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调研对策
2004 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基层政府,特别是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的无锡的县、区政府,近十年来,根据党和国家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探
讨县区级政府按照依法行政的内涵,坚持依法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道路。
一、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保证政府决策不失误,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机制。所谓“依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统一实施的前提下,创新制定行政管理措施,使行政措施和其他重大决策,更符合本地实际。所谓“科学”,制定的行政措施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民主”,就是要全面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使决策充分体现民意。作为县级政府重要决策内容的行政措施,近几年来,在制定过程中,锡山区政府形成了保证“立法”质量的有效机制。
一是制定“立法”计划。对每年的制定行政措施等规范性文件时,要求有关部门在上年第四季度将下年“立法项目”报法制机构,经筛选、征求意见,然后在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后实施,保证“立法”的计划性。
二是征求意见。对区政府部门起草的,有政府发布的行政措施草案交区法制机构后,以信函形式征求区有关部门、乡镇政府意见,法制机构收集反馈意见后进行修改。
三是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对涉及民生大事的项目,如征地补偿、环境保护、安置房建设、社区管理、生活垃圾费收取等,通过座谈会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民代表,以及管理相对人的意见。
四是疑难问题及时咨询专门人才。对涉法的行政措施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在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的可能影响政府决策的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咨询会,认真听取由大学教授、法官、律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区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五是所有涉法的行政措施都有法制机构审核。报送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所有涉法行政措施草案,都由法制机构进行依法审核,未经审核,不得送审。区政府对于区域规划、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等,都要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重大项目投资不失误。由于政府在决策中遵循“依法、科学、民主”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适当性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明确行政执法的程序和标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如锡山早在1997 年就开始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随着区域调整、法律修订、职能转换等情形变化,区各部门先后三次修订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重新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职责,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完善评议考核标准和方法等等。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从原来的行政执法全面检查,到对行政处罚案卷、行政许可案卷为重点的评查。通过执法案卷的评查,全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文书、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对评查情况,主要是发现的问题,函告有关执法部门,并监督其整改。
第二,创新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方式。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外,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行政机关的执法状况。年终时,对认真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成绩显著的部门,给予加分奖励和评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嘉奖,对在行政执法中发生问题或后进的单位,给予扣分和通报批评。
第三,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制定责任标准,建立对执法中错案和执法过错的集体责任、领导责任、执法者的责任和连带责任的追究体系。通过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使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有效加强了领导和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外部监督机制,让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外部评议。为了客观了解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状况,做到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结合起来。每年年底,该区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对各行政执法机关,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包括得分和意见及时反馈行政执法机关。同时评议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2.聘任特邀监督员和窗口企业。锡山区聘
任了12 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设立了15 个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流通企业、生产性企业等)为行政执法监督的窗口的企业。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政执法监督窗口企业对行政机关在日常执法活动中的问题和意见,随时反馈给法制机构,法制机构对此进行调查处理,同时,法制机构不定期走访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政执法窗口
企业,区政府还每年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活动的意见。
3.建立投诉制度。区政府设立行政执法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和网址,接受群众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投诉。通过外部行政执法监督,纠正了行政机关大量的违法执法、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行为,促进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二、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通过近十年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观念上看,有些基层领导的“法治”观念没有一般公务人员强。虽然党和国家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由于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恪印。少数领导干部在法与权的冲突中,服从于短期的、自身的利益,向权倾斜;还有的人认为依法办事就是剥夺自己的权力,所以无视法制的存在。在实践中表现为: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特别有少数人,遇事喜欢打“擦边球”,或者“遇到红灯绕道走”,所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屡有违法行为出现。一般公务人员平时比较注重学习法律知识,经常参加培训班,开展案例分析会,由于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行为与责任结合起来,相对法律观念和法律业务知识要比有些领导强。但是,由于有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与一般公务人员的差异,影响了部门依法行政的展开。
2.从依法管理上看,一般行政机关的重视程度没有重点执法部门高。政府行政机关都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设定的,绝大部分都有法律赋予某一方面的执法权限,尽管经过几次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依据的梳理,有些部门工作人员还不知道自己部门有“法”,有哪些法。行政执法权一般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但有些公务人员视为拘留、罚款才是执法行为,执法与己无关,所以在部门工作中不重视依法办事。由于工作不依法不规范,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商、税务、质检、交通等重点执法部门,把依法行政当作“生命线”,领导重视、执法水平普遍较高,由于行政执法在一个地区存在差异,带来不平衡性,使该地区政府形象在群众中受损。
3.从履行法定职责上看,行政不作为比行政乱作为更为普遍。由于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不断强调依法行政,特别是由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对行政行为有了严格的实体和程序要求,对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带来很大压力,甚至有些人产生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想法,还有些人员误解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一切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由此产生该管的不管,该处罚的不处罚,放纵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违章建筑、非法占地、污染环境等事件屡屡发生。某镇违法建筑数千平方米,施工期跨3 年,有关部门就是视而不见,见而不闻,在强制拆除后,也没有一个部门主动承担“不作为”的责任,由此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从法律运用上看,保护行政机关自身利益的多,维护管理相对人权益的少。处罚的目的是教育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而个别行政机关为完成罚款指标或为自身权益多罚款或乱罚款,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忽视了管理相对人违法的某些客观因素,对没有社会危害的“初犯”,或不处罚比处罚具有更好的社会效果的轻微违法事件,也重处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法者与管理者发生法律冲突时,特别是发生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时,有些执法机关明显存在违法行为或执法“不适当”,但还是强词夺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辩解,而忽略了管理相对人的痛苦和伤害。一旦要“败诉”,又以满足对方经济利益,甚至不惜代价要求对方“撤诉”,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
为了改变以上状况,笔者建议
1.领导干部要确立“法治”意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广大公务人员,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观念要从“人治到法治”,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进一步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要加强法制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通过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加以批评、抵制的情况多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也增多。所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法律、提高法律水平更为重要和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和所有行政机关的法制意识提高了,才能保证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也创新开展监督工作,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存在,人民群众满意度还不高。根据基层行政机关的特点,还要进一步争取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依法行政,树立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形象。
4.违法必纠,严肃政纪和法纪。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代表国家依法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职务行为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由于行政权的特点和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接受商业贿赂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必究,这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遏制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通过责任追究,严肃法纪,在行政机关形成依法行政的氛围,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6 年7 月24 日召开的会议上重申了胡锦涛总书记“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层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行政权力,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现状;对策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这些都对政府工作尤其是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层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干群关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将对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对策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
一、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重大成就。[1]目前,以行政组织与人员法、行政行为与程序法、行政监督与救济法为框架,规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政府自身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
(一)法治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够。由于受几千年封建历史“人治”观念的影响,当前一些政府还存在凭经验、习惯办事,法治意识淡薄,依法行政能力不够,甚至出现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思想认识上重人治,轻法治。如有的认为法律是管理的“工具”,加强法治就是加强管理,就是治“老百姓”;有的认为现在搞法治太难,缺乏基础条件,有畏难情绪。工作方法上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依法办事。有些政府干部处理矛盾和问题习惯于凭经验,不依法解决;有的政府干部在部门利益、地区利益或个人意志与依法办事发生矛盾时,不是依法决策,而是违法行事,乃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正常的行政活动。
(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体制性障碍尚未彻底消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取得很大成就,但目前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关系仍未完全理顺,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2]一些部门职能权限不清、权责失衡,一些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定性不准,一些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的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权力和责任相对等是民 主政治条件下“宪政”的基本要求。权责不对等,或者权力大于应尽的职责,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权力小于它所承担的义务,则会妨碍其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组织目标无法实现。政府参与微观领域的企业生产,则造成依法行政的“越位”;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卫生、教育等工作坐视不管或者市场化,则导致依法行政的“失位”;政府部门权力互相交错,职责不清,就形成依法行政的“错位”。这三种现象都会导致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功能无法正确履行。
(三)在行政立法方面,行政立法空白较多,所立之法缺陷较大。目前,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行政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现存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甚至互相抵触、矛盾、冲突,使行政执法者无所适从;有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往往规定的幅度过大,并且没有顾及到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后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忌地滥用行政权,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二、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对策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 工程。而这项任务工作的重心又在基层政府。全面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基层公职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如果基层领导不依法行政,再好的法律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再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再好的社会秩序也会被破坏。要提高基层领导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专题法制讲座制度、集中培训制度,使基层领导干部养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习惯。虽然我们不要求公务员都成为法律专家,但是对宪法、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一定要熟悉。
(二)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有限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关系到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成败,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管理就是为群众、为基层、为企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观念,不仅要行使管理权力,还要 落实为民服务的义务。要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加快立法,健全完善的行政法律制度。健全完善的行政法律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4]我们应当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抓紧健全、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制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则,制定编制法、行政程序法,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和救济、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快行政法制建设步伐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行政法制建设的质量即行政立法的质量,防止和纠正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立法是非常严肃、严谨的,法律法规不能朝令夕改,既要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因而在制定行政法律、法规、规章之前,就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合法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基层政府是上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频繁,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其是否依法行政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 护。[5]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才能保证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各类事务时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一航道。注释:
[1]《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作者:马凯,来源《求是》杂志
[2] 《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成效与问题分析》来源:《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3]《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发展构想》作者:任敬陶,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4]《试论政府如何作好依法行政工作》来源:山东省即墨市政府网
[5]《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谭学强
第三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 要:
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民生,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社会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都是一项硬件。
党的“十八大”一系列工作对整个国家进行法制管理和长期稳定的建设进行了系列化、科学化解读,将有力地促进、构建和谐小康社会。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这一数据显示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能更好的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提供动力和保证。如何解决目前新型农村由经济转轨、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多元化问题?依法行政是关键,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对基层领导干部驾驭全局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检验。
我结合自己五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的措施。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法律宣传方式欠妥,法律意识淡薄。驱使地方经济发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
体现在五个层面:
1、乡镇村组对法制宣传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就轻避重走形式。驱使农民自觉性弱化、认识弱化,认为普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2、普法学习“上热下冷”问题极为突出,弱化趋势十分明显,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
3、个别地方少数领导,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对违法行为不闻不问,包庇纵容,对正常的执法横加干涉,致使一些地区违法活动猖獗。
4、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
5、是部分干部认为依法行政是软指标、软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缺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执法机构混乱,队伍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
1、政治素质低,有的工作员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加强政治学习,宗旨观念淡薄。
2、业务素质低,有不少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又不注重学习,造成不能胜任行政执法工作。
3、三是执法水平低,不讲究工作方法。
(三)体制不顺畅,执法缺乏严肃性。
表现为:
1、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造成工作难协调,有利的事,几个部门争着管,麻烦的事,部门之间踢皮球,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
2、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部门的管理难到位;省级以下政府的管理职能支解,乡镇政府更是没有任何行政管理职能。
3、强制执法难,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行政执法强制执行案件小而散,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少,往往顾不过来,没有达到强制执行的应有效果。
4、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严重印象了执法的严肃性。
(四)是法律条文与民生存在空隙,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体现民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际上已被架空,造成了法律与农民的隔离,不为农民所相信,而一些为农民所依赖所期望的规定,又没有上升为法律,这也使农民看轻了法律。
(五)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府及领导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一站式招商”助长了许多非理性的招商行为发生。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视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把自己当做经济建设的主体,看轻自己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天然提供者的角色。
(六)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有对策皆为我所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七)地方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监督、约束机制不全,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没有完全规范,权力分解、权力制约做得不够。
二、制约和削弱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根源, 党在行政管理上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基层行政主要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政策代法、执法层次低的缺陷。
(一)立法滞后和法律冲突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在调研中,立法滞后、冲突及立法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化倾向是影响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职权有限。《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赋予镇政府的职权屈指可数。
(三)行政机关权限划分不清:
1、“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 如有些部门既管市场,又办市场,又制定市场规章。2、“行政执法空白地带”有些行政执法领域,机关不明,权限不清,职责不分,行政机关不想管,不敢管。
(四)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牵头的部门不够明确,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够多,取得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三、关于促进和完善基层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执法人员要善于把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提高。领导干部学法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对外开放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思想、各种学说、各种观念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建设一支具有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才能保证执法公正、严明,维护人民政府行政机关的崇高权威和法律尊严。
(二)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来说,就要放得下官架子,学说“地方话”,甘当融入管辖范围内的普通人。
想方设法亲近和融入老百姓中,注意“四少”、“四多”。
(三)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对行政职权设置出现的“空白地带”或“交叉地带”要严肃界定,合理设置职权,控制自由裁量权。
其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
(四)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给社会发展政策一个应有的位置。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类的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
(六)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维护公共政策的权威、首先要从制度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问题,实行“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第二,加强政策研究,对现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第三,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第四,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七)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一是要确立人大监督的核心地位。二是要加大其他外部监督的力度。
作为基层行政人员我们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地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程度,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广大公民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努力增强群众观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深入群众,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在稳定的环境中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首要标准。
第四篇: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浅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基层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群众作为最大的执法客体,其行政人员和群众法律意识及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本文就当前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及对策作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依法行政 困难 对策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身为在基层工作十多年的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切身体会,认为当前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诸多困难,仔细分析存在的困难具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
1、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
当前,由于基层群众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偏低,部分基层群众对依法行政一窍不通,不懂法,不守法,也不学法,只遵循地方风俗习惯,无视法律的存在,导致执法行政工作开展困难。特别在工业发达地区,工农矛盾纠纷突出,个别不法群众,为了个人利益,挖尽心思敲诈企业,有“打一年辛苦工还不如敲诈一笔轻松钱”的说法,若不能满足他们的心愿,就煽动群众集体闹事,煽动群众集体上访。同时,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不够透彻,实施不够习惯,多数行政手段仍停留在上世纪末。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依法行政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把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民等同起来,认为依法行政的客体就是人民群众。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偏重于规范公民行为,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往往考虑不多。导致行政越权、行政侵权、滥用职权、违法执权等违法行为反复出现。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有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有的公事私办、正事邪办,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有的为谋取私利,置法律于不顾。以上这些现状,已经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2、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
2.1、广大基层群众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但在农村,在经济落后,文化贫乏的地区,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甚至以身试法的还大有人在。阻碍行政执法,甚至殴打执法人员等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7月,某价值4万元的微型车被一辆货车撞坏挡风玻璃,微型车车主要索赔5万元,少一分就不行,双方未达成一致协议,造成大量车辆堵塞。交警到现场后,结合实际,处理6000元的赔偿费,微型车车主坚决不同意,交警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强制撤离,以便车辆通行,在强制撤离的过程中,一交警被微型车车主迎腰一棒,造成下身瘫痪。当前的基层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数干部都是中专以下学历,虽然他们政治上过得硬,作风上务实,工作上有干劲,但在法律知识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仅限于短期培训班。法律是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突击培训是难以吸收、消化和具体操作的。其次基层工作员普遍存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不透,没有形成依法行政的习惯。如2003年7月,某执法人员对一妇女违法强制执行罚款,遭拒绝后,实施暴力手段,导致妇女昏厥,经医院鉴定为反应性精神病。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这就造成了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先天残缺。一些执法人员遇事不分青红皂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盲目行政。综上述,充分反映了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和个人素质欠缺,这种双方法制意识缺憾或者说双方行为不对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依法行政。
2、2、风俗习惯和现行法律存在现实碰撞。
基层农村,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农村,存在很多的风俗习惯,而有些风俗习惯,恰恰是和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悖而行的。例如,在当前的农村,在遗产继承问题上,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沿袭的习惯:夫妻一方去世,去世一方的财产往往是由其配偶“继承”,其子无权继承,而其女的情况更糟,即使是父母均亡,女儿也无继承权。这样,当父母与儿子、兄弟与姐妹之间发生遗产纠纷时,基层政府在调解中,往往要尊重当地风俗,结果是违背法律;而要依法办事,又往往在农村遇到重重障碍,结果无法“依法办事”。否则,面对的是群众的反对、“公愤”。类似的情况在农村比比皆是,客观上造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困难。
2、3、基层政府的权利困惑。
基层政府曾经在农村具有很高的权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构设置、职能变更和政府行为立法的相对滞后,基层政府的权威在农村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政府逐步演化成一个权力空壳化,责任无限化的政府,被人戏称为“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利,天大的责任”。“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社会治安一票否决,禁毒工作一票否决”。过多的一票否决让基层政府肩负了太多的责任,背上了过重的压力。但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的“垂直运动”逐步削弱基层政府的权利。一些部门,特别是具有收费和处罚职能的部门,纷纷从基层政府独立出去。原先属于县级管理的义务性权利又纷纷下放到基层政府。如民政救济,计划生育、武装动员等。其余的国地税收、工商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安、农田水利、林业管理,其资金、人员、项目和相关权限实际上收回县主管部门管理,基层政府存留的只是义务性职能。基层政府权责的过度失衡,导致依法行政的空间狭窄,顾虑较多,束手束脚。
2、4、行政成本过高,依法行政缺乏经费保障。
随着国地税的改革和乡财县管的实施,基层政府财政日益空虚。税费改革以前,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收费项目来保工资、保运转、保建设、保稳定。税改后,基层政府预算内收入大幅度缩减,预算外收入几近枯竭。原本地税提取45%,国税提取15%的本级财政收入,也收回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分配,更是让财力大减。但行政成本却居高不下,行政效率则节节下降。一些基层政府只见天天下文,天天开会,就是不见落实。离县城较远的基层政府,去县城开一次会,来回得三天,吃、住、用要花去太多的成本。本已空壳的财政,加上高行政成本、低效率行政工作,导致依法行政失去了经费保障。
2.5、部分规范性文件不规范。
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具有普通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可以对法律法规起到必要的和有效的执行作用,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行政法制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基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由于一些文件起草单位和个人的程序意识淡薄,不按规定制定文件,仅凭上级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规范性文件;有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设定了禁止条款,却于法无据,造成了禁而不止,禁而无效的尴尬局面,降低了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有的严重不负责任,将外地经验和文件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没有结合当地实际,缺乏本地特色,致使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有的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练,甚至出现法律常识性错误,致使规范性文件出现歧义,严重影响规范性文件的正确执行;有的行政机关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收费、罚款事项,与上行法律相抵触,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由于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导致依法行政处处受阻碍。
2、6、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
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对其所属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下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法制建议书等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取得的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有的地方一年仅开展1至2次执法监督检查。有的甚至几年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而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城管、公安、建设等大的执法单位,且局限于县级以上政府,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执法监督缺陷。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纠正,而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相应的惩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7、普法工作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我国从1985年以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但在基层普法取得的效果欠佳。首先,有些部门、单位对普法工作仅停留在“购一本法律书、听一堂法律课、参加一次法律考试”上,没有把普法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有的人干脆不参加考试,复印一份上交,纯属应付了事,走过场。其次,对农村的普法重视不够,缺乏力度,覆盖面狭窄。虽然通过法制宣传,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一定增强,但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学一年就一两次法制教育课,学生能懂法吗?同时在农民宅基地、土地纠纷,民事赔偿、劳动合同签定等方面宣传较少。如某煤矿需征用一片土地搭建工人住房,根据市、县土地征用相关文件,每亩28700元,丈量后,土地户主不领款,阻止煤矿施工,说他的地比每亩28700元的多产粮食,非要20万元一亩,由此引发工农矛盾纠纷,政府出面协调,反告政府欺压人民,维护企业,导致依法行政受阻。
3、解决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困难的对策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不仅要求有一支健康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同时也要求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基层执法队伍身处执法第一线,执法客体大多数是广大基层群众,执法队伍和广大基层群众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基层依法行政水平和全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此,要不断加强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普法规划,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健全体系、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活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外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执法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3.2、坚持“以法为纲”,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坚持“以法为纲”,充分理解依法行政中的“法”指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而不是地方风俗习惯和陈规陋习。为此,要求严厉依法打击地方风俗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严格依法办事,不扩大、不缩小、不扭曲法的本质,确保现有的法律必须得到有效的遵守;要求执法必须平等,不畏权、不畏情、严格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3、建立权责统一的运转机制,强化基层政府权利。
在现行的体制下,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要维护地区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地区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责任大可以大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公民的权利,在具体事务方面“对上要负责办理上级交办的任务,对下要负责办理群众要求办理的事情”。而权利方面,基层政府除了上级授予的业务职权外,几乎没有什么权利,而责任无限。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快建立权责统一的基层政府运转机制,使之权责统一或基本持衡,改变无限责任,有限权利,赋予基层政府必要的行政权利,消减无限责任,建立权责统一、事权划分清晰、运转有效的基层政府管理体系,强化基层政府权利。
3.4、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随着基层政府财力的减化,行政成本的攀升,行政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逐渐失去了经费保障。如何撑起这片蓝天,首先应该从内部着手,减少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这要求尽量削减会议次数,提高行政效率,用节省的成本致力于各项工作的运行。一些基层政府,一年四季总提个词“开会”。上级开会,本级开会,今天在这开会,明天到那开会,基本每月不少于10次会议,一开就是一天,开会占了相当部分时间,支出到不少,但落实没到位。其次,实行乡财县管后,基层财政基本上失去了物质保障和现实意义。为此,县级财政要切实保障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经费,保证基层政府正常运转。
3.5、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规范性文件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声誉和形象,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现代意识,更新“立法”观念。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理性层次。二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应当始终立足于同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调研工作。要下功夫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发现和寻找事物的客观的、一般的规律,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现改革精神,对现实中合理合法的和代表发展趋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及时予以肯定;对那些不合理合法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要彻底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制度上不断有所创新。四是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规定,逐步建立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法制审核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通过召开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五是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体制。
3.6、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扩展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防患于未然。二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争议和矛盾的协调,明确执法权限和责任,化解执法矛盾,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打架情况的发生。三是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四是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单位。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五是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3.7、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普法工作从娃娃抓起。
首先整治不良之风,对普法工作流于形式的部门单位进行严厉批评教育,把普法成绩纳入考核,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普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其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根据成长的不同阶段,结合其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增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第三,.加大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培养和增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努力加强农民依法维权、依法信访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其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依法解决各类矛盾和纠纷。
结 束 语: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依法行政困难的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的面对问题、剖析问题,循序渐进的逐一解决问题。我们的依法行政事业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快,依法治国的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书目】:
1、《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版。
2、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正钊、李元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张步洪:《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李贵显、陈福信、张德信:《公共行政概论》,北京新魏出版社2002年版。
6、付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7、《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五篇: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依法行政
反面案例
佘祥林,又名杨玉欧,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我的评论
佘祥林案件教训太深刻,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深切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政府的行政职权不可滥用。要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政府需要监督
反面事例
在214国道进入迪庆州界的地方有一处安全检查站。名为安全检查站,实际却成了收费站,而且收的这些费没有一项合乎规定,要么是未经审批,要么是越权审批。这个收费站设在进入景区的必由之路上,颇有点“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意思。当地有关负责人说,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规范旅游市场。
我的评论:
政府的行政需要监督,这种乱行政乱收费行为,损害了旅游市场的规范,也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使当地政府形象遭到破坏。对于这种不良现象,政府应及时出面处理,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在平时的行政工作中加强执法力度,不要总是出了问题才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