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发展状况的研究docx
大学生党员发展状况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申请入党、成为积极分子接受党课的洗礼以及成为预备党员直至转为正式的共产党员。在这几个阶段里,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党员是优秀的学生骨干的同时,也发现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数量的发展却没有呈现一个正比的关系,而是学生党员的质量是略微滞后于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的。
以下内容,本文将从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存在问题方面探讨,但作为个人并不否定学生党员中的优质性以及比之普通群众所发挥的带头作用。
就党员的起初阶段发展形式来看,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班级投票制的形式,什么样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党员的标准,可以发展入党,经验中学生的入党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学习成绩好;第二是学生干部.为集体所作贡献比较多;第三是在纪律方面表现优秀;第四,人际关系良好。把以上四点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这些表现作为主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他们表现往往很突出,但是也容易出现一旦成为党员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马上松懈下来的情况。或者在少数高校里党员的推荐仍采取班委推荐的形式,但由于处于党员推优的最底层,被关注的可能性就很是渺小,采取这种方法就使得党员的推荐过程中可能存在微小的“裙带关系”以及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系亲疏的影响,使得在进入党组织之前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就大学生自身入党动机来看,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使党组织对其个人的考察难度逐渐加大,同时也就使党组织在发展中,战斗力逐步下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日益发展与观念的开放,各种价值观念也快速涌现,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撞益激烈,个人的价值倾向也将直接影响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一部分同学弱化甚至失去了对事物和价值观念的常规判断能力,加上学生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入党上的一个不良倾向就是在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中,不少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由原来的荣誉型、报恩型、冲动型和从众型发展到了功利型,认为入了党可以凭一张党票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升官发财,可以搞特殊化,可以谋取私利,可以捞取钱财,可以„„如此等。总之,不
少大学生已把入党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而其在加入党组织队伍中之后,在党组织理论、政治修养方面严重不足,缺乏本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党建思想的感触。
再者,就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预备党员的考察来说,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培养考察范围上局限性较大,从侧面就给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后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加大,发展数量大幅增加,党员发展及考察工作难度随之增大。另外,较少有机会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大学生入党的考察较多地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但考试成绩排名和生活细节上的要求与思想信仰不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因此导致考察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要么由细节问题决定考核结果,要么大而化之,难以落实到实处。
最后,从长期党组织建设的发展中,我们似乎也有此种体会,学生党员队伍虽然逐年庞大,但较之广大群众相比,高校大学生的党员作用不甚明显。在学校中,大学生党员经常被埋没于广大学生当中,虽在党组织的建设以及数量方面得到充给,但在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作用,略显微薄。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虽有考验,但令其深入具体活动中的实践具体党性锻炼却不甚明显。
上述种种,足以说明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之路上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如何建立学生党员发展之路的高效运行,提高党的战斗力以及党组织的活力尤为重要。针对此类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健全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控制体系。
1.针对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东西,可塑性比较强的特点,因此应注重培养教育,为党员质量提供思想保证。
A 开展入学“主题教育”。我们对低年级学生因着力抓启发性教育,由“坐等上门,变主动登门”。在培养教育工作中紧紧抓住“三早”,即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在新生入学后,由辅导员在班上进行教育,讲一些党的基础知识,对新生进行积极引导,利用班级课上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积极地在同学中进行宣传,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B 组织党组织内部成员学习党章。党章是为实现党的纲领所制定的根本法规,是党赖以建立的准则,是党的思想的结晶。学生的入党思想基础一定要紧紧围绕抓住党章这一根本。因此,每学期开学,党支部都要向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
子和预备党员开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动并作为发展党员和教育管理党员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提出坚持一个信仰即信仰马列主义的口号,同时要求积极分子写心得和思想汇报,并把思想汇报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发展党员的一个考察细节。我们积极组织广大同学学习党章,掌握基础知识,为培养积极分子打下基础。
C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一则是在革命活动纪念日或重大活动纪念日进行演讲、征文、歌咏比赛,瞻仰烈士陵园、知识竞赛、观看电教片等,使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对党的信念,增强对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组织其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入党积极分子提供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政治觉悟,增加知识和才干,逐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新的飞跃。
D 定期开展党课学习班。为了让有入党意愿的同学了解党的有关知识,了解党的历史,关注时事,使他们能走近党,了解党,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同时也有助于预备党员和党员增强党性。每个月一次的常规活动,学习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结合时政,全部由党员或预备党员授课,不仅对听课的同学,对授课的同学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2.健全党组织基层服务组织,为学生党员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A 着力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合战斗力。在党组织的建设中,加强党组织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吸收有能力,优秀的学生党员,虽然组织机构庞大,但党员质量却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党组织的选建中,要切实做好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挂钩与联系,使组织能够办实事,为学生党员提供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B加强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建水平。从党组织队伍的选拔中,我们知道,党员的推荐制受到很大程度上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组织的发展中,克服其中的推荐的生疏关系就需要更多的参与,以及评选者的公正、公平。加强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监督制度以及学生干部的素质建设,是选拔优质学生党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党员发展走向壮大的重中之重。
3.健全规章制度,为确保党员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一个组织,在思想上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既然是组织,就应确立明确的规
章制度,以确保组织成员高效的执行力以及奖惩实施性。党组织队伍是学生党员 发展壮大的结果,形成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学生党员严明的纪律性,规范化,使党组织走向制度化的管理。
综上,是本文作者的一些观点,希望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道路上能有所帮助,促进学生党员、高校党组织建设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发展状况
大学生村官发展状况的研究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到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了。为了解我国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发展状况,剖析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提出完善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政策建议,我们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发展的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到了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
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从2005年起,大学生村官制度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人,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
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
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二、发展的成就:
据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实现了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农村发展的双赢。他们有的着眼于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育专业合作社,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有的承担文秘档案、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民主选举等重要工作,提升了农村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有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有一些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和乡镇团组织,一些被选为人大代表,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来自安徽省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工程赢得了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报名比例从2008年的5:1上升到2009年的24:1,与公务员报考比例基本相当,越来越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成为了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大一种选择。
三、大学生“村官”的优势:
从大学生村官实行的这几年来看,总体情况还是很好大,对国家、农村、大学生本身都有积极大作用。
第一、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认为一大批有现代思想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农业、农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及其它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为农村带去技术帮助、理论宣传和社会服务。
第二、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因为大学生“村官”原则上要求是党员(或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要求是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这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观念强,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所以,他们的加入有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作为国家政权基础的村民委员会的稳固。
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当前村级组织的干部年龄偏大、科学文化水平低,在落后农村有的甚至没进过学校门槛,属于文盲半文盲村干部。而大学生年轻、思想观念先进、知识水平高、民主科学意识强,他们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干部的面貌,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四、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扩大招生几年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在600万左右,面对城市就业本己紧张的局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当的严峻。而大学生当“村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五、有利于大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及自身的发展。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十分缺乏的。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一直生活在书卷里,他们虽然相对地了解农村,但对农村工作是不熟悉的。而到村任职后能够增加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增长才干,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其实,这也是中央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初衷。
第四,大学生“村官”存在大问题:
纵观我国大学生“村官”实行的这几年以来,我们发现仍然还存在在一些问题。
1、部分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当作一种过渡和缓冲,影响了政策效果。根据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村官的主要顾虑是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期满后的打算问题中,60%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12%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10%,准备考研和进入人才市场的各占9%。在对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原因的回答中,22%的选择“农村的发展空间更适合我”,42%选择“就业压力导致城市求职难”,26%是为了“到基层锻炼积累经验,为以后从政打基础”,5%的是“受村官事迹的感染决定的”,5%的是“因为家里或学校的引导”。因此,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大学生村官利好政策的出台,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当作一种过渡和缓冲。表现在工作中,他们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村官初衷实为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考公
务员和考研等增加砝码,把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应考上,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政府在村官选聘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村官行为短期性造成行政成本较大,不利于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真正目的。
2、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农村工作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通过访问了解到,大学生村官主要分为文职型和创业型两类。文职型村官更多一点,他们的工作大多是在办公室,主要从事一些档案管理、资料整理、办公文秘等工作。对在任大学生村官的适岗能力调查显示,有32%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表现不太满意,认为实践能力欠缺;有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所学知识用不上;有57%的村干部认为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培养他们与农民的沟通能力及如何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技能。根据安徽省阜阳市三合镇的一项调查表明,40%的村民认为农村最需要“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的人才”,29%的认为是“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26%的认为是“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大学生进村不仅是村官,更应是技术员,农村最缺的是农业经济人才。但在大学生村官选聘中由于偏重于大学毕业生政治素质,专业因素考虑得相对较少,现有村官素质与农民直接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3、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机制不健全,创业示范效应不明显。大学生村官农村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客观上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的速度与进度。调查发现,2008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真正创业者凤毛麟角,有创业计划的也很少。即使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较早的安徽省凤阳县,多数创业村官成绩不明显。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生村官的资金筹集机制未建立。目前我省大学生村官创业主要来源有家庭支持、银行贷款、他人投资等,个别县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但由于创业初期阶段扶持、创业绩效考核评价和创业滚动支持机制不能衔接,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筹集仍很困难。其次,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调查发现,对于缺乏农村生活经历、缺乏工作经验、知识结构相对单纯的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在面对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合作者选择、创业组织形式与机制、创业项目的权威性评估管理等问题时大都感到束手无策,急需创业知识与技术的引导和培养。比如,创业项目如何去吸引群众参与,进而实现规模发展就是一个令大学生村官们头疼的问题。
4、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有待完善。在中央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规定,各地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尽管我省对大学生的培训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传、帮、代”,设立大学生村官网促进交流,进行岗前培训等。但现有工作体系、培训能力在时间安排、培训机构设置、培训流程机制、培训专家队伍、培训知识体系结构等方面均存在缺陷,亟待解决。根据一份问卷调查,在回答“最需要在哪方面进行培训”问题时,18%的回答为“农村创业知识”,17%的回答为“组织和管理能力”,15%的回答为“项目管理与申请”,15%的“农村实用技术”,13%的回答为“农村法律知识”,11%的回答为“农村经济与产业”,11%的回答为“农村
工作方法”。以上问卷结果说明绝大多数现任大学生村官并且各类知识普遍缺乏,迫切需要培训。
5.个别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管理流于形式。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省份对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存在着“上级热、下级冷”的状态,个别镇、村对大学生村官重视不够,各项保障落实不到位,没有提供良好的锻炼成长机会。比如,官方的村官交流平台往往变成一场场领导的“讲话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仅限于书面汇报材料等。导致部分下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模糊,有的甚至长期不在村里,处于闲置状态。有一份关于“您对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的工作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的问题回答时,8%的回答“非常满意”,32%的回答“比较满意”,49%的回答“不太满意”,11%的回答“很不满意”。
五、对策与建议:
纵观大学生“村官”实行的这几年来看,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仍然哟是些问题存在,在此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供以后大学生“村官”在实行过程的一份参考。
1、拓展渠道促进流动和发展。一方面是对现有渠道进行拓展,比如通过合法程序支持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将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与党政机关特别是乡镇机关后备干部培养的渠道链接,努力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成长”的导向。择优选拔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并逐年提高录用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开发新的渠道。比如,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为大学生村官流动开拓新路。通过享受补贴、减免税收和获得小
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招用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2.完善预测和选聘机制实现需求对接。当前形势下安徽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充足,安徽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约21.5万人,另有2万未就业历届毕业生,充裕的人才来源给挑选到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人才提供了保障。及时掌握基层需求,加强规划与预测,合理确定选聘计划。转变直接委派大学生村官到村委会任职为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资源库制度,建立高校选送与区县选聘对接机制,实现大学生对农村的对口支援。严格执行选聘程序和条件,增设心理测试环节。建立高校推荐大学生村官的信用评估机制,通过案例跟踪和综合测评,不断改进选聘程序和选聘方式。
3、建立扶持制度推动村官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缓解就业压力,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作用;对于政府来说,是培养与锻炼未来干部的良好渠道;对于村民来说,则可望成为群众工作的新型组织者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好帮手。积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将显著加强微观个体能力与宏观系统功能。因此,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该一是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组,指定或聘用具有经验的管理干部、企业家、懂经济的专业人士组成导师组、参谋班子,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把关;二是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采取小额无息贷款方式,保证大学生村官创业基本资金需要;三是鼓励企业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合作项目,在自主创业之外扩大学生村官创业渠道;四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绩效评估制度。对于启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定期进行创业绩效评估,考核优秀者给予适当鼓励。
4、加强培训促进村官专业化。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优势难发挥和横向交流沟通不够等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一是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做好岗前培训;以村务管理、村际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为重点做好岗位培训;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做好后期培训。二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培训渠道。编制科学实用的培训教材,设置大学生村官课程模块,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三是通过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促进交流学习。
5、创新机制完善使用和管理。一是拓宽岗位,明确职责。除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外,根据工作需要,探索设立法律助理、文化助理、卫生助理等专门岗位,让大学生村官参与监督目前的支农项目,推动大学生村官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服务。安排大学生村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村办单位任职。积极推荐综合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团代会、妇代会代表人选,畅通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的渠道。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按照科学、民主、公正、公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履职情况,加强经常性管理,建立严格的淘汰和退
出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团队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团队意识和工作能力。
第三篇:回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回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
王丽宏
(宁夏大学 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1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尤其在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宗教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思维活动的模式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宁夏高校、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回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宗教信仰的原因,以及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提出如何正确对待预科学生宗教信仰的措施和对策。关键词:宁夏大学;回族预科生;宗教信仰
宁夏高校、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分属于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回族、维吾尔族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满、壮、蒙、藏、彝、朝鲜、哈萨克等民族。根据调查统计,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2008级学生总人数为1475人,其中回族887人,占预科学生总人数的60.1%;其次人数较多的是维吾尔族140人,占预科学生总人数的9.5%。1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少数民族预科学院的回族学生大多对伊斯兰教有着或模糊或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本文试图对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回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作一些探讨。
一、回族预科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为了较好地了解宁大预科学院回族预科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笔者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以宁夏大学委培的回族预科生为主,收回136份,问卷回收率为90.6%,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7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2%,女生6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8%;籍贯在宁夏银北地区的有2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6%,籍贯在银南地区的有8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5.4%,籍贯在其他省市的有1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 作者简介:王丽宏(1982—),女,宁夏灵武市人,宁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及回族伊斯兰教方面的研究。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作为8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如何呢,由此笔者对136位宁夏大学委培的回族预科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调查,其中占94.9%的受访同学信仰伊斯兰教,在内心中对信仰伊斯兰教持肯定态度,只有5.1%的学生是无神论者,没有回族学生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对宗教信仰的认识方面,有着伊斯兰教信仰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宗教是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手段,是一种崇高的信仰,而持无神论观点的学生则客观地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分析得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集中且伊斯兰教信仰浓厚,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宁夏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作为回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从小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宁夏回族预科生虽然在上学期间一直接受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他们仍认为自己有着伊斯兰教信仰,而且肯定伊斯兰信仰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根据宗教学教授吕大吉先生提出的“宗教四要素说”,宗教由宗教观念、宗教心理、宗教行为及宗教组织四要素构成。因此,宗教信徒不仅在思想和内心上虔信神灵的存在、保持坚定的信仰,更注重通过各种宗教行为、宗教仪式去维持和巩固这种信仰。同样,穆斯林也会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即“五功”来表达和坚定对主的信仰以及内心的体验。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除了具有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六大信仰之外,还必须履行表现在行为方面的五大功修。即在行动上,完全履行念作证言(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五大功课,才是完美的穆斯林。比如,虔诚的穆斯林要坚持每日礼拜,及为洁身而进行的大小净身,无论多么忙,多么累,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无论在旅途或工作中,都应按时坚持礼拜。
为了进一步了解回族预科生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程度,笔者对他们的礼拜情况做了统计,在被调查的136位学生中,只做会礼的占31.8%,只礼主麻的占25.7%,从来不礼的占31.1%,坚持每日五时礼拜的仅有11.4%。由此看出,由于回族学生平时忙于学业,且在学校上学期间进行宗教活动条件受限,坚持五次礼拜的学生很少。有些学生则认为每日频繁的礼拜活动会影响自己和同宿舍同学的休息,久而久之会引起舍友的不满,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尤其是与同一宿舍其它民族间的矛盾。为了维持彼此间的和睦关系,因此这些回族学生放弃每日五时拜,改为每周只礼主麻。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 是被动进行的,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进行的,每日的五次礼拜是对个人的一种制约和约束。现在离开家了,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因此他们只在宗教节日里参加会礼。
在宗教功课的的坚守方面,被调查的回族同学认为,同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同学在这方面做的比回族要好,他们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坚定而严格,每天都会坚持礼拜,斋月里严格把斋。对于新疆学生坚持做礼拜和封斋的行为,回族学生自感惭愧,感慨新疆学生在坚持信仰方面的毅力,认为课余时间回族学生应抽出一定时间诵读《古兰经》,多学习一些伊斯兰教知识。由此看出,多数宁夏大学预科回族学生虽然不能坚守伊斯兰教的宗教功课,但是,他们在内心中对此持肯定态度。
二、回族预科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通过调查,回族预科生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比例较大,那么他们信教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被调查的136位学生中,认为自己是回民,就必须信教的占总数的47.8%,受家庭影响信教的占总数的36%。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信教的原因很简单,既不是由于对现实不满、希望寻求心理寄托,也不是受社会舆论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信教的主要原因是从小受到宗教家庭“随乡习俗”式的宗教教育的影响。在访谈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宗教家庭对自己信仰的影响:“我相信家中藏书万卷的家庭在宁夏是寥寥无几的,而在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的回族家庭中,至少有一本《古兰经》或是此经中的段章。在寒暑假父母便让自己的子女到清真寺中去诵读《古兰经》,去学习宗教知识。由此,我们从小就崇信伊斯兰教,每个回族同胞都会不顾一切的卫护自己的伊玛尼——信仰,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回族是一个由宗教而形成的集合。我一直认为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信仰着一个伟大的宗教。”。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和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信教的回族学生中,受家庭宗教氛围影响的较多,因为伊斯兰教本身所具有的内心信仰与实践功修并重的特点,使其在一些家庭里形成稳定的宗教传统,会让宗教家庭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伊斯兰文化,从而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伊斯兰教信仰。
但是,在对被调查同学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占47.8%的回族学生表示自己只是有着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因为是回民,所以信仰宗教,而自己对伊斯兰教认识模糊,只是表面上的一种相信,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接受。由此看出,在宗教传统的影响下,一部分回族儿童和少年的信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到了青年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他们形成了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自幼形成的宗教观念在此时开始淡化,他们强烈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交际问题、工作问题等与宗教信仰问题相比更重要、更现实一些。尤其是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并未真正理解伊斯兰教的内涵和真谛,他们只是将回族等同于伊斯兰教,认为是回民就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而他们认为所谓的伊斯兰教信仰仅仅表现为穆斯林在饮食禁忌上的恪守,并未像父辈那样将信仰内化于心。
三、宗教信仰对回族预科生生活的影响
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宗教给民族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对回族预科生的影响表现如下:
一、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回族预科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般而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到人们对各种价值的认识,影响到人们对真理观念、道德标准、生活目的、交友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和评判。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便影响着回族的民族文化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形成了特有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价值观是‘伊斯兰教’的。”〔1〕(P53)可见,伊斯兰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回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回族预科生的访谈了解到,宗教信仰影响着回族学生对向外发展的认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一些学生放弃了到省外高校求学、发展的机会,选择了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乡上大学。如一位同学这样谈到:“高考结束,对于考上大学的我们面临着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难题,面对自己的分数第一次感觉到宗教信仰对自己的影响如此之大,也许自己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向往的城市,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由于心目中理想的求学之地,回族较少,宗教信仰淡薄,担心自己会在那里丢失信仰,最终自己还是放弃了远行求学,选择了在宁夏继续深造。” 由此看出,当回族学生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时,他们的思想便自然地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价值观取向上还是倾向于从小对自身有着重要影响的伊斯兰教。可见,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部凝聚力。但是,当 宗教信仰成为一个民族成员处理社会问题的主要标志和标准时,往往会造成该民族成员的狭隘性和盲目排外性,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
另外,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对回族学生的交友取向也有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在136名受访学生中,75人表示自己更愿意与本民族的学生交往,占到总数的55.1%;只有20人更愿意与汉族学生交往,占到总数的14.7%;还有41人表示选择的交友对象不会受到民族的影响,占到总数的30.1%。在访谈中,有些回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地较为极端,在宁大预科学院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他们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和别人交往,尤其不愿和其他民族的同学来往。由此可见,在民族性宗教中,虽然一些信教群众并非从内心接受这种信仰,但是宗教的功能和影响已细化于民众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为宗教信仰对民众世俗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对回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有一定影响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史相沿久而久之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在民族性宗教中,宗教的教义、教规的规定一般会影响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风俗习惯带有明显的宗教性特征。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具有两世并重的特点,甚至对今世人生活给予更多关注。“伊斯兰教礼仪与教规中具体规定了穆斯林在其衣、食、住、行、性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宗教教义的准则划分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合法即‘哈俩来’(halal),非法即‘哈拉目’(haram)。这些行为规范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准则,久而久之成为穆斯林的生活习俗。”〔1〕(P255)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预科生的风俗习惯也表现出其不同的特点。比如,在饮食方面,伊斯兰教义、教规规定了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禁食自死之动物、动物血,禁烟禁酒等。在被调查的预科学院的回族学生中,几乎都能坚持在“清真”食堂用餐,对于个别偶尔去“非清真”餐厅用餐的学生,大家都持鄙视态度,排斥和斥责这种行为,会被周围的回族同学视为“没有教门”,“不是回族”,因而遭到大家的冷淡,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些极个别的同学也不再去“非清真”餐厅用餐。对于同处一个宿舍的其他民族同学也能尊重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一般不在宿舍吃“非清真”食品。回族特有的“清真”生活习俗是伊斯兰教善功的体现,也是作为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外在标志,回族严格强调的禁忌,对于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保证回族的民族特 点有着重要意义。
“以民俗而言,回族的风俗不同于别的民族风俗的一个特点,是这些民俗都来自伊斯兰教规,都带有宗教道德规范的内容,遵循这些风俗,如同遵循伊斯兰教规一样,是宗教善功的内容,违背这种习俗,也就破坏了宗教善功。”〔1〕(P104)为此,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学生除了在饮食方面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在服饰方面也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穿着民族服装,女生一般戴盖头,男生戴礼拜帽,尤其在每周五主麻日表现的更为明显。另外,由于伊斯兰教规定禁烟禁酒,有些本来抽烟、喝酒的回族同学看到同族及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许多同学能恪守教规,忌烟忌酒,在长期影响下,也能克服自己的这些不符教规的习惯。
因此,伊斯兰教影响着回族预科生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得回族预科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宗教道德,使其行为规范化、有序化。而这些风俗习惯又强化了回族预科生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认识,使他们强烈认识到遵循回族的风俗习惯是其信仰伊斯兰教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和发展回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
小结
通过对宁夏大学回族预科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宁夏大学回族预科学生由于自幼成长在宗教气氛浓厚的回族自治地方,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信教比例较大。尽管他们信教的原因、信教的程度各不相同,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一种生活方式,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对回族预科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宗教中的道德和禁忌规定对回族学生的行为发挥着强大的规范功能。但是,在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回族学生中,有些过于强调对本民族、本宗教的认同感,甚至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害怕向外发展,害怕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人为的造成一种孤独感和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另外,由于宁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有时也会引起同学们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引起学院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关注。针对宁夏大学回族预科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学院教师及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学习。民族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也普遍认为,学院开设的民族理论课程中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消失,能够客观、理性的对待宗教现象,能够正确的理解党和国家 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爱教与爱国统一的意识,认识到科学与宗教两者结合才会更好地运用宗教。有关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彼此的习俗特色,在了解的基础上互相尊重,避免矛盾的产生。不但,学生需要学习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学院的广大教师也应该接受相关方面的培训,了解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将民族宗教政策知识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当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学生的团结相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院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比如,在回族、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开斋节、古尔邦节之际,学院领导及教师会亲自去学生宿舍慰问学生,与他们共度节日,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学生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气氛,以增强互相的了解。学院还通过自主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及民族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的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化、宗教、风俗等知识,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识。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有些民族学生属于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宗教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针对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回族及其他全民信教民族的学生信教人口比例较大的现实,学院老师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及功能,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同时,要密切关注一些民族学生因宗教信仰引起的心理困惑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的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并鼓励他们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消除心理隔阂和民族隔阂。
注释: 此组数据来自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学生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南文渊著,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 7
Study on the Religions of Hui Minority studients —take Preparatory department for Ethnic Minorities of Ningxi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Li-hong Preparatory department for Ethnic Minorities,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Ningxia
Abstract: Religion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atterns still influence people's religious life and secular life.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values of people's formation of patterns, activity, manner and behavior.Students in the Preparatory department for Ethnic Minorities of Ningxia University were taken as the subject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religion, reasons of their religious belief, and how does the religion affect their ideas and concepts, learning life and everyday life.Therefore we can find the way to correctly deal with students with religious belif.Key Words: Ningxia University;Hui Minority studients;religious beliefs
第四篇:长三角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状况研究
长三角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状况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0-25 16:29:00 ]作者:杨晓辉编辑:studa20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该地区的民营经济也逐渐发展成为对外贸易领域中的经济亮点。然而伴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也面临国际市场萎缩、利润大幅下降和资金短缺等重大问题。对此长三角民营企业应根据当前状况制定应对方案,以抵御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同时,解决自身内部存在的老问题,以减轻其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影响;并在危机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关键词: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变,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稳居世界前列。然而,自2008年秋,随着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家内部来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大范围内物价上涨,也造成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外向的经济重地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长三角民营企业为载体,对民营企业在金融风暴这个特殊时期里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长三角民营企业外贸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涵盖了苏浙沪三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在内的16个城市,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在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中,民营企业发挥了强大的作用。2008年,仅浙江一省就拥有45万余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高达8 663亿元。而就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言,民营资本则高达数万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面向加工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分布在传统纺织服装、皮革羽绒、鞋帽等行业。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上下外贸发展势头都有所减缓,长三角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总体上也表现出上半年稳定增长,下半年增速显著回落的特点。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9年首月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在这种全国外贸形势不佳的情况下,长三角的外贸形势也很不理想。2009年1月份,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外贸进出口值分别为212.4亿美元、146.4亿美元和181.3亿美元,分别下降32.2%、17.4%和2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形势很严峻。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分析
近年来,虽然长三角民营企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适应多层
次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剧,长三角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也是每况愈下。这其中除了上述重大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模有限、经验不足。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已有巨大的提升,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长三角民企中资产额500万以下的占多数,这很难与国际大企业相竞争。因为后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效应、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雄厚资金的保障,以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晚,我们的企业与国际接轨滞后,从而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不足,意识和思想行为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经营管理水平欠缺。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粗糙。在很多民企中有家族亲情式经营管理的痕迹或者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上不科学合理,没有完全建立现代型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经营方法和策略不够准确和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了一个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三)产品技术缺乏创新。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下,产生的附加值也不高,这也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结果。另外,还可以了解到,目前长三角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经营初级产品,这势必会在对外贸易中增加我们内部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重复的,也是无必要的。因为我们的产品出口后还要面临国外同种或类似产品的竞争,所以我们要极力避免国内的自我竞争。要想避免重复竞争,那么我们的企业就要开动脑筋,要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或者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对人才缺乏利用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面临三个问题。其一,人才短缺。民营企业的壮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外贸人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外贸人才数量大幅上升。然而,由于一些社会机制的原因,如毕业见习制度不健全,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实践锻炼不够,致使我国大学教育每年培养的外贸人才很大一部分被分散流失掉了。其二,缺乏对外贸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即便人才被引进来,但没有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比如没有考虑他们的优点与习性,从而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其三,缺乏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很多的长三角民营企业中,仍然存在人事行政部,而不是人力资源部。这些充分表明它们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对人才的高效管理。以上三个问题已能够充分说明长三角民营企业在对待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长三角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长三角民营企业更应该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受到的冲击。
(一)企业应当根据当前状况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应对方案:
1.节省企业的支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可以进行适当裁员,把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排出公司之外。这样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借机对公司结构进行优化,达到“精兵简政”和提高公司效率的目的。此外,也可减少出差、旅游等活动计划和压缩日常用品开支,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进一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
2.寻求政府和银行的支援。企业利润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此时企业要积极开动脑筋,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获取政府部门的各种支援,比如,政府补贴,税率优惠和贷
款支持等。还可以通过涉足新的商业领域,使自己加入政府扶持的领域,从中分享扶持的成果。
3.寻求企业之间的合作。面对金融危机,企业的单一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应当积极寻求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比如,强强联合,互利联合以及多家企业共同联合等等。总之,企业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优势,学会“抱团取暖”,共抗经济寒潮。
4.转变经营思路寻求发展。除了“节流”之外,还要同时“开源”。虽然目前企业面临着困境,但不应该裹足不前,坐以待毙,而是要敢于迎难而上,更加坚定进取求变的决心。企业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全力改进不足,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如以前是从事外贸,就把目标转移到国内,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前是从事轻工业领域,就转为投资重工业领域或者是高新领域;以前是粗放式经营,就升级为集约化经营等。
(二)企业要从自身弱点入手,解除老问题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影响:
1.建立现代型的企业制度。许多民营企业中都有家族式或亲情式管理经营的痕迹。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行松散、缺乏合理有效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在经营管理制度上加以改进,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经营管理。
2.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很重要。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的无形价值,拥有它就等同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不讲究信誉,不注意形象,那么它将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土壤,最终被淘汰。因“奶粉事件”从而导致三鹿公司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企业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要建立更高的信誉,越是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危难中不倒,甚至会出现“严寒独自开”的奇迹。
3.加大技术引进和品牌创新。企业在困难中要节省其他的支出,也要敢于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提高附加值和时间价值。同时应当加大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创新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外部竞争力。
4.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拥有适合公司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要用人不任人唯亲,凭能力和实力说话,着力发现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换句话说,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根据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去开发和利用他们。同时也要给予相匹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总之企业既要做到能发现和合理利用人才,同时也要留得住人才。
(三)企业要在危机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发展作一个长远的规划:
1.总结教训和弥补不足。尽管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也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结束,但是身处困境之中,企业尤其需要及时总结此次危机带给自己的教训,比如如何提高自身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一边总结不足一边积极改进,以不断健全自己。
2.做好长久的发展规划。企业管理者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为自身的发展做好5年、10年、30年乃至100年的短、中、长期规划,要为自己确立每一阶段的目标,并朝向这些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的走下去。同时企业可以把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员工共享,让员工与自己共同为这些目标而不断努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
3.积极走国际化道路。有了自身不断的改进和阶段目标的实现,企业还要大胆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自身的国际化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全球化经营。
总之,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长三角民营企业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先要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然后要趁机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生存空间,利用当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的形势变化,抓住有利时机,为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2008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2008.[2]程晖.长三角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3]柯大钢,等.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路径依赖[J].当代财经,2009,(5).[4]张梦麒.私营企业为长三角对外贸易注入强劲动力[J].国际市场,2008,(3).
第五篇:关于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
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
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
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
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注释:
①旅游涉及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因这些部门的产品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费,所以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剥离出旅游者消费的部分,计入旅游增加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