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资本主义在欧洲扩张
第1课,资本主义在欧洲的扩张
一、教学目标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资本主义在欧美得到初步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再次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革命后,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成长。德国的封建割据状态和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1871年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俄、德两国的变化,标志着资本主义成功地在欧洲实行了进一步扩张。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概括本课的内容,了解和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及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及所产生的后果。
2. 能力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及德国统一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即都由封建王朝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改良的手段,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回顾英美法革命,并把英美法与俄德作进一步比较,看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在逐渐衰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及德国统一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资本主义一定要代替封建社会,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教材分析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资本主义在欧美得到初步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再次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革命后,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成长。然而,德国的封建割据状态和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俄国,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另一方面是落后的农奴制仍在顽固发挥作用。这对矛盾的激化,引发俄国的两次改革:彼得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两次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改革是向西方学习,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则使俄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德国的情况与俄国不同。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割据。国家的四分五裂状态和各自为政的邦国和自由市,使国内的统一市场难以形成,而资本主义经济也难以发展。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一条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即发动人民群众,使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势力;另一条道路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即通过封建王朝发动的战争,来实现国家的统一。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实现“铁血政策”,并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尽管俄国和德国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矛盾不同,但是两国解决矛盾的办法都
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通过农奴制改革和德国的统一,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两国以后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资料库
1)历史事实简介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继位之初,俄国经济十分落后,与西欧国家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改变落后,追赶西方强国,彼得决定学习西方。1697~1698年,彼得化名彼德·米哈伊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同俄国考察团赴西欧各国考察。彼得身高超过2米,精力充沛。他认为只有考察先进的西欧国家,才能学习它们的长处。他先后考察了瑞典、普鲁士荷兰和英国,不但调研其政治制度,还参观其工厂、议会和学校,甚至在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当了四个月的学徒。回国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军事上,彼得以欧洲方式建立俄国军队,他解散了原先非正规的军队,实行强制的征兵制度。他在位先后征兵53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支包括20万陆军和2.8万海军的正规军。这支军队配有统一的武器装备和服装,并根据统一的条令进行训练。为了培养军官,一方面派贵族子弟赴西欧国家学习,另一方面在国内建立军官学校。此外,他还兴办军火工业。经过改革,俄国军队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
在行政管理上,他对原先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全面改革。那些效率低下、保守无能的机构被撤消,中央政府的11个委员会取代了以前的50个机构,从地方到中央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全国的大权掌握在彼得手中。对于官员的任用,彼得打破了按门第选拔的传统,任人以才能为标准。他任命的第一位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是猪倌,而陆军元帅缅希科夫曾经在莫斯科大街上卖过包子。
在经济上,彼得学习西方,大力发展工业,同时也努力推进商业。他开凿运河,修建公路,建立通商口岸,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开设了各类学校,诸如工程技术学校、造船学校等。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剧院和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他出版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自任主编。为了引入西方的礼仪,他甚至采用强迫手段,迫使俄国贵族接受。有一时期在宫廷里规定说法语,芭蕾舞也在此时引入俄国。
彼得的改革,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增强国力。一方面,改革使俄国的欧化达到高潮,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俄国开始向欧洲强国迈进。另一方面,改革没有触动俄国的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经济现代化和政治封建化的矛盾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比如,彼得迷恋英国的造船技术,却对英国的议会政治毫无兴趣;他狂热建立工厂,却不用雇佣工人,反而大量使用农奴。)对俄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奴制危机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得到较快发展(比如,手工工场的数量增加,蒸
汽机的使用,30年代去又大量进口机器,50年代俄国形成自己的机器制造业),因此与农奴制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需要不断增加的自由劳动力,但是农奴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农奴即便进厂当了工人,但仍有可能随时被地主召回;资本主义需要广阔的市场,但农奴受到残酷的剥削,购买力低下。矛盾的激化表现为:
第一,农民为反抗农奴制的起义此起彼伏。1826~1861年,此类起义达1186次,其中1858~1860年就高达300次。农民们拒绝服劳役,拒绝交纳赋税,甚至杀死地主。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在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中,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文章等办法,宣传自由、平等和博爱,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鼓吹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俄国与欧洲列强为争夺土耳其而发生战争,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是非主义的。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俄国以失败告终。1856年,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俄国失去了在黑海保有舰队的权利;并拆去黑海沿岸的要塞,宣布黑海及海峡中立,对各国商船开放,等。巴黎和约是对沙俄的沉重打击,沙皇政府原来企图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挽救农奴制度,结果适得其反,战争的失败不但使沙皇政府丢尽了面子,而且使国内矛盾更趋激化。
赫尔岑
赫尔岑(1812~1870),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革命思想影响,立志废除农奴制度。沙皇政府认为他是个危险人物,因而两度判处流放。在流亡欧洲期间,他亲眼目睹了1848年欧洲革命。1853年他建立“自由俄国印刷厂,以后又创办了《北极星》(1855年)和《钟声》(1857年)杂志。他在杂志上猛烈抨击农奴制度,但是由于忽视了人民的力量,他一度对沙皇抱有幻想,甚至写信恳求他解放农奴。但是,事实教育了他,使他转变立场,放弃幻想。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1811~1848),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他不满农奴制度,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写剧本批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开除。如何废除农奴制?他曾经计划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农奴制的罪恶,从而自觉抛弃农奴制。然而,实践教育了他,使他放弃了这种幻想。1847年,他在《给果戈里的信》中,揭露了农奴制的罪恶,并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他的大声疾呼,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力推动了反对农奴制的斗争。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8岁进彼得堡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和杂志撰稿人。1862年被捕入狱。狱中一年写出力作《怎么办?》之后他又两次遭到流放,在西伯利亚度过20年的苦难岁月。他认为,要废除农奴制,就必
须消灭沙皇专制制度。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必须运用革命的手段。企图用和平手段解放人民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根本没有可能性。他提出,俄国必须进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统治,把土地分给农民。
杜勃罗留波夫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车尔尼雪夫斯基战友,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农奴制,批评沙皇专制统治,号召人民用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尼古拉一时长子,即位后面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和农民革命高涨的形势,被迫实行农奴制改革。改革保护了地主的利益,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位期间,残酷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积极实行对外扩张。1881年被刺杀。
农奴制改革
俄历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或者赠送农奴;农奴有权支配自己的财产、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在划分地界时,地主剥夺农民原种土地的1/5~2/5,并把坏地分给农民。为了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由地主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由上可见,农奴制改革维护了地主利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但也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意见不一
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各邦的看法也不一致。由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是最强大的二个邦,因此这二个邦的统治阶级都力图把德意志其他各邦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主张由奥地利皇室领导,建立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君主国家,叫做“大德意志方案”;主张由普鲁士领导,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统一国家,叫做“小德意志方案”。
俾斯麦
俾斯麦(1815~1898),出身在一个世代容克家庭。先后在格丁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在军队服役,后回家管理庄园。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农业,已经入不敷出。俾斯麦原来分得家产20万台勒(德国旧货币名词,1台勒约为2马克),后来竟负债9万台勒。在这种形势下,他改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才使情况有所改变。
俾斯麦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国。为此,他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德国的分裂是一种病,必须用火和刀来医治;他支持“小德意志方案”,宣称应该向奥地利开战,把德国统一在普鲁士领导之下。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后,立即提出了“铁血政策”,他从此也被称为“铁血宰相”。
俾斯麦首先扩军备战,面对议院的反对,他坚持我行我素。议院要求监督政府的财政开支,他置之不理;一些议员提出罢免他,他嗤之以鼻;议院否决了他的军事预算,他公然解
散议会。他公开说:“我必须坚持采取违反宪法的行动。”“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指议会)的奴仆。”镇压了国内反对力量的反抗后,他开始矛头向外,准备用战争解决德国的统一问题。
他首先拉拢奥地利,向丹麦开战。丹麦战败后,他又挑起普奥战争,把奥地利排斥出德意志。1870年,他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矛盾,挑起普法战争,并最终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任首相。
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后,与俾斯麦产生了矛盾,迫使他辞职。1898年去世。
对丹麦的战争
发生于1864年。当时,丹麦王国在其本土之外还占领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其中,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尔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联;而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居民除了日尔曼人外,还有大量的丹麦人,因此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丹麦国王一直企图把这二个公国并入本国版图。1863年颁布的丹麦新宪法规定把两国归入丹麦领土。此举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对,俾斯麦乘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普奥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因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拢俄、法、意,使他们在对奥战争时不予干预。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达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此后,奥军无力再战,只得请法国调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不仅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而且还占领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鲁士占有全德领土的2/5和人口的2/3。
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已经具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有统一的议会,普鲁士控制着其军政和外交大权。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美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这4个邦国力图保持独立,因而靠拢法国,抵制普鲁士。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早在调停普奥战争时,法国就提出,普鲁士的势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7月13日,法驻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霍亨索伦族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辞拒绝,并将事情经过电告俾斯麦,俾斯麦乘机窜改电文,以此激怒法国。电文公布后,法国于7月19日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辐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2)课堂训练释义
小论坛1:沙皇为什么要主动进行农奴制改革?
从表面上看,沙皇是“主动”颁布改革的法令,但是实际上,俄国社会在农奴制束缚下,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已经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各种力量逐渐联合起来,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俄国社会处于革命的前夜。因此,摆在沙皇面前有两条路,如果继续顽固坚持农奴制度,那么,必然会引发革命,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主动改革,不但能避免革命的爆发,而且由于掌握了主动权,因此还能尽可能保护地主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沙皇的这种思想在课文第4页的小字中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了:“尤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由此可见,沙皇主动改革有二个重要原因:其一,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废除农奴制成为历史的必然,只是时间的先后和形式问题了。其二,采用革命的方式,有利于农民,而不利于地主;而采用改良的办法,则有利于地主。上述两种因素的结合,促使沙皇自动采取了行动。
小论坛2:如何评价俾斯麦?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任务,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当然,俾斯麦代表了德国贵族资产阶级,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比如随意发达战争、严厉镇压工农等。
第二篇: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教案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前三个子目讲述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扩张和相互争夺的过程,后两个子目历数殖民主义的罪恶。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抢占殖民地,在16世纪成为欧洲最大最富的殖民帝国。从17世纪开始,英国、荷兰和法国也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新兴的殖民国家。在长期的殖民战争中,英国最终战胜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欧洲殖民国家在殖民地进行残酷的血腥的掠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和贩卖黑人奴隶,其殖民主义罪恶骇人听闻,罄竹难书。欧洲的资本主义正是建立在万恶的殖民制度的基础上的。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英国、荷兰、法国的殖民扩张和相互争夺;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殖民主义的罪恶。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欧洲殖民扩张的情况,使学生认识欧洲的资本主义是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②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给亚洲、非洲、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祸,通过讲述使学生认清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反殖民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结合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有关史实,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殖民主义罪恶的具体材料得出正确结论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葡、西、英、荷、法五国的殖民扩张;殖民主义的罪恶。
难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新航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提示导入新课。)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它们又都在同时占据殖民地。我们先来看看葡、西两国是怎样进行殖民扩张的。
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板书)
1.占领亚、非、美洲土地(板书)
(运用课本插图或挂图《16世纪晚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帝国》讲述)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占领一些沿岸地区和岛屿,建立许多殖民据点,还侵占中国的澳门(可指出将于1999年12月回归祖国)和南美的巴西。西班牙除了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南部的地方外,主要占领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的有关内容)
2.两国成为殖民帝国(板书)
16世纪,葡、西两国成为最早的殖民帝国。
(讲完以上内容,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有关西、葡殖民者掠夺拉丁美洲社会财富的情况,然后教师指明殖民掠夺的血腥性质。)
二、英、荷、法的殖民活动(板书)
1.殖民活动的开始(板书)
英、荷、法三国的殖民活动几乎同时起步,开始于17世纪,成为继西、葡两国之后新兴的殖民国家。
2.组织商业垄断公司(板书)
英、荷、法三国最初的殖民活动主要通过商业垄断公司来进行,它们组织了“东印度公司”等许多商业垄断公司。这种公司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伦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3.殖民扩张(板书)
①英国采用海盗方式,在海上进行抢劫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有关德雷克从事海盗活动的内容)②英、荷两国都是在削弱西班牙的基础上开始海外殖民活动的。对英国来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而取得海上霸权;(结合课本插图《“无敌舰队”之战》作简要说明)对荷兰来说,尼德兰革命爆发,荷兰摆脱西班牙取得独立,成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简要介绍尼德兰的地理位置和尼德兰革命,教材有关荷兰海外殖民活动的小字和插图,让学生课下阅读。)③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扩张。(运用课本上的两幅地图《英法在北美的扩张(1750年)》和《英法对印度的侵略》,或将这两幅地图制成投影片,结合课本小字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英国——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板书)
l.英、荷、法的相互争夺(板书)
(讲述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小字部分,继而指出三国相互争夺的结果。)
2.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板书)
3.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板书)
掠夺殖民地的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因素,也是英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决定因素。
四、殖民主义的罪恶(板书)
1.血腥的殖民掠夺(板书)
(讲述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的小字内容,然后由三名学生分别叙述,最后教师归纳指出)英、荷、法三国采用暴力抢劫、垄断殖民地的生产和贸易、进行不等价的交换等方式,在殖民地进行残酷的血腥掠夺,既养肥了殖民者,也为它们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
(讲完以上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课本上引用的马克思的一段话,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
2.灭绝种族(板书)
(运用课本上小字部分提供的具体史实,说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采取种族灭绝政策,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
3.贩卖奴隶(板书)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让学生看课本回答,然后教师指出)①欧洲殖民者在侵占美洲的过程中,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大批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当地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②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拓殖,美洲的种植园发展起来了,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于是从非洲买进黑人,作为奴隶。
最早进行贩奴活动的是葡萄牙,欧洲其他国家无不参与。在贩卖黑人奴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本万利的“三角贸易”。(结合课本《“三角贸易”示意图》,使学生理解“三角贸易”的含义,从而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
贩奴活动使非洲深受其害。(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被掳待运的黑人》和《运奴船中的黑人》,说明贩奴活动的血腥罪行。)
在长期的贩奴过程中,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赚取了大量的血腥钱,千百万黑人的累累白骨变成了欧洲殖民者手中的灿灿黄金。许多海港城市,如英国的利物浦等地,靠奴隶贸易而发展兴盛起来。(讲述时,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利物浦兴盛的小字内容,以进一步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
第三篇: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教案
(一)教学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掌握。
(二)教学难点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的历史进程。
二.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三.“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四.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体现。
(三)知识结构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背景
①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②作为统治阶级,他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也日趋激烈。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2.历程
①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②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
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③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易错点】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789年。【易错点】法国政权接时间顺序排列 ①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②法兰西第一帝国 ③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④法兰西第二帝国 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总结】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法国封建制度较他国发展充分,君主制思想作为封建思想长期存在;法国共和派力量长期较弱也是重要原因。二.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建立: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宪法内容 ①议会
a.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b.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d.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②总统
a.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b.总统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d.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3.共和政体的巩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总结】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享创议法律之权,总统与内阁共享行政权,向议会负责。
4.意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易错点】法国共和政体在法律上确立的时间是:1875年。【易错点】法国共和政体得以最终确立是在:1875年。
【易错点】法国走向共和政体的艰难历史中,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在:第三共和国。【易错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是:7年。【总结】法国的总统制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向国会负责;法国总统则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可连选连任。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帝国建立
①19世纪中期,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五分裂状态,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邦国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普鲁士是德意志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易错点】俾斯麦实行的“铁血政策”是指:战争。
【易错点】世界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途径不尽相同,德国的道路是:王朝统一战争。【易错点】德意志实现统一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易错点】19世纪中期,使普鲁士能够统一德意志的决定性因素是: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总结】德意志国家统一战争,不仅解决统一问题,也是一场对封建割据的革命。例题: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b)2.帝国宪法
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②内容
a.君主立宪政体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d.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b.联邦制国家
a.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b.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易错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易错点】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期间,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是:皇帝。
【易错点】德意志帝国宪法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易错点】1871年的《德意志宪法》的最大特点是:皇帝真正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例题: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真正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是(b)
①皇帝 ②首相 ③联邦议会 ④帝国国会 ③评价
a.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b.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例题:下列人员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有(a)
①英国下议院议员 ②美国众议院议员 ③英国内阁成员 ④德国联邦议会议长 【易错点】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总结】德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但其宪法依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总结】英国和德国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德国皇帝有实权,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总结】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政体主要取决于本国国情的不同(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确立时的各方力量及斗争的方式等)。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总结】《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英国《权利法案》的差别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用宪法形式巩固了德意志皇帝的专制统治,德意志议会虽然拥有立法权,但也是服从于皇权专制。英国《权利法案》用宪法形式限制英国国王权利,议会权利至上。
【问题】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正式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分别赋予总统和议会哪些权力?这部宪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提示:法国政体是一种半总统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
1.权力分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国的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选出,任期7年,可连任;可任命部长一切军政要员;有缔结条约权和赦免权;有解散众议院的权力,但必须得到参议院同意。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规定立法权属于参众两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也叫国民议会。从理论上讲,两院的权力与地位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国民议会的权力大于参议院,地位优于参议院。法国实行两院制以后,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由于经普选产生的众议院比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更具代表性,所以法国宪法规定,国民议会是全国人民的代表,参议院是地方市镇的代表。既然主权属于人民,那么由人民直接普选产生的众议院理应比参议院具有更大的权力。但众议院提出并通过的法案,要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2.主要影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实施,使共和派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以共和制为政体形式的统治得以最终确立;它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德意志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德意志帝国虽然采用了君主立宪政体,却没有建立起民主秩序。德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提示:可以通过对比《德意志帝国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找出其主要的不同之处,由此认识德国君主立宪制与一般的君主立宪制的不同。德国的的君主立宪制,皇帝保持了专制统治权力。
第一,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掌握行政、军事、外资等一切大权。议会的立法权力较小,议会不能通过任何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法案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第二,没有权力的分立,行政权和立法权尚未真正分开,而且行政权制约立法权。皇帝可以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帝国的首相担任联邦议会的议长。第三,在议会中,各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权力大,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不经选举产生,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无效。【问题】全面分析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 1.基本特征
①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②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2.特点
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②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③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度。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
④德国:1871年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3.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它的历史意义是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现实作用是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是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途径和保证,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政党政治在代议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党在选举中和胜选后的掌权中,往往以本党的利益为先,常常忽视了民众利益而被在野党攻讦。4.比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我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民主政体,我国同美国、法国一样都是共和制国家。都是代议制民主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也属于代议制形式。在实行集体统治的前提下,都实行选举制、任期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②不同点
a.国家的性质(国体)不同:欧美是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b.享有民主的主体和专政的对象(民主的阶级属性)不同:欧美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下的民主,统治者利用人民的选票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谋求利益;我国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d.权力的分配与制约的原则(政权的组织原则)不同:欧美一般实行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和制约;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仅享有立法权,而且还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行政、司法等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并依照法宝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第四篇: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教学设计.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是世界近代史的最初开始的地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经济的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到欧洲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从而引起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些构成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欧洲手工业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方式;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观点分析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知道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科技与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教学难点
欧洲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过程;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理清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标志性事件,城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推理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线索,教师从中进行点拨。
六、教学媒体 挂图、投影仪等。
七、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高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教师应简介世界历史的梗概,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便于今后的学习。简介如下: 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影响着近代历史的进程。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二)引言分析
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引言第一段包括两点内容:第一,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特征;第二,从世界之间的关系看,新旧大陆基本隔绝,亚、欧、非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范围较小,而且时断时续。引言第二段概述了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发生,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引言最后对比了东西方世界。同一时期的亚洲大国,因种种原因逐渐落后于欧洲。
(三)本课知识结构
(四)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问答和讨论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设置问题进行的,但各个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同学们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网络。学生回答了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后,教师用投影仪打出知识结构,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最后指导。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所学内容十分重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瓦解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使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它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些事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人类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向近代迈进。
第五篇: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备课资料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近代以来,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在本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也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一、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
1、近代法国政体的演变
(1)背景:18世纪法国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政治上:路易十四改革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等级森严。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天主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2)表现:
①1792—1804年,第一共和国(共和制)
②1804—1815年,第一帝国(君主制)
③1815—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君主制)
④1830—1848年,七月王朝(君主制)
⑤1848—1852年,第二共和国(共和制)
⑥1852—1870年,第二帝国(君主制)
⑦1870—1940年,第三共和国(共和制)
(3)特点:
政体变换频繁;共和制与君主制反复较量,最终确立共和制。
(4)原因:
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存在一千多年,封建势力强大;1789—1870年四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1789—1794年大革命(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国)
②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
③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
④1870年九月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为君主制提供土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开展。
2、最终确立共和制
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此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内容最简单、寿命最长的一部宪法(1875—1940年),由《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等三个单行法律组成,合称1875年宪法。1875年,法国议会只是以一票的多数通过。这部宪法既无序言,又没有理论说明,仅限于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一部临时性的、残缺不全的宪法。经过三次细微的修订,竟使用了65年之久。
背景:(1)第三共和国成立;(2)君主派议员占多数
宪法内容:
(1)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众议院:也叫国民议会,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任期届满全部改选;众议院有权提出并通过法案。
当时剥夺了妇女选举权,是因为当时大部分妇女信仰天主教,而天主教是共和国的死对头。
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由各省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参议院虽然没有提议法案的权力,但是它却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掌握行政权。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此为君主派的设计,任期长、可连选连任,以便有足够时间找到一位合适的君主,从而恢复君主制。为恢复君主制铺垫。)
(3)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在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党领袖担任,内阁成员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内阁对议会负责
宪法特点:
(1)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
美国1787年宪法是大与小、南与北妥协的产物。宪法中规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这是君主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如果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为国王,参议院可为贵族院。总统和议会都是选举产生,可以说体现了共和派的要求。1877年后共和派全面胜利了。
(2)内容简单,寿命长
(3)初期为总统制共和制,后为议会共和制
初期总统和议会是权力中心,1877年后总统权力削弱了,内阁不对总统负责;总统多为二、三流政治家,与众议院对垒时处于劣势,所以过渡到以国民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4)没有规定司法制度,对公民的权利只字未提
确立原因:
(1)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
(2)君主派内部矛盾重重
有的希望恢复波旁王朝;有的希望恢复七月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有的希望由拿破仑家族的人当皇帝。
巩固原因:
(1)共和派经过斗争,掌握了两院、内阁总理、部长、总统等关键职位,君主派失败
(2)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共和派力量壮大
(3)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意义: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称为“第一帝国”,将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称为第二帝国,将纳粹德国(1933-1945年)称为第三帝国。
1、背景:
(1)德国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
(2)工业革命在开展,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低
(3)启蒙思想在德意志的广泛传播
2、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内容:
(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皇帝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宰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2)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没有实权
联邦议会:上院,各邦代表组成;议员由皇帝任命,负责法律审批
帝国议会:下院,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3)规定联邦制
联邦权力高于邦权,帝国政府掌握大权,各邦有一定自治权。
原则:主权在君;联邦主义
性质:保留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宪法
特点:
(1)属于二元君主制(君主、议会共掌国家政权,但君主是国家权力中心)
(2)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
3、意义:
推动了德国进入新阶段和强国之列。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代议制含义:
雅典的公民大会由所有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
代议制:是间接民主的一种形式,由公民选出代表(如议员)组成代表民意的机关(如议会),来行使国家权力。主权属于公民,公民通过代表来行使主权。
2、代议制特点:
(1)是民主制和代表制的结合(2)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内容
3、代议制内容:
(1)议会制是代议制的核心
近代代议制起源于英国。
英国:初期下院议员由有地产的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上院由世袭和任命产生,近年准备100%选举产生。
美国:两院皆由选举产生
法国:两院,其中众议院由成年男子直接选举
德国:两院,其中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以上四国皆两院制)
(2)普选制是代议制的基础
普选制:成年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制度。
初期:少数人的民主,如英国下院由有地产的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法国众议院、德国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美国有一定财产的白人成年男子有选举权等
20世纪以来,逐渐确立普选制,代议制成为多数人的民主。
妇女取得选举权:
英国:1918年,30岁以上妇女;1928年,21岁妇女
美国:1920年
法国:1944年
(原因:一是妇女运动兴起;一是一战、二战使妇女大量参加工作)
选举权扩大的原因:
①战争的影响,如一战对英国、美国的影响,二战对法国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产业工人队伍壮大
③社会舆论的改变,如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统治集团变革统治方式,如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宪法修正案
⑤广大人民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如英国宪章运动
选举制的原则:
①普遍选举权原则:20世纪才确立
②平等选举权原则:一人一票
③直接选举权原则:大多数国家议会选举、总统选举如此,美国总统为间接选举
④秘密选举权原则:无记名秘密投票
4、各国代议制特点:
英国:议会君主制,议会起核心、主导作用;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共和制,议会不起核心作用,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法国:议会共和制(长期),政府对议会负责
德国:二元君主制,政府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5、代议制作用:
(1)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果
(2)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3)有利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和防止专制独裁
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简表
英国
德国
(1871—1918)
美国
法国
(1875—1940)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行政权
内阁、首相
皇帝
总统
总统、内阁
立法权
议会
皇帝、联邦议会
国会
议会
司法权
议会上议院
皇帝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军队最高统帅
名为王
实为相
皇帝
总统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
国王、世袭
皇帝、世袭
总统、选民间接选举
总统、议会选举
政府首脑及产生
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
宰相、皇帝任命
总统、由
选民间接选举
总理、经众议院同意总统任命
权力中心
议会→内阁
内阁对议会负责
皇帝
内阁对皇帝负责
三权分立
互相制衡
议会;总统、内阁对议会负责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复合制中的联邦制
复合制中的联邦制
单一制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议会基本都有立法权
名词解释:
1、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2、二元君主制:指国家政权由君主和议会共同掌握但君主为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3、总统共和制: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总统负责的国家政体形式。
4、议会共和制:选举产生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中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5、单一制国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 制度,和复合制相对。单一制主要分为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型两种形式。
6、复合制国家是指由几个国家或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通过一定的协议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或国家联盟。复合制主要分为邦联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
7、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