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储运工作是一项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极强的岗位
储运工作是一项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极强的岗位。涉及到多家单位和事业单位,还有每天接触的人员较多,如储运司机,省库(省库中包含有经营部、仓储部、行保部、办公室主任),大花岭火车站、家家乐(家家乐包含采购部、生产部、仓储部、品管)接触的人员众多、高效的沟通和处理应急问题一直都是我努力的方向。合理的安排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犹为重要。
自身优势和不足:
优势:
1、本人执行力比较强,能吃苦耐劳,不怕麻烦,有一颗把事情坚决办好的恒心
2、服从公司大局安排,坚持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出发,坚持立场,维护公司形象
3、愿意学习优秀人士的长处,愿意跟他们多交流,促进自己的成长
不足:
1、情绪化严重,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消极,自身控制力有等提高
2、沟通方式和变通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要加强自身谈吐方面的修为
3、工作效率方面工作方式有时太单一,要多找方法,加强学习
我对储运工作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1、储运工作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要能起早贪黑,主要也
是由于省库和家家的作业时间是有关系,省库往往车皮众多,供应商提货往往是上午8点左右车辆集中到达,按先来后到的原则,车辆到达的越早到达家家乐也可以早卸货早返程,从而提高效率。
2、打铁还须自身硬,自身的修养还需要提高,由于打交道的人数众多,沟通能力和协调多
方面的关系也非常的重要,往往这也是影响效率的关键。
3、储运在外面往往会和很多供应商和相关行业的人
接手储运工作半年来,我也付出了艰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与陈总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由于我沟通方式变通不够灵活,社交能力还有待提高,反应也不够灵敏,自身修为还有待提高,使工作效率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我无怨无悔,我将继续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储运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
第二篇:沟通是管理者的重要能力
沟通是管理者的重要能力
说起蜜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种群居的昆虫,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们的生活是由一只蜂王统治的。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这个群体极其复杂,在许多方面甚至堪比动物的大脑,每只蜂都有着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那么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拿蜜蜂选家来说,通常在每年的春末夏初,蜂房中的蜜蜂数量会过剩,此时,大约2/3的工蜂和老蜂王就会成群结队地离开蜂房,在附近的树枝上集合,形成新的蜂群。然后,数百只侦察蜂会飞向四面八方,去寻找树洞,当侦察蜂找到了一处潜在的新居后,就会进去探察一番,然后再返回蜂群,通过跳“摆尾舞”的方式来宣布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树洞的位置和质量。当每只侦察蜂报告完各自发现的地点之后,其他侦察蜂就会根据提示飞到指定的地点。每只侦察蜂都要对自己前往的地点进行侦察,如果它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居所,那么它在返回蜂群后也会跳起摆尾舞。最终,通常在一两天左右,就会有足够多的侦察蜂就最佳地点达成共识,从而吸引蜂群中的其他蜜蜂飞往该处。
看了前面蜜蜂的故事,也许大家会说,这主要是蜜蜂本能的作用使得蜂群的工作井井有条,但我认为其实不然,应该说蜂群是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它们是一群最善于沟通的动物。
当前,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技术人员被快速提升到管理岗位,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进入到管理领域。当一个技术人员提升到管理岗位后,他将面临角色定位、思维模式、工作方法、管理技能的转变和提升。从技术工作职位转变到企业管理职位是许多技术人员所追求的职业发展之路。然而,破茧成蝶的蜕变之路充满着痛苦与挣扎,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呢?
一名管理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个人能力,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出色的组织协调和计划能力、创新能力及领导能力等等。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以达成公司制定的各方面目标,成为团队各成员之间、团队与外部之间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有效的沟通,能够让管理工作事半功倍。许多技术人才本身不善言辞,因此,沟通能力是技术人才实现蜕变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因此,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正是这种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没有沟通,就没有企业的成功。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文化可以使所有员工真实地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和绩效。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管理,既可以使管理层工作更加轻松,也可以使普通员工大幅度提高工作绩效,同时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战略意义上重视沟通!
对个人而言,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我们很坦诚地生活,很有人情味地分享,以人为本位,在人际互动中充分享受自由、和谐、平等。不难想象,在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沟通,那是多么闭塞、无聊、枯燥、乏味。事情难以处理,工作难以展开。
现代的世界是个沟通的世界,通过沟通可以拓展个人关系的网络,发展人际关系中的支持系统;使交谈富有意义而且轻松愉快,使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理解,能够迅速激发他人对你的接受,让他人自愿地提供更多的协助,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另外还可以,避免人际之间无谓的争论,不伤双方的感情,减少因误解所造成的压力,克服愤怒、恐惧、害羞等有害情绪,促进身体健康。沟通如同黑暗中的一缕阳光,让一切有了生机和活力。多少爱情、婚姻、友谊、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因没有沟通或沟通不良,而濒临破裂,因良好的沟通而冰释前嫌,真是世界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
对一个组织而言,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成员认清形势,使决策更加有理、有效,建立组织共同的愿景。主管可以通过沟通,引导属员更好地工作;属员可以通过沟通,更好地理解、执行领导的意图和决策;同事之间可以通过沟通,更加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在一个组织里,所有的决策和共识,都是通过沟通来达成的。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灵魂,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满足各种需要的重要工具。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沟通,比如:上情下达或下情上传等。不论沟通是否有效,沟通构成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主要部分。管理工作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成功的公司管理人士通常会将9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部属之间的良性沟通之中。通过清晰的指导与决策节省时间与精力,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他人和自己对工作的满意度,用非强制性策略
影响或激励他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是靠着感情沟通式的管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的,这种沟通式管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国内外事业有成的名企,无不视沟通为管理的真谛。
企业实现高效率和充满生机,赖于下情能为上知,上意能迅速准确地下达,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互知甘苦。这就需要沟通,需要高速、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因而产生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良好沟通还能减少冲突,化解矛盾、澄清疑虑、消除误会,增强团队的内部凝聚。人的因素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其中观念整合是先导,所有的管理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沟通问题。管理之道在于以情度理,特别强调企业内部的沟通。
那如何能够进行高效的交流呢?
记得国学大师翟教授说过:“沟通需要五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喜悦心”,这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好心情不仅使自己在沟通过程中有积极的态度和想法,也能影响到交流的对象。“有和气者,必有悦色,婉容”,试想心里憋着气,黑着脸与人交流,对方也会因此失去好心情,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情很可能就无法办成。换个角度看,只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即使对方有些蛮不讲理,也不可大动干戈,而应冷静应付,必要时以不变应万变。
另一个是“包容心”,学会包容,学会容忍,是一个高效沟通者的基本素质。“认同别人更容易肯定自己”,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也都有灵光一现的时候,所以要学会包容别人,不能因为与别人暂时的意见不合,影响到交流,有可能错的人是你。所以有了包容的心,就能全方位的考虑问题,避免走入误区。
再就是“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很多时候,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思考,就能够了解对方的处境和心情,沟通就会变得顺畅。同样,“赞美心”、“爱心”一样重要,翟教授说“您看待人的想法,就会影响那个人的行为”,“赞美别人会让别人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有时候,一句“干的不错”,就能让工作者精神焕发,人都是想要得到肯定和认可的。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夸奖别人,肯定对方的工作,将会给沟通带来莫大的好处。而“爱心”是具有“赞美心”的关键,对家人、对同事、对身边的人、对社会国家充满爱心,才能变得善于发现美,善于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
总之,高效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推进剂,以沟通管理企业,就是以成功锻造企业丰碑。孙武云:上下同欲,士可为之死,为之生。只有沟通才能创造如此和谐的境界,从而赢得人心,凝聚出一股股冲天士气,支撑起企业大厦。
第三篇:简历是沟通能力的体现
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沟通能力,简历是你与招聘单位的第一次沟通,你的目的是让对方认识和接收你,单位的目的是了解你。
对单位人事部来说,你可能是数以千计的应聘者之一,有些简历甚至没被认真阅读就被扔进垃圾桶,更多的简历在招聘人手中只停留十秒钟,也难逃相同的命运。那些书写潦草、满纸错字的简历根本就别想过关,即使你是个天才。
一定要重视简历的包装,但包装虽然重要,决定胜负的却是内涵。你是否真具有单位所需要的才能才是应聘成功与否的关键。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第四篇:统筹谋划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项能力素质
统筹谋划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项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把握与展现胡总书记提出的“统筹兼顾”这一实践要求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特别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社会各项建设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只有不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讲究统筹谋划艺术,牢固树立整体发展的思想理论,对各项工作做到统筹兼顾、统一筹划和精心谋划,才能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构建建设框架、有效解决矛盾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推动社会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要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既是人们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所进行的抽象思维模式,是人们认识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也是领导干部提高统筹谋划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学深悟透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下功夫。通过采取中心组学习、办班集训、专题研讨、课题牵引、参观学习等方式方法进行深钻细研、反复学习,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进一步充分认清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二是要在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下功夫。各级领导干部在抓好共同科目学习的同时,要注重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担负的工作任务,坚持“缺什么学什么”、“干什么钻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抓好个人学习。
要在进行科学调查研究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搞好调查研究,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需要,也是领导干部提高统筹谋划能力,理清工作思路,对各项建设实施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的关键环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广纳群言,充分吸收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上级指示精神与基层实际的“结合点”,选准抓落实的“切入口”和“着力点”。在遇到决策部署调整时,调查研究要着重在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预见性上下功夫。领导干部在及时了解掌握上级决策部署调整变化的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搞好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在落实过程中会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这样才能指导基层科学调整计划、合理安排内容,确立贯彻落实的最佳思路和有效办法。领导干部只有做到勤于调查研究、科学调查研究,切实获得第一手的真情实况,摸清各项工作落实“底数”,这样才能做到既贴近基层建设实际,又有利于抓好工作落实,具有协调性、提示性的工作指导,不断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要在建立有效指导机制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指导机制,既是领导干部指导基层有条不紊、扎实有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领导干部统筹谋划能力强弱的具体体现。在遇到临时性任务多而杂时,要建立先统后分的“兼并机制”。领导干部对各项工作任务要做到科学统筹谋划、合理安排。在部署工作任务前要先汇总,经部门领导或党委常委办公会研究后再下达,对内容相近的工作任务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杜绝重复下达任务指示。在指导基层抓工作时,要建立对口挂钩的“责任机制”。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在指导基层完成大项工作任务时,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内容性质,系统地分解成若干个具体任务,并对口挂钩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上下形成“一盘棋”,使“车、马、炮,象、士、卒”各负其责,各显其能。要建立严格的“督导机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要想全面发展,必须各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位,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严格的“检查督导”机制,督促领导干部对经常性工作进行不间断地检查督导,确保经常性工作经常化。
要在切实解决矛盾问题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领导干部只有不断解决矛盾问题,补齐基层建设的“短板”,才能在统筹谋划基层建设中突破重点难点,推进基层建设水平整体跃升。要解决制约基层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化转型这一环境中进行的。这一时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涌现的凸显期。对这些矛盾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大事大抓,紧盯不放。要解决好容易被忽视的矛盾问题。“显山露水”的矛盾问题容易解决好,对一些潜在的、习以为常的矛盾问题,领导干部却往往容易忽视。对此,领导干部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小中见大、抓小防大和举一反三,才能做到未雨绸缪。要解决好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矛盾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下岗就业、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一些实际困难与问题。
要在不断进行开拓创新中提高统筹谋划能力。开拓创新要解放思想跳出旧框框,勇于冲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断培养创新意识,主动研究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形成新思路,以跟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要敢为人先。要做到敢想、敢试、敢啃硬骨头,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开拓创新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领导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只满足于纸上谈兵,特别是在面对推动基层建设科学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一些推进基层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方案必须付诸实践,真抓实干
第五篇: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为党的建设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一项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本文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认识现在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简明的论述。
关键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紧迫性,重中之重,面临的挑战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论断,突出强调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们讲党的建设,一般都侧重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它们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来看待。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又增加了制度建设,把它看成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方面。再后来,基于对党的历史方位根本变化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基于对世界政党政治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我们党认识到:对于执政党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应当是执政能力建设。那么,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呢?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任何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价值和目标,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本领。从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来看,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无论是治党治国治军也好,改革发展稳定也好,内政外交国防也好,都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又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这是由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决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是一项单独的,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并列的建设,而是贯通在其他各项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会体现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从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也正因为这样,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应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第三,这是在科学分析我们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建设。在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自身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严重,以及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总起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过去我们一直说,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这项伟大工程是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通起来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推进这项伟大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
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含义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一、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
从国际局势看,政局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整个世界处在大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天下并不安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动权。
从国内来看,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还任重道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使我们面临着新的困难和压力。这都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同时,也就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与执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执政党不同于革命党,它要执掌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和水平。
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使我们党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使党面临着被权力腐蚀的危险,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现象,滋生贪图享受和消极腐败现象。党越是长期执政,拒腐防变的任务越是艰巨。因此,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党要有更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从世界范围来看,最近二三十年来,政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各国执政党都在思考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在世纪之交,世界上一批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其中包括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内,促人深思。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情况各不相同,但不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不能有效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脱离群众,失去民心,这些则是共同的。因此,在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
------摘自网络 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余敏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广东 佛山 528000)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强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党中央一项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党建专家认为,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应如何去落实,提高执政能力,党员干部要自觉地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执好政是人民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据新华社16日播发的《抓好党建的“重中之重”》报道,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对于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党中央的思考是不断深化的。从“战略任务“,到”重中之重“,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党过去没有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2、我党面临严峻考验,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
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1)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
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从党的历史任务上讲,我们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正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里执政的,不仅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双重历史使命意味着,和其他政党相比,更需要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高超的执政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总体上是强的,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肯定。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党的执政能力仍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待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党风上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在一些领域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趋势。所有这些,都损害着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就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2)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矛盾出现的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尖锐地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党的建设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来自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揭示了这一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历史方位的这种变化使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执政的共产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苏共探索了70多年也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后连执政地位都丢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为我们推进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怎样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近一二十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下台,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这些党执政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看待。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缺乏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胜任时代提出的要求。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从国际来说,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争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这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是直接的、严峻的。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对外开放,要求我们改变一些长期习惯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调整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这都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日益加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从党内来说,党的执政能力相对于党担负的执政使命而言,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世情、国情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立足与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着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时代课题。
3、从国情、世情、党情以及问题、矛盾、挑战来看,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来自各方面的考验是非常严峻的,我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我党能否牢固树立、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着是我党来自国内的考验。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也继续发展,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如何以马克思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趣利避害,争取主动,这是来自国际形势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何有效抵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这是来自党内的考验。
“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
能及时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积极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白钢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试,更好地面对挑战,正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是她走向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过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结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过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也是矛盾出现的时期,无论从国内、国外形势及党内自身的形势来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只有不断解决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党在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历史使命。在取得成就的时候也应居安思危,看到来自四方八面的考验以及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政。要做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是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2] 王长江《人民日报》(2004年07月05日第九版)[3] 南方月刊2004.10 总第10期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世界背景通过长期历史考察,在党和政权的关系上,《决定》中有两个重要论断。这两个重要论断,不仅总结了中国的历史经验,而且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这两个重要论断,人们有一个认识过程。第一个重要论断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过去人们在认识上有个误区,即认为有了政权以后将会一顺百顺,万事大吉。其实,作为一个政权的党,执政的担子很重,上至国计民生、安邦治国,下至百姓的衣食住行,样样都要管,而且管好并不容易。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表明,共产党执政以后在一段时期掌好权的还有一些,但长期掌好权的并不多。掌好权特别是长期掌好权,比夺取政权更不容易,甚至更加艰难。第二个重要论断是:“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对这个论断的后一句话同样有认识误区,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才建立政党,而且实行的是多党制,哪个党执政,法律不能规定,要由大选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一劳永逸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中,共产党在“一夜之间”丧失执政地位,震动了全世界,说明这种认识是肤浅的错误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尽管原因复杂而且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最后被人民所抛弃。所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通过上述对我们党执政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回顾,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共产党执政以后,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能不能执好政;执好了,就能巩固政权,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执不好,政权就将易手,得而复失,断送社会主义前程。因此,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对执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完成新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光明日报》
为什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提上全党的议事日程,抓住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表明了我们党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坚强决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执政55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执政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入向3000至4000美元攀升的关键发展时期后,社会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难度明显增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昭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老党、大党相继丧失政权。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解体;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党员的大党,却在一纸禁共令下稀里糊涂地被解散,一大片社会主义江山不战而失。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导致了党的执政地位的丢失。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确保千百万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确保党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必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从各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总的看,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是适应的。但是,面对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党在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如果不下大气力抓紧解决,就会影响党的执政成效。我们必须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抓紧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永远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