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内容分析 笔记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信息的特性目的性 共享性 寄载性 可识别性 模糊性 扩充性 可转换性 可贮存性 信息的分类 新闻性信 评论类信 舆论性 教育性 娱乐性 服务性 商业性信息
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通过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则有赖于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1956-1993年为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形成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但只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1993年至今为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与拓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信息社会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2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3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4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
信息爆炸① 新闻信息飞速增加② 娱乐信息急剧攀升③ 广告信息铺天盖地④ 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信息爆炸影响:1)信息超载2)信息浪费3)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① 真相信息匮乏:如重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② 重要信息匮乏(与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相对)③ 知识信息匮乏:“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尚读书的社会,阅读危机正威胁着中国社会。
信息污染① 色情信息 ② 暴力信息③失实信息④图像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研究,对运作这些符号的规则研究,以及对符号、规则使用者的研究,构成传播研究的核心。
英文对照:sign。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
索绪尔模式所指 能指这个过程是心理的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所有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
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语言符号包括语音形式、文字形式和语义内容(音、形、义),是人类传播最基本的结构化的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
1.语言的陷阱
语言可以表达实际事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对此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把它们称为语言的陷阱。① 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处在运动之中。
②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③ 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2.语言失当(语言误用)
① 死线抽象(dead-line abstracting)
这是温德尔·约翰逊指出的一种用语毛病。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忽视各种人群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把语言表达固守在某一类型、层次或水平线上,从而产生语言失当和不对称。
② 忽视差异(误认为同一 stereotyping)
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例如: “书上说的全是扯淡”
“河南人都是骗子”
③ 非此即彼(估计极端化 two-valued evaluation)
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它只看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
④ 自我投射(潜意识的投射)
指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即名为说他,实则谈己)
传播者想追求纯客观、不夹丝毫主观印象的表达是非常困难的。
⑤ 语言与实际混淆
指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是在语言领域里去推定其含义。文如其人
所以,我们首先应了解语言的特性及语言与实际的关系,不可望文生义,重语言轻实际。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雷蒙德.罗斯)
信息冲击力1=0.07×言辞+0.38 ×声音+0.55 ×面部表情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分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体态符号
非言语传播的功能重复 强调 补充 替代 冲突 调节建立和保持关系意义掩饰或展示心情 凤凰卫视的内容定位不可或缺的大事亲历(1)强调独家性、大事至上(2)职业的记者队伍(3)相关节目的配合。
直指核心的时事评论(1)最快的解读2)真实直播(3)专业的评论员
感人肺腑的深情故事1)以人为本(2)深层次的感动(3)出色的主持人
不曾停歇的电视行动(1)时机得当(2)文化深度(3)敬业的电视人
愈发严谨的历史追问(1)另类角度(2)客观态度(3)平民化
画龙点睛的另类之举:三位主持人三位台湾名嘴
事物只有当人们认为它们有价值时,才有价值。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它的内在,一个节目有没有价值,就要关注它的内容。内容为王,是当下媒体制胜的法宝。
第二篇: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媒介分析 笔记
媒介变革史
语言传播革命 文字传播革命 印刷传播革命 电子传播革命 网络传播革命 语言传播革命
大约距今35,000年前,语言开始形成。克罗马农人最早开始说话,这是人类生理成熟和实践丰富的结果。随着人类语言能力的成熟,以及实践的需要,人类的语言越来越丰富、完善,创造出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口语传播方式的到来,对人类传播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意义:首先,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进行传播,使得人类可以用语言概念进行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进行传播,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局限:近距离——时空限制
记录性较差 文字传播革命
它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于携带、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繁多。
有了文字符号,便有了轻便的的文字媒介,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和媒介,文化积累以及宗教逐渐成为特定行业。印刷传播革命
印刷术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信息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定阶层的事情。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的扩展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电子传播革命
意义: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电子传播媒介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电子传播及其媒介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和信息的进步和拓展。网络传播革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出现。
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新媒介
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传真、录像、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有线电视、高清电视、VCD、DVD、电脑、互联网、手机等等。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数字电视(Digital TV)
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 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IPTV(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能根据用户的选择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DVD/VCD播放,互联网游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
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以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
网络传播的意义(1)技术的融合(2)信息的双向流动
(3)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4)超越时空的限制 语言传播革命 文字传播革命 印刷传播革命 电子传播革命 网络传播革命 亲身传播 手抄时代 复制时代 电子时代 网络时代
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种新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而是新媒介与老媒介彼此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传播媒介既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在人类对它们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媒介特性再认识 报刊传播特性 广播传播特性 电视传播特性 网络传播特性
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①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认识我们进行传播活动的物质手段。
②遵循传播媒介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传播工作。
③认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顺应进步的潮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认识媒介的四个角度
①媒介的传播手段
②媒介的时效性
③媒介的持久性
④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报刊的传播特点
属于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
报刊的保存性较强
读者拥有较大的选择权
报刊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报刊的时效性较差
最大优势:擅长传达深度信息 广播的传播特点
属于听觉媒介
广播的时效性较强
广播的影响面广
广播的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
最大优势:时效性和便捷性 电视的传播特点
属于视听合一的媒介
电视的时效性强
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电视的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
最大优势:
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网络的传播特点
网络是一种多媒体(Multi-media)的传播工具
网络的时效性、保存性和选择性都很强
网络的可控性较差
最大优势:超时空性和交互性 媒介的选择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 选择的或然率 其中,“报偿的保证”指的是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可能性,而“费力的程度”指的是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情况 媒介融合与媒介产业 媒介融合 媒介产业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两种含义:其一,过去由多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其二,过去由一个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
媒介融合的三种形式
(1)不同传媒组织之间的整合(2)传媒功能与业务的融合(3)传媒报道形态的融合 “整合创造力量”。SMG体制创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大幅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产生革命性的合力,是上海娱乐新势力再度崛起的第一推动力。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在2001年5月整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旗下的广播电视媒体包括12套模拟电视频道,11套模拟广播频率,114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全国的“东方宽频”网络电视。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致力于高效整合配置资源,实现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集团现拥有“十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南都周刊》、《风尚周报》、《理财周报》和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与西江日报社合办的《西江日报》),“六刊”(《南方月刊》、《城市画报》、《名牌》杂志、《南方人物周刊》、《21世纪商业评论》、《商旅周刊》),四个网站(南方网、南方报业网、奥一网、凯迪网、番茄网),一个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维亚康姆集团拥有39家地方电视台、派拉蒙电视集团、派拉蒙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广播CBS公司、MTV音乐电视网(目前它在美国拥有的订户超过7900万家庭,并已经覆盖了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3.84亿家庭)、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儿童电视频道(目前拥有超过8100万美国家庭订户)、无线广播Infinity公司(美国最大的无线电广播公司和户外广告公司之一)、百视达Blockbuster录影带出租连锁店(其在美国有4141家自有品牌的经销店和830家特许经营的经销店;在国外有1951家自有的经销店和454家特许经营的经销店)、以及著名出版社之一的西蒙和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出版公司。
南方网整合了国内著名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以及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电台等媒体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将全省21个地级市的三十多家主流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信息资源尽揽其中,资源优势明显。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超级记者”(Super reporter),即在当今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新形势下,那些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新闻记者。
他们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媒介产业
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
媒介为何产业化
经济属性只是为媒介摆脱附属地位提供了可能,而产业化才是媒介最终获得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媒介产业化是努力走向自立的媒介与相关权利主体利益博弈的必然取向。媒介如何产业化(1)意识先行
提高传媒经营者、特别是决策者对传媒业性质、特点及其功能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2)体制创新
对内缺乏弹性和激励机制、对外缺乏经营规模和经营合力。
(3)资本运营
投资媒体外行业
合作经营媒体相关产业
媒体下属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股份上市公司
直接上市融资(4)集团化模式
根据传媒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系列化、一体化和多元化三种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正在由第一种模式逐步向第二种模式转变,最终向第三种即多元化模式过渡。但当前媒介集团化存在的弊端就是仍然处于一种简单叠加式的发展状态,媒介集团呈现给旁观者的只是一种貌似庞大的假象,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灵活度和市场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30个亿资金兴建横店影视城,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已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之都、拍摄基地,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光线传媒(ENLIGHT MEDIA)成立于1998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光线传媒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剧公司之一。电视制作和发行业务 大型活动 电影 电视剧
艺人经纪服务 新媒体业务
光线传媒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系统
策划:洞察市场玄机,以敏锐行动捕捉市场风云变幻
制作:领先对手行动,全程保障制作水准,第一时间满足受众视听需求
包装:赋予娱乐产品以品牌灵性,与目标观众深度沟通
发行:娱乐产品的一次销售,建立覆盖全国的高价值传播平台
广告:娱乐产品的二次销售,为广告主提供全面有效的媒体服务
增值业务:基于娱乐产品所进行的平面媒体、互联网、无线、演艺活动等形式的深度开发
媒介产业化何去何从
(1)宏观上——建构式发展(喻国明)
(2)微观上——大资本、大市场、大媒介(黄升民)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电子情景”说 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说 Mcluhan 麦克卢汉
1911-1980,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小镇,保守的天主教徒,文学学士、硕士,留学英国,获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多伦多大学英美文学教授。65 ⅢⅣⅤ 麦克卢汉热
(1)1966-1967年间,全美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包括《新闻周刊》、《生活》、《纽约客》《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他的文章,上电视演讲等等,法语里出现了:mcluhanism, mcluhanist的词汇。
(2)网络时代的到来,麦克卢汉在六十年代被视为梦呓的语言被证实,批判他的言论,也被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虚拟现实的出现打破。介绍他的思想、文章和奇行逸事的录像带,在密西根大学电教中心外借部需要预约一年才能借到。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二十世纪最富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1)《古登堡星云:印刷人的形成》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 of man)
(3)《地球村——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媒介延伸论
Media is the extension of body 媒介讯息论
Medium is the message 冷热媒介说
Cold & Hot media 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媒介-社会演进史
Media and social-culture evolution 主要观点 媒介延伸论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s extensions of human body.服装:延伸的皮肤
望远镜:视觉的延伸 电话:耳朵的延伸 扩音器:嘴巴的延伸 车轮:腿脚的延伸 游戏:人的延伸 广播电台:部落鼓
录音机:没有墙壁的音乐厅 时钟:时间的气味
电视:眼睛和耳朵的延伸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计算机:人类整个中枢系统的延伸 键钮和拨号盘:人类思想力量的延伸 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他所言的媒介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文字、口语、印刷、漫画、报业、广告、电报、电影、收音机、电视等,还包括纸张、道路、数字、衣服、房屋、货币、时钟、车轮、汽车、飞机、照片、游戏、打字机、录音机,甚至还包括武器,不一而足。泛媒介论者 媒介即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感官比例的失调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 媒介讯息论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传播技术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轨道与特征,具有支配性力量的是传播技术本身,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媒介冷热论
Cold media & Hot media
热媒介——信息反映一件事而引申出“完整意义”,信息充分,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点滴含义”,信息量很有限,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热媒介:
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冷媒介
漫画、有声电影、电视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媒介-社会文化演进史
(1)部落文化社会(口语媒介)
亲密性、传统性、狭窄性
(2)脱离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
独立性、重理性、重反思(3)地球村(电子媒介)
大众性、普及性、流行性
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和能动性(3)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人们颇多微词。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美国传播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他的媒介理论。情景应被视为信息系统
基础:戈夫曼的情景理论——每个人时刻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当人们进入某种情景时,就得对这一社会情景,以及情境中的其他人有所了解。媒介的变化促使人们行为的变化
(1)媒介的运用,有可能混淆不同情境的分界线(2)不同分界线的混淆,可导致新情境的产生
(3)新情境的产生,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使其适合新的情景。电子媒介的普及造成了社会情景的变化
(1)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景合并
(2)生活风尚的合并
(3)公私情境的合并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1950)《帝国与传播》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1951)《传播的偏向》 英尼斯,一种媒介的长期使用,决定其传播的知识的特征。Quiz!
Time-biased Media 偏向时间的媒介 Space-biased Media 偏向空间的媒介 Time-biased Media 偏向时间的媒介 Space-biased Media 偏向空间的媒介 91 如石刻文字、泥板文字耐久,但不易运输,不易使用,为偏向时间的媒介;
如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但其信息局限于当下,比较短暂,为偏向空间的媒介;
Time Binding Culture Concerned with history and tradition
religious,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宗教,层级制度)conserving ways of the past.Cultures tend to emphasize the sacred(神圣)the ritual(仪式)
the historical(历史)92 Media are heavy, durable, persistent and difficult to destroy 从文化角度看,“偏向时间”的媒介一般来说盛行于传统社会,这种社会的特征是重习俗、重社区、重历史事物、神圣事物和道德,社会稳定且秩序井然,等级分明,压抑个人主义以防止变革,但允许个人以语言充分表达人类各种丰富的感情。Space-Binding Culture Concerned with 帝国扩张 growth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当下世界 the present
世俗政治权威 secular political authority Culture tend to be 时代精神 present-minded
重视技术 technical
发展与变化导向 growth and change-oriented 94 媒介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表现在:
倚重时间媒介的文明固守传统,强调连续性,紧守信仰和道德传统;(传统社会)
倚重空间媒介的文明则是强调地域的扩张,强调中心对边缘的控制,信仰体制薄弱,个人主义盛行。(现代传媒)从文化角度看,“偏向空间”的媒介面向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帝国扩张疆域、加强政治权威、创立世俗的制度、发展科技知识,具有传播速度快和质量高等特点。媒介偏向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英尼斯认为这两种偏向性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要使社会稳定,只有发展使两种偏向性保持平衡的机制。
第三篇:苏州大学汉语辅导班笔记03
睿立汉语 整理推荐
睿立备考资料下载中心:www.xiexiebang.com/bbs
第四章 语法
常见类型:
1.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2.改正病句(涉及词类、句子成分、句型)3.分析歧义短语或短语的结构
4.分析词或句子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5.判断和选择
第一节 语法概说
掌握重点:语法特点、单位与句子分析法
一、什么是语法(判断)
1.语法的定义(P1)2.语法学的内容(1)词法(2)句法
二、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上册P11)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位(判断)
1.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2.关系:构成与实现
(二)句法成分:用层次分析法5对8种(P7列表)
四、句子的分析方法
1. 中心词分析法(6种)
先抓主干主谓宾,然后再抓修饰性成分定状补。
2. 层次分析法(IC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直接成分分析法)
注意结构和意义。例如: 他总是一件布衬衫。(是字句)教书很有意义。(有字句)那个花瓶被妹妹打破了。(把字句)孩子被大夫救过来了。(被字句)他送给我一本书。(双宾句)他们握着手不放。(连动句)大家选他当班长。(兼语句)天空中飞着一只老鹰。(存现句)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的句)
▲已测试类型
主要有三种:一是判断,一是选择,一是句子成分分析。
一.2004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每题1分)
2.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成分和关系(5分)
(1)运用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句子。
温暖的阳光渐渐地洒满了绿草覆盖的大地。
(2)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子。
她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二.2003 1.判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
2.分别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6分)(1)两位老师的风格确实不一样。(2)我们也经常跟老师讨论这类问题。
三、2002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8分)(1)铃木是我们班口语最好的学生。(是字句)(2)他人小心不小。(联合作谓语)(3)去年没有下过雪。(时间名词作主语)(4)请你帮我把箱子搬下车。(兼语连动)
四、1999 用层次分析法或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8分)
(1)哪些科学家已经设计好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用层次分析法)(2)大李的母亲早就为孩子们准备好了路上的干粮。(成分分析法)
五、1998 用层次分析法或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列句法结构。(8分)(1)以对老人的态度如何作为处理的根据。(层次)(2)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成分)
六、1996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复杂词组的层次和结构。(6分)
还有一种修饰性的词组
2.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成分是复杂的不再细致分析)(6分)
这本传记文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第二节 词 类
掌握重点:1特殊词类2与他类词的区别3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四、词的兼类与活用(考试指南P83-84)
一、2004 1.判断(每题1分)(1)代词都是体词。
(2)AABB式与ABAB式是区分双音节形容词与动词的形式标志。
2.填空(4分)
(1)虚词一般不单独充当(),主要用来表示()。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性和语法意义。(4分)(1)他们终于住上了新房。(了,趋向动词,表结果)(2)都是老乡,关照关照嘛。(嘛,表示理应如此的语气)(3)谁都不喜欢他。(谁,人称代词,表示任指)(4)去了二十来人。(来,助词,表示概说)
4.改正下列病句,并运用相关语法知识说明理由。(8分)(1)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一直下了。(到星期五是动作终结时间,应放在动词后)(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介词比/比较异同不用比字句,应用跟、同、和等,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才用“比”字句。(3)那里的农民很淳朴,很友谊我们。(将名词误用为动词)(4)我们在教学上一定要提倡普通话。(提倡要带谓宾动词)
二、2003 1.判断正误
(1)汉语中的形容词大部分都能重叠使用。(2)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3)词类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意义。(4)连词都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
2.举例说出表达下列意义的语法形式(至少列出两种)。(6分)(1)表示比较
A+比+B+形
A+跟+B+一样/不一样
A+形+于+B(2)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起始”
动/形+起来 动/形+上 动/形+开
(3)表示“存在”
方位处所词+有+名 方位处所词+是+名
方位处所词+动+看/了+名词词组(格式0.5分,例句0.5分)
3.改正下列病句,并运用相关语法知识说明理由。(6分)(1)昨天我买三本书了。(当陈述过去事件,句中谓语动词无“了”,宾语前带有数量词语时,不用句尾“了”)(2)我发誓了一定要学好汉语。(动词若带小句宾语时不加动态助词“了”)(3)一个苹果我吃了。(汉语中主语要求定指)(4)这个问题我考虑考虑一会儿。(重叠动词表达少量时,不和一会儿共现)(5)他的收音机放着在桌子上。(介词词组作动词的补语,必须紧跟在动词后)(6)他计划翻译这篇文章成汉语。(汉语中当动词跟“成”“为”等次,且整句表达通过动作行为使A事物转化B事物的意义时,要用把字句)
三、2002 1.判断正误
(1)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可以作谓语)
(2)他会英语、他会说英语和他会来的中的三个“会”字词性分别是(动词、助动词、助动词)
2.请改正下列句子并说明理由。(6分)(1)这篇文章不算太难,就是长一点儿。(如果要表示因某一状况与预想或所希
望的有点差距而不满意时,一般用“形容词+了+一点儿”来表达。)(2)丽达明年快要毕业了。(“快要”表即将发生,是客观的;“就要”表即将发
生,是主观的)
四、2000 1.请回答问题(1)“小王昨天来的”和“小王昨天来了”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2.请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3)北京的夏天比北京不热。(比较句的否定词在“比”前)(4)你到底同意我的看法吗?(副词到底用于正反问中)(5)他们商量商量一下儿决定去上海玩。(动词重叠问题)(6)昨天我们打篮球了一个小时在体育馆。(状语的位置;重动句)
五、1.回答问题(12分)(1)“你吃什么”和“你吃了什么”在意义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分)(语气词)
(2)说明“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这两个格式在用法上的异同。(8分)2.修改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1)来中国以前,我从来不用过筷子。(不与没)(2)我的同屋毕业大学以后打算结婚一个中国姑娘。(离合词)(3)沈阳的冬天比北京冷极了,而哈尔滨的冬天比沈阳很冷。(比字句中,不用
程度副词“很”)
(4)安娜的舞跳得很好,大家请她再她一个,她就再跳了一个。(再和又)(5)尽管学习怎么忙,他霉天还是坚持体育锻炼。(不管)
六、1998 1.“没有钱”和“没有去”中的“没有”有什么不同?“没有研究”中的“没有”属于哪个“没有”?试加以分析并说明理由。(6分)
2.下面的句子是否都能成立?请分析说明。我希望病快点好,明天能去上课。(能与会)我希望病快点好,明天会去上课。
3.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10分)(1)我的同屋去上海要见面他的朋友。(离合词)(2)妈妈今天一点儿感冒,不上班。(有一点儿程度副词)(3)在国庆节时候,我打算了到香港去旅行。(了)(4)我们要关于考试的问题讨论。(关于)1.指出下面句法结构中加点的词的词性。(6分)(1)火车要开了。(副词,就要)(2)这件事要经过讨论才能决定。(助动词,需要)(3)请你过来有要事相商。(形容词,重要)(4)爸爸,我要五块钱。(动词,索要)(5)你要去,我就不必去了。(连词,假设)(6)要就去打球,要就去游泳。(连词,选择)
练习:黄P36 二 四 五 八
北大P299一 二 三 四 六
第三节
短语
1.指出下列词组的结构类型和复句的连接关系。(5分)
(1)窗前(方位)
(2)看门的(的字短语)
(3)校长陆晨(同位)(4)发自内心(述补)(5)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介词短语)(6)有事找你(连动)(7)派他去(兼语)
(8)小声说(状中)(9)无论如何,我也要去。(条件)(10)与其扬汤止沸,毋宁釜底抽薪。(选择)
二、2003 下列句子或短语是否有歧义,如果有歧义,请加以分化。(8分)(1)电脑没叫他拿走。
A.电脑(别人)没命令他拿走。B.电脑(别人)没允许他拿走。C.电脑没被他拿走。(“叫”多义性:动词;介词)(2)我让他说了几句。
A.我请他说了几句。B.我允许他说了几句。C.我被他说了几句。(“让”的多义性,动词,介词)(3)我们三个人一组。(主谓/主谓)(4)热爱边疆的战士。(偏正/述宾)
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如果有起义,请加以分化。(8分)(1)他连我也不认识。(施事)(2)我讲不好。(层次)(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进口动词/名词)(4)还是去一次好。(一次的重音)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和句子。如果短语或句子有歧义,请指出产生歧义的原因。(8分)(1)反对的是少数人。(语义施事/受事)(2)关心孩子的母亲。(层次)(3)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层次)
请指出产生歧义的原因。(8分)(1)张三和李四的妹妹结婚了。(层次)(2)三个孩子的妈妈得到了奖金。(层次)练习:北大P277-299 一 二;P 362 一 二
黄P76 五 六
第四节
句子成分
掌握重点:补语、定语
一、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关系
二、主语 谓语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主语的构成
(三)谓语的构成
(四)主语的意义类型 练习:北大P316-317二 三 四 八 十
三、述语 宾语
练习:P324-326 二 五 七 八
四、述语 补语
(一)述语和补语的关系
(二)补语的意义指向
(三)补语的意义类型
(四)宾语和补语的顺序
(五)补语和宾语的辨识 练习:P333-334四 五 七 八
五、定语和状语
(一)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二)定语和助词“的”
(三)多层定语
(四)状语与结构助词“地”
(五)多层状语 练习:四 六
六、插入语
练习:黄P107-109二 三 六 七 九
第五节 句型和句类
掌握重点:句型中的把字句被字句;句类中的疑问句
一、句子分类概说(P110)
二、句型(按结构)
三、几种特殊句式是„„的„„句
四、句类(语气)
第六节 复句
一、复句的类型
二、多重复句(P180三)
三、紧缩复句
第七节 语法应用(汉语科目考试指南P159)
一、虚词用法和语义比较
二、实词用法和语义比较
三、句子的组织和应用
四、常见的语言使用中的错误的分析和改正
2005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考试大纲
占30分
一、填空题3分(语法学的内容:词法与句法)
二、选择题3分(不及物动词;存现句的判断;词类“在一起”的词性)
三、改错题12分(句型:把字句;比字句;谓宾动词;其他)
四、简答题6分(疑问句的类型;副词幸亏的位置)
五、综合题6分(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语言片段4;分析多层复句2)
第四篇: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和谐。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如暴力内容、对社会弱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评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六、传播过程的要素(P49)
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七、传播学学科发展的“一二三四五”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
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八、“传播学时钟”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它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把它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计算人类传播发展史。
九、非语言符号P37
1语言符号的半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
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3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十、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十一、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 语言
十二、传播过程经典模式类型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十三、德福勒归纳的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十四、赖特的传播四功能理论
(二)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十五、大众传播的效果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传播效果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大众传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
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
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十六、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心理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注意
十七、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十八、巴斯的双重把关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十九、拉斯韦尔、霍夫兰的主要贡献(P248、P249)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学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他一生写了600万字的著作,在他逝世的1980年,又出版了三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霍夫兰: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十、我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受众调查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大、统计规范、权威性强,调查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使得受众观念、理论得以建立并强化,受众研究组织相继问世。
二十一、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P118~120)
提出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二十二、循环性模式最早的创立者和1954年正式提出者 施拉姆
二十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p19
5二十四、“三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沉默的螺旋理论3培养理论
二十五、《舆论学》
《舆论学》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P248 主要观点是:
1、拟态环境
2、刻板成见
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记忆
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注意
二十六、5W模式
美国 拉斯韦尔1 who2 what3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4To whom(向谁说)5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二十七、传播学的两大学派P253
传播学的经验派和传播学的批判派(德国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二十八、“知识沟”理论研究背景和观点P215
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背景之一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
(1)知识假说(信息沟和数字鸿沟P217)(2)上限效果假说(反命题)
二十九、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P184
一面: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自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在提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三
十、休眠效果P184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处“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者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三
十一、把关人P13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
三
十二、传播制度p139
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6种规范理论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
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三
十三、两级传播论
拉杂斯菲尔德(提出)
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是有限效果)
第五篇:大众传播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7.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8.信息:
(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2)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9.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10.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1.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2.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13.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4.解码: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其目的就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6.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7.调查研究方法
所谓调查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搜索所研究问题的诸多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8.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9.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20.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果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1.国内传播:即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
22.国际传播:以国家为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
23.全球传播:即有国内传播又有国际传播,两者融为一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24.人内传播:即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二、填空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四个阶段。
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是 传者、受传者、信息、媒介、_效果.3.传播效果的类型有 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_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四种类型。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 麦克卢汉 的著名观点。5.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是指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 功能。6.传播调查问卷由 基本项目、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等内容组成。
7.“把关人”概念是由 库尔特.卢因 提出的。
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是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
(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或提问
(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
(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10.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11.媒介既讯息是 麦克卢汉 的论点。12 .传播过程构成的五个要素是 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13.非语言符号具有 普遍性、形象性、整体性、多维性 _四大特性。14.非语言符号具有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三大功能。
15.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为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单向传播“无反馈”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大众传播的一般功能为 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17.组织传播是指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8.传播过程有哪三大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三、选择题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2.各地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C)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3.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C)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
4.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D)A.卢因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施拉姆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C)。
A.传播者 B.受传者 C.传播技巧 D.媒介
6.小组讨论,同事、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属于哪种传播(C)。
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7.两个人打电话是(B)。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限通道
8.网络传播诞生于(A)。
A.20世纪90年代初期 B.90年代中期 C.90年代后期 D.本世纪初期
9.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D)。
A.施拉姆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0.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的传播学家是(B)。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拉斯
11.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遗产传承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2.申农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C)。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13.下列不属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5W要素的是(A)。A.噪声 B.反馈 C.媒介 D.通道
14.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的四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
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5.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6.首先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C)。
A.拉斯韦尔 B.赖特 C.卢因
四、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性?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普遍性、形象性、隐含性、多维性四大特性。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三大功能。
3.符号的本质是什么?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4.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有以下特点: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的特点? 答:【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范围广 【4】检索方便 【5】易复制 【6】多媒体,超文本 【7】交互性 【8】低成本,高效益 【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6.简述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7)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8)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9)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10)单向传播“无反馈”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答: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8.传播效果具有哪几个层面?
答: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10.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11.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准备阶段:【1】确定调查课程、【2】制定调查方案 【3】准备调查
2、调查实施阶段:【1】选定调查对象 【2】具体调查 【3】收集信息及数据
3、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阶段:【1】数据处理 【2】数据整理统计 【3】结论
12.内容分析法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1)分析对象的选定。内容分析抽选出的基本单位样本是讯息
2)内容分析的解析操作。制作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言及对象”和“言及方法”是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3)量化表示的方法。包括: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13.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确定实验课题。一种是假说发现型,另一种是假说验证型。
2、选定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可采用抽样方法选出,也可以根据课题需要选择某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群体。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主要指作用于测试的内容材料
4、实施测试。
5、提出实验报告
14.传播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传播学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15.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答: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法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者预期。
传播模式的功能有:
1、构造功能
2、揭示功能
3、启发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测功能
1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答: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17.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1)描述:及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3)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
18.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1、政治功能
2、社会功能
3、经济功能
4、教育功能
19.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1)表达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20.简述姿态(体态)的传播功能?
答: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
功能有: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拳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
21.象征性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答:1)意义转化.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2)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3)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世界。
22.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传播学研究对象即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五 论述题
1、作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除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发散性和相对自由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有必要在遵循传统把关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问题加以注意;
(1)应当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过滤;(2)由于互动性强,:“斑竹”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传播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
(3)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比较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的信息来源,对于无法把握来源可信度的住处,应该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核实之;
(4)应当注意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的温床等等。
2、试述符号的本质。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符
(3)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3、试述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模式。答: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范围广;(4)检索方便;(5)易复制;(6)多媒体、超文本;(7)交互性;(8)低成本、高效益;(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4、试分析网络传播自由的利与弊。
答:网络传播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并存。一方面,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全球性、多媒体、快速迅捷、互动性、个性化、内容极丰富的传播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对人类传播方式的一次解放与变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这很好的满足了信息时代巨大的信息传播需求,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的。但是,也要看到,世界观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传播自由也一样。事实上,在现实中,缺乏相应制约的网络传播已经带来了一系列危害,诸如网络病毒、黑客、网络色情、垃圾信息、邪教和恐怖网站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繁荣。同时,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网络自由有沦落为网络奴役的危险,网络病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普遍症候。
5、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6、以音频、视频、音视频、互动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为数字媒体的技术层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加以说明与介绍。
7、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采用的传播手段与技术有哪些?
答:常见的手段有:
(1)公关宣传。公关宣传,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关宣传是组织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作用包括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等。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广告宣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CIS活动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一方面,创建企业标识系统需要经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围绕它的三个要素达成普遍的共识和合意;另一方面需要向外界大力宣传这些标识,使这得到社会的认知和理解。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
常见的技术有:
(1)正反对比:现代社会要求传播者的传播内容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如果过于突出和渲染自己所倾向的事实和观点,那么很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求传播者尽量保持立中态度,将围绕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正反面信息同时展现出来,帮助受众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判断。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同时提供正反面情况,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决策。
(2)感情沟通:在传播活动中,结合特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向受众传递一些能使之感到亲切、关怀、温情的信息,借此来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为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其基本策略是寻找与受传者之间主观和客观的共同点,善于站在受传者的情感立场来考虑问题和设计传播内容,使之产生得到尊重、理解和赞赏的情感效果。
(3)劝服诱导:在传播活动中以特殊方式对受众施加适当的心理压力或者利益诱导,可以使受众的注意力转向传播者希望的方向。
(4)湮没消除:这是在面临对组织不利的信息进入受众视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种传播方法。当出现对组织不利的信息时,组织可以通过大量传播正面信息湮没负面信息,阻断不利信息的传播,使其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并通过积极举措,迅速将其消除。
(5)美化和丑化:就是对自己要树立和推广的事物和形象大加赞扬和赞美,凸显其优势和长处,同时把其不足和缺点降至最低点;而对于传播者所要否定的对象加以丑化,想方设法放大其缺点和劣势。但要注意的是,美化和丑化都不能随意浮夸,而应当建立在基本事实之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6)形象代言:这是利用某一公众形象,来作为组织传播中的代言人,面对受众推广组织的产品和理念。形象代言人必须与组织产品或理念的基本物质相吻合。通过这种方式,代言人良好的公众形象,将成为组织和产品组织形象的一个代符号,组织和产品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内涵。
8、为什么说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性的媒介。
答: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的媒介,这是由它的媒介特性决定的:电视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不要提供者。
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响。
9、试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试对传播要素、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作以辩证关系分析。
答:(1)传播要素与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要素,即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包括会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的观念思想理念、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倾向、认识喜好、反感等,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如大家都知道“海飞丝”是去屑的洗发水,而宝洁在做“海飞丝”这款洗发水的广告时,一直都是无论这洗发水是什么味道的,或者用了什么样的先进技术,都会强调它有去屑的功能,这样就使得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海飞丝”是一款针对去屑的洗发水了,然后可能就会去购买使用,宝洁这个传播者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定的传播效果。受传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并不是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也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在收到传播者所传的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家庭、社会、价格、气质和志向等等,作出相应的反馈,即传播者所需的传播效果。如在选取班干部投票环节时,同学们会根据自己对竞选人在平常生活中的交流感受,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符不符合我心中的班干形象等,作出选择并投票,这就能关系到最终的成功选举人是谁。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可以是语言、符号、图画、图像、动态的、静态的,甚至标识、商标、图徽等等,它们都是一些讯息。讯息能极大地影响到传播效果,如交通指示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行使在路上人们必须根据指示灯的颜色前行,不然就会出交通状况。
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商家在给产品做广告时,都会根据产品的市场情况做不同的广告宣传方式。如奢侈品,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它的广告跟名牌用品的广告很不一样,也很少上电视做广告,因为商家针对奢侈品的市场人大群都是高端人士,它就无需在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平台上做宣传,一般是在一些高端的杂志上做广告。所以人们在传播时,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媒介传播相应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直接显示。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应该根据这些理论深刻剖析受众的心理,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传播目的或意图,来进行传播。传播技巧需正确使用,才能达到良性的传播效果。加多宝代理的王老吉就是一个很好的战例,加多宝代理之前的王老吉上市很多年都无人问津,而加多宝代理之后使用正确而有力的海量宣传战略,不但让王老吉的销量如日中天,而且还打造了王老吉的品牌形象,让它成为众所周知的大品牌。电视上也经常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滥俗广告,如用明星的名字的谐音做药品的名字、用外国明星的照片作为医院的某科的代言人等,这些传播技巧都是不合适的,常常会给社会带来反面影响。
传播技巧有很多,每一种传播技巧都有利和弊,我们一定要根据传播目的,使用正确的传播技巧,达到正面的传播效果。
11、试述人内传播过程,并说明其传播要素。
答:人内传播过程: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过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信息。
人内传播要素: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征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12、试举例说明共通意义空间在传播中有哪些作用?
答:(1)一个法国人与一个中国人交流,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这个交流就无法进行,此时,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成为双方的共通意义空间。
(2)交谈中专业术语并不是人人都能听懂,因为这些专业术语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共通意义空间内,只有我们刻意学习了这些专业知识,一人得道与专业人士的共通意义空间,我们才能和他们畅所欲言。
(3)欧美国家朋友或家人见面时,会用亲脸或亲嘴以示友好,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举动只能在男女朋友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进行以表爱意,大部分中国人会用扬来以示友好,此时,文化背景成为共通意义空间,如果双方不了解共同的文化背景,就会闹出笑话来。
1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传播目的?
答:运用体态语可以使传播形象化,有利于传播效果。人们可以暂时不用言语,但确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体态语。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有调控、反馈、辅助、化难为易、激趣等功能。所以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适当的使用体态语来提高教学效果。这里从手势语、表情语、空间距离语、消极体态语四个方面来分析老师的教学传播。
(1)手势语
对于学生出色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可翘向其竖起大拇指表赞赏。讲到重点时,可用食指指点动几下黑板,使其集中精力,从而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当老师要某位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应该用手掌平伸向上运动的手势来要求学生直立回答,而不应该只是伸出食指来指点学生起立,像这样的手势还有强制和命令的色彩,会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一种被审问感。老师需要用恰当的手势语来表情达意。
(2)表情语
老师除了要注意手势外,其面部表情语,眼神也值得注意,即要讲求眼神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自身表情,教师的表情对学生很重要,在教学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老师目光的注意,对优生给予信任、鼓励并高标准要求的面孔,给差生以关怀、期待和耐心帮助的脸庞,如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空间距离语
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距离都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教师在讲台下边走动、边沉思,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身影,集中精力、反馈信息、思考问题,从而学到知识。教师距离学生太近,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太远了又不太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靠近学生,以免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学生做小动作时,老师没停止讲课,而是边讲边走到其身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动作代替了言语批评,所收到的效果大大强于言语行为,因为这样既避免了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又不损害做小动作的学生的自尊心。
(4)消极体态语
消极的体态语指损坏教师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
教学时头仰向天,目光总是注视着后面的黑板,很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高傲的感觉,不利于教学的展开的。
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有时会用手抠鼻孔、挠头皮等,这些行为给人一种不文雅的印象。
腿部抖动,有些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的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笔者认为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知道体态语对教学的影响之大。首先,要求动作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必须达到和谐统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只有密切配合才相得益彰。其次,教师体态语要与有声言语协调一致,在实际课堂中,如果伴随同一言语的体态语不同,则产生迥然不同的语义效果。体态语言是否准确、规范,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感召力。
总之,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体态语,遵循“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优化原则,使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使体态语因素与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协调运用,教学这样的传播目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学好传播学?
答:(1)熟练掌握传播学的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2)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来学习传播知识。(3)熟练掌握传播的各种手段。
(4)针对具体的人群,实施恰当适时的信息传播活动。(5)正确评价他人的传播(手段、技巧、方法),虚心向他人学习传播方法、技巧,以提高传播效果。
六、应用题
1.某网络学院,委托你对该院下设的网络学习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2)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试设计出对应的该调查研究方法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的主要情况,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取文凭,交朋友,调整工作等,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素养的能力与自主协作、探究等网络传播下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调查研究方法
(3)为了充分了解网络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做一个调查,希望给予配合。
一、关于网络下的学习动机
1.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请问你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你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有兴趣吗?
4.你认为我们学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使用方便吗? 5.你认为我们学校的学习导航好用吗?
6.你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经常遇到的哪些问题? 7.你认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好何?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1.你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否有帮助? 2.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自主学习、探究等有益吗? 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否提高了你的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亮亮在妈妈的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答:(1)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2)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其次,存在人际传播,如:妈妈听到但没有答应。
(3)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3.某社区委托你对该社区进行成人学习动机与能力的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较为恰当?
(3)试根据你所才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对成人学习动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成年人的专业、职业、学习方式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内容: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成人的学习动机,希望您能先详细阅读真题再作答(对于您所填写的答案,我们会做到绝对保密)。1.您为什么要参加成人学习? 2.您参加成人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您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4.您对成人学习有什么看法? 5.成人学习对您有什么帮助? 6.您觉得成人学习的环境理想吗?
4.某学校为了更好的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特委托你做一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主要内容:(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行业?(2)行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技术要求有哪些?(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就业的岗位?(4)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数字媒体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否熟悉?(5)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可就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拓展创新能力如何?
调查研究法
调查问卷: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你们的专业能力和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希,希望您能详细作答。
1.在专业方面的问题上,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2.毕业后,您希望去哪个地方工作? 3.对于专业的技术,您掌握的如何? 4.在应聘之前,您作了哪些准备?
5.您希望工作中经常得到前辈的指点吗? 6.谈谈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看法?
5.某县教育局委托你去一个贫困乡镇做关于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比较,如:教师学历、教师水平、教学风格、学校教学器材的配置、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系统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教育局为了解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并更好地发展当地教育,特地制作此调查问卷,想了解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情况,希望你能根据事实回答,谢谢合作!1.你在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接受教育学习?
2.你学得你与城市(农村)的学生所受的教育情况相关大吗? 3.你的大部分老师的学历是什么? 4.你觉得你所在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 5.你对你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吗? 6.你满意自己的现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吗?
7.如果你的某门学科成绩不理想,父母会让你去上补习班吗? 8.周末、假日的时候,父母会让你去上兴趣班吗? 9.对你现在所就读的学校,你对其有什么建议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