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城乡交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6: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地城乡交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地城乡交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外地城乡交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莱芜城乡公交一体化启动8月12日莱芜市出台推进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要求,依照“政府规划指导,企业规范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由市内两家公交运营企业自筹资金9000余万元,对原有通往区、镇(街道)、村及旅游景点的98条个体客运班线、340辆客运班车,逐步实施一次性货币收购和线路改造。首条改造并投运的K206路“莱城至大王庄(大槐树)”线,主线全程约45公里,沿途设立38个停靠点,投入44座豪华空调车10 辆,票价为3元、2元(12公里以内),每30分钟发一班,均为无人售票。这条线路还以寨里镇、大王庄镇、大槐树村为节点(中转站),开设了三条公交支线,投入22 座中巴车15辆,由节点向周边村庄延伸,票价为1元,每村日均发车三班以上。所有公交车均实行定线、定班、定点、定时运营。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按照“ 收购一条、改造一条、开通一条”的方式,逐步在全市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全市所有镇、村的城区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公交网络体系,实现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算一笔经济总账,每年可为农村居民节约出行费2600余万元。”

成武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创新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部署,成武县交通局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原则,不断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加大乡镇客运站建设步伐。2009年,新建了伯乐、天宫两处乡镇客运站,对已建成的9处乡镇场站重新进行了改建或扩建,新成立了政务信息服务中心,统一了外观标示,配置了各种便民服务设施,新上多媒体室,启用了电子网络办公系统,开通了内网和外网,达到了全省乡镇客运站“四位一体”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乡镇客运站的综合服务职能,内设立了农村客货运管理、货物源头管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物流运输服务办公室和综合信息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使乡镇客运站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一举成为农村货运的“防御站”、农村物流的“中转站”,遏制超限超载车辆进入村级公路的“保护伞”,运输农村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转运站”。到2008年底,全县开通农村客运线路46条,投放线路班车159辆,设立乡村客运停车点430个,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12处乡镇,470个行政村的城乡客运网络。近年来,成武县交通局陆续启用城区两处城乡客运总站和12处乡镇客运站,要求159辆城乡客运班车全部进站经营。城区客运班车进站经营由客运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所有客运班车必须从东西两处城乡客运总站循环发车;乡镇客运站班车进站经营由各交管所抽调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管理。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所有班车全部实行进站签到卡和微机售票管理制度,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线路、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循环发车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客运班车沿路乱停乱放和广大乘客露天候车问题,使乡

镇客运站成为农民出行的温馨港湾。

为探索新形势下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成武县交通局经过反复论证,决定首先成立公司,创建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机构。由经济实力强,经营经验丰富的县运输公司和永舜汽车服务公司经营全县农村客运线路。县运输公司以现有车辆入股,一车一股,组成股份制企业;永舜公司则把现有车辆进行一次性收购,取得线路经营权,然后更新车型,淘汰落后运力,提高运能。接下来又指导两个公司对下属的每一条客运线路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实行线路公司负责制,每一条线路都成立一个分公司,由专人具体负责,统一安排班次,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战模式,把所有的车辆集中到一起吃“大锅饭”,驾驶员光管开车,剪票员光管收钱,所有的收入归集体所有,扣除成本后每月两次分红,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轮流驻乡镇站发车的运行机制,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抽调专人驻乡镇客运站办公,在搞好监督检查、规范客运秩序、为业户创造良好经营环境的同时,积极搞好辖区内每条线路上旅客的流量、流向调查,根据客流变化情况,不仅允许经营者开行定线日班车,也允许视情开行隔日班、周班、赶集班,并采取滚动发车、定线循环运行和预约叫车等多种经营方式,既扩大了经营者自主权,又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客运班车抢班抢点,倒客甩客,争抢客源等无序竞争现象,规范了城乡客运市场,缩短了群众等车的时间。

滨州市邹平县年底将实现村村通公交近年来,滨州市邹平县积极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街道的立体公交网络体系,在县城运行的一级公交网络每人每次1元,全天候、全程一票制;由县城直达各乡镇驻地的二级公交网络每人每次2元,各乡镇、街道辖区内的乡村公交车每人每次1元。目前,该县16个乡镇(街道)已有9个实现了全覆盖,预计2010年底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安全便捷、富有活力的城

在资金、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凡经全县综合交通规划、城镇公交网络线路方案

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村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换乘点、加油加气站、调度中心

机制,将公交企业的补贴和补偿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年度拨付的方法,由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数额,对公交企业进行经济补贴和补偿。同时,通过减免税费,减轻公交企业负担。对于上级明令规定免征的税费,一律免收,没有明确规定的税费,在政策框架内实行“宜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给予最大优惠。加大客车补贴力度,邹平县政府每年拨付5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客运

2班车的更新及补助;同时规定各乡镇、街道辖区内的乡村公交网络,由公交企业投入车辆,所属乡镇、街道给予车价50%的资金补贴。核定线路车辆年度营运亏损额,由各乡镇、街道进行票价

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服务标准规范运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将城市公共交通与农村客运公交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营运模式、统一车型、统一车身颜色、统一票价等多种形式统一的客运交通,形成“大交通、大公交”发展格局,切实改变过去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交通资源效益最大化,实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按照这个目标,邹平县交通运输局提出了邹平全面城乡公交一体化,需分“两步走”的实施计划——首先实现县城与各镇办公交化;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镇村公交化,最终实现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邹平全面城乡公交—— 体化的基本发展规划和目标是:规划运行线路 19条,计划投入公交车 175辆,规划发展全县三级公交网络。一级公交网络规划 8 条运行线路,主要在县城区运行,其中部分线路延伸到镇办,计划投入公交车 96辆。二级公交网络规划 11 条运行线路,由县城直达各镇办驻地,计划投入公交车 79辆。在长山镇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0 年全面推开,争取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16 个镇办全部通达公交车,有条件的镇办可以提前实现镇村公交化。三级公交网络是指各镇办辖区内镇村公交网络(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线路),在全面实现二级公交网络的基础上,计划到2011年上半年建立起覆盖镇办辖区的镇村公交网络,全面实现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

兰溪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随着兰溪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不断推进,覆盖广大农村的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受农村客运班线现有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因素制约,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作进展比较缓慢,老百姓出行难问题仍比较突出,群众要求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

兰溪市委、市政府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列入今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兰溪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日前正式启动,并制定出台了《推进兰溪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和《兰溪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据了解,兰溪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围绕城乡统筹、便民利民,坚持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公交化服务,逐步消除城乡公共交通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2015年前,基本实现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其工作重点包括:科学编制公共交通规划,逐步形成城乡、乡镇、乡村互相贯通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实施“四个统一”运行标准,即统一运营车型、统一运价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标识编号;加强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站场基础设施、配套养护机制以及公交智能化的建设、完善和应用;加大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减免相关企业税费,优先安排公交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对公共交通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首末站回车场等公交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市财政还将给予适当的补助;转变经营机制,改革经营模式,按照依法收回、适当补偿的原则,加快市域内客运班车公司化改造步伐。

3同时,在市域内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公交的统筹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改造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统一实施、自愿选择的原则。鼓励承包经营者提前终止承包合同,对愿意参加改造的承包经营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及奖励。对不愿意参与改造的承包经营者,允许在原线路按原核定经营期限继续承包经营,经营期限届满无条件退出,不作任何补偿;经营期限内车辆更新的,经营期限不变。同时,不得阻碍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不得干涉和防碍公交车辆在该线路投放及运营,如有干涉和防碍的,依法查处。

二:改造范围。此次改造以市域内客运班车为对象,不包括农村支线班车,涉及客运线路21条,车辆148辆。按照《兰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兰溪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要求,终止承包经营,解除与原承包经营者签订的《客运班车承包经营合同》(以下简称承包合同),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客运班车改造后实行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公交化运行。

三:人员安排。原承包经营者,在本次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中积极配合,按期签订终止承包合同协议并完成车辆交接的,参加公司招聘,条件可适当放宽;原承包经营者聘用的驾驶员、乘务员在这次改造中不列入人员安排范围,直接参加公司公开招聘。

四:改造政策。公式:补偿标准=提前终止合同补偿金+车辆残值+奖励+原承包合同约定应退款项-原承包合同约定应交款项。提前终止合同补偿金由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各班线的里程、班次、票价、实载率及成本,通过对历年班线效益的市场调查,结合各线路实际运行情况和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测算确定。提前终止经营补偿金遵循同线路、同基数的原则计算。提前终止合同补偿金={(车辆座位数×实载率)×全程平均票价×(每日班次×2)×1年-(全年平均支出成本)}×6。车辆残值以兰溪市价格认证中心评估价格为准。

在车辆签约截止时间前完成签约并在车辆交接截止时间前交接车辆的奖励5万元人民币;未在车辆签约时间前完成签约但在车辆交接截止时间前完成签约并交接车辆的奖励1万元人民币;超过车辆交接截止时间签约及交接车辆的不予奖励。

根据客运班车实际交纳保险金额及期限,按有关保险政策对剩余保险金额进行清退。

原承包合同约定款项清算中,车辆折旧款按承包合同约定条款交清车辆折旧款;承包经营风险金按承包合同约定条款进行清退;车辆服务质量承诺金、牌证保证金、驾驶员安全保证金,按承包合同约定条款进行清退。

车辆在承包经营期间,如有国家相关政策性补助及补贴,由公司及时、统一全额补发给原承包经营者。车辆交接时,各种证件齐全,车辆零部件不缺,技术状况完好,对交付的车辆,如部件、设备残缺,损坏严重的,视情扣除车辆残值。车辆交接后,现场完成补偿、奖励及承包合同约定款项的兑现清算工作。交通事故未结案的,待结案后再行清算。

改造工作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成立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各相关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及相关政策,确定改造工作主体,购置部分新车,落实改造资金。第二阶段,宣传发动。研究、审核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召开工作指导组培训动员会;完成驾驶员、乘务员招聘、培训工作。第三阶段,组织实施。做好车辆签约及车辆交接工作,分三批次进行车辆交接。第四阶段,完善规范。主要根据城乡公交网络布局,补充并重新调配客运车辆,实行老年人乘车优惠政策,逐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各项后续工作。

第二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和县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引导山区等偏远地区移民,对无能力脱贫的农户全面纳入低保范围。

实现“三个突破”

——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潜力所在。按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或到国(境)外培训考察,继续实施本地户籍学生免费就读在甬高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逐步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准入机制并实行专项资助;二是造就一批创业农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三是转移一批农民。要加快推进以扩权强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逐步建立以在城镇居住和稳定就业为基本要求,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准入前提的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实施办法,加快更多的本地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是保障更多农民。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条件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有效费用补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按照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权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经营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落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把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农村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等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促进林地、林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宅基地置换流转。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宅基地明晰权属和置换流转奠定基础。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制定相应的置换补助政策;三是搞活集体建设用地。要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抓紧制定出台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办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按同地同价原则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破解农村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方面。按照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主导力度。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为底线,以增加“三农”投入资金占比为基本要求。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加。市、县两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补助标准和农民参加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要高于其他地区。健全扶持农业生产的动态补贴机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补贴;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等优惠激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新

农村建设,深化村企结对等共建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要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举措,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利用集体所有农地、水源、农业生态等资源,落实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增强村集体的服务功能。

落实“四个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落实农村改革发展各项措施,重点在基层。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组织保证,提出了落实要求。一是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信访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无锡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城乡公交刷卡六折惠泽梁溪百万人家

——无锡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是一座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悠然的江南烟雨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近年来,在上级统筹城乡发展的统一部署下,无锡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实事工程抓好抓实,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正在展示一个新梁溪的宜人、宜居、宜行的新形象。

一、成效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77岁老人的出行史:黄松伦,家住距离市区火车站30多公里的惠山区洛社镇张镇桥村,小时候进城是摇着“乌篷船”,对于现在公交的变化是想都不敢想的,90年代时要从家里走到镇上,从镇上坐中巴车或步行6.5公里到盛岸,再转车到市区,来回周折到市区要半天的时间,而且出行成本昂贵且不安全;现在公交车从家门口可以坐到市区,而且免费乘坐;如今他和很多同龄人正享受安详怡然的晚年生活,免费坐公交、免费到市区公园早锻炼,“早晨进城登惠山”正成为很多农村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用他们的话说:“惠山比洛社好白相”。这正是公交发展在各乡镇的一个缩影,更是我市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成果的真实写照,城乡公交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打造和谐宜人新无锡、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率先开了个好头。

如今的锡城居民,正深切感受到公交发展带来的诸多实惠:一是票价降低了。实行公交一票制,包括30公里以上农村公交线路在内,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实行空调公交车票价2元、普通车1元,所有市区内镇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区内公交车辆上全部安装了公交IC卡结算系统,农村居民全部享受到刷卡乘车实施6折优惠、一小时内换乘5折等优惠政策,老年人和学生享受更大优惠,高龄老人可免费乘车,这也是乡镇居民感受最深的优惠之一,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票价;二是车辆舒适了。所有城乡公交车采用同档次绿色环保公交车,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出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线路方便了。城乡公交发展的主骨架和网络已经形成,城区主要小区都开通了小区巴士,每个行政村都有公交车,打破原有最后一公里的禁锢,有的线路还可以直达市中心,家门口与单位和中心商贸区的“距离”越来越短;四是候车改善了。新建、改建公交停车棚303座,新建候车凳1254个,提供了良好的候车环境,使广大群众“无风吹日晒之忧、无霜打雨淋之苦”;

五是服务提升了。各公交企业也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提升行业形象,三大公交公司分别开展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活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和文明创建座谈会。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驾驶员的素质,提高了服务水平,如65路公交车驾驶员管师傅自费购买棉座垫,寒冬季节放置在车内座椅上,为乘客提供了温暖和方便,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这些可喜变化的取得背后,浮现一组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数据,新辟调整100多条公交线路,新增近900辆公交车,政府连续三年超过2个亿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公交发展理念,用行动对公交公益性进行定位,谱写了一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曲目。

二、举措

回顾2007年以前,衔接锡山区、惠山区、新区各镇的主要是中巴车,共有从业人员近800人、车辆363辆,在90年代初期为解决农村群众出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农公班线“散、小、弱、差”、经营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现,已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在服务质量上的需求和城市化进程推进的需要,对此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正式拉开无锡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序幕。具体体现为:一是完成农公班线改造,城乡公交一体化初具雏形。市委市政府将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列入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认真做好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全市统一制定下发了《无锡市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无锡市区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的实施意见》,做到了“三个明确”:1.明确改造时限。即至2007年7月1日前,必须按照要求改造到位。2.明确改造方式。锡山区、惠山区内各组建一家国有或国有资本控股的改造企业,改造企业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由改造企业对现有农公班线采取统一收购法实施改造。3.明确改造政策。坚持“依法实施、有情操作”的原则,明确了具体的经济补偿:改造企业给予每辆车经营补贴和人员安置费用不超过15万元;并且在车辆残值、一次性奖励措施、原有驾驶员安排、缴纳养老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市区农公班线的改造共投入资金1.3亿元,开通公交线路32条,205辆豪华空调车投入营运。新成立了3家公交公司,基本实现了一市七区公交一体化,各区镇的公交车呈现出票价更加优惠、车辆更加舒适、管理更加规范、线路更加合理、候车环境更加优化等五大特点。二是规范农村公交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构建。2008年,是无锡公交迈入大发展的一年,市政府出台了《无锡市区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行动计划(2008—2010年)》,在线路、票价、场站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规范和统一,初步构建同城同标准同待遇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牢牢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完善镇村公交线网。新辟了5条由乡镇直达市中心线路,都是2元的空调车,同时开通镇村公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服务。

2、实现城乡公交票价的初步统一。自2008年10月份以来,市区共有34条线

路降低票价,其中8条超过28公里的远程公交线路由原来的5—7元统一降至4元,其它线路统一降至2元,此项措施真正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服务社会的宗旨。

3、公交场站设施服务基本统一。积极推进3个公交场站和9个乡镇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至此,以市区为中心,以东南西北各区乡镇为节点的公交停车场站网络基本形成,为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区群众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给予普遍赞赏,自发的悬挂标语、燃放鞭炮进行庆祝,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三是全面统筹城乡公交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以来,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出行的宗旨,着力实现票价、场站、车辆、线路和使用公交IC卡的统一,目前,统筹城乡公交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一体化”:1.票价一体化。自2009年10月1日起,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包括30公里以上线路)豪华公交车票价2元、普通车1元;刷卡乘车实施6折优惠,一定时间内换乘5 折优惠。简化公交卡种设置,归并整合为即普通卡、优惠卡、免费卡,优惠卡一律按20元/月充值使用。2.车辆一体化。城乡公交采用同档次绿色环保车,仅2008和2009年两年来,新增公交车辆近900辆,占运力总量的41%。公交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出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3.场站一体化。加快推进站运分离,清理和整合场站资源,组建了无锡市交通场站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公交场站设施实行有偿使用,公交企业租赁使用各类基础设施。场站资源整合和租赁收益等市场化运作所得全部作为公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场站建设管理和政府公交补贴支出。4.刷卡一体化。2009年10月1日以后,所有公交线路上全面推广使用公交IC卡结算系统。至此,市区3家公交公司近200条运营线路、近3000辆营运车辆上全部安装POS机,群众全部可以刷卡乘车,并享受各种优惠政策。5.线路一体化。统一编制无锡市公交线网总体规划,制定开行计划。原则上九龙公交经营区域为中心城区;锡惠公交经营区域为锡山区、惠山区;新区公交经营范围为新区。跨区域线路按照整体规划、方案择优的原则开行。

三、体会

三年来,在无锡市委、市政府“公交优先”战略的大背景下,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无锡公交不仅走出困局,打破原有的瓶颈制约,更是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满意度全面提高。三年前无锡市在全国率先开启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之旅,如今被专家称为公共服务的“无锡模式”。回顾实践过程,有以下几点经验与体会:

转变理念是关键。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于民是政府服务民生的要务,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公交企业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中,迅速转变

观念,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步伐。一是明确了“一个方向”,即优先发展的方向;二是确立了 “两定位”,即公交行业的公益性定位和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及时转变合资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公交经营观念,确立了公交企业国有化,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大公交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发挥公交资源网络化优势,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三是制定了“三同步”原则,即公交线网同步规划、公交场站同步建设、公交企业同步发展的原则。实现了公交开行线网由交通行业管理部门会同公安、规划、建设等部门统一规划公交线网,公交场站由政府统一建设,实现了场站资源共享,组建了3家完全国资的公交企业,按照统一管理、适度竞争的要求同时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真正实现公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是基础。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公交发展的长效优先发展政策,无锡市先后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无锡市区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行动计划(2008年-2010年)》、《关于无锡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于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确定无锡市区公交发展8件实事。其次,要形成一个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原则,为了加强对公交优先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第三,要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财政合理补贴机制,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对公交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分级分担原则,建立完善对公交的专项补偿补贴机制,包括刷卡优惠政策补偿、指令性任务补贴、新增或更新车辆补贴、车辆环保化改造补贴、燃油上涨补贴等。2007年仅市区农公班线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共投入资金1.3亿元,2008年,为了推进我市公交站运分离,市财政投入2个亿进行站运剥离,另外补贴市民乘车优惠、企业购置车辆、车辆环保化改造和特殊性亏损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个亿。2009年,由于各项优惠措施的加强,政府的投入补贴资金达3个亿。第四,要将重点难点工作上升为政府工作。农公班线的公交化改造是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中最为关键、最为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工作,强力推动,保障了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

市民满意是根本。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公交才会成为城乡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方式,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将市民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完善公交线网,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通过不断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减少了市民出行的换乘,公交线路的直达性和网络化不断增强,根据市民出行需要,开通G1、快

1、快2三条快线的基础上,2009年开通了8条小区巴士线,解决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快线为骨架,服务长距离出行居民;干线为主体,服务中长距离出行居民;支线为补充,服务社区内等短途出行乘客,并为其提供与干线的接驳服务”的“三级”线网;其次,提高车辆档次,改善公交出行的舒适性。几年来政府通过给予购车补贴鼓励公交企业增加公交运力,提高车辆档次,市民对公交出行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第三,实行降价及刷卡优惠,提高公交出行的经济性。通过两年的票制改革,公交出行成本大大降低,此项政府09年补贴超过1亿元,大大提高了公交出行的吸引力,直接反应在公交运量的不断提升,目前城市公交日均客流量达到102万人次,超过2008年近20%;太湖交通卡首次突破100万张。

加强监管是保障。建立和完善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综合考核监管的长效机制,是促进行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政府投入落到实处的机制保障。一是对企业经营成本状况考核。明确公交企业的成本标准,合理界定公交行业成本范围,测算、审核和评价公交企业经营状况,以促进公交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规范营收。二是加强服务质量考核,采用行业管理部门抽查、社会各界监督检查、企业内部组织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公交行业向着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发展。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从根本上实现由“人工调度”向“智能调度”的转变,建设市区智能公交系统行业管理中心平台和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中心已经建成,并在车辆上安装智能化设备,加强行业管理水平,提高营运效率,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目前,锡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深入,随着无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呈现一个更加完善、科学、现代、实用、方便的无锡城乡公交,不仅有效方便城乡居民出行,也会更加深入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们相信,不久将来的无锡将会“更小”,城乡距离将会“更短”。

第四篇: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江海滨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市现辖3区2市6县,有119个镇、143个乡、30个街道办事处,5406个村委会,511个居委会。2008年末常住人口799.8万人,户籍人口771.99万人,城镇化比重60.5%。2008年生产总值2424.29亿元,财政收入339.78亿元,民营经济比重达80.9%。曾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具有活力城市、中国十大品牌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和国际最佳休闲城市等荣誉称号。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基本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明确重点,创新载体,以点带面,狠抓落实,全市城乡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08.4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4.46亿元,同比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6845元增长到2008年的9469元,同比年均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89%下降到2008年的2.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开始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乡风文明全面普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态势初露端倪。

成效: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2006-2008年共建设完成标准农田39.9万亩,目前全市保有标准农田面积133.06万亩。累计建成水产养殖标准塘33000亩,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250万亩。2008年还启动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的绿色碳基金专项。在确保粮食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有中国‚特产之乡‛18个,省级特色产业强镇(乡)14个,蔬菜、生猪、茶叶、海水捕捞、竹木等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9%。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培育了60多个市级重点种苗企业和基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20万亩,拥有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147家,年销售额和市场成交额156亿元;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9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4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5家,有社(会)员9.44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40家。农地流转面积达55.02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积的26.5%。域外农业蓬勃发展,有170个经济实体,近2万名农民在域外建立以粮食、水产和果蔬为主的各类农产品基地170多万亩,其中在16个产粮省区建立粮食基地62万亩,加工基地7个,年提供稳定粮源22万吨。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来扶持省、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9个,累计完成农村标准厂房建设45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乡镇连锁超市282家,村级连锁便利店407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557个,经营户1493户,从业人员9626人,年营业收入4.98亿元。‚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实施,5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万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6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48亿元,完成村庄整治2320个,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新社区238个。‚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全面开展,3年来共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44个,有3504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900个行政村实行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91个,市级生态乡镇170个,市级生态村67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64个,森林覆盖率59.3%。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启动了‚515‛防洪保安工程和强塘固房工程,全市28项‚515‛防洪工程重点实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任务6579户。‚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深入实施,6年来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沟疏浚整治1591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8.59万人,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5.90万人。康庄工程建设成效显着,6年来投入建设资金33亿元;4268个行政村开通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79.15%。在2006年实现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程,3年来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市)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9个,新农村电气化村1195个。

农村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化工程加快推进,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8.39%。全面取消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累计有589所学校通过了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农民健康工程深入推进,2008年参加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人数达473.5万人,参合率为93.58%。各县(市、区)筹资水平均在100元以上,人均103元。以县为单位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2.1%。农村社保工程稳步推进。建立健全了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动态物价补贴制度和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制度。2008年农村享受最低保障对象65137户、115581人,全年支出农村低保金13144万元,人均月补差102元,以县为单位人均月补差率达59%;共帮扶7283名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低保农户就业比例达到61%。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即征即保,累计参保41.63万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不断巩固,2008年实现集中供养率为95.2%。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顺利实施。2008年完成重度残疾人托(安)养1331人,完成残疾人康复工程7098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三年来共组织下基层演出4854场,放映农村电影78406场,实现了1147个行政村、2757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电视联网,创建小康体育村1350个;2008年完成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行政村1574个,实现计划生育率84.30%。

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新进展。

在2003年全面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基础上,2005年开始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初战告捷。至2007年底,200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39个欠发达乡镇中有137个达标上线。2008年以来,又启动了旨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使欠发达地区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200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有7.4万户低收入农户(约占总数35.2%)收入超过4000元;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平均收入达5199元,有61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约占总数52.9%)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培育全面开展,六年来全市共培育扶持了103家扶贫产业龙头和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就业4.9万人,联系农户12.5万户,实现年产值13亿元。欠发达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了来料加工业务,累计发放工资7.2亿元,目前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下山脱贫步伐加快,6年累计下山搬迁农户4.15万户,17万人。扶贫结对全面开花,6年来各级挂钩帮扶单位共扶持欠发达地区项目5000多个,投入帮扶资金3.2万元。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建设,累计创建市级‚五好‛乡镇党委120个,农村‚五好‛党组织1498个。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管理教育,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2518个村配备了大学生村官。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有 5191个村达省标准,达标率为96.04%。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基本确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从2006年的1个县(市、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参保品种达13个,3年累计投保金额达2516万元。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全面铺开,2008年完成148.67万户,承保面达100%,累计保费2230万元。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三位一体‛试点工作。试点由2006年的1个县(市)扩大到6个县(市),每个试点县(市)都组建了2个以上县级农业专业合作联合社或大型专业合作社,合计建立了7个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合作协会)和22家大型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信担保服务,瑞安市等4个县(市)成立了农信担保公司,累计为224家农业龙头企业、85家专业合作社、765户种养大户贷款1612笔,担保金额4.6278亿元。建立健全了农村指导员制度,五年来共下派到村指导员29902名,疏理并解决重点困难问题5.3万件,帮助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6.76万个。目前262个乡镇均实行了农村专职指导员制度。

启示

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是保证。

三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载体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总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党委、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006年专门成立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直属机关的50多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招聘了7名大学生,作为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都落实了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并确定1名联络员,负责联络沟通工作。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领导机构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落实日常工作专职人员。市、县两级还明确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每年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各县(市、区)和市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在建立工作机构和明确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农村工作会议和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年会制度,市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季度例会制度,信息通报、重大工作交办督办制度等。几年来,结合‚作风年建设‛、百名县(市、区)委书记蹲点调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开展了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调研活动,走进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发展。市委、市政府还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成员单位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抄市委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衡量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从而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强化政策支持和增加投入是关键。

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作为党委政府层面,要积极制订规划并出台扶持政策,最主要的标志是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比重。几年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相继制订了《2006~2010(2015)年新农村建设规划》,逐年加大对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自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出台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和‚千村千企共建‛、‚攻三通(通电、通水、通路)、破三难(上学难、就医难、保障难)‛、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及欠发达地区富民攻坚、村庄整治、农村综合改革、农家乐发展、农村信息化、基层基础建设等系列操作性很强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在财力投入上,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幅度达22.75%,2007年同比增长24.0%,2008年同比增长23.90%,总量达80.11亿元。在金融扶持方面,加大了支农力度,放宽了农业、农村发展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条件。全市农村信用社网点达455个,‚三农‛贷款的比例从2006年的62.52%提高到2008年的70.28%。2008年末,全市共发放农业贷款284.56亿元,比年初新增57.1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62.95亿元,比年初新增53.57亿元。积极开展农民集体土地房产抵押贷款试点,截止2009年5月底,全市11家金融机构为26512户农户提供61.92亿元农房抵押贷款,贷款余额占全市总量的1.62%。

强化工作创新和载体创新是重点。

三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和市各成员单位在认真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有关‚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指导员制度等同时,充分分析本市的特点,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按照‚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的思路,不断创新丰富工作载体,先后推出各类载体50多个。如针对农村脏乱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2006年以来,明确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为龙头,重点开展‚攻三通、破三难‛、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等‚1+3‛行动,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把‚千百工程‛等项目列为每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又如,针对‚高山低谷‛明显、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在2003年开始相继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139富民攻坚计划‛、‚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共同跨越六大行动‛,通过产业培育、下山脱贫、结对帮扶、山海协助等多种途径,破解欠发达地区难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外,根据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的实际,在瑞安市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通过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创建农信担保公司,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完善农业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经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购销网络等多种途径,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切实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

强化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根本。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享受者、决策者和建设者,如何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我市民营企业多,民间资本雄厚,外出能人志士多,回报家乡热情高,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几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发挥村级集体的作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市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并涌现出一批经济强村。2008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3亿元,其中超100万元的有341个村,这些村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要稍加引导,他们自主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很强。二是发挥能人志士的作用。我市外出经商的能人志士多,他们有较高的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通过引导,他们都积极投身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尤其在地处偏僻,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的村,能人志士投资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如着名侨乡文成县积极引导华侨投身新农村建设,3年捐资建设的资金达8400万元。三是发挥民营企业和海外侨胞的作用。我市民营经济发达,占全市经济比重的80%以上,自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千村千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2007年共有2102家企业和1852个行政村进行了结对共建,占总行政村数的34.3%,合作共建项目1914个,各类捐资达1.03亿元。2008年市侨办立足重点侨乡的实际,联合市农办、经合办组织开展‚百侨助百村联千户——海外温州人牵手‘139’行动‛,积极引导海外侨胞投身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08年底,全市侨办系统已结对帮扶村居有34对、37个村居,落实帮扶资金1116.6万元,其中2008年到位656.6万元。

强化示范试点建设是重要方法。

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塑造典型,坚持典型示范带动,又需要不断探索,在试点中积累经验。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打造100个示范试点村、2个示范试点镇,并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市里出台了扶持政策,建立了农村指导员挂钩试点示范镇、村和项目库、专家库等相关制度,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目前全市已启动了两批次共63个示范试点村、2个示范试点镇(乐清市虹桥镇和平阳县萧江镇)建设。各示范试点镇村,均制定了5年建设规划,并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两年多来已启动项目131个,带动建设资金3.2亿元。示范试点镇村不仅自身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而且对周边的乡镇村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示范试点镇乐清市虹桥镇,发挥自身作为乐清市的经济、文化重镇的有利优势,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健全机制,典型引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乡风文明全面普及,新农村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带动了所在区域的农村发展,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副秘书长、温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开展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清水区开展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金涛

近年来,清水区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群众出行难作为切入点,加快农村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搭建农村公路网络平台,实现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出门上车、下车进门,客运到家门、货运到地头”,“公交车,通到村,农民成了城里人。”这些群众语言,成为夷陵城乡公共交通变化的真实写照。

一、“三大工程”抓畅通

道路通畅是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5.1亿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起了快速畅通的路网。

实施道路提等工程。以前,清水区只有省道汉宜路为二级公路,其他干线路等级低、质量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为改变这种状况,全区坚持以城市眼光改善农村,组织实施了公路提等工程。一是境内省道提等工程。先后改造过境省道干线184公里,并投资2.5亿元按城市Ⅰ级主干道标准对宜兴路城区段和发展大道进行改造。目前,全区境内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实现了区内1小时公路圈。二是通乡公路提等工程。加强路网标准化建设,改造县乡公路182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700公里,构建了一张内畅外联的现代交通网。三是旅游公路提等工程。投资1亿多元,开展了宜兴、宜巴、两金、普百四条旅游线路环境综合整治及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综合整治,主要旅游线路两边绿树成荫,特色民居矗立,村容、路面整洁,形成了一道“路在林中展、溪在路边流、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风景线,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高度评价,省委、省政府在我区召开了“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现场会。

实施公路硬化工程。积极抢抓国家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工程机遇,制定《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采取上级补、区里贴、乡镇筹、社会扶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公路硬化资金,解决乡村道路建设难。近几年,在全额落实中央、省补助政策的同时,区财政对实施公路硬化工程的村每公里补贴2万元、贫困村每公里补贴3万元、客运线路每公里补贴1万元、恢复失修路每公里补贴3000元,各乡镇(街道)也制定了配套奖励政策。目前,全区已硬化农村公路2705公里。同时,对可以通行农用车和可延伸通客车的650公里道路进行了改造。通过实施公路硬化工程,全区所有乡镇(街道)主干线公路实现了硬化,100%的行政村修通了水泥路。

实施公路养护工程。针对乡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乏等问题,制定《清水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着力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一是理顺体制。明确通乡镇油路养管责任主体是区公路段,通村公路为各乡镇,组级路为各村,旅游风景区、矿山路、柑橘场和茶叶基地为相关企业。二是落实养护资金。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70万元用于所有通村路的养护,安排恢复通车和重点路段水毁修复资金150万元。同时,本着“谁使用得多,谁负责养护和管理”的原则,把300公里的农村公路交给矿山、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养护,将200公里的通客车公路交给农村客运企业集中投资养护。三是创新养护方式。采取“国路民养”、承包养护、突击养护、义务养护四种养护方式,实行定养护里程、定人员、定任务、定季度考核指标、定养护包干经费“五定五保”管理,农村公路年平均好路率由五年前的60%上升到目前的75%。

二、“三级网络”促便捷

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运输网络,全区开通营运线路97条,符合通车条件的182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客运网络,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

健全一级城乡客运网络。以前,清水区城乡客运班线基本都采用挂户经营和个体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监管难。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客运线路网络化。通过新开、调整城乡客运线路,优化网络布局,构建起以小溪塔城区为中心、各乡镇(街道)为节点,形成城连镇、镇连镇、镇连村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二是经营主体公司化。引导大型客运企业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实行公司化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先后促成了市公交集团与三峡运输集团,市交运集团与会通、晓龙安达、乡通公司的重组。三是运营方式公交化。根据城乡客运特点和道路设施状况,科学确定城乡公共交通的线路、车型、班次,按照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站点、定票价和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五定三统一”标准推进公交化运营。目前,全区有交运集团、公交集团等9家运营一级客运线路的企业,配备营运车辆近300台,实现了城乡客运全覆盖。

健全二级农村客运网络。多年来,农村群众出行基本是依靠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不安全、价格高、出行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全区实施了公共交通通村计划。一是规划驱动。对全区农村路网结构、客运流量流向、群众出行习惯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编制《清水区客运发展规划》,科学安排农村公共交通的网络布局、线路设置、运力投放和场站设施,方便农民出行。二是试点带动。2006年,在最偏远的下堡坪乡开展了农村客运试点工作,开通了下堡坪乡至青山坡村客运线路,成为全省首条山区农村客运线路。在示范点的建设中,探索出了“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建设模式,为全面建设农村客运网络积累了实践经验。三是设施推动。按照“路、站、运”一体化要求,把站场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村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先后建成2个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5个五级客运站、79个候车棚、113个招呼站,所有的村通上了客车。

健全城市公交网络。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格局,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实现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一是整合资源。进一步整合现有城乡公交资源,打破城乡分割,实行资源共享,将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合为一体。二是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本着方便城郊群众出行的原则,对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村公交布局一步到位,新开辟了3条公交线路,全区共开通公交线13 条,拥有108 台公交车,日发618班次。三是统一补贴政策。通过招标确定交运集团、公交集团统一经营城市公交,按标准兑现石油价格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偿。城乡公交网络的健全,让10万群众乘上了廉价、方便、舒适的公交车。

三、“三项创建”保平安

围绕“打造平安夷陵”、“建设平安交通”目标,加大创建力度,保障交通安全,让农民群众出行安心、舒心、放心。

创建生命安保放心路,推进设施标准化。夷陵地处山区,公路傍溪临涧、弯多坡陡视距较短,行车安全系数较低。近几年,全区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连续四年将道路生命安保工程纳入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来落实。一是实施干线、支线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提升重点路段的管控能力。投资2000多万元对境内省道、县道、乡道安装波型钢护栏,浇筑钢筋砼防撞墙,设置示警桩、标志牌。二是实施道路隐患整改工程,预防事故发生。投入7100万元整改道路隐患,治理安全隐患204处,整治危险路段146公里。同时,在农村公路改造中,按照“四同步”的原则,将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对安全防护设施达不到要求的道路,相关部门不予验收。三是实施危桥整治工程,提升通行能力。从健全标志、桥梁监控、超限管理、桥梁维护四个方面入手,对全区列养干支线路上的103座桥梁进行了专项检查,治理危桥、病桥17座,加宽桥梁3座。生命安保放心路的建设,对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起到了明显作用,交通事故死亡率下降了15%,被群众誉为“救命工程”、“为民工程”。

下载外地城乡交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地城乡交通一体化探索与实践(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保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

    医保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目标,它也在切切实实地发挥着利国、利民作用。但是,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基本医疗保......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城乡交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XX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XX......

    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重点围绕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区交通发展的现状灞桥......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自2010年起,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转变经营思路,......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市长 在市长论坛发言 2009年11月城乡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

    探索县域城乡一体化示范之路

    探索县域城乡一体化示范之路 余习琼 统筹县域城乡发展,推进县域“四化两型”建设,是富民强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被誉为中国“甲鱼之乡”、“黑杨之乡”、“珍珠之......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