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5篇

时间:2019-05-12 16:5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第一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05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

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03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0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0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03年为69亿元,200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03年至200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05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的要求,*市对一些煤炭企业进行了合并,目前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了84家。

造纸行业。1997年以前,全市有250家

造纸企业。“九七达标”时,全市关闭了44家麦草制浆生料造纸企业,到2000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数量为206家。2001年以来,*市为实现双洎河治污和环境“一控三达标”,又陆续关闭了108家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万吨以下造纸企业,到2005年上半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98家。2005年下半年,全市又对造纸企业又进行了重组,组合后剩

余数量为48家。今后随着造纸行业生产成本的加大,市场竞争的加剧,造纸产业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

耐材和建材行业。2004年,全市有658家耐材生产企业。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情况,全市耐材生产企业中有400多家是高能耗的倒焰窑型耐火材料企业。水泥行业,2000年时全市有水泥生产企业39家,经过几年的环保治理,目前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14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耐材、建材行业中的石灰窑、铝石窑、耐火材料导焰窑、水泥行业中的机立窑,均属国家淘汰性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到2007年底必须全部关闭。今年全市已经关闭了73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家直径为2.8米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明年和后年还将关闭300多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1家直径为3.0米和3.2米以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政策性地关闭企业,必将对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强烈冲击。

(二)受资源走向枯竭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五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煤炭资源。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距地表200米以上)煤炭资源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煤炭资源仅有1.49亿吨,现有的84家矿井将有三分之一在5年内闭坑。到2020年,浅部资源将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开采难度很大,形成的生产能力也有限。受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和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技术的制约,后续煤炭开采能否顺利支撑经济发展还有待努力。目前全市已勘探井田主要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的生产能力。按2005年煤炭产量约1200万吨推算,考虑到新建矿井的生产能力,我们乐观地估计,到2008年*市的煤炭产量不超过1000万吨,到2010年产量不超过900万吨,到2015年产量不超过800万吨,煤炭产业总体上呈下滑走势。

铝粘土矿资源。*市的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经过20多年来的无序开采,浅部易开采的资源已经枯竭,耐材企业需用的大部分原料多年前就开始从外地购进。目前全市剩余铝土矿点仅有11处,年产量仅有10余万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截止2004年,全市已查明铝粘土矿资源储量为5800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3345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106万吨。剩下的这些铝粘土资源,根据资源整合的要求,上级不发证,今后无法开采。即使国家允许开采,对经济的贡献也不大。

其它的矿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因产品附加值低,或者勘探程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点。

石灰岩资源。*市的石灰岩资源丰富,远景储量13亿吨,可分为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目前,*市石灰岩资源开采多用作建筑石料,产品附加值很低,仅有少部分用于水泥生产,每年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岩不足200万吨。总体上,石灰岩资源开采利用对环境破坏严重,对经济贡献不大。

其它矿产资源。全市除煤炭、铝粘土矿、水泥用石灰岩勘查程度较高外,其它矿产勘查程度较低。金属矿产如金、银、铜等矿种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地质踏勘,镁、铁矿只是作了一些地质普查工作,玉石、硅石矿的勘查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成为新兴产业,还有赖于矿产资源的勘查结果。

由于煤炭和铝粘土资源日趋枯竭,全市在未来3—5年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危机。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9%,而财政收入中有1.12亿元却来自煤炭产业,占据了总财政收入的26%。在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深部煤炭资源没有开采利用,而经济又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的情况下,*市如果没有新兴产业的及时跟进,在未来的几年内必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

(三)受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长期以来,*市在经济发展上,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大部分企业是高投入、高消耗企业,许多企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煤炭产业90%以上是初级产品,只有少部分用于发电,虽然能源本身利润高,但产品附加值低。

耐材产业中多数企业是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全市耐材产品在产量上有一些优势,但中低档粘土砖和高铝砖所占的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耐火材料制品并不多。

建材产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石灰、石子、机制砂等。2004年建材工业企业共有35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22.5%,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除14家水泥生产企业利润稍高外,其它均为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仅对原材料进行粗浅加工的小企业。

造纸产业过去曾经是全国重要造纸生产基地,经过这些年环保整治中的关闭与整合,现在基本无优势可言。目前主要产品是瓦楞纸、涂布纸、黄板纸等中低档纸。与纸业发达地区相比,全市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环保治污任务重。

服装产业是*市的一个新兴产业。2004年底全市共有服装企业105家,其中曲梁乡81家。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进入全省十强的企业有2家。总体上*市服装产业是一个有群体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效益及企业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产业。多数企业是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部分企业有品牌也无优势可言,生产利润极低。

电力行业是*市发展中的产业,目前共有发电厂7家,其中正在运行的有5家,在建的有2家。运营中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属生产设备落后的高能耗企业。例如昌源电力公司,2003年至2004年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连续两年出现了亏损,2004年亏损额超过800万元。

(四)受国家历史欠帐和政府化解金融风险举债影响经济发展包袱沉重

过去国家为支援其它地区经济建设,无偿从*输出了数亿吨煤炭资源,在国家输出煤炭的同时,也给*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二是地表沉陷问题。目前,由国家大型煤炭企业给*市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300平方公里,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其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问题。由于一些煤矿多年来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欠帐,给*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市这些年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发展资金用在了环境整治上,每年市财政不得不拿出数百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加上民间投入的资金,每年用于环境整治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

另外,为化解农村和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市还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2002年*市政府举债7.737亿元用于兑付居民储蓄,为此,市财政每年不得不拿出179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利息。2004年上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扣除了到期本息5336万元,给*市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困难。今后*市还本付息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国家金融风险实质上已转嫁为地方财政风险。

综上所述,*市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与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冲撞”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问题;其次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下而出现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其三是资源走向枯竭将引发的经济衰退问题;其四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三、*市经济转型的特点

和全国其它地区经济转型相比,*市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南方经济转型的特点。由于能源产业走向枯竭,也使*市经济转型兼具北方经济转型的一些特征。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中不难看出,*市要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得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使企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其次是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使高科技产业化,从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全市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其三是发展高科技替代产业,减少能源产业衰退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外贸出口,使*市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因此,*市未来的经济转型将是以工业生产技术全面进步为核心、产业结构适当调整为补充的经济转型。

第二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05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03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0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0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03年为69亿元,200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03年至200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0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05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

第三篇: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各个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规模、成本上不能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下,拥有较为完善和创新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企业效益增长的突破口,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本文将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及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二者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综合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经济转型;劳动合同法;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

一、引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使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加工制造型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其要转变我国就业的最大载体——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如今,巨大的竞争环境压力使得各个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竞争环节。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创造力的源泉,更是保障企业运营的智力支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规模成本无法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下,拥有较为完善和创新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企业效益增长的突破口,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2008年1月我国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付诸实施,强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就业稳定性,对用人单位规范用工、合法签订和履行合同都做出了相关规定。与此同时,新法解决了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劳动合同期限短的问题,保护了处于弱势群体劳动者的地位。倘若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无法找寻到适合自身生存的经济发展模式、站稳脚跟,最终就会面临企业员工不稳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的情况,使企业岌岌可危并最终走向破产。

二、转型过程中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概况

近几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大致稳定在1100万左右。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量约1168万人。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631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力人口总量的高峰时期,劳动力人口总量近几年不断攀升。

(二)新生代群体就业难,企业招工难

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每年就业岗位需求量最高的群体,这些从大学走出来的80后、90后们拥有另外一个名字——新生代员工。与年长的员工相比较,这些新生代员工无论是对工作的满意感,还是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显著较低。这类群体渴望有所成就,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刚刚走出学校,期望值高,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企业所提供的较为低层的职业,这就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新生代群体就业难的局面。

(三)员工的能力和技术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除了职业学校的职业能力培训能够部分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外,一般大学的教育都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际应用和技能的培训。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找工作时较难找到与专业完全对口的职业,企业招工用人时也只能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入手,无法综合考量这些新生代员工真正的能力水平。这使学校和企业之间横亘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理论和实践之间形成了一道断裂层。这些新生代员工需要部分或完全放弃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转而去接受企业培训,适应企业工作和文化,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人才市场的选拔,而直接由家族企业内部人员或企业家直接担任。部分管理人员并未经过相关高等教育或系统的管理培训,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管理水平和理念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仅仅凭经验办事导致人力资源选拔和培训制度、管理制度混乱无序。并且,管理人员对企业各级员工不了解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导致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有些员工怀才不遇而有些员工名不副实的局面。

(二)低利润导致无法引进高素质人才

中小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质量需求也不断提高。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需要一批具有先进知识和经验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但是这些人员的获得往往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但中小企业利润低,较少涉及高科技及创新产业,所以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质环境不到位,不具备创新所需的工具和实验条件等,这都是企业招聘创新型人才的障碍。并且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对外融资渠道狭窄,从这些狭窄的融资渠道中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供给运营和扩大再生产。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较弱,更无法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将最终导致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小甚至无法经营,破产倒闭。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失

要想使员工认同企业,使员工留在企业跟企业一起感受竞争的起起落落,必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是许多大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制度的建设,更不是物质的给予,是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认同度。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所沉积凝聚的企业价值观,它能够帮助企业家更好地在企业和员工中建立沟通的桥梁,对员工的行为和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员工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熏陶,企业激励多停留于物质层次。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及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招工难

目前,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全国企业中已经占到99%以上,这个庞大的群体每年为城镇提供近80%的岗位。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招工难却成为阻碍中小企业扩大发展的重点问题。招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需要大量资金和成熟的企业运营制度及企业文化,而中小企业大多在起步阶段,利润率较低,资金不足,企业运营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容易被资金充裕、设施齐全的大型企业吸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的用工缺口达30%。

(二)人力资源质量低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团体,但是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高技能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中小企业无法跳出陷阱向大型企业迈进。专门性人才的缺失使中小企业只能够走利润率低的简单生产加工路线,而不能够在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上有所提高。而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经验不足、技能缺失更使企业的决策限制于管理者的视野,无法使中小企业的在一个有规划的长远的道路上发展。

(三)员工的流动性高

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数量众多,灵活性较高,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人们都更加注重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和大型企业的保障制度,而较少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的流失率高达30%。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将中小企业当成跳板跳入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血液,过高的人才流失率会使企业的生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与外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型策略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

中小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只有管理机制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才能够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管理各级员工。

中小企业要管理好各级别的员工,还必须拥有一套健全固定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是为了保证企业完成其战略目标而设计的流程环节,它可以确保各级员工不会因为人资管理体制的疏漏或管理人员的偏私而产生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被客观综合、公开透明地评价,获得合理的薪酬。

(二)对员工实行长期培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被认为和日本企业的独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息息相关。他们以内部开发型为主,用长期和培养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观点来对待员工,通过终身雇佣制度维持稳定的人力资源并逐渐培养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工作有高度的保障。这种决策方式虽然比较费时,但一旦决策形成,就能迅速被贯彻执行并达到最终目的。

面对国家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中小企业如何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跳出人才素质低、流失率高的困境将成为中小企业在这场生存战争中面临的巨大难题。为此,必须拓宽培训领域,对员工实行长期的培训,加强他们的能力技能培训,通过心理培训等辅助措施建立员工自我实现的奋斗模式。企业应该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学习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实现人才专业化,从而实现产品专业化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取得共赢的效果,将企业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建立健全企业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员工的心理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需要理解、尊重、自由与民主,企业中毫无人性化的单纯的上下等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构建情感化、智慧化的灵活管理模式,使员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要建立与企业制度相一致的企业文化,致力于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同度,把企业文化灌输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让员工能够与企业的脉搏共同呼吸,让员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寻求员工的归属感。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六、结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注重资金和技术投入回报率的中小企业中,创新的发展由于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资双方的地位关系发生明显改变,以人员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显然不能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相抗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可以促使中小企业实现从松散管理到规范化的过渡,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曾湘泉,苏中兴.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中国环境下的挑战与变迁——以日本在华企业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09).[2]李雪梅.浅谈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师,2008(10).[3]孔凡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之友,2012(04).[4]张敏.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经管空间,2012(01).[5]廖淑珍.奉贤区小微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2(13).[6]任泽娟.泸州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05).[7]陈为群.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22).[8]甘宗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的思考[J].经济师,2012(02).[9]叶莹.我国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以江苏省为例[J].管理探索,2012(04).[10]杨赞.半数企业招工难 用工缺口达30%[N].大庆日报,2011-12-28.------------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地调查

2011-12-1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是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党校陈燕鸣负责完成的2010年市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0YB05)。本课题以企业家转型为着眼点,把企业家的转型和企业家创新与企业的转型联系起来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私营企业家转型的应对措施。主要观点如下:

一、企业家转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无可替代的核心人物,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家能否实现转型在企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家认知的改变、企业家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都是企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私营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方向十分明确,就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当前形势下私营企业家精神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重视创新,善于把握市场机会,而在冒险和挑战意识方面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二、私营企业家转型的路径选择: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

(一)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主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企业家子女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54%,远高于同年龄层次人群;同时他们视野开阔,竞争意识强;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发展目标明确;具有悉心敬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具有市场取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但危机感明显不如第一代,特别是在心理素质上,缺乏敢冒险、善打拼的精神;对财富的珍惜程度相对也较弱;缺乏掌控全局的经验。

(二)建立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机制

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始终围绕市场化、职业化与制度化三个关键因素。市场化:私营企业家队伍的市场化的意识普遍增强,市场化的手段已经得到局部的运用。但还存在需要市场不规范,即由于市场经济初期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而导致的无序状况。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不够规范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增加了企业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价值的成本。第二,市场上存在的不守规则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利于企业家队伍职业伦理的提升。第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增加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约束与监督的难度。

职业化:在私营企业家职业化建设中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第一,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职业化的大环境还不成熟,非职业化的做法还比较普遍。第二,缺乏比较现代的、有效的系统培训,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任重道远。如何消化、吸收国外的职业化建设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第三,一些陈旧的观念妨碍了企业家队伍职业化的进程,特别是私营企业中也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的顽固延续。

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企业家制度化建设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创新。而选拔、激励与约束等制度改革遇到的障碍之一在于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因此,在这里,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在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首先,选拔制度的难点在于行政手段仍占主导,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另外,在真正采用市场选择时,也需要解决配套措施的问题,例如,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者胜任能力的评价方法。其次,激励制度的难点在于打破过去行政化的薪酬体系,真正推行企业化的薪酬体系。第三,约束与监督制度的难点在于法制法规还不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也不够落实。另外,一些重要的监督力量,如新闻媒体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三、政府行为与私营企业家转型

目前,政府对于私营企业家往往存在“少予多取”的现象,没有树立起优质服务的理念,目前的培训、培育方式也过于简单。政府如何引导推动私营企业家转型,进而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私营经济转型,努力培育新生代私营企业家资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私营企业家的作用和地位要有足够的认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家资源对区域经济绩效增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也能够大大促进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从而对进一步“显化”企业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把私营企业家和其它类型的企业家放在同等的地位,一视同仁。尽量消除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壁垒,为私营企业家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促使私营企业家的大量“显化”。三是要努力降低私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风险,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转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许多东西都在变,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中国私营企业家面临较大的创业风险,这会大大降低其创新活跃程度,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企业家阶层,所以转型时期政府要注重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比如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克服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或与企业“争利”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引导私营企业家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鼓励私营企业家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快建设促进私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

(二)大力培育发展知识型企业,促使私营企业家的转型

知识型企业是私营企业家转型的重要载体,创新型私营企业家资源是今后区域经济绩效进一步增进的更为重要的企业家资源,政府必须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以促使其“显化”或从传统创业型逐步“转化”。一是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引导他们抛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加强自身学习、转变陈旧落后观念的同时,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家走出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私营企业家良好的素质和战略思维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干中学”提升自身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二是要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对企业的家族式的管理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引导其尽快熟悉现代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国际商务等,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家重视创新。加大创新力

度、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层次,在创新中加速私营企业家能力的积累。努力通过创新使企业自身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自身的优质品牌和自身销售网络,打破私营企业在价值链上被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层次、低效率的产业,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使私营企业家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转型升级”。四是要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家善于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带领下的企业创新团队,不仅注重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努力在管理上创新,在市场营销上创新,在企业文化上创新,努力给企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五是倡导先进的文化。引导私营企业家摒弃一些低俗风气和落后的传统观念,弘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回报社会的精神品质。引导社会尊重私营企业家,对私营企业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引导建立一种良好的商业文化。

(三)营造良好政策氛围,进一步拓展私营企业家转型空间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广大私营企业家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有利于私营企业成长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通过政府采购、降低税费,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努力营造私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支持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协作,支持私营企业向服务业、软件开发、网络动漫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融资能力对私营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统计显示,近80%的中小私营企业从来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国有银行无法为大量中小私营企业家准备宽松的融资渠道和足够充足的资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比如对私营企业家的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实行差异化的贷款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快创业板的建设;畅通私营企业家的融资渠道,建立民间融资机构和组织、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引进外国银行;加大对私营企业的财税扶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私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三是努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加强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除了进一步加大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金融(融资)支持、政府采购,鼓励私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紧密合作,建立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技术研发的合作与联盟,加强人才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加快技术成果的有序流转。

(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

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文化,台州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家的良性互动是台州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台州传统文化中注重功利、工商为本观念,为台州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人文价值支撑。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相对比较容忍市场经济,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得社会能够较好地与私营企业家进行良性互动,使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使企业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会与人文的发展,从而更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利于区域经济绩效的提高。市场化、职业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家队伍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这些条件的创造,不仅需要制度

创新,而且需要社会文化的变革。需要通过转变观念、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进一步重视和发挥企业家的社会作用,优化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与私营企业家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反过来又会推动区域制度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大对私营企业家激励,促使私营企业家作用空间的拓展。

第五篇: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市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已进入衰退期,但煤炭产业在经济总量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004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14.4%,财政收入

中有26%来自煤炭产业。今后,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摆脱经济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以低硫、灰分小、燃点低、耐磨性好、挥发分高、发热量高而著称于世。虽然资源丰富,但80以上资源划归了郑煤集团,划归地方开采的煤炭资源均是国有重点煤矿不能开采的小面积孤立地段或大矿采过后留下的“剩余资源”,经过前些年的充分开发,目前浅部资源基本枯竭。

(一)浅部煤炭产量将逐年下降,15年内将全部枯竭

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划归地方开采的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资源仅有1.49亿吨,可开采期限为15年。2005年资源整合后剩余地方煤矿84家,全部是浅部易开采矿井。现有煤矿中大部分企业剩余资源量不多,有近三分之一的煤矿已开始复采,每5年将有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自行关闭。预计从2006年开始,全市煤炭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按2005年煤炭产量1200万吨推算,到2010年浅部煤炭产量可能下降到800万吨,到2015年可能下降到400万吨,到2020年将全部开采完毕。

(二)深层煤开采成本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有限

根据最新资源勘察结果,*市深层煤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目前已勘探井田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深层煤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以上。随开采深度增加,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能力必须有相应提升,开采技术、安全措施、管理水平也必须有相应提高。因此深层煤基础投资数额较大,吨煤成本较高。以崔岗井田为例,其前期勘探投入已达1200万元,要建成年产60万吨的矿井,其基建投资概算为1.2亿元,基建周期在3年以上,从矿井投产到收回投资资金约需9.4年。如果深部井田建设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生产能力。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

*市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全国产煤重点县(市),虽然产量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有限。目前正在运行的发电厂仅有5家,且规模不大,2004年发电量不足4亿千瓦时。

(二)自身积累多,自我发展能力差

近几年来,*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很快,到2005年已突破100亿元,每年净增10亿元以上。新增储蓄余额中多来自于煤炭行业。许多矿主再投资意识不强,不愿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

(三)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过去,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煤炭开采对*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环境污染。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地表沉陷。目前,由国家重点大型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乡镇新建企业无址可选,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整治,这给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煤炭产业的转型思路、转型方向、转型目标和转型重点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产业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促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逐步降低煤炭产业在经济的比重。

“小转型”是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

“大转型”是提前发展

下载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新背景下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考——基于H期刊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杨学明1摘要:利用SWOT方法对H期刊进行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分析,提出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路是充分利用自......

    转型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转型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阐述了教学内容整体化、教学模式慕课化的思想。关键词: 线性代数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在转型背景下应用......

    关于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对策研究(大全)

    关于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对策研 究经过近三十年努力,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市已经逐步形成了46个块状经济,并且规模总量大幅扩张,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化发展......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上)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张勇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

    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1

    灰领人才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的研究一、依据1、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加快转变经济发......

    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