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4:2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

第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03.19 内容来源:沈阳监察稽核中心 信息员:张悦 字体大小: 大中小

近日,重庆保监局联合辖区内部分保险公司,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座谈走访、数据分析等方式,就金融危机以来保险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保险需求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明显,为保险需求释放奠定经济基础。一是重庆GDP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推动效应显著。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重庆经济先抑后扬,迅速企稳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4%,预计在未来一个时期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各类保险需求加速释放的推动力。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增长。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增长平稳,但增速有所下降。受此影响,重庆保险需求在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对未来风险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保险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连续实施,为保险需求释放提供有利政策环境。一是受投资驱动的保险需求显著增加。2009年1-9月,重庆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7亿元,同比增长34.5%,规模和增速均创2004年以来新高,大量新开工项目拉动了工程保险等险种增长。二是部分与消费相关的保险需求被提前激发。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刺激下,重庆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1-9月,全市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6.8%;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60.4%,促进了消费信用保险、信贷保证保险、贷款人意外保险、机动车保险等保险需求的加速释放。三是与出口相关的保险需求快速增长。2009年,重庆市及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最高达50%,有效激发了出口企业的投保意愿。在1-9月外贸出口下降33.5%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承担保额同比增长8.2%。

(三)金融市场环境出现新变化,成为保险需求释放的重要诱因。一是低利率政策促进了分红险等储蓄替代型产品需求释放。2009年1-9月,重庆市场分红险保费同比增长55.2%,占寿险保费的比重达到75.5%。二是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提升了消费者对保险保障功能的需求。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需求开始重回主流。三是银行储蓄增长带动了保险需求结构调整。1-9月,重庆市人民币新增存款增速达40.1%,排全国第二位。银行储蓄大幅增加为寿险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有利于长期储蓄性寿险产品增长。

(四)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对持续有效释放保险需求形成抑制。一是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模式不利于保险需求持续释放。高强度的政策扶持和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是本轮经济复苏的特征,其对产业经济和消费增长的影响能否持续还存在变数。二是宏观政策调整可能为保险需求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存在温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货币政策可能会趋于谨慎,银行利率可能重回加息通道,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因此将受到影响。此外,与住房、汽车消费和投资相关的保险消费还可能出现波动。三是基本社会保险的拓展对商业保险需求产生影响。2009年1-9月,重庆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同比增长28.5%、11.2%、37.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在15个区县启

动试点。基本社会保险的加速拓展,在扩大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对健康、养老、意外等传统商业保险形成挤压。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特征

为进一步掌握保险需求变化趋势,重庆保监局分别对150家企事业单位、1000名城乡居民和450名保险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140名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进行了座谈,发现保险需求出现七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公众的保险意识明显增强。在200户被调查企业中,57.6%的企业已经把风险控制列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55.6%的企业倾向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其中,防范信用风险、生产责任风险、财产风险被列入前三位。在1000户被调查居民中,更多的人开始担心自身风险保障问题,其中,52.4%的人担心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43.8%的人担心意外事故,20.7%的人担心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为了应对这些风险,58.4%的居民选择购买保险,59.8%的人依靠储蓄积累,只有7.4%的人听其自然。

(二)与宏观政策具有高相关性的财产保险需求明显增加。一是工程险需求量大幅攀升。13家被调查建筑企业中,11家表示2009年承揽工程业务量与2008年相比增加,2家表示持平。受此影响,2009年1-9月,重庆工程险业务同比增速达194.9%。随着“畅通重庆”、“宜居重庆”的深入推进,未来几年,重庆工程险需求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二是机动车保险需求明显增强。34.3%的被调查居民表示,在未来三年有购车意向。可以预计,机动车保险需求潜力将在较长时间内平稳释放。三是责任保险需求增加。33.1%的被调查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经营中对他人和员工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应承担的赔偿责任,34.5%的企事业单位表示,重大安全事故责任会对企业生存造成严重影响,75%的企业计划选择购买保险转移责任风险。2009年1-9月,重庆责任保险保费同比增幅达29.7%。

(三)以健康、意外、养老保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成为第一保险需求。57.2%的被调查居民表示,未来三年计划在养老、医疗、意外保障方面购买保险,只有27.1%的人希望通过保险实现投资理财。59%的被调查营销员认为,当前主动咨询保障性产品的人多了,推销健康、养老、意外保险等产品比危机发生前相对容易。

健康保险需求在保障型需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被调查的649名保单拥有者中,49%的人表示购买保险最主要原因是“害怕患上重大疾病”。对于未来计划购买的人身保险产品,67.3%的人选择健康保险,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意外保险产品(46.2%)和第三位的养老保险产品(44.6%)。对营销员的调查也显示,健康保险是86.3%的营销员的主推险种,74.2%的营销员认为消费者会主动购买健康保险。

(四)储蓄替代型产品在投资型保险产品中地位更加突出。53.6%的被调查营销员认为,消费者在看待保险投资功能方面,更加倾向低风险、高稳定性收益。具体到产品上,47.6%的人选择分红保险,41.2%的人选择万能保险。

(五)长缴费周期的人身险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在保费支付形式上,消费者运用财务杠杆的意识增强,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愿意选择期缴方式,希望以更合理的现金流获得保险保障。调研发现,对于缴费期在15年以上的重疾险,接近70%的被调查居民选择接受,只有近12%的人表示不接受。在期缴形式上,居民不再局限于年缴,57.6%的被调查者首选月或者季缴方式。

(六)农村消费者更加看重保险的确定性回报。金融危机使农民打工机会减少,增收难度增大。在被调查农民家庭中,57.8%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在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农民购买保险更加强调回报,尤其是看重短期内的资金返还,对死后的资金给付缺乏兴趣。反映到保险产品上,偏好分红储蓄型产品,对初始费用高、缴费起点高的万能产品,以及纯粹的保障型产品有排斥心理。在被调查的78名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74.4%的人希望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意外风险。

(七)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身保险需求形成“挤出效应”。86.9%的被调查营销员反映,在展业中已经明显感觉到基本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作用。“有社保了就不必买商业保险”,“买商业保险不划算”等想法在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农村市场普遍存在。

三、保险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险需求形成抑制

(一)保险产品同质化与需求变化趋势不协调。目前,在重庆市场可售产品近千种,但是真正为消费者喜欢且有一定销售规模的仅仅数十种。41.3%的被调查投保人表示,不愿意继续购买或向他人推荐保险产品,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险种。

(二)保险产品费率水平与公众可接受度不匹配。近70%的被调查营销员反映,制约保障性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者认识不到位,而在于产品价格超过了消费者预期。61.3%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应对重大疾病风险,需要积累20-40万的储备资金;为获得上述保障,74.8%的被调查者能接受的保费是1000元/年-2000元/年(缴费年限以15年计),远低于目前市场上重大疾病保险的费率水平。

(三)现有保险营销激励机制不利于保险需求的正确引导。以佣金为例,保险公司对营销员实行无底薪佣金制,首期佣金高达首期保费的30-40%,续期佣金则很低。许多营销员为获取高额佣金收入,忽视消费者真实需求,主推高保费、低保障险种,甚至在非正常流动时,诱导客户退保。在有退保经历的被调查者中,43%因为营销员误导而退保,33.3%因为购买以后感觉不适用而退保,只有21.2%因经济困难退保。

(四)保险服务水平与消费者需求有差距。一是理赔服务质量仍需提高。有22%的居民和31%的企业对保险公司“付款结案”服务表示不满,集中表现在赔款时间和结案手续两个方面。二是投诉处理等服务救济机制效率不高。32%的被调查对象对“投诉的整体处理速度”表示不满,对“投诉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满意度仅为40%。三是提供增值服务不多,适应性不强。4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财产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年检、施救、汽车美容保养等服务,35.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应该提供风险咨询、防灾减损服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37%的被调查从业人员对公司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表示不清楚,35%的表示必要性不大。

(五)保险公司经营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潜在需求的挖掘。保险公司的精算水平和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加强产品创新,挖掘潜在保险需求的要求。比如,由于风险管控能力较弱,保险公司被迫在投保和理赔方面增加手续,提高门槛,限制了产品创新空间。再如商业健康保险责任免除项目过多,投保条件苛刻,超过一定年龄就不能投保,在保障范围上也不能与社会医疗保险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对接。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引导投资型保险需求。从满足消费者日趋旺盛的投资型保险需求出发,在当前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中,需要正确看待保障型和投资型保险产品平衡发展。一是细分投资型产品目标客户群体,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运用保险手段进行长期理财。二是合理确定销售渠道、销售区域和销售对象,从严制定销售资格,严禁在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中销售激进型投资产品。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规避机制,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二)切实提高风险保障型产品适应性。一是科学评估风险保障型产品费率水平、产品期限等,合理确定市场价格。二是强化产品组合搭配,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障需求,降低购买成本。比如,发展保障、增值兼顾的新型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兼顾养老需求以及生命保障的人身保险产品等等。三是适当开放缴费期限、保障期限、领取方式、投保年龄和保费保额等产品细节可选项,让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

(三)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有效衔接。在医疗保险方面,逐步完善对医保范围外自费和自付部分的保障,开发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加快对带病人群健康保险的研究和开发进度,推出涵盖重疾和一般疾病的完整疾病保险产品体系。在养老险方面,完善养老理财型保险产品线,开发固定年金、变额年金、可转换年金、开放式养老金账户等产品,增强产品的投资功能和账户管理功能,提供更多年金化领取服务。

(四)提高保险业经营水平。一是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增强精算和投资管理水平。二是完善保险行业服务规范,加强保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三是科学制定销售激励政策,激发营销员销售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的内在动力。

(五)进一步强化监管导向。进一步完善产品创新保护机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导向机制,引导保险公司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欺诈误导、拖赔惜赔等不诚信行为,消除公众的顾虑,激发公众消费需求。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倒闭、减产、停产导致大批就业岗位流失,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2009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从地域看,在南方务工回来的较多。如莒县,输出的13万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其中50%以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由于这两个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间早、程度深,因此近期从南方省市返回的农民工数量较多。我们走访的返乡农民工多数由南方返回。从行业看,返乡农民工在电子、汽车、机械制造、建筑等行业的比较多。五莲县从省外返乡的17名农民工中,有14人分布在以上行业。日照市东港区冀庄村,有150多名农民在建筑行业打工,有90多人返乡。与此相反,五莲县的家政服务在北京和天津信誉好、影响大、人数多,一直供不应求,很少有人返乡。另外,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业务专长等自身素质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莒县有3名农民尽管当时暂时返乡,但由于他们都是职业中专毕业,分别掌握一定技能,企业并未与他们解除劳动合同,每月还支付一定的生活费,返乡属于放假性质。

3、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面临许多困难。走访中一些返乡农民工向我们反映,回来后想在当地找点活干或者干点小买卖,但却面临活难找、事难干等诸多困难。我们在莒县走访的20名返乡农民中,仅有5人在当地又找到临时性零工,其余全部在家,再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莒县农民王保稳反映,返乡后听说县里一个企业要在当地建冷库,自己想养肉鸭,但一缺信息、二缺技术、三缺启动资金,不知从何入手。

4、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诸多问题。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通知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并把返乡农民工培训作为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工作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但是,目前社会上开展的各类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依据

1、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有关政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和政策。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党中央出台了l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自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7年农科教又印发了[2007]l号文件《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年1月21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 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当地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措施。

2、学界对于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从国内理论研究来看,总结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果:一是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认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普遍认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三是对于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但是,以上成果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专门研究基本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的,到去年底对这一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骤然提升,很多农民问题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所以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3、国外、省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

从国外来看,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很早就开始了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在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诸多的优惠待遇;美国通过颁布系列法案,建立和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日本建立了一套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农业技术普及与培训机制。韩国政府注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民成人教育,对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都有较科学、系统和长效的改革尝试等。其中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把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工再就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返乡农民工情况,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研究提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科学模式。分为投入机制研究、培训主体研究、培训方式研究、培训效果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创业培训研究几个具体目标。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1)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情况、特点。

(2)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3)研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对策性建议。

2、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国务院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利用曲阜师范大学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好基础理论的准备工作。

(2)调研法。一是走访有代表性的县涉农部门,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情况,了解当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走访返乡农民工较多地市,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及培训要求;三是了解破产倒闭的企业都集中的行业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3)案例研究法。选择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为做好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3月—5月):根据课题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资料,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由主持人负责。

2、资料收集阶段(2009年6月-8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全面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搞好资料的整理分类,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3、情况调研阶段(2009年9月-12月)项目组各成员根据分工,到涉农部门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专题调研,掌握返乡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和培训的情况、存在困难,综合分析调研资料,锁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对策性建议,完成阶段总结报告。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4、报告撰写阶段(2010年1月—3月),汇总各方面情况,按照成员的专业特长分工负责起草工作,形成研究报告,并向涉农部门和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最后由主持人终审定稿。

5、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4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验收。由主持人负责。

第三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

韩晓琴

【该文章阅读量:131次】【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严重下滑。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体现,其结构的优化,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50-04

作者简介:韩晓琴(1966-),女,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世界银行2009年3月31日发表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滑17%,发达经济体今年将整体下滑29%,其中美国经济下滑24%,欧元区经济下滑27%,日本经济下滑53%。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增幅只有21%,大大低于去年世行预测的58%的增幅。6月22日世界银行又发布报告预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负增长29%。世界贸易组织(WTO)则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大幅减少,全球贸易将迎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为了避免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单方面或联合采取了降低利率、注资、收购、接管、降税等应急措施,但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2007年GDP增长更是达到了13%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只有9%,跌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从季度GDP增速来看,从2008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季度GDP的增速分别是106%、101%、9%、68%、61%,季度GDP的增速也在不断下滑。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很多宏观数据都止跌回暖,呈现出小阳春的气象,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比预料的好。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而且更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

展。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内部的比例关系,即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这一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结构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在经济发展中期,财政投资在社会总投资及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共品方面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并将超过其它方面的支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趋势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即不断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调整和优化。一方面,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由1980年的5822%下降到2006年的2656%,下降了31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如社会文教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由1980年162%增至2006年的2683%,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这几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支出,比如,2008年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增加1264568亿元,增长25.4%,但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都超过全国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然而,财政支出结构在向合理化和有效化迈进的同时,仍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框架,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行政管理费用占比偏高且增长过快

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活动日趋复杂,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关系事务也随之增多,因此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成本代价,这项必需的支出应该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从世界各国政府的支出情况看,行政支出所占比重基本上都控制在10%以内。然而,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支出比重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占总支出的7%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10%以上,目前更是高达19%。不仅如此,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还是各类财政支出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增长速度超出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此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一般维持在0-1之间,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年份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的行政管理费弹性系数均在1以上。过高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和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势必使财政支出结构趋于僵化,其他公共支出难以保证,影响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2.民生支出投入严重缺位

民生支出的“缺位”,一是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值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不容乐观,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仍有差距。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01%,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我国政府早在1993年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而且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农村大量存在文盲和科盲,制约农村经济发

展。二是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7年,医疗卫生总费用由143亿元增加到112895亿元。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实行市场化倾向的改革导致了政府职能的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低于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增幅。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178%,低于发展中国家27%的平均水平,而居民个人的支出却占总费用的558%,高于世界43%的平均水平。政府投入偏少,使我国医疗防疫控制系统极不完善,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再加上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三是社会保障支出严重偏低。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稳定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促进经济发展的“减震器”。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保支出就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保支出的比重还很低,仅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同时,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狭窄,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社保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广大农村和农民还很难享受到社会保障“阳光”的普照。

3.重要产业和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

一是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对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中央一贯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占本级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但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投入,使全国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历史最高点1343%逐年下降至目前的807%,同时支农手段单调,投资结构不合理,这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是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研究与开发投入反映一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潜力,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出版的《科学应用与发展》中把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处于第一阶段末期和第二阶段初期。在这个时期,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均在1%以上,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08%左右的水平,可见我国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水平是比较低的。三是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投资有待加强。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更严重的问题是,其内部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明显低于4%的世界平均水平,使能源、道路、交通等公共项目的支出缺口很大,导致“基础瓶颈”制约严重。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外需萎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直接冲击和最大困难。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世界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远高于同期欧盟20%、美国25%、日本30%左右的水平。为应对国际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台一系列稳定外需、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但主要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仍在持续萎缩,导致外贸出口降幅在今年5月份进一步拉大。海关总署2009年6月11日发布的数字显示,今年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59%,累计同比降幅比前4个月加深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降幅加深59个百分点。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内需,而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严重失衡,2009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迄今最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下半年重在启动民间投资和扩大消费。即一方面通过扩大政府投资领域,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民间投资;另外一方面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民生投入,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无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启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以公共财政理念为导向,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与传统的“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财政着眼于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政府解决财政供给的“越位”与“缺位”并存问题,应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支出责任,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通过财政手段去干预,只有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才由政府介入。对于需要政府提供才能最佳配置社会资源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文化卫生教育支出等等,政府应直接介入,以弥补市场自由配置无法完成的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缺陷。对于旨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公共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可以采取完全政府提供或私人和政府共同提供的方式。对于非公共性质的财政支出项目,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领域,如能源、交通、通讯、生态保护和农业等,应切实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比较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努力降低政府运作成本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压缩行政经费开支,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追根究底,既有人员、机构双膨胀和预算软约束的直接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错位等深层次原因,因此,降低政府运作成本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削减经费,而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率型政府。一方面,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精简、效能、廉洁、高效”的原则,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重新界定部门职能,厘清“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体制,将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从分指标、分项目、分资金等逐步转移到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上来。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务员的退出机制,以彻底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减少政府的直接管理。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长,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公共性开支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而我国长期以来财政预算安排中,用于社会公共性的支出不尽人意。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我们必须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让全体百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问题。一是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同时重视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开征教育税,取消现有的教育费附加,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的可靠来源。二是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三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四是重视生态保护,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以突破“瓶颈制约”为抓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一是大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加大农业财政投入,才能有效解决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国家对农业的净投入比例逐年上升。二是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支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我国要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就必须强化科技投入力度,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此,要着力发挥财政科研投入的主要作用,利用政策导向,促进企业建立创新机制,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基础产业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加大石油、电力等能源基础产业的发展,推动铁路、公路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有利于调整和改善投资结构,也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经济预测.[2]唐朱昌.新编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郭健,王栋.促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06,(08).[4]http://yss.mof.gov.cn/yusuansi 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5]谢旭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N].北京:经济日报2008-11-5.

第四篇:金融危机下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标准,而企业文化则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一个标尺。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展,我国的金融领域也正逐步对外开放,作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谋求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来说,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树形象,在形象上抓内控,在内控下建和谐是目前发展的方向,而怎样创建和谐发展的信用社,企业文化的完善不得不提上日程。

一、企业文化对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植于全体员工思想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理念、宗旨、规范等。它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和企业特色。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信用社持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握住发展机遇,把自己做大、做强,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自己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构成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企业信誉。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和声誉是极为重要的。二是服务质量。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是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花大力气搞好“优质文明服务建设”。三是企业道德。农村信用社企业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的端正。四是企业精神。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虽然是无形的,却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和员工意识中得到具体的、有形的体现。五是企业目标。农村信用社的目标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六是企业规范。如果说前五项内容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中的“软件”,那么,企业规范就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硬件”部份。农村信用社规范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它是农村信用社在一定时间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七是企业环境。在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在外部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内部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种企业环境的创造也体现出农村信用社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三、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理念不够明确。文化理念是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一般包括信合精神、形象标语、座右铭、员工手册、社歌、宣传册等内容,可以用凝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进行准确表达。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问到文化理念,信合员工也一时难以回答。

(二)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同时又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员工对这种辩证关系认识不深,造成只重视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一些干部缺乏现代金融管理知识,缺乏管理现代企业理念,求于安稳,满足现状,缺乏把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做优的意识。

(三)缺乏共同参与意识。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因此,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农村信用社最大的内在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员工队伍管理松散,工作主动性不强,集体意识淡化,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加上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四、提高信用社企业文化途径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各方面进行认真的统一和规划,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

(一)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意识,认真抓好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精神的建设要纳入农村信用社发展规划目标之中,列为企业经营管理非抓不可的一件大事,同时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宣传,使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明确企业文化的作用,努力培育强化自己的企业精神。其次制订创建企业文化规划,引起广大职工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

(二)各级农村信用社领导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领导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农村信用社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指导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职工的道德教育,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用社职工职业道德的形成要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再上升至职业道德信念,从而养成讲职业道德的习惯,这样会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更显闪光点,文明服务更扎实,企业文化内含更丰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要全体员工来关心,要自上而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奋斗,这就要求员工必须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能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对信用社漠不关心。

(四)增强“客户观念”,提高服务质量。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树立起“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观念,真正树立起“高效地、最优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寻求新的客户”的观念。离开“客户观念”谈“企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种客户观念不仅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经营方针中,体现在金融产品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服务上,甚至体现在组织结构上。真正把“客户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尺。

(五)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职工人尽其才。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是关系到企业文化能否被员工认同并自觉接受的关键。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要培养起职工自觉献身于农村信合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被广大职工接受和认同,造成一种内部的动力机制。因此,在企业文化设计中,必须以人为本,让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吸引并积极融入这种文化。

(六)加强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和接纳。农村信用社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企业精神和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是要通过社会服务来实施完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重视做好自身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宣传,增强自身环境文化气氛。通过宣传,让社会、企业和客户了解、关心,并参与评议,不断改进、充实、提高,让社会不断认同和接纳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五篇:金融危机调研报告

依安县总工会关于金融危机

对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影响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总工会民法部:

按照《市总工会关于开展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影响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于3月8日召开了有各乡镇、各系统以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会主席参加的会议,全面部署了金融危机对我县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影响情况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由县总工会一名副主席牵头组成的调研小组,在基层工会配合下直接深入重点企业和职工中展开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2008年以来企业现状和生产经营情况

2008年以来,依安县共有企业5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其它个体私营企业514家。按照企业类别分为5类:生产加工型企业45家,经销型企业104家,服务型企业286家,批发型零售型企业8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4家。

金融危机是国际性的大气候,给各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主要是产品价格下降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效益,导致有的企业多生产就出现多赔钱,少生产就出现少赔钱,所以有些企业经不起金融危机这样大风大浪的冲击,关闭、破产、1 停产、限产的企业不断增加,同时企业的职工纷纷下岗,农民工返乡不断增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使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也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压力。依安县虽然有部分企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有出现关闭、停产、破产、限产的现象。

1、从生产加工型企业看。部分企业生产形势不如2008年以前看好,主要原因一是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下降,减少了生产利润。个别严重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减去原材料成本,扣出税款等一切费用,出现负增长。比如,依安县奈伦淀粉工业公司,2008年原料收购成本较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价格下降,出现亏损。每生产出一吨淀粉的销售价为4700元,而加工生产每吨淀粉的费用需5100元,这就是说,每生产一吨淀粉要赔出400元。依安县汇丰农具厂是大量生产农用药物灭草药罐和农具制造为一体的企业。2007年储备了近百吨制造药罐的塑料原料,原料价格为每吨7500元,而2008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料价格直线下降到每吨4500元,相差3000元。现在每生产出一个药罐就把职工的工资等一切费用全赔出去。但为了盘活资金扩大再生产和农民的生产需要该厂认可了。二是销售受到冲击。需出口的产品出口难,如:依安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生产的淀粉2008年以前出口量很大,价格看好,而现在国外销量低出口难,而且价格很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依安博天糖业生产的雪牌绵 2 白糖2008年的出口价格下降50%,国内价格也曾一度下滑。由于为照顾农民的利益,甜菜实行保护价收购,致使原料价格偏高,这样一低一高的反差,使企业的效益明显下降。不过,随着糖价的回升,情况正在好转。

2、从营销型企业看。营销型企业是直接销售成品的企业,靠零售价取得效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成品价格下降,但为了盘活资金,致使部分积压产品较多的企业赔钱也要销售。如:依安县牧业机械销售公司,现存几种型号的饲料粉碎机械上百台,每台降价近300元出售,一项就要赔出近万元。再如,有些经销种子化肥的企业,由于市场价格所限和经营企业的增加,同一个品种互相竞争,销售利润很低,除去一切费用有时根本没有纯利润。

3、从服务型企业看。服务型企业是靠给顾客提供服务获得效益。而现阶段大部分高消费的服务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效益明显下降。如:依安县商都服务公司是集饮食、洗浴、住宿为一体的企业,服务质量、饮食标准、住宿条件是依安县一流的,可现在经营效益不好,主要原因是顾客消费观念有所改变,消费低标准、少花钱,或是不花钱、不消费。这样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增加了企业的费用。再如:有22名职工的渴望美容美发学校是我县服务行业的优秀企业。2007年以前学员都在200名左右,3 而2008年以来和今年学员都不超百名,经济收入减少。由于学员经济承受能力下降,学员学费也在减少,经调研了解到,高消费进行美容美发的顾客减少了,企业降低了消费标准,企业的费用反而增加了。

4、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看。这样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也很大。再如:鸿业建筑有限公司2008年开发建起了几栋楼房,现在是有出售价却没人投住。若大幅度降低投住价格,企业利润没有了,就会出现成本投入了,没有回报,资金压死了。

5、从批发零售型企业看。搞批发零售,是借着企业的产品进行出售剩得利润。从89家企业经营情况看,都能保证职工工资并有部分纯利润。如建材行业,物资销售面较大,价格又便宜,用户量增多,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较高,效益增加。如:食品、粮油等批发零售行业,经营效益看好,价格低,销售量大,经营业户资金周转量大,利润回报快,收入水平高,经营能力强。

二、企业关闭、破产、停产、限产情况及原因分析 在应对金融危机大气候形势下,我县的528家企业除黄淮油脂公司一直没有启动生产以外,没有关闭、破产、停产、限产现象发生,之所以能承受住危机的影响,既保证了正常运转,又保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依安县按照市委“四个换位”的部署,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括宽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出发,坚持“抓大放小”原则,全面落实各项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意见,从而加速了换位的进程。在“抓大”方面,坚持打造食品、生化、陶瓷产业强县的发展定位不动摇,大力发展糖薯乳豆鹅等优势色产业,通过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建设产业(原料)基地、逐渐理顺农企关系,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扩张集群化发展和高效益经营,从而加快了兴工富农强县的进程。从我县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既是吸纳就业、带民致富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财政增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依安县正在加快推进博天糖业、奈伦淀粉、摇篮乳业、天鹅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在建和待建项目建设,力争以新项目的投产达效,进一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在“放小”方面,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按照放手、放胆、放开、放活原则,积极引导县乡干部职工、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届人士创办领办民营企业,或投身于扶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中来,促进了民营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效益不断增长,切实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了县域经济的主流经济、主体经济。

2、企业自身努力,赢得生存发展

我县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依靠自身的努力,5 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通过抢占市场,不但得以生存,而且赢得了主动。如,我县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依安县摇篮乳业,在高危环境下以质量求生存,把科学增加生产品种作为增收渠道的发展方向,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为优质产品,现有50多个优质品种摇篮牌奶粉在全国各地有销售市场。2007年产量只有2700吨,而2008年生产的50多个品种产量增至5000吨,不但没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企业的效益明显增加。再如,服务型企业和经销型企业以薄利保生存,以拓宽经营渠道保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保本出售盘活资金,从而保再开发、再发展。

三、企业裁员、放假和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

1、全县所有企业没有裁员现象。调研中企业领导普遍认为企业发展和生存离不开职工,没有职工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如:摇篮乳业因为生产量增加,不但没有裁减职工,反而扩招了40名职工,使职工人数达到210人。服务行业为保生存,不断扩大服务项目,职工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增加。

2、放假待生产的情况。我县只有奈伦淀粉工业公司是季节性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淡季有80名职工放假,但企业每月发给这些职工300元的生活费,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使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3、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全县农民工返乡共有2300人,有1500人入村屯有地种,保证生活有保障。有800人通过县劳务办在俄罗斯种植业发达地区找到就业渠道,月工资平均在2000元以上。

四、企业欠薪、逃薪、减薪情况

全县企业不仅没有对职工欠薪、减薪的现象,反而有部分企业出现扩员加薪的好形势。如:依安县汇丰农具厂为盘活原材料占用的资金,根据农民对喷药罐需求量很大的实际,急农民之所急,不断扩大加工能力,2008年至现在增加职工12名,并且对技术有创新贡献大的职工每月增加工资100元。家电行业、建材行业、农机销售企业为扩大销售量,增加送货到家的车辆和职工,既增加了职工工资,又使自身的效益成倍增长。建筑开发企业在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监督下,对农民工的工资都能做到按时发放。如:农民工信得过企业宏大、万达建筑有限公司,在农民工有困难时能做到提前借工资,帮助农民工解决困难,深受农民工的感激。

五、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劳动争议、职工群众集体访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2008年以来我县各类企业的职工队伍总体上是稳定的,尽管有些企业在职工的聘用中流动性较大,但在劳 7 动争议和集体访问题方面,除2008年10月发生过一起职工群众因企业拖欠工资而集体上访的现象外,基本再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

1、关于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

我县企业特别是职工相对较多的重点企业,尽管职工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但调查中也感受到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目前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困难企业职工的担心和渴望。金融危机是国际形势大气候,企业职工担心这种危机的恶化,导致企业关闭、破产、停产、裁员、减薪、下岗失业,生活无依无靠,给政府和社会增加压力。职工渴望政府能够关心和支持企业渡过金融危机影响的难关。依安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的职工最渴望的是政府能想办法帮助和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协调金融部门的支持、扶持企业;企业自身再努力一把,拓宽销路,尽快盘活资金,使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2、关于劳动争议、职工群众集体访情况

2008年10月,我县曾发生一起职工群众因企业拖欠工资而集体上访的现象。具体情况是:我县有一家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较大私企——鹏程公司,该公司在手选收上来的芸豆时,临时招聘了百余名临时工进行手工挑选芸豆,但此项临时工作结束后,由于负责该公司的姐弟俩互相串帐、顶帐的缘故,在发放工资上 8 互相推拖,共拖欠临时工工资30万元。职工在无奈情况下集体访到县政府,经县信访办、县总工会、县劳动局和县司法局有关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的协调处理,该公司在半个月内全部付清了拖欠的工资。

我县企业职工队伍相对稳定,2008年以来基本没有发生职工和与企业因劳动关系不和而产生劳动争议以及职工集体上访的原因:一是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年县总工会举办工会主席、企业法人代表参加的学习和宣传《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培训班,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对“两法”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工会主席和企业法人代表明确了劳动合同是规定双方当事人权力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从而使“两法”在企业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促进了职工和企业的和谐。二是企业都能以职工为本。调研中,企业的领导普遍认为,企业没有职工或者不关心和爱护职工,再好的企业,再好的生产项目也不会有好的生产效益,企业对职工关心爱护,职工能以企业为生存依赖,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企业就有效益,就能发展、就会不断壮大。

六、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对策、建议

对形势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做好“保增长、保稳定”工作的前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深,不仅经济增长、职工增收面对压力,现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重重挑战。那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呢?结合我县的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重视支持企业,大力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在建和待建等续建项目建设,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对于县委、县政府来说,不仅不能放手不抓或弱抓,反而应紧抓在手、狠抓推进。要按照“一个项目、一个牵头县领导、一个班子、一套人马、一项机制、一抓到底”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认真落实好包企业、包项目工作责任制,积极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扶持服务。如我县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奈伦淀粉公司,目前产品价格低靡、严重滞销,导致企业产品变现难、周转资金缺乏。对此,除协调金融等部门给予支持外,更重要的就是加速推进生产变性淀粉的“三期工程”建设,通过把初级产品普遍通淀粉精深加工为畅销的变性淀粉,从根本上解决初级产品滞销、积压的问题。

2、企业要化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县企业发展和职工合法权益没有重大影响,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 10 到,这种危机是否还继续漫延和加重,难以推测,这也是一种挑战。企业要化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通过内部挖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加工型企业,要通过内部挖潜进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促进生产和产品销售;经销型企业,要扩大销路,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信任度;服务型企业,要提高职工业务技能,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收入;批发零售企业,要增加品类扩大销售,增加收入。

3、工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好企业的根本利益。工会虽然是职工之家,但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担忧和恐慌,做为工会组织也应当为企业着想,借助“双保共同约定行动”这个载体,教育企业职工顾全大局,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企业克艰渡难做贡献。要组织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创新。通过给有技术有能力的职工搭建发挥才能的平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企业做贡献。对困难职工要及时给予帮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为企业发展着想。

总之,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工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

和职工权益影响情况的报告

市总工会:

按照市总工会齐工办发[2009]14号文件的要求,我们齐轨道装备公司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和职工权益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销售方面的影响

世界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很多,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力度之大,历史罕见。目前,这场危机已从局部蔓延到全球,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齐轨道交通装备公司生产经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非常现实的挑战,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国铁货车市场方面,铁路货运日装车数量减少,导致运用货车、机车严重超储,2月下旬铁道部封存数量不少的货车,以减少货车和机车的检修费用,并计划淘汰5万多辆未经改造的货车。同时,单车降价已成定局。海外货车市场方面,由于哈萨克斯坦货币贬值幅度较大,造成原来安排的购臵货车费用不足。加之受其它因素的干扰也增加了公司在这一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此外,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力拓公司经营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已向全球供应商寻求支持。国内企业自备车市场方面,神华集团、中铁集装箱公司拟采购的铁路货车也由于多种原因暂未启动。

但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态势没有变,特别是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后,国家宏观经济正在逐步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国有大型企业纷纷在海外收购矿山资源,有利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目前,尽管铁道部对货车的招投标工作有所延迟,但铁道部购车计划没有变,尽管企业自备车市场没有启动,但国内的煤气田、油气田开发势头不减,这样的一个基本背景决定了能源、资源性产品运输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企业的信誉、良好的商誉、综合产品研发实力,等等,决定了齐轨道交通装备公司与其它同行业企业相比,具有的独特市场竞争优势。基于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理性判断和对自身优势的把握,齐轨道交通装备公司有信心克服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确定的实现58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没有进行调整。

二、对企业其它方面的影响

齐轨道装备公司积极贯彻市总工会“共同约定行动”会议精神,积极谋划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过后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力,努力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动力。到目前为止,未收到上级单位有关裁员方面的信息,国际金融危机对公司人员裁减方面尚未有影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企业积极想办法、定措施、谋出路,积极开展“四清两降”工作,降成本,13 保效益。采取了包括整合采购资源、封存部分公务用车、减少非生产性支出等措施。制定了调整工资收入政策,从3月份起,公司领导减发绩效工资20%,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减发绩效工资10%,职工工资没有变更和调整。目前,由于宣传思想工作到位,职工对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职工生产、生活相对稳定,未给职工就业、收入、生活等方面带来新问题、新矛盾。

三、工会组织采取的措施

工会组织积极配合行政,做好应对金融危机工作。一是做好形势任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公司党委会、董事会扩大会议、职工代表大会以及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宣传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增强职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组织职工开展“增收节约”为主题的攻关活动以及“质量成本对抗赛”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开展“我为企业做贡献”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活动,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为职工献计献策,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齐轨道装备公司工会

2009年3月15日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市建筑材料价格变化趋势调研报告

    济南市建筑材料价格发展趋势 调研报告 一、当前建材市场价格形势 1.建筑材料价格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摆脱了前几年徘徊不前的......

    金融危机下企业女工状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女职工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地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根据上级工会女职委的有关部署,**县工会女职委于2009年5月下旬在......

    金融危机下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研究

    金融危机下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研究 摘要: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正在经历巨大挑战。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型卡车行业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型卡车行业分析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09.5.17 重型卡车在向着大型化、大吨位、高技术含量、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但它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先......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2008年9月,强势的金融危机来袭引起了世界金融的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五篇模版)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深入,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就业压力显现。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沿海地区大......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五篇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学院经管学院 ;学号20131004118 )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途径

    浅析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途径 [摘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受到了影响。另外,在过去三十年我国维持经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