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2008】212号关于印发《天津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
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文件
关于印发《天津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筑[2008] 212号签发人:刘翠乔
各区、县建委,各集团(总)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以诚信为本的自律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部的相关文件,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八年三月十七日
天津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以诚信为本的自律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根据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建市[2007]9号)和《天津市行政机关归集和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津政令第87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上报、发布、管理和使用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包括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
测试验、施工图审查等企业或单位;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设备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项目经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造价员、劳务队长等从业人员。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
良好信用信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行为规范,诚信经营,自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行为记录。
不良信用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和执业行为规范,符合《天津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信息认定标准》(另行制定)的行为记录。
第五条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本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管理工作。制定本市统一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天津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发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
天津市工程建设交易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管理和运行工作。
各区(县)建委负责对本地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归集、汇总、上报,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档案。
第六条行业协会协助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做好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等工作,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七条一般行为信息由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自行提供直接发布。获奖信息由各方主体自行提供,经信息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后发布。提供获奖信息时,应提供有效的获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复印件必须加盖单位法人章。
第八条信用信息管理部门依据《天津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信用信息认定标准》直接从建筑市场监控信息系统采集,或从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获取。
第九条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提供信用信息时应当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提供法律、法规禁止披露的信息。尊重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第十条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状况根据《天津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评价标准》,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形成评价结果。
第十一条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在天津市建设工程信息网
()上发布。不良信用信息属于《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范围的还将在建设部网站上发布。
第十二条获奖信息以获奖证明载明的日期为起始时间,发布期限一般为3年;不良信用信息的根据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发布期限一般为6至12个月;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发布期限届满后,系统自动形成信用档案,长期保留。第十三条已发布信息需要变更的,属技术原因的,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管理部门修正;属于非技术原因的,由信用信息管理部门根据信息提供部门作出的变更意见书进行修正。
行政处罚决定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执法监督被变更或被撤消,应7日内变更或删除该不良记录,并在相应诚信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布,同时应依法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第十四条面向社会发布的信用信息通过网络自由查询,不设任何身份条件限制;超过发布期限的信用信息或非公示的信用信息的查询,查询单位需持单位证明,到信用信息管理部门查询。
第十五条各行政机关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目的运用,不得滥用,不得违法限制企业经营活动;不得使用该信息进行任何商
业活动。
市建委将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依据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原则,逐步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表彰评优等工作中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在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核实,记录和发布企业或人员虚假信用信息,侵害企业或者人员合法权益的;
(二)与企业或人员串通,记录和发布企业或人员虚假信用信息的;
(三)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未经被征信人同意发布的;
(四)未经许可,擅自发布非本部门收集、储存、管理、统计和分析生成信息的;
(五)利用信用信息进行商业活动的;
(六)未按规定及时记录和发布信用信息的;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2008年4月17日起实施。
第二篇: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是指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中,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的认定、采集、交换、公开、评价、使用及监督管理。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是指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以及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
第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指导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 场各方主体的信用管理工作,制定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认定、采集、公开、评价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并向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推送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
第二章 信用信息采集和交换
第四条 信用信息由基本信息、优良信用信息、不良信用信息构成。
基本信息是指注册登记信息、资质信息、工程项目信息、注册执业人员信息等。
优良信用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获得的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或群团组织表彰奖励等信息。
不良信用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受到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信息,以及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其他不良信用信息。
第五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认定、采集、审核、更新和公开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负责。
第六条 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工程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据职责,采 集工程项目信息并审核其真实性。
第七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推送机制,自优良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产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依法对社会公开,并推送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人民银行、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水利、工商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三章 信用信息公开和应用
第九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完善信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公开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
公开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十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公开期限为:
(一)基本信息长期公开;
(二)优良信用信息公开期限一般为3年;
(三)不良信用信息公开期限一般为6个月至3年,并不得低于相关行政处罚期限。具体公开期限由不良信用信息 的认定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办理信用信息变更,并及时推送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二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好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行政许可等方面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激励措施;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作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对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采取约束和惩戒措施。
第十三条 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依法使用信用信息,不得使用超过公开期限的不良信用信息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进行失信惩戒,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谁处罚、谁列入”的原则,将存在下列情形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一)利用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企业资质的;
(二)发生转包、出借资质,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发生重大及以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1年内累计发生2次及以上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发生性质恶劣、危害性严重、社会影响大的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的;
(四)经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裁决,认定为拖欠工程款,且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参照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对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加强监管。
第十五条 对被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包括单位名称、机构代码、个人姓名、证件号码、行政处罚决定、列入部门、管理期限等。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将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推送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六条 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管理期限为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1年。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修复失信行为并且在管理期限内未再次发生符合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情形行为的,由原列入部门将其从“黑名单”移出。
第十七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在市场准入、资质资格管理、招标投标等方面依法给予限制。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将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作为评优表彰、政策试点和项目扶持对象。
第十八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将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通报有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第五章 信用评价
第十九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
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
第二十条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主要包括企业综合实力、工程业绩、招标投标、合同履约、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优良信用信息及不良信用信息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标准,不得设臵歧视外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评价指标,不得对外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设臵信用壁垒。
鼓励设臵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履约行为的评价指标。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行政许可、招标投标、工程担保与保险、日常监管、政策扶持、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应用信用评价结果。第二十三条 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应当公开本地区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办法、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负责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公开和推送工作。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信用信息安全。
第二十五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推送情况抽查和通报制度。定期核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信用信息推送情况。对于应推送而未推送或未及时推送信用信息的,以及在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中设臵信用壁垒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六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应当依法履职。对于推送虚假信用信息,故意瞒报信用信息,篡改信用评价结果的,应当依法追究主管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异议信用信息申诉与复核制度,公开异议信用信息处理部门和联系方式。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对信用信息及其变更、建筑 市场主体“黑名单”等存在异议的,可以向认定该信用信息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异议信用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八条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行为,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举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
园林绿化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将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原有关文件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篇:浙江省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浙江省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及从业人员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采集、公开、评价、使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包括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质量检测、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活动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从业人员,包括取得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的工程建设类注册执业人员以及其他技术经济管理人员。
第四条 省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省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浙江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省诚信平台),统一发布全省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公共信用信息。
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本辖区建筑市场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认定、采集、公开、评价和使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采集、使用与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共信用信息由基础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构成。
各方主体基础信息包括登记注册信息、资质信息、安全生产许可证信息、注册执业人员和技术经济管理人员信息、工程业绩信息等。
从业人员基础信息包括身份证明和履历信息、注册执业信息、职称信息、业绩信息、继续教育信息等。
良好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获得的与工程建设活动相关的表彰、奖项等信息。
不良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等,受到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理的信息,以及其他部门认定的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对其信用状况构成负面影响的信息。
第六条 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工程项目信息的真实性,确保采集入库的工程项目信息真实、准确。
第七条 省建设主管部门通过省诚信平台依法公开本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和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报送的公共信用信息,以及其他部门认定的公共信用信息。
在省诚信平台上公开的良好信息标准由省建设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条 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地区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与省诚信平台的数据自动传送机制,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和严重失信名单实时传送至省诚信平台。
第九条 各方主体及从业人员有以下不良信息之一的,应当列入严重失信名单: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资格许可或者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撤销相应行政许可的;
(二)发生转包、出借资质,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被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及以上的;
(四)被降低资质等级或被吊销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五)被责令个人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上或被吊销个人注册执业证书的;
(六)被取消一定期限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投标资格的;
(七)发生工程质量安全重大及以上事故或一年内发生两起及以上较大事故,或发生性质恶劣、危害性严重、社会影响大的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的;
(八)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挠建设主管部门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或者拒不配合违法行为查处的;
(九)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
(十)经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裁决,被认定为拖欠工程款且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十一)经司法生效判决认定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存在犯罪行为的;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相关信息。
第十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公布不良信息,内容应包括被认定不良信息的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基础信息、违法违规具体事实、认定依据、公布期限及起止日期等。
各方主体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应当同时标明对该行为负有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的信息。
第十一条 对拟将其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认定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告知其理由、依据和期限以及采取的惩戒措施,并告知其具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陈述申辩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认定部门应予采纳。
第十二条公共信用信息公布期限为:
(一)基础信息长期公布;
(二)良好信息的公布期限为自信息公开之日起三年;
(三)属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不良信息,公布期限为自信息公开之日起一年至三年(行政处罚期限未满的将延长至行政处罚期满,下同);其他不良信息的公布期限自信息公开之日起最短为六个月,最长为一年,具体公布期限由认定部门确定。
公共信用信息公布的同时记入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基础信息长期保存,良好信息、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五年。
第十三条 严重失信名单公布期限,为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一年。公布期届满后由原列入部门将其移出。第十四条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执法监督被变更或被撤销,认定部门应及时变更或删除不良信息和严重失信名单,并及时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快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逐步建立与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六条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开展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
第十七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应当以信用档案为基础,超过保存期限的信用信息不能作为信用评价依据。信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综合能力,包括资信能力、技术力量、工程业绩、科技创新等;
(二)合同履约情况,包括工程款支付情况、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情况、竣工结算办理情况、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制度执行情况等;
(三)现场管理能力,包括人员到岗履职情况、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质量安全控制情况、文明施工情况等;
(四)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良好信息;
(五)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不良信息。第十八条 各地在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中,不得设置与工程建设无关的评价指标,不得通过信用评价设置地区壁垒。第十九条 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制定的建筑市场诚信行为评价办法及标准在本部门政务网站和建筑市场诚信平台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市场和行业禁入(退出)、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和保险、日常监管、专项检查、政策扶持、试点示范、评优评奖等环节,依法应用公共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结果,实施分类监管。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使用信用信息,不得使用超过公布期限的不良信息对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进行失信惩戒。
第二十二条省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上报情况通报和抽查制度,定期通报各设区市建设主管部门公共信用信息上报情况。对于应上报而未上报或未及时上报公共信用信息的,以及在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部门,将责令限期整改并全省通报。
第二十三条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应当依法履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对伪造、变造或瞒报、篡改公共信用信息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应当对提交的公共信用信息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核实。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作为不良行为信息予以公布并计入信用档案。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异议信息申诉与复核制度,公开异议信息处理部门和联系方式。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对公共信用信息存在异议的,可以向发布该信息的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异议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有不良信息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具有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建立防范措施且确有实效的,可以向作出不良信息认定的建设主管部门提出信用修复申请。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可以缩短其不良行为信息的公布期限,但最短不得低于三个月。
属于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不良信息,不适用前款规定。第二十七条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监督机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投诉。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厦门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厦门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监管,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实现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联动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动采集在本市建筑市场从事相关活动的各方主体守法、履约方面的信用信息,对其信用状况做出内部评价和监管提示,并据此实施差别化监管的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是指在本市建筑市场从事相关活动的建设单位(含代建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测、施工图审查、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生产供应、工程担保等企业或单位(以下统称“企业”)以及各类注册执业人员、项目经理、监理人员、检测人员、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评标专家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以下统称“个人”)。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包括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
良好行为记录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遵守建筑领域及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执业规程,行为规范,诚信经营,自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受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的奖励和表彰,所形成的信用信息。
不良行为记录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违反建筑领域及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执业规程,或者严重违反合同约定,受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的处罚、责令改正或通报批评等,所形成的信用信息。
第五条 对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公布、评价和实施差别化监管,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 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应以遵守建筑领域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以及合同履约情况为主要内容。
第七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监管职能机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应予以行政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应由有权部门按规定调查取证后实施行政处罚,并按本办法规定记入不良行为记录。不得以不良行为记录替代行政处罚。
第八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厦门市建筑市场信用监管系统(以下简称信用监管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负责制定和颁布具体良好行为、不良行为认定标准,负责市管建设项目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负责信用监管系统所有记录的审核,负责对其他部门或组织提供的信用信息的认定和采用,负责全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监管评价,并组织实施差别化监管。
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管理的建设项目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依照监管评价等级实施差别化监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交易等机构负责采集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形成或掌握的各方主体信用信息,依照监管评价等级实施差别化监管。
第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授权具体业务部门或单位(以下简称信用管理机构)实施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信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我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负责信用信息的审核、公布、上报及与信用管理有关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 建设行业各类社团组织应当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在会员中积极开展信用建设活动,推进信用自律。
第二章 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和公布
第十一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处室、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交易等机构(以下统称监管职能机构)是信用信息采集、录入的责任单位。
第十二条 本市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下列信用信息,监管职能机构应当予以采集:
(一)资质资格。主要指遵守资质管理规定情况,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执业资格及有关技术、经济管理人员配备情况,非本市企业承诺人员到位或场所配备情况等;
(二)经营管理。主要指遵守有关招投标、工程或工程服务的计价、价款结算及支付、工程担保及收费等方面规定或规范的情况,履行工程或工程服务合同约定的工期、价款结算及支付、服务标准情况等;
(三)安全管理。主要指遵守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情况,包括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及使用、施工现场安全作业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四)质量管理。主要指遵守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或工程服务标准的情况,包括执行强制性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程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申报、建筑材料设备检验检测及竣工验收规定等方面的情况,履行合同中与工程或工程服务质量有关约定的情况;
(五)社会责任。主要指遵守有关税收、劳动与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规定的情况。
第十三条 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应当遵守下列规则:
(一)企业发生具体不良行为被记录的,对企业和负有责任的个人同等记录;
(二)一项具体行为涉及多个企业或个人的,对做出贡献或负有责任的企业、个人均予记录;
(三)一次查实一个企业或个人有多项不良行为的,可在不同的信用项目上予以记录;一项具体行为在同一信用项目上触及多个记录条款的,按最重要的或特殊的条款记录;
(四)总承包企业发生与工程分包有关的不良行为的,参照建设单位该项不良行为的认定标准予以记录;
(五)分包企业发生与质量、安全有关的不良行为,总承包企业依法应承担连带责任的,对总承包企业应当予以相应记录;
(六)与企业业务行为无直接关联的个人良好记录应当通过本序列形成综合记录后才能转化为企业记录。
第十四条 监管职能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形成或掌握的信用信息,应当将足以证明信用信息真实、准确的证据材料立卷,形成书面信用档案内部长期保存。其中,行政处罚案件的卷宗亦即该不良行为记录的信用档案,无需另立卷宗。
第十五条 监管职能机构在认定不良行为记录时应有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停工通知书、监督意见书、通报批评或其他按规定制发的监管文书为依据。
第十六条 监管职能机构应当自信用信息认定之日起7日内录入信用监管系统。
第十七条 信用信息的公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属于国家建设部制定的《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范围的不良行为记录,应按规定报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 信用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2月1日前向企业和个人征集上一与业务行为有关的良好行为记录,向工商、劳动、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征集或从有关信用信息平台采集上一企业和个人的不良行为记录。
信用管理机构应对所征集、采集的信用信息进行审核并将有关证明材料立卷归档后,录入信用监管系统。
第十九条 企业和个人应及时申报上一的良好行为记录,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由行业协会作出的可作为良好行为记录的表彰评优项目名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三章 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采集的信用信息对在本市从事建筑活动的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企业开展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一条 确定不良行为的评价档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是否因违反有关建筑领域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而被处以刑事、行政处罚或受到权利义务方面的限制作为主要标准;
(二)以违法失信行为情节的轻重和主观过错的大小作为辅助标准。
评价档次的具体操作标准由监管职能机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并送信用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 监管评价等级分为:AAA、AA、A;BBB、BB+;BB-、B;CCC、CC、C。
AAA表示信用优秀,AA表示信用良好,A表示信用较好;BBB表示信用尚可,BB+表示信用一般但高于平均水平;BB-表示信用一般但低于平均水平,B表示信用欠佳;CCC表示信用较差,CC表示信用很差,C表示信用极差。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的企业,其监管评价等级按以下规则确定:
(一)对信用监管系统中有信用信息且业绩达到相应最低要求的企业,参与监管评价运算,其监管评价等级按运算结果确定;
(二)对信用监管系统中有信用信息但业绩未达到相应最低要求的企业,参与监管评价运算,如运算结果为BB-及以下等级的,其监管评价等级按运算结果确定;如运算结果为BB+及以上等级的,不评定其监管评价等级;
(三)对信用监管系统中没有信用信息但业绩达到相应最低要求的企业,不参与监管评价运算,但可按其不良行为记录所形成的分数占总体评价分数的比例,并参照业绩高于相应最低要求的程度,相应评定为BBB或BB+;
(四)对信用监管系统中没有信用信息且业绩未达到相应最低要求的企业,不参与监管评价运算,也不评定其监管评价等级。
第二十四条 信用管理机构应当于每年2月10日前通过信用监管系统生成各企业的评价等级。
信用管理机构可根据监管工作需要,提供特定时段或特定信用项目的评价等级。
第二十五条 评价等级一般应保持不变,作为企业信用信息长期保存。
特定时段或特定信用项目的评价等级用于监管参考,不予长期保存。
第二十六条 评价等级评定之后,发现上有未被记录的违法失信行为的,信用管理机构应当对相关企业的评价等级进行重新评定,必要时可通过信用监管系统重新生成各企业的评价等级。
第二十七条 评价等级评定后,企业可登录厦门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网查询本企业的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为AAA、AA、A级的企业名单通过厦门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信用监管系统运行维护单位可根据企业要求,提供有偿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评价等级,提高管理水平。
信用监管系统运行维护单位在咨询服务过程中只能提供咨询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得泄露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
第四章 差别化监管
第二十九条 监管职能机构应当根据企业的评价等级,实行差别化监管。监管分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四种类别,具体内容为:
(一)绿色类别:适用于评价等级为AAA、AA、A级的企业。实行信用激励机制,以支持发展为主,鼓励其做大、做强、创优,实施简化监督和较低频率、较低项目抽检率的日常检查(含书面检查方式,下同)。
1、在资质资格年检、出具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证明材料等日常管理中可免予审查;
2、对部分规模较大、列为扶持重点的企业实行直接挂钩、重点跟踪服务制度;
3、在评比表彰中,予以优先推荐;
4、参加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投标的,业主在资格审查时可给予充分的信任;
5、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业主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不低于合同价款5%的履约担保证明;
6、依法可提供的其他政策扶持或帮助。
(二)蓝色类别:适用于评价等级为BBB、BB+级的企业。实行信用引导机制,帮扶、督促与监管并重,实施常规监督和适度频率或适度项目抽检率的日常检查。
1、在资质资格年检、出具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证明材料等日常管理中重点作程序性、备案性的查验;
2、参加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投标的,业主在资格审查时可给予较好的信任;
3、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业主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不低于合同价款8%的履约担保证明;
4、依法可提供的其他政策扶持或帮助。
(三)黄色类别:适用于评价等级为BB-、B级的企业。实行信用限制机制,防范与监管并重,实施强化监督和较高频率或较高项目抽检率的日常检查。
1、案后回查。企业被行政处罚后三个月内,由作出处罚的监管职能机构对企业进行回查,检查企业整改情况及有无新的违法行为;
2、在资质资格年检、出具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证明材料等日常管理中予以必要限制和重点审查;
3、列入专项检查或考评的重要监管对象;
4、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5、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业主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不低于合同价款12%的履约担保证明;
6、对具有法定的不允许晋升资质等级或增加主项资质以外资质情形的企业,不允许其晋升资质等级或增加主项资质以外的资质;
7、其他方面的防范性措施。
(四)红色类别:适用于评价等级为CCC、CC、C级的企业。实行信用惩戒机制,以重点防范为主,实施行业重点监管和高频率或高项目抽检率的日常检查。
1、案后回查。企业被行政处罚后二个月内,由作出处罚的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回查,检查企业整改情况及有无新的违法失信行为;
2、在资质资格年检、出具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证明材料等日常管理中予以最严格的限制和重点审查;
3、列入专项检查或考评的重点监管对象;
4、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
5、对本市企业不允许其晋升资质等级或增加主项资质以外的资质;需重新核定资质等级的,建议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
6、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业主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不低于合同价款15%的履约担保证明;
7、其他方面的重点防范措施。
第三十条 专项检查或考评、举报投诉核查、上级督办件核查或案后回查等非日常检查不受上列类别限制。
未评定监管评价等级的企业,监管职能机构可以参照黄色类别予以从严管理。
第三十一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造价管理等监管职能机构在日常检查中:
(一)对企业所承接的全部或部分工程项目在年、半年、季度、月等特定时段内实行反复多次检查的,日常检查的较低频率、适度频率、较高频率、高频率的数量比例为1:2:4:6;
(二)在年、半年、季度、月等特定时段内从企业所承接的全部工程项目中抽取一部分作单次检查的,项目抽检率为:
1、绿色类别:5-15%;
2、蓝色类别:15-25%:
3、黄色类别:35-45%;
4、红色类别:55-100%。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造价管理等监管职能机构应兼顾长效监管及专项整治的需要,根据评价等级制订年、半年、季度、月等时段的检查计划,检查计划应包含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次数、项目抽检数量、检查方式等内容。
检查计划应当送信用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或造价管理等监管职能机构在录入不良行为记录时,应当将发现该不良行为所对应的日常检查频率或项目抽检数量同时录入信用监管系统。
第三十四条 企业本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有其他严重失信行为的,监管职能机构可增加该企业的项目抽检数量;必要时,可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整监管类别。
第三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各类社团组织评选的先进或优秀企业,企业的上评价等级应在BBB级及以上。
第三十六条 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可以通过招标文件设定投标报价的监管类别调节系数,用于对企业投标报价进行重排序。
各监管类别的投标报价调节系数由监管职能机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并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三十七条 监管职能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掌握的、需要提醒其他监管职能机构注意的与监管有关的信息,可以通过信用监管系统发出监管提示,提醒有关监管职能机构对相关企业予以注意或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监管提示包括:
“关注提示”,表示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或重点审查某企业;
“协助提示”,表示要求其他监管职能机构予以协助;
“限制提示”,表示对某企业进行重点防范或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对其他各方主体实施信用监管评价和差别化监管的,参照本办法第三章、第四章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厦门市建筑业企业建安信用监管办法(试行)》(厦建建[2005]44号文印发)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合法权益,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风貌建筑使用、修缮和装饰装修、外部设施的设置、档案查询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应当遵循依法使用、定期查勘、及时修缮、有利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申请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改变使用用途的当事人应当向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申请,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风貌办)负责办理具体手续。
当事人委托代理申请的,应当提交委托书和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第五条 在历史风貌建筑上设置牌匾、霓虹灯、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的,应当符合该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市国土房管局制定的规范标准,并与该建筑外部造型相协调。
第二章 修缮和装饰装修
第六条 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定期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查勘,发现损坏应当及时修缮,保障历史风貌建筑使用安全和原有风貌。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综合整修和保护利用计划的要求,做好整修工作。
第七条 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装饰装修,应当保证历史风貌建筑的整体性、耐久性和使用安全,并符合历史风貌建筑有关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要求。
第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或使用人在进行修缮或装饰装修前,应当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要求,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第九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或装饰装修的,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书或房屋租赁合同;
(二)历史风貌建筑现状文字、图片等资料;
(三)修缮或装饰装修设计方案;
(四)改变内部结构的,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以上第(一)、(四)项应当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十条 申请人提交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十一条 受理申请后,市风貌办应当派专人到现场对所申请的项目进行核查,并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各种要件是否有效;
(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相关的规范要求;
(三)改变房屋内部结构或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的,应当组织建筑、历史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第十二条 经审查,要件有效、设计方案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
要件无效或设计方案不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修改通知书》。
第十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或装饰装修工程应当委托专业的施工单位实施。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图及《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制定修缮或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由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到市风貌办办理施工方案的审定申请。受理申请后,应当出具《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施工方案审定受理通知书》。
第十五条 经审查,施工方案符合设计要求及《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施工方案审定通知书》。
不符合要求的,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施工方案修改通知书》。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施工。
修缮或装饰装修申请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各负其责,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工程竣工后一个月内,修缮和装饰装修申请人应当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应当将验收合格证明、竣工图纸、竣工后照片报送市风貌办。市风貌办当场出具《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档案资料收件收据》。
第十八条 修缮和装饰装修申请人应严格按照审定的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市风貌办应当对工程进行检查,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章 改变使用用途
第十九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使用用途不得擅自改变。
改变使用用途是指房屋的居住、商业服务、经营、旅游、金融保险、电讯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文化、娱乐、体育等使用用途发生跨类别改变的情形。
第二十条 确需改变使用用途的,当事人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改变使用用途核准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所有权证书或房屋租赁合同,其中租赁房屋改变用途的,还需提交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同意改变使用用途的证明;
(二)历史风貌建筑文字、图片等资料;
(三)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以上第(一)、(三)项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提交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改变使用用途核准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改变使用用途核准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二十二条 受理申请后,应当对当事人报送的材料是否有效、拟改变的使用用途是否符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规定进行审查,并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核查。
经审查,对要件有效,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改变使用用途核准通知书》;要件无效或不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改变使用用途不予核准通知书》。
第二十三条 自核准之日起30日内,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应当持《历史风貌建筑改变使用用途核准通知书》,到房屋所在区、县房屋权属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四章 档案管理
第二十四条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是指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内容包括: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
(二)技术资料;
(三)现状及使用情况。含建筑坐落、建筑年代、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层数、建筑结构、建筑特征、原设计用途、现使用用途、现状平面图、位置图等;
(四)房屋权属变化情况;
(五)修缮和装饰装修形成的资料。含竣工图纸、竣工后照片等;
(六)拆除、迁移或者异地重建形成的资料。含迁移或者异地重建的建筑正面和侧立面照片、反映建筑全貌的摄像资料、测绘图、竣工图纸等;
(七)有关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资料;
(八)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第二十六条 市风貌办应当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定,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定期对历史风貌建筑档案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发现毁损或者丢失,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案卷质量标准,案卷填写应当做到字迹工整,内容规范,除表格、图片和图纸之外的其他档案材料一律使用A4型纸张。电子档案应当做到数据准确、图像清晰,及时进行备份或刻录光盘保存。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保存应当做到防火、防水、防盗、防尘、防光、防虫、防磁、防潮。
第二十八条 可以公开查询的历史风貌建筑档案内容包括:
(一)历史风貌建筑的建筑坐落、建筑年代、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层数、建筑结构、建筑特征、产别、原设计用途、现使用用途、区位图、照片;
(二)设计图纸;
(三)《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
(四)有关历史风貌建筑的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
涉及安全保密、落实政策及个人隐私的有关资料除外。
第二十九条 查询历史风貌建筑档案的,查询人应当填写《历史风貌建筑档案查询申请表》,同时提供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护照、单位证明等)。
对档案有记载的,打印查询结果并加盖专用章,查询人按照有关规定交纳费用。查询人要求复制档案材料的,另行交纳费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市风貌办具体负责全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市风貌办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编制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设置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标志;
(三)负责编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
(四)会同消防部门提出历史风貌建筑应采取的消防措施;
(五)负责组织全市历史风貌建筑普查;
(六)依法对防碍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的新建生产型企业进行治理;
(七)依法对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结构、造型和风格的违法行为进行治理;
(八)依法对损害历史风貌建筑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治理;
(九)《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规定的其他法定职责。
第三十二条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的采取先予保护措施;
(二)负责对历史风貌建筑按照保护等级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三)对历史风貌建筑修缮、保养进行督促、指导;
(四)组织历史风貌建筑抢险修缮;
(五)组织实施历史风貌建筑普查;
(六)对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标志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
(七)对在屋顶、露台、挑檐或者利用房屋外墙悬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
(八)对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
第三十三条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应当加强对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执法检查和巡查。受理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当中的投诉,并及时处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属于职责权限内的,应当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不属于职责权限的,应当立即制止并报告市风貌办。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商业服务用房是指各类商店、酒吧、咖啡厅、茶社、美容美发店、影楼、洗浴中心等从事商业和为居民生活服务所用的房屋。
经营用房是指用于各种开发、装饰、中介等从事各类经营业务活动所用的房屋。
旅游用房是指宾馆、饭店、旅行社等从事旅游服务所用的房屋。
金融保险用房是指银行、储蓄所、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所用的房屋。
电讯信息用房是指各种邮电、电讯部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电讯与信息工作所用的房屋。
教育是指学校、幼儿园等从事教育所用的房屋。
医疗卫生用房是指各类医院、检(防)疫站、疗养院等从事医疗保健、防疫、检验所用的房屋。
科研用房是指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设计、开发所用的房屋。
文化用房是指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等从事文化活动所用的房屋。
娱乐用房是指影剧院、俱乐部、歌舞厅等从事文艺、娱乐、演出所用的房屋。
体育用房是指健身房、棋牌室等从事体育活动所用的房屋。
第三十五条 本通知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至2015年9月30日废止,原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印发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管理办法》(津房貌〔2005〕373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