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半年
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半年
工作总结
泼陂河镇在2011年上半年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工作中,认真总结,快速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成效明显。现将我镇今年上半年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党组织的阵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我镇所有党组织办公场所,均做到了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版面,有党员花名册,有“三会”一课记录,有民主生活会记录。并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争优创先活动,三级联创活动,并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2010年6月中旬,镇党委组织全体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各村支部书记,对24个村(街)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逐村检查排队评比,促进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还建设齐完善了18个农村文化大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二、创造争优活动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根据方案要求,积极兑现承诺,领导定期点评,活动扎实推进,亮点纷呈:邬围孜村支部充分调动农村无联党员干部极性,10个农村无联党员小组比贡献,比成绩,掀起一股比学、赶、超
热潮,农田灌溉协调小组在老党员邬泽宗的带领下,2个多月来,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为群众协调灌溉用水,农村土地管理协调且在老支书方应文的带领下,严格执法,严守耕地红线,不让乱占一寸耕地,堵住了邬围孜村境内乱占耕地现象,为全镇村镇规划建设市场乱占耕地现象,为全镇村镇规划建设市场管理作了一个示范。
泼陂河镇街道党支部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了“社区民情日记6623创新模式”,即:六访(访贫困户、访创业致富能手、访孤寡老人、方信访人员和重点人员、访党员及在职干部、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六问(问生活所需、企业致富经验、健康赡养、思想状况和意见建议、兴社区良策、强社区谋略),二本(民情日记、工作落实情况记录本),三配套(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措施(日记调阅、汇总分析、督办制度),把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和考察点放在抓紧协调解决好社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进一步增强了街道社会区干部责任心和使命感,党支部的向心力极大增强,提升了党支部的形象。
黄大塘村党支部组建了26名党员的服务队,义务为农民提供养猪、养鸡、养鸭、充绒等技术服务,他们走家入户,成为农民的“座上宾”。
东岳寺村支部以开展“知民、爱民、便民、乐民、安民”
为内容的“五民工程”为切入占点,积极创建“服务型”村组组织,定期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对确定的困难户,指定专人联系,定期上门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切实得到好处。
上半年有2个村获得县委表彰,有2个村获得市委表彰,有1个村获得省委表彰,四级合名的“五好”村党组织,达标率88%,三、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建立三级培训制度。
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依托我镇党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对党员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做到有制度,有教材,有培训计划,培训日程表和课程表,上半年共培训党员干部4期近千人次。依托远程教育系统,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各站点制度和收看记录齐全。
2、完善农村基层党员服务站建设。
在泼陂河镇财税所办公楼内我们建立了农村基层党员服务站,并做到有了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办公桌椅、有办公电脑、有人员、有制度、有服务记录、有热线电话、有典型案例,随时随地为当地党员服务。服务大厅面积160多平方米,有办公人员8人,目前已为群众服务650多次,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1、为了做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成立泼陂河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泼陂河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6月完成了全镇各村街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
2、镇党委、政府建立了“四议两公开”推广办公室,并制定了《关于成立泼陂河镇村级组织推广“4+2”工作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泼陂河镇关于在全镇村级组织推广“4+2”工作法的实施方案》。
3、为了更好的永久的落实推广运用“4+2”工作法,各村做到了“十有”即有领导小组、《实施意见》、办公室、牌子、流程图、议事记录、制度、资料、典型案例、文字图片资料、公开栏。
4、截止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我镇各村街已全部推广实施,所有重大事项决策全部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实施,半年来各村街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问题都不低于42次,并做到了决策程序规范、会议记录齐全,档案资料完整。
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我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也广泛推广使用。
五、村务公开工作
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纪委和民政局的要求,在全镇24个村街建立了固定规范的村务公开栏,村务公开完成率达到100%。在时间、内容、阵地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群众满意率达98%。
六、农村社区建设
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社区服务工作的各项措施,在邬围孜村和王围孜村建立了农村社区。目前二个农村社区 服务平台社会化服务正常运转,如:医疗、保障、健康、文化等。
七、建立村干部教育管理和激励机制
镇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村干部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制度。村街党组织书记备案制度;现任村干部台帐,村干部报酬花名册,村干部参加社会保障台帐,村党支部书记台台帐。并按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党支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落实好村干部报酬,村干部社会保障和离任村党支部书记补贴。建立了困难党员,困难村干部和关怀帮扶台帐,定期对他们进行帮扶。通过该项激荡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党员群众对支部的支持率得了提高。
第二篇: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农村 管理 体制创新
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1、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社会发展和管理转变的长远趋势来看,社会自主性在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就需要继续创新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所有的个体都需要依托社会才能存在,这需要政府职能从政治统治职能的角色转向全面社会管理角色当中来。
二、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非正式组织相对较少
当前农村的社会组织方面,大多数农村都有社会基层管理组织,比如医疗卫生机构、红白理事会、妇女组织等相关组织,但是文化娱乐组织、治安巡逻队等相关非正式组织却比较少。
2、社会事务单方面处理
农村社会事务处理上,虽然村民和村干部能正确反映出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等较为和谐,但出现问题之后,多数人一般是采用非正式方式进行解决,有的甚至出现没有解决的途径;另外,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当前文体方面的活动还是比较少,还存在村民自发组织状态。
3、干部未认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将经济发展当成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认为农村管理体制是表面上的东西,不如直接经济效益,更能体现出村干部的政绩。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被搁置在了一边。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1、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村级党组织的基本功能
将党支部直接管理生产与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逐渐转变成社会关怀与各方利益协调者的轨道上来,淡化行政色彩,真正将社会、行政、经济、政党等归之于其各自的任务中来。强化村民委员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探讨农村治理的新模式,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真正去认真探讨农村治理的新模式,将农民自治的管理权,交给交予地方人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有效扩大了当地人大的民意基础,加强了权力机关的权威,进一步理顺好了权力系统的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能通过人大对政府所实行的有效监督,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本身的指导行为,确保了农村治理模式能够不断走向完善。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正确引导并规范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
要将广大的基层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引导并规范好农村当中的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就是在制度方面要
进行创新,为农村的非正式组织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的农民组织的发展,并且妥善处理好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认清加强对农村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应该提倡并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与扶持经济合作型组织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余非正式组织在农村中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对其社会功能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正确引导并规范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做到整合农村社会秩序,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4、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和完善农村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农村,努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免费看电影tang)
5、提升基层农村领导干部素质
大力提升基层农村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一是提升基层农村干部抓重点,破解农村难题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主要是将发展作为一切中心,将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破解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紧密围绕这一点来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与本领;二是不断提升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本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三是不断提升依托群众与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基层领导干部应该充分确立并且进一步强化依靠并且服务群众的大局意识,真正深入农村基层,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解决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按照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强化形势政策教育,让农民群众正确的认识自我,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农民大局意识;二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广大农民群众当中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强化农村科技教育,紧密围绕着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针对实用技术大力开展培训与应用工作,提升农民知识技能。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三篇: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目前,我国“地区”一级建制逐渐演变成了实体型政府,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而过去由议事、决策、行政、司法、财政为一体的县级行政体系被肢解,逐渐形成了“双重衙门体制”;乡镇政府又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效率低的被动施政状态;村民自治也一直受到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制约、且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结果造成了农村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因此,下一步应按“撤地、强县、精乡、实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撤消“地区”建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功能,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充实村民自治必要的经费供给,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合理界定职能,正确处理党、政、群、企之间的关系。
(1)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大包大揽农村行政性事务,由此造成党、政、群、企不分,产生了行政化倾向。这不利于乡镇政府依法行使管理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行政职能,限制了市场中介组织自由发展壮大,从而使广大农民缺乏对市场信息变化的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
(2)克服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弱化的倾向。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政权和执法机关干预过多,而“条块”分割又肢解了乡镇政府行政的职能,形成责任大、权力小、部门工作难协调的被动局面。
(3)克服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准行政化的倾向。目前乡镇的“七所八站”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经常干扰农村或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村民自治组织又受到乡镇党、政、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外部性”因素制约,实际上也无法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
(4)克服农村社区群众性组织松散化的倾向。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和群体性自治组织,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自由发展的状态,甚至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这对于长久地保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带领和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要注意处理好乡镇党、政、群各种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
目前乡镇党政关系的现状,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党政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职责明确,关系比较协调。第二种情况是党政机构虽已分设,职能划分也比较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仍存在着这样的和那样的矛盾冲突。第三种情况是乡镇党委包揽一切事务,事无巨细都由党委书记一揽子安排布置,而乡镇政府不能独立履行其职能。第四种情况是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问题较多的乡镇还很普遍。因此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着手解决乡镇各职能部门党组织逐渐脱离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的问题。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是,下放“七所八站”的垂直领导权限,实行由乡镇党政组织统一领导和管理,以保持乡镇方方面面工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实行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善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是政治思想上的领导和在重大问题、重要环节上的领导,决不能超越《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去搞包办代替,更不能低估了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去搞行政干预。
(2)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严格依法办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村级,主要任务是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个是乡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接选举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严格依法行事。
(3)正确地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妥善解决乡镇党、政、群组织和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管理程序的新机制,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当前河南推广的“4+2”工作法,是对农村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四议、两公开”的充分讨论和监督,很好的规范了农村的管理机制,从而一改过去一言堂的局面。“4+2”工作法的农村管理新机制,很好的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因此创新和探索农村管理的新机制,才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
(5)打破村际间的地域界限和户籍管制,以一定人口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为单位,组建新型的经济联合体或村民自治组织,以增强农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内部的亲和力。
四、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
(1)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全国各乡镇机构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不高,素质低下,能力差,且乱作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阳光的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流下岗,精简机构,才是当下之举。同时,不断吸纳高素质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乡镇队伍中,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新鲜活力,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2)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实行乡镇“七所八站”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具体管理的新体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而不直接管理下属单位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等。
(3)让从事经营性的乡镇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和财政供养方式,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地运行。
(4)按照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因岗定员、精简高效的原则,彻底改革乡镇“七所八站”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不能再留下尾巴。
(5)积极地培育农村社区性市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目前,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发展协会,才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五、大力调整合并乡镇,科学规划中心建制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1)打破原有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合理布局、资源集中配置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目前,我国乡镇有党、政、人大组织、群团组织、司法组织、市场监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扩张性组织网络。这既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又造成农村社区管理秩序极度的混乱。必须打破原有的乡镇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布局合理、资源集中配置的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坚决撤消掉不合理的乡镇设置。
(2)改变行政管理制度,取消村民小组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合理处理好乡镇与村级机构的关系。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后,原来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虽然改变了名称,但其行政辖区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维持原状。多数的乡镇政府机关仍习惯于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组发号施令,硬性分配指标,并责令村、组干部限按期完成任务,因此应当尽快取消村、组两级“准行政”的建
制。今后村民组一级不再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原有的债权、债务由现有人口占有、使用、继承、处置。
(3)调整合并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节约使用极其有限的农村办学经费。要结合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打破县、乡(镇)、村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规模办学与边远山区办教学点授课相结合的新管理模式。农村中小学调整合并后,师资力量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办学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对于不再保留的农村中小学原有集体资产,由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评估拍卖,回收资金缴入县级财政金库,专项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被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原有的全部资产,一律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监管。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地籍———户籍———赋税三位一体的传统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一笔遗产”,成为阻碍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我国对特大城市人口总量规模控制与人口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新的户籍管理法律制度。全部放开省会城市(特大都市除外)人为的户籍管制,城乡人口按居住地统一管理。
第四篇:农村基层建设工作总结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区纪委党风室:
根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青委办发〔2007〕69号)和《青白江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青纪发〔2007〕58号)要求,我办对照《成都市青白江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工(试行)》开展工作,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廉政制度建设、做好乡镇政务公开制度的深化和规范,加强市、区“十大惠民行动”重点项目的督查督办,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了显著效果。
一、完善各项制度
(一)完善村级财务监管制度
2005年建立了各乡(镇、街道)村社代理会计核算中心,形成了新型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办自觉把此项工作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了核算中心财务公开工作,有效地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同时,建立健全了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了集体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职责关系,配套建立了帐薄设置、现金收付、票据管理、民主理财、开支审批、财产物资管理、账务处理、财务公开、档案管理、财务报告等相关制度,并将其上
墙公示,以供监督。特别抓紧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及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完善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对新增债务进行申报及新增不良债务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全区各项政务公开制度
完善和推行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成都市重大行政决策公示和听证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办进一步规范了重大行政决策行为的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严格遵循公正、透明、规范和效率的原则,增强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
今年,我办依照《成都市政务公开审核办法》、《成都市政务公开依申请公开办法》、《成都市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违反政务公开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等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出台了《成都市青白江区200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重点审核公开的范围、形式、时限、程序等是否符合《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和《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确保公开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并根据相关规定,实行网上公开,将区政府制定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在区公众信息网站上进行了全面公布,便于群众办事、社会监督和重大行政决策评价。
(三)完善各项村务公开制度
2005年以来,我办进一步巩固村务公开制度,深入贯彻执行省、市村务公开相关文件精神,印发了推进村务公开的一系列文件,从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组织机构以
及档案等六个方面的规范、深化和落实进行了有益尝试,确保村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和制度性。
二、加强督查力度,确保公开实效
07年,围绕“十大惠民行动”和“三新”突破年等重点工作的深入贯彻执行,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我办结合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重点项目工作,提高了对重点工作的指导和督察力度,确保了我区重点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加强了对承担“十大惠民行动”重点项目单位的组织领导,及时充实和调整了督查工作小组,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带头抓,班子成员结合分工抓,有关部门共同抓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工作的监督检查。区政府目督办配合区委目督办,每季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市、区“十大惠民行动”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将重点项目工作纳入了年终目标考核,充分调动各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主题词:行政事务基层廉政建设总结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11月20日印
(共印10份)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2006年10月21日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有的需要调整,有的需要改进,有的需要加强。所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通过创新,我们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管理体制呢?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规定,明确界定了不同主体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党委要加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府应依法履行职能,承担起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责任;社会各方面都要大力协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公众则应以适当的方式积极参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该按照这一要求,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政府应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公务员的基本准则,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各种类型的社区,应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各类社会组织要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政府对其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内在机制的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和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前,需要重视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便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包括总预案、专门预案、部门预案在内的整个应急预案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具有积极的保证作用。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