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坪镇农村党员老龄化的调研报告
农村党员老龄化的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影响了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笔者对XX镇的党员老龄化情况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的基本情况
XX镇现有党支部29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0个,全镇党员787人。全镇农村党员691人,女性党员91名;从年龄结构看,全镇农村党员平均年龄54.5岁,60岁以上党员274人,60岁以上党员占34.8%左右,46岁以上党员551人,占党员总数的70%,46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村党员仅占30%。从文化层次看,初中及以下518人,占66%,高中毕业以上的仅占34%。
二、存在问题
(一)党员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691名农村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二是党员老龄化,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只93名,仅占7.4%,而55岁以上的有356名,占51.5%。三是女党员少,只有8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1.6%。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是部分党员自身困难,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二是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
(三)部份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一是未切实采用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递交申请书后,没有及时对他们进行党史、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和任务等内容的培训;二是部份村党支部未能把优秀青年、妇女培养为入党积极分
子。由于各种原因,党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不高,而真正优秀的青年、妇女被拒之于党门外。
(四)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农村青年信仰淡漠。有的农村青年认为搞市场经济是致富光荣,不是党员光荣,“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思想在部分农村青年中占据了上风。
(五)农村人才外流削弱了党员后备队伍的基础。农村党员老龄化日趋严重,其危害不可小视。
(六)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力。全镇各村收入除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外,基本上没有其它收入,村级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村干部待遇偏低,影响了青年农民入党热情。
三、原因分析
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其危害不容小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党员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XX镇2007年外出务工人员6800余人(大部分是青壮年),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范围变窄,同时,造成对党员的考察较难。
(二)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党员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宗旨观念淡薄。
(三)市场经济观念带入党内生活,有个别党员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群众利益,或崇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影响党员的行为规范,导致群众对党员的信任度大为降低。
(四)由于党员队伍素质不高,就会使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势必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前提。
(二)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制定各阶段党员发展规划,尤其要制定40岁以下的有文化的党员的发展规划,逐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弥补缺陷,连接断层。
(三)营造氛围,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重视农村党建工作,党建与经济建设两手一起抓,实现党建带动其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大力推进能人治村。农村要发展,关键在支部,支部好不好,关键在支书。要把公道正派,作风民主,有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能力的人选为支书,把愿做事、会办事、能干事、可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村支两委”。
(五)拓宽选才渠道。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把4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通过建立档案、实践锻炼、重点培养等措施,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从而夯实农村党员后备队伍的基础。
(六)关心老龄党员。老龄党员对党感情深厚,在建设新农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提高素质入手,加强学习、教育,在生活上、政治上主动关心老龄党员,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更好地发挥余热。
(七)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成立流动党员支部。
(八)解决支部活动经费困难问题,创新支部活动内容,破除一张报,一本书,一个会议的活动模式。同时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解决长期从事基层工作村干部养老问题,使村干部安心于农村工作,从而拓展选人用人渠道。
第二篇:大坪中学调研报告
大坪中学关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全校共有学生356人,留守儿童269人,其中父母亲一方外出打工206人,双亲外出打工63人,寄宿生261人,在校农民工子女总数为356人。
主要分布在本辖区四个自然村:全胜、龙湾、龙池、白相。
二、存在问题:
1、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有过半数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极少数。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另外,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城市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变得性格内向、失落自卑、悲观孤僻、自私冷漠、脆弱焦虑、任性暴躁。
最近我镇一连发生的好几起偷盗事件,最后经公安机关全力侦破,均为我校学生所为。但是在这些学生中,又全部是父母亲全部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看见这一幕,真的让人感觉好心痛、心酸。
3、缺乏亲情
情感缺乏是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等,成为了“问题儿童”。
三、原因分析: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贫困是造成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四、对策经验:
1、创新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家长学校是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课堂,也是长期以来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我们探索开办了“四老”家长学校。“四老”家长学校是针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四老”人员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采取的家长培训的创新模式,大力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家庭教育水平。
2、加强父母子女联系。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联系。
3、切实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关心;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强化行为规范和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督促留守学生和班主任老师定期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和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和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者家长学校。
五、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儿童是未来,只有他们健康成长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健康发展。关爱留守儿童,给予他们以温暖,让他们享受更多的关爱,共建和谐校园。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第三篇:海南镇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海南镇农村党员发展工作
调研报告
根据文件通知,我镇组成专门力量,深入各支部就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
海南镇辖18个行政村,共有农村党员939名。从2009年以来,共发展农村党员19人,新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35人,新发展的女性党员5人。其中35岁以下党员10人,占新党员总数的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占农村总党员数的75%。近几年,我们加强了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党员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党员队伍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农村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相对较少,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还比较普遍,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二是女性党员偏少。近年来,我镇农村党支部仅发展女性党员5人,比例不足30%。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女性职工偏少,在党员推优工作中,女性积极分子数量明显偏少,企业职工流动性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分子的退优工作。
2、对待不合格党员处臵难。部分党员奉行好人主义,在处臵不合格党员时,对不合格党员不是严要求、高标准,而是以不违纪违法为标准,尽量不得罪人,对不合格党员处臵不及时,使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打折扣。
3、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发展党员步伐缓慢。一是支部未投入足够精力加强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递交申请书后,支部没有及时对他们进行党史、党的性质、宗旨、目
标和任务等内容的培训,有些村是干部害怕青年人入党,认为会争权夺位。二是大量青年外出务工,村党支部未能把优秀青年、妇女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由于各种原因,党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不高,没能把真正优秀青年吸收到组织中来。
三、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是农民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范围变窄,同时,造成对党员的考察较难。二是支部活动缺少凝聚力。党员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宗旨观念淡薄,造成部分党员外流后与组织少联系,参加活动不正常,从而减轻了支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农村家族观念的存在影响着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有些村党员干部家族观念重,在发展党员时,将目光对准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人,而把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优秀农村青年排除在外。二是一些村党员干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往往将平时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作为发展对象,而对自己提过批评意见的,或者看着不顺眼的,常常不列入发展计划。
3、党员接受培训效果差,“双培双带”作用难以发挥。党员短期、长期外出和流动党员的存在,给党员培训教育带来很大的难度。有些预定的培训计划光有制度而未能实施。即使将党员培训开展起来,效果也不明显。一是因为党员到课率低,培训覆盖面不广;二是参加培训的党员因文化程度不高,或思想认识不到位,未能将培训的内容好好吸收消化,因此作为一名党员,而不能掌握1-2门致富技术,从而影响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
四、几点想法和建议
1、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全程记录制度。发展对象从确定为入党积 2
极分子至接收为新党员后,入党介绍人要负责对积极分子进行全程跟踪培养,并定期向支部汇报预备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以便党组织及时全面地了解预备党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预备党员每月向党小组汇报一次思想、工作情况,党支部根据联系人汇报情况和组织考察情况,每半年做一次鉴定,并填写《预备党员跟踪考察卡》,供讨论转正时参考,真正发挥入党介绍人的作用。
2、加大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分类指导。对农村党员从思想觉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完成情况,自富带富情况,群众威信等方面实行量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与 “支部晋位、党员争先”活动相结合,规范党员行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展帮扶活动,每名党员、积极分子联系1—2户群众,通过转观念,送温暖,帮技术,解忧难,助脱贫,同致富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宗旨观念、为民服务意识和争先创优意识。
3、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渠道。在发展党员时,重点应做到“三个倾斜”,即向生产、工作第一线青年、农民、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两新组织中杰出人员和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倾斜;向长期未发展党员、致使村级班子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村倾斜;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妇女比例较小的村倾斜。要努力达到“三化”标准,即突出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
第四篇: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解决办法
文章标题: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解决办法
近年来,**县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积极探索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定目标、扩民主、明责任等多策并举,认真做好农村发展青年党员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制定目标,分步实施,突出解决发展党员“重点村”。把“重点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检验各基层组织建设状况、组织委员和支部书记工作是否称职的依据之一。县、乡、村三级建立“重点村”发展党员工作目标责任制,着重把解决党员年龄偏大问题作为考核内容。制订了2003~2007年发展党员5年规划,逐年制订“重点村”发展党员目标,对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行政村党支部,争取发展1名以上党员;党员平均年龄55岁以上或61岁以上党员占1/3以上的村和没有妇女党员的村,重点发展35岁以下的农村优秀青年和优秀妇女入党。
三推一定,扩大民主,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所谓“三推一定”是指,先由党员、群众、群团组织民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人选,再由支部决定的方式确定。即党支部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前,必须事先实行“三推”,重点培养35岁以下优秀青年,对其中推荐票数相对集中且经初步考察合格者,确定党员与他们“一对一”结对联系培养,并实行全程公示。具体分三个环节抓细抓实:一是选“苗子”。通过“三推”从群众中进行广泛推荐,发掘更多的优秀分子,尤其是35周岁以下青年,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积极自愿写入党申请书,努力壮大申请入党人队伍;二是挑“尖子”。通过“三推一定”从所有写入党申请的人中“好中选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三是定“调子”。在确定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接收和转正环节上,事先要通过党员和群众的测评,作出评价,再由支部按规定程序确定。
强化责任,严肃纪律,形成常抓不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将发展党员工作执行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基层党组织评选先进,与党组织负责人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挂钩。凡是发展党员工作做得不好,没有达到县委要求的,其党组织不得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其负责人不得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对个别思想不端正、个人主义严重、故意设置“关卡”阻挠新党员发展的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各级党组织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的,坚决予以调整。同时,实行定期通报和黄牌警告制度,县委组织部对“重点村”发展党员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对经两次通报仍不认真解决问题的,实行黄牌警告,党员不发展,后进支部的帽子不能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是解决了政治文明建设向发展党员工作延伸的问题。实行多策并举,认真落实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把党内规定与群众路线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实行多策并举后,全县有19人未通过党员、群众推荐测评关被否决了入党积极分子人选,有37名预备党员被延长预备期。
二是解决了发展党员“源头缺水”的问题。实行多策并举,使大量的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大大拓宽了党支部挑选人才的余地,使农村发展党员“源头水活”。据统计,实行多策并举后,2000年、2001年全县农村共收到入党申请书分别3208份、3559份,分别为1999年的2.16倍、2.87倍,其中2001年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2488人,占69.9。
三是解决了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认识偏差和不正之风问题。多策并举发展党员,进一步扩大了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使发展党员工作置于全体村民的监督之下,既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有利于走出发展党员“少数人说了算”的怪圈,克服受宗族、宗派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把发展党员质量“关口”前移,真正从“第一源头”处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
四是解决了农村发展党员“重点村”呈上升趋势的问题。通过多策并举发展党员,吸收一大批优秀青年入党,能够逐步解决党员平均年龄长期不能下降和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的问题。全县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发展党员401人、352人、403人,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分别为237人、225人、260人,各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59.1、63.9、64.5,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02年底,全县已解决发展党员“重点村”75个,另有21个发展党员“重点村”也已分别有1~2名发展对象在培养之中,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解决办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解决办法。
第五篇:老龄化问题 调研报告
星台镇农村老龄化人口养老现状现状及解决方案调研报告
前言:为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神,本次调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辽宁大学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提出的诸项要求,在辽宁省普兰店市星台镇展开。由于时间人力的有限,本人在调研过程中抽样选取了星台镇郭屯村、彭屯村及星台镇养老院老年人群体作为调研对象,根据实际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及从星台镇政府获得的相关资料,最终历时两个星期完成本次调研。
随着近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至今日,农村地区早已出现人口老龄化与青壮劳动力减少并存的状况。并且未来20年到30年,老龄化高峰即将来临。在老龄化和独生子女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养老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正日益突出,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拟通过对星台镇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一、星台镇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
(一)当前星台镇农村的基本养老方式
从星台镇民政部门获得的资料来看,星台镇现有农村人口5.4万,其中老年人达1.1万(60岁以上)之多,和全国几乎所有农村地区一样,星台镇农村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
1、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3、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大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在郭屯村和彭屯村的调研中发现,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觉得遥不可及。这不是一个星台镇的现状,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
4、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家住彭屯村的张老汉今年75岁,老伴早逝,膝下一子一女,身体还算健硕,张老汉这些年和年轻人一样辛苦经营温室大棚,这几年攒下了四万多元养老金,张老汉说老了不想给儿女添累赘。在调查中发现,有22%的老年人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同张老汉一样明确表达了自己储蓄
养老的意愿。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挑战
在现代化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
1、家庭中子女少,老年人依靠减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调查表明,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生病;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惟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人口流动加快,出现“重幼轻老”现象。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更为脆弱。目前星台镇许多老人并不具备维持生计的充分收入,他们属于最为脆弱、不受注意和得不到保护的群体。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 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拒养老人消极情绪的增加。
现实各种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工作,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而由于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孝”文化的衰落以及老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普兰店市十几年前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太小,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目前星台镇农村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在各村的水平也不一样,农民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困难,对保险政策不了解,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致使参保率太低,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目前全镇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1800余人,只占农村总人口的2.5%。而现在领取保险金的人数更是少的可怜。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与集体在保健医疗上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农民的生活保障作用,而且成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因此从整体上看,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无法承担未来农村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冲击。
2、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待于尽快解决。随着普兰店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千百年来被视为根基所在的“土地”
正遭受日益严重的冲击,耕地被大量征用,大批农民离开了黄土地,变成了务工经商的主力军,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土地被集中征用的村庄,比如说调查中的郭屯,农民未来的生活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他们一无技术、二无专长,不仅面临着如何择业、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挑战,而且还存在着怎样养老、有谁养老的后顾之忧,农村人口“老有所养”问题更加突出。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是极其严峻的,对于星台镇,对于像星台镇一样的中国乡镇,养老保障制度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其他养老方式局限性太大
集体养老方式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村庄经济实力的雄厚,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星台镇养老院目前只有212名老人,而星台镇只有这一个养老院。因此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储蓄养老虽然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但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选择
当前农村养老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二)全面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社会保障职能
据预测,我国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那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9%。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形势越来越严峻,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是难以支撑的,完全依靠国家包下来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抓住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的一二十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村、个人三方负担、农民自我储蓄积累式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才能够有效地缓解白发浪潮的冲击。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国家和集体给予适当扶持补助,做到三方合理负担。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并和家庭赡养相结合,共同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三)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制度建设。我国到目前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这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底
层:权利少,义务多,尤其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王彭
201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