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时间:2019-05-15 04: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第一篇: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孙 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基督教呈蓬勃发展趋势,信徒人数日益增长,教堂数量不断增多,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具有社会影响的生命力量。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基督教在信主人数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明确,管理失控与泛化,成为阻碍教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箴言29:18)教会没有异象,也会放肆。有了异象,没有好的组织管理体制,教会就不会正常运行。所以,教会要把异象转化为使命,要健康发展,谋求福音的广传,与社会和谐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身的发展思路,建立符合国情的教会组织,实现以教牧化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架构,进而形成一个“信徒——堂会——牧者”的民主制教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基督教新教主要的组织管理体制

纵观基督教主流教会,在管理体制大致有三种: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

(一)主教制

主教制是新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教会中最高的权威为大主教、主教和会督。特点是教会按地域划分教区,郊区的主教主管其内一切行政和教务牧养工作。

现在采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比较少,主要在欧洲,例如瑞典、芬兰、挪威、德国等地,他们则通常采用主教制。

主教制的主要精神就是:牧者说了算、在教会里牧者老大。在主教制里,长老、执事、其他人都是协助者而已,教会的最终决策者是牧者。这个制度的好处是,牧者权柄很大,大家都顺服,在教会内部信徒之间比较少有争权夺利的事情发生。

另外在行政效率上通常也比较好,毕竟一人决定,接下来就由大家执行,不需经过反复冗长的开会决议。在主教制之下,几乎不太可能发生“赶牧师”的情形。但是,由于在教会内部缺乏对牧者的制约机制,一味要求信徒顺服权柄,强调牧者绝对的权力,如果牧者本人行为不“节制”时,很容易发生牧者侵害信徒,损害教会利益的弊端。

异端、邪教也喜欢走主教制。特别是异端很多都没有层层节制的观念,几乎都是“牧者”、“教主”老大,一人说了就算。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各种性与金钱的丑闻。

(二)长老制

长老制,或称代议制、议会制,16世纪由加尔文创立,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管理教会的制度。台湾的教会大多采用长老制,如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中华基督长老教会等。

在长老制里,不是单一长老就有绝对权力,而是“长老会议”。牧师只是长老会议中的一个成员而已,属于教导、传道的长老。除了牧师,还有治理教会的长老,执行长老一般由有威望的资深信徒担任。因此,决策机构是“长老会议”,需要开会时,由执行长老召集、主持。教会之上还有中会,中会之上还有总会,呈金字塔式的教会管理模式。

在长老制教会内部,信徒(会员)选举长老,由长老代替信徒(会员)执行各种管理决策事宜。牧师不能说了就算,他的提议,必需送交长老会议决议,开会讨论效率低下。虽然规定是“长老会议”治理教会。但在某些教 会里执行长老非常具有权柄,众长老不敢不服,牧师也不敢得罪。牧师的意见会时常遭到长老会议的否决,甚至赶牧师的事情时有发生,只要牧师与长老们意见严重不合,牧师随时有可能被赶出教会。

(三)公理制

“公理”一词,取其“公众治理”之含义,又称会众制,就是教会由“会众”(全体信徒)民主选聘牧者管理教会。并由信徒(会员)决议一切教会的内部事务。很多历史比较不长的教会也采用公理制,例如美国的浸信会,公理会,神召会等,以及其他独立教会。

公理制的现代的主要精神就是“直接民主”,当教会(堂)要进行决策时,必需通过信徒(会员)大会来形成决议,不同于主教制,牧者一人说了算;也不同于长老制的代议民主,而是直接诉诸“全体信徒(会员)”。教会(堂)决策处在“直接民主”监督之下,由全体信徒(会员)进行监督考核,以避免弊端。教会(堂)之上不再有中会、总会之类层层管理掣肘。这制度理论上很好,毕竟“民主”制度还是比较可以避免“极权”制度的各种弊端;“直接民主”还是比长老制的“代议民主”更民主一些。但问题是不管大小事,都将决策权交给会员(信徒)大会全体来决定,这样诉诸全体开会投票的确是耗时费力,教会(堂)效率非常低下。

现代社会,真要常常挪出时间来开会议决,的确很困难,教会(堂)很容易就变成比主教制的教会还主教制,完全就是牧者独大,而很难形成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以上列举这三种教会的主要体制,都是教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严格说起来各有利弊,大致只在“主教制”与“长老制”二种打转,“公理制”常常名存实亡,变相成为“主教制”。

二、中国教会的组织管理架构的提出

中国的基督教会,自上世纪初中国基督徒发起教会本色化运动,提出了“自立、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以来,历经了一个世纪多的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中国基督教会以“三自”为原则的发展道路是蒙神祝福的。现在我们对“三自”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认识,“自治”——就是依照上帝的启示、圣经原则和国家法律的规定确立社会团体法人的身份和地位,独立自主的规范运作;“自养”——就是将教会仰望交托在上帝的手中,教会在经济上可以不依靠政府,不依附任何组织,自己发展壮大,做美好的见证;“自传”——就是按照上帝的托付和神的恩典,依靠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受过系统完整神学教育的教牧人员完全能够运用圣经的真道牧养教会,传扬福音,不致偏离真理。

有的牧者提出教会应当实行“主教制”的管理体系,有的教会堂委坚持教会要采用“长老制”组织架构,有的信徒认为教会应当实行民主化的“公理制”管理制度。由于许多牧者、信徒都存在不同认识,甚至于各级地方作为基督教会“两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此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所以国内各地方教会中,也确实是以上这三种组织管理架构都存在。

在我国中北部一些地区,很多农村的家庭教会就是采用的长老制,总会发出的命令、指示,下属的各中、小教会(堂)都要听从,形成了一股无地域界限的群体性宗教势力,容易出现难以预见的社会不稳定情况的发生,故增加了政府属地监管的难度。

中国的基督教会到底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管理体制,以促进教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牧者、信徒、“两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面前都有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上述三种教会组织架构,无论是主教制、长老制还是公理制都不适合中国的土壤。根据中国教会的历史发展历程和“三自”原则以及当今的国内教会发展情况,中国的基督教会,应当依据圣经原则和中国法律的规定,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教会(堂)。

三、中国教会建立的圣经依据和法律根据

我们每个信徒虽然信主得救,但肉体仍在,仍会“犯罪”。虽然我们愿意一心向主,但毕竟还是常会软弱,因此,世界上任何教会制度的设立,假使低估人类的软弱,都是不太妥当的。尤其是中国的教会组织形式,既要符合上帝的“旨意”,也要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从上述对世界上常见的“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分析来看,教会制度的设立与所在地国家的政治体制、宗教渊源、文化背景、公民意识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在目前中国经济以超常速度发展,而国民的道德水准每况愈下的情形下,上帝在地上建立教会施行恩典的目的就在于救赎失丧的灵魂(结34:16;太18:11;路19:10)。所以,为了成就上帝的爱,我们中国基督教会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主教制、长老制或公理制,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宗教政策、法律,遵循“三自”原则,办好一个即符合信徒民主管理理念,又能够体现牧者权柄的组织管理体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基督教会。

(一)《圣经》依据

根据《圣经·新约》以弗所书2:19的启示,教会是指在基督里集聚在一起敬拜神的天国的子民,具有以下特质:

教会是一群因着基督的死而得蒙救赎的信徒(彼前1:18-19);教会是一群蒙召出离世界,分别为圣,进入神的国度的人(林后6:17-18);教会是一个属灵的团契(林后13:14);教会是一个属灵的使命团,籍着圣灵的恩赐进 行事奉(罗12:6;林前1:7,12:4-11,28-31;弗4:11);教会是一支打属灵之仗的军队,胜过这世界的一切黑暗势力(徒26:18;弗6:10-18);教会是神和圣灵的殿(林前3:16;弗2:19-22);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的头(林前6:15-16,10:16-17,12:12-27;弗1:22;西1:18)。

通过《圣经》的教导、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地上建立一个属天的国度——教会(堂)的目的,就是要将蒙召、愿意委身上帝的“罪人”聚集在一起,并带领他们来到主耶稣的面前,通过敬拜,享受与神同在,使信徒在基督里成熟,陶造成为新人,并通过服事、装备向世人彰显神的爱,在世界上以生命宣教,做美好的见证,以此来荣耀上帝的圣名。

(二)法律根据

教会(堂)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宗教社会团体组织,虽然不同于公司(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但是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登记后是具有法人地位的。也就是说,教会(堂)作为一种社会团体组织,依法登记后,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法律活动,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教会(堂)设立、变更、注销手续,应当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的管理的规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同意,并且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教会(堂)活动按照其制定的章程开展。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教会(堂)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名称、住所;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信徒(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等。

根据国家法规规定,鉴于中国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教会(堂)一方面要接受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教会(堂)要接受按照行政区域设立的各级“两会”属灵牧养指导和行政管理指导(“两会”与教会非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当然,随着社会团体组织管理改革的需要,我认为,今后可能要逐步放开政府对教会(堂)的业务监督管理,变政府的“业务监督管理”职能为 “业务(行政管理)指导”职能。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教会

既然教会(堂)是民主制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应当按照法律的要求,设立教会(堂)章程,其所有活动要按照章程的规定展开,并且要在章程中明确信徒(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这就使得教会(堂)应当采取会员制的管理体系。教会(堂)相对社会上其它企事业单位,具有松散型、无利益关系、(信徒与教会)无隶属关系的特点。采取会员制的管理体系有如下好处。

1、便于教会、牧者了解、掌握信徒的基本情况以及灵命成长情况;

2、明确信徒在教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信徒在教会中有归属感;

3、可以方便的行使在教会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其它权利;

4、对于教会未来的发展,信息化管理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5、能够建立起牧者与信徒的属灵交通渠道,建立正常的牧养关系;

6、对教会信徒的人员构成提供可供分析依据;

7、为政府行政管理、“两会”指导提供可靠数据。

建章立制,凡事有章可循,建立一个民主管理的教会(堂)堂务委员会。教会(堂)的工作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属灵牧养;二是行政事务;三是民主管理决策。

教会(堂)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教会(堂)的头(林前6:15-16,10:16-17,12:12-27;弗1:22;西1:18),而牧者则是上帝的使者,负有上帝牧养信徒的使命。毫无疑问,应当树立牧者在教会(堂)中的属灵地位,即属灵牧养由牧者统领,根据圣经的原则,厘清牧者与信徒的正常属灵关系对于建立健康的教会尤为重要。

教会(堂)的一切行政事务都是围绕着牧者对信徒的牧养工作,为了能够使得所有的对内、对外事工活动开展能够符合神的心意,这就要求教会(堂)推选有管理经验的牧者担任教会的法定代表人(即堂务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教会的行政管理。

根据教会章程的规定,组成最高权力机构——信徒(会员)代表大会,由信徒(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决策管理机构——教会(堂)堂务委员会,对教会(堂)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开支、建堂计划、购置不动产、举办社会公益服务性事业、重大活动安排等进行研究,形成决议。

设立同心合一的堂务委员会,它能带给教会许多好处:一是信徒(会员)通过堂务委员会对教会(堂)内外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二是信徒(会员)通过堂务委员会发表建议或意见,实现对教会(堂)的事工活动参与管理;三是信徒(会员)通过堂务委员会达到对牧者(堂务委员会主任)的行政事务管理和属灵牧养进行有效制约,及时提醒牧者(堂务委员会主任)正确行使权柄,防止出现有损于教会(堂)或信徒(会员)权利的事情发生。作为堂务委员会成员要能够体现并发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有效制约”的职能,在日常的崇拜、团契、事工、活动中要有一个谦卑、顺服的心,在圣灵的带领下发挥信徒的表率作用。

通过上述教会(堂)三大部分的工作,不但形成一个“信徒——牧者——堂会”的民主一体化管理机制,也理顺了信徒(会员)——牧者——堂会——信徒(会员)三方面关系,为教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五、结语

当今的中国教会(堂),由于信徒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出身背景、生活环境、从事职业等因素不同,教会众信徒的人员结构比世俗社会中任何一个企事业、机关单位都复杂,不乏其中也混杂了法利赛人式的信徒。当教会(堂)里出现一些世俗社会当中争权夺利的情况时,信徒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会(堂)中产生混乱的思维。可能更多的信徒都会说在教会“上帝老大”!没错!问题是我们都看不见上帝,我们还都继续活在有罪的世俗社会当中。所以说,教会(堂)必须按照圣经的原则并依法确立组织管理体制,依法完善组织架构。

法律链接:

《宗教事务条例》第六条规定:宗教团体的成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宗教团体章程应当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宗教团体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受法律保护。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篇:如何建立民主

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正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不再是由教师来主导、学生一律听从老师的关系。学生要求平等,而师生关系也正一步一步走向平等,那么何谓平等,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为平等呢?又该如何建立好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教师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讨论师生关系的问题前,我们先谈一下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是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这个定义可从三方面来理解:

1、人际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在思想、情感上的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斥等心理状态,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2、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借助与他人一起进行的活动才能得到满足,人们总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进行交流的,所以,满足需要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动因。

3、人际关系以交流为手段。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消除生疏、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有效途径。人际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们借助交流的手段,努力消除陌生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

(二)人际关系的成分

人际关系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变化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与认知过程相联系的一切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和相互理解,人们是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认知活动而对对方有所了解,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它不紧是人们产生情感体验的前提也是人们确定是否进一步交往的根据。它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是人际认知的结果,也是人际关系的理解性因素。

2、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指主体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的态度体验。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驱动、协调的作用。不同的情感往往导致不同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人们之间的好恶亲疏,实际就是情感成分在人际关系上的显现,它反映交往双方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程度。因此,人们常常将情感状态作为评价和判断人际关系的主要指标,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3、行为成分

行为成分既包括能表现个性、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等各种行为要素,如语言、手势、动作、风度及相应的表情等:也包括这些行为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活动,如学习、劳动、游戏等都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复杂行为成分,它反映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与结果,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实际因素,只有通过活动,人们才能彼此深入了解,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态中,三种成分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三)人际交往的含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它是人们为了彼此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目光、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而实现的交流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二、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群体中人际关系

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与活动中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不仅反映教育成员之间的感情疏密,而且也反映教育群体凝聚力的程度。

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形成式之一,它一方面具有一般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教育性

教育组织是以培养人和发展精神文明为目的。因此,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活动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对于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为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都显示出其教育性的特点。

2、广泛性和丰富性

教育的职能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对受教育者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在学校内要依靠全体教育人员和各种学生组织的共同努力,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将社会的积极因素纳入教育轨道。

3、民主性、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关系质的规定,一方面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把他们看做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学生要尊敬教师,谦恭有礼学而不厌,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根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团结友爱式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教师尊敬依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于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是对教师热爱学生的反映,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决定的,富于感情色彩。在师生关系的两个方面中,教师是主导方面,因为教师的信念、情感、需要、态度和行为,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为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自身的教育态度、作风和行为,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和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以便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来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怎样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建立新型关系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理解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心态不平和,就难免会出现“走极端”或“扭曲”“变味”的现象,如:为了体现这一时尚的理念,教师隐痛割爱放下架子一味亲近学生,一味求救学生,一味赞赏学生,以为这样就会缩小师生距离,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会感恩戴得的接受教师对其实现的教育。但效果往往并不如此,一方面教师不但没有建立以人格为魅力为基础的威信,反而使原由靠师道尊严称起的威信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生不但没有在在“信任”“尊重”“宽容”“赏识”的宽松氛围中变成教师想象中的样子,反而染上“焦躁”“轻浮”“冷漠”的不良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科学的师生关系呢?

(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讲,就是要热爱学生。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感染力,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这种感染力作用更为突出。教师热爱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后进生来讲,教师的爱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开启学生心扉的有效钥匙。

(二)沉着、自制和耐心

这种品质表现在教育工作着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上,也表现在沉着、冷静和耐心上。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更需要这种品质。对与教育工作者来讲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和标准。

(三)平等要有度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师生之间的平等也不能绝对化,我认为教师如果能真正领会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就足够了。而根本没有必要去刻意去创造所谓的平等,现实中,很多教师的角色转变都操之过急,猛然将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地位变为学生凌于教师之上的尴尬局面,学生偏离轨道了,不敢干脆利落的将之牵引到正确的轨道,听之、任之,时间浪费了,最后的结果就不了了之,甚至学生错了,也不敢直截了当地去否定与纠正,迂回千百度,也没敢亮出教师心知肚明的至理;为什么神圣的平等会被演绎成“委屈了老师,恩惠了学生”的“善举”了呢?要知道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确需要在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健康成长,但他们更需要师者的指导和牵引。

平等这一价值理念必然意味着能够看穿个体化原理必须强调它的普遍适用性一个真正重视享有平等的人是一个将自身价值建立在自我确认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对比、通过对他人的价值贬低来获得确认的,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亦是这样。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在人格上不歧视他们,在情感上不伤害他们,给他们以尊重和关爱,这就是平等。教师又何苦用“贬低自己价值”的代价来换取“理想中的绝对平等”呢?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自己,教师丧失自己的主见,丢弃自己的主导作用。其实打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更重要的是呼唤教师调整好心态,放下师道尊严的沉重面具,做一个性情中人,向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敞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明白老师也有心情有感情的,更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一个陪伴者,这才是心灵上的平等,才是有度的平等,才是真正意义的平等,才是有度的平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四)亲密要有间

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就师生之间的情感而言,教师爱生如子,对学生进行全面关心,与学生亲密无间,值得推崇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打造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更成了一种潮流,在教师还未能准确的把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时候,教师为 了重新定位和学生的关系,唯一能做的就是深入学生内部和学生打成一片,蹲下身子和他们聊天,和他们游戏,看上去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道温馨的风景。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果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了亲密无间毫无顾忌,就必然会导致教学工作中的失衡,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事例,平时老师与学生没大没小,甚至称兄道弟,结果当教师需要进行威严时,威严早已丧失,所以师生相处过分“亲密无间”必然会造成相反的教育结果。做为一名教师,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掌握尺度,做到“亲密有间”,所谓“有间”间在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要努力做到“亲而不密,距而不离”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人边界”,给学生一点空间,做到“亲密有间”,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关系所倡导的。

(五)赞赏要有方

当前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课改提倡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于是老师们就改弦更张,一反常态,不在批评学生,就是发现了缺点,发现了毛病,也不指出,而是采取一味的表扬的教育方法,其实实践证明只是一味的批评学生,从不肯定表扬学生,的确不是教育学生的好办法,然而反其道而行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的一个极端,一味的夸奖学生,表扬学生,也不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灵丹妙药,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给学生廉价的表扬,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的唤醒鼓励,激励学生,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应该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全结合,只有寻求平等、亲密、赞赏的尺度的中庸之道,才能真正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前教师应该注重搞好本身的人际关系,正确的理解平等、民主的师生间人际关系,教育工作者凭借良好的社会认知,不仅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完善自我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对提高教育成果,实现教育目标有一定的作用,而且通过社会认知能正确对待是非成败和功名利禄等社会事件,不为自己的权利,报酬而焦虑,这样他们就能保持平衡心理,情感调试就能排除忧虑不安等消极情绪的困扰,教育这要不断的端正自己的思想路线,切忌主观片面性。其次要深入实际,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对人做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如果只凭道听途说,就容易造成不正确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带情绪,对特别的学生另眼看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态度这样会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教师只有用平等的眼光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感受到教师对所有事情的处理都是平等的,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真正的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篇: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李萍同学好!》观后感

敦煌学员 窦艳娥

《李萍同学好!》的教育案例虽然是比较简单的故事,但是我们不难从中看到这样一些信息,即无论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向自己的学生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能像例行公事一样做得生硬、无情。恰恰相反,我们不但要打招呼,而且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做。

一、教师向学生打招呼,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案例中,由于老师一次简单的招呼,李萍同学改变了许多。孙老师写到:“„„我觉得李萍的性格也变了,脸上的自卑和忧郁不见了,露出了笑容和自信。上课敢大胆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之后,我把这种做法用到其他一些学生身上,其效果真是妙不可言。„„” 冰心老人的话 “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在我们任教的中小学,学生年纪小,思想不成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怀。然而,中国千百年的师道尊严的教育观使我们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拿一个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指导学生,无形中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做得结果是学生与教师有巨大的心理距离,产生沟通的困难。许多学生在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不能不说与学校心理教育不完善有关系。因此,为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每位教师应给学生一点关爱,可以从打招呼开始。特别是对内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种方式是恰当和必要的。特别对待那些学业成绩差、个性自卑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言行中,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关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教师给学生打招呼,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主要表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信、自尊是学生成长中必需的。人人都需要社会的爱和他人的尊重。如果教师能够跟学生互相尊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都要从心底去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我们老师。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共同成长。形式是我们要达到目的的一种表现,显然,教师给学生打招呼是正确之举。

三、教师的示范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部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典范,我们平时总强调学生要尊师,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礼貌和尊重。

案例里的班主任老师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习惯,他采取了措施。比如把师生见面时不少同学行少先队礼,改为统一地向老师鞠躬问好,并且针对学生向老师鞠躬问好的仪态、声音、表情都进行了相应的示范和训练。

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应该是21天的周期性的培养。教师应给认识到,我们既然要求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那我们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这样做,那么老师这样的示范实际上就是行为的一个引领,至少我让他达到了某一种标准。在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学生有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期望值,效果一定会有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个好”就反应出我们的礼仪教育是不是成功。如果一个学校,整个学校都是人人讲文明,讲礼貌,那整个学校就会非常和谐,平等。

四、打招呼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建设和谐社会,让我们拥有一个和谐地球,建设和谐校园是基础。一个学校,影响学生的因素有很多,不光是老师自身。教师如果每天拿出十分钟的时间,给孩子礼貌的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带给孩子一个榜样的作用。学生会看到,“噢,原来要这样,这样才是文明的”,然后学生会慢慢地就去模仿。为和谐而努力就是是人内心向善的一种表现。这给校园,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要团结同学的人心。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其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打招呼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好师生工作,就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因为教育是有一个长久性的。发自内心的跟学生打招呼,多年以后学生会跟我们打招呼。由此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从而使我们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教师向学生打招呼,是管理能力自信的表现

老师若在管理三个层次上的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则能实现自我管理,即自己把自己调理得非常好,而且给学生作为典范。其次就是管理他人:对于个体同学的教育和转变能取得成功。实现第三个管理:管理一个班级一个团队,把这种经验加以推广。由于孙老师对李萍的因材施教我们发现这个管理推而广之使得全班同学都受到影响。由于孙老师真心和学生交流;然后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关键事件、关键活动,一步步地和学生共同成长。而老师是控制的关键因素。

“打招呼”是一种阳光心态的反映,是教师自信心的表现。把握核心:尊重学生,对人热情的问题。“阳光心态”使人产生舒适感,幸福感。教师要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更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信心。

六、对案例延伸意义的再思考

在学校里还有其他职工,如炊事员,清洁工,门卫等许多服务人员。教师、学生与他们之间也有互相尊重的问题。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校园里的“和谐”与外面的世界是紧紧联系着的。“文明教师培养出文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会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教师要摆正位置。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摆正自己教学中的位置,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才会加强。爱是教育成功的桥梁,是教育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种子。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对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创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生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教师要有满腔的爱心,要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成功地教育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本着尊重、爱护、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原则,才能建立一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李萍同学好!》,我赞赏!

第四篇:高职院校民主管理体制构建论文

摘要:文章从内外因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构建现代高校民主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要在坚持依法行政原则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民主管理的各项措施,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关键词: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多年以来,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落实《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尽管在实践这一体制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理解不完全一致、建设思路各有侧重,但是在高等学校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基本架构上是相近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建设的探索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落实教授治学、实施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校升格而来,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到了扩张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外延发展领域,对管理体制的研究和探索相对不足。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将领导体制改革的目光主要聚焦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上,多数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党委、行政议事规则、议事程序等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制度,从领导体制上实现了中职向高职的转轨。但是在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大多数脱胎于中专、职高、技校。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多数也是从这类学校而来,在此之前,他们几乎没有从事高等学校管理的经验和经历;尽管学校从办学层次上得到了提升,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权力绝对控制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体现民主管理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往往局限于知情权、表达权,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参与权和监督权上;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人员组成上往往与行政领导组成人员大面积重叠,以致于行政权力侵犯甚至取代学术权力的情形时有发生。

其次是客观条件限制。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教授治学要在高职院校中得到实现,除了学校要通过各种制度来构建合理的教授治学机制、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之外,还要求高职院校本身有较为庞大的教授群体的存在。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现有的大多数教授、副教授也跟学校领导层一样,多数是从原来的中职学校转变而来。一方面,教授本身习惯了受制于行政权力的支配,缺乏管理意识;另一方面,教授的缺乏,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知名教授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授在科研、学术管理领域的发言权。

再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导向不明确。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引导、要求主要集中在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先后启动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又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及专业和课程等内涵建设的评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把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放到一个相对突出的位置。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得到较快改善和办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成效不大。

二、对贯彻依法治校理念,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建设高水平的、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依托于比较完善和稳定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以预见,不管是高职教育的外延扩张,还是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引领的内涵建设,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触及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建设这一关系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要在高职院校贯彻依法治校理念,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具体制度,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与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一认识在近期教育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遵守《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与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党委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对学校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院长负责”是指院长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全面负责”;“教授治学”则主要是指教授作为一个群体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即所谓的治专业(在本科高校表述为治学科)、治学术、治教学、治学风;“民主管理”则是指切实保障教职工依托教代会这一组织,实现对学校管理和学校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要坚持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是坚持高等学校办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党委总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协调各个方面,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即把好方向、出好主意、用好干部、抓好大事。同时,党委对学校的领导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集体领导,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属于党委集体,应在党委会范围内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集中统一的意见。只有如此,才能稳定党委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保证党委决策的准确、科学,使班子形成正确的决策。

二是要尊重院长对行政事务独立负责的权力。院长是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起着贯彻执行党委集体意志、全面管理学校事务的重要作用。在多数高职学院中,院长往往本身也是党员,是党委集体的重要成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党委要在抓大局、把方向的同时,注意尊重院长对行政事务独立负责的权力,支持院长在法律、法规和学院规章制度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在由党外人士担任院长的高职学院中,党委在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中,也要注意征求和尊重院长的意见,涉及行政重大问题决策时应协商一致。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治学对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知识分子和图书信息资料的聚集之地。是社会的人才、知识、信息中心。在这个环境中的成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主体意识,尊重“教授治学”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得以发展、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学术人员的权益得以保证的前提。尊重教授在学术问题上的权力,不是不要党的领导,也不会削弱党的领导。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许多教授本身也是党员,尊重他们的地位、重视他们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是不讲政治、不要党的领导,而是要探索如何通过“教授治学”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协调和平衡高职院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是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制的作用。民主管理是高职院校实行科学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往往都不长,在学院建设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重大决策中,高度重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各类专家团体的咨询作用,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民主管理机构的建议、决策、监督作用,对于充分发扬学院内的政治民主、学术民主、管理民主,实现学院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有重大意义。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制的作用,还要注意处理好民主管理和院长对行政事务独立负责的关系,院长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定期向学院教职工汇报工作、就重大问题征求意见。教代会也要支持院长独立行使职权、维护院长的权威。

(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教授治学在高职院校的实践遇到诸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授群体自身的“治学能力”有欠缺,在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特别是有正高职称的教师稀少的情形下,由于受到传统官本位观念影响,许多教授“学而优则仕”,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教学、科研岗位,转而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现有的教授中,也存在学术水平不高,特别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一定地位和发言权的教授极度稀缺的情况;有少部分人,甚至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客观上使得教授治学在高职学院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为此,要从增加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提高学术水平、规范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人手,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授的“治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教授治学的需要。教授治学即高职院校学术权力的来源即在于教授本身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专业建设的理解与认知的科学性。因此,教授群体本身的学术水平大大制约了教授治学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水平。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克服教授群体规模较小、与行政管理队伍交叉重叠、学术水平不高等种种不利于教授治学实现的障碍,使得高职院校的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家治学组织在机构设置上相对独立于行政机构,在治学动机上相对超脱于行政机构,在治学水平上体现更强的专业性、科学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民主管理的需要。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知识、信息中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特质。高校教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思辨能力,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形成理性、客观的判断和民主意识,具有较好的落实民主管理体制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等种种历史、现实因素的影响,教职工群体往往习惯于行政权力的支配,缺乏客观、独立的民主意识。因此,在高职院校民主管理进程中,师资队伍思辨能力、民主意识的培育与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建设同等重要,应当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三)要建立制度、健全组织,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实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治校、教授治学的民主管理体制,归根结底要依靠建立各种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管理机构来实现。

一是要完善学院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章立制。要明确教代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职权范围、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教代会制度创新有新的突破;创新提案工作方式,提案工作委员会要经常性开展工作,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考察、参与论证等形式,认真做好提案工作;建立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和听证制度,在教代会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就教代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学院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等进行必要的巡视,对发现的问题,可以进行质询,对于教代会代表的质询案,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及时、公开予以答复;对学校重大决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参与听证,并向教代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真正实现教职工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要在有条件的系部,积极试行系一级的二级教代会制度,人数较少的系部要落实教师大会制度。要参照学院教代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职权范围、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等组建系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教师大会制度,扩大基层一线教师和普通教职工代表的比例,系部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向系部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师大会报告工作,对教代会代表和教师依规定提出的质询、询问,要及时、公开地予以答复,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权利。

三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合理界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畴。具体到高职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要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支持院长集中精力抓学校管理,如参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条件的改进等事务;切实保障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教授治学机构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认定、教改项目申报、教改成果认定、教学改革目标方向的制定、职称评审等学术问题上的决定权。

在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教授治学机构的人员安排上,要尽量减少单纯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比重,逐步增大普通教授委员的比重,以更好地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避免行政权力侵犯、取代学术权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

四是要逐步在系部推行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制度。制定系部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章程,严格界定系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保证系部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科研成果认定、职称申报推荐等学术领域的决定权。严格控制不从事教学岗位的行政领导在系部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成员中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五是要完善和丰富高职院校教授治学机构和制度。要探索建立高职院校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制度和财务工作教授委员会制度。对学院人才引进、聘用聘任、师资队伍建设、预算管理、经费管理、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基建工程、重要设备采购等相关工作和制度进行审议和提供科学咨询意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建立学院层面的教授委员会制度,整合学院教授治学机构在科研、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重要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力。

六是要建设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要构建以纪委、监察、审计、教代会等各种职能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落实院务公开制度。要在制度上明确上述各个机构的职权范围和权限,明确其行使权力的程序,便于各个机构开展工作。院务公开是高职院校内教职工和各种组织行使监督权的前提条件。要以制度形式规定院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覆盖面;以学院的主要工作、重大决策以及教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全面公开;要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行政职能部门在院务公开中的义务和责任,清晰界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职责;要建立院务公开评议制度,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教职工对院务公开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向学院党委和行政进行反馈,促进院务公开工作有序开展;要正确处理教代会与院务公开关系,使两者在公开内容和渠道、对象和方式、享有的权力有所侧重,互相补充。

总体来看,对高职院校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思考,还是一个新的命题。特别是如何真正实施“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落实学术权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落实教职工在学院重大工作中的决策、咨询、建议和监督作用,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氛围,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和谐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第五篇: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

2010-08-05 15:4

5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为了加强反洗钱工作,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防范金融风险,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明晰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反洗钱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反洗钱工作程序,保障反洗钱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反洗钱的有关法律、规定及相关反洗钱工作要求,结合我X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一、联社成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

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社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主任担任,成员分别由财务管理部、业务发展部、稽核监察部、员工管理部和出纳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业务发展部,由业务发展部、财务管理部、稽核监察部、员工管理部和保卫部等部门等组成,反洗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辖内的反洗钱工作,明确各成员部门的反洗钱工作职责,每个成员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反洗钱岗位,配合业务发展部门开展反洗钱工作。

1、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的职责:

(1)制定辖内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规定和实施办法等反洗钱相关的规章制度;

(2)制定全辖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计划;

(3)协调、解决反洗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听取反洗钱办公室的反洗钱工作汇报,组织各成员部门交流反洗钱工作信息和经验;

(5)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

(6)对反洗钱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监督执行;

(7)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省联社赋予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任务。

2、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以下职责:

(1)拟定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规定和实施办法,并提交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2)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负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3)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辖内农村信用社的反洗钱工作;

(4)组织协调、解决、报告辖内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疑难问题提议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决策或定期召开反洗钱工作例会;

(5)汇总、分析辖内机构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情况报告表,并按规定报送有关单位和部门;

(6)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3、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分别应承担下列职责:

(1)业务发展部:

1、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和报告;

2、负责辖内涉嫌经营犯罪情况的收集、登记、分析、初步检查以及移交和上报工作;

3、审核把关上报咨询贷款用途,严格贷款资金流向;

4、认真审查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和持票人的资格,审核交易的真实性;

5、负责制定本业务范围反洗钱工作规章制度。

(2)财务管理部:

1、配合业务部门开展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采集和报告;

2、配合辖内涉嫌经营犯罪情况的收集、登记、分析、初步检查以及移交和上报工作。

3、参与开发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的开发和编写业务需求工作;

4、负责解决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反洗钱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5、负责制定本业务范围

反洗钱工作规章制度。

(3)电脑室:

1、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采集、上报的技术支持;

2、负责组织落实反洗钱工作监测系统的开发;

3、负责有关技术人员的配备和有关设备的配备。

(4)稽核监察部:

1、负责反洗钱工作有关制度办法的审查;

2、负责按照违规处理规定,对违反反洗钱规定行为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

3、参与对执行反洗钱规章制度的检查。

(5)员工管理部:

负责反洗钱工作的对外宣传和有关培训教育活动。

(6)保卫部:

负责对各营业网点现金收付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监控。

二、各基层信用社成立反洗钱工作小组

各信用社、分社、储蓄所和营业部成立反洗钱工作小组,其中主任(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主办会计或反洗钱专管员为各社反洗钱具体负责人。

(一)反洗钱工作小组承担的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社(部)反洗钱工作,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2、指导本社反洗钱专管员做好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报告,配合联社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反洗钱工作的检查、考核工作。

(二)反洗钱工作小组成员为各营业网点相关人员,具体应承担下列职责:

1、组长由信用社主任(负责人)担任,成员由主办会计、柜面会计等相关人员组成。信用社主任(负责人)对反洗钱工作负总责,保障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主办会计应指导柜面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操作,负具体操作和上报责任;

3、柜面工作人员对每笔交易进行监控。

XX县农村信用社反洗钱组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制度

下载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民主制的教会组织管理体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村级组织经费预算制推进村换届选举

    建立村级组织经费预算制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 近期,甲乙市把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坚持实行村级经费综合预算,科学安排预算支出顺序,严格规范预算经费使用......

    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半年

    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半年工作总结泼陂河镇在2011年上半年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工作中,认真总结,快速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成效明显。现......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

    如何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

    民主型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河南省濮阳县第二中学 刘凤玲) 内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传统式的师生关系大多属于专职型或权威型,民主式的......

    酒店的管理体制及组织架构

    酒店的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 (一)、管理体制的运行,主要是充分发挥管理者职能的作用。强化管理机制作,是企业经营者管好酒店的基本条件。 企业内的管理层次,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特点,利......

    组织管理体制设计框架论文五篇

    1.管理机制设计的研究概述“管理机制”一词在社会科学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很大不足,与实践中系统地考虑和运用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只要有组织系统存在,作......

    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体制(小编推荐)

    文章标题: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体制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事业长远发展。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节建立学习组织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初中数学文稿 第三节建立学习组织 学习组织,就是将学习兴趣相投且能够互补的人,组建成一个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秉持互帮互助的原则,促进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