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2:4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第一篇: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摘要:为了降低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国家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强社会消防管理。高层建筑投入使用阶段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同时防火安全的常态化管理是使用阶段中的主要管理内容。本文基于我国传统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先进的经验,构建了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将组织管理理论融合到消防安全管理中,并明确高层建筑投入使用时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权责,同时指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需要群防群治和多元合作,形成社会化组织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论文范文;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接踵而至的是建筑物的高耸林立,一旦发生火灾,由于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导致扑救工作难以开展。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自2000年至2010年,全国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3 237起,导致直接财产损失358.3亿元人民币uj。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已经刻不容缓。而绝大多数的高层建筑火灾都发生在建筑正常投入使用阶段,此阶段更容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为了解决这一世界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高层建筑常态化消防安全管理中,并构建社会化管理组织体系。

1我国传统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传统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是公安消防机构扮演主力军角色,由其大包大揽高层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见图1。公安消防机构不仅需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合作,协助各职能部门组织开展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f eLON营业场所的经营许可或广告牌设立的要求,还需要发挥政府与社会单位的沟通桥梁作用,将基层的情况和公众的诉求上报于政府,同时也将政府的要求和政策文件及时下达基层。此外,对于建筑行业的相关单位,公安消防机构出于规范市场和行业的目的,还需要与之进行沟通指导。

公安消防机构的主要工作是防火监督、社会消防指导、教育宣传和灭火救援等。其中,防火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消防设计和竣工审核、日常的消防安全检查、督促火灾隐患整改和火灾事故的认定、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指导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指导各地执法规范化建设,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模式不但给公安消防部门带来繁重的责任,而且滋生了全社会对消防部门的依赖,顺理成章地认为消防安全管理应由其全权负责。

2我国传统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引发的问题

我国这种由公安消防机构唱主角的传统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引发了如下一些问题:

2.1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保的经费难以落实

在建筑保修期内,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修和共用部位的消防整改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然而保修期满后,建筑内设施的维保费用就很难落实。按照相关规定,维护费用等依法或者约定由物业服务费用支出的外,其他费用可以纳入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开支范围。

高层建筑内业主对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设备部分享有共有的权利。某建筑是否有专项维修资金、有多少资金、如何筹集和使用这些资金也有法律的制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对于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等行为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事实上,消防管理部门的人员在征集高层住宅建筑业主对动用维修基金进行隐患整改的意见时,发现业主们并未意识到消防设施维保的必要性,大多不同意动用维修资金维护更新设备,致使高层建筑防火装置系统和设备后期维护计划搁置。2.2物业消防管理存在漏洞

物业管理(P roperty M anagem ent)概念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的物业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我国《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4号修订)定义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一部分,也是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一项服务,在条例中需要单独制定条款,明确物业服务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队伍中,总是“重防盗、轻防火”,很少配备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而高层建筑的业主在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合同时,也很少意识到双方约定各自的消防安全责任,造成物业服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忽视消防安全管理的后果,比如因停车位越来越紧张而占用了消防通道,堵塞了消防单位的救火路线等。

2.3多产权建筑消防管理责任互相推诿

多产权建筑是指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产权人的写字楼、住宅、宾馆、商场等建筑物。而高层综合写字楼属于多产权建筑的一种,由于产权较为分散等原因,各个主体的消防安全管理义务的界定未能在法律法规中找到答案。一栋多产权高层建筑,经常出现产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情况,在消防设施的配置和维护责任上,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火灾之后,法律法规缺乏一套明确和标准统一的界定多产权建筑火灾责任主体的具体规定。既然多产权建筑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法律法规就需要及时出台新的规定解决消防安全管理上的混乱。

3构建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

“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消防管理机构也从管理模式向监督模式转变。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按管理主体类型不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政府执法部门,主要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公安消防机构和消防科研机构;另一个部分是社会多元合作组织,是由参与消防管理的各个社会主体组成。上述两个部分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互相监督形成联系,合力完成社会化消防管理任务,建立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见图2。

3.1政府执法部门

3.1.1政府机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建立消防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在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工作涉及的参与主体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政府部门需要履行好组织协调职能,落实各主体的消防工作责任。政府计划部门要编制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合理重视高层建筑防火工作。政府要加大消防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强各级政府对消防工作的指导作用,逐级落实消防责任,并建立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确定政府作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社会组织网络的核心地位,积极达到“防火墙”工程向政府提出落实的“四个责任”的要求:落实消防工作组织领导责任、落实消防安全监督责任、落实消防设施监督责任、落实检查考评责任。

3.1.2公安消防机构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消防“防火墙”工程实行的着力点之一就是提高公安消防机构监督管理的“四个水平”。一要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将高层建筑作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工程,针对性地开展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二要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消防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将消防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对消防执法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推行执法责任制。三要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意识培养从娃娃抓起。四要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对“保姆式”管理改革,从管理职能向监督职能转变,同时培养更多社会消防力量。

3.1.3消防科研机构研发和宣传新技术 高层建筑的高度和火灾的烟囱效应造成火灾扑救的难度较大,消防科研机构借鉴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针对高层建筑从直接和间接角度研发灭火装置和人员逃生、救援器械,比如火场机器人和日本的螺旋形室外楼梯。

国家将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科研计划,鼓励消防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利用科学技术抗御高层建筑火灾的水平,鼓励和支持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发各种辅助垂直疏散方式,如避难袋、避难扶梯等。消防科研机构要加强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灾害防控基础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快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另外,还需向建筑业各相关单位和高层建筑使用者推广消防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加快推进消防救援装备向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2社会多元合作 3.2.1单位和使用人

(1)主动配合管理。高层建筑包括高层住宅类建筑都有营业场所,甚至是经营饭店使用明火和超市存货较多的场所。经营性的场所,装修豪华、场所封闭、人流较大,消防工作尤其重要。在场所投入使用之前,业主、管理人、使用人要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明确各自的权责,避免责任推诿。此类单位负责人应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消防安全协议,约定各自的权责。经营的商铺要定期自检,委托消防服务中介机构检测和接受物业管理的检查。如果营业场所的配套设施不规范或违规装修,商业办公单位的管理者要接受物业服务企业的提醒,及时进行整改。商业办公单位倘若一意孤行,拒不整改,物业服务企业有权按照消防协议,将情况据实报告给公安消防机构。

(2)监督举报。各栋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建立建筑消防安全信息公示制度,高层建筑应当委托消防管理机构进行建筑消防安全测评,逐步形成公众主动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作为高层建筑的使用人群,使用人有权对自己所处环境是否存在火灾隐患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隐患或者任何单位及个人存在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可以通过群众信箱、96119电话和互联网站举报等方式,文星期刊论文发表网向消防管理机构进行投诉,及时消除隐患,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公众可以参与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消防工作考核评价。通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直接受益者处获得最真实的反馈信息,对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消防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可以分析出目前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困难的症结所在,也能对这些单位的工作起到监督约束的作用。

3.2.2物业服务企业

房产管理部门监督和指导物业服务企业落实其消防安全责任,可以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的档案,将消防管理能力作为资质评比时的评判依据。高层建筑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定期维护管理;应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对消防系统进行维修保养,之后要出示合格证明,承担法律责任。鉴于消防机构任务繁重,可将消防设施检查工作交给物业公司,或委托专业的消防中介机构,每栋高层建筑要求建立相应的安全设施情况档案,以备消防机构抽查。高层建筑的物业管理费中可以加入消防设施检查费,但物业公司收取费用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2.3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

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是指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信息技术等有偿服务的中介组织。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作为服务于消防事业的社会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其在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对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受委托的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必须取得与之提供服务范围之内的资质,并对提供的服务质量负责。

公安消防机构要将重心职能作用放在行政管理中,将技术服务的事务下放给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行业管理机制,培育规范的中介市场。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业主可以委托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对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和定期维修保养,以报告文件的形式向委托人汇报,并在公安消防机构备案,见图3。

消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定期参加公安消防机构或者消防协会的培训和教育,同时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及时掌握国家或地方新修订的技术标准,了解更新的消防科技成果。

3.2.4保险公司(1)建立火灾风险评估体系并厘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在厘定高层建筑火灾保险费率时,需要对参保的高层建筑进行消防风险评估。欧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建立高层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时,将建筑用途、消防设计、使用材料的耐火性、消防系统等所有因素纳入承保条件[1,根据评估结果显示参保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水平。倘若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水平较高,火灾风险相应降低,则保险合同中的保险费率可以相应降低,反之则提高保险费率,论文写作、期刊发表QQ:1119336036,若在保险公司定期检查时,参保高层建筑仍未有效地消除火灾隐患,保险公司就有权中止合同。按照这样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厘定保险费率,不但有效发挥了保险费率的杠杆作用,促使高层建筑的管理方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同时也保证了保险公司在进行火灾事故理赔的合理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2)建立消防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城市高层建筑数量急剧增加,管理对象逐渐庞大,对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人口管理的方式,推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给城市所有的高层建筑建立“户口档案”,统计建筑的基本信息,并加强对其进行动态监控,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记录高层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消防设施、消防管理等方面的消防安全信息。通过高层建筑的户籍化管理,消防部门在消防安全检查中,若发现参保的高层建筑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记录在该建筑的“户口档案”,责令限期整改的同时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同样,保险公司也要对参保的高层建筑进行防灾检查,发现火灾隐患时,也要报告消防部门,通过重新厘定保险费率等手段,督促其整改。这样,消防部门和保险公司在防灾检查时,及时实现信息沟通的最大化,实现防灾减灾的共同目标,实现两个行业的双赢,见图4。

3.2.5社会消防组织

(1)民间消防力量。为了加强社会消防管理,大力发掘民间消防力量,将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作为消防安全管理大网格的核心,组建由市民自愿参加的义务消防队,形成自主性的防护管理网;以高层建筑群为单位形成消防安全管理的中网格,设立社区消防民警或者消防协管员,协助并督促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消防管理;以社会个人为小网格,规范日常生活习惯,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2)民间消防协会。民间消防协会是一个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应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消防协会主要是由消防行业内人员和热心消防事业人士自愿组成的,其专业性较强,可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对有关消防人员进行培训,为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等中介服务,同时通过开展消防学术交流、举办消防科技会议,汲取国外在高层建筑防火管理上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向民众传播和推广消防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意识。此外,消防协会还要发挥其作为公众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积极将公众、消防科技和专业工作者对消防行业提出的建议和反映的情况及时汇报给政府。

4结语

高层建筑使用常态化这一环节的防火安全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主要分为政府执法部门和社会多元合作,构成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以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为管理对象,发动社会相关主体的力量,通过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明确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主体承担的责任,落实各自消防安全管理任务,并且相互监督,营造一个城市安全环境,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第二篇:安全常态化管理

安全常态化管理

安全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身体力行安全管理制度和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努力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常态化安全管理模式,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是一把敞开的“安全保护伞”,它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祝愿着我们的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的安全归根到底是人的安全,这既包括人身防护不受侵害的个人安全,也包括人为操作不伤害他人、不造成损失的操作安全,还包括为避免外界影响或自然灾害做好防护、预防、救护的防护安全,所有这些都需要具有安全素质的人来完成,而员工安全素质的首要条件是看其对所从事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内容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员工是指公司全体员工,既包括生产一线的操作工、维修工,也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班组长、厂处长甚至总经理。工人应知应会的内容主要包括:其所从事岗位相关物料特性、工艺条件、生产环境工作条件、岗位操作规程、设备装置结构、原理、性能、用途、岗位风险知识情况的掌握和应急预案知识的掌握以及围绕本岗位所规定的工作标准、劳动纪律、巡检制度、记录制度等;对管理人员而言除了尽可能多和深入掌握所辖管理范围内操作工人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外,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管辖范围内的工艺流程、管理流程、人员状况、生产状况等,并具有督促、检查、领导本单位员工,完成好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能力,从而真正掌握和控制好生产安全状况。

进行常态化安全管理,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只有岗位职责的差别,没有安全意识的差异。

通过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演练等活动的展开,保证了大家在充分理解“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工作重点,基本要求,安全常识,对习惯性违章的安全提醒和纠正以及对集团公司的专项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等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本着“保安全就是保自己,保安全就是促生产”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强化安全意识。

开展人员素质限时升级达标活动,进行全员培训、考试,明确责任,严格把关,中管以上人员进行统一考试,然后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进行一般管理人员(包括生产班长)考试,最后以班组为单位考核岗位员工,实行逐级考核、逐级负责的方式,各级考核负责人要针对考核情况、掌握情况拿出总结报告,安全部门最后进行随机抽查确认,要求全体员工年底前全部达标。

随着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再满足于员工们劳保用品穿戴整齐,不再纠结于路面行车安全注意事项的全面落实。我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1)班前会上严格履行“三交、三查”内容:交安全、交任务、交技术;查“三宝”、查衣着、查精神状况。(2)开工前进行“三源”的检查: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同时开工前的安全检查、评估等工作同样围绕着“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进行展开;(3)在确认无隐患后的安全操作过程中,安全管理坚持“三负责制”:向上级负责、向从业人员负责、向自己负责。坚持“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坚持杜绝“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4)面对安全检查结果,我们坚持做到“限期整改,落实整改时间、落实整改人员、落实整改内容”;(5)面对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坚持做到““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到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让我们学会了“四个坚持”:“坚持安全教育,坚持反习惯性违章,坚持四不放过,坚持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如果说常态化安全管理模式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外在表现,那么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就是安全管理的精髓所在。标准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

精细化管理,就是针对以往的事故案例、最新版的安全管理要求、日常安全检查结果中体现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明确管理目标,优化操作规程,分解并消除安全隐患。

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发现安全管理“5S”法:“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保持”,并以此管理制度及时消除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并提高工作效率。日常安全检查有明确的目标,严格落实八项内容的检查:(1)一查领导思想,提高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2)二查规章,提高职工准守纪律、克服“三违”的自觉性;(3)三查现场隐患,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序;(4)四查易燃易爆危险点,提高危险作业的安全保障水平;(5)五查危险品保管,提高防盗防爆的保障措施;(6)六查防火管理,提高全员消防意识和灭火技能;(7)七查事故处理,提高防范类似事故的能力;(8)八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细化对检维修操作中的电、气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不是电焊、气焊工、无证人员不能焊割焊;(2)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3)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情况(如该处能否动用明火,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不能焊割;(4)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不能焊割;(5)盛装过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的容器(如气瓶、油箱、槽车、贮罐等)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能焊割;(6)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软木、玻璃钢、谷物草壳、沥青等)作保温层、冷却层、隔热等的部位,或火星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能焊割;(7)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能焊割;(9)在禁火区内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10)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防腐施工作业等)不能焊割。

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对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认识的过程。实现精细化,需要全体安全管理人员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发现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通过案例分析和检查结果汇总等的整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断明确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每月进行员工安全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在安全大检查中进行抽查,确定抽查比例,并将考核情况、考核结果进行通报。提高今后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第三篇: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耐心而又持之以恒的工作,既来不得半点虚假、浮躁和骄傲自满,又不能急功近利、心血来潮和放松管理,稍有怠慢就会发生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人身伤害,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笔者发现不少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出现时紧时松、有轻有重、侥幸麻痹的现象,造成安全管理出现漏点,使事故屡屡发生。所以,安全管理需要常态化。

安全管理常态化,一是要常思安全管理责任之重。我们每个安全管理部门,每个生产岗位,肩负着企业稳定发展,社会和谐安康的重任,稍有疏忽或大意,就会让事故钻空子,一害企业二害自己三害他人。所以每时每刻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履行职责,严格把关,通过众人严防死守,确保安全生产的大堤坚如磐石。二是要常抓生产隐患之整治。连续生产和施工作业,生产隐患不可避免,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按时巡查,监管到位,发现问题坚持做到处理不过夜,防微杜渐,把隐患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隐患扩大诱发大事故。

三是要常念安全教育之“经”。安全生产教育先行,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使每个职工脑中安全生产的弦时刻绷的紧紧的,安全生产的警钟敲得响响的,使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人心,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切实把我的岗位我负责、“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必须安全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要常想事故之危害。生产中的粗心、麻痹、侥幸、松懈和骄傲自满,是诱发事故的温床,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出了事故,那惨不忍睹的现场,那撕心裂腹的哭声,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经常把其它行业、其它企业、其它单位发生的生产事故进行讨论反思,对照自己查改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吸取教训,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达到不吃堑也长智的效果。

五是要常练安全生产之基本功。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证明,员工生产操作技能素质的高低,发现判断处理突发生产问题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与否。所以,各个企业要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反事故预案演练、师带徒传帮带等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全员的技术素质,提高全员发现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实现企业安全持续发展。

第四篇:以行动学习构建常态化学习型组织

以行动学习构建常态化学习型组织

发布时间:2010-9-17 09:33:59文章出处:作者:刘其才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型员工逐步成为职场主力以及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一变化要求企业调整管理理念,致力于构建适应知识型员工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打造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应运而生。

然而,学习型组织的打造是必须常态化、持续性工作,部分企业在实务中进行运动式的学习型组织打造,势必会使得学习型组织的打造最终沦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对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提升毫无裨益。结合企业实际,将常态化学习型组织的打造建立在行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会带给企业一种全新的思路。

现有学习型组织打造的误区

现有的学习型组织打造的模式,通常流于运动式行动,如企业高层高调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然后中层管理集中给下属开会传达领导精神,人力资源部也集中式开展培训工作,大量延请专家开设讲座。然而一旦时限过去,受训的员工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学员的上司看不到下属的行为改变,公司中高层看不到培训带来的绩效提升。久而久之,公司上下都认为培训没用,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口号虽然偶尔还有提及,但是实际工作却无人推动。实际上,没有适宜的支持环境、缺乏常态化的学习型组织打造的工具,在组织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通常会流于口号,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为组织带来绩效改善以及长足的向上发展。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支持环境,尤其是高层支持的环境,通常比较容易,在当前的背景下,伴随新生代员工主导职场,企业决策层越来越发现自身的管理理念需要顺应新生代员工的要求进行调整,而新生代员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善于学习,因此企业高层更乐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构建打造常态化学习型组织的中低层环境,压力主要集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大部分基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而开设的培训,人力资源从业者通常认为培训结束后,受训员工的直接主管应该为下属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指责培训没用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受训员工根本就没有运用培训课程上讲到的东西。但是,作为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构造者,以及企业培训的推动者,将培训流于形式的责任推给受训员工的直接主管是不妥当的,就目前而言,中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机制并不完善,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不是很高,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员工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有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目的,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必须承担构建打造常态化学习型组织的中低层支持环境的任务。

整体而言,目前企业在构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包括认为实施培训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贯彻落实培训成果的权责难以区分开来,培训学习的内容与员工行为改善没有直接联系,培训学习的教导者与学习者没有太多的交集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否成功的关键。

行动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革命性工具

如果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引入一种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现实问题、挑战或项目为主题,在讲师的引导下,将结构化的团队对话渗透在“学习—行动—再学习—再行动”的循环过程中,从而使学习者及时将行动体验上升到认识水平,并将新认识及时转化为行动,继而在行动中检验认识,从而产生新的学习体验,这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而构建常态化学习型组织的目的也会在这种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实际上,由英国国际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enter)主席雷吉·雷文斯(Reg Revans)最早创立的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就是这样一种在培训界引起革命性轰动的一种工具。

行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学习组织模式,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简而言之即透过行动实践学习、边干边学。

其定义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首先行动学习是由团队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它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团队成员的学习发展以及整个组织的进步;其次行动学习是一个边干边学的学习过程,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潜能只有在真正行动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再次行动学习是通过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团队成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相互质疑和深刻反思,从而实现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发展;最后行动学习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模式,包含学习知识、体验经验、团队学习以及探索性解决问题四个方面。行动学习最早提出时并没有受到较大的重视,但随着知识型员工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和企业价值源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行动学习的概念。然而,到目前为止,行动学习应用的主要方面依旧是企业经理人员培训和企业战略与运营问题的解决,还没有普及到企业的所有阶层。

在欧洲、美洲甚至是非洲的其他国家,行动学习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认可和推崇,原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就是行动学习法的拥趸之一,他在通用公司积极开展的“变革加速计划”和“领导力发展项目”就是基于行动学习的概念,有效克服

通用电气公司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以及培训效果低下的状况,广泛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领导技巧和系统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帮助通用电气公司摆脱单纯依赖外部咨询机构解决变革问题的缺点,通过内部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以及集思广益,高质量地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行动学习法对于改善组织绩效、打造学习型组织方面能够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这一新兴的培训学习工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亦可以预见。

行动学习与传统培训方法的区别

行动学习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现实问题或项目为主题在团队教练的引导下将结构化知识和处理事务的技巧渗透在“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地提问—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再反思的过程,帮助团队成员及时将行动体验上升到认知水平并将新认知及时转化为行动继而在行动中检验认知从而产生新的学习体验。同传统的培训方式比较,行动学习具有两大特征。

1、团队成员的全员参与性

在倡导行动学习的团队里,没有传统的传授者,团队内部每一个成员都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虽然每一个行动学习团队都会设立一位教练者,但教练者本身却并没有任何特权,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在于随时发现学习的机会,并指导团队成员及时学习。换一种说法,实际上行动学习团队仅仅是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团队所有成员都是学习者,也都是知识的传授者。从这一点看,行动学习团队更接近于打造学习型组织的终极目标。但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学习,却又不同于以往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没有固定的目标,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引导和归纳不同的头脑风暴结果,但行动学习团队却只有一个可以随时干预学习目标的教练存在。

2、学习效果的评价机构不同

传统的培训方法,学习效果的评价无论如何变化,大多数分为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四个层次,评价的对象也大多为培训单位、学员的直接主管和上级、学员的单位主管等。但行动学习的评价却综合了以上四个层次,评价对象也仅仅由组织绩效来评价。

在行动学习团队中,行动学习教练无权评估团队成员的学习效果,团队成员也无权对自身或者其他团队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行动学习的基本着眼点是发展或塑造具备领导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解决企业自身发展问题并提升组织效率,因此行动学习团队的学习效果

直接由其目标来评价,更符合以目标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行动学习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行动学习在应用中的一个亮点即没有固定的步骤,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入“提问—反思”的循环解决问题,并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达成团队成员学习的效果。

在这种理念下,基于行动学习的团队随时都处于学习状态,行动学习教练发现学习机会时,随时可以干预团队的学习进度,引导团队的学习方向。这样的组织,无时无刻不处于学习的状态,是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学习型组织。

由于基于行动学习的团队的灵活性,世界上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引入行动学习理念,并据此改善企业绩效。

1、微软

微软在行动学习方面的实践,最初源于微软实行的一项名为“work-out”的管理尝试,即挑选50-60名员工组成一个临行性团队,以一天半为一个周期,临时团队成员于每个周期开始提出不同的问题,经过一天的不断尝试,最终于下午由整个团队集体努力,给出相应的答案,并按照答案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最后在周期末尾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反思缺失。

微软的这种做法与行动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但是却缺乏专业的行动学习教练,无法主动发现学习机会并指导整个团队的学习。而且,微软的“work-out”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项目的专家,其目的也局限在解决技术性问题。

后来,微软引入专业的行动学习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培养固定的行动学习团队教练,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所有的团队中,而并不局限于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而临时组建的非正式团队。

2、TCL

TCL集团的行动学习是穿插在该集团“精鹰工程”系列培训中的几个模块,由该集团高层主持。TCL的行动学习与国际上流行的行动学习并不尽相同。

国际上流行的行动学习型团队是以团队为主题,旨在通过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质。而TCL的行动学习,更侧重于受训人员本身,讲求“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并没有显著区别。

到了后期,TCL集团也开始引入外智推动集团内部的行动学习型团队的打造,并据此在TCL内部全面开展打造常态化学习型组织的行动。

行动学习在中国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行动学习的推行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中国员工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国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较强,集体意识强烈,习惯于团队生活。这一群体性特点,使得中国企业在推动构建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团队时,比西方讲求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更具基础优势。

然而,行动学习要求团队成员具备质疑精神,敢于对现行的观点和行动提出质疑,并思考解决方案,然后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完成学习的目的。这一点对于处处讲求与众不同的西方国家员工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对于服从权威、讲求儒家和为贵的中国员工来说,却是一大障碍。

换句话说,服从权威以及中庸的处事原则,会阻碍在中国企业构建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无论如何,行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培训学习工具,其价值已经被西方以及中国部分知名企业证实,虽然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对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培训学习工具还没有充分认知,然而在知识型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点的背景下,这一灵活机动,更符合新生代员工管理需求的培训学习模式,势必会在企业构建常态化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被逐步认知并着重使用,带给企业显著的效益。

第五篇:何为安风体系常态化管理

何为安风体系常态化管理

1、安风体系常态化管理中“常”指经常性,习惯性,是基本要求。要做到体系常态化管理首先建立有效的管理文件,规范各项工作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人检查,形成有效的PDCA 常态化运行机制。

2、安风体系常态化管理中“态”指员工态度和素质,要做到常态化管理需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端正员工全面执行体系各项要求的态度,提高执行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做我所写”。

3、安风体系常态化管理中“化”指管理内容具体化、责任明确化、资料规范化、执行人性化,要做到体系常态化管理需要做到“一事一标准”,每个人的行为,每项工作都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执行,且员工也乐意执行。

综合来讲,要做到体系常态化管理需要坚持“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以及“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原则,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执行到位,过程受控,管理规范,做到“无需扬鞭自奋蹄”。

下载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常态化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