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时间:2019-05-12 14: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第一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状况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论述了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做法,最后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

息化工业化航空工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1996年美国gdp增幅中的1/3来自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以应用信息技术和发展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的信息产业(如日本和韩国的微电子业、印度的软件业、台湾的电脑及外设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信息技术革命和国家信息化

1.信息技术

信息是有关事物现象的记录和说明。而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处理的有关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主要有三项:

(1)微电子技术。它是微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最主要的就是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就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目前正向着高度集成、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它是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及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

(2)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信息加工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就是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研制及使用的技术。目前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是:以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并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为主,软件和网络相应发展。

(3)通信技术。就是信息的采集、存储及传输技术。如果说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的“大脑”,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大容量光纤、通信卫星及其它现代化通信装备交织而成覆盖全球的电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现代通信网络就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2.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储存、传递、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工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信息设备业(包括硬件和软件)、信息网络业和信息服务业。目前在发达国家新兴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并将进而发展为主导产业。

3.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

就是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全面信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步推进、交互发展的。首先是信息产业化,然后是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再后是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框架由信息源(各种数据库、信息库)、数据传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各种信息应用系统所构成。

信息化不仅在物质领域,同时在精神文化领域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形成了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和知识库,信息知识和智慧成为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人们之间交往的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道德水平的提高、选择空间的扩大、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世界上多种文化的交融和共生等都反映了信息社会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将可能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二、我国社会现状分析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建立了比较庞大的工业体系,信息产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装备落后,高消耗、低效益,粗放经营,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1999年我国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只有3.4,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只有10左右。在我国,工业和农业等传统的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工业化和现代化远远没有完成,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工业农业国,属于尚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能不能跨越工业化直接驶入信息化的快车道?或者等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再来推进信息化呢?不行,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一,工业经济时代是不能跨越的。因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任何经济形态都要围绕物质产品实体来

进行资源配置。工业生产技术是人手的延伸,而信息化生产技术是人脑的延伸。“脑”的发达可以导致生产过程的知识密集和智慧化,但物质产品实体的最终完成还要借助于“手”。因此,加工制造工具在信息经济中仍然是一线“劳动大军”。虽然信息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但生产过程的展开必须配以相应的自然资源,信息经济的运转要以工业经济的一定水平为基础。

这就是说,尽管人类社会正迈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但物质生产仍将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而工业化特别是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仍然是现在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第二,不能消极等待。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从基础资源的形式看,我们可以避免以大量消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而转向以知识为资源基础来实现工业化。其次,从主导性生产工具的换代来看,我们可以减少那些以大量应用加工制造工具为特点的传统产业,转而发展以信息化生产工具为特点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从现代化发展的时序来看,既然人类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那么“后发现代化”就可能发挥其“后发优势”,不去经历那些不再必要的传统现代化历程。例如,近年来我国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产业方面跨越模拟化阶段而一步进到数字化阶段,农业上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就是证明。

所以,采取的对策应该是:既要加速工业化、又要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抓住机遇、迎头追赶、局部突破、跨越式发展。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这要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方面来做。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信息产业化

最近十年,我国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电子、邮电、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很快,信息装备提供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国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计算机硬件产业,平均每年以45以上的速率增长。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取得成效。国家公共经济信息网工程、计算机互联网工程、公用数据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启动和实施,通信基础设施和网民已经覆盖了中国的重要城市。世界上最长的京、汉、广光纤通信干线已经开通,七横八纵的光纤通信网络正在建设。国家及许多省市和部门都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1)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抓好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

(2)要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特别是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3)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快发展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4)集中力量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

(5)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改善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6)促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劳动者信息化技能,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

(7)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8)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抓紧制定信息化立法规划,逐步形成信息化法制体系。

2.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工业,推动产业信息化

(1)用信息技术武装、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变革。例如,在机械制造业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运用各种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把企业的技术、经营和人员集成起来,把机制的改革、机构的改组、技术的改造和科学管理集成起来,这是加速传统制造业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切入点和必由之路。

(2)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

(3)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

(4)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突出全球化的“现代意识管理”,突出知识化的“智能资本管理”,突出网络化的“模块组织管理”,突出产销一体化的“生态营销管理”,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从而盘活存量资本,提高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对航空工业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产业信息化,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研究、设计、制造、试验、生产、经营、采购、维护、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研究设计的信息化、加工制造的信息化、试验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经营贸易的信息化和保障服务的信息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抓紧三个方面的基本建设:

(1)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全行业通讯网络和各单位的园区网;

(2)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各种数据库和资料库;

(3)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包括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的应用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与各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多学科互相渗透的复合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难点。

产业信息化是涉及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具体情况,建议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笔者以为,研究设计信息化和加工制造信息化是最影响全局的重要关键,应集中力量首先加以突破。

研究设计信息化,核心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结构力学、计算材料学和数值仿真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仿真,可在加工制造之前提前进行航空产品部件、系统和整机的性能、耐久性、可靠性及重量的计算、评估和优化,减少或省去“设计——加工——试验——再设计”的多次循环,使航空产品从“传统设计”转向“预测设计”的新阶段。

加工制造信息化,核心是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质量控制(caq)、制造资源管理系统(mrpⅱ)等及其集成。cims工程的目标,就是实现多个厂所异地协同无纸设计制造航空产品。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推广应用,将大大缩短航空产品研制周期,节省研制经费,提高研制质量,从而加速航空工业的振兴发展和现代化。

第二篇: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潘云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导读: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

关键字:潘云鹤 两化融合 最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并把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挑战变成机遇?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问题,就与此相关。

此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得过分了。虚拟经济应该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谈到实体经济,我这里想讲的一个问题是,走中国工业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富有中国特色,这既来自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又来自世界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世界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都是根据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而提出的。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

分析表明,上述国家的信息化目标与中国都不一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最耀眼的中国特色战略。

从国情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首先,中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规模全世界第三,而信息、电子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位于全世界第二。我们有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现在全世界有30%的日用工业品是从中国进口的,而像电风扇、电视机、拖拉机、挡车机械等,中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50%。其二,我们的交通规模也很大,铁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世界第三。我们的高速铁路过去为零,现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速铁路的速度是全世界最

快的,正在迅速建造的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将是全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据铁道部估计,今后5年我们所要造的高速铁路是全世界最多的。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仅次于美国,发展速度居全世界第二位。我国港口已完成部分的吞吐量已经占全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的亿吨港口拥有量居全世界第一。其三,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增速很快,2006年已经超过了4000亿平方米,2007年达到4500亿平方米。

无论是制造业、运输业还是建筑业,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规模很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仍旧处在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就是物耗高、能耗高、生产环境代价高,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和资源的全球压力,加上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三高两低”的压力也很大,困难与时俱增。我国的国内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40%,我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却很低。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490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19,浙江人均GDP大约到了5000美元,即使这样,也只是美国人均GDP的1/9。

再从历史来分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中国工业化的难得机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家工业化的世界性巨浪。

第一次巨浪起源于英国。1769年,英国的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启动了动力机械化的时代。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和以往靠人工和畜类推动的机械完全不一样。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1779年出现了动力发动机,1803年出现了轮船,1812年出现了火车,1825年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1829年出现了拖拉机。至今为止,人们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机械,实际上都是在蒸汽机时代的那一次工业化浪潮中产生的,即使有所变化,也无非是后来把蒸汽机变成了内燃机、电动机而已。因此,由于工业化进程,英国人在100年以后,有70%的人住进了城市,英国也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本国的工业化,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第二次巨浪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工业化浪潮实际上应该叫做电机化浪潮。不过,严格来说,电机化浪潮实际上不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人发明了发电机,俄国人发明了电动机,电机化最重要的两个机械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从1876年开始发明了电话,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启动了电气化时代。仅仅有这些,爱迪生还不能启动电机化时代;爱迪生的聪明,在于他不仅发明了电灯泡,而且还在纽约使用欧洲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当时发电厂的电力传输只有几公里,即使如此,它促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供应电,能够把几平方米的范围都照亮。这就启动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电机化时代。美国人以电机化带动工业化,从而进入到汽车、钢铁、石油快速发展的时代。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美国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一次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的贡献可谓巨大。

可以看出,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强国,这些强国走出了自己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只有把那些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融入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且能够

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业化浪潮,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遇,指出了这样一个途径,希望能够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受阻的五大软肋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够强大,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信息化产品,我们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方面还很薄弱。例如,显示器、手机、彩电、DVD,以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我们的这些产品占全球的总量现在已经到了50%、30%、43%、80%、40%,尽管如此,2003年中国的信息社会指数程度还只是在全世界排第44位。一方面,我们的信息产品做得不错,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很不够。其中的原因何在?总体看来,我们整合和发展信息产品的水平还存在着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是跟踪过分。我们太热衷于跟踪,中国人始终对西方强国存在着迷信,中国人对西方强国的跟踪意识特别强,我们希望通过跟踪西方,最后超过人家。但是人家跑的那条路是不是适合你跑,我们没有考虑过。跟踪、赶超是需要的,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开始振兴的初级阶段起到过巨大作用,但是事实证明,跟踪赶超的路不能一直走下去。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走的路一定会和西方不一样,如果和他们一样,那就一定超不过他们。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此外,就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还不足,我们往往将融合看成是局部性的战略,而没有把它看成全局性的战略,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国情、世情以及历史性挑战和机遇的意义。

2、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妨来看一看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情况。我们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数量,除了2007年有所增加外,其他年份都在减少。这说明我们整整十年时间几乎都在埋头于生产,而很少埋头做科研与开发。从经费投入上看,我国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比例是1.0%(制造业还要低,只有0.54%),而美国、英国、日本则大于10%,韩国、意大利也大于4.5%,差距非常大。不仅是科研比较落后,融合也比较落后。

实际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我们现在热衷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而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则热情不够。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要结合起来,需要做什么?就是R&D,就是研发。我们现在促进两者融合的研究经费和项目非常不够,这样的科研状况没法支撑我们去提高工业化水平。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剑锋没有直指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所在,比企业的生产能力重要得多。中国人很注意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很不注意产品的创新。

我们以前的统计,是把本企业没有生产的产品当作是新产品,只要本企业没有生产过的、即使是模仿他人的产品也叫新产品,所以,我们的产品跟踪性很好,新颖性不够。应该看到,产品是研发能够产生利润的必由之路;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就不会产生利润,研发是体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品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品牌?首先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我们所谓的新产品都是人家研制出来的,实质上也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如果要有自己的品牌,就一定要创造自己的产品,要把产品创新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完整的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家呼吁得很不够。知识和技术不转化成产品和工艺,也就很难抵御危机。我们从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历次风暴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产品创新应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主战场。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创新体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最传统的产品也存在着同信息产品融合的广阔空间。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去发展高技术产业;我认为这种理论不完整。一方面,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从一城、一地转移到另一城、另一地;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就一个产业而言,只要把产品调整好,这一产业就可以变成朝阳产业。最重要的产品实际上是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不管发生什么危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必需的。人最不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大概也就是飞机、电脑等。人没钱的时候可以不用计算机,不乘飞机。金融风暴来了,出去旅游可以换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吃饭、穿衣、住房、乘车。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我们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属于人类必需,一定会有强大生命力。

4、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投资较多,鼓励融合较少。

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交叉型的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要鼓励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要鼓励产、学、政的交叉融合,产、学、政合作才能创新;要鼓励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尤其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

5、信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性人才依然匮乏。

人才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可以举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来加以说明。2001、2002年时,中国的软件业非常羡慕印度的软件业;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很快,赚了很多钱。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软件业的数量、销售总额超过印度,这一变化很了不起。我最近查数据才发现,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希望超过500亿美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一数据,而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则到了600亿美元。但中国和印度很不一样;中国的软件业是把产品卖给了中国人自己,而印度的软件业则是把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中国在2001年开始成立软件学院,政府对软件

业采取了特殊政策。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所以印度更适合软件业的发展;而我们的软件业大多把产品卖给了自己人,这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软件学院的学生能把英语培训得更好,我们的出口软件数量有可能更多。所以,人才的培养同产业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工程教育缺失,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型

有产业没人才,产业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有人才没产业,人才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我国现在正在培养的工程人才,也许在10年后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因为我国现在实施着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如果我们不能抓紧这个机遇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就会错过黄金时间。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同时使我们的工业有创新潜力,这样,也许10年以后我们就会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师。

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尚存在着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很强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我把它称为工程性缺失、创新性缺失、多样性缺失。

工程性缺失表现为,在教育环节上实践性薄弱,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全世界的工程教育都在反思这一问题。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考大学,所采取的考试方式令人担忧。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多是选择题,一个题目给出ABCD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这种训练方法是什么思维?面对一个事情选择对还是错,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工程的方式,不是干事情的方式。我们要干一件事情,开发一个工程,不能只回答Yes or No。工程师造桥,一种方法不行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基地不行可以打桩,没有条件可以改变条件,最终是要把事情做成。科学的方法是“对或者错”;工程教育同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但也有重大分歧。我们现在的整个教育方式中,工程训练太差。

创新性缺失表现在教育上,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授不符合工程创新的特色。当代工程创新在知识上表现为专业性、交叉性相结合。一是要有宽博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还要有经验;二是要有专业性,需要专家;三是要有交叉性,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交叉使用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专”比较多,而强调“宽”和“交叉”则比较少。创新思想来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10个学计算机的人,尽管学科背景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学了计算机以后去从事土建,另一个人去从事工程设计,他们的想法肯定会不一样。他们相互交叉就能促成创新。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多样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有过两次曲折。第一次曲折是“文革”前,那时候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最多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成为“像螺丝钉那样的人”,培养人才就是针对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这样的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会破产,一旦转到另外的企业,就不适应了。“文革”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向美国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学习,大多数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现在很多学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再

是专门的,这是受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国家都需要;我们既要有企业马上就能用的人,也要有能够创新的人才、能够发表论文的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人才,即多面手,以及符合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我们应该吸取欧美纯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长,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培养出特色的人才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综上所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之中。可以看到,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验,一种是理论。现在则有了第三种,即计算机科研方法。第五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建立起了硬件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网上服务业,后面三种行业就是信息服务业。

第三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路径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路径一

摘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近期主要目标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带动各个产业领域的发展,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电子政务促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通过网络化服务的试点探索加快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新路径。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坚持:“市场引导、统筹协调、前瞻求实、体制创新、实现跨越”的二十字方针。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本世纪头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_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有科学的实施战略和务实的发展路径,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进行冷静、正确的分析,以有效防止网络环境下可能拉大差距的“数字鸿沟”现象。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分析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战略,至少要延续到本世纪中叶,因此,目标和路径要分两个阶段分析。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年,第二阶段从到年。本世纪前年为第一阶段近期,后年为第一阶段远期。在近期目标中要考虑长期发展的需求和连接。本文主要针对近期,重大任务则主要为“十五”期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近期主要目标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带动各个产业领域的发展,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电子政务促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通过网络化服务的试点探索加快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新路径。

“十五”期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归结为十大任务:

第一,科学、有效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第二,对重点产业领域逐步构造完整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这些行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装备业信息化,实现装备业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加快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和商业流通业的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可以提高本行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优质服务。要加快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大大加快银行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资金清算和结算速度,提高资金利用率,满足各个行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全球竞争环境的需要。

第四,与企业和行业信息化发展同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这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综合性任务,是在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性工作。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主要任务是加快试点,探索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第五,适应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因特网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地区、国家的服务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数字化、网络化环境,形成适合未来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六,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装备、技术和专业支持,特别要加快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产业的发展,近期为教育、科研和提高全体人民素质服务,远期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打下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满足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装备的需求,加快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中间件和应用软件。

第七,继续加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加快营运业体制改革,提高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降低价格,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条件。

第八,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在调整制度、政策、法规方面取得经验。

第九,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

第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为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通过中西部信息化建设带动中西部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是将东部的网络向中西部延伸,特别是将网络上提供的有利于各个产业发展的信息、知识和服务

向中西部延伸,为中西部工业化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从年到年期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战略、目标和任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坚持:“市场引导、统筹协调、前瞻求实、体制创新、实现跨越”的二十字方针。

市场引导是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认真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不同作用,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特别是在发展产业、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建设等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企业为主体。

统筹协调是指要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和全局性的战略选择,要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前瞻求实是指既要看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机遇和前景,又要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抓住战略方向,稳步前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一定要适应国内外各种环境的变化,结合中长期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的国情。要切实围绕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等紧迫性和长期性战略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体制创新是指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抓生产关系的调整。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要特别重视贯彻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不仅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还要为我国迎接信息革命挑战,主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部分,促进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发展。

实现跨越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目标。没有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目标。

第四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路径二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路径二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问题和对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薄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此,必须找到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和路径,同时,对农业、就业、环境、教育等关键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问题之一:农业、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关系我国未来发展,三者密切关联,必须综合考虑。从长期看,农业、就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保持各个产业适应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使农业劳动者向新兴服务业转化的问题

关键问题之二:无论从生产还是消费的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水平都还很低,工业时代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具有明显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特征。然而加快推进信息化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延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提出切实可行并有效的方案。

关键问题之三: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完成观念和制度的跃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信息网络正将世界变成_个地球村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同时并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在同一时空中碰撞。亿农民、数亿文盲半文盲,整体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要求。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回答和恰当的解决路径,那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将无法实现。我国第三步现代化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针对这三个关键性问题,要特别重视四个发展战略和六条实施路径。四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

第﹁,国家目标导向战略。我国社会在思想文化、基础设施、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多元结构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必须按照国家既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引导和强有力的约束。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践中,存在大量全局性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目标,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产业结构和国民素质、实现观念和体制的转变、走出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

第二,远近结合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须采取远近结合战略,既要十分务实地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又要高瞻远瞩,把近期重点任务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近期的重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在技术、信息、观念、基础设施等方面协调推进,走出以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发展信息产业,为各个产业提供更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技术,在信息产业内部,加快发展软件、集成电路和信息服务产业;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高性能、低价位的网络服务;积极探索新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人民教育培训和生活的新模式。

第三,各方参与,以市场机制推进的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全局的、长远的、基础性的任务。需要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政府的责任是统筹协调、指引方向、制定规则、完善软硬基础环境;企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力军,应该主动创造条件,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在企业管理、经营、研发、人才等方面探索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机制;公民要积极努力,通过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更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更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取向,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通过统一规划和基于长远及全局利益的统筹协调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从而达到效率、效益、整体、局部、近期、远期的统一。

第四,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战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人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决胜的关键。要以最大的努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尽可能创造每一个公民获取信息,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最好条件,并加快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这种氛围和环境将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土壤。信息革命是一场全面的技术和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依然方兴未艾,特别是对内容的处理还有大量的难题需要攻克,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技术,也是今后产业发展的重心;产业革命席卷全球,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社会革命刚刚开始,观念和制度创新还是起步阶段。因此,如何激发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技术、产业、制度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六条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努力付诸实施的路径是:

第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基础条件。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要放在掌握关键装备和产品的核心技术,

第五篇: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党中央顺乎世界信息化之潮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笔者认为其意义十分重大深远,并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学习、调研和思考,谈一管之见,如有欠妥,敬请指教。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

笔者认为党中央之所以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大决策,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即有其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

首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信息时代大潮所趋。放眼世界,信息化的潮流汹涌澎湃,正不可阻挡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微电子、计算机等各种信息技术及新兴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群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并引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极大优化了产业结构,极大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志着生产力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今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必然是信息化的历程;工业化历程也定是信息化历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理论的必然要求。为振兴中华,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据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理论。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求一个符合实际的速度,使国民经济能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速度求发展,这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卓越贡献。但是,邓小平同志侧重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强调一定要发展,而且一定要快速发展。要如何发展,要如何才能快速稳定发展呢?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要求我们不懈探寻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我们喜出望外找到了实现快速发展的道路。发展是硬道理理论也得到了丰实和完善。这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显而易见了。

第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两者存在相辅相成关联的原由。工业化和信息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工业化和信息化绝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除了要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等信息产业本身外,还包括两层涵义: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信息化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对于工业生产而言,信息化主要体现为过程信息采集、反馈和过程优化的控制系统。信息系统虽然本身不生产产品,但通过系统的优化和信息的传播,可导致工业生产过程新的极大的飞跃。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又不能脱离工业经济,信息产业本身也需要优质的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智能机器人等基础条件的支撑。此外,信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等也要以工业化为后盾。可见,信息化也离不开工业化。简而言之,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度,表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为此,我们一定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闯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

第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力跨跃式发展,实际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借助科学技术的助推力,实现超常规发展,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联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证明,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吸收和应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今天,我国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决不能走一些国家产业梯度转移技术环节,而应该吸收信息时代技术革命的创新成果。加快技术和体制创新,尤其要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倍增和催化作用。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改善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总之,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才能缩短工业化时间,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亦众人皆知了。

最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便没有城市化。只有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城市化的世纪。如何才能实现城市和城市化世纪绚丽憧憬呢?其上乘之策就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形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最新城市化发展模式。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加速工业化进程,才能为提高城市化水平提供充分的资金、物质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可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城市化需要,便不言而喻了。

二、新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余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臻合理,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余的工业化仍存在困难和问题。面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21世纪,尤其面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形势,新余存在机遇和挑战,即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主要是:

其一,我国信息化水平提高迅快。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巨大推动力,信息化水平也成为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政府适应国际发展形势,提出了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目标,使我国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有较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8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25.89%,1995—1998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了70%,每年平均提高 20.1%。1998年江西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也达26.38%,位居全国31个省(市)的17位。上述情况对我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显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其二,新余信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余的信息产业迅快发展。新余市已成为三级邮政中心,是全省邮件集散中心之一,实现了乡乡镇镇村村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是全省第一个村村通电话的城市。并已拥有数字程控电话,数字微波、光纤通讯、移动通讯等先进的通讯技术。政府上网、企业上网、教育上网、网上通讯等正兴起热潮。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电话用户已达11.87万户,比上年增长36.7%,其中住宅电话9.85万户,增长34.8%,移动电话用户5.78万户,增长1.3倍。电话普及率及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分别达10.89部和5.31部,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计算机联网用户达6047户,增长4.4倍。新钢公司等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建局域网络,为产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等服务。我市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必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三,新余工业基础坚实。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余的工业快速发展,并夯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至今,已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电力、机电、纺织、化工、建材、煤炭、电力、食品等为支柱,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工业企业10074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9家。拥有一大批先进精良设备,有经过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磨炼高素质的13万多人的产业队伍,有上海和三线军工企业搬迁带来的优良作风和好的管理经验,已深深根植新余工业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体制创新明显见效,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种所有制工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非国有工业产值5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外商和港澳台

投资工业产值达到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4%;个私工业企业达662家,已占全市全部工业总数的6%。

其四,新余工业化水平较高。因我国工业化起步晚,衡量工业化水平的经济指标也还在探索中。省、地(市)统计数据不全,现一般采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来反映。现在,我们可从两方面分析新余的工业化水平。

一是从全国来看:据国家经贸委统计,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进入钱纳里所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期,中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期,西部仍处工业化初级阶段。我市处于何阶段呢?请见下表:

1998年工业从业人员和增加值占

全部从业人员及GDP比重统计表

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西部地区 934

东部地区 19.6 42.2

新余市 27.3 37.3

全国平均水平14.940.3从上表看出,我市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比西部、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8.3个、7.7个和12.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西部高3.3个百分点,虽然比全国和东部低一些,但是,我市1994年和199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高达51.3%和50.6%,其水平就已大大超过全国和东部的水平。

二是从全省来看:据统计,1999年江西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2%,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1%;同年,新余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26.1%,新余工业增加值占GDP和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比全省水平分别高5.8个和5.1个百分点。可见,我市的工业化水平是比较高的。其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高新技术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竭力抓好,并明显见效。一是解放思想,开展建设“北大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活动。引进北大科技含量高的科技成果,招才引智、招商引资,逐步实现产品的高技术化。目前,与北大共同开发的“生猪血液、脏器、生物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等”生物工程,已列入省星火计划,今年可出产品。二是积极实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政府拨立专款,选择以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和机电一体化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10个技术创新新产品示范项目。并在“低膨胀系数蜂窝陶瓷”、“变频自动扶梯”等项目开发生产取得成效。三是已有智能电表校验装置、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丙稀酸汽车漆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崭露头角,充满生机,成为新余高新产业的亮点,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市属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98年的10%上升到2000年的14.5%,实现了高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其六,新余城市化进程快。新余曾是全国1983年以来建市的73个中小城市中城市化速率最快的5个城市之一,曾被誉为“江西省的深圳”。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现代化气息浓。据统计,新余1983年—1999年城市化速率为0.68%,1999年城镇人口44.39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2.01%。复市以来,城市建设迅快发展,市容市貌日新月异。新余道路宽敞整洁,建筑物新颖潮流,通讯交通四通八达,供水、电、气充足,文教娱乐设施时尚,绿化造林著名。新余有绿草茵茵的城北人民广场,有江南最大的“新亚新”购物中心,有“三位一体”宽畅亮丽的赣新大道,有栩栩如生婷立街头的造型雕塑,有全国出名的私办渝州工学院,有全省一流漂亮的新余汽车站和火车站,有环境幽美的三星级北湖宾馆,有堪称“江西千岛湖”

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媲美的仙女湖旅游景区。新余曾多年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模范拥军城”等殊荣称号。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项”改革全面推行,随着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的逐步实现,新余的城市化水平必将跃上新台阶,也必将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更优良的氛围和环境。

但是,新余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不利的因素。

一是信息化水平低,信息资源开发不够,信息应用推广效果不显著。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突飞猛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工业装备落后,产业层次低,传统工业占据统治地位。

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不多,高新产业较小,尚处发展中。

五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思想还不牢固,主攻工业力度不够大,出现工业经济占三大产业比重呈相对下降的趋势。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因应之对策

综上所述,新余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契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务必采取有力对策。

对策之一:更新观念,树立发展新理念。实践证明,只有思想认识飞跃,才有生产力发展跨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世纪发展经济全新思维,全新理念,我们应深刻领会其博大精深内含和重大深远的意义。要解放思想,破除旧的发展观念的束缚,破除农业大省发展工业难和重工业城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难的陈旧思想禁锢,狠下决心,不懈实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实现新余工业化进程从中期向后期转变。

对策之二:构建信息基础系统工程,强化信息采集、加工和传导功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至关重要,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基础系统工程建设尤为关键。为此,要全力抓好网络和其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建立完善光缆网、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多媒体网、计算机局域网、电信网、广播网等,并相互联通,形成灵敏、快捷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快车道,率先把新余建成江西西部的信息中心和“数码城”。

对策之三: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实现信息推广应用的新突破。大力推广应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最重要任务。为此,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批基础性、商业性、公益性、综合性的信息库和多种服务网,实现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二要加快政府上网进程,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三是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开发远程多媒体教学及观摩活动。四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就诊、咨询、电子商务等各种服务活动。五要加快开发企业信息化网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服务。对策之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 改造传统工业。影响新余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附加值低,转移价值高的传统工业占比重过大。因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要在改造传统工业上下大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重点改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建等传统支柱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层次高级化、产品加工深度化、生产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推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策之五:努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造就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动力。因此,要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来抓。一要建立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有效机制。要建立相应机构,拨设专项开发基金,并多方融资,为其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二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重点发展现代

生物工程、信息化和新材料工程集合新产业。三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成果,加快高新产业的发展。四要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并作为我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极重要的工作,抓实抓好。五要开发与生产并行。一方面,要组织科技人员,尤其是企业技术力量,结合本单位实际,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要把现在生产的高新产品形成大规模大批量,把蛋糕做大做强,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支柱产业,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动力。

对策之六: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了加快新余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把新余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是顺民意合市情,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发展大计。全市人民要雷厉风行,奋力拼搏,力争早日实现之。然而,如何方能早日实现新余百万人民的企盼呢?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明显增强城市综合力、创新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此,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最强经济实力。要主攻工业,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造就擎天支柱产业和驰名海外名牌产品。二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最佳发展环境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三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创最高的市民素质。四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一流的发展条件。五要绿化造林,讲究生态平衡,创最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六要竭力把新余建成赣西信息中心、邮件集散中心、流通中心、文教中心、金融保险中心、旅游中心,小城镇发展中心、电力供应中心等,以诸多的子中心、撑托起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母中心。

下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深刻把......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签发时间: 2009-06-22鸡东县经济计划局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我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委......

    抢抓发展机遇 加速信息化建设(合集五篇)

    抢抓发展机遇 加速信息化建设 —--濉溪县审计局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为全面推进濉溪县审计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濉溪经济发展,按照安徽省审计厅《全省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

    以工业化带动新津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对《以工业化带动新津跨越式发展》一文的意见与建议敬启者: 经认真阅读新津县送交的《以工业化带动新津跨越式发展》一文,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建议,请批评指正。 1、建议在《以工......

    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一、以跨越发展的要求认识信息化的作用1.加快信息化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新型工业化发展”材料

    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汇报材料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拼搏争先,抢抓机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2010年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

    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加速

    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加速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王晶)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0月下旬,中国石油14个油气田企业正式推广应用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