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8: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

第一篇: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

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

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

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

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 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第五节 传播的种类

A.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B.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

特点:

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传播技巧:

要求:

1、目的隐蔽

2、诚实可信

3、指向明确

4、内容真实

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分析

1、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2、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3、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4、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2)专业知识 3)新闻敏感性 4)政治敏感性 5)勇于献身的精神

5、传播者的社会责任:(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6、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

第三章 信 息

第一节 信息的定义 本书采用香农的定义。什么是信息:(香农语)“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第二节 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概念:了解信息的几种分类

从哲学角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从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 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图像

信息的内容: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

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第三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1、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的后果与解决之道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后果是:

⑴信息量过低: 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⑵信息量过高:

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策: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2、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①就大众传播领域,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局面。“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点对点”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内容非常专门化的特定服务。

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

三大传统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兴工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

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第三、第四产业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占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占优势

第四节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第五节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第六节

新闻与信息

一、(1)新闻是公开的 有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如机密情报

(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以是新闻(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

二、具体说,信息和新闻关系表现为 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信息的概念非常大。

三、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 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大传播”的信息。

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 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媒介发展历程

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

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

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

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第二节

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

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

电视的特点:(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

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

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

第五节 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

(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本节要求观摩一下两部专题片《流行乐坛》、《法国新浪潮电影》)

第六节 主要的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批判

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

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他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英尼斯观点是:对边远地区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以及帝国权力的扩张,都与有效的传播系统分不开。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他提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

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3、“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臵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但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他们的理论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英尼斯媒介的理论的关系及发展。

①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

②《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英尼斯的理论认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③“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麦克卢汉借用了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论点。他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④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

二、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偏向时间的媒介: 有利于保存文化遗 偏向空间的媒介: 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三、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1、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2、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同上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要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重要性同时,梅罗维茨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要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

特点:(1)人数众多;(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

(4)不固定、不确定;(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

(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4)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参见大纲)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

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1)、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2)综合调查;

(3)、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4)、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

(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臵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2、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3)受众个人差异;(4)社会类型;

3、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1)传播的信息来源;(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4)传播的内容。

4、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宣传功能、娱乐功能。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传播与现代化:

1、讲解三代范式: A、早期的现代化理论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B、拉美学者的世界新体系理论 弗兰克等的“依附理论” C、国际新秩序理论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口号的提出

2、早期研究的得失:(参见教材“回顾与审视”)

3、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教材第33页“告知、决策、教育”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学习说明:本章开始进入到传播过程5W的研究,社会控制属于对传播者的研究。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掌握“把关人”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一、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媒介的双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一、概念:

1、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

3、把关: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这一模式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于是,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他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闻必录的,他会进行取舍和加工。

传播媒介中的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不完全一致。

总之,在信息的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中止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筛选与过滤)两个方面;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把关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

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

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垢干预。

4)

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1)

制定法律; 2)

检查内容;

3)

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 4)

暴力干预

5)

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受众对传播的控制;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

控制的方法(大纲)

第九章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方式:

1)

对外出版:《中国时报》、《北京周报》、美国《交流》;

2)

对外传播:苏联最早; 3)

对外电视;INTERNET 4)

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1)

媒介分布不平等; 2)

信息量不平等: 3)

资源利用不平等 国家传播机构:

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新华社、安莎社;

1)

美联社:1848年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组成;

2)

合众社:1858年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组成;

3)

塔斯社:1917年;

4)

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创办; 5)

法新社:1835年;

6)

共同社:日本,1945年; 7)

新华社:1931年; 国际传播的展望;

第二篇: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内容分析 笔记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信息的特性目的性 共享性 寄载性 可识别性 模糊性 扩充性 可转换性 可贮存性 信息的分类 新闻性信 评论类信 舆论性 教育性 娱乐性 服务性 商业性信息

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通过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则有赖于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1956-1993年为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形成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但只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1993年至今为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与拓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信息社会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2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3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4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

信息爆炸① 新闻信息飞速增加② 娱乐信息急剧攀升③ 广告信息铺天盖地④ 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信息爆炸影响:1)信息超载2)信息浪费3)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① 真相信息匮乏:如重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② 重要信息匮乏(与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相对)③ 知识信息匮乏:“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尚读书的社会,阅读危机正威胁着中国社会。

信息污染① 色情信息 ② 暴力信息③失实信息④图像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研究,对运作这些符号的规则研究,以及对符号、规则使用者的研究,构成传播研究的核心。

英文对照:sign。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

索绪尔模式所指 能指这个过程是心理的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所有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

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语言符号包括语音形式、文字形式和语义内容(音、形、义),是人类传播最基本的结构化的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

1.语言的陷阱

语言可以表达实际事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一些情况,对此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把它们称为语言的陷阱。① 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处在运动之中。

②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③ 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2.语言失当(语言误用)

① 死线抽象(dead-line abstracting)

这是温德尔·约翰逊指出的一种用语毛病。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忽视各种人群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把语言表达固守在某一类型、层次或水平线上,从而产生语言失当和不对称。

② 忽视差异(误认为同一 stereotyping)

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例如: “书上说的全是扯淡”

“河南人都是骗子”

③ 非此即彼(估计极端化 two-valued evaluation)

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它只看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

④ 自我投射(潜意识的投射)

指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即名为说他,实则谈己)

传播者想追求纯客观、不夹丝毫主观印象的表达是非常困难的。

⑤ 语言与实际混淆

指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是在语言领域里去推定其含义。文如其人

所以,我们首先应了解语言的特性及语言与实际的关系,不可望文生义,重语言轻实际。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雷蒙德.罗斯)

信息冲击力1=0.07×言辞+0.38 ×声音+0.55 ×面部表情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分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体态符号

非言语传播的功能重复 强调 补充 替代 冲突 调节建立和保持关系意义掩饰或展示心情 凤凰卫视的内容定位不可或缺的大事亲历(1)强调独家性、大事至上(2)职业的记者队伍(3)相关节目的配合。

直指核心的时事评论(1)最快的解读2)真实直播(3)专业的评论员

感人肺腑的深情故事1)以人为本(2)深层次的感动(3)出色的主持人

不曾停歇的电视行动(1)时机得当(2)文化深度(3)敬业的电视人

愈发严谨的历史追问(1)另类角度(2)客观态度(3)平民化

画龙点睛的另类之举:三位主持人三位台湾名嘴

事物只有当人们认为它们有价值时,才有价值。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它的内在,一个节目有没有价值,就要关注它的内容。内容为王,是当下媒体制胜的法宝。

第三篇: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媒介分析 笔记

媒介变革史

语言传播革命 文字传播革命 印刷传播革命 电子传播革命 网络传播革命 语言传播革命

大约距今35,000年前,语言开始形成。克罗马农人最早开始说话,这是人类生理成熟和实践丰富的结果。随着人类语言能力的成熟,以及实践的需要,人类的语言越来越丰富、完善,创造出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口语传播方式的到来,对人类传播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意义:首先,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进行传播,使得人类可以用语言概念进行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人类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进行传播,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局限:近距离——时空限制

记录性较差 文字传播革命

它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于携带、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繁多。

有了文字符号,便有了轻便的的文字媒介,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和媒介,文化积累以及宗教逐渐成为特定行业。印刷传播革命

印刷术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信息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定阶层的事情。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的扩展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电子传播革命

意义: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电子传播媒介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电子传播及其媒介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和信息的进步和拓展。网络传播革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出现。

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新媒介

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传真、录像、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有线电视、高清电视、VCD、DVD、电脑、互联网、手机等等。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数字电视(Digital TV)

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 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IPTV(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能根据用户的选择配置多种多媒体服务功能,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IP电话,DVD/VCD播放,互联网游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

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以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

网络传播的意义(1)技术的融合(2)信息的双向流动

(3)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4)超越时空的限制 语言传播革命 文字传播革命 印刷传播革命 电子传播革命 网络传播革命 亲身传播 手抄时代 复制时代 电子时代 网络时代

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种新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而是新媒介与老媒介彼此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传播媒介既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在人类对它们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媒介特性再认识 报刊传播特性 广播传播特性 电视传播特性 网络传播特性

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①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认识我们进行传播活动的物质手段。

②遵循传播媒介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传播工作。

③认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顺应进步的潮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认识媒介的四个角度

①媒介的传播手段

②媒介的时效性

③媒介的持久性

④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报刊的传播特点

属于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

报刊的保存性较强

读者拥有较大的选择权

报刊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报刊的时效性较差

最大优势:擅长传达深度信息 广播的传播特点

属于听觉媒介

广播的时效性较强

广播的影响面广

广播的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

最大优势:时效性和便捷性 电视的传播特点

属于视听合一的媒介

电视的时效性强

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电视的保存性和选择性较弱

最大优势:

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网络的传播特点

网络是一种多媒体(Multi-media)的传播工具

网络的时效性、保存性和选择性都很强

网络的可控性较差

最大优势:超时空性和交互性 媒介的选择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 选择的或然率 其中,“报偿的保证”指的是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需要的可能性,而“费力的程度”指的是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情况 媒介融合与媒介产业 媒介融合 媒介产业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两种含义:其一,过去由多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其二,过去由一个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

媒介融合的三种形式

(1)不同传媒组织之间的整合(2)传媒功能与业务的融合(3)传媒报道形态的融合 “整合创造力量”。SMG体制创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大幅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产生革命性的合力,是上海娱乐新势力再度崛起的第一推动力。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在2001年5月整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旗下的广播电视媒体包括12套模拟电视频道,11套模拟广播频率,114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全国的“东方宽频”网络电视。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致力于高效整合配置资源,实现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集团现拥有“十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南都周刊》、《风尚周报》、《理财周报》和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与西江日报社合办的《西江日报》),“六刊”(《南方月刊》、《城市画报》、《名牌》杂志、《南方人物周刊》、《21世纪商业评论》、《商旅周刊》),四个网站(南方网、南方报业网、奥一网、凯迪网、番茄网),一个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维亚康姆集团拥有39家地方电视台、派拉蒙电视集团、派拉蒙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广播CBS公司、MTV音乐电视网(目前它在美国拥有的订户超过7900万家庭,并已经覆盖了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3.84亿家庭)、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儿童电视频道(目前拥有超过8100万美国家庭订户)、无线广播Infinity公司(美国最大的无线电广播公司和户外广告公司之一)、百视达Blockbuster录影带出租连锁店(其在美国有4141家自有品牌的经销店和830家特许经营的经销店;在国外有1951家自有的经销店和454家特许经营的经销店)、以及著名出版社之一的西蒙和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出版公司。

南方网整合了国内著名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以及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电台等媒体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将全省21个地级市的三十多家主流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信息资源尽揽其中,资源优势明显。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超级记者”(Super reporter),即在当今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新形势下,那些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新闻记者。

他们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媒介产业

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

媒介为何产业化

经济属性只是为媒介摆脱附属地位提供了可能,而产业化才是媒介最终获得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媒介产业化是努力走向自立的媒介与相关权利主体利益博弈的必然取向。媒介如何产业化(1)意识先行

提高传媒经营者、特别是决策者对传媒业性质、特点及其功能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2)体制创新

对内缺乏弹性和激励机制、对外缺乏经营规模和经营合力。

(3)资本运营

投资媒体外行业

合作经营媒体相关产业

媒体下属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股份上市公司

直接上市融资(4)集团化模式

根据传媒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系列化、一体化和多元化三种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正在由第一种模式逐步向第二种模式转变,最终向第三种即多元化模式过渡。但当前媒介集团化存在的弊端就是仍然处于一种简单叠加式的发展状态,媒介集团呈现给旁观者的只是一种貌似庞大的假象,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灵活度和市场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30个亿资金兴建横店影视城,现已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明清民居博览城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已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之都、拍摄基地,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光线传媒(ENLIGHT MEDIA)成立于1998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光线传媒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剧公司之一。电视制作和发行业务 大型活动 电影 电视剧

艺人经纪服务 新媒体业务

光线传媒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系统

策划:洞察市场玄机,以敏锐行动捕捉市场风云变幻

制作:领先对手行动,全程保障制作水准,第一时间满足受众视听需求

包装:赋予娱乐产品以品牌灵性,与目标观众深度沟通

发行:娱乐产品的一次销售,建立覆盖全国的高价值传播平台

广告:娱乐产品的二次销售,为广告主提供全面有效的媒体服务

增值业务:基于娱乐产品所进行的平面媒体、互联网、无线、演艺活动等形式的深度开发

媒介产业化何去何从

(1)宏观上——建构式发展(喻国明)

(2)微观上——大资本、大市场、大媒介(黄升民)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电子情景”说 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说 Mcluhan 麦克卢汉

1911-1980,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小镇,保守的天主教徒,文学学士、硕士,留学英国,获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多伦多大学英美文学教授。65 ⅢⅣⅤ 麦克卢汉热

(1)1966-1967年间,全美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包括《新闻周刊》、《生活》、《纽约客》《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他的文章,上电视演讲等等,法语里出现了:mcluhanism, mcluhanist的词汇。

(2)网络时代的到来,麦克卢汉在六十年代被视为梦呓的语言被证实,批判他的言论,也被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虚拟现实的出现打破。介绍他的思想、文章和奇行逸事的录像带,在密西根大学电教中心外借部需要预约一年才能借到。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二十世纪最富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1)《古登堡星云:印刷人的形成》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 of man)

(3)《地球村——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媒介延伸论

Media is the extension of body 媒介讯息论

Medium is the message 冷热媒介说

Cold & Hot media 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媒介-社会演进史

Media and social-culture evolution 主要观点 媒介延伸论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s extensions of human body.服装:延伸的皮肤

望远镜:视觉的延伸 电话:耳朵的延伸 扩音器:嘴巴的延伸 车轮:腿脚的延伸 游戏:人的延伸 广播电台:部落鼓

录音机:没有墙壁的音乐厅 时钟:时间的气味

电视:眼睛和耳朵的延伸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计算机:人类整个中枢系统的延伸 键钮和拨号盘:人类思想力量的延伸 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他所言的媒介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文字、口语、印刷、漫画、报业、广告、电报、电影、收音机、电视等,还包括纸张、道路、数字、衣服、房屋、货币、时钟、车轮、汽车、飞机、照片、游戏、打字机、录音机,甚至还包括武器,不一而足。泛媒介论者 媒介即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感官比例的失调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 媒介讯息论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传播技术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轨道与特征,具有支配性力量的是传播技术本身,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媒介冷热论

Cold media & Hot media

热媒介——信息反映一件事而引申出“完整意义”,信息充分,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点滴含义”,信息量很有限,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热媒介:

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冷媒介

漫画、有声电影、电视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媒介-社会文化演进史

(1)部落文化社会(口语媒介)

亲密性、传统性、狭窄性

(2)脱离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

独立性、重理性、重反思(3)地球村(电子媒介)

大众性、普及性、流行性

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和能动性(3)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人们颇多微词。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美国传播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他的媒介理论。情景应被视为信息系统

基础:戈夫曼的情景理论——每个人时刻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当人们进入某种情景时,就得对这一社会情景,以及情境中的其他人有所了解。媒介的变化促使人们行为的变化

(1)媒介的运用,有可能混淆不同情境的分界线(2)不同分界线的混淆,可导致新情境的产生

(3)新情境的产生,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使其适合新的情景。电子媒介的普及造成了社会情景的变化

(1)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景合并

(2)生活风尚的合并

(3)公私情境的合并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1950)《帝国与传播》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1951)《传播的偏向》 英尼斯,一种媒介的长期使用,决定其传播的知识的特征。Quiz!

Time-biased Media 偏向时间的媒介 Space-biased Media 偏向空间的媒介 Time-biased Media 偏向时间的媒介 Space-biased Media 偏向空间的媒介 91 如石刻文字、泥板文字耐久,但不易运输,不易使用,为偏向时间的媒介;

如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方便使用,但其信息局限于当下,比较短暂,为偏向空间的媒介;

Time Binding Culture Concerned with history and tradition

religious,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宗教,层级制度)conserving ways of the past.Cultures tend to emphasize the sacred(神圣)the ritual(仪式)

the historical(历史)92 Media are heavy, durable, persistent and difficult to destroy 从文化角度看,“偏向时间”的媒介一般来说盛行于传统社会,这种社会的特征是重习俗、重社区、重历史事物、神圣事物和道德,社会稳定且秩序井然,等级分明,压抑个人主义以防止变革,但允许个人以语言充分表达人类各种丰富的感情。Space-Binding Culture Concerned with 帝国扩张 growth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当下世界 the present

世俗政治权威 secular political authority Culture tend to be 时代精神 present-minded

重视技术 technical

发展与变化导向 growth and change-oriented 94 媒介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表现在:

倚重时间媒介的文明固守传统,强调连续性,紧守信仰和道德传统;(传统社会)

倚重空间媒介的文明则是强调地域的扩张,强调中心对边缘的控制,信仰体制薄弱,个人主义盛行。(现代传媒)从文化角度看,“偏向空间”的媒介面向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帝国扩张疆域、加强政治权威、创立世俗的制度、发展科技知识,具有传播速度快和质量高等特点。媒介偏向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英尼斯认为这两种偏向性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要使社会稳定,只有发展使两种偏向性保持平衡的机制。

第四篇:陈龙的传播学笔记和苏州大学考研心得

050301新闻学: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新闻学概论》│

│陈霖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编,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版。《20世纪传播│

│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2003年版。

│ │050302传播学: 《新闻学概论》陈霖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现代大│

│众传播学》陈龙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20世纪传播学经│ │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2003年2月版;《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 │

│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因为偶考的是传播学,在此只浅谈一下传播学,以免过分误导(即使这样仍有误导可能,呵呵~~~)

传播指定的只有2本书------陈龙的,经典文本,偶列一下偶看的书------《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黄皮的,很薄),《人类传播理论》(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史安斌译),《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语出版社,粉皮),《网络时代的传媒》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广的),新闻学方面:《新闻评论学》(杨新敏,苏州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人大出版社),《报纸编辑学教程》(人大)《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04年的饿指定书目,有陆定一题词的那本)

闲暇时翻了《麦克卢汉精髓》,《空间感的消失》等不多的几本~~~随便一翻,仅此而已。下面偶来评价以下这些书: 首先,偶认为两本书必读《大众传播模式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先说第一本,可以翻开所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传播学书籍,找到书后面的参考书目-----有没有一本没有把麦奎尔和温德尔的书做为参考书的???就我所有的书而言,,没有一本~~~~~~~~~~几乎所有的传播学书中关于传播模式(ARISTOTLE模式,LASSWELL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总模式,德弗勒修正的申-韦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奥斯古德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纽科姆ABX模式,风筝模式,等等~~~~)都是抄袭此书的原文,包括评价都几乎是一字不差,比如说陈龙老师的书,郭庆光老师的书(他只是又多加了几个在日本学习时日本人总结的模式),,还有关于休梅克总结的所有的把关(HIRSCH,,GIRBER,卢因,WHITE,WESTLEY,迈克莱恩,巴斯的双重守门,流动性守门,鲁奇和盖尔顿的选择性守门)也基本上是原版的麦,温二人总结的~~~~~~~以及传播学最最最重点的理论-----涵化理论,议题设置,沉默螺旋,使用满足,使用效果,知沟假说,二级传播,说服研究,创新扩散,等等~~~~《模式论》里都有非常非常好的概括,比如说提出的背景,讨论的问题,采用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被后人修正~~~~~~

谈谈郭庆光的书,这本书被誉为中国传播入门第一书~~~~~~偶认为此书逻辑严密,章节排列,组织合理,还有为他赢得地位的日本的传播研究。网络上好多人在找郭老师的硬伤,呵呵~~~~不过偶认为这些对他的第一书的地位够不成威胁。唯一一点失望的是郭老师说“多媒体”一词是由美国歌手平克-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呵呵,,可能郭老师一心埋头学术,却不知平克-弗洛伊德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之一,而不是歌手~~~~~~~~~~~~~~~另外的一点点不足,是郭老师的书中关于美国经典传播研究涉及的不足苏大要求的,全书只涉及了使用满足,二级传播,议题设置,沉默螺旋,涵化理论,知沟假说,说服研究等~~~而非主流或是被可以被囊括的诸如“心理图象”,文化行为,创新扩散,选择性接触等等陈龙老师书上的有所欠缺~~~~~~~~

『八』传播学陈龙笔记

1楼:[笔记]苏大传播学考研——《大众传播学》笔记

献给需要她的研友们~ 苏州大学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学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二章] 传播者 [第三章] 信 息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五章] 受 众 [第六章] 传播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第九章] 国际传播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0_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信号与符号: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

象的概念。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

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

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C.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6.传播的种类:

A. 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B. 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 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 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 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特点:

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7、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8、传播技巧:要求:

1、目的隐蔽

2、诚实可信

3、指向明确

4、内容真实

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

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教材无)

第三章 信 息 什么是信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香农语)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新闻与信息

(1)新闻是公开的(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是新闻

(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

[ Last edited by allirra2000 on 2005-5-2 at 09:13 ] ※ 来源:考研论坛(存档)bbs07.kaoyan.com TOP allirra2000 注册时间 2004-12-20

TOP4楼大中小 发表于 2005-5-2 03:18 只看该作者 苏大传播完全手册(雕时刻光)『此贴一沉永不发贴』

第四章 传播媒介

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

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

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

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电视的特点:(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三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特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特点:(1)人数众多;(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4)不固定、不确定;(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 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参见大纲)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3)受众个人差异;(4)社会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4)传播的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传播与现代化: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早期研究的得失:(教材回顾与审视)

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P33告知、决策、教育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垢干预。4)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

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1)制定法律; 2)检查内容;

3)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 4)暴力干预

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受众对传播的控制;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

控制的方法(大纲)

第九章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方式: 1)对外出版:《中国时报》、《北京周报》、美国《交流》; 2)对外传播:苏联最早; 3)对外电视;INTERNET 4)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1)媒介分布不平等; 2)信息量不平等: 3)资源利用不平等 国家传播机构:

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新华社、安莎社; 1)美联社:1848年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组成; 2)合众社:1858年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组成; 3)塔斯社:1917年;

4)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创办; 5)法新社:1835年;

6)共同社:日本,1945年; 7)新华社:1931年; 国际传播的展望;

第五篇:心理学导论 笔记

一、导论——现代心理研究的五个部分: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社会心理学 Social 临床心理学 Clinical

二、大脑

a.笛卡尔的二元论——灵与肉的分离 理由1:人类行为的创造性和自发性 理由2:“我思故我在”的唯一确定性 b.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大脑和身体不可分 理由:关于大脑研究的强有力证据 c.大脑工作的机理——神经元

抑制剂:酒精——抑制了起抑制作用的神经,过多的酒精会抑制起兴奋作用的神经而导致醉倒;血清素——抑郁症;多巴胺——帕金森 d.大脑皮层负责主要的心理机制

大脑皮层有对应于身体部位的地形图,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大脑参与,如:吮吸乳汁/疼痛收缩/阴茎勃起/呕吐

三、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a.三个人格

*本我id —— 盲目,快乐原则

*自我ego —— 理性,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超我superego —— 盲目,道德原则 b.性心理发展过程

口腔期人格 —— 过早断奶---过于依赖,口香糖、抽烟(birth-1)肛门期人格 —— 不会正确上厕所---强迫、洁癖、吝啬(1-3)性器期人格 —— 恋母情结(3-4)性征期人格 —— 压抑(5-成年)成年后人格 —— 防御机制和合理化解释 升华:放弃了具体对象,保存了能量 移置:将自己的欲望移置到他人身上

投射:否认自己的欲望,并认为别人拥有此欲望 c.弗洛伊德的其他研究课题:梦 / 文学作品 / 信仰 d.对弗洛伊德的科学评价

科学的理论具有具体的预测性和可证伪性,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不可证伪,在具体解释上的实证数据也乏善可陈。

e.关于无意识行为的认识很重要——语言理解/习惯行为/个人好恶 问:为什么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为什么得以进化?

答:其实绝大多数的心理活动(大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应该问,为什么心理活动的一小部分是有意识的?同时,最好的欺骗是自己深信不疑——进化最好是无意识的,这样某些动机和目标便不会被别人所识破。

四、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a.三个基本观点:

主张人的一切都是由行为、经验所塑造,任何人的自然属性均不存在差异 主张心理学应当建立在可定义的科学概念测量基础之上,拒绝精神层面的概念 主张动物与人类之间没有本质差别,可进行比较研究 b.用于解释一切的三个学习原则:

习惯化——适应环境的同时可让人注意到新鲜刺激

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应是对无条件刺激的一种准备(在无条件刺激产生无条件反应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奖励来让自主选择得到强化(效果律)c.科学评价:

存在着某些不需习得的知识;人天生存在差异 不可观测物也很重要,行为以外的内部机理同样很重要

奖励和惩罚对于某些动物学习不是必需的,且不同物种具有学习的差异性 对于人类而言,惩罚、奖励和强化的定义过于模糊,不具有科学证伪性

行为主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行为,帮助解释和培养动物和婴儿的学习机制

五、发展心理学:认知的发展历程

a.胚胎重演律——个人成长与种族成长类似 同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信息而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b.皮亚杰的阶段理论 1)没有客体永存性概念 2)没有客体概念

3)前运算阶段 —— 不理解别人眼中的事物与自己有何不同;没有永恒性概念 4)具体运算阶段 —— 有永恒性概念,但只具备有限的抽象推理能力 5)正常运算阶段 —— 具有抽象和科学推理能力 c.皮亚杰研究——系统地低估了婴儿的认知能力 神经元的发展——关于意志力和控制力的前额叶

婴儿无法理解欺骗的心理行为——即使成人也会发现,基于谎言和欺骗的任务更加难以完成 儿童的思维会全面改变vs人拥有预置的不同的认知模块——可解释孤独症的行程

六、语言 a.科学定义

创造语言是人的一种天性,每个人都至少掌握一种语言。

所有语言都是有创造性的——语言可以让人抽象地理解某句从未见过的话的含义 b.语言的组成

语音:基本音标+单词间的停顿

语态:词汇与想法的映射关系+构成语言基本组成的语素 语法:结构的递归+表达的模糊性

c.乔姆斯基:为何不将语言学习看作身体机能的发育?

七、视觉感知

a.视觉感知的影响因素 颜色/亮度——光照对比的影响

物体——二维转换为三维需要大脑做特定的无意识假设 纹理——大脑对深度的感知 b.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 外显记忆/内显记忆 语义记忆/情境记忆

人的注意范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环境的变化

八、记忆 a.变化盲视

对现实的感知程度比想象的更稀少 b.短时记忆

保存在意识中的短时记忆相当有限——5到9个组块(chunks),取决于理解程度

让短时记忆信息进入长期记忆:复述、解构——理解信息,为信息赋予意义(生动图像、诗歌、歌曲)c.提取信息

提取线索——回到学习知识的原始情境中;努力回想——人们倾向于过早放弃 记忆幻觉——感到曾经经历某事,可解释为确实经历过,在半秒前 d.遗忘

原因:生理衰退/干扰/线索发生变化

童年遗忘症:人们很难回想起年幼时的记忆,e.虚假记忆

提出的问题会改变记忆——催眠往往是按照提示编造记忆 闪光灯记忆——非常生动的记忆,但未必可信

九、情感 a.爱的三个部分 亲密——分享私密信息 激情——生理吸引 承诺——保持关系的决心 b.关系的分类

没有亲密、激情和承诺——无爱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喜欢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迷恋 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激情——空洞的爱 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浪漫式爱情 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友谊之爱 只有激情和性承诺,没有亲密——愚昧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完整的爱 c.吸引的七个要点 三大要素——距离远近/相似性/熟悉程度 四点变量——能力/外貌/态度改变/情绪唤醒

能力——出丑效应:瑕疵会让人显得更加有魅力,但仅限于非常有能力的强人 外貌——外表是决定能否第二次约会的核心因素,影响所接受信息的重视程度

态度改变——增益效应/损耗效应:对你不好的人慢慢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不再如往常一样 情绪唤醒——错误归因/错误引导:被某些不甚明显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错误看法

十、进化

a.将进化论用于心理解释的几个误区

做事情的动机:进化论层面的解读vs日常生活层面的解读 对事实的理解:适应性的结果vs进化的副产品 b.进化论on心理学

解释意识、逻辑、道德的根源 在与生俱来和后天习得之间进行分辨 解释群体间的差异 解释人类本性和本能

c.由“直接推断”起作用的四个例子

问题效应: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答复取决于问题选项的框架 忽视基础概率:忽视背景信息而进行猜测 可能性偏见:过高估计影响较为显著的比例水平确认偏见:沃森选择实验,正反选择确认

十一、情感 a.情感

帮助人们设定目标、分清主次

没有情感的支撑,理性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b.面部表情:微笑的普遍性

多种微笑:礼节性微笑&真心微笑&腼腆微笑——差别在于眼部 情感感染:类似于微笑,许多情绪都具有传染性 c.恐惧:

恐惧是一种非社交性情感

自然恐惧的对象多是祖先环境中可怕的事物,通过遗传被后代继承下来 d.社交性情感:亲属情感/非亲属情感

亲属情感的利他主义来源:进化生物学认为,生物/基因的目标是繁衍后代而非独自生存 认定为可爱的标准:大前额、小鼻子、胖脸颊、大眼睛——成年人的婴儿脸偏爱

十二、情感

a.亲属情感的进化论解读

父母对儿女的感情:出于保护基因的原因对子女进行照顾

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子女对父母产生依赖——食物/安抚(其中,得到安抚的感情更加强烈)b.非亲属情感

动物:分享越多受益越多+作弊检测机制 囚徒困境:最佳的选择方式是以善开始,之后投桃报李

最后通牒:基于理性人模型有效工作,但人并非完全理性,非理性有时会带来优势 情绪的文化差异:暴力声望重要性与男性荣誉文化之间的联系

十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a.性格上的差异:与人接触的总体方式 可信度+有效性;五大维度:O C E A 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开放(vs封闭)Conscientiousness 尽责(vs不认真可靠)Extroversion 外向(vs内向)Agreeable 随和(vs粗鲁自私)Neuroticism 神经(vs稳定)b.智力上的差异:

抽象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记忆力/心理速度/语言/数学/创造力

现代智力测试:取100作为平均成绩的正态分布(弗林效应——智力测验的成绩越来越好)c.差异的原因 遗传 共享环境 非共享环境

d.行为遗传学的两大结论

基因对于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有影响,占比30%-80% 非共享环境构成了影响的其他比例,占比20%-70%

十四、性别差异 a.亲本投资理论

解释了雄雌性的体型大小差异 解释了男女匿名性行为的喜好 b.漂亮外表:年轻/健康 人类天生喜欢均衡

女性在排卵期喜欢肌肉男,非排卵期喜欢娃娃脸 c.男女差异

暴力差异:性别认同增强了群体差异 同情心差异:睾丸酮决定了男性的攻击性 社交差异:由于暴力倾向较低,女性更擅长交流

d.异性恋vs同性恋(为什么违背自然选择的同性基因会被遗留下来)男:约98% 女:约96%

十五、道德

a.道德感的进化论成因解释

亲缘选择(基于基因的有效保存)+ 非亲缘合作(基于基因的利他主义)b.同理心(Empathy)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程度有差异:精神疾病患者有先天性同理心缺失 c.内群体与外群体(Membership)道德感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不同的群体。对待不同的群体会有道德指标差异。

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方法——更高的共同目标。d.道德判断

道德的文化差异如何产生?——三种不同的道德观 自主的道德观——自由、平等、权利 团体的道德观——等级、责任、义务 神性的价值观——纯洁、污染、原罪

除此以外,道德直觉会在人的道德判断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e.善与恶 恶的动力:

去个性化——加入团队,接受权威,匿名实施,从而减少自己的责任 不把人当人——把人当做数字、物体或者厌恶的事物 善的动力:联系和相互依赖 + 换位思考

十六、社会心理学:看待自我和看待他人 a.看待自我的几个发现

认为他人在注意你:焦点效应(认为自己是他人关注的焦点)+透明度效应(认为自己的心思容易被看透)认为自己很棒:沃博艮湖效应(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

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合理的:认知失调理论(矛盾的思想会让人说服和调节自己,去除不舒服的感觉——招募的志愿者会更卖力工作)b.看待自我和看待他人 差异:对自我放大,对他人简化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倾向于对个人的人格特质过分归因,而对情境因素归因不足 c.看待他人

喜欢的理由:邻近性(纯粹接触效应——自己喜欢镜像中的样子,而朋友喜欢照片中的样子);相似性(某种程度上受邻近性的影响,但不等同于邻近性);外表好看(马太效应)

十七、印象、偏见、睡眠和笑 a.印象

形成:第一印象+片刻解读

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实现预言 b.偏见

归纳失效:证实偏差 + 媒体偏见 + 潜意识 消除偏见: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努力 c.睡眠

阶段:安静睡眠,快速眼动睡眠 原因:保持健康

做梦:更可能是记忆系统的副产物 d.笑:未解之谜

交际性+感染性——社会属性 伪装攻击/集体攻击——预先知道攻击力量很弱 人为什么不能进行自我戏弄?——没有惊奇+刺激抑制

十八、临床心理学 a.正常与异常

没有生物性向测试,只能通过行为标准来判断(主观)行为标准的判断受社会文化准则、性别、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特征:痛苦(造成自己或他人痛苦)、机能失调(无法正常生活)、异常 b.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抑郁:女性22%vs男性13%;双相障碍:1% 单相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狂躁症和抑郁症交替出现

抑郁标准:兴趣缺失;体重剧变;睡眠障碍;运动迟缓;过分自责;注意力下降(持续两周以上)狂躁标准:过分亢奋;缺少耐心;易怒;睡眠减少;自我感觉良好(兴奋持续一周以上)c.原因与治疗

原因:基因和压力的共同作用(单胺类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去肾上腺素)

药物治疗:增强神经递质的运作技能——Tricyclics(三环抗抑郁剂,副作用过大);Prozac(百忧解,副作用更少);锂(双相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鉴别负面想法的主题,深入探讨这些主题,挑战合理思维,改变外在环境——建立处理和预防机制

人际疗法:专注于过去

十九、精神疾病 a.精神分裂——1% 精神分裂患者不存在多重人格,问题在于与现实脱离

症状:幻觉(如幻听);妄想;胡说八道;动作混乱;情感缺失 表现:患者不能将思维和感知联系在一起,并失去社交联系 原因:遗传和环境 b.焦虑

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和强迫症(反复检查和清洗)c.人格分裂 解离性失忆症 心因性失忆症

解离性人格疾患:《一级恐惧》

人格障碍:偏执型、自恋型、依赖型、反社会型„„ d.治疗效果

单相障碍: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 双相障碍: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抗抑郁药 焦虑症: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融入社交,获得支持,而且有信心的治疗相当于自我实现预言

二十、幸福

a.有关幸福的三个事实

幸福水平是固定的——周围环境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并不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人都会适应和习惯 幸福是相对的——

事情的结局对人的感觉记忆影响很大 b.关于心理学,遗留的问题 大脑如何运作来进行意识活动? 后天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下载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理过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笔记连载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耶鲁心理学导论笔记

    第一讲:课程介绍 教材:彼得.格雷《心理学》第五版;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 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能让你们更多地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世界。......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笔记

    wom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美)维曼(Wimmer,R.D.),(美)多米尼克(Dominck,J.R.,著;金兼斌等译.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书名原文:MassMeaiaResearch:AnIntroduction第一章科学和研......

    宏鹏听课笔记-教学方法导论

    宏鹏听课笔记教学方法导论 7-14下午 一、重点章节 1.当代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愉快教学法,由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倡导,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

    司法考试国际法导论部分复习笔记大全

    司法考试国际法导论部分复习笔记本章重点是国际条约的效力、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国际法渊源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节 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法的特征二、国际法的渊源(一)国......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笔记01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心理学导论 01本课程旨在让大家在宏观上对人类心智研究形成基本的认识,讨论的主题会非常广泛,其中囊括了大脑;儿童;语言;性;记忆;狂躁;厌恶;歧视以及爱恋等等..探......

    2011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听课笔记之教学方法导论

    教学方法导论 第一章教学方法概述 1、(多)为推进素质教育,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1)愉快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尝试教学法4)成功教学法 2、(多)情景教学法是 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

    耶鲁 –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13.人类的差异

    耶鲁 –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 13.人类的差异   人们如何不同,及人类差异的不同理论 人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人们如何不同?  归根结底,人类所有差异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人格(int......

    心理学笔记-15.道德(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精选多篇]

    心理学笔记-15.道德一个在世界上的人 ——道德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学习道德: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移情,存在与我们大部分人中间,但不是全部..... 日常的道德;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