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党组织现状及分析
xxxx党组织现状及分析
公司党群工作部:
现将xxxx党组织现状及分析报至你处,请审阅。
一、党组织现状
按照xx党委干部任免文件,我xx目前共设x个党总支,x个党支部,xx个党小组,共有党员xx人。
二、责任划分
xxxx党总支负责管理xx、xxx个党支部。
xxxx总支机关党支部负责管理xxxx、、xxx、xxx共计xx班组的党务工作,共有党员xx人。共设党小组xx个:第一党小组负责管理xx组、xx组、xx党员,共有党员xx人;第二党小组负责管理xx班、xx班、xx党员,共有党员xx人(含预备党员xx人);第三党小组负责管理xx班、xx班、xx班、xx党员,共有xx人。
xxxx党总支xx党支部负责管理xxxxx、xxxxx、xxxxx、xxxxx,共计x个xx的党务工作,共有xx人。共设党小组xx个:第一党小组负责管理xxxx,xxxx、xxxx、xxxxx党员,共有党员x人;第二党小组负责管理xxxxx、xxxxx,共有党员x人。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xxxx各项工作刚刚起步,正在逐渐步入正规。xxxx党组织建设也处于初级阶段,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还不太充分,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组织活动载体不丰富。
由于该部机关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不利于机关党支部更深入、透彻的开展工作,管理好党员,建议增设xx党支部,管理xxx班、xxx班、xxxx班、xxxxx班、xxxx班、xxxx班、xxxx党员,共xx人。原机关党支部负责管理xx组、xx组、xx党员,共xx人。
另外,建议公司党委能多关心指导xxxx党组织建设,能够为该部建立一个多形式的学习的平台,提供多选择的学习机会,多举办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广大党员干部员工营造
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该部的党组织建设加油鼓劲。
下一步,xxxx党组织将积极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员工的学习、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到xxxx体系建设中来,认真投入工作,为分部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Xxxxxxx
xxx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分析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在快速健康中发展
农业是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受务农人口众多、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和农民收入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不高,很多农田作业环节还必须依靠人畜力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001至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20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
(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不经济。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业机械跨区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2006年夏季,全国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9.2万台,完成小麦机收超过3.2亿亩,每天最高收获面积达到1600万亩。目前,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械收获小麦向机械收获水稻、玉米和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等项目拓展。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农机协会、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跨区作业为品牌和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开发的扶持力度很大,“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直接投入的农机化科技攻关资金为2800万元,“十一五”时期会超过1.4亿元。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和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一批节能、增效、环保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2006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在我国北方400多个县(场)实施,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水稻主产区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比2005年增加1000万亩。此外,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油菜、甘蔗、牧草生产等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化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国家重视农机化的发展。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依法促进的阶段。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四个1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加
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技术支撑和社会氛围都非常有利。
(一)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后,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相继颁布或修订完善了配套规章或条例,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管理已经步入了有法可依和规范健康的法治轨道。购机补贴被国家确定为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中央和地方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逐年增加。2004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从0.7亿、3亿、6亿到12亿,连续数年翻番增长。2006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超过47亿元,比上年增加15%以上。这种持续加强的支农惠农政策有力调动了农民购机和用机的热情,促进了农机行业的快速振兴。
(二)农机化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体系日渐强大。
近年来,农机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主动顺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使农机化技术的部分“瓶颈”环节和系统组装集成问题得到解决。中国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已经跻身世界农业机械生产大国行列,能够提供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要求、质量较为可靠的农机产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农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总产值1316.7亿元,同比增长25%。国外农机企业纷纷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在华办厂,一些科技含量高、适应强、质量稳定可靠的农机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农机制造企业的壮大,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
(三)农民和农机户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员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减少1200多万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性显着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民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可以预见,我国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持续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经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2006年我国农村农机户近3360万户,乡村农机人员达到4100多万人,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等三类服务的经营收入达到2829亿元,经营农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中国农机化在持续有力的推进
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中国政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将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12亿,补贴区域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补贴机具种类增加到7大类24种,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逐渐扩大,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县均投入规模扩大,适当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提高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除此之外,政府还将加强配套法规及地方法规建设,逐步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和科技攻关等扶持发展政策。二是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我们将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
创新,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坚持走共同利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建立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购机补贴资金也将优先用于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大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的优势,凝聚和整合行业科研力量,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合,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增强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增强农机工业的供给保障能力,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生产强国转变。重视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动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应用。
四是强化农业机械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农机化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技术标准,完善农机试验鉴定和认证制度,搞好重大技术推广机具的鉴定选型工作,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调查,加强农机维修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装备建设,严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的安全监督管理,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并重
第三篇: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党支部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村组的重要责任。村支部是农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窗口”,是上级领导倾听群众呼声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三强五好”基层领导班子为目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党员干部队伍仍然在农村起着领导核心的地位和先锋模范作用,想事、干事是主流。大多数村支部在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部书记起到“领头雁”作用,能围绕党的工作中心,一如继往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党内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二是规范制度建设,把好了“入口”关,使党的基层队伍永葆青春与活力。乡村两级都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党员严格按照“四制”,即发展党员票决制、公示制、审查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完善了入党程序。各村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带团建”活动,坚持做好共青团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做到了入党的团员中100%是由团组织推荐的。选拔经济能人入党和进入村级班子在乡村两级形成共识。三是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党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严格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每年“七一”都要表彰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坚持两手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另外,对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证》,实行跟踪管理。四是农村党员教育手段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要。通过近几年来的建整扶贫工作,支部班子配齐配强,阵地建设也得到加强。特别是从前年以来,我镇在8个村社区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以远程教育为主的农村党员现代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推进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了各方面和多层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从工作主体到工作客体,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暴露出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新问题。
从工作主体上来看: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失调。一是年龄性别结构失调,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从年龄分析,35岁以下的党员占农业党员的16.7%,55岁以上的占40.1%。二是素质能力结构失调。据统计,在我镇农村党员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总数的61.4%,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三是从新老结构上看,80年代以前入党的老党员多,新党员少;四是从分布结构上看,在家务农的党员多,外出务工的少。
基层组织职责错位。有的支部认为,村委是在支部领导下工作,支部怎么说,你就怎么办。党支部代表村委会,反之,有的村委认为“自治”就是“自主”,不愿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两委“两张皮”,致使村委的“三自”功能变得教育无方、管理无能、服务不力,引导偏向。
党员干部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在: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官场转向重市场,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由重本本转向重突际。具体表现“四个缺陷”。其一,理想信念缺陷。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漠,认为“理想、信仰是虚的,挣钱才是实的。”。其二,思想道德缺陷。有的干部受利益驱动,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只管自己不管集体,稍不满意就会撂担子。其三,政策理解缺陷。只取予已有用有利的。其四,干部素质缺陷,表现在有的村干部一旦行政手段推不动,说服教育不听,典型引路不灵就没法子。一些村干部由于自律不严,形象较差,腰杆不硬,存在不愿做、不会做甚至不敢做的问题。有些村干部对如何组织农民闯市场束手无策,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难平衡,对各种矛盾难调解,难处理。
村级经济实力薄弱。村组织活动经费欠保障。有的村连开会的经费都没有,如果吃饭、不发误餐补贴,开会都难到齐,有的村民不愿当村干部,村干部弃职现象也时有发生。没有经济作保障,村干部说话不响,办事不力,群众不服。
从工作客体上看:思想观念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消极落后思想沉渣泛纪,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农民群众出现了理想信念危机、精神危机和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等现象。一些群众被一些表面的、粗浅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所困扰,弄不清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群众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缺乏向上进取的能力,进而精神空虚,热衷于聚众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一些群众越来越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对涉及个人和家族利益的问题誓死力争,对损害集体、国家和他人利益的问题则漠然视之。
科技文化素质低能化。一是市场意识差。不少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没有市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经营。二是致富本领差。既无过硬的技术、又无致富的门路。
政治法制意识利已化。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部分农民存在着严重的利已倾向,只强调权力,不愿承担义务,把减免理解为分文不交。有的为达到个人偷生、超生、抢生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政府上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稍有方法不当,言语不和,就可大打出手,告你违法。在对待“民主”问题上,也是如此,于已有利就强调民主,于已无利就干扰民主。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时期做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突出问题,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要想从根本上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这个中心环节,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胆突破,努力探索,以与时俱进的观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措施,妥善解决好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
(一)抓载体拓思路,围绕一个“新”字,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必须创新机制抓载体,与时俱进拓思路,必须紧扣时代特点、紧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扣农村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用一种为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来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选准载体必须体现“三个结合”:一是与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政策意识淡薄,党性不强的问题;二是与提高党员的帮带能力相结合,重点加强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党员在发挥模范作用方面既有热情、又有能力;三是与提高党员的宗旨观念相结合,引导党员自觉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争光添彩,时刻注意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的价值在为群众服务中得到体现。
(二)抓制度促落实,突出一个“严”字,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向心力。
必须建立健全寓后备、现职、离任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是建立健全干部运行机制,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对村干部在培养教育、目标考核、选拔任用、评议审计、经济待遇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和落实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离任审计、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重视村干部工资、报酬的落实。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破格重用,起到一枝动而百枝摇的效果。具体要建立健全五个方面的制度。
1、全面推行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加大对不合格村干部的处置力度,疏通村干部能进能出渠道,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退的良好氛围。
2、全面推行谈心谈话制度,建立村党员干部预警防范责任制。乡镇联村干部作为该村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村主要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村干部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党员告诫”转化制度,增强农村党员的自勉意识。
4、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约束机制。要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村工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特别在农民比较关心的财务管理、低保救济、种粮直补等问题上,提高透明度,不断推进农村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5、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如选优汰劣制,注重从先进村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村干部则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制度,通过量化标准,严格考核,把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确保实绩大的村干部收入也高,以奖优罚劣,建立村干部退休退职生活保障金制度,村干部实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以解除其后顾之忧,通过完善各项激励制度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想于事、能干事、也会干事的工作局面。
(三)抓班子带队伍,着重一个“强”字,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命力。
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抓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抓领导班子建设,又要抓党员队伍的建设,并且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提高农村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能力。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选配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一是要明确用人标准。鉴于目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把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有无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致富能力作为选用农村干部的重要条件,从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掌握实用技术情况、群众信任程度等方面建立村干部任职资格制度,真正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宗旨意识高、有文化、有本领、德才兼备、清正廉洁、开拓创新、群众满意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二是要拓宽用人视野。针对当前农村一些地区村级党组织干部老化,后继乏人的实际,应打破传统的“限定村内人选,固足本村任职”的框框的束缚,坚持多渠道选人,注意从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知识青年,企业中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党员,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开辟村际交流,机关选派,以强带弱,跨村兼职新途径,配强农村基层班子。同时,也要对正在担任支部书记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解决实际问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2、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首先,要严把组织发展关。要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必须严格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扣“三为主”、“三倾斜”,即发展对象在年龄上以35岁以下为主,文化程度上以高中以上为主,以科技示范带头人和致富能手为主,敞开大门,把农村先进分子吸引到党内来。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趋为合理,文化结构明显改善。在发展标准、发展对象、发展方式上实现“四个转变”:由发展“老实听话型”党员向吸收“开拓创新型”党员转变;由吸收“贫民”党员向吸收“富人”“能人”党员转变;由被动“等人上门”向“主动上门”转变;由发展党员“本土化”向“外出务工青年和在家务农人员一齐抓”转变。
其次,要切实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机制。我国的农村党员干部基本上都存在“四多四少”观象,即懂粮食生产的多,懂多种经营的少;懂农业的多,懂二、三产业的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流通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因此,必须逐步健全党员教育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包括强化岗位素质培训,任职资格培训,以及学历培训等。通过集体培训、电视讲座、电化教育、组织考察等方式,强化其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加强党员实用技术等致富能力的培养,提高党员“双带”本能,帮助党员干部努力改造世界观,造就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农意识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使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3、积极帮助农村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免除农村党员的后顾之忧。对过去为党作出贡献的党员要给予照顾,对现在还很贫困的党员要优先支持发展生产,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困难的党员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党员要帮助伸张正义,对老党员平时也要多走访多慰问,对去世的农村党员可由村支部组织召开追悼会,使农村党员干部直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甩掉“为党奉献几十年,到老却凄惨度日”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他们努力为党作贡献的热情。
(四)抓组织求创新,突出一个“精”字,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凝聚力。
一是角色创新。在传统的组织生活中,支部书记是组织生活的“主角”,党员的身份是“观众”,支部书记的“独脚戏”唱得好,“观众”们爱听,组织生活的效果就好。反之,组织生活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这种“一言堂”的组织生活模式,注意从“角色”上唤起党员的参与意识,让党员真正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组织生活中完全可以尝试由支部书记确定主题,把组织生活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通过自荐、“点将”或“轮流坐庄”的方式,由党员各主持一段,这样既可以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活跃组织生活的气氛,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同样是学习文件材料的内容,有的党支部就尝试由党员各念一段的方式,效果就非常不错。
二是手段创新。过组织生活时,从头到尾把文件念一遍除了强化组织生活的枯燥气氛外毫无实际意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事实上,很多组织生活完全可以通过让党员“见”来完成。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多都可以通过收看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对党员进行廉政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党员观看教育录像的方式进行。通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党员们可了解到党的相关知识,获得党组织和其他党员的帮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生活形式的丰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
三是形式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富于政治性,以起到对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凝聚感召的作用。党的组织生活的形式可以根据内容来确定,应该安排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一些。有的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时,除了安排学习和讨论外,还安排参观学习,邀请参加革命较早的老同志作革命传统报告,访问英雄模范人物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做法都是可取的。青年党员比较多的党组织,应该注意针对青年党员的思想特点,确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以便让党员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是时空创新。大多数党员都很反感拖沓冗长、言之无物的组织生活。因此组织生活时间的安排要尽可能简短、紧凑、讲求实效,如有必要可以将时间移置到工作时间之外,同时倡导长话短说的“生活”作风。组织生活的空间如果几年、几十年一成不变,久而久之一样让人生厌。组织生活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尝试从室内移到室外。这种空间的转变对于改变组织生活“光说不练”的作风很有好处。如同样是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办公室里读读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就没有组织党员们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有意义。
五、抓经济强实力,突出一个“特”字,增强基层组织的发展力。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实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证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不仅干部难当,工作难搞,而且党支部腰杆不硬,形不成合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是选好经济发展路子,加强经营管理。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从本村实际出发,从本地资源和经济条件上找优势、选路子、挖潜力,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劳则劳。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要采取积极稳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滚动发展,逐步壮大的方针,一点一滴搞积累。三要坚持富村与富民相结合的原则。富村目的在富民,如果单纯地考虑发展集体经济,不顾富民,那么难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如果只顾富民,不顾集体经济发展,那么,集体公益事业难以开展,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就失去赖以巩固的物质基础。因此,在选择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时,要充分依靠当地资源、尽可能地兴办那些能够吸纳当地劳动力,能够吸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给本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项目,真正做到“抓好一个项目,富裕一方群众”。
第四篇:晴隆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思考
晴隆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思考
中共晴隆县委党校课题组
2013年5月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说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目前,我省正处在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结合自己这半年来驻村工作的切身感受,对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农村 党建 现状 思考
一、基本现状
经过调查,我们感到近年来,通过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实施党建“细胞工程”以来,走以“营养足、功能好、活力强”为核心的基层党建模式,将各种有利要素集结发挥,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局限,做活了“1+1﹥2”、“1+1=N”的算术题,取得多重互动效应。
1、整体思路逐步形成
晴隆县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把实施基层党建“细胞工程”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创新,以产业分类为依据,以创新组织设置形式为抓手,以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带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为打造“宜业、宜居、宜商、宜游”新晴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党员素质稳步提高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抓好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去年共选派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赴江苏省华西村培训学习63人次,整合部门资源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创业带富带头人培训1000余人次,围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主题,开展农村妇女适用技术培训98人次,举办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81人次。今年以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352人次,统筹安排全县14个乡(镇)党政正职、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县直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山东寿光、江苏华西村等地考察学习200余人次,培训村干部400余人次。通过大规模的培训,基层党员干部视野更加开阔,素质大幅度提高,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3、班子结构整体优化
乡镇党委班子及其主要领导年轻化进程加快,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多数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绝大多数村两委班子健全,100%的村支部经过整顿、重建;村两委班子中积极吸收年轻、有文化的成员,相比上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2—3岁,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村支部逐渐成为村上发展的主心骨。
4、服务意识较为浓厚
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全县党员普遍经受了一次党的宗旨意识再教育。多数基层党组织勇立时代潮头,大胆实践改革开放精神,自觉实践党的宗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经过优化调整、重新组建,形成了一批以大田乡董箐村党总支、晴隆华生医院党支部、大厂镇大厂社区党支部,东方红村党支部、大厂真噶木村党支部等为代表的优秀基层党组织,这些基层党组织都有一些特点,那就是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
5、组织建设显著加强
晴隆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产业链上做文章,深化和拓展“晴隆模式”,在草地畜牧、茶叶、蔬菜、文化等产业链上建党组织和在非公企业、“两新”组织、工业园区及重大项目组建党组织。打破传统村域规划、行业界限,采取村村联建、村校共建、村企联建、支部+协会等多种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的作用发挥在产业上。典型代表如沙子镇保家村党总支寻找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组建果蔬协会党支部,马场乡马场村党总支探索出以产业党建“区域化”为目标、以健全“产业型”组织架构、打造“示范型”发展机制、丰富“融入型”服务载体的“一化三型”产业党建工作新路子。大田乡党委打破单一的以行政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形式,在草地畜牧产业上组建生态养羊党支部1个、在种植烤烟业上组建董箐村联合种烟烤烟党支部1个,扩大了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5个、“两新”组织党组织32个、养羊党支部8个,烤烟产业党支部21个,设立村校共建、村企共建、产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党支部创建示范点5个。
二、存在的问题
成绩是主流的,但毋庸讳言,基层普遍存在农民收入提高难、公益事业兴办难、调处民事纠纷难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隐患和不足。少数经济发展滞后、各项工作落后的行政村,问题沉淀,矛盾重重,成了“集体经济没实力、社会服务没能力、公益事业没财力、干部工作没魄力”的薄弱村。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党员整体素质低,思想认识水平还有不少差距
据笔者调查,多数地区现任党支部书记和支部成员文化程度低,带头致富的本领也较差,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少数党员思想素质低,存在着学理论没劲、学政治没心、学业务没趣的现象;有的党员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在生产生活中消极悲观,得过且过。有的党员“只求挣钱多,不求思想红”,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有好处的事情抢着干,没好处的事情躲着走;有的党员干部家长作风严重,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2、农村党建工作缺乏经济支撑,造成组织活动消极被动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政府收入相应减少,乡镇收支缺口较大。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没有明确的配套文件,只能挤占乡镇办公经费支出预算,导致村级党组织可支配收入几乎为零,出现了“既无钱养兵,又无钱办事”的尴尬局面。党组织活动非常消极被动:一是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处于应付上级检查状态,“三会一课”制度成了虚设。二是党员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各村支部普遍配有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系统,但由于场地、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少播放节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人才外流严重。虽然随着2009年农村干部基础职务补贴财政支出制度的实行,村干部的待遇增长幅度不小,但和在外经商、打工比较起来还是偏低。工作待遇低、难度大,社会地位也不高,又有养家、养老等后顾之忧,导致年轻的、素质高的、有水平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3、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优,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党员偏少。比如安谷乡目前共有党员494名,其中女党员41名,占党员总数的8.30%,35岁及以下的党员132名,占党员总数的26.72%。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61名,占党员总数的12.35%。二是党员地域分布不均,通常是经济发展好的村多,经济落后的村少,偏僻村组更少。三是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一些外出务工党员,既不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又不向党组织汇报个人思想情况。党员外出一年半载与支部失去联系已成为普遍现象,三年五载不过组织生活也大有人在。四是党员“出口”渠道不畅的问题亟待解决。《党章》规定“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或不交纳党费,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但这些规定基本上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时赶任务、走过场、流于形式,对评议出的不合格党员不作处理,使评议与处置两脱节。
4、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班子成员协作较差 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村支部放松党的思想建设、班子建设,而且保守思想严重,等、靠、要意识明显,创新精神差,脱贫干劲不足,找不到一条适合本村情况的发展之道。群众发家致富多半靠的是自我奋斗,靠不住支部,也不靠支部。很多党员虽然能够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但随大流思想严重,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行了,还有部分党员缺乏做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此外,村级规模调整后,由曾经的两个村合并为一各村,裁减了村干部,暂缓了基层经费短缺的矛盾,但给选任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为兼顾两个村的利益,村支书和村主任分别在不同的村产生,借此来平衡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任人唯贤的原则。合并村以后,村支书、村主任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各管各的事,甚至在工作分配上仍按曾经的村辖地进行管理,各自管理半个村,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在利益面前“争”,在任务面前“避”,工作不能协调配合的不良现象。
5、学校的党建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农村小学党建工作一直以来都容易被人忽略,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管理工作乏力、党务干部素质不高、党员自身修养不够等因素制约。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党组织设置不合理、党建工作不到位、组织生活不正常、党建制度不健全、党性观念普遍淡薄等不良现象。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大给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增添了新的动力。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借鉴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努力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是要定期组织农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使其从心底了解和认识抓党建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认清班子成员必须通力协作的重要性。二是加大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通过举办集中培训班和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村党支部履职能力和带富能力。同时要拓展培训面,延伸培训线,将村常务干部也列入培训对象,每年定期在县委党校培训轮训。三是要适时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现代的党建业务知识,教会农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运用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和使用党员远程教育管理设备等,避免一些先进的现代党建设施闲置。
2、提高村级党组织干部待遇,建立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
首先,建议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工资待遇,可以通过考核的形式到年终统一发放,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建议县委将村级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村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另外,村级党组织要努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喊响“一个支部一块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口号,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3、大力推进发展党员工作打造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 严格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能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致富能手、生产技术能手、农村女青年、村组干部、共青团及返乡的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等吸纳到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做到“三个优先”,即党员数量少的村优先发展,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优先发展,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党员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不仅要严把“入口”关,还要加大疏通农村党员队伍“出口”力度,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把那些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清除出去,不断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没有一个好班子,必定没有一个好村子;有了一个好村子,必定有了一个好班子。因此首先要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增强班子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有战斗力。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拓宽视野,广开选人用人渠道,精选帅才,村党支部书记要注重从现任村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党员中培养选拔,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要规范工作机制,提高两委班子和谐度。党支部对村委会应做到领导不包办、支持不干预、监督不越位,村委会则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确保村党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的领导地位,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对工作长期后进、矛盾比较突出、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要及时从县乡机关选派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此外,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和管理,让他们能真正驻到村里,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信息和创新优势带动村里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有计划推选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党政副职,县乡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向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适度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奔头。
5、加强农村小学党建工作力度
对于村小的党建工作,笔者建议尽可能设立“一校一支部”,合理设置党组织,避免采取挂靠村党支部的做法,使党建工作在基层学校不留空白点。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学校党支部书记最好由校长兼任,再配强支委,落实一名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专(兼)管党务工作,实行“党政合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完善党建责任制,“三会一课”等党组织各项制度,强化对学校党组织的考核,以此约束和鼓励学校领导重视抓党建工作,使学校做到教育教学工作和党组织生活“两不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学校党组织要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原则,发展那些在教学第一线有突出贡献并积极追求进步的教师加入党组织。
终上所述,一方面我县的基层党建水平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可贺的成就,另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常抓不懈。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既不能过于保守,又不能过于急进。过于保守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急进就容易导致犯错误,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基层党建工作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有序推进。(此文已公开发表,不得抄袭另作他用,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曾 涛(1986—),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县委党校助理讲师。
第五篇: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草窝滩龚家湾小学:苟正源
自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大多数独生子女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及以后工作的打算。
首先谈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学校五年级有一位在一年前转到我校就读的姓董学生,已经15岁了。董某他家在吉水,到高陂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由亲戚监管。他表现出哪些行为特点呢?
1、是欺负弱小,2、在教室、宿舍自称“老大”,拉帮结派,3、热衷于上网,还会抽烟,喝酒。
4、见到漂亮的女同学就写纸条,说自已喜欢上人家。„„这让老师头痛不已。
当然,这个案例在我们学校只是一个个案,但董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现在众多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表现出来的问题。纵观这些孩子,他们大多存在以下问题:、道德取向错位。现在独生子女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集体主义淡化,结拜兄弟、姐妹之风盛行。、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更有因没达到父母定的预期目标而自杀的等等。、行为习惯失范。一是打架斗殴。部分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养成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作风,稍有不顺就大动干戈。二是谈情说爱。现在学生谈恋爱正在公开化、低龄化,十二、三岁写情书已不足为奇。三是小偷小摸。由于贫富悬殊加大,攀比之风盛行,现在学生中小偷小摸的现象屡见不鲜,四是上网成瘾。可以这样说,网吧生存的半边功劳是学生建立的。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演变成让家长揪心、学校忧心、群众担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面对这样严峻的德育形势,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又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一、德育为首,只是名誉上的。
我们强调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政绩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往往教学质量。例如:每年的高考或中考,媒体总会报道一系列考风考纪的问题,有的还是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再到老师,最后到家长联合起来的寻私舞弊,这充分说明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这部分人忘记了道德影响。正是全社会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使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
对于老师来说,由于学校评价机制的问题,评优树先进职称很大程度上决定 于老师的教学成绩。因此老师把分看成是自己的命根,那对德育的认识也是忽视的。
因此,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一句话——德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德育,在前进中还不够完美、对道德核心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让师生感到不可及。我们倡导的道德核心与现实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比如:说到师德高尚,立即就会跟“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以牺牲自我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为准则。再说对学生的教育吧,我们动辄给学生灌输人生意义、价值目标、境界等大道理,往往让孩子一头雾水,可望不可及。拿英雄模范做榜样,常常树立雷锋、抗震中的英模等等高大全式的典型,这种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的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兴趣索然,也就不想学、不愿学,干脆当作拂面清风。任你滔滔不绝,我自岿然不动。、道德教育的形式较为生硬。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常见的方式是校长或政教主任讲话,请先进人物作事迹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找学生谈心,刊出黑板报等等,这些形式并非一无可取之处,但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小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教的方式,这就很难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及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注重表演的东西太多。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除了主题活动之外,还有一些如:辉煌六十年,民主精神月活动,义务植树,学雷锋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挺好,但迫于主题多,任务重,有时候自然而然表现为应付,演变成一种表演。现在各种各样的签名活动也是越来越多;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远离网吧签名,阳光体育运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在孩子中间也搞个签名等等,这样的签名有在学生当中建立印象的作用,但是不是一个签名,问题就解决了,学生们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自身素质了呢?、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落后
在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中,现在都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而这种方式对学校的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考勤、教学质量等工作情况,有较为完备的考评细则,都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我以为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精神、气质,是附着在校风、学风这些载体上的,如果在考核评价时只查有无德育制度、能否背诵《规范》,那是反映不出德育工作的好坏,达不到对德育工作的评定和督促激励作用的。
面对着目前学校德育种种问题,怎样才能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为有效呢?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想法。、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这一切都说明教师人格的表现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把师德教育作为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组织各种学习及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一支团结进取、本领过硬、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培 养老师具有善良和慈爱, 信任与宽容;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人。
二、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应可行而可及。如:这几年县教体局主持开展的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都是针对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起来的活动。由于切入点、起点和要求符合实际,这类活动蕴含着极大的活力,深受师生和广大家长的欢迎,成为我们各校德育工作的大趋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其次、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中国古代最富有智慧的思想家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对信息化社会一代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大事和难事,只有变大为小、化难为易才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明智选择。如: 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看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很受启发,对学生的感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应生动有趣,方法宜灵活多样,诸如:可以与学生通信;在学生生日那天,给学生一个惊喜;与学生一起吃饭郊游,在彼此近距离接触中,走进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发动全班学生一起关心,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无私的帮助;对于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不是空讲人生的理想,长大后的追求,而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名人成长的书籍,激发其斗志等等。
再次,网络教育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问题。如何应对,我想值得研究与探讨,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内容作为德育课题来探索。
三、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 要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主阵地的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站”,通过播出爱国主义、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等方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好理论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广泛开展读优秀书刊,看优秀电影、电视,唱优秀歌曲,做优秀小公民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
学校在注重本身的工作之外还应把目光延伸到校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德育阵地。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 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 0”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2天的双休日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冲刷殆尽。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常常会对一些社会现实感到困惑,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补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充满着挑战,学校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全体教师心存一颗关爱孩子之心,有一份为国育人之情,学校德育教育必将开出“爱之花”,结出“善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