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能大连电厂建立常态化内控体系
华能大连电厂建立常态化内控体系
时间:2014年5月14日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华能大连电厂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厂长直接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信息安全责任制,领导小组对信息安全负首责,“一把手”负总责,亲自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工作小组”,负责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设有信息安全管理员岗位,专人负责,确保信息化工作落实到位。
此外,华能大连电厂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标准及规章制度,内容涉及硬件、网络、数据、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比如对内外网络实施物理隔离,禁止远程接入,禁止外来人员访问内部网络,外来人员出入机房要进行登记等。
2005年,该厂按照美国《萨班斯法案》建立了常态化的内控体系,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方面督促和指导网络与信息化安全工作,并达到标准化和常态化,做到事无巨细,确保细节均有迹可查,有效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中的风险。
来源:北极星火力发电网
第二篇:如何建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建立的原则
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有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保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增强企业效益。具体来讲,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的企业中,一则是因为不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就脱离了国家的规章制度,任意枉为,最后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我们在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就事论事,仅从财务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结果顾此失彼,与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或不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而造成制度的“名存实亡”,因此,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我们在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要力求制度尽可能连续,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而内部适应性是指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企业要把握这两个方面,制定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说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一项制度的制定是为控制企业的某些环节、关键点,并最终落实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上,若违背了这个观点,就变得得不偿失。
7.适用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这是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个关键点。企业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可概括为“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灵活调整”。
8.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具有战略的高度把它引向更完备的发展方向。
内控体系的目标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是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的,我们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必须达到以下五个目标:1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2保证所有交易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3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4保证账面资产和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5保证财务会计监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内控体系控制的要点
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要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必须使财务内控制度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实现以下要点:
1.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2.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3.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4.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5.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授权;6.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7.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8.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9.工作轮换;10.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内控体系框架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解决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的前提下,按照企业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目标、要点的要求,企业应建立起本单位的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我认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财务会计控制制度:
1.可靠的凭证制度;2.完整的簿记制度;3.严格的核对制度;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5.科学的预算制度;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2)主要会计政策;(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来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在建工程管理;
(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他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成本费用管理;(12)盈利及分配管理;(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做出规定);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3.会计稽核制度;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做出集中的规定);
5.财产清查制度;6.财务分析制度;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
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五)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报销管理办法;2.成本核算办法;3.成本计划管理办法;4.成本控制管理办法;5.成本分析管理办法;6.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第三篇:如何建立财务内控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
1.可靠的凭证制度;
2.完整的簿记制度;
3.严格的核对制度;
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
5.科学的预算制度;
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
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
(2)主要会计政策;
(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
(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2)货币资金管理;
(3)往来结算管理;
(4)存货管理;
(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
(6)固定资产管理;
(7)在建工程管理;
(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
(9)其他资产管理;
(10)销售收入管理;
(11)成本费用管理;
(12)盈利及分配管理;
(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作出规定);
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3.会计稽核制度;
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出集中的规定);
5.财产清查制度;
6.财务分析制度;
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
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
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
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
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
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
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五)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费用报销管理办法;
2.成本核算办法;
3.成本计划管理办法;
4.成本控制管理办法;
5.成本分析管理办法;
6.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第四篇: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xiexiebang推荐)
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到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4万公里,设有收费站3000多个,收费人员近10万人,我省高速公路已达3000公里,设有收费站159个,收费人员近5000名。高速公路通行费征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普遍实行了联网收费和分级现场监控,中高层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洞悉收费现场情况,分析和处理数据,实施指挥和调度。尽管如此,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仍然无法代替收费现场管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和现阶段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矛盾造成的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更加重视。收费站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处于高速公路管理的最前沿,而且地处偏远,全天候工作,现场管理人员少,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加强对收费现场的管理仍然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要重视应急管理,完善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概述
高速公路收费现场的应急管理既是收费管理的内容之一,也是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必然组成部分,是应急管理的要求在收费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1.1应急管理概述 1.1.1应急管理的概念
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1)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2)应急管理是指组织或者个人通过实施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己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过程。
(3)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1.1.2应急管理的阶段
应急管理一般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4个阶段。这4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且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相互关联,构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一个动态的循环改进过程。
1.1.3应急管理的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2.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含义
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是把收费现场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要求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个合成概念,是指为应对收费现场可能发生的影响车辆通行费征收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实施的预防、准备、处置和恢复等具体管理行为,它是应急管理要求在收费现场管理中的运用。由于收费现场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是收费站,受其工作职能、行政权限、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履行应急管理的全部任务,如监测与预警、应急救援、重建等任务应由有关单位和上级单位来承担。
3我公司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现状 3.1高速公路收费现场的特点
基于高速公路的特殊性和高速公路管理的实际,高速公路收费现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远离城区。由于修建高速公路采取“近城不进城”的原则,收费站的布局一般远离市区和乡镇,离最近的集镇少则三公里,多则十几公里,收费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也在七公里以上,使应急响应的周期较长,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置。
(2)全天候工作。由于收费工作具有延续性,收费站必须保证24小时上班,而一般相关单位(公安部门、医院),包括上级管理部门,在工作时间之外,只有部分人员值班,因此收费站有70%以上的时间处于外援力量稀少的状况,一旦夜间和节假日发生突发事件,收费站将面临巨大压力。(3)收费现场管理人员偏少。按照收费站的编制,一般收费站管理人员8-10名(1-3名站长、5名监控员、1名综合管理员,有的收费站有1名机动人员),在某一具体时段的现场管理人员可能只有1至2名,仅可以独立处置一般性突发事件,在发生较大突发事件时,则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
(4)收费现场一般性突发事件发生率高,主要集中在与司乘因车型、载重吨位、是否符合“绿色通道”相关规定、或有逃费嫌疑等车辆发生的纠纷,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较低,收费现场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经验不足。
我公司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状况
目前,我公司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依托完善的监控系统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应急机制、出台了应急预案,对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责任和协同配合职责作了相应的规定,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在应急知识宣传、应急意识培养、应急预防和准备、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与之相适应,各收费站在应急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文件,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机制,但与应急管理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应急宣传不够,应急意识不强,应急储备不足,应急演练不到位,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够,应急管理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还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特别是对发生概率低的较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3.3加强收费现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收费站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单位,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了解高速公路的窗口,代表着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形象,同时也是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地方。收费现场曝光于社会视野之中,发生在收费现场的突发事件极易被外界发现和传播。由于客观上存在的高速公路收费与社会对便宜、便捷通行高速公路要求之间的矛盾,现场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还很可能被曝光。因此,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成为我公司管理的“软肋”。做好收费现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收费工作和收费人员造成损害的需要,是提高高速公路的收费效益的需要,是维护高速公路和交通部门形象的需要。各单位应当把收费现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点部位,不断提高基层收费站应急管理能力。我公司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是我公司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4.1总体思路 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应急意识,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落实应急储备,密切各方联系,形成职工参与、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新局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打造“平安高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2主要目标
通过构建收费现场应急管理机制,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建成基层单位应急管理组织领导体制、指挥体系和主要的工作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和收费人员职责,落实协同行动方案;根据公司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应急处置程序;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协同演练。
4.3关于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对策与思考
1.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以统一指挥、高效运作为原则,在各基层单位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单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对现有各类应急管理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后,必须成立或启动现场指挥机构,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编制应急预案。要以上级总体应急预案为统揽,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预案编制要结合实际,符合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案要分清职责,明确措施,落实任务,规范程序。应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3.注重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通过编印资料、画册,开设宣传橱窗、教育专栏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划、应急预案以及防范、预警、避险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将应急技能和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基层员工和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将应急管理预案发放到每个职工。按照规划和预案的要求,定期开展专项演练、合成演练和综合演练,切实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救互救技能。编印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和处置案例,推广先进的处置经验。
4.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为标准,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制定防范预警、信息报送、先期处置、预案启动、指挥协调、现场救援、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程序规范。
5.健全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平时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以确保应急之需。遇有突发事件时,要在本站或上级的统一领导下,既做好承担的应急处置工作,又根据职能做好协助保障工作。
6.加强对外联系和信息沟通。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向其他站学习交流,与路政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与驻地派出所进行经常性联络,与交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所在地方医疗卫生、消防、电力、应急救援队伍的情况,掌握其联系方式并及时更新,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内外联系的应急预防与处置工作网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第五篇:3 华能大连电厂创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交流材料
华能大连电厂
创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我代表华能大连电厂就建立实施“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工作谈些体会,请领导、专家指正。
我们始终认为,建立实施“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既是贯彻“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华能构建“三色”公司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就是要促进集团各电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借以切实推动集团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战略目标的圆满完成。
在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华能大连电厂被确定为创建“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这既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我厂上下高度重视,仔细研究、周密部署,全方位地投入到该项工作当中,并在实施运行中不断持续完善。
几年来,大连电厂通过“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帮助企业搭建了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建立起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规范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促进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现将华能大连电厂建立实施“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过程
2007年1月,大连电厂启动体系创建工作,在创建体系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体系建立、体系运行和体系改进。
(一)体系的建立
体系建立过程主要工作是建立体系的准备和体系文件的编制,我们通过严抓准备关、选人关、审核关和发布关,提高体系文件符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文件编写质量。
(1)建立体系的准备
首先健全组织,统一筹划。成立体系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制定的体系工作总体规划,确定体系文件目录,制定的编写方案和编写模板;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其次全面动员,提高认识。开展创建体系的宣传发动,提高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良好群众基础。对文件编写人员进行《编写导则》和《体系要求》的学习培训,明确体系文件编写原则和要求,掌握华能电厂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件与原有文件的区别和特点。
第三全面梳理,科学补充。根据华能集团公司下发的《体系要求》,全面梳理电厂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对照梳理后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找出与“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同时结合电厂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文件结构和数量,明确需要修订和增补的文件,形成电厂的建立体系的文件目录清单。
(2)体系文件的编制
文件编制重在提高文件质量,我们以集团公司下发的三个标准、电厂现有文件及上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为编写依据,在企业原有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厂安全生产实际情况,本着“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细化管理职责、理清管理流程、突出企业特色”的原则编写体系文件。
1.编写文件草稿及征求意见。选择业务精、懂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文件起草人,文件起草人根据文件编写依据和原则编写文件草稿,文件草稿首先经起草部门审查讨论后,还需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然后形成送审稿。
2.文件的审核、审定。文件的审核由文件归口部门正职或分管副职负责。主管副厂长负责文件的审定。若文件涉及业务面较广管理标准(如设备检修管理、外包工程、安全生产考核等),主管厂长召集有关部门或有关管理人员进行集中讨论审核,形成审定稿。
3.文件批准发布。审定后的文件送厂长批准后颁布执行,要成熟一批发布一批,不盲目追求速度。
大连电厂根据集团公司创建华能体系工作的总体安排,历时6个月完成了体系文件编制工作,于2007年6月底,先后分三次将所有体系文件正式发布,标志着“体系”的建立,进入体系运行阶段。
(二)体系的运行
建立体系是基础,有效运行是目的,体系运行重在严格执行。体系建立的成败要在体系的实际运行中予以验证,在运行中积累经验,为改进提供现实范例。在体系运行中,我厂采取多种控制措施,提高文件执行力,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体系运行的盲目性,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熟悉体系的基本情况和与本部门、岗位相关的内容,使其具备从事岗位工作必要的能力和意识。我厂加大对“体系”的宣传培训力度,编写并下发“体系”的相关说明与介绍,要求各部门、各班组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加深广大职工对体系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此外,还邀请有关专家为班组长以上的生产骨干进行了体系运行的培训讲座,为体系的运行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严肃文件控制管理
按照《文件控制管理标准》要求,严控文件的编制、评
审、批准、发放、使用等的环节,对体系文件动态管理,专职维护,以红头文方式发布,将最新文件统一挂在内部网站上,供所有岗位人员查询、使用,确保在使用场所都能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等。
(3)强化体系文件执行
体系文件运行实施中,遵循“做你所写的,记你已做的”原则,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确保每项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4)强化体系动态监督
体系运行的好坏需要在监测中予以度量,缺乏必要的监测手段只能使体系流于形式。体系运行之后,我厂成立了由内审人员组成的体系监督小组,动态监督体系运行,及时反馈体系运行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各岗位人员的执行力度。
(5)建立体系考核制度
我厂将文件执行情况与月度考核结合,对未按要求执行文件和不符合项未及时整改的人员或部门在月度工作考核中进行考核,增强文件执行的严肃性,真正做到做你所写的,记你已做的。
(6)完善体系文件记录
文件记录是体系文件执行情况的证据,也是监督检查的重点。在体系运行期间,建立了全厂《体系记录清单》,完
善了管理需要的记录表样,确保做事有记录、表样有出处、表样科学合理,提高体系文件可操作性。
通过对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以及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强化各级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意识,消除安全生产中的隐患和薄弱环节,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发挥体系自身的各项功能,提高了体系文件的执行力,保证了体系有效运行。
(三)体系的改进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并使电厂获得不断增长的安全生产业绩或绩效是体系的终极目标和精髓。几年来,我厂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审核、外部确认及补充完善的方式,提高文件质量,丰富体系内容,确保体系持续改进、有效运行。
(1)体系的自我评价
开展自我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体系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使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我们严格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开展自我评价,采用专项或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或多个文件进行审核,确保全年覆盖所有部门和所有文件至少一次; 每次检查成立6—8人的自我评价检查小组,首先以文件控制点为依据编制检查表,明确检查内容和重点;检查中重点检查文件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和记录的执行情况;检查后编写《自我评价报告》,下发有关部门,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分析不符合项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加以消除,以避免类似不符合项的重复
发生,评价检查小组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跟踪检查。整改效果与企业月度工作考核挂钩。
(2)体系的确认验收
2009年1月6-8日,集团组织专家对我厂创建的 “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查确认。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我们举一反三,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体系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3)管理制度审核
每年11-12月份,我们对全厂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一次全面审核。通过制度的审核工作,确定哪些文件修订、增加或废止,然后按分工进行全面修编完善,确保体系文件内容符合上级要求和企业实际,提高文件可操作性。
(4)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集团公司下发了《反违章管理办法》和《隐患排查管理办法》,我们根据集团公司的新要求,以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平台,结合电厂实际补充了《反违章管理标准》和《隐患排查管理标准》;2011年,电监会制定了《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我们认真将标准化达标标准和集团公司的《体系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对比,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将达标要求
中融合到“体系”建设之中。2013年4月13日,我厂顺利通过一级标准化达标现场评审,专家组对标准化达标与“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融合和一体化运作给予高度评价。
以 “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平台,根据上级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持续完善体系内容,使我厂建立的体系更科学、更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避免了“两层皮”现象的发生。
二、体系建立和实施取得的成效
几年来,通过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运行,大连电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提高了对体系创建工作的认识
通过对“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创建目的和意义的广泛、深入的宣传与培训,使各级生产人员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创建体系重在结合实际、规范安全生产管理、保护人身安全健康、减轻电厂管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规范了电厂安全生产管理
依据集团公司提供的体系文件框架,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体系,使电厂重新全面梳理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文件,对已有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对缺少的文件进行补充,保证了安全生产管理所需的文件更完善、更合理,使我厂的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制度更加规范化、7 标准化,为电厂不断完善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奠定了基础,搭建一个科学、可扩展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
(三)提高了设备综合健康水平
几年来,我厂体系创建工作与规范设备管理相结合,依据体系文件要求制定了《设备缺陷管理标准》、《设备检修管理标准》、《防磨防爆管理标准》、《设备点检定修管理标准》、《设备异动管理标准》、《文明生产管理标准》等管理标准,在所开展的设备缺陷、设备治理、技术监督、机组检修工作中均按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控制点”要求实施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并在缺陷管理、设备检修、锅炉“四管”防磨防爆等方面得到深入应用,促进了设备综合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成效。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获全国300MW级火力发电可靠性金牌机组称号;在全国大机组竞赛中,先后八次获全国火电大机组竞赛金牌。
(1)规范缺陷过程管理,保证设备稳定运行。针对近年设备逐年老化、缺陷增多的现状,我厂进一步完善《设备缺陷管理标准》规范了缺陷过程管理,对影响主设备安全运行的缺陷,按照可控和不可控类型加以区分处理,对于不可控缺陷,组织技术娴熟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商讨,尽快制定处理方案,并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协同一致,进行低谷消缺,根除缺陷或停机处理,或将其转为可控缺陷。对于可控缺陷,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充分论证,在条件允许的 8 情况下,挂起缺陷暂时处于监控状态,使有关人员充分冷静,对解决方案深思熟虑后,再组织讨论,制定真正适用的技术方案,消除了设备消缺过程中的人为问题及管理不到位问题和技术细节准备不到位问题,把缺陷消除过程的风险降至最低,更好地保障了机组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对重要的定期切换、试验、重大操作由专人负责,主任、专工进行重点监护,认真做好危险点分析工作,保证各项重大操作的安全可靠完成。
(2)严格检修全过程管理,创检修精品工程 机组检修作为每年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层次查找设备缺陷、恢复设备运行品质、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以及保障机组整体运行安全的有效手段。为此,大连电厂历年来都将机组检修作为全年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规划、控制、落实,严格检修全过程管理。
机组检修前,检修部门与运行部门共同确认机组现有缺陷和隐患,根据性能试验结果重新对检修项目进行调整,参照设备状态监测结果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检修项目,提高检修项目计划准确性。提前进行机组检修所需物资的采购工作,保证检修所需备品备件按时到货。提前编制检修文件包,确定H、W点,编制详尽的特殊项目施工方案、检修进度统筹图、“质量、安全、环境保证方案”。这些准备工作都有力地保证了检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在机组检修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质量、环境管理措施》、《设备检修管理标准》及《设备检修文件包》实现对检修全过程管理。检修项目实行项目管理方法,明确项目责任人,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并同施工方密切配合,对每个项目检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及时调整实施方案,确保检修质量。
机组检修后,对检修过程管理进行总结评价,对机组检修前提出的所有指标要素与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能耗、主要参数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验证检修质量,发现本次检修未能修复的设备缺陷和检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次检修的技术改进做好充分准备。经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控制,大连电厂各台机组检修结束后均能做到“一次启动成功”、“一个检修期内无临检”,达到机组检修“精品工程”标准。
在检修队伍优化方面,打破了以往由一个检修队伍承包所有检修项目的传统做法。对于主设备和重要辅助设备,电厂注重培养成熟的检修队伍,保持主要检修队伍的稳定,实行了既有分工、又有竞争的检修队伍优化方式;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检修工作,注重选择在业务上更加精通的检修队伍。
随着体系文件的严格执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连电厂设备检修质量的控制过程也在不断优化。从体系文件质量的提高,到文件包编制的细化,到W点H点控制
的强化,到厂内监理机制、考评验收机制的完善和实施,质量管理的优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设备检修管理的全过程。
(3)高度重视锅炉“四管”防磨防爆工作
锅炉“四管”爆漏是长期困扰电厂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因其引发的事故率高,对发供电和技术经济指标影响很大。电厂成立了以生产厂长为组长的锅炉防磨防爆小组,多年来锅炉防磨防爆小组人员不断变化,但其责任、制度不变,在全过程管理思想指导下《锅炉防磨防爆管理标准》日益完善。
通过不断完善我厂《锅炉防磨防爆管理标准》,持续总结、积累,准确控制了锅炉“四管”爆漏的关键环节,如完善锅炉炉管运行温度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定期汇总分析,为金属监督及检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制订锅炉检修三年滚动工作计划,并随锅炉运行情况每年作相应调整;改善锅炉检修人员工作条件,每次检修前均对锅炉内部进行水冲洗,对及时发现炉管磨损及腐蚀等问题,提高整个检修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锅炉检修的严格验收制度,层层负责,层层把关,全面保证锅炉检修质量。由于制度健全,分工明确,管理到位,措施得力,全厂四台锅炉连续多年无爆管漏泄事故。
(4)强化了外包管理
外包管理是电厂安全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项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外包工队伍的 11 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低劣,队伍管理松散,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野蛮作业,不注重安全设施和安全行为的规范,从而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较大隐患。为此,我厂根据 “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制定了《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外来人员安全管理标准》、《特种设备及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标准》、《文明生产管理标准》和《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标准》等涉及外包工队伍安全管理的标准,并将外包管理纳入电厂常规管理。电厂共有14家常驻外包单位,均按上述文件要求建立了安全档案,详细记录施工资质、承包工程项目、安全组织架构、人员资质和违章情况。
在现场作业中,我厂通过开展有针对性安全教育工作;做好施工项目安全技术交底;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监督力量;建立安全督导员轮值制度;对重要施工现场,建立施工单位现场挂牌制度多种措施规范外包管理,有效的控制了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三、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体会与建议
(一)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推进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不能把体系创建工作当成一时的形象工程,而应着眼于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和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安全和效益出发,虚心对照体系标准要求查找自身不足,编制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体系文件,加强
对体系运行的监督管理,企业各级领导、所有员工必须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臵于体系利益之下,严格按文件办事,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将创建工作贯穿于企业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中。
(二)加强培训与内审员队伍建设
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是哪几个人、哪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生产部门、全体生产员工的一项系统工程;体系运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文件编制的质量,更取决于文件是否得到贯彻和落实。
体系的有效运作,首先要进行普及培训,采用专题讲解或宣传教育的方式使全体员工熟知各项管理的业务流程,相关业务岗位人员深知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及所做的各项工作要达到的标准,这样,相当于为体系有效运行奠定了管理基础,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执行标准,相关业务人员能够有所依据的把握工作质量。
其次加强内审员队伍建设和自我评价工作。内审人员的选择和培养对体系有效运行十分重要,几年来,我厂通过筛选确定5-6名综合素质优秀的人员组成自我评价工作小组,经过严格的学习与培训,每个人务必熟知体系的构成,并熟练掌握审核技能,而后,常年从事企业的自我评价工作,轮流审核各部门的管理业务,提出不符合项,指明管理中的问题,并督促落实整改,持续促进企业管理改进。要避免内审
员队伍庞杂,素质良莠不齐,内审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体系运作不切合实际工作,甚至成为“两层皮”的工作负担。
体系的自我评价工作要连续进行,对各部门轮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核,循序深入并形成常态化,不断有效促进企业自觉地完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企业领导的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和实施一个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体系建立的初期无法通过底层自觉自发地完成,而必须由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强制推广执行。只有企业领导者,坚定不移地高度重视体系建设工作,带头参与各项活动,坚持不懈地推动体系向前发展,自觉用体系文件要求指导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体系才能真正建立并有效实施起来;相反,如果领导者把体系创建工作只是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来抓,自己不参与,自身不加强标准和文件的学习与执行,体系策划得再好也是镜花水月,必然会在运行中失效。
创建“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集团公司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行“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此,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集团公司全面推广“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集团公司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以上是大连电厂开展创建“华能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践活动的一点体会,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