌,对侦查工作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2、犯罪形式发生的变化。
①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增加。
②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增强。
③ 犯罪人对抗性加大。
犯罪与侦查、邪恶与正义的较量显得日益复杂。通过加大侦查的科技含量,持续地增强控制、发现、揭露、制服犯罪的能力,无疑是刑侦改革的重要内涵。
三、科学技术在刑侦工作中的发展
刑事侦查中的科学技术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它既包括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也包括现代化的侦查观念,更需要人的整体科技素质的提高。
1、刑侦技术的开发。刑侦技术属于应用技术,为了引进、借鉴、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最先进手段,为侦查服务。我们必须增强科
技意识,广泛地涉猎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敏锐地发掘新的技术手段,尽快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变成侦查的战斗力。
2、侦查人员的科学技术培训。必须把培训纳入刑侦科技工作范围,通过培训使科学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强化与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3、刑侦体制与管理机制改革。应当把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科技应用范围、强化科技培训与考核摆在足够高的位置,以适应侦查工作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
4、重视法科学的研究。法学是复杂而严谨、且历史悠久的科学。不重视法科学的研究,刑侦工作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正在迅速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应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手段,研究机动灵活的侦查谋略,“科技加谋略”的模式将实现刑侦工作质的飞跃。
第五篇:简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所属课程:马克思主义概论 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网络身心健康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开发度和自由度日趋提高,复杂化、多元化、商业化日益加强,色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许社会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青少年身心健康、道德来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提出相应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科技、文化、教育等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快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另外,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让人们参与其中,自由发表意见,而青少年网民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不强,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比较缺乏自律,往往会把网络当成炫耀自我的天地,肆无忌惮地传播色情,攻击他人,游戏人生等,有的还成了破坏网络的黑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青少年网民则因为网上交友或聊天,落入圈套骗局而不能自拔,甚至越陷越深。
第一,青少年失范的网络行为,严重危害网络文明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的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键时期。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的阶段,如果对他们引导得不好,他们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关调查显示,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由于他们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在上网的过程,失范的网络行为显得特别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充当黑客。黑客指的是利用通讯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截取或篡改计算机数据,以及恶意攻击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危害国家或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安全的电脑入侵者或入侵行为。世界上每20秒钟就发生一起黑客事件,频率非常高。而充当黑客的很多就是青少年网民。他们惯于破坏别人的计算机系统,恣意阻塞网络路,并以此为荣。
(二)在网络上肆意漫骂和攻击。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上网的时候,面对网
络这一“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赋,没有岐视”的“世外桃源”,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到“慎独”,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顾任何后果。不少青少年将网络当作发泄自己不满的窗口,肆意漫骂,什么不文明的话都敢说,毫无自律意识。
(三)投身“网恋”,大放黄毒。目前“网恋”流行一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在网上有好几个异性“伴侣”。他们在“聊天室”里互相调情,露骨的情话、下流脏话连篇累犊;有的甚至还有意在网上投放黄毒;有的还利用“网恋”,骗取别人的感情,使之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四)浏览色情网站,模仿不道德行为。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青少年学生是无意或有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动机。
第二,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广袤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既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有各种腐朽没落的东西。互联网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他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一)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互联网独特的魅力,常常使人们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使许多青少年上瘾,欲罢不能,以至于每日里几小时,十几小时地搭进去,占用了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使身体受到损害。
(二)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久后会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性化的倾向。许多青少年喜欢往网络社会里钻而逃避现实,成为所谓的“网虫”。他们的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冷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畸形或变态。他们常常以一种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整个人类和现实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互联网的虚拟环境,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例如,一些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导致心理疾病与情感异化。据悉,各地青少年网民中都已发现患有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躁症的人。在网上聊天中常有人“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也会导致青少年网民性别错位。另外,有的青少年网民“宁信机不信人”,道入“虚拟时空”,到网上寻求感情寄托,不愿直面对现实,从而迷失了现实中的自我。
(三)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上信息的自由化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主义。特别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因特网语言环境,信息流量以及伴随其中的价值观输出等方面,均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一种以因特网为载体的西文强势文化正在形成,它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难以避免。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手段,它本是身无可厚非的。但是,严酷事实告我们:网络绝对不是一片净土。如果让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泛滥,将会祸害无穷。因此,加强网络防范,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首先,要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处于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时期,他们常常表现为冲动多于理智,对社会上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对他们来说,首先需要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强制性他律来规范其社会行为。但是,单有这种强制性的他律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使青少年将强制性他律内化为本身的自觉行为,使之能够自律。因此,不
仅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还应该对他们开展道德教育,要在整个社会为他们创造一个“法治”和“德治”的网上和网下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网上反动、色情、迷信等信息,才有可能使他们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自觉地不充当黑客。
其次,密切与家庭的合作和沟通,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因为家庭电脑的普及,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就更加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双方要经常性地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此做出积极的行动。家庭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才能言传身教。此外,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加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贴照料,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成长中的一些心理、生理困扰,让亲情和友情丰富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对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依恋和依赖。
第三,学校要丰富课余生活,提倡健康、积极的集体活动。网络聊天、交友游戏,从另一角度讲,也是青少年学生渴求交流和友谊的反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业负担及父母的期望又使孩子压力增大,而独生子女的现实又使他们缺少宣泄与沟通的渠道。因此学校要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给学生一个大家庭的空间,一个同龄人可以进行感情交流的地方。这是网络德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良方之一。
第四,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的、腐朽信息的诱惑,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现代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在进行这一 方面的教育时,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行为技能,是网络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条件。让青少年懂得网络知识和技能,懂得网络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共场所”更需要规则和美德,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就能够较好地让青少年明白网络上的是与非,有利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调查感悟: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有些人沉迷于网络之间,甚至有些人为了能玩的起游戏去偷去抢,这都是不值得的。我承认我也玩游戏,那只是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中来调节一下心情,不至于太压抑;但我也承认如果玩多了也是不好的,有些人整天在游戏之间徘徊,就想吸毒一样上了瘾,而做出一些非法的事。但究竟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着谁也说不清楚,但只要你的意志坚强,偶尔玩一下游戏也不会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