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健康社区的意义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为建设和谐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区服务是多样性的,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服务群众健康,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创建健康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笔者结合实际,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健康社区的意义谈
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创建健康社区中巩固小康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六个方面内容,都是以惠及全体人民,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实惠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与和谐的含义。创建健康社区,让人民群众感受健康与幸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建设健康社区,理由有几点:
一是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和谐的因素很多,但贫穷是带来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目前,我们苏南地区在工业化的历程中,gdp增长速度都普遍较高,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小康社会水平。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普遍小康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家庭处在贫穷状态。据笔者了解,引起家庭的贫穷因素有很多,但疾病带来的贫穷却是主要因素,改革以来,不少村合作医疗制度名存实亡,使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由于原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群众发病率大为提高。靠传统的一根银针、一幅草药,一只药箱,已经无助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小病顶,大病拖”成了少部分农民的理性选择,“不怕穷,就怕病”成了部分农民的典型写照,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因家庭成员患病,从富返贫,住着楼房,过着艰难的生活。“贫”与“病”的相随,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gdp的增长与部份家庭因病返贫的“逆反”现象,成了建设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医疗机构改革与医药费调价等宏观调控措施,各地也采取了合作医疗改革等举措,但这些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新型社区建设,让群众“无病得到保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离镇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
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希望提高健康质量,提升幸福指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众,从事农业为主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强度日前减轻,而生活水平提高后,营养摄入过度,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也随之而生,特别是老年群体,失去土地上的劳动后,渴望有一个有益身体身心健康的环境。近年来,大量新市民融入地方,纳入社区管理。我们塘桥镇新市民已超过本地居民,达到10多万人,也给健康环境和原有的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所有这些,要求建设有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功能型社区。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响,健康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中,以创建健康社区为抓手,城乡统筹,医疗服务全面纳入社区化理念,有效地巩固了小康水平。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新型卫生服务,符合我国农村实情,适应农民群众需要,是建设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实现健康的目标,离不开扩大城镇医疗服务,但同样需要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让人民群众得在共享社区资源中,得到健康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健康的服务,健康的设施,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健康举措。
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在打造平台中提升服务水平
创建健康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诸多不和谐稳定的因素,其深层次原因实际上都是利益失衡造成的,这种利益失衡,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同城市健康保障方面巨大差别的不公平现象。为此,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市镇医疗机构设施、推行农村、城镇合作医疗保险基础上,把健康保障体系向农村社区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设了比较完善社区服务互动体系。
一是全力创建健康人居环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开展卫生创建工作,是营造健康环境的有效途径。早在2004年,我镇已实现了村村创建省级卫生村的目标,有7个村创建城为省级生态村,全镇全面实现了农村改水、改厕目标,韩山、巨桥、牛桥、蒋家、南胡同等
第二篇: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构建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武慧俊
Shallowly discusses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harmonioussociety to construct
Jinzhong institute pedagogical branchWu Huijun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由此可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部分。本文就新农村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性以及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构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Abstract] Party's 16 sessions of five CCP plenary conferences proposed theconstructio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significant historic task, itis constructs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ortant content.Therefore does not have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the harmony, isimpossible to have the entire social the harmony.Thus it can be seendevelops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enterprise, becomes the extremelyimportant part.The problem which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construction on the new countrysid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ortanceas well as constructs in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ountryside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to have aspect and so on economy, politics,culture, social construction appears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Andaimed at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which appeared put forward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关键词] 新农村;和谐社会;二元结构
[Keyword] new rural area;Harmonious society;Binary structure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做出的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新农村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性
[1]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三农”问题连接着社会的整体和谐,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建设新农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的需要。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 市的发展基础不稳固,市场无法扩展,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提高。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能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而且能够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扩大农民的消费,将给城市工商业发展培育广阔的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二、新农村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字就是指:经济发展有新水平,农民收入有新实惠,农村的风气、农民的精神面貌要有新的形象和新的环境,农民兄弟居住的生活环境有新的改善,农民当家作主,农村经济社会管理要有新的变化。新农村不但涵盖国家以往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建设的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要建设的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要建设的是生态文明,“管理民主”要建设的是政治文明。这五句话内涵丰富,讲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它的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关心民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关心民生。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作为直接服务于百姓的基层政府必须从解决民生问题着手,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
2、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优化民风
优良的民风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优良民风,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必须把引导民风、优化民风摆在重要位置。就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民风建设运行机制尚须完善、农民文明素质尚须提高、农村“脏、乱、差”、“黄、赌、毒”现象尚须整改等问题。
3、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发扬民主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出台村民自治法的实施细则。
三、推进新农村和谐社会建构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二元结构是指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业。目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有:
1、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3]目前我国对贫困人口测量有两条线,人均年纯收入小于625元的是绝对贫困人口,根据这个统计口径,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在3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为3﹪,人均年纯收入小于865元的是低收入群体,我国低收入群体大约在6000万左右,因此贫困人口总数在9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为8﹪左右。国家民政部《2001年白皮书》认为,我国实际失业人口达到10﹪,比如说,我国农村劳动力是4.9亿,现有土地只能容纳1个亿左右,乡镇企业能容纳1个亿左右,到城市打工1个亿左右,农村尚有1.52亿富余劳动力。不能保证充分就业这就会影响
社会稳定,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
2、政治方面,村民自治中的民主是不充分,不健全的。党支部形式上由党员选举产生,实际上多由乡镇党委决定,事实上不少党支部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一些农村宗族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操纵选举村委会,村级组织中严重存在“家族化”和“世袭制”现象。部分村委会的行政或者管理行为存在侵犯农民权益的事实,他们脱离生产,而且又缺乏群众监督,或搞暗箱操作。这些行为引起老百姓的严重不满,也极大地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剧了干群关系紧张,对我国政治和谐的构建起着牵制作用。
3、文化方面,农村封建腐朽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信奉风水、算命、占卜、维护宗族利益、大修祠堂庙宇这些都是封建文化糟粕。对农村传统文化中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的因素对损害农村群众身心健康,误导农村群众的思想,对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成分,要坚决剔除。要破除部分农民思想上的狭隘主义,家族观念和封建意识。要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他们缺乏对物质之外的更深远的精神追求,把财富浪费在一味效仿西方生活方式上,把嫖赌作为一种炫耀,农村文化需要在生活中树立起人们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
4、社会建设方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事业的建设,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建设,还有道路建设、供电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等。这些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推进新农村和谐社会建构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农民为本,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2、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经济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3、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4]县域经济本质上就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资源共享短缺,基础设施较差,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大,市场需求不旺,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两种体制摩擦激烈,转换成本增加等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以及诸如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因为县一级是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交汇点,但由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本身经济功能比较完善,改革易于在此突破。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努力建设新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之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审视,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此,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保证经济、生态、社会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贯穿始终,大力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
竞争力明显增强。
5、坚持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根本动力。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青连斌《建设和谐社会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网06-11-07
http://.cn/policy/zhuanti/sljlzqh/txt/2006-11/07/content_7326733.htm
[2]王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农村建设》 06-12-19
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55
[3] 廖官生《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乡村发现2006-11-27
http://
[4]武琪.《浅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农村的认识》发展2007(02)40—42页
[5]于淑青《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01)51—53页 作者简介:
武慧俊,1978年,女,汉族,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2002年由山西大学毕业,并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现为晋中学院师范分院的一名教师,职称为助理讲师。正攻读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篇:浅析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浅析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与以往相比较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农机推广,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本文介绍了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农机推广;新农村;作用;建议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贵州的农机推广工作与过去相比较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农机推广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发展。
1.1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符合现代化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使农民收入大增,确保粮食安全。
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业机械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若无农机推广,便不能完成农业机械化,无法促进农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有繁荣的农村经济,有进步的先进的农业和农机科技手段,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
目前,农机科技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农机作业呈现需求系列化优势。在原来“翻、耙、起”老三样的基础上,农民对中耕、追肥、植保乃至收获等都有了新的要求,而且新的农机作业项目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等一条龙复式作业,机械收获等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二是农机作业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坚持大、中型机械翻地为主的同时,实行小机灭茬及大机深松,形成了“宜翻则翻,翻、灭、深松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共有的作业模式。农业机械推广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大大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缩小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使农业化水平大大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2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贵州农机推广工作中,1台收割机可取代200多名劳动力,1台挖掘机可取代约550名劳动力,1台微耕机相当于10头牛,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可以得到解放。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应用,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利于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逐渐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跨地区作用,这使农业机械使用效益与利用率得到很大提升,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农忙季节也可减少返乡次数。
1.3 缩小城乡差距
大量的农机推广工作,使贵州农业发展加快了步伐,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与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均渐渐趋近于城市水平,城乡差距逐渐变小。通过多年的农机科技人员的努力,大量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应用后,很多农民在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上均产生了变化,生产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发展,从而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争取政府支持
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提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机推广部门需要在上级相关部门及政府支持与引导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需根据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贯彻相应政策,助推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农机推广应用过程中,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需求,推进农机技术及农业机械的发展。
农机推广工作围绕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机具,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需求。定期组织会议,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参与,领导随时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予支持。
2.2 将信息技术引入农机推广工作中
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
(1)推广人员要具备超前的意识,更新自身观念,不能沿袭以往的管理模式,更新推广方法,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需农机市场信息保持通畅,建立多个农机推广示范点,充分体现农业经营的创新性。
(2)可建立行业协会,以此了解农村的农机需求情况,收集农业信息。还可在网络上搜集各类与农机推广、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促进我省农业的发展。
(3)农机推广部门可及时更新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是确保将农民需求问题、农机信息准确无误转达给农民。二是为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安排与计划提供依据。
2.3 制定有效的农机推广制度
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必须依靠有效的农机推广制度,通过建立农机推广制度,以其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将农机推广情况纳入工作人员年终考核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部门相互配合,顺利完成农机推广工作。
为了使推广效率得到提升,可强化对农技人员的相关培训,便于达到相应目的。培训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知识、法律法规、农机使用方法等,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培训方式,将技术、地理特性、机械同当地发展情况联系起来,把定期培训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各个地区之间还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使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以发展眼光制定推广技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为农民谋福利。
农机推广有效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各大部门联系紧密,相互合作,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村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长和,罗建国.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发展[J].农业机械,2009(02):86-87.[2]李会新,胡军政.论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2):58,60.[3]刘健锋.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2(12):150-151.[4]张向利,杨展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技术推广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01):226.
第四篇:社区健康管理的意义
社区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防治慢性病,我国自1997年做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策后,社区卫生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居民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医疗费用仍在不断上涨。据调查,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过去10 年,我国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病比例总数增加了18%,而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费用上涨了10倍,更为严重的是与慢性病相关的风险和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8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5.7%和99.2%,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而 80%的疾病死亡是由慢性病转化的,因而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迎接慢性病防治的挑战,我国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自2009年以来,国家提供人人享有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从当初11类43项到现在增加到了12类45项,从最初人均15元增加到今天人均40元,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至今甚至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们更多的是习惯了生病时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专家,支付高昂的费用,而不知慢性病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管理有效改变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各类慢性病高危人群高达3.5亿,85%以上的国民身心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指标。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共同服务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对于慢性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社区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一、当前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WHO公认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举措,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贡献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与居民的健康观念、生活方式、就医选择有直接关系外,还主要由以下问题所导致:
1、社区卫生服务还不能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
表现在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仍以常见病的初步诊断、治疗为主,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卫生所、医务室的传统模式上,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
2、服务同质化,缺乏竞争力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和服务内容与医院存在交叉和重复,在服务内容和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人们对大医院更具信任感,更愿意选择到大医院就诊。由于从上到下的转诊制度并未有效建立,在与大医院竞争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同质化服务缺乏优势。
3、投入不足,发展受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简陋,影响了业务的顺利开展。而经济效益不佳,又导致社区医护人员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积极性受到挫伤,从而影响了“六位一体”的功能并不能真正落实。
4、服务方式传统,没有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慢性病病程长,病情易发生变化,需终生不间断地进行治疗,而新特药、新技术和新设备多数价格昂贵,若只重视药物治疗,忽略了综合防治,会导致花费在慢性病治疗方面的费用庞大,没有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5、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大量的慢性病患者不是在社区,而是在大医院接受专科治疗,致使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当前慢性病治疗没有考虑慢性病自身的特点,没有系统的健康管理观念,缺少相关的干预措施,结果对慢性病的发生、发展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中央提出“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战略前移、重心下沉”的慢性病防治方针,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又明确要求改革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技术,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公共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共产品,而城市社区患者以慢性病病人居多,从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等方面进行预防和干预,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有关研究也证实社区居民对慢性病的防治有较高需求,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切入点可以是慢性病的系统管理。
二、健康管理对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意义
对于慢性病防治,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曾一度强化专科技术,但结果是医疗费用急速上涨而收效甚微,新药、新手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对总体人群的健康贡献却越来越小。在资源有限、重点卫生问题突出的时代,明智的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在这个背景下,健康管理给卫生服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而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大卫生思路,它强调公共卫生干预,强调对个人和人群的各种健康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强调协调组织的过程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都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预防慢性病、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举措,二者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整合,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使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居民的健康事业。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整合,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对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居民的健康需求
社区居民通过融合到有利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中,通过调动社区方方面面的资源、需求和办法,可以达到促进居民健康的目标。依靠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变人群的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从服务对象上,健康管理作用对象包括社区慢性病病人、处于慢性疾病风险状态的居民和健康人。从理念上,健康管理是一种理财投资方法,更是一套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完善、周密的健康服务程序。从实践上,健康管理能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层次的医疗服务资源,帮助居民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指导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辅助临床决策,并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投资和健康管理,使之未雨绸缪,在早期花很少的资源获得很大的回报,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并通过控制或减少在医疗过程中的某些间接医疗费用,打破单纯依靠医疗保险来控制医疗费用的制度设计,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居民的健康需求。
2、满足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的4∶2∶1模式,这种现状对传统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导致家庭护理力量不足,护理负担必将更多地由家庭转向社会。
3、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
据调查,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慢性病的特点是需要较长的治疗和康复周期,如果单靠阶段性住院治疗,往往花费大且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辅以长期的维持性医疗保健服务。慢性病防控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综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而以个人和群体为对象的行为干预与管理代表了卫生服务改革的主流和需求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就提出了在技术上减少健康风险的战略,认为中等花费的干预就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健康回报。美国的实践经验提示:通过健康管理计划,美国1978~1983年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冠心病、高血压分别下降16%、4%),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相当于减少3~6元医疗费用,如果加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回报,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研究已证实高健康风险意味着高医疗费开支的规律,所以要充分利用社区氛围,进行资源动员和激励居民参与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活方 式干预活动。鼓励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来维护居民健康和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居民健康生活的需求。
4、有利于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社区卫生服务有地理、人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社区医生有条件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连续的健康管理,并辐射到家人、周围的人群,扮演好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通过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可以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形成互补,有利于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
5、有利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健康管理通过健康信息监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系统工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与管理结合到一起,能改变目前社区以“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现状,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
6、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精神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而人们健康需求中除了医疗需求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如保健、提高生存质量、心理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的需求,而后者正是现有医疗市场的有效补充,也是健康管理理论希望扩大医疗需求的着眼点,它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3个主要转变:(1)服务内容:不仅给予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促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2)服务方式:从医院“坐堂待诊”转向医务人员和健康管理人员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和保健、医疗、康复服务;(3)服务对象:不仅关注慢性病病人,而且还关注健康,关注任何具有慢性病发病风险的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
7、有利于缓解社区全科医生匮乏和公共卫生功能缺失的矛盾
健康管理系统是一套规范的管理系统,医务人员经过培训,基本能胜任慢性病健康管理和综合防治的工作,弥补社区医生知识结构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不足,并缓解目前社区全科医生的严重匮乏的矛盾。
8、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健康管理考虑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各种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人们进行正确合理的健康投资和消费,解决医疗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控制或减少人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某些间接医疗费用,打破单纯依靠医疗保险来控制医疗费用的制度设计,提高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三、慢性病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整合模式分析
探索新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要在尊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社区卫生研究热点,突出居民健康需求特点,把握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难点,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建立运作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国外经验和专家建议,整合现有的服务资源,形成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1、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运作程序
运用管理学PDCA管理模式,开展体检预约或临时现场预约→体检收集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健康预测→制定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及干预→健康改善状况评估→制定新的健康计划 →周而复始跟踪服务,使健康管理形成一个封闭链。
2、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协调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和其他医疗机构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互动机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应该以社区其它综合和专科医院为依托,形成合理的转诊机制,同时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整合社区的卫生、文化、体育活动的社会资源,形成动态协调的运作机制,真正体现公共卫生的价值和功能。
3、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支撑体系
其中包括目标与理念体系,是指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目标设定和管理理念;人力资源体系,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可主要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健康管理师或社区全科医生或护士担任,并要适当吸纳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参与,形成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多学科团队;硬件基础设施,包括开展健康管理必要的设施、设备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健康评估信息化服务设施;技术资源,包括健康测评与医疗决策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体系、健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技术等。
4、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来源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可以来自于单位需要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雇主或员工、医疗保险机构的投保人、二三级医院出院后需要后续管理的慢性病病人、高档社区有组织的套餐式服务需求人员、社区居民。
5、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付费机制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收费可以采用按照人头或服务项目实行订单式收费,付费机制可以采用政府拨款、社会保险、社会统筹、会员收费、个人缴费等方式。
6、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针对慢性病病人可以开展病人照顾、就医导诊咨询服务、康复活动,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针对慢性病风险人群可以采取健康监测、健康宣传、健康干预,针对健康人群采取健康促进等措施。
7、慢性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服务方式
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上或电话咨询,健康管理人员也可到社区进行随访、监测、评估和干预,开展家庭病床关照护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进行基本医疗、护理、康复、咨询服务工作,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有利于健康的特色活动等。
第五篇: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经济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分散性,周期长,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极不稳定,而且农业附加值低,其比较利益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地方,农业收入更受到局限。因此单靠农业很难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就业的一条好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在农村地区,旅游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其关联度很高,旅游开发具有整体效应。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能够获取聚集效应与外部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整个村庄、整个区县,甚至整个市的经济发展,达到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带动相关的道路交通、旅馆、餐饮、娱乐以及手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维护这一要素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应立足于农村资源优势,并以开发和保护农村资源环境为前提。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极为有限,发展农村经济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立足于原有环境基础,实行低强度开发,能够使农业资源直接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节省了转移成本,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乡村旅游搞得越好的地方,乡村旅游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因而,会相应地制定出台一些关于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以及措施,以此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培养人们加强生态保
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兼顾。乡村旅游在将非农生产方式带到农村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普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乡村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不易获得市场的认可,更难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要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旅游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有助于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再者,有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走上城镇化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从而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从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我们就必须着眼农村城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而且乡村旅游必然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起到加速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产业聚集和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