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冲突
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是对既得利益集团各种利益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在取得一致性同意基础上进行的,而是由政府强制运作的。所以这种制度变迁将可能违背一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这些人(或集团)可能并不按这一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或采取抵制行为,利益冲突将不可避免,制度运行的效率也将受到影响。
1、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可能会引发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规定,2007年试点师范大学招生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的考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同时,中央财政将对接收免费师范生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支持。这种制度安排明显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即中西部将在四年之后获得优质的教师资源,而同时东部地区将失去这部分(可能的)人力资本,这对于仍然对优质教师有着需求的东部来讲,必然会产生不满或表示反对。
2、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将使一些学子的利益受损。因为没有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之前,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家庭可能贫困也可能不贫困)愿意报考师范院校(特别是这些部署师范院校),同时他们有着就业自由。然而,一旦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实施之后,学生们将不得不面临 “鱼” 与“熊掌”之间的选择:要么继续选择考取师范院校,但将失去就业自由——如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么选择自由就业,但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学理想——如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无论哪种选择,都必然会使这部分学生感到不满。此外,政府与那些因家庭贫困自愿 享受了或将要享受免费待遇的师范生,在服务期限和其它限制条件方面也会产生分歧,未必能够取得一致同意。如有学者就对” 毕业后从事中小学 教育十年以上”的条款表示”愤慨”,称其相当于半个”卖身契”。【1】
3、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将对地方师范院校不公平。相对于部属师范院校而言,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资金、生源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多不足,在部属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之后,这种不足更加突兀。例如,国家每年为部属师范院校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况且作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试点,国家为部属师范院校又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即“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而地方师范院校由于资金投入经常性不足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发展遇到严重瓶颈。同时,“就地方院校来说,本来在生源上就不如部属的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下,只会与部属师范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2】这些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符的,对地方师范院校是不公平的。地方师范院校占我国师范院校的数量的大部分,在校师范生人数占我国在校师范
生总数的大部分,承担着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成为免费教育
政策的适用者。
(二)制度的缺陷
1、以免费政策来吸引优秀学生。协议规定:按照国家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在高等院校普遍实施收费的今天,以免学费及给予生活补贴为条件,去吸引一部
分家庭比较贫困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就读师范专业,这可能是该项政策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但就读师范最大动力还在于考生对教师工作的内在认可和热爱,若以缓解经济
压力为杠杆,而不去提高对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感,那即便师范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一线教师,但那可能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甚至是屈从于某些利益的无奈
选择,这与成为一名一流的、大师级的、乃至教育家似的教师的要求,似乎相去甚远
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2、从经济学角度看免费师范生教育
协议规定: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
生源地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从上述的规定来看,这一种制度的捆绑型政策的实质,似乎更类似于一种经济契
约型的关系,即师范生付出的是10年教师生涯和2年到农村工作的光阴,而可以收获的则是免费的大学生活。但即便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一付出和回报也似乎不成正
比。因为若从功利性的层面考虑,其讲求的是双方利益的均等。而若要撇开功利性的目的,即从响应号召、服从国家需要去支援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的意愿出发,则也完全
不必考虑免费的因素。
3、从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环境看制度的不合理
与计划经济体制和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
变。首先,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以及个人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次,高等教育
进入大众化阶段也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再次,收入分配中的地区、城乡以及
行业差异也成为影响人们做出选择的重要依据。最后,国家已经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
生资助体系,学生通过打工或者国家助学贷款等形式来完成学业已经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师职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工作)并不比其它职业具备更大吸引力的情况下,如果个人的选择权和未来发展受到太大的限制,学生则不会以免费为选择专业的唯一
前提,而是宁可选择收费但未来就业更好的其它高校(专业)。
4、从制度的强制性来看缺陷
强制性服务制度有违市场规律,不利于免费师范教育持续发展。这种制度也可能
造成一些不愿从教以及从教能力不强的学生都必须从教。“免费”最有可能吸引的是
那些家境贫寒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却不一定能保证这些学生有志于教育事业。而且,对违背制度者纳入诚信范畴,这样的协议,无论从人情还是从法理上来说,都有些不
大公平。如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所说的:“我在调研时发现,有些高中生稀里糊涂报了个免费师范生,后来一进学校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已经没
有办法改变了。”调查也显示,有28.78%的公费师范生愿意冒违约的风险改变行业。让一个不热爱教育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无论是对教育事业还是对于他本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是对稀缺师范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很容易使这项政策失去吸
引力,造成更多的学生不愿进入师范校门;另一方面,这样的“义务捆绑”还容易引
起逆反效应,消减公费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进一步扩大当前教育系统中弥漫的职业倦怠现象。
(三)、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困惑
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作为政府的代理人更关注的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
“免费”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但是,由于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免费”是有很
大约束条件的——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
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二年,这样,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师范院校希望通过此项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的“如意算盘”
可能会落空,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使原来想报考的学生因苛刻的协议而放弃。同时,四年之后那些享受到了“免费”的学生是否能够按照协议履行自己的义务,是
否能够在服务期甚至更长的日子里安心在中西部地区工作等。如此一系列难题都对这
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对于这六
所本来收费也完全可以招到优秀生源的部属师范院校来讲,与其说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使它们得到了“优惠”,不如说增加了它们的“负担”,而这并非是这些院校的目的所在。
对于地方政府和当地基础教育学校而言,它们希望通过此项政策为本地和本校引
入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长期安心在中西部地区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工作的优质
师资。但是,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摸索的工作,学生刚毕业并不具备丰
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而学生经过二年的训练渐成熟后又会离开,换另外
一批毕业生任教。这样循环往复,非但不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反而会打
破原有的教学秩序,引申短期行为,弱化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个人(指选择了或将要选择免费师范教育)的目标函数在于希望通过免费师
范教育制度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免费上大学从而减轻家庭负担;二是可以自由选
择就业意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而对于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后一个目标更为重要。然而按照新实施的免费政策,如果学生选择了免费师范教育,毕业后就要回到中西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也将破灭。也就是说,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实际上并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虽然这些学生选择了免费师范教育,但由于无法实现其预期的目标,所以必然会降低学生未来的从业积极性,降低人力资源的价值。
(四)培养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作为”经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都会利用制度存在的漏洞最大程度地获取自身利益,这将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由于培养经费由国家出资,可能会导致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地方院校的监管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且易导致权利寻租行为【】。同时,“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对重点院校的学生也是一种约束,但对于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则是一种比免费更富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对于他们来说,在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之前要取得一份有编制的教师工作并非易事。这种情况不仅为一些政府官员提供了寻租的途径,导致一些人为了争取这种名额(既省钱又不用发愁工作)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损害那些真正需要免费的优秀学生的利益。同时,这也会对地方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以及学生自我提高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1、关于改进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几点建议。免费师范专业鱼缴费师范专业并举,协调各方利益。首先,协调区域间的不同利益。攻读免费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被优先安排到中西部地区工
作,以加强对中西部教育事业的支持。同时,攻读收费师范专业的学生
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去向,以满足其它地区对于高素质教师的需求。其次,协调不同学生之间的利益。免费师范专业可以满足那些家庭确实困难而
又愿意去中西部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缴费师范专业则可以满足部
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投身教育事业的需求,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
内吸引优质生源【】。
2、调整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有关协议,增强政策的吸引力。有人说,21
世纪世界的竞争将是制度之间的竞争,谁的制度好,资源就会流向哪里。所以,政府必须对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有关协议进行完善。协议既要维
护国家利益,也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合情合理,具有人文
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一个“和谐社会”的本质。从国内外
经验、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优秀教师的养成以及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等方
面考虑,师范生的服务期以五年左右较宜。
3、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实施的重点应该在地方院校,但必须有所选择,而且
推行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够急功近利。据“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课题组的研究显示,当前,地方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贫困生,这些学生中去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可能性最大,数量也最多。因此,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实施的重点放在地方院校更为实际。不过,鉴于地方院校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减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寻租”活动和学生的机会主义倾向,对于实施此项政策的地方院校必须有所选择,同时各级政府还必须加强对这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扶持与监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免费师范教育制度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待实践检验的情况下,决不能采取“大跃进”的方式匆匆将免费师范教育制度推广到地方院校,而应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推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加强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选拔与培养环节。首先,各师范院校要把好的学生选拔进来。这里的“好”不仅仅指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潜质,而这两点是目前的笔试所做不到。所以,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保证生源充裕的条件下,应该实行严格的面试制度,以考核学生的专业情感与潜质。其次,各师范院校必须抓好师范生的培养环节。一方面,各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信守协议,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免费师范教育制度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另一方面,各师范院校还应该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建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能够适应所服务地球的教育教学工作。
5、逐步完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就业环节。首先,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各地
办学实际,与地方政府共同协调解决师范毕业生的岗位和编制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如中央政府应该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教师编制,省级政府则应统筹规划,确保毕业生有编有岗。其次,中央政府应该为中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建立起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在此基础上,省级政府应该建立贫困地区教师补偿机制,逐步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薪酬待遇。此外,国家和省级政府还可以设立优秀教师专项基金,对成绩突出的师范毕业生由基金给予奖励。
6、建立免费师范生的退出机制。基于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国家应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以确保向中西部地区输送“留得住,用得上”,国家应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以确保向中西部地区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师资。例如,有的学生入学
时优秀但毕业时未必优秀(特别是品质方面出现问题);有的学生入学时签订了合约但毕业时未必愿意履行合约;有的学生虽然履行合约但却在工作岗位上采取“磨洋工”的策略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建立对免费师范生的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不合格且不思进取者予以辞退,并要求其赔偿相应的损失(包括学费与违约金)。当然,有关退出机制的条款必须要纳入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的有关协议中,让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清楚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够既保证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各级政府和基础教育学校的利益。
第二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率比较低
据统计,2011年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已经占到35.1%,而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高达65.4%。但是农民工基本保障覆盖率相对于城镇户籍就业人员覆盖率的比率分别为:社会养老保险为23.2%,工伤保险为47.9%,基本医疗保险为31.6%,失业保险为20.1%,生育保险为14.5%。农民工作为劳动力供给的主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且不同行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水平差异大。根据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好,而建筑行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退保率高
我国养老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镇一级的社保机构尚未健全,许多农民工跨省市流动时不能顺利转移保险基金,致使退保现象严重。按相关规定,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再接续;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重新参保。但一些地方的社保局却更愿意让农民工退保,有的甚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因为农民工退保,所缴保险费的个人缴纳部分由农民工一次性领回,单位缴纳的统筹部分则充入地方社保基金。
二、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保险参与主体的费用负担重
农民工参与社保,不仅农民工自身的费用负担较大,用人单位和输入地政府也承担相应的费用负担。据调查统计,承担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约占工资总额的31%,其中,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分别占20%、8%、0.5%.0.7%、0.5-2%;个人缴费达到10%,其中,养老占8%、医疗占2%。这样农民和企业的费用负担都比较重,因而都有逃避缴费意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城乡居民保障制度成本相对较高,除了要面临庞大的建校费用和低保费用外,还需补贴外地农民工随迁家属就地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因此地方政府感到经济压力较大。
(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城乡分隔大
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较大,长期在一个地区缴费的可能性很低。同时,由于我国财政支出在地区、城乡之间分配存在不平衡,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出现城乡、区域、阶层和职业之间的分隔,统筹层级低,无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和不同种类之间的转移。而且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导致存在着多年、多地区、多层次保险关系的转接,以及保障模式转变难度很大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之间不衔接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和“碎片化”特征,不同区域、城乡之间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异,制度衔接难度较大,阻碍了人口在区域、城乡间流动,进而影响了资源在地区间?A优化配置。同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工人和农村居民存在双系统,两者之间的对接是非常繁琐的,养老保险关系在企业间转移接续程序十分复杂,给养老关系转接带来的不便,这也阻止了农民工养老关系的转移行为,转而选择“退保清算”,而且退保程序反而简单,信息清晰,资金到手放心。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促进农民工参保的多元化机制
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保险费率偏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个人、单位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扩大本地农民工群体参与社保的范围。国家应将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扩展到全体从业人员,鼓励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一起参加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从而降低保险费率。统筹管理保险费,做到费率相同、计发办法相同,但在缴费基数和待遇上,可以对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实施差别化管理。其中,正规就业者的缴费基数为工资收入,由劳资双方共同缴费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中小企业员工参保,应由国家定额补贴缴费。非正规就业者的缴费基数为当地最低工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应由国家定额补贴缴费。
(二)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
全面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工伤保险的比例纳入国家和地方“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标。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城乡统筹,形成“整体的保障体系,不同的保障水平,灵活的保障方式,多样化的保障模式”。即无论城乡职工,不分身份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之中;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统一而有差别的缴费制度,以梯次化的层级设计建立渐进式的保障架构;制定不同的缴费层次,既有区别又不失公平地对待不同情况的城乡就业人员,实现农民工平等居民权利。
(三)健全不同保险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
健全不同保险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建立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统一社保体系。加快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医疗、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为农民工异地流动提供便利。加强社保管理机构的内控和与其他部门协调。劳动监察、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应联合执法,加大对本地用工单位的监督力度,通过严格执法,确保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problems(a)migrant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insurance rate is relatively low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11 the total urban employment, migrant workers have accounted for 35.1%, while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as high as 65.4%.But migrant workers basic guarantee coverage rates relative to the coverage rate of urban household employment ratios were: 23.2%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is 47.9%,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was 31.6%,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s 20.1%, maternity insurance is 14.5%.Migrant worker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upply of labor, can not fully enjoy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And the social insurance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is different.According to the 2012 China's migrant workers survey monitoring report shows,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ostal services,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and service industry situation of the insured is relatively good, and migrant worke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employers or to pay insurance, the proportion of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industries.(two)migrant workers endowment insurance transfer and continuation of difficult, high surrender rate China's old-age insurance and other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s split in more than 2000 Co ordinating unit, is operating in the county municipal co-ordination, co-ordination unit between policy that www.xiexiebang.com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joy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security exist large differences in system cohesion difficult, hindering the flow of population between reg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by affecting the resources in the region.A optimal allocation.Meanwhile, there is a dual system of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of urban workers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docking between the two is very tedious, pension insur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in the transfer continuation procedures are very complicated, the inconvenience brought to the pension transition between, which has prevented the transfer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pension relationship, opting instead for “liquidation of surrender” and surrender procedures instead of a simple, clear information, money hand rest assured.Three, improve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policy recommendations(1)to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insurance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high premium rate.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need for individuals, units and the country's joint effort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local migrant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security.Countries should be will be on urban employment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of social insurance subsidies system extended to all employees, encourage, including migrant workers,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to join the unified urban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employees, so as to reduce the premium rate.Overall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premiums, to achieve the same rates, the same approach, but in terms of payment base and treatment, can be the regula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of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Among them, the regular employment of the base for the wage income,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insurance and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by the labor and capital,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mployees insured by the national quota subsidy payment.Non formal employment of the base for the local minimum wage.
第三篇: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内容摘要:
一、当前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的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有15部,金融法规有40多部,人民银行已发布的银行业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00多件。尽管我国的银行业监管法规较多,但法规建设仍较滞后,存在法律空白、短缺、模糊、不适应银行业发展等问题。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参股投资,但事实上债转股作为银行重组不良贷款的一种较有效方式在商业银行中已在运用;《贷款通则》中规定贷款人经营外币贷款必须持有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但目前人民银行已将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币业务实行两证合一,除结售汇业务外的其他外币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定义的界定不明确,致使各商业银行对五级分类资产涵盖的业务口径不一致,同时分类标准过于笼统,信贷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对风险分类划分的标准把握程度相关较大;《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中规定银行不能垫款,但事实上中资银行已经允许开办帐户透支业务;《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内控指引》中对行长能否成为审贷委员会成员的规定不一致等。
(二)非现场监管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信息化问题
非现场监管因其具有信息的全面性、持续性和对风险的早期预警作用而成为各国对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在有效评价银行经营状况和实现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仅仅起到统计作用),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方面:
1.数据基础不够真实准确。主要表现有,一是数出多门,银行内部存在会计、统计及信贷等多种数据口径,各口径之间不完全对应,而向监管部门提供数据的部门没有统一,造成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前后不一致;二是部分全科目统计指标和会计科目设置不对应,统计数据不能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需要靠统计人员手工操作造成遗漏;三是部分银行未严格执行统计和会计制度,如合并报表中没有剔除内部往来而虚增资产;四是部分银行对政策制度掌握不到位,如对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掌握不一致;此外还有人为调改数据等情况。
2.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支持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是1996年制定的,包括十个监控指标和六个监测性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如没有银行收入支出的结构及利润分配情况、不良资产的冲销回收及准备金提取充足情况、境内外机构并表数据、非信贷资产结构及质量指标、表外业务相关指标、利率及汇率等市场风险监测指标等;二是均为对法人监管指标,未明确对银行分支机构的监测重点及标准;三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部分指标的计算口径和标准已不符合银行经营的实际状况或不能充分反映银行的经营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风险资产权重等;四是对所有银行采用统一的指标标准值,没有体现不同银行的经营特点,没有体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相互关系。
3.非现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式不系统。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的风险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没有着重于采用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和期限缺口分析等动态分析手段来揭示银行风险变动趋势及对潜在风险和未来风险的预测,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三)现场监管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
现场检查是监管人员发现核实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现场检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避免运动式的检查,通过加强现场检查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来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而这正是目前我国现场检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现场检查缺乏连续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量的现场检查项目是临时性安排的,与非现场检查和以前现场检查结果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大量的现场检查是“一锤子买卖”,检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领导后,检查就算结束,对被查机构的整改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情况缺乏后续的跟踪检查,同时检查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重复检查现象随处可见。
2.没有针对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区银行业务的风险特点来确定检查重点和检查力度。我国银行机构在业务结构和规模均存在较大不同,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银行机构的业务特点及规模也存在不同,相应的主要风险点也不同。但目前的现场检查项目安排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一个检查项目同时对多家银行机构展开全国范围的运动式检查,其结果是对风险高的地区和银行的检查范围和力度不够,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对风险较低的地区和银行投放的检查力度过大,造成监管资源浪费。
(四)监管合力没有形成
从我国的监管实践看,银行业监管部门、市场监督和内部审计三股力量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合。
1.内外监管部门之间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人民银行、监事会、审计署及银行内部的审计稽核部门均对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检查,但检查项目的确定和计划安排在事前未充分沟通,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也未及时交流,造成重复检查、重复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
2.未充分发挥市场监督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除上市银行外,我国其他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不够充分的,有些信息甚至是虚假的,存款人、债权人、投资人、股东等市场参与者没有足够信息用以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和选择,难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的制约作用;二是外部中介机构如外部审计部门拥有大量专业资源和信息,监管部门尚未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来提高监管效率。
3.未充分发挥基层监管部门的作用。一是对各地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未按照不同地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进行,而是实行人员平均分配,造成有的地区监管人员工作强度很大,而有的地区监管人员闲置。二是基层监管部门上报监管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不高。除由总行统一制定的现场检查项目外,各地监管部门自行安排的检查和调研项目较零散,上报的信息对于判断法人的整体风险作用有限;同时基层监管部门对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按法人指标进行,形成的监管报告无法真实反映银行风险的区域分布状况。
(五)银行业监管的角色错位
一是认为银行监管是万能的。银行业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无论监管体制多么有效和完善,都不可能彻底消除银行业固有的风险并保证单个银行机构不出现危机,监管者的责任是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危机的发生;同时金融监管不是控制银行风险的唯一手段,银行内部管理、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形成维护银行业稳健的三大支柱,健全的内控制度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因此银行经营者始终应承担风险控制的第一性责任,这一点在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均得到充分说明。对银行监管的上述局限性,银行业监管部门在向社会宣传及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理解方面显得力度不够,一方面易使社会各界将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责任主要放在监管上,一旦有风险暴露就归结于监管不力;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机构和市场其他参与者对监管当局产生依赖,不积极主动管理和监督风险。
二是银行监管代替银行管理。银行监管者的工作是负责制定审慎经营标准、发现经营风险、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整改效果和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而银行经营者要负责通过改善经营效益来提高竞争力,并达到监管当局审慎经营要求。银行监管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可以比作大夫和病人家属,监管者履行大夫的职责,负责常规体检、诊断病情和开出药方,银行经营者作为病人家属要负责照看病人按医嘱抓药、吃药和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果银行仍不能达到审慎经营要求,监管者将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直至让银行退出市场。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往往不仅是大夫,还当病人家属,投人大量的精力去做经营者的事情,如给银行下达各项经营指标,甚至有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将银行经营业绩好坏、不良贷款下降幅度与本部门监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待遇直接挂钩。这一方面使监管者要承担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过度的监管,压制了银行创新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六)监管人员的专业配置和培训问题
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我国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养方面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风险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还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这些监管内容不是某一个监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二是没有建立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银行业监管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同时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新知识、新的管理技术和新产品,对此监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银行业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因此学习也应成为监管人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尚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的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相当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对实施有效的银行业风险监管形成巨大障碍。
第四篇:我国便利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消费需求呈现扩张趋势,07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万亿元。由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及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等因素影响,作为连锁超市较充分发展后的继起并体现城市化特征的业态便利店勃然而生,在我国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然而,便利店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以发展的最好的上海为例,直到2006年便利店才首次实现盈利,我国便利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我国便利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连锁经营规模小,竞争惨烈
据日本7-11网站介绍,截至2006年6月末,7-11在全球拥有30473家店铺,截至2006年8月末,在日本国内的总店铺数高达11466家,仅在日本东京,7-11的数量就高达1488家。而发展的最好的上海2005年便利店店铺总数只有4100多家,2006年拥有上海便利门店总数51%的快客和可的便利才首次实现盈利。连锁经营规模小,内部连锁程度低,没有进行统一的采购和统一送货,这间接造成各个便利店分摊的销售成本增高,加之门贴门的竞争,导致单位成本增加,便利店商品的价格上升,顾客随之流失到超市。
(二)便利店定位不明确,选址分布不均,扎堆现象严重
在设点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同或相似,过分关注居住区,导致便利店网点过多、过密,彼此间的商圈重叠,忽略了办公区、学校和公园,从而使便利店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不能充分显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难免出现客流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影响了便利店的效益。
(三)商品与服务没有体现便利店的特色。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便利店在货品选择上与超市雷同,没有突出便利店“必需品、急需品、即食品”的优势,也没有自主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特色商品的能力,商品开发滞后,完全是超市食品,没有做到商品的差别化。同时作为优于其他零售业态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基本没有体现,许多便利店虽然挂着“便利店”的牌子,但却和连锁小超市基本雷同,仅是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只是一种超市概念的延伸,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
(四)信息化程度偏低,物流系统不完善,零售终端优势难以体现。
便利店在空间上的有限性,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门店的库存量,因此必须要求拥有一个能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多频度的及时配送需求的物流配送体系。国外业企业通过现代先进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来降低流通成本,而我国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很难实现规模化的大批量采购,同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投入也不足,尤其是在软件的应用上。这使得我国零售业在销售成本上明显高于国外大的零售商,导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二、我国便利店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采取措施实施连锁经营,实现规模优势
研究表明,一个便利店品牌要实现赢利至少需要100家的分店做支撑,因此要长足发展便利店,必须走连锁经营之路。作为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业态之一,除了国家扶持和银行贷款外,可以利用连锁店的商誉和知名度,发行股票和债券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也可采用职工入股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联合、购并、加盟等多种方式,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对我国连锁业实施资产重组、结构重组,来构筑与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营造中国便利店的“航空母舰”。实行集中设店的策略,吸收地区性的企业群,甚至将一些规模较小的连锁企业直接吸收,以增强企业实力,实现规模经营,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店铺选址多元化
便利店选址首要的因素是客流量的大小而非一定是在居民区,应该突破居民区、大型社区的界限,只要适合,就可发展。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化的选址计划,地铁站、加油站、写字楼、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公园及大型娱乐场所等都可以成为便利店的理想选址。这些地方的消费者的共同点是具备自主的消费能力,容易接受新消费观念,活跃的社会活动增加消费需求。所以,只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人群,提供便利的服务,便利店即可处处开花。
(三)开发独创性商品与服务,体现便利店的特色。
便利店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比的最大优点:一是便利,二是灵活。便利店的分布在地区的各个区域,便利店要想在与超市的竞争中立足,在商品满足目标顾客一般需求上,选择速食、预煮食品和一些常用品,这些商品共同的特点是品质好、保鲜度、规格适量、品牌知名度高;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消费特点,开发富有特色的专营产品,通过整合供应链促使供应商生产适应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与服务,提高运用数据的能力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自有品牌产品的开发能力;在经营时间上,按照国外的经验,便利店应该是24小时营业,这样才能最大地方便消费者。
便利店在经营商品范围和营业时间应该与其他零售业态,比如超级市场,大卖场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所以,便利店应该因地制宜地创建自身特色经营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顾客的便利需求,如可以考虑在便利店内设置传真机、打印机、公用电话、冷热饮水机、代售福利彩票、提供冲洗扩印服务等;代缴公用事业费、订购车票、船票和飞机票;同时可销售报刊、IP卡、交通卡;为附近的居民可送货到家,还可实行网上订货;提供免费打气等服务。使这种精细服务成为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最显著特征。
(四)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是便利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便利店的物流系统直接关系到其运作效率,其中温控商品的配送与管理又是关键中的重点,这也是经营能力的核心标志。便利店的物流系统应该分常温、冷藏、粮油制品、直送四个分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便利店公司的门店数量较少,如果独立建立物流配送系统并不经济,因此他们可以采取和其他零售业态共享物流配送服务的办法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来实现对商品的配送,以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国内企业在进行网点体系扩张的同时,必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技术,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实际,同时又具有扩展性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快捷、及时、高效的物流运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我国便利店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施连锁经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在充分发挥便利店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我国便利店的经营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摆脱亏损的局面,进一步发展。
第五篇:我国GAP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我国GAP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2009-10-30 21:53:06)转载 标签:
杂谈
这是我为《中药材》杂志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起草的论文,也是对03年以来我国GAP实施情况的一个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得到了如Z教授、X所长、S老师、W老师的赞同,使我很感欣慰。
正好今晚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短信,希望我的博客常常更新,令我惭愧,兹将此文就奉献于她吧„„,是为序。
提要: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中药材GAP认证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中药材GAP管理得以顺利推进。关键词:中药材GAP
前言
建国60年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严格的医药产品和医药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了对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和全过程的监管,从而使药品安全监管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还成为世界上第一次由政府来颁布和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以下简称中药材GAP)的国家。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是中药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源头,是GMP生产企业的“第一车间”。现代中药产业的兴起,需要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与规模化的支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实现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提高我国中药材的质量水平和竞争能力,做了大量的行业导向及法规建设。自1998年就开始尝试了对中药材生产过程(含初加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99年确定试点企业和试点药材,2002年4月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程(试行)》,03年9月又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及《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推动、实施了中药材生产企业GAP认证制度。2003年至今全国已有53家企业、42种中药材通过了GAP试认证,并在SFDA网站公告。
SFDA实施GAP认证制度迎合了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需求,对全国各省市发展精细农业,发展企业+农户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实施规范化生产形成了巨大的推力。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除已通过GAP认证的品种之外,我国约80—100种人工栽培的中药材中,有如远志、檀香、玉竹、桑百皮、黄精、山慈菇、虎杖、白首乌、半夏、肉桂、柴胡、芦荟、灵芝、罗汉果、茯苓等药材亦纷纷进行了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
对我国中药材生产组织实施GAP认证制度,一来确保所生产的药材免除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保护中国公众的用药安全;二来提升我国中药材品质及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能够通过发达国家的绿色屏障,增大国际植物药市场销售份额,发挥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传统优势和巨大潜力、造福国民。所以,我国中药材GAP认证制度作为药品监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进一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并持续而有效地推进。尤其在国务院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药注射剂又频发不良反应、面临质量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从源头控制好中药材的质量,更需要我国中药材GAP认证制度迅速完善、大力推广、逐步实施。
我国现行中药材GAP认证实施方法存在问题探讨
03年GAP认证制度推行以来,总得说来进展不够快,通过GAP认证受控的中药材数量不够多,覆盖的中药材GAP生产规模不够大。因此,我国中药材质量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即使在全球回归自然浪潮汹涌,植物药市场每年增长8—10%,08年规模超过600亿美金的前提下,我国08年中药(含中成药、植物提取物、饮片、草药)出口额仅13.09亿美元,仅占全球植物药市场的2.18%;其中草药出口额总计约1亿美元,仅相当于08年韩国人参1个品种出口额(约1亿美元)。我国中药材出口受阻主要原因依然还是重金属及农残超标,未能通过各国的绿色屏障。
此外,近年来我国中药注射剂ADR事件的频频发生,使中国公众对中成药的安全性产生了很大质疑。确保药品质量,维护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共同的重要社会责任。SFDA为了“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2000年),已频频出台有关的技术要求如《中药注射剂研究技术要求》(1999.11)、《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00.8)、《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2007.12);今年更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09.7)。但很难设想品种不纯、活性成分含量不稳定,农残、重金属等超标等品质低下的中药材能够制造出高品质的中药制剂,获得高品质的中药材无疑是制备高品质制剂的重要前提。《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2009.5)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明确指出“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凸现了我国中药材GAP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迅速持续地推行中药材GAP认证为形势所需、大势所趋、不容迟疑。
因此,如何迅速完善我国中药材GAP认证管理法规体系,在全国加快实现对中药材生产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少花钱多办事出实效,就成为燃眉之急。
回顾我国中药材GAP管理体系及实施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GAP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操作指南、技术指导原则,已有的GAP管理指南也不够完善。
(2)由于缺乏各种指南,认证企业需要承担规范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任务,加大企业实施GAP管理的刚性成本,并由于知识产权障碍,造成同种药材重复研究,高水平重复,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3)国家历年来为GAP耗费巨资的各种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结果未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形成合法的规范(指南)在全国推广,指导每一种中药材的规划化生产,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
(4)对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缺乏明显标志,缺乏法律保障,违背“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规律,政策导向上不利于我国中药材生产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针对以上四条缺陷具体说明如下。
中药材GAP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众所周知,实施中药材GAP难度很大,因它涉及技术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如农学、生物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管理学,等等。各种专业又涉及多种学科知识,比如农学的植物保护、种子学、生态环境学、物种鉴定学,药学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动物学的饲养繁殖,等等。此外,因为实施对象品种众多(如人工栽培约上百种药材),加上涉及生物多样性,受地理环境、气候等未知因素制约,可控程度差,就更加需要对GAP实施者进行详尽的指导。
目前我国GAP仅SFDA颁布了一部《管理规范》、一个《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一个《认证管理办法》(2002年)。另加上一部《GAP实施指南》(2003年,中国药材GAP促进会、SFDA培训中心合作)。经多年的实践证实,仅仅依靠上述规章及资料,难以胜任对GAP实施者指导的需要。
中药材GAP,涉及中药材产地生态环境、种质和繁殖材料、栽培与养殖管理、采收与初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质量管理、人员和设备、文件管理等方方面面,而且比欧洲、日本的GAP还多覆盖了动物药材。因此,GAP需要制定众多的技术指南和管理指南,来详尽地指导广大的GAP实施者建立中药材的GAP管理体系,进行每一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操作,通过GAP的认证。并通过GAP认证来确认和指导实施者所建立GAP管理体系,真正符合GAP规范要求,确保所生产的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举例SFDA对同属药品监管体系组成部分的新药审评,近年来就发布了许多的指南,比如2005年3月就一次性发布《有关化学药品指导原则》17个,《有关中药、天然药物指导原则》17个。之后又陆续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008.1),《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20060.7)、《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2007.7)、《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2009.7)、《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2009.7)。正是这些众多的指南指导了新药的研究者如何规范地进行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临床试验、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确保了我国新药研究水平。充分展示了面对一个性质复杂的药品监管领域中,各种技术指南的重要性。
另如世界上第一个实施GMP管理的美国,40多年来,美国FDA陆续发布有关GMP管理的相关指南(Guidance)或其草案(Draft)就达20多个,涉及计算机系统验证和自动化过程验证及检查、生产过程(工艺)验证及检查、灭菌工艺检查、非肠道用药冻干制剂检查、人用和兽用药品申请时提交灭菌工艺验证文件的指导、质量控制实验室检查、质量控制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清洁程序验证检查、鲎试剂测试法作为细菌内毒素检测验证、生物技术检查、高纯水系统检查、取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验证、认证程序指导、对国外药品生产厂家的检查、FDA检查员指导手册、药品生产检查程序、色谱分析方法验证、分析方法和工艺的验证、化学原料药检查指导,连对“药品工艺档案” 都发布指南加以指导。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药品监管所需要应对的管理系统越复杂,其相应的法规和技术指南就应该越细致、具体,以达到:
——方便实施者正确学习、理解、掌握、执行法规与技术要求,减少过程偏差、确保实施效果。
——方便认证检查和监管人员正确学习、理解、掌握法规与技术要求,统一检查标准,减少检查偏差、确保检查效果。
——方便实施者与检查员在发生争论时使第三方作出正确裁断。
GAP认证企业负担过重
正是由于现行GAP技术、管理指南的严重匮乏,致使我国GAP实施者(主体为企业)被迫承担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及管理研究的任务。
SFDA目前7次公告通过GAP认证的53种次药材(品种共42种),企业不仅需要承担GAP管理体系的研究建立,还需要承担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建立。SFDA对企业进行中药材GAP认证,成为了对企业研究创立(!)的中药材管理体系的确认。
该模式弊病如下:
(1)知识产权无法实现社会共享、进行高水平的重复、严重浪费社会资源: 比如人参:04年—07年,分别有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公告1,2004.3.16),吉林长白参隆集团有限公司(公告2,2004.12.29),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公告5,2006.12.25),松县宏久参业有限公司(公告6,2007.12.29)等,四家企业分别独立、封闭进行了人参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GAP管理体系的建立,所研究的人参规范化种植技术在通过认证后,未向社会公开、实现资源共享。又比如山茱萸:已通过GAP认证的四家企业,也均系分别独立、封闭进行山茱萸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及GAP管理体系的建立,既未进行相互进行资源共享,也均未向社会公开。尤其河南南阳县境内,在生态环境完全相似的前提下,就有两家企业(南阳张仲景山茱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南阳山茱萸有限公司,公告1、4),分别进行了两次山茱萸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如太子参、板蓝根、平贝母、三七等品种。
这种由GAP实施者承担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及管理研究的模式,导致通过认证的企业消耗巨资进行的研究成果——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技术,却制约于知识产权的归属无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资源。按照现行的模式,我国地大辽阔,如与水稻相似的薏苡仁,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均可以栽培。若上百种中药材均需要更加众多的企业、分别各自为营地进行重复研究,难以相象在中国实施中药材GAP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年旷日久、势必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2)增加了GAP的实施难度和准入门槛:
由于该模式由企业负责摸索建立游戏规则并执行,不仅艰巨、复杂、耗费人财物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因为专业知识及理解的局限性(比如浙江康莱特集团薏苡仁GAP认证进行初审时,企业未进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导致所建立的GAP管理体系发生各种偏差,难以真正达到GAP规范要求的目标(这可能也是SFDA对目前已经通过GAP认证企业采取小心观望,不给予GAP标识的原因吧)。
该模式还大大提升了生产者实施GAP技术和管理难度,提高了实施GAP的技术门槛和刚性成本,因为无论建立GAP管理体系还是研究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都需要各学科专家团队的支持。我国中药行业企业尚公认普遍“小、散、乱、差”,创新能力极其薄弱又缺乏资金,更何论技术水平及质量管理能力更逊一筹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因此,该模式客观上会将大量的中小企业(含药材经销商)挡在了GAP实施主体之外,使得GAP难以普及推广。但由于大量的中药材是由中小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生产出来的,所以也就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整体提升我国中药材的质量品质。
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
1999年我国实行中药材GAP以来,政府如科技部、发改委、农业部加上地方政府纷纷立项投资扶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比如国家发改委就为浙江省铁皮石斛投资100万扶持其通过GAP认证。但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这些分别由科研院校或企业承担的研究成果,未通过有效的形式向社会公告,成为社会的共同资源。导致我国GAP认证制度实施6年来,作为中药、天然药物质量的源头控制,SFDA迄今为止还没有颁布任何一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未能够对我国境内的中药材生产进行指导,也就未能迅速提升我国中药材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国家拨给企业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经费,由于研究成果属于企业知识产权私有。虽然使企业通过GAP认证,却未能成为社会共享、法定的公共资源。使得政府各部门历年来为GAP投入的巨额资金,所形成的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结果,未能得到合法的社会推广。在重复研究、浪费企业资源的同时,还浪费了国家的巨大投资,大大提升了实施中药材GAP的社会成本。
所以,我们需要研究采用更好的模式,如何化最少的钱获取最好的社会效益的模式。
对通过认证的产品缺乏标识,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
SFDA对已经通过GAP认证的企业,仅在网上公告,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中药材未给予认证标志,这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欧盟和日本均对于通过GAP管理所生产的药材,按批号贴上专用的标识,符合“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规律,保障了GAP实施者的经济利益。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自然地引导生产者生产高品质的药材,最终实现了共嬴:既保证了公众的安全用药,又保障了生产者的投入回报,也减轻了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所以,不给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发放标识,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GAP标识将鼓励及引导我国更多的生产者主动实施中药材GAP管理。
我们的建议
针对以上讨论所提出的缺陷,我们建议整改措施如下。(1)SFDA应完善现行GAP法规:
SFDA应组织专家及已通过GAP认证的企业,研讨GAP认证实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修订现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GAP检查评定标准》、《GAP认证管理办法》等。并根据各企业GAP管理的经验,组织重新修订现行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列出GAP体系关键管理流程及关键记录的目录,明确各种管理流程和记录的主要内容,以指导生产企业方便地建立完善的GAP管理体系,顺利地通过中药材GAP认证。
显然,由SFDA组织协会、专家来研究制定并颁布《实施指南》,指导企业实施GAP管理的模式,比较以往中国企业自行创立各种管理流程,前者无疑将更加规范、科学、严谨、可操作,避免发生重大偏离和差错,同时也将大大减轻生产者实施GAP、及SFDA在全国推行GAP认证的难度。
此外,SFDA还应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对如何进行诸如野生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物种鉴定,种子、种苗检疫,环境监控、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研究、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研究、最佳采收期研究、初加工技术研究等,制定和发布指导原则,规范科学研究方法、明确技术要求。(2)SFDA应组织研究、发布各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 为了指导国内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生产原料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应启动并持续进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计划”,努力提升我国中药材的质量水平。该计划同样应类似“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纳入《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由国家财政应拨专项资金扶助进行。
SFDA应组织各高校药学院或农业大学、药物研究所、国营农场、国营林场、农业实验基地或企业共同研究、颁布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类似《中国药典》汇集成册、定期修订再版,指导生产者规范化生产中药材。
“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计划”还应取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农业部、科技部及各协会如GAP促进会、各省中药材协会等的合作,以多方面地汇集社会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专家和各级专业组织的作用。
“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计划”应结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优先研究、发布中药注射剂原料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生产技术,并对按照技术指南生产的企业进行GAP认证,配套法规强制要求中药注射剂原料药材采购自通过GAP认证的企业,以解决中药注射剂高品质原料药材的来源。
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需要经过实验基地的生产试验,实行成熟一种发布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邻邦日本的方法值得借鉴,兹介绍日本《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计划如下:
1988年,日本厚生省为了解决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初加工,确保药用植物的优良种苗及其栽培技术的指导,开始进行“药用植物形态调查,及制定栽培品质评价指南等”的课题研究。
该课题以国立卫生试验所生药部及所属的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为主,吸收日本各大学药学部、药科大学,药学界专家及各地的药用植物栽培组织的参与。由厚生省提供经费,农林水产省协助。为使药用植物向农业化发展,农林水产省还制定了振兴地方补助金制度,谋求药用植物栽培的产业化、规模化。研究进展在每年的日本药学会年会上交流论文或者在《药局》等杂志上发表。厚生省药务局又汇总了研究成果,组织出版日本《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指南。1992年至2002年陆续出版了10册共52种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指南,如黄连、地黄、大黄、当归、三岛柴胡(1992,第1册,5种);莪术、桔梗、川芎、薏苡仁、红花(1993,第2册,5种);决明子、钩藤、紫苏、荆芥、芍药(1994,第3册,5种);郁金、颉草、番红花、苍术、紫草(1995,第4册,5种);印度蛇根木、白术、人参、老鹳草、牡丹皮(1996,第5册,5种);母菊、黄芪、欧龙胆、黄芩、鱼腥草(1997,第6册,5种);栝楼、黄柏、枸杞子、熊果、宽叶远志(1998,第6册,5种);山栀子、当归、防风、附子、茯苓(1999,第8册,5种);茵陈蒿、花椒、番泻叶、延命草、木香、麻黄(2000,第9册,6种);贝母、细辛、夏枯草、甘草、乌药、牛膝(2002,第10册,6种),等等。《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计划出版日本可能栽培的药材共80种。形成GAP专论,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总论即日本的GAP—日本药用植物栽培规范,2003年3月已形成草案。日本GAP定义为:GAP是生药、生药制剂、汉方制剂及相关原料生药生产、栽培、加工炮制及品质评价的规范,以《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指南为中心,日本药局方规格为基础归纳总结而成。(3)对通过GAP认证的产品给予标识:
在规范了企业GAP实施的前提下,建议SFDA对通过GAP认证的企业所生产的中药材给予GAP标识,遵循国际惯例、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使优质的药材实现优价,引导及保护生产企业实施GAP的积极性。
简言之,随着药品监管部门发布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技术研究指导原则和GAP管理指南,指导生产者正确、规范地实施中药材GAP管理并通过GAP认证,肯定将极大地提升我国中药材质量水平,保障中国公众的用药安全,凸现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并且杜绝社会资源的浪费,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来有效推进我国中药材GAP管理,使我国中药材GAP认证制度得以迅速推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主要参考文献:
1.日本有机农产品认证指南,日本农林水产厅 2.《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指南,日本厚生省
3.《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