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访三级创新模式材料
创新“三级”运作模式上下联动化解信访矛盾
——对XXX县在化解信访疑难案件中如何做到案结事了的调查
几年来,XXX县紧紧围绕“事要解决,服务群众”这一根本目标,立足于工作实际,探索化解信访疑难案件的规律,通过创新建立县、乡(县直部门)、村“三级”信访工作运作模式,三者融会贯通,协调联动化解了一大批“无头案”、“骨头案”、“钉子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的工作目标,全县信访量逐年下降,走出了一条具有XXX特色的信访工作新路子,该县取得了连续六年无越级集体访,连续多年被评为“信访工作实绩突出县”。
一、以“村说事室”为平台,抓早抓小,从源头化解信访矛盾苗头性问题
XXX县在全县277个村都建立“说事室”,“说事室”主要采取以下运作模式:一是固定场所,配强人员。每个“说事室”都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必需设施,制度统一上墙,资料统一归档,每村选取2名懂政策、会说话、责任心强、德高望重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为专职说事室工作人员,全天侯接访。二是明确职责,随时“说事”。“说事室”主要处理群众反映的生产经营、村财务管理、家庭干群关系等难事、愁事、烦心事,群众可以随时到“说事室”说事,村 1
民有话有地方说,能找到人听。三是集中说事,及时办理。确定每月10日、20日为村民集中说事日,说事时,要求做到有记录、有具体接待人、有处理问题的意见、有调解责任人、有说事群众回访。对一般问题当场解决;对比较复杂的问题,立即提交“两委”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对本村不能办结的问题由乡(镇)村干部向上级反映解决。四是做好总结,定期评议。规定每季度召开一次总结会,由村干部向党员、群众代表通报说事、办事情况,并对办理结果进行评议和测评。魏僧寨镇赵官寨村支部书记王凤亮深有感触地说,矛盾最容易解决往往是矛盾处在萌芽状态时,村民“说事室”所接触的事,多是矛盾即将发生或刚刚发生,抓住这一时机进行调处,矛盾较容易解决,村民来了把心里的不痛快给干部一说,干部们说和说和,双方气消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二、以“乡代理制”为纽带,理顺关系,从中游疏导一般性信访难题
通过几年不断地摸索实践,XXX县建立了信访案件“代理制”,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确定需代理案件。需代理的信访案件经乡镇(县直部门)召开班子会研究确定,主要针对那些合理、合法的信访案件,一般分为责任单位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和跨部门的人事分离的问题两种。二是确定代理人及职责。按照“对口负责,有化解能力”的原则,确定信访案件代理人。代理人必须对所代理的信访问题负责,代理人不仅是所代理信访问题的直接处理者,还要负
责代理信访问题的分包、协调、稳控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代理人对自身能解决的问题,要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明确办理时限;对跨部门的人事分离的信访问题,信访人反映的问题由责任单位负责处理,在人员稳控上,按照“属地管理,就近代理”的原则,由上访人的户口所在地单位负责稳控并代理。一旦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时,责任单位和稳控单位共同承担责任。三是代理制的督导。信访局负责所有代理信访案件的备案,已备案的代理案件要明确代理人的单位、职务、联系电话、案件进展情况、处理意见、限期结案时间等,信访局结合县“两办”督查室对全县信访代理案件进行一月一督导,一月一通报,年终进行考核总结。信访代理制度实施以来,全县共代理信访事项120起,化解96起。寿山寺乡浅口村的残疾信访人闫兆会反映工伤问题,法院已经判决胜诉,但由于种种原因执行不到位,老闫自身行动不方便很是着急,乡包村干部得知后,主动代理老闫反映的问题,替他到有关部门协调问题,不到一个月闫兆会反映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老闫高兴地说:“以前干部见群众躲着走,现在干部主动拉群众的手。”群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信访代理好,话由干部说,腿由干部跑,利由群众得,心由干部操。
三、以“县级双日”机制为结点,集中研判,从根本上破解重点信访疑难
XXX县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双日机制”(周三县级领导接访日+周四信访例会日机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破解重点信访难题,真正实现了把上访群众吸引到县内、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县内。一是周三县级领导接访日。XXX县坚持每周三都有县级领导在信访局接访。在敏感期,县委书记坚持每周三接访,其他工作日有两名县级领导接访;进入常态工作后,县委书记在每月的第一个周三接访,县长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三接访。在县级领导接访时,不仅仅是县级领导一人接访,而是扩大参与面,实行联合接访。在县委书记接访时,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四位县级领导,公、检、法三长及民政、土地、劳动人事等与信访问题关联度高的相关部门“一把手”,一起到县信访局全天侯接访,现场办公,群众办公,相关部门汇报进展情况。二是周四信访例会日。XXX县把“周四信访例会日”作为了“周三县级领导接访日”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周四例会由县信访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尤其是涉及信访案件的单位负责人列席参加开,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进行集中“会诊”,遇有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县委书记亲自参加,形成了“周四信访例会日制度”。XXX县把“双日机制”作为化解信访疑难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实行兜底解决,特别是对那些跨部门的人事分离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2006年7月份,陶山市场商户王书娥,因电闸打火致其商店发生火灾,造成2死2伤,财产和伤亡损失达几十万元。省、市、县消防部门都做出了事故责任认定,但王书娥不认可,也拒不走法律程序,坚持上访。在县委书记周三接待日,王书娥到县上访时情绪异常急躁,又哭又闹又要寻死。接访中县委书记武金良耐心解释、真情相劝,并当场承诺限期给上访人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天(周四),武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信访例会,研究决定派驻工作组,对王书娥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工作组
最终认定王书娥和市场服务中心负直接责任,均应承担28.84万元的赔偿数额,而市场服务中心因经济上过于困难,无能力承担巨额的赔偿责任,鉴于此,县信访例会研究决定,由市场服务中心通过向县财政借款的方式先期赔付到位,确保王书娥一家在亲人伤亡的情况下,经济上不蒙受过大损失。事后,王书娥对此事的处理表示满意和感激。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XXX县的“三级”信访运作模式,是一个从排查到化解无缝隙的有机整体,构建起了一个大的信访网络,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实现了连续六年无越级集体访的目标。
启示之一:夯实基础,标本兼治,才能把信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大部分信访问题产生在农村,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化解问题是关键。“说事室”使上访群众有地方说事、评理,既方便了上访群众反映问题,又为及早发现、化解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更能从源头上防止信访矛盾的产生。
启示之二:想民所想,干民所盼,才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实行“信访代理制”后,在信访人和责任单位之间搭建起了一座“连心桥”,使干部融入了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了一片,受到了群众的赞扬,从而进一步转变了干部作风,增强了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
启示之三:领导重视,踏实干事,才能化解信访疑难问题。“县级双日” 机制制定后,所有县级党政领导坚持几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在接访过程中,“零距离”倾听群众意见和要求,多理解,多帮助,争取当事人的信任,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上访者的心中。
第二篇:三级信访网络工作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信访网络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使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当地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县纪检委监察局设立信访室,由纪委书记主抓信访工作,配足配强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信访干部,核查部分举报线索,办理一些情节简单、情况经济的突发性集体上访以及领导交办的其他需要直接查办的信访问题,协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重大集体上访的疏导工作,批办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并督查、督办批转信访件的处理工作,检查指导各乡镇纪委及县直单位纪委(纪检组)信访工作,做到重大信访问题不出县,能就地解决的,绝不上交矛盾,解决不了的,要拿出方案,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二、乡镇纪委书记负责来信来访及电话举报的办理工作,及时上报要求结果的信访件的结果,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坚持说服疏导,保持和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把群众稳定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认真组织开展村“民主日”活动,充分发挥村级信访员的作用,要及时发现基层存在的信访动态。
三、村一级由一位村委会副主任负责信访工作,及时发现并向上一级反映当地的信访动态,使基层群众的信访问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第三篇:三级信访排查制度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
为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速推进“和谐社迳”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快速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取得实效。经研究,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会议制度
1、定期会议。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年初或年终须召开中心工作会议,总结工作,调整和充实排调队伍,制定继续排查调处工作方案,安排部署排调工作,确定排调重点,分解排调任务。并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及时掌握本乡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发生情况以及各级排查组织排查矛盾纠纷的情况,查找原因,分析特点,加强指导,研究制定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措施。
2、不定期会议。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组织召开矛盾纠纷调处协调分析会议,对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并落实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协调会议由乡调解中心主任或副主任负责组织实施,调解中心各成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不准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3、定期会议由乡调处中心主任或副主任组织召开;不定期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召开,也可由其成员建议,由主任或副主任组织召开。调解中心各成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不准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二、矛盾纠纷受理排查登记制度
1、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应受理由村调委会、社区调委会未能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
2、中心工作人员、调解人员受理纠纷时要认真做好接待服务。如果是口头申请,接待人员应认真听取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并做好接待笔录。接待笔录要严肃认真,体现当事人原话原意,不得添加任何水分。笔录原则上要有当事人的签名或手印确认。
3、受理排查纠纷登记,要使用统一的《受理事项登记簿》和《排查整治登记簿》,受理事项登记的内容包括:受理时间、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址或电话、纠纷的性质、起因和简单过程等。
排查整治的内容包括:排查时间、地点、排查人姓名、被排查的纠纷种类、性质、起因苗头、当事方基本情况、责任方等,要逐项认真填写,不得遗漏。并注意妥善保管,严防遗失。
4、受理事项登记后,对当事人所反映的纠纷情况要注意保密,不经当事人同意,不得随意泄漏。
5、调解人员将对受理矛盾纠纷的要求及时向中心主任或副主任汇报,由主任或副主任确定事件进行调处,将确定的调处时间、调处地点、调处人员及时告知纠纷当事方,确保当事方能按时参加调处。
三、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做到情况早发现、早报告、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2、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期,要及时组织人员集中排查;对重点单位、重点人、重点事,加大排查力度,进行重点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
四、矛盾纠纷预警制度
1、制定完善处置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治安中心户长、调解信息员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动态。
2、对于重大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及时受理,多种手段并用,努力解决在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
3、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发生群体性上访、群体斗殴现象)应当及时报告乡主管领导,并及时上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
4、各社区、村调委会应于每月底将所掌握的矛盾纠纷隐患情况上报乡综治治理办公室。
五、矛盾纠纷调处制度
1、对各类矛盾纠纷坚持村(居)先行调处的原则,对于调处不成功的纠纷,由村(居)出具调处意见,提交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进行调处。
2、在中心受理的矛盾纠纷时,能及时调处的,组织调解人员及时进行调处,不能及时调处的,告知当事方可择日调处。
3、涉及两个或多个村(社区)之间的矛盾纠纷,由中心负责组织涉及到的村(社区)调委会成员共同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调处措施并组织实施。
六、矛盾纠纷交办、督办制度
1、各村、社区调委会对中心交办的有关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任务要高度重视,按时进行排查调处,对调处难度大的矛盾纠纷,可提交中心进行调处。
2、进一步明确督察督办职责,对挂牌督办、限期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和协调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要认真进行检查,逐一落实。
3、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由于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当,调处不到位,造成越级上访的,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下发督办通知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调处,并向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写出专门报告。
七、矛盾纠纷报告制度
1、要建立健全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确定信息联络员,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上下畅通。
2、各村、社区调委会每月对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梳理,按要求如实填写《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月报表》、《矛盾纠纷排查登记汇总表》等于每月28日前上报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无矛盾纠纷的,实行“零报告”制度,严禁迟报、漏报、虚报、错报。
3、健全和逐步完善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时预防、因事预防的报告机制。
信访基础台账制度
1、实行档案专管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信访的调解文书案卷实行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必要的调阅、保密管理办法。
2、实行一事一卷制度。调解文书包括原始记录、调解申请书、纠纷受理调解登记表、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回访记录以及调解中心对调解未成功的纠纷处理意见及各种材料等。归档时,做好调解文书的审查,调处文书、资料要求一事一卷,装订成册,并按档案管理规定整理归档。
3、规范封面管理制度。归档后的调解文书要使用统一的卷宗封面,注明立卷时间、立卷人姓名,并根据纠纷具体情况,确定保管期限。
4、注重随时归档制度。对简易、随调随结的矛盾纠纷,应在来访的矛盾纠纷登记簿内,注明矛盾纠纷基本情况、请求事项、调解结果等,并附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予以存档。
5、分类管理制度。各类档案要放置有序,对于民事、行政等纠纷调解应分别入档。对重要案卷和一般案卷应实行分别管理。
6、确保及时调阅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所存档的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调阅档案时能及时、准确。
7、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蛀、防鼠咬,确保档案资料完好无损。
信访例会制度
(一)信访例会责任人和主持人。乡、村两级党委(支部)书记是本级信访例会的第一责任人,对信访例会工作负总责。乡级信访例会主持人是党委书记或乡长,村级信访例会主持人是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二)信访全会的召开时间。乡信访例会召开时间为每月5日和20日,村信访例会召开时间为每月4日和19日,如遇到特殊情况和问题,应随时召开。每次会议所需时间,由会议主持人根据会议内容和需要确定。
(三)信访例会的参加人员
1、乡信访例会固定参加人员:党委书记、乡长,乡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信访办公室主任,各村信访信息员(村治保主任、民调主任);非固定人员:信访问题涉及到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
2、村委会信访例会参加人员:村“两委”成员及村民小组信访信息员。
(四)信访例会研究的问题。信访例会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排查不安定因素和信访苗头,明确化解矛盾的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二是研究解决下级信访例会无法解决,需要本级协调解决的信访问题;三是研究解决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疑难信访问题;四是信访例会第一责任人、信访例会主持人决定研究处理的其他信访问题。
(五)信访例会的筹备和组织实施。各村必须建立健全信访信息网络,明确专兼职信访信息员搜集信访信息;乡村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积极排查信访苗头和不安定因素;各村和各部门要及时向乡信访办提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村(村民小组)信息员要及时向村信访全会责任人提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汇集相关政策法律依据,准备情况介绍。乡级信访全会由乡信访办组织实施,村级信访例会由党支部书记组织实施。每次信访例会要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工作台帐。
三、信访例会议程
(一)总结上次信访例会工作落实情况
1、信访部门负责人介绍上次例会工作完成情况。
2、信访事项办理单位或办理人员介绍工作进度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3、主持人对上次信访例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工作要求。
(二)分析信访形势、排查解决不安定因素
1、信访部门负责人简要分析上月信访例会以来本地信访形势和排查出的重大不安定因素。
2、与会有关人员介绍提交例会研究解决的重大不安定因素详细情况。
3、对排查出的重大不安定因素提出化解意见,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提出工作要求。
(三)研究解决信访问题
1、汇报信访问题。首先应由信访部门负责人报告群众信访情况、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信访案件处理进度及需要信访例会研究解决的信访工作问题;然后由发案单位和案件承办单位详细汇报案情和案件处理情况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当事人反映情况,陈述理由。
2、研究解决信访问题。与会人员要根据有关情况,对如何处理信访问题广泛发表意见和看法。在对信访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信访全会主持人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信访案件和问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和具体落实措施,做到责任到人,限期解决。
第四篇:三级终端销售模式
三级终端营销模式
农资产品营销,看似复杂的市场结构和营销,总之都可以归为三类:一是:一级经销商,二是分销网点商,三即是最终消费者,这三类都是我们公司产品的用户和“消费者”,只是由于在市场营销环节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产品的需求功用、目的不同罢了,因此我们不妨把他们都统统称为用户,分成三个终端类别,分别进行营销和推广。这就是“三级终端营销模式”的核心思想。
在“三级终端营销模式”中,我们把无论是一级经销商,还是分销网点商,以及传统意义上的终端用户都当作终端来看待,在营销活动中,无论是品牌的打造,还是促销的活动,针对三极终端都要进行,而不是只针对传统终端产品用户一个层面。
一级经销商的定义:从厂家到终端销售网点的中间所有环节,都归结为一级经销商。无论是采取市场代理、县级代理还是渠道下沉到乡镇的镇级经销商,都归为一级经销商。
分销网点商的定义: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销售网点都称为分销网点商。分销网点商和一级经销商在某种程度、某种范围可能存在身份重叠问题。
消费者的定义:我们把消费者细分为购买者和实际使用者,购买者并一定是实际使用者,实际使用者也并不一定就是产品的购买者,但不管是购买者还是使用者,全都是我们的消费者。
有了这样的定义和理念,做起营销来就不会感觉到复杂和困难了。只要我们针对每一极终端用户,分重点,根据需求不同,精心做好品牌塑造、忠诚度培养、需求激发等工作,然后除陈出新,就不愁找不到解决市场营销难题的办法。农资营销“三板斧”
在三级终端营销模式里,我们把市场营销环节分为三个终端,那么,农资产品营销,只要解决好这三个环节的问题,也就等于解决了整个市场的营销问题。
1、第一板斧——目标:经销商——目的:渠道通畅
经销商在营销环节中主要起到分销作用,保证产品流通渠道的通畅,把经销商当作一个终端用户来做,就是要解决农资产品的物流和首轮分销问题。由于农资产品销售的季节性较强,而一旦到了旺季,物流又是很多化肥企业的一大瓶颈,所以,农资产品要想占领市场,营销功夫的“第一板斧”就必须要砍向经销商,必须要解决好经销商的问题。
作为经销商,主要关心的就是产品效果、品牌知名度、政策支持三大核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销商主要和当地打交道,要长期在本地立足和发展,产品效果、信誉对经销商来讲便十分重要。在我们对经销商实地调研中,90%以上的经销商把对厂家稳定产品质量问题放在了首要考虑因素,这说明我们现存市场中的产品质量很不稳定,很多厂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偷换养分”现象,这对经销商的长期利益形成了较大影响。
销售旺季能否及时供货也是经销商普遍关注的因素,无论是现在市场上的仓储联销,还是联储联销,还是驻点直销,其实主要就是解决了旺季经销商的提货问题,减小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所以才受到了经销商的欢迎,并赢得了市场营销的主动。
2、第二板斧——目标:网点商——目的:销售便利
农资营销“第二板斧”主要是要解决销售的便利性、网点商的主推问题。农资市场产品用户85%以上的消费者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有效信息来源,完全依赖于化肥销售人员的介绍,且非常信任。所以,解决好第一个环节产品分销问题以后,就必须要打通网点商的主推问题。
对于终端网点商,厂家就要协助经销商,通过层级分销工作来协助一级经销商完成网点的密度布点工作,货物分销工作,同时,要达到让销售人员主推的目的,这就要推行针对销售人员的促销工作。只要打通了终端销售人员“任督二脉”,那么,产品销售就不成问题,经销商二次进货也就不存在问题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农资网点商有的是老板本身即是销售人员,有的不是,那么就要针对此二种情况设计完全不同的营销政策。针对老板即销售人员的情况,可以通过公开经销政策,加大力度来增加其信心,而对于纯销售人员,除了给予老板的政策之外,还要设计暗促政策,通过暗促来激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主推销售作用。
3、第三板斧——目标:消费者——目的:需求旺盛
无论是作为厂家,还是经销商,以及网点商,都希望终端用户即消费者能忠情于自己的产品。而对于终端用户,其实就是要解决其首次试用和重复购买二个销售环节,最终达到终端市场对产品的旺盛需求。只要终端需求的问题解决了,经销商的进货就不存在问题了,经销商有了充足的货源,网点商也就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如此便形成供销两旺的大好局面。
如前所述,终端用户存在购买者和真正的使用者两种情况,购买并非最后的使用者,使用者也并非产品的购买者,那么针对消费者的销售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来设计。终端用户的初次购买主导因素点在于现场的引导和瞬间刺激,二次购买主要取决于效果和服务。农资产品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所以用户对产品效果十分重视,在注重效果的前提下,农户还有其贪图小便宜的本性,所以样品赠送、礼品赠送在终端促销活动中大受欢迎。
农资营销的第三道功夫就是要针对终端用户、消费者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让其初次尝试购买,并培养忠诚度,变成长期顾客。
“三级终端营销模式”主要在于市场理念的转变,对于传统营销渠道成员角色的转换,完成了这种转换,转变了传统认识,那么针对这三种终端来开展促销和市场行为,根据位置不同、需求不同的基本原则,来设计营销方案和标准,才不会隔靴搔痒,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农资营销市场中的实际问题,并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目的。
第五篇:模式创新材料
“三助式”教学模式
三、模式概括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暂定为“三助式”,即自助(自主学习)、生助(合作学习)、师助(教师提点)。这一概括体现了现今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简提炼。
四、工作重点及措施
学案作为落实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凭借,本阶段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案设计的研究、学案使用的检查、使用效果的评价上。
目前我们的学案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1、学习目标:这是学生学习前对自己学习方向的把握,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凭借。
2、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自己的学习。
本学期我们将重点改进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的准确、详细和便于评价和操作。
3、自主学习:这是我们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较难落实到位之处。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固定学生自学时间、检查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学情况调查问卷以及学生自学能力期末评价等方式力促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切实落实到位。
4、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最易流于形式,往往出现学生表面交流实则部分学生一言堂或未就根本问题组织交流等情况。本学期,我们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难点,探讨合作学习内容,改进合作学习方式,务必使合作探究发挥出学生互帮的效果。
5、展示:展示作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标志性环节,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展示、生间交流和不断矫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趋于准确和全面;教师适时而有针对性的质疑和点拨,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渐趋深入。
本阶段,我们将主要研究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思考,逐渐达到对问题理解的深刻,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反馈:这一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练习,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弥补和改进教学。
本环节,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设计的多角度、多层次上,使不同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更要通过反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⑦我的收获:这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场所。学生通过对照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反思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
本环节,我们将由学生自评逐步扩大到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上。
一、含义
自助(自主学习)、生助(合作学习)、师助(教师提点)。
二、操作
这一概括力图体现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简提炼。
“三助”是教师教学的三个阶段,更是学生学习的三种方式。
1、自助
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形成学习方法的过程。本阶段,教师较少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自领悟和个性化理解。具体操作为:
了解学习目标→自学课程内容→完成学习提纲→尝试解决问题
2、生助
是学生通过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各自学习成果的过程。本阶段,教师设计学生有必要且急于交流、较难独立完成或有可能产生歧义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拓展思维。具体操作为:
同组交流学习重点或难点→小组基本达成共识→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组间相互质疑和印证
3、师助
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知识准确理解、全面理解和深入理解的过程。师助既有突出体现环节,也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帮助主要体现在:为学生设计学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质疑问难、矫正学习等。具体操作为:
设计学习提纲→了解学习状况→质疑学习重点→矫正、深化知识理解→检测学习成果
三、说明
教学模式的环节基本固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在准确把握教学模式实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学习环节。如:环节的增减、顺序的调整、时间的分配等。
二、导学案的设计
首先我们确立了学案的地位和作用,即学案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内容为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指导学生应该运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按照怎样的顺序?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要学会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案进行了重新规划:导学案主体分为“导”和“学”左右两部分,左面为教师的指导性、提示性语言,告诉学生每一步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怎样的目的;右面为学生在自学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一调整,将学案和教师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规范,更有使用价值,更便于师生操作和使用。
三、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学科特点不同,但规律性是一致的。我们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1、情境的引入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必要性,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初步的思考
针对学习内容,教师设计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尝试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程。其目的在于打开学生的思路,确定思考的方向。
3、充分的自学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的基础上,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自学,敢于“浪费”时间。
4、自由的交流
设计学生有必要且急于交流的内容,一般除了交流自学内容以验证学习结果外,教师还要设计学生较难独立完成或有可能产生歧义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拓展思维。如句子的理解,规律的总结,方法的差异,感受的独特等,以达到多种思考方向的借鉴。
5、教师的引领
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展示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给予适时而有针对性的质疑和点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渐趋深入。
6、效果的反馈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紧扣本堂课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习题,巩固当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要体现层次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促进优生的成长;反馈内容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小组建设日渐成熟,小组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案设计日趋合理,教师运用得心应手;教学环节相对稳定,已形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