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角镇镇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1
科教兴镇谋发展,均衡教育同进步
盐亭县八角镇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镇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证各项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完成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镇人民政府经认真调查摸底,结合实际,科学分析,特制定我镇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教育发展现状
八角镇位于盐亭县东部,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镇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及幼儿2000余人。
“十一五”期间,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全镇各级各类教育出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今后的主要目标及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我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更新理念,内挖潜力,扎扎实实地提高辖区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普教、幼教工作水-1-
平。
(二)主要发展目标
围绕“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局面”的教育长远目标,精心谋划发展,科学规划未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为实现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努力。
二、基本思路
1、教育水平优质化
——到2015年,实现全镇3周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
——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镇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年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升入初中率达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9.5%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推进全镇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2015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完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教育结构合理化
——深化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格局。目前,学前教育是我镇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全
镇只有两所合格的县级幼儿园,并且办园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对滞后,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我镇规划在5年之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八角镇所辖范围(八角场镇和会真场镇),创办两所师资和硬件设施一流的市级公办幼儿园,满足全镇幼儿入学的需求,实现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
——所有学校实现课桌凳标准化配置。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卫生、实验器材和图书配齐率达到95%以上。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13年前在八角小学和八角初中修建多功能化的综合楼,建成符合标准的学术会议厅。
3、师资素质优良化
——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小学教师达到大专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40%,在2015年达到60%,初中本科比例在2012年达到40%,在2015年达到70%。
——在职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接受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利用“国培”契机,着力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师资专业化初步凸现,2015年前,力争全镇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4、教育技术装备初步实现现代化
——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名校建设,新的5年,我镇以八角小学校园文化创建为蓝本,继续深化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和校园文化创建的有机结合,把我镇所有学校创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厚的育人环境,让八角小学和八角初中跨入绵阳市名校行列,会真小学完成盐亭县示范校的创建。
——以校园网络建设为核心,加快网络进校、进班步伐,力争八角初中和八角小学小学在2012年实现班级网络化,八角小学在2011年底实现多媒体进班,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5、全镇师资均衡化
“十一五”期间乡镇学校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以后,我镇各校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但依然存在着学校之间师资及教学水平的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我镇政府和学区教体办将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
(1)、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的方式,从切实的教学实践中批准教学中的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弥补教学漏洞,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2)、省、市级骨干教师落实支教会真小学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会真小学的主要教研活动,与会真小学教师青蓝结对,指导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等,带动会真小学教师发展。
(3)、利用八角镇的区域优势,目前“成德南”高速通车在即,大大地缩短了八角镇与成都的距离,给八角镇的经济和教育提供了一次腾飞的机会,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已经成为可能,我镇将切合实际,在2012-2015年间,与学校共同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外出学习,辐射带动所有教师的发展,对全镇师资水平进行一次大的提升。
强镇富民,教育先行。我镇党委政府将坚定不移的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八角镇教育规划落实到八角镇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坚持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断开创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谱写八角教育的新篇章。
八角镇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8日
第二篇: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1年——2015年)
晋江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泉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晋江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普通中学54所(其中民办4所),独立职校3所,小学291所(其中民办14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幼儿园(点)361个。在园幼儿6247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35594人);在校生:小学149843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95112人)、初中5193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21785人)、普高27279人、中职11244人,公办教职工11360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795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全市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不同类别、层次、水平的教育需求,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1 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首批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政府“对县督导”,获“省教育工作先进市”表彰。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主要指标实现大幅跃升:
独立幼儿园的比例从2005年39.4%提高到2010年秋54%;高中毕业生本科总上线率从2005年41.63% 提高到2010年59.33%;
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从2005年的5.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 15.63万人;
全市中小学校园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 **平方米;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三级达标以上高中从从2005年 **所提高到2010年14所;
专任教师学历不断提升:公办幼儿园大专以上从35.1%上升至71.4%,小学大专以上从47.8%上升至79.8%,初中本科从36.9%上升至78.1%,高中本科以上从91.7%至95.3%;
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学校从12所发展到18所,民办学校各学段学生占总生数的比例从6%提高到8.52%;
小学“十配套”镇从2005年的6个提高到2010年的18个;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积极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市”。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 2 展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望相比,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当前教育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费缺口依然较大,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尽管市财政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捐助教育事业,但学校规模总量庞大,建设与改造任务繁重,要实现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到2012年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每个镇(街道)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任务,经费投入缺口依然较大。
二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学前教育三年制独立园比例不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占3.88%;小学平均规模偏小,300人以下的小学有105所;高、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办学效益良好,但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与协调提升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是发展不均衡,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尚有差距。优质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市区和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城乡、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学校之间,在校园校舍、经费投入、仪器设备、优质师资等资源配臵上还不均衡,在内涵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软件水平上还有差距;幼儿园“入园难”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仍然存在;外来农民工子女分布的不均衡,导致部分镇(街道)容量不足、资源告急,另一部分镇(街道)生 3 源不足,资源闲臵。
四是城市建设提速,给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带来了新的难题。随着晋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展开,大量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和新建组团集聚,城市的规划建设随形势不断变化,给全市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难题。
五是理念差距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的状况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学校未能按照规定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快乐自主学习和体质体能下降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水平、高素质、有影响的知名校长、知名教师和领军人物数量偏少;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从教的行为需进一步加强规范。
六是教育发展活力相对不足,在教育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三)发展预测
1、在校生预测:
(1)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数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比2010年秋的6.2万人增加0.8万人;预测2015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5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4.5万人。
(2)小学本地户籍学龄人口在5.6万上下小幅波动,外来生持 4 续平稳增长,预测2013年小学规模约为16.6万人,比2010年秋的14.98万人增加1.82万人;预测2015年小学规模约17.4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11.6万人。
(3)初中在校生将在2011年到达谷底,预测2011年初中在校生规模约5万人,比2010年秋的5.1万人减少0.1万人。2012年起开始回升并基本稳定在约6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3.5万人。
(4)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将在2014年到达谷底,预测2012年在校生约2万人,比2010年秋的2.7万人减少0.7万人;预测2015年在校生约1.8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0.18万人。预测2015年,中等职校在校生约1.3万人。
2、师资预测
(1)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2015年在园幼儿7.5万人,按现行市区班师比1:3.5 ,农村1:3的标准,按每班30人,需要公、民办幼儿教师7000人至7500人。现有公办幼儿教师304人,民办幼儿教师2855人。
(2)2013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6.6万人,2015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7.4万人;按师生比1:19.5计算,需要小学教师8513人至8923人。现有小学公办教师5243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377 人,共6620人,现在至2013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1893人,至2015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2303人。但因班生规模问题,实际需求量应少于理论需求量。
(3)2011年,初中在校生预测5万人,2015年,初中在校生预测6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初中教师3704人至4444人;现有初中公办教师3382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99人,共3581 5 人。现在至2011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122人,至2015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863人。但由于结构性失衡,除紧缺学科外,不应补充新教师。
(4)2012年,普高在校生预测2万人,2015年,普高在校生预测1.8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普高教师1481人至1333人,现有教师1846人。不考虑退休等自然减员因素,普高师资富余365至513人,原则上不应补充教师。
(5)2012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万人,2015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3万人(综合考虑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中职的可能性增加),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教师741人至963人,现有教师532人,需增加中职教师209人至431人(含专业教师与普通教师)。
二、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为我市经济强市、品牌之都、园林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对全市各类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优化配臵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 6 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突出教育发展的重点。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建设教育强市的主要指标和我市教育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教育,适度超前规划;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和学校布局,既着眼未来发展又立足现实可能,既注重全面规划又注意轻重缓急。
3.布局合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优化配臵教育资源,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均衡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4.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原则: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力争达到城乡学校的发展基本均衡:一是校园环境基本均衡,二是教育教学设施基本均衡,三是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四是管理水平基本均衡,五是满意程度基本均衡。
(三)规划目标
根据《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晋江城市空间发展“构建一个框架,强化两翼发展,突出三大走廊、实施多区联动”的战略,本规划重点对“十二五”期间各类教育布局和建设提出构想。
1.总体目标:
至2015年,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整合拓展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布局规划,改善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为主线,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做强以就业为导向并与晋江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中等职业教育,做大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优势。力争2012年首批通过省 “教育强市”验收,2015年部分指标达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海峡西岸的教育中心之一,晋江现代教育品牌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突出亮点。2.主要目标:
——高水平做活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按每0.9万左右人口规划设臵1所幼儿园的标准,科学布设幼儿园(点)。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镇级公办园建设力度,规模较大的镇(街道)至少要有2所镇级公办中心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华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幼儿园,引导集团化办园、企业办园等新模式。
切实提高独立园比例。全市独立园设臵要达70%以上,镇(街道)辖区内独立园设臵至少要达60%以上,全市示范性幼儿园比例达20%以上。
着力提高入园比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以上。
积极探索婴幼教育。城镇区、新社区、工业园区积极建立3周岁以下的早教机构,初步构建0-5周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成早教研究中心。
——高标准做实义务教育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9%和97%以上,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单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阶段巩固率保持99.9%,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市区低于2%,农村低于3%。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力争基本完成验收任务。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的均衡配臵。
科学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形态。按“总量相对稳定,局部分类优化”的原则,合理优化全市学校布局:在外来农民工子女聚集的镇(街道)加快学校的新建与扩容力度;在生源不足的镇(街道)统筹整合中小学资源,继续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在新城区和小城镇建设等城建组团区域,预留教育用地,适时增设或扩容,以适应入学需求;完成特教学校搬迁,并通过“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验收,加快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的建设,力争在常住10万人以上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实现全覆盖。
妥善解决流入人口入学。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管理,依法保障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高质量做优高中教育
提高高中普及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率达90%以上;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率达85%以上。
做优普通高中。力争2015年前,季延中学、晋江一中成为省示范高中。积极支持紫峰中学等高中达标升级。优化普通高中布局,9 深化内涵建设,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深化结对共建、挂职锻炼、教学协作等形式,使全市高中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高效益做强职业教育
打造职教品牌。发挥市职教中心统筹作用,构建“四轮驱动”新格局。加强较高水准的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的建设。扶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安海职业中专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兴职业中专学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江市职教中心争取列入中央重点扶持的1000个县(市)级职教中心之一。新增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4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普职比趋向合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家长、学生对高中教育的期望,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计划,通过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多种渠道,使普职比趋向合理。
广泛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继续拓展“晋江职教论坛”等平台,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交流、联合办学等国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选派一定数量的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学科教师外出培训、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支持在一级达标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开设国际班或国际通识教育选修课。
——高要求做好终身教育
全面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大力发展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升格晋江电大为社区学院。支持文技校、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早幼教育到老年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链。
——高起点做大高等教育
着力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力争建成2所高职高专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1.3万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专业数达15个,打造3-5个优势专业,建设更为完备的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站;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专业总数控制在30-35个,发展壮大车辆工程品牌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准、具有示范性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2015年,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60%以上。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教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等学科领军人物占全市教师的比例达15%。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名校长、名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全力全速推进校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园改造,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生均指标;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分期分批,配臵、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功能室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开出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继续每年将40所薄弱校改造等项目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2.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和增长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投入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机制,加大对财力相对薄弱镇(街道)的扶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12 协调发展。重点保证全市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所需的建设资金;同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财务决策民主化。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依法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确保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改革教育投融资机制,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捐资助学和参与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探索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三是健全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各界支持、全民参与”弱势群体资助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病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学生就读、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对残疾、留守、流动等弱势群体物质与精神帮扶,促进群体间平等、和谐成长。
3.依法治教、加强管理,进一步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切实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市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教育督导体系,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服务功能。坚持对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 13 度,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对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依法督促市、镇两级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随机督导和专项督查,推动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办出水平和特色。
二是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系统各级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和用法,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努力实现领导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不断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涉及教育的违法案件,全面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4.推进改革,创新体制,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坚持 “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市、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对现有民办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托机构和外来工子弟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是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模式,逐步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结合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考核制度,形成与聘用(聘任)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监督权。不断完善公办教师公开招聘和市区学校“凡进必考”机制。建立区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足额保证教师职工培训经费。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推行“德育实践计划”,继续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011年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继续打造“情源晋江”活动品牌。推行“书香校园计划”,推动校园文学创作,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化,提升学校文化竞争力。推行“科技创新计划”,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评选、奖励机制。推行“乡土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挖掘南音等富有晋江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行“阳光体育运动计划”,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齐上好体育课,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办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学前教育要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防止“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基础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完善“中考七率”等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要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广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实现中高职对接直通车;高等教育要增强应变能力,加强闽台合作,对接我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臵,以实用型专业为主,兼顾学科型专业,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研、培训、管理一体化保障机制。
5.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学校党政领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开拓进取,有教育管理能力的年轻领导干部梯队。继续委托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异地名校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 16 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各项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把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继续深化政风行风评议、校务公开等工作,规范财务运作,保持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区域教育的统筹规划,合理配臵教育资源;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把学校的规划设臵作为城市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建设中确保落实;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生源变化和中小学校类别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师资需求配臵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与教育部门配合,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结合;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搞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强和村(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加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教育、地震、地质、气象、公安、消 17 防、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等条件设施,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学校安全“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等机制,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和破坏校园治安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杜绝校园责任事故和安全稳定事故发生。
第三篇:【2013年修订】东坪镇青山园完小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坪镇青山园完小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青山园完小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校“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蓝图,是《安化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规划》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幼儿教育。
我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加大对幼儿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配备,保证我区域内幼儿都能入园,力争入园率达100%。
二、普九工作。
巩固普九成果,以“两项评估”工作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确保我区域内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三、师资队伍。
1、健全教师学习制度,敦促教师的得到专业发展。全体教师必须这五年内学率达专科,计算机等级达高级,普通话等级为二乙,全部完成第三轮继续教育。
2、通过争取支教师和特岗教师使教师队伍逐步走向年轻化、专业化。
3、加大师资培训资金的投入,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证。学校为提高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必,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奖励积极学习的老师。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和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专业培训,确保我校教师五年内达360学分。提供教师学习的空间与平台,为教师创设可发展机遇。学校将提供教师学习的空间,让教师有时间学习;学校将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的教学、管理经验,为教师提供可学习的平台。
四、资源整合。
1、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育人效率,每位教师应树立良好的科学教育观,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人人会使用电脑,个个会制作课件。
2、加大仪器的配置、使用工作,必须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增添一部分现代性的教学设备和装置:学生电脑、投影设备、校园电视台等,可投资金50万元。
五、校园安全
根据上级对我校的安全督查提出的相关整改建议和我校还潜在的安全隐患,体准备对教学楼第二楼后窗进行安装,对教学楼第一楼走道加铁护栏,对幼教楼楼梯空隙加防护网。为搞好上述安全整改特制订方案如下。
1、校车更换。
2、设置整改。
1)校门重建。
2)柴房重建。
3)教学楼第二楼后窗进行安装不锈钢防防护窗,小窗高1.9m,宽1m,8个共15.2㎡,大窗高1.9m,宽1.45m,共11.02㎡,总共27㎡,每平方米70元,共需1900元。
4)教学楼第一楼走道加钢筋护栏,长92m,高1米,共计92㎡。每平方米80元,约8000元。
5)幼教楼护栏空隙过大,加防护钢丝网,每块长3.5米,宽0.5米,1.75㎡,共计7㎡,每平方米70元,约500元。
6)原来文化走廊已倾斜须重建。
3、设施添置
校园监控系统。
五、文化建设。
6、校园外景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外的空坪建一个校园园林供教师休闲。校园外景建设。溪边栽种樟树两排,行距和株距分别为2米,中间插种小山竹三株。垃圾小坳栽种杂树(到山上种苗)。公路外边栽紫徽花和插木菊花,交叉插栽。公路里边建花坛,栽种花草。在旁溪处建一个小亭、石林、石桌椅、一个艺术标志等。争取在五年内使校区处景成为园林式。在到校园的公路外面建起长约50米具有艺术水准的文化长廊。
2校园内景建设。将幼教楼处花坛中的松柏和茶树移种一部分,铁树不动。将校门里边处花坛中的杨木改栽成四季青。将浴室处花坛也插上四季青,操场最西处的小花池插四季青。
3、在教师住宿楼的空坪前建一个既能停摩托车,又能休闲,还能做文化走廊的复合设施。
4、在现有的小文化窗的下面与支脚同斜度的一个金属板面的欢迎牌,板面为蓝色,字为黄色金属字,字为:“青山园完小欢迎您!”
六、校舍整改
1、加大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创合格学校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消除学校所有危点,尽可能的情况下,将教学楼、学生浴室进行重建,可投入资金100万余元。
2、校舍、学生住宿楼及西头楼房外墙装饰的墙裙全部镶绿色瓷砖。
3、对教师住宿楼、科教楼的外墙进行重新粉刷。
4、对电脑室已坏的地板更换和天壁的重粉。
5、对食堂进行重新装修布局。
七、设备添置。
1、锅炉添置一台。
2、投影仪7台。
3、热水设备一套。
4、电铃数控机一套。
5、电子广告设备一套。
青山园完小
2011年1月
第四篇:龙岩市武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龙岩市武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期,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县的重要机遇期。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全国、省、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武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一)普及程度
全县现有完小3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小17所,教学点38个;普通中学21所(含民办中学1所),职业中专1所。2010—2011学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7983人,初中在校学生1132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7259人,职专在校学生4081人,在园幼儿9966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3%,初中毛入学率为115.4%。初中巩固率为98.71%。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1.3%;每个乡镇均有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比率达92.2%,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普职学生比为1.08。
(二)师资水平
学历提升方面:目前我县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074人,占70.1%;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799人,占71.2%;高(完)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645人,占97.7%;职专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45人,占93.5%。
教师轮岗交流方面:近三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书记)、教师轮岗交流分别为447人、292人、311人,分别占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12.2%、7.9%、8.5%,三年内城乡双向轮岗面达23.2%。
校长(园长)任职资格方面:在职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100%。小学校长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8.9%,初中校长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8.2%,高(完)中校长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职专校长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
骨干教师培养方面:我县现有中小学骨干教师1126人,占全县中小学(含职专)3662位专任教师的30.7%,其中:小学骨干教师534人,占1533位小学专任教师的34.8%,初中骨干教师227人,占1122位初中专任教师的20.2%,高中(含职专)骨干教师321人,占815位高中(含职专)专任教师的39.4%。
信息技术领证方面: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领证率为99.2%。其中,小学专任教师领证率99.3%,初中专任教师领证率99.1%.(三)办学条件
全县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达7.6㎡,中学生均15.3㎡。寄宿生生均居住面积小学达2.8平方米,中学达4.4平方米,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中、小学生生均图书册数分别为51册、29册。
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模式一点数59个,模式二点数59个,模式三点数35个,实现了农村中小学三种模式的全面覆盖,通过省级验收。全县共有省、市、县级以上的绿色学校18所,其中省级1所,市级7所、县级10所。全县学校的数量、规模容量基本能满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四)教育经费
初步统计,2010年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拨款为33195.8万元,比2009年增长24.23%;2010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为32212.8万元,比2009年增长24.01%。县财政预算内对教育拨款的平均增长率高于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平均增长率0.22个百分点,达到了“第一个增长”;2010年全县初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7318.09、6459.22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33.30%、10.53%,达到了“第二个增长”;2010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为初中1656.55元、小学1009.8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13.96%、18.77%,达到了“第三个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系统始终将“创优强教、促进崛起”作为服务闽西、服务武平的基本战略,坚持发展为要、质量为上、和谐为本,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打造质量一流、条件一流、师资一流、创新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县17个乡镇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高中教育协调发展。2所高中,5所完中形成二层梯队,互相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成为我县教育的一张名片。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创办职成中心,全面完成实训大楼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6+2”产业技能培训,培养输送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为县项目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近年全县教育总投入5.6亿元,先后实施危改工程、农远工程、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和校安工程等项目,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实验小学、城厢中心学校、城厢中心幼儿园、万安中心幼儿园实现整体搬迁,武平二中、实验幼儿园可在2011年春季开学时搬迁。
师资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健全农村学校新录用教师跟班学习锻炼制度和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教师职称“保险箱”、“储备箱”、“流动箱”等一系列强师惠师政策,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教育科研蓬勃开展。全面完成教研区调整,初中、小学全部按武东、武西、武南、武北、城区区域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蔚然成风。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实施“生态德育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读经诵典和书香校园活动。
办学体制不断创新。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实验中学成为全市的民办示范学校,利用社会资金启动二中迁建。社会各界纷纷捐资助学,近年,全县中小学接受社会捐资就达2000余万元。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全省文理科高考状元双双花落我县,五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比2009年增加491人,万人上本科线率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三。2010年中考成绩综合排名全市第三。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城区学校入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②农村学校特别是中学,生源日渐减少,辍学率高。
2、教育经费投入还有差距:①发展需求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双高普九”缺口资金达2350万元,危改工程债务约1000万元;②校安工程县级配套资金8800万元,县财筹措任务重;③农村教师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教师住宿条件仍然较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周转房欠缺;④幼儿园校舍建设及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⑤住宿生住宿费每年100元的生均补助标准太低(其中还要县级财政配套20元),造成学校经费短缺。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强化:①教师结构性失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够合理;②教师城乡交流力度还需加大;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职称机制尚未建立,评聘分开的激励效应没有最大化。
4、学校安全管理需要加强:①学校安全工作形势仍然严峻,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多;②民办幼儿园安保措施落实不够到位;③网吧治理亟待加强;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二、武平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持续我县创优强教政策优势、尊师重教人文优势、扩容建设先行优势、民办学校成功优势,进一步激活办学潜力,提升办学品位,努力建设“全省有位、全国有名”的闽粤赣边教育强县,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县建设,加快武平迅速崛起、全面崛起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品位;完善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福建省教育强县”。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托、幼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推动乡镇中心园的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5%,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9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到2012年,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优质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提高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2013年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
(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改革教师队伍管理手段,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武平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争取2012年达标)为目标;以武平二中“吸收社会资金办学”教育改革和创建省一级达标学校(争取2012年达标)为接口,努力打造武平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2)以武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武平职专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实训基地和与台湾大叶大学“山海合作”构建学校人才教育合作交流为突破,围绕当地“6+2”产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较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力争到2012年实现8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升入普高与升入职业高中的人数结构比例大体相当。
4、完善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2012年前,完成县特殊教育学校宿舍、食堂和综合楼的配套建设,2015年前,按1:3的生师比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6-14岁三类残疾儿童97%以上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
完善终身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电大为依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社区终身教育。建立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同时以农广校为载体,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学校的建设,组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015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8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50%以上。
6、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视听设备建设,完成中小学图书馆(室)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力争2012年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目标,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创建教育强县提供强有力的装备保障。
7、创建“福建省教育强县”。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意见》部署要求,依照“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指标,查找差距,逐年整改,2015年实现“福建省教育强县”建设目标。
(四)实施重点项目:
1、全面实施“校安工程”。
总投入2.56亿元,2011年前完成校舍重建面积21.27万平方米,2013年前完成校舍加固改造面积达17.88万平方米。
全县“校安工程”重建规划见附表1
2、继续深入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
顺应我县“南扩北拓西进”大城区建设发展格局,优化我县教育资源配置,满足日益扩展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通过扩容建设,到2012年城区形成一中、二中、职专3所高中;三中、实验中学、城郊中学、城厢中学、万安中学5所初中;实验小学、进校附小、平川中心学校、城厢中心学校、万安中心学校5所小学;实验幼儿园、平川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万安中心幼儿园和大型民办幼儿园5所幼儿园的“3555”大城区学校格局。
城区扩容建设规划安排见附表2。
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规划“十二五”期间在原“3555” 城区学校扩容工程的基础上在县城的夹子背、南门段新建两所公办幼儿园,规划24个班,容纳720个幼儿,以解决众多孩子入园难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
3、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达标工程。
我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评估,要合理编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2012年前分期分批完成。要发挥已有“标准化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中小学的全面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
武平县中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见附表3。
(五)发展策略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问责制度和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乡镇要明确乡镇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
2、保障投入,完善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落实应分担的各项资金。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费。逐步增加职业教育生均预算经费,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财政投入政策。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地方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教育设施配套费足额到位。对学校达标建设形成的债务由县财政全面清理,依法剥离;对危房改造工程缺口资金,县政府逐年安排专项资金,逐步给予解决。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3、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进一步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1)优化城区校点布局规划。随着城区“南扩北拓西进”工程的纵深推进,城区学校事业发展预测为2015年大城区(含城区、城厢、万安)人口约为12万,幼儿、小学适龄儿童年就读率为人口数的11.5‰。通过城区中小学扩容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县教育资源配置,满足日益扩展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通过调整建设形成“3555”大城区学校格局。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完成武平二中升级达标建设;完成三中、城郊中学、城厢中学、万安中学改扩建;完成平川中心学校迁建;将城厢、万安中心学校纳入城区学校管理范畴,完成城厢中心学校迁建和万安中心学校改扩建;完成实验幼儿园迁建,改扩建平川中心幼儿园。将万安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纳入城区学校管理范畴,完成万安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利用社会资金,兴建大型民办幼儿园。
(2)优化农村学校校点布局规划。努力构建布点合理,规模适度的教育格局。继续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按照属地化原则,加大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力度,建设项目、资金原则上安排到长期保留的中学、中心学校。至2012年,全县基本保留现有初级中学、完小、初小和教学点;2014年前逐步撤并中山中学、中堡中学、桃溪中学和岩前中学高中部,十方中学保留现有完中建制。
(3)完善非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进一步普及学前教育。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夹子背、南门段两所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以缓解我县群众子女上优质幼儿园难的矛盾。同时提高0-3岁学前教育水平和3-6岁儿童入园率。
(4)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保城县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村科学技术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有一定的经费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4、强化管理,落实保障,进一步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
(1)实行教师“县管校用”。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流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等管理职能。实施师资校际交流制度,组织县域内教师在城乡、校点之间合理、有序、定期轮换流动。新招聘教师一律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工作第一年安排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促进其专业成长。
(2)落实资格准入和更替制度。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有计划地通过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学历的紧缺学科教师。对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85工程”高校和教育部所属重点师范院校、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教育专业武平籍师范类应届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以及初等(小学)教育、幼儿(学前)教育专业武平籍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由县教育局直接考核入编录用。继续落实教师提前退休制度。
(3)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仁师工程”,完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组织实施“人才强教”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通过建立访学制、导师制、送培制、帮带制,打造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研、引领作用。到2011年,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率达78%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比率达75%以上。2015年前将全县教师轮训一遍。加大培训经费投入,选派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前往重点中学跟班学习,要求被选派的教师至少在本县服务5年。
(4)健全教师良性激励机制。继续落实“保险箱”、“储备箱”、“流动箱”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继续评选、表彰“突出贡献人民教师”(县政府每五年表彰一次)、“名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县政府每三年表彰一次)。奖励性绩效考核向一线教师倾斜,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班主任待遇,县财政设立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专项津贴。班主任专项津贴实行单独考评,分层次奖励。
(5)实施干部培养工程。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选拔100名左右的后备干部,把政治坚定、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教师列入为培养对象,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5、贯彻“两全”,提高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加强德育基地场所建设,利用中山中学现有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重建,建设以军事训练、展馆教育、劳动实践为主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国防教育、拓展教育、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创造条件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重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3)完善考试评价和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将部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区域内初中校。完善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指标体系,坚持按教育规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化管理。
(4)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持续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加强校园专职保安人员的管理,优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认真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坚决实行学校综治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制,有计划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培养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建设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注:“两全”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6、加强督导,依法治教,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建立素质教育质量奖惩制度。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分类评比。实行校长任期教育教学质量承诺制度,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考评情况与校长绩效挂钩实施奖惩。
(2)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的控辍保学的责任。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超过控制比率的,追究乡(镇)长、校长相应责任。
(3)完善教研督导制度。以教研为抓手,向教研要质量,搭建“片区教学研讨”平台,推动全县教研教改活动全面开展,纵深推进。要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及教研员的指导、监督、引领作用。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开展调研、开设讲座、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并以书面形式对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切实提高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师德建设问责制。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长效机制,把它作为对干部教师的和各种评先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纳入考核目标,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实施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问责制。通过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监督、责任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全面促进各类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
第五篇:剑门关镇十二五规划
剑阁县剑门关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
通 知
各村(居)委会、镇级各单位: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剑阁县剑门关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三月十日
剑门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编制好全镇的“十二五”规划,是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谋划的安排部署,是工作保持前瞻性、科学性、连续性的需要。为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做好三个结合:与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相结合,与本镇特色相结合,经广泛调研,认真征求党委扩大会议成员意见,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一)剑门关镇基本情况。剑门关镇,位于剑阁县北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关景区的核心,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地处国道108线,县城下寺镇城南12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132.7平方公里,辖15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05个村民小组,34个行政事业单位,共5105户,其中农业户4005户,非农业户765户,总人口16973人,劳动力9000人。全镇有林地71095亩,耕地23592亩,其中田9607亩,地13995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
剑门关镇紧临县城,交通及区位优势明显,108国道穿境而过,15个村165.5公里通村公路均为泥结碎石路面,晴雨能通车。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能满足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需要,广电通讯畅通,基本达到全覆盖,教
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商贸流通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共有餐饮服务店32家,豆制品加工作坊8家,剑门豆腐享誉国内外,集镇建设初具规模,示范带动作用逐渐显现。1994年剑门关镇被列为全省100个试点镇之一,2004年又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镇。通过几年的建设和经营,集镇已有一定的规模,常住人口5000人左右。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终坚持“稳粮油、攻烤烟、抓畜禽、建古镇、兴旅游、保稳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不动摇,逐步增育和壮大以烤烟、生猪、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推动剑门关镇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587万元,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19%。财税收入实现380万元,同口径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万元,增长10%,招商引资达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剑门关景区是1984年全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一)产业经济发展较快。剑门关镇烤烟产业逐渐壮大。自1987年种植烤烟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长期坚持正确引导、科学规划、规模种植的工作思路,烤烟产业不断壮大。2006年全镇种植烤烟5286亩,实现产量16900担,产值767万元,创税达248.1万元,2007年种植烤烟4516亩,实现产
量10163担,产值560万元,创税134万元。2008年因受地震影响,但全镇仍然种植烤烟4608亩,可望实现产量15000担,产值1000万元,创税300万元。烤烟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
剑门关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 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禽业。2006年,全镇出栏生猪20670头,人均出栏达1.2头;2007年,全镇出栏生猪28200头,人均达到1.67头;出栏肉羊16720只,出栏小家禽达43.6万只。
剑门关镇是市级试点小城镇,现全镇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协助旅游部门,发展旅游事业,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创好“剑门豆腐”名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二)城镇化明显加快。剑门关镇是全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城镇,2004年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是三国蜀道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重镇。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建设工作中,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举全县之力,着力打造川北一流的红色旅游文明古镇。剑门关景区开发和古镇建设建设项目,涉及6个村、19个村民小组、710户、2910人,共搬迁农户103户、320人,征地近120亩,涉及农户责任山8439亩、自留山768亩。投资5亿元对游人中心、3个停车场、9座石拱桥、近5公里游山道、关楼重建、索道和观光电梯、1.5公里高架栈道、仙云
人家、姜维墓、红军文化广场、景区公路等72个项目改造。重点加大景区绿化和植被恢复。剑门关古镇改造于2008年6月23日启动,总投资9000余万元,现已完成了243户576间临街建筑物风貌改造;3800米排污管道完成铺设;1220米管线下地工程全部完工;古镇中心广场、南北两个石牌坊已建成;剑溪河两座古桥已经建设完成;1220米石板路街道已铺装完成800余米。新街川北民居风貌建设402户全部完工,总投资达3000余万元。志公寺景区拆迁安置点97户完全按照川北民居风貌打造,形成了一四川省明星安置示范点。城镇供水、交通、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用事业蓬勃发展。在搞好文明古镇建设的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级组织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发展烤烟产业的烟路、烟水、烟房、烟机配套的机遇,在7个村修建标准泥石路30公里,确保晴雨能通车,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整治山坪塘142口、修建微水池579口,有效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新购烟机325台,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新建普改密烤房255间,全面实行电子智能化烘烤。2006年,投资1000万元修建全省最高标准的烟叶收购站点,为烤烟产业的壮大提供后续保障。村村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图书阅览室,电视、广播做到了村村通,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党政十分重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加大力度,基本面貌逐步改善。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确立了“拉通主动脉、完善乡村网”的思路,2010年全镇12村村级公路已全部硬化,1个村正在建设,1村正在准备建设,初步形成了乡、村公路交通便捷网络。在电力建设方面,我镇已全面并入了国家电网,农网实现全面移交,每年为群众减轻用电负担达100万元以上,实现电力负荷转移,提高了用电质量。在水利建设方面,鼓励各村投资投劳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支农资金维修大型山塘、水库,群众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依托“烟叶强镇”的发展思路,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教育方面,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一中一小”格局,先后投入586万元进行剑门关小学校建设。计划生育方面,实行村为主工作机制和流动人口跟踪管理办法,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人口与计生工作保类进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群防群治,有效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实现了“十无乡镇”,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获得了市先进单位。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
达96%。村民自治稳步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得到健康发展。社会群团组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全镇税源新增长点不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招商引资受地域局限,短期内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转变群众发展观念措施办法不多,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繁重,维稳工作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积极实施“生态立镇、项目兴镇、产业富镇,打造旅游名镇,建设魅力家园”的发展战略,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主抓手,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新型工业化带动力,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镇、打造旅游名镇、创建生态乡镇”工程步伐,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剑门关。
(二)发展思路
1、建设经济强镇。“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经济新增长点,科学整体开发剑门关和翠云廊景区,扎实推进剑门关集镇建设,科学布局集镇功能,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和质量,至201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86亿元,年税收达500万元。
2、打造旅游名镇。“十二五”期间,我镇以旅游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走低碳环保型和生态之路,继续巩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果,引导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形成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巨大、以剑门关景区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群。核心景区的志公、高峰、梁山、剑雄、青树村围绕旅游开发做文章,实行产业成片,住居成块,景点集聚,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新村。积极开展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再创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3、创建生态乡镇。巩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成果,鼓励各村认真开展全国生态村创建活动,认真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活动,扎实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新型处理模式,继续加大封山育林力度,绿化公路、屋场,努力打造成生态画廊村、环境优美村,全力打造现代化剑门关宜居城镇。
(三)奋斗目标及任务(2011-2015)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
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
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
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
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9.5%;
7、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
8、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达到9.9%。
9、森林覆盖率达79%。
三、工作举措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破交通制约瓶颈,努力打造剑阁县县政府的后花园。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开发好旅游资源,依托抽水蓄能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剑门关镇参观和休闲。打破制约旅游产业开发的交通瓶颈,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重新改造安定至剑门关镇1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好通平高速安定出口至剑门关景区8.5公里连接线,打造成一条高标准、高质量的旅游公路,成为与苍溪交界、与宝轮相邻的交通新格局,使剑门关成为游客心中的度假胜地、养生天堂,使剑门关镇成为剑阁县的后花园。
(二)、加大产业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
剑门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宣传和包装旅游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额在2-3亿元,搞好剑门关镇整体开发,提高剑门关镇的名气度和美誉度。
(三)、加强主导产业的培植,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五业”做文章。一是水业方面。计划投资3000万元对剑门关镇的剑门关矿泉水进行技术改造,再上生产线一条,对水进行深加工。同时科学开发和保护好茶山天然水源,年生产优质矿泉水600吨,成为我镇的重要产业。二是豆腐干工作方面。巩固传统产业,继续对马和尚和志公寺两个豆腐厂进行技术培训,引进新生产设备,实行污水废水达标排放。四是有机茶产业方面,计划在剑雄村新种植有机茶500亩,做强做大剑门关茶业有限公司。
(四)、加快城镇的提质扩容,形成“一河两街”新特色。
“十二五”期间,制订和完善好《剑门关镇城镇开发规划》和《集镇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名镇发展要求来科学制订。在集镇建设方面,以城带乡,按景区农民建房要求,建设农民新型居住区,拉动农民向城镇聚集,拉动人物流,活跃第三产业。建设好旅游产品物流市场,继续完善现有的农
村农贸市场基础建设,同时不断拓展其他适宜物流市场,加快向县内一流镇级市场方向迈进,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剑门关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城镇开发围绕“一镇两中心”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一河两街”新景点,引进投资者,重点开发好集镇沿线3.5公里长的清水河,按规划新建两座石桥,两个观光亭,力将剑门关河建设成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成为全省闻名的游客观光休闲地。
(五)、注重民生民利,认真承办好民生实事。
1、做好基础产业开发。计划在剑城、双旗、风垭村新新种植烟叶800亩,挖掘我镇烟叶发展潜力。做大做强“烟叶产业”,巩固我镇在全县的烟叶基地地位、搭建农民致富平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好县城至双旗村3公里连接线,改造硬化好大房、剑城、剑山、双旗四个村9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
3、加快小流域治理力度。重点整治剑门关场镇4.2公里河堤整修加固,全镇整修整修堰坝8座、拦水坝12座,清淤河道和护坡10公里,渠道5000米和堰坝21座,新修渠道2000米和堰坝3座,提高防洪抗旱功能,确保粮食年年丰收。
4、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青树村、双渔村、剑山、剑门等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农村“三清三改”工作。投资建设好青树村、双渔村、剑山、剑门村的饮水工程项目,新建饮水厂两个,配套完善管道设施,引优质山泉水入户,全面解决全镇人畜安全饮用水问题。
5、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民健康指标达全省平均水平。加强医疗卫生建设,引进医疗卫生部门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
6、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校,激活校内竞争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调整办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撤并村级小学,实行全镇一中一小一幼教育布局。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达到学生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升学率90%以上。
7、完成好15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和卫生室、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加大敬老院改扩建工程项目,征地10亩,新建老年公寓一栋,安排入住老人40人。
8、加强生态环保建设工程。建好镇垃圾中转站,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垃圾焚化炉一座,对15个村新建垃圾
收集点;建好公墓山,严禁乱葬行为;建好工业区及集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继续加大对有机玻璃厂进行技改,整合为一家市场竞争力强、排污达标的新公司。
9、巩固和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年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计划生育获省级模范乡镇。
10、全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信访大调解、大接访”制度,规范信访秩序,认真开展“五大一提高”活动,提高民调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