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新华网 2001.06.06 14:06:4
4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必然是一定的经济制度的反映。解放前,傈僳族的原始残余不仅反映在土地制度和生产、交换等方面,同时更大量地从社会组织、婚姻制度、宗教习俗和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等备方面反映出来。在社会组织方面,各地区的傈僳族内部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氏族组织的名称和氏族制度残余,傈僳族把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称为“初俄”(即氏族)。在定居怒江以后,各个氏族因散居各地,原来的氏族组织很难得以保持,氏族内部除保存着象征性的共同名称、还有血缘亲属以及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外,在经济生活方面已经很淡漠了。整个怒江地区的傈僳族,解放前尚保留虎、熊、猴、羊、蛇、鸡、鸟、蜂、荞、竹、麻、茶等十多种氏族的名称,这些以动植物命名的氏族名称,同时又是该氏族图腾崇拜的象征。居住在崇山峻岭、悬崖陡壁的怒江大纵谷的傈僳族先民,当他们还处于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主的原始生活时代,获取为他们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动植物,就成了当时居民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某些动物虽能提供食物的来源,但又常常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危害,因而对某些动物产生了一定的敬畏心理,由害怕而被迫把某些动物当作图腾来崇拜,或者当作自己氏族的保护神灵。无论是出自获取的实在利益或因敬畏而产生的崇拜,可以说都是僳僳族先民当时经济生活的直接反映。
解放前,在僳僳族社会生活中,各村寨之间虽未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关或明文的法规,但也有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不见诸文字的习惯法,来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些习惯法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有关财产的继承,婚丧娶嫁的传统风尚,对债务或契约的处理,对盗窃或其他不法行为的制裁等。有些纠纷如不能用协商、劝告等方式解决时,只有以“神判”的方式解决。怒江傈僳族较为流行的“神判”形式有“抛血酒”(即由原被告双方请一中人,约好时问,杀一只鸡,把鸡血滴入酒中,然后洒在地上,如在短期内被告发生疾病或其他凶事,即为输理)、“吃血酒”(即由原被告请中人作证,杀鸡或小猪一只,把血滴入酒中,然后双方对饮血酒,在短期内被告遇有凶疾即为输理,否则即为诬告,原告人要杀一只小猪向被告人赔礼)和“捞油锅”(即被告人要用手伸入煮沸的油锅或沸水中,将锅中石块捞出,如手被烫伤,即认为有罪)。这类“神判”大多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迷信色彩,有的也深深打上了封建意识的阶级烙印。由于生产力水乎的低下和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不可理解,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也盛行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内地傈僳族则大都崇拜祖先。无论内地或边疆,由于迷信鬼神,举行丧葬、节庆、疾病都要请巫师(傈僳语称“尼帕”或“尼古帕”)杀牲祭鬼,敬神卜封。在这些宗教活动中,往往宰杀大量牲口,耗费无数粮食钱财。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也有少部分傈僳族人民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资料来源:多彩云南网站)
第二篇:傈僳族民间神话故事
刀杆节
傈僳山寨的传统“刀杆节”真是热闹极了。每逢农历二月初八这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上红红绿绿的鲜艳服装。姑娘们更是打扮得绚丽多彩:头戴珊瑚料珠帽,胸前挂着贝壳带。小伙子们头裹红布包,身背熊皮箭包,腰挎倡导,手拿弩弓。人们个个精神抖擞,欢欣鼓舞,成群结队来到刀杆场,观看“下火海,上刀山”表演。场上人山人海,铓锣声、琵琶声、口弦声……混杂在一起,比赶街子还要喧腾。
这个“刀杆节”已经流传五百多年了。每逢傈僳人欢庆它的时候,就在刀杆场烧起熊熊大火,架起直立的刀杆,铓锣声传遍四面八方。状小伙们欢乐地围着篝火“跳嘎”,表演“下火海”的奇技:他们头扎大红巾,身穿大红衣,腰系红、绿、黄、白、花五色纸巾,赤着脚奔向火海,先是赤手把烧红的铁链从“火海”中拉出,绕在身上,居然不被烫伤,这叫“拉火链”;接着依次单脚、双脚反复多次在通红的火塘中间跳跃,把炭火踢出一丈开外,起脚时,踢起一个火的瀑布,又迅速后仰,脊背落在烫火上,身下火星闪灼,五彩纸巾冒烟起火,这叫“打火滚”;之后,表演者又捧起通红的火灰擦脸,居然也不会烫伤,这叫“洗火脸”。这些高超的技艺使人赞叹不已。“爬刀杆”更令人惊服;这是用磨得发亮的三十六把长刀,刀口向上,捆扎在两根木杆上,像一架“刀梯”,当中有三台刀梯是扎成剪刀形的。三个精壮的傈僳汉子,赤着双脚,踩蹬在刀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一直到插满旗子的刀梯上。接着又一级级下到地上,脚底板没有一丝血痕,也没有划破的痕迹。这时,场上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表示对他们的勇敢精神和精妙技艺的赞美和祝贺。
提起这个节日,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兵部尚书叫王骥,受朝廷派遣,来到云南边远的傈僳族居住地区。王尚书率领兵马进驻边境后,在当地百姓的配合、支持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土地。为了防范敌人再侵犯、掠夺傈僳人家,也为了防范土司的叛乱,他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哨卡,同老百姓共守疆土,保障了傈僳人家生命财产的安全,使他们在边境繁衍生息,过上了安定日子。王骥还引导傈僳人固定耕地,保护森林,饲养牲畜,使牲畜得到发展。他深谋远虑,从防御外敌的长久之计着想,让傈僳族青壮年习武练勇,日夜操练兵马,决心使边境变得民富兵强。可是,朝廷内的奸臣却借机诬陷,告了王尚书的状,说他在边境招兵买马,企图反叛朝廷。皇帝听信了谗言,突然把王骥召回京城,并在农历二月初八那天,用毒药把他害死了。
王骥被毒害致死的消息传到了云南边疆的傈僳山寨,人们又悲哀又愤怒,个个怀着满腔怒火。他们没有忘记王尚书的恩情,立誓要为他伸冤。可是,在那个年代里,真是山高皇帝远呵,傈僳人的悲恨无法申诉到朝廷。怎么办呢?他们想:王尚书被害了,可是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傈僳人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办好庄稼,养好兵马,练好闯火海、上刀山的武艺,决不让外来敌人侵占一寸国土。为了纪念王骥,并表达傈僳人保卫疆防的决心,大家就把二月初八这天定为“刀杆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搜集整理:杨尚礼
插
图:陈
力
鲁基曼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泸水县称戛出了个傈僳农民英雄鲁基曼。他率领当地数百穷苦饥民起义,威震怒江两岸。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中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鲁基曼的故事。
鲁基曼的老家在兰坪。他八岁那年,阿爸因不堪忍受兔峨土司的压迫,领着全家人,翻越碧罗雪山,渡过怒江急流,逃难来到称戛,在双奎地寨子落户。
江东的老虎吃人,江西的老虎也吃人。称戛的土官头人和兔峨的土司一样黑心肝。那多如牛毛的租税,逼得穷人难以生活。搬到双奎地才两年,鲁基曼和他的阿妹就成了土舍阿恰斯帕的娃子,整天给土舍当牛做马。又过了两年,阿爸因交不上土舍要的麝香,被活活吊死。阿妈织不够抵租的麻布,被打得遍体鳞伤,也在一个大雨天含恨死去。那些年,有多少人家被土舍的租税压得踹不过气来,多少兄弟姐妹背井离乡,逃进深山老林躲难。
看着父老乡亲受苦受难的悲惨情景,鲁基曼心里暗暗发誓:要报仇,要把土舍全家都杀死!他砍来岩桑做弩弓,砍来山竹削成箭,每天都和放牛伙伴一起练射。他有一把闪亮闪亮的长刀,一有空儿就抽出来舞上一会,放牛场上的每一棵树都被他的到劈过几遍。就这样,鲁基曼在苦难和仇恨中长大了。刚满二十岁,鲁基曼就长得又粗又高,宽宽的腮帮,浓眉大眼,戴着黑布大包头,站着就像一座山。方圆几十里,论力气,谁也不是他的对手。又一次寨子里的两条水牯子牛打架打红了眼,越斗越猛,秧田都踏坏了,乡亲们干着急。鲁基曼来了,只见他一手握一支牛角,轻轻地就把两条牛隔开了。鲁基曼不光力气大,还射得一手好箭。说打老鹰的头,绝不会射着脖子。上山打猎从没空过手。每次打回野物,他都把肉平均分给伙伴和乡邻,把兽皮送给寨子里的老人。由于鲁基曼本领高强,侍人和气,人们都很信任他,在他周围聚着一大伙生死相依的朋友。属羊年十月的一天,鲁基曼跟两个朋友商量说:“土舍老爷把我们当做野物,我们苦死累活,他却不劳而获享清福,这样不公平的气我们受够受饱了!”鲁基曼的脸气得通红,胸脯一起一伏:“只有把欺压我们的阿恰斯帕撵走,把那些无恶不作的乡丁杀死,才有活路!”
两个朋友拉着鲁基曼的手摇着:“大家早把土舍老爷恨透了,只要你肯领头,我们就跟着干!”
造反杀土舍,可不像平时上山撵麂子马鹿。鲁基曼和两个朋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第二天清早,寨子边的大核桃树上,寨子里的公房周围,到处出现了画着许多弯弯道道的纸。鲁基曼的两个朋友对人们说:“这是‘天书’,只有鲁基曼才看得懂。鲁基曼是神汉,他会飞,能跟鬼神讲话,他是天神派下来杀土官、让我们过好日子的。”于是,人们去请鲁基曼讲解“天书”。鲁基曼站在土坎上说:“前久我观看天象,看见靠近土舍家那边的一颗星星陨落了,我们寨子上空却升起了一颗明亮的新星,这就是说,土舍的气数已经尽了,阿恰斯帕的末日已经到了。昨晚天神下书告诉我们,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就能把阿恰斯帕从称戛地方赶跑,穷人就可以过好日子。”
鲁基曼的话就像干柴点上了火,乡亲们纷纷摩拳擦掌,欢呼响应。平时,人们曾得到鲁基曼的许多帮助,他们崇拜鲁基曼,认定只要找他说的去做,什么样的事都能办成。这次,他们愈加相信鲁基曼能给穷人带来吉祥和幸福。
时机成熟了,鲁基曼在双奎地扯起了造反旗,拉起了起义的队伍。不多几天,双奎地周围的七个村子都起来响应。老大爷们拿来收藏多年的弩弓、长刀、妇女们背来包谷、南瓜,还赶着猪羊,慰劳起义队伍。那几天,双奎地村子人欢马叫,山歌声十里八寨都听得见。
经过抽签打卦,选择了吉日良辰,鲁基曼便下令杀了九头牛、九口猪、九只大公鸡,祭请天神,保佑出征。接着,起义军在鲁基曼的率领下,饮血酒,发誓生死与共、祸福同当。牛角号吹响了,队伍高声呐喊着冲向土舍老爷住的寨子--大村子。阿恰斯帕看见这么多的人像山塌一般扑下来,吓得尿都撒在裤子里,慌忙叫家丁抵抗。鲁基曼冲在最前头,一跃跳刀一颗大石上,拉弓搭箭,接连射死了土舍家的九个弩弓手,别的家丁见势不妙,不敢在露出头来。愤怒的人群就像决堤的洪水冲过去,把土舍门前的石狮子推倒了,把包有铁皮的大门撞开了。鲁基曼率领长刀队冲进院子,闪光的长刀直向家丁头上砍去。不到吸一锅烟的工夫,起义农民就占领了大村子。趁天末黑,鲁基曼砸开土舍的仓库,把阿恰斯帕家的粮食、金银和布匹绸缎,都拿出来分给穷人,连夜杀翻了土舍家的猪和牛,邀请几个村子的饥民都来吃肉喝酒。
篝火映红了江东的山,照亮了山脚的水。起义队伍和赶来庆贺的乡亲们肩并肩,手拉手,围着火堆唱起激昂的“摆时”“莫广”,跳起欢快的舞,庆贺起义胜利,歌唱英雄鲁基曼。
胜利容易使胜利者丧失警惕,失败却使失败者疯狂百倍。阿恰斯帕趁起义军和家丁混战成团,悄悄从后门逃走,连夜跑到六库,向段土司报告鲁基曼造反的事。六库土司手忙脚乱,赶紧通知鲁掌和大兴地土司出兵征缴大村子。一天拂晓前,土司的兵马悄悄从芭蕉河爬上来,包围了大村子,并在鲁基曼队伍住的篱笆房,劈向敌群。一刀一个,两刀两个,他的长刀所到之处,土司兵就像砍麻杆那样一片一片地倒下,杀得真是痛快极了。可是,土司兵丁像蚂蚁一样多,“摆时”、“莫广”:傈僳族唱调名。
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怎么也杀不绝。忽然,鲁基曼的肩上不幸中了一箭,他忍着巨痛,杀开一条血路,奔向深山。
土司见撒下的大网没有把鲁基曼网住,反让他砍瓜切菜般剁了许多兵丁,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气得乱骂兵丁无能。他马上又命令余下的兵丁都去追击,还派人从各个寨子强迫征集老百姓去搜山。鲁基曼被围困在托向瓦地寨子旁边一堵叫排扁密的大岩子上。岩子很陡,从岩下看见鲁基曼枕着布包头,裹着麻布,横躺岩头,但弩箭射不着他,兵丁们也无法爬上去。阿恰斯帕看这情景,便想了个恶毒的办法:在岩脚堆起几大堆柴草,柴草上面撒上几十箩辣子面,再烧起大火来。浓烟滚滚,冲向岩头,辣味呛得附近的麂子、岩羊都纷纷逃走了。这时,鲁基曼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伸伸腰,整整长刀和弩箭包,弯腰钻进旁边的一个小岩洞里去。大火过后,烟消雾散,土司兵四处搜查,却连鲁基曼的影子也见不到了。兵丁们神秘的议论起来:“鲁基曼有神功,怕是从天上飞走了。”其实,鲁基曼钻进去的那个山洞一直通到山脚,别人都不知道,他从洞里安然远走了。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土司又想出一条毒计,他撤回搜捕的兵丁,让土舍阿恰斯帕四处散布说:“土司土舍不记仇,只要鲁基曼回来归顺,土司不会杀他,还给他做官呢!”暗地里,段土司却拿出三千两白银收买鲁基曼的头,派出许多爪牙到处探查鲁基曼的行踪。
两个月后的一天,鲁基曼回到双奎地。这时,他肩上的箭伤已经治愈,打算把走散的起义兄弟重新找拢,再跟土司土舍干。可是不巧,弟兄们都找不到了。土司已将双奎地一带的房子都烧光,把老百姓都拉去六库修衙门了。鲁基曼看着化成灰烬的寨子,想起战死的弟兄时,不幸,身子一阵阵发颤。原来,鲁基曼东奔西走,两个月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几经折磨,身子非常虚弱,终于使这铁汉子病倒了。
称戛有个游手好闲的懒汉,一日转悠到双奎地,想在烧塌的破烂堆里拣点东西,突然看见鲁基曼躺在石块上打哆嗦,不由一惊。他早听说土司出重金收买鲁基曼的头,现在鲁基曼病倒了,真是发财的好时机,可是他从来胆小,不敢杀人,只在心里暗打主意:给土司报个信去,不说三千两银子,也该得个一千两吧。想罢,一溜烟跑到土舍家里告了密。
土舍听了懒汉的话,有吃惊又高兴,马上派兵丁前去,趁鲁基曼病重,把他五花大绑,带到大村子里。土舍见鲁基曼身高体壮,不但勇敢,武艺也好,心想:要是这么一个勇夫当保镖,以后还怕什么人造反,这怒江小天下不就永远是我们段家的了吗?于是,吩咐手下人好好招待鲁基曼,打算把他收买过去。可是鲁基曼即不吃硬,更不吃软。土舍和管家每次来劝说,都被鲁基曼骂得狗血淋头。土舍不死心,又施个美人计,领着三个女儿走进关押鲁基曼的房间,露出一口黄牙,满脸奸笑说:“我的兄弟,只要你为我做事,我就把她们许配给你做妻子,那时我们就是一家人啦,你可以做官,过神仙一样的自在日子。”鲁基曼鄙夷地看了土舍一眼,硬铮铮地说:“我们傈僳人有句话,‘老虎不能和羊群关一圈’,穷人和土司怎么能成一家呢?我宁可被杀头,也决不背叛穷苦乡亲!”说完,“呸”地一声,把一口唾液直吐到土舍的脸上,哈哈大笑起来。土舍气得浑身发抖,咆哮着叫兵丁把鲁基曼拉了出去。
第二年春天,在称戛大村子附近的山坡山长出许多石榴树,五月开花像火一样红,十月结果像血一样鲜,红润润的籽粒又大又甜。寨子头的那颗石榴长得格外高大,人们说那就是鲁基曼的化身—他死了,心血变成甜蜜蜜的红石榴,奉献给故乡穷民百姓们。
搜集整理:祝华生 欧志明
弩弓大战英军
公元一九一〇年十二月三日,英帝国主义委派驻缅甸密支那官府赫滋上校,率领英兵两千人,军马千余匹,由佛罗指挥,武装侵占了片马地区,当时,高黎贡山冰雪封冻,片马与内地交通阻隔,侵略军暂时得手后,烧杀抢掠,横行一时。
片马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奋起抗击侵略者。他们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抗英队伍,身披蓑衣,赤裸双脚,号称“蓑衣兵”,神出鬼没,伏击英兵。与片马仅有一山之隔的怒江两岸各族人民,听到片马被站的消息,自动组织起了抗英弩弓队,一时间便聚集起了四百多人,加上泸水各土司派出的民团百多人,一共五百多人。傈僳族神箭手褚来四,就是弩弓队里有名的一条好汉。传说,从山坡上滚下一个南瓜,褚来四连射五箭,箭箭射中飞滚的南瓜;朝空中抛起一根竹竿,不等竹竿落地,褚来四能用飞刀把竹竿砍为三截。大家都佩服他。
一九一一年二月,高黎贡山上的积雪开始消融。弩弓队兵分南北两路,向片马挺进。由南路出发的弩弓队,有二百多人。这支队伍身挎弩弓,手持大刀,吹着牛角,擂着锣鼓,登上高黎贡山,经过古炭河寨直奔片马丫口。片马丫口是怒江与片马之间的主要通道,这时已被英军占领,构筑了工事。弩弓队刚到丫口下面,就被英军的强大火力封锁了道路。弩弓队机智地避过敌人的枪弹,钻进路边密林,不畏艰险,攀藤附葛,从两头迂回包抄盘踞在丫口上面的敌人。眼看就要爬上丫口了,弩弓队一个个张弓搭箭,向鬼子兵射去,团丁们手里的毛瑟枪也开了花。鬼子兵措手不及,纷纷钻出了工事,准备逃窜。弩弓队跃出密林,乘胜前进。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鬼子援兵抢先登上了丫口,以强大火力压了过来。弩弓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坚持战斗。最后,终因怕死保命的六库土司段浩、段济两兄弟临阵逃跑,下令团兵全部撤退,弩弓队孤军作战,没能攻克片马。
从北路出发的另一路弩弓队,也是二百多人,这一条路地形交通情况比较复杂,由一些熟悉片、古、岗、情况的人担任头领。出发以前,他们事先侦查了敌情,了解到有一支英军巡逻队在这一带活动。这支英军巡逻队,白天上山巡逻,夜晚下山宿营。他们就白天隐蔽在丛林里,占据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深夜冒着寒风,踏着冰凌进军。
这天天亮以后,英军巡逻队又上山来了,为首的是一个高鼻子英国军官。巡逻队走过密林边,被林中跳出的一名大汉挡住了去路。原来是弩弓队埋伏在这里,这人就是褚来四。褚来四拉开黄桑弩,对准鬼子军官的眼睛,一箭射去,鬼子军官便应声倒地。顿时,密林里,万箭齐放,火炮轰鸣,吼声震天,弩弓队发起了进攻,鬼子兵乱作一团,弩弓队一鼓作气,把他们追下山去。
弩弓丢追赶鬼子兵,来到英军哨所。鬼子兵凭着工事妄图负隅顽抗,阻止弩弓队前进。
强攻失利后,弩弓队改变了战术,设法断水围困敌人。鬼子的饮水是靠山上淌下的一股溪流。弩弓队据守在高山密林里,控制了水源。褚来四从山上采来剧毒的辣姜木,捣碎后放进水里,待毒汁流进鬼子饮用的水塘,然后把水沟堵死。鬼子兵的饮水水源被切断,成了一群干蚂蟥。到第三天,再也困不住了,只得丢下工事,逃下山去。褚来四一马当先冲下去,捣毁了鬼子兵巢穴,又继续追赶鬼子兵。鬼子兵逃到山下的一个村子里,凭借民房作掩护继续顽抗。弩弓队与之周旋了一阵,便将主力撤进丛林。待到深夜,趁敌人熟睡,一举冲进村子。直到天明,鬼子兵才突破一个缺口,向片马方向逃窜而去。
在怒江各族人民抗英武装的追击下,最后,英帝侵略军只得紧紧龟缩在片马营房老巢里,不能动弹一步。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英帝侵略者军不得不于一九一一年三月撤出片马,并在一九一一年四月十日给当时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正式承认片马、古浪、岗房各寨属于中国领土。
擂石痛打鬼子兵
一九四二年,日本鬼子经腾冲、片马向泸水上江地区窜扰,铁蹄所到,处处狼烟。傈僳人民奋起抗击,用大刀、弩箭、竹签、飞石,狠狠打击侵略者,使日寇惶惶不可终日。
丙贡乡马掌寨有胡家二兄弟,傈僳族人,当年三十上下年纪。哥哥胡金柱,人称“胡打山”,弟弟胡锭柱,人称“二打山”,都是寨里有名的猎手。平时,进深山,入密林,攀悬崖,翻峭壁,穿云射箭,猎取虎豹豺狼和山麂马鹿各种野兽,十分机智勇敢,又乐于帮助穷人,很受村里群众敬重。
一九四三年冬月十五日清晨,马掌寨的乡亲们刚刚起床,有人发现离寨子四五公里的练地丫口大路上,影影绰绰地有一队鬼子兵,正向马寨蠕动,大家知道这又是鬼子兵进村“扫荡”了,于是立即传告全村,收拾东西,扶老携幼,向后山密林转移。胡金柱弟兄,自告奋勇,留在最后,保护乡亲们的安全。
鬼子兵进村以后,抓不着人,抢不着东西,像群饿狼,东撞西扑,爬崖子,钻山箐,寨里寨外,漫山遍野搜捕,“叭叭叭”乱放枪,却不见一个人影。
正在这个时候,四个钻进箐里的鬼子,突然听见头上“哔啦啦”一阵巨响,密林深处一个夹漕河口滚下来一溜石头。鬼子像饿狼见了兔子,立即龇牙咧嘴地嚎叫起来:“呷—呷呷,老百姓,山上的有!”说着,便一个个端着枪,猫着腰,探头探脑地向山口搜过去。
鬼子没有看错,正是胡锭柱弟兄蹬翻了石头,在山上等候着他们呢!原来,这夹漕河口是胡家弟兄平时设陷阱猎取野兽的地方。上面是陡壁悬崖,下面是万丈深谷,只有一条猴子路,一根篾溜索通向后山,是一个人挡道、万夫难过的天堑险关。胡家弟兄把乡亲们送进山以后,就赶来这里。两兄弟商量好要把来搜山追捕老百姓的狗强盗,像下豹子那样,处死在这里。他们先把陷阱收拾好,支上滑床,又用树叶树枝把它伪装起来,然后抓住一根过江龙藤,上崖掀下一堆石头,垒在树根。一切安排好了,胡锭柱叫哥哥先上山去,自己留下守围。这时,胡锭柱见山下有鬼子,为了诱敌上钩,便踢下一溜石头,随后又拉着过江龙藤,翻身躲在溜索旁边的大石头缝里听候动静。
不到一锅烟工夫,果然四个鬼子兵蹑手蹑脚地向夹漕河口爬了上来。胡锭柱看见这些衣冠禽兽,那燃烧的村庄,被屠杀的乡亲们的尸体,又出现在眼前,不由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眼里迸发出复仇的火焰。这时两个鬼子兵已经走上滑床,胡锭柱积聚着满腔仇恨,把系在滑床上的藤条一拉,上了滑床的两个鬼子就一骨碌摔进了竹签坑,一个头仰天,一
滑床:用竹子、树条扎成梯子状,盖在陷阱上诱骗野兽。
个脸伏地,双双钉在锋利的竹签上,嗷嗷直叫。
胡锭柱见鬼子落阱,急忙翻上山崖,一脚蹬翻了飞石堆,顿时,大小石头犹如山崩地裂一般滚落下来,两个钉在竹签上的鬼子兵立即被砸得粉身碎骨。后面两个刚要走上滑床的鬼子,吓得慌忙折身,抱着狗头连爬带滚地逃下山去。
铁拳揍日寇
一九四二年秋季的一个日子,平田寨的乡亲们进山躲避鬼子“扫荡”几经好几天了。傈僳族农民欧继发的粮食吃完了,带着妻弟阿福回寨子来取粮食。
欧继发,人称“欧大汉”,当年三十多岁,身材高大,结实得像钢打铁铸的一般。裸露的双臂,被太阳晒成了酱紫色,两只拳头一攥,犹如一对铁锤,仿佛在石头上也能打出窝窝来似的。那年,阿福才十二岁,细瘦个子,亮汪汪的眼睛,十分机灵。
他俩一边走,一边注视着四周,提防碰上的鬼子。走着走着,眼看到了寨子边,只见那荞子长得绿茵茵的,十分爱人。阿福人小眼睛尖,忽然发现荞子地里有匹黑骡子,“大哥,你看,骡子吃庄稼啦!”。
欧继发顺着阿福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一匹黑骡子把荞子吃了一大片。欧大汉眼看乡亲们忍饥挨饿种上的一点庄稼被鬼子糟蹋,心如刀割,便对阿福说:“快!你上树看着。”阿福会意地点了点头,三下两下攀上了寨边那棵最高大的酸泡树,又从兜里掏出一个竹制的小口哨,含在嘴里。这是他俩事先商定好的,见了鬼子,阿福就用这口哨学鸟叫,给欧大汉传信号。欧继发捡起一根粗大的栗柴棒,顺着荞子地绕到黑骡子身边,狠命一棒甩了过去,一下就把骡子打成了个连枷腿,骡子一颠一拐地跳到荒坡上去了。欧继发正要拔腿追赶过去、酸泡树上传来了“自不勒”、“自不勒”的鸟叫声,欧继发一听,知道鬼子来了,只好折身回到酸泡树下。他朝着阿福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个鬼子正从山坡上往这边走来,没带武器,看样子是找骡子的。欧继发正在怒气未消,狠狠骂了一声,示意给树上的阿福,甩开大步就向鬼子迎了过去。鬼子见前面来了人,便指手画脚地发起命令来:
“你的,那边,那边,骡子的拉去,知道?”
欧继发一纵身跨上一个石坎,仇恨的目光犹如两支利箭,直向鬼子脸上射去。鬼子见欧继发不动,暴跳起来,挥起拳头便向欧继发扑打过来。欧继发正憋着一肚子火,铁拳一挥,“霍”地一阵风,把鬼子吓得扑倒在地。欧继发趁势把鬼子死死按住,对准太阳穴,又是一拳,只见鬼子的狗头往旁边一栽,两只手便无力地松开了。
欧继发这才转回到酸泡树下,叫下阿福,取出隐藏的粮食,上山去了。
第三篇:宗教信仰
其实宗教信仰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家庭中,最普遍的不外乎是佛教和基督教。这两者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排斥的敌视性。我看待宗教是看做文化对待的,像佛祖释迦摩尼的大乘小乘佛法,各种佛学故事和谒语充满了人生智慧和做人哲学。还有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渴望去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看看精美的壁画,听听留下的故事。再说说基督教,不可不说的就是圣经了,这本书在西方可是大学生的必读书目,显然他的文化价值是无法忽视的,“神爱世人”,他宣扬的是耶和华无私的大爱。耶路撒冷作为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圣地,也曾让我梦想走进这座古城。在现实中,有些极端的家庭是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当然也有开明的家庭是包容的。其实呢信仰也就是信仰好了,没必要弄得那么鲜明对立,毕竟人活着总不是靠信仰活着的,最大的力量还是人本身,很多的奇迹并不是你所信仰的神赐予的,而是神作为一种寄托使人不至于那么绝望,也就是那一丁点的希望使人充满了力量。信仰作为一种寄托也许是需要的,但是请明白人本身最初的目的。社会主义下,党要求我们信仰科学,信仰共产主义。当代大学生信奉的是无神论者。这显然是进步的,先进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头脑清醒,明辨是非,这世界无神无鬼,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本身。
第四篇: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一般佩砍刀,挂箭袋。但是现在大多的传统的失传了,后人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无论男女均善饮酒。
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而我们家乡最常见的就是荡秋千。
荡秋千是僳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僳僳族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竞赛方法是以咬下规定的树叶或荡得最高者为优胜。“车秋”因形似纺车而得名。“车”用两个长方形木框十字交叉而成。交叉处横穿一轴,可横架木桩上转动。与轴平行的四条框架上各绑一吊凳。比赛方法:4人一组,分别坐于4个吊凳上,随“车”绕轴旋转,转到地面一侧时用力蹬地,使“车”不停地转动,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圈多者为胜。“磨秋”由立柱和一根横木组成。立柱高1.5米左右,其顶端削出一个小磨轴。横木长约五六米,中间打一小洞,套在立柱顶端的磨轴上,即可作旋转运动。因转动时两端如秋千般上下摆动,又如推磨状环周运行,故名。使用时,横木两边人数相等,同时手握横杆,趴于其上。脚着地者使劲蹬地,磨秋便飞转不已,且两端会交替上下,惊险而有趣。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傈僳族的婚姻习俗
傈僳族男女青年虽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但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盛行,加上姑舅表优先婚配及兄弟妻媳转房制等习俗,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并不多。解放后, 傈僳族的婚俗逐步得到了改变,包办婚姻、买卖婚姻逐渐减少。现在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家庭。
各地的结婚仪式大同小异,结婚那天女方备好酒肉,带上女儿穿的衣服和织麻布用的工具,请亲友将女儿送到男家,伴送的人越多越好。在新娘来到男方家时,新郎站在门前,由守门司把门推开,支客司即端来两碗酒堵在门口,新娘新郎必须各碗喝一口,人们送新娘进屋后即算正式成婚,没有拜天地习俗。华坪一带保傣族还有在结婚仪式上给新郎新娘取婚名之俗。婚名一般夫妻相对的,如男的叫“夫黎扒”,那么女的就叫“夫黎玛”了。结婚仪式完毕后,年长的围坐火塘畅饮喜酒,新郎新娘和其他青年男女则尽情歌舞,视贺新婚夫妇地久天长,新婚幸福。婚后三日,新婚夫妇携带酒肉回娘家拜望父母,并住三五天,但不能超过一个月。
傈僳族的丧葬习俗
傈僳族除凶死者和在外死亡者实行火葬外,其余都行土葬,并用棺木盛尸,到家族墓地挖穴掩埋,其上堆砌坟头。不论谁家死了老人,全寨人都要停止生产和其他活动,参加吊唁和帮忙。死者人殓牌子火塘边,吊唁者唱祭歌,跳丧葬舞。人死后当天或三天后,要请祭师“毕扒”举行送魂礼,唱诵“开天辟地”、“人类来历”、“伦理道德”和保傣族的迁徙过程等22章长诗。葬礼要选好“皇道日”,如果连续几天日子都不好,就在夜间埋葬。随葬品不入土,有的在基前烧毁,有的悬挂木桩上,通常为死者生前常用物,如弓箭、烟袋、挎包、女子的背箩和织具等。人死未葬前,亲友及村里人忌食辣椒。傈僳族酒文化
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酒。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水酒是一种发酵酒。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爱。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辣爽口。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按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
在傈僳族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进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定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的是人情好客,待人和善,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更来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欢迎您!
第五篇: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楚雄师院物电系2010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值此假期,借社会实践调查机会,我回到家乡—腾冲对“傈僳族风俗习惯”进行调研。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这里有许多少数名族,傈僳族是其中少数名族之一,以下便是我这个假期对“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下便是我从各个方面调查“傈僳族风俗习惯”的具体报告:
1、语言、文化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2、传统节日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6月)、收获节(10月)、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刀竿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3、衣、食、住、行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一般佩砍刀,挂箭袋。
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无论男女均善饮酒。住房有木结构和竹木结构两种。
“过溜索”,一直是怒江两岸傈僳族人民传统的交通工具。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宗教信仰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4、禁忌
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5、服饰
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永胜、德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腾冲的傈僳族妇女上着短衫,下穿百褶长裙,短衫仅长到腰际,对襟,平领。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怒江州妇女盛行的“欧勒”帽,整个帽子用海贝壳穿缀而成,非常美观,它几乎成了傈僳族妇女的象征。傈僳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大致一样,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下着长裤,德宏州的傈僳族男子用青布包头,腾冲傈僳族男子往往喜欢在头顶留发一小束。怒江地区傈僳族男子身上喜欢佩带长刀。靠近内地的傈僳族男子服饰接近汉族。(《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傈僳族服装用料过去多是自织麻布,至今许多傈僳族妇女还会织麻布、织花边。现在缝制衣服已改用大机器生产布匹,古朴的传统服装呈现出现代异彩,土布衣物反而成了贵重无比的工艺品。
6、住房和交通
不同地区的傈僳族的住房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以竹篾房、木楞房和土木结构房最为常见。怒江及四川盐边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丽江德宏西昌以土木结构房为主。怒江两岸斜坡地较多,建竹篾房较为适宜,这种房屋也称“千脚落地”房,即在斜坡上竖几十根木桩,用藤篾条札牢木桩,铺上木板,四周围竹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它悬空分上下两层,上层格局一般分为两间,一间客室,设火塘、三角铁,另一间为卧室,不允许外人入内,子女结婚则另盖新居,或将原房屋扩大。兰坪、维西多为木楞房,这种房屋建筑结构简洁牢固,四周皆是粗约20公分的原木,像一个木匣。较大的分两间呈长方形,侧开门,内置火塘,房顶覆盖木板,用石块压住防止风吹滑落。与白、汉、纳西等族杂居的内地傈僳族住土木结构房,木结构土基墙。傈僳族建房必须一日之内完成,所以每户建房几乎是全寨子一齐动手。一般提前几天备好材料,请巫师择一吉日,届时亲朋邻居到场帮忙一气完成。傈僳族居住的地区多为山区半山区,山势陡峭,交通险阻。几个世纪来居住于怒江、丽江地区的傈僳族靠一些简陋的工具,就地取材,开出了村寨联系的简易道路。为战胜怒江澜沧江汹涌江水,沟通两岸往来,他们还创造了溜索,傈僳语称为“娄痕”。溜索分平溜和陡溜两种,溜索的用材是数十根竹篾纽结成拳头粗的溜绳,横悬于大江两岸,平溜基本平直,来往皆可,陡溜是两根溜索高低对倾一往一来。过溜时可以带人也可溜渡货物及牛、马牲畜。在河水较缓的河曲地带,也有用船过渡的交通方式,渡船为独木舟,用粗木剜空制成,大小不等,大可容20人马帮牲畜。村寨往来的山路交通主要是徒步和马帮驮运。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7、婚姻和家庭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地傈僳族虽然均已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习俗,但同时还保存明显的原始婚俗,如姑舅表婚及亚血缘族内婚、转房习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傈僳族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古老婚俗完全被一夫一妻制和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喜庆节日、婚嫁、盖新房活动是男女交往的好机会,青年男女通宵达旦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产生爱慕,定下终身之约,然后再按一定的民族风俗礼仪来办理订婚完婚仪式。傈僳族实行小家庭制,父母财产由幼子继承。按习惯长子、次子完婚后必须与父母分家,父母会给予一定的土地和生活资料,幼子不能与父母分家,必须一直与父母共同居住,直到父母死去继承遗留财产,独子也不能与父母分家。绝嗣可收养子,或过继或招赘,财产由其继承,如老死后无子,财产归家族中最亲一支所有。傈僳族没有父子连名制,氏族有姓氏,但家族中没有姓氏。命名也不按辈分排行,孩子出生后由伯父、叔父命名或请外祖父、舅舅命名。
8、日常食俗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用玉米煮粥时,先将干玉米用水浸泡后,再用木难舂去皮,捣成瓣状颗粒,制作时大都加一些四季豆,用柴火烧3至4个小时即可食用。吃时,可根据个人口味配以用漆油、核桃仁、辣椒、水豆豉和盐炒成的佐料,加上腊肉或其他野味,其味更加鲜香。有的地区也用玉米瓣做成干饭或玉米面饭当做主食。荞麦多麻成粉用来做成荞粑。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花红、梨、季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其中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花期一过,即可取蜜加工食用。此外,还经常采集野岩蜂蜜,蜂蛹的食法多种多样,可蘸蜂蜜生食,也可用盐水煮食,还可油煎蜂蛹。
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麻迷是植物果实,形色似绿豆,但比绿豆小,可作零食,入口后嗑去壳,食芯,有润肺的功效。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9、节庆、祭祀、礼仪食俗
傈僳族民间,过去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宗教祭礼活动密切相关。傈僳族以观察物候变化确定节气。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阔什节(年节)。过年节也吃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登,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要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风湿病。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傈僳族还过收获节,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在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腾冲的一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傈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
通过上面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九个方面的调研,可见傈僳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祖国民族大家庭异彩纷呈的文化涂抹了一道艳丽的色彩。所以我们应该团结少数名族,像傈僳族一样勤劳、智慧,把全民族建设得更和睦、更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