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比较》提纲
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比较》提纲
公案小说起源于中国,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中国小说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侦探小说则诞生于西方,是西方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两种小说观念和形式差异较大,对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说进行比较,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进行文化价值判断。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
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写作目的、写作特点、写作意义等。并在其后附上目录页,以便查阅。正文将从四个方面,分四章对中国的公案小说和西方的侦探小说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第一章,结构模式的差异。中国公案小说写案件的审理,描述案件的情节、发展、诉讼和判决过程;西方侦探小说写案件的侦破,着重案件的调查分析,描述案件的开端和侦察,以及最后发现犯罪秘密的过程。第二章,文本角色的差异。古往今来,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有作奸犯科者,必定有一睿智英明之人将其绳之以法。但在中西方文化中却由不同的人扮演着这同一角色。中国公案小说主要写“清官”。西方侦探小说主要写民间私家侦探。第三章,破案方式的差异。公案小说强调清官的明断,围绕着明断,着力揭示清官的道德风貌。侦探小说突出侦探的解迷,以其谜团重重,陷阱多多见长,着力显示侦探的敏锐头脑。第四章,叙述视角的差异。当叙述者比主人公知道更多的信息时,他不需要解释他为什么了解;当他和主人公所掌握的情况相当时,他不能在主人公找到线索之前告诉我们答案;但当他还没有主人公知道多时,他就是一个旁观者。这叙述者的不同也就是叙述视角的差异公案小说以“全向视角”为主,而西方侦探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单向视角”。但无论是公案中的“清官”还是西方的“私家侦探”都在运用人类的智慧惩恶扬善,表现着法的公正和严明,追求自由和平等。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部分:不管两种文化的渊源有什么不同。文学总是有世界性的。因此,对东西方两种都以案件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出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使两者更好的融合,创造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侦探小说。第二篇:浅论西方神话与现代幻想小说
浅论西方神话与现代幻想小说《魔戒》之渊源
摘要:现代幻想文学,一般被认为是继承西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衣钵,受到北欧、希腊、罗马神话影响尤深。而当我们提到幻想文学,不得不提到现代奇幻文学的真正始祖—英国托尔金。他的作品《魔戒》对现代幻想文学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而现代的幻想文学往往以神话为底本,其中的造人方式、人物、名字等往往能够在古代神话中找到原型。因此,我希望通过魔戒、圣剑、名字、人物等方面来探讨西方神话与现代幻想小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词:西方神话
现代幻想小说
《魔戒》
造人
圣剑
魔戒
名字
人物 一 造人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开辟神话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而在《魔戒》中,同样有造人的情景,所不同的是,造的不是人,而是半兽人,而且,造物者不是上帝,不是女娲,不是普罗米修斯,而是半兽人自己。但《魔戒》与神话所共同的是,造人都是用泥土造出来的,而这点不可否认是以西方神话为原型。
二 圣剑
在北欧神话中的火巨人苏特持有一把剑,就是烈焰之剑—雷沃汀,这把剑永远燃烧着火焰,仿佛它本身就是由火焰造就一般;它的光芒如同太阳一样耀眼,也只有苏特才能够掌握这把强大的武器。而在《魔戒》中,同样有一把用火焰煅造而成的剑,它的光芒也如同太阳一样耀眼,也只有一个人可以掌握这个强大的武器,但剑的主人在《魔戒》中被替换,当然,剑的名字也更改了。刚泽的国王阿拉冈拥有这把圣剑—安都瑞尔。烈焰之剑—雷沃汀又叫灭世之剑,而在《魔戒》中,埃西铎用纳西尔圣剑(安都瑞尔的前身)结束了索伦的世纪,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纪,其作用不亚于雷沃汀。
三 魔戒
欧神话与希腊、埃及、印度及中国神话的风格都截然不同,北欧神话中的神不是万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恒的。神王奥丁是以一只眼睛为代价穿过迷雾之森,见到了守护世界树的智者弥米尔,从而得到了大智慧,并以世界树的枝作成无敌的流星之枪昆古尼尔,枪身上刻着神圣的契约:“持有此矛者,将统治世界”,这就是他成为神王的理由。而《魔戒》中的魔戒同样有其特殊的魔力: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至尊戒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即持有此戒者,将统治世界,但不仅魔戒的魔力有其原型,甚至其来源和地位也能在北欧找到其原型。
《魔戒》这部作品中的亮点之一无疑是那枚魔戒,那么,为什么托尔金要设计一枚戒指作为《魔戒》中最强大的宝物,而不是一把宝剑,一根法杖?其实,这也和北欧神话的“传统”有关。北欧神话中,多次出现了“魔戒”这个概念。其中,威力最大的,是主神奥丁的魔戒“。奥丁拥有无尽的法力,很大程度来源于这枚魔戒。威力小一些的魔戒就更为鲜见了,比如《埃达》中《雷金之歌》讲到的可以孵化黄金的魔戒,《伏尔隆德短曲》中帮助精灵君主逃出虎穴的魔戒„„ 正是由于“魔戒”在北欧神话里是很常见的宝物,特别的是它还是奥丁的宝物。
此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至尊魔戒是魔王索隆向埃里吉翁的精灵学习了很多工艺后偷偷回到“火焰山”打造的。读者可能会疑惑,既然索隆属于迈阿尔,是一位神,那么他的法力应该比埃里吉翁的精灵大得多,为什么他反倒要与精灵合作,才能制造自己的魔戒?了解北欧神话以后,这个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在北欧神话中,神虽然地位崇高,但并不擅长铸造,因此多数神的宝物,反而是低级的矮人或精灵制作的。奥丁的魔戒,托尔的魔锤都是两个矮人兄弟的作品。其中,精灵君主伏尔隆德为了纪念妻子,他制造了整整700枚最精美的戒指„„也就是说,不但“魔戒”在小说的特殊地位来源于北欧神话,“魔戒”的铸造也完全符合北欧神话的传统,且都能在西方神话中找到原型。
四 名字 《魔戒》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架空的、虚构的世界,里面的许多事物,我们闻所未闻,那么,给这些“新生儿”命名,自然是托尔金免不了的任务。对托尔金这样的语言学家来说,创造一些名字应该是信手拈来,在这个领域,他有着最大的创作自由。不过,事实恰恰相反,《魔戒》系列中多数的名字,都是经得起考证,有其来源的,都能够在西方神话中找到原型。在《魔戒》中,人类生息的土地被称作“Middle-earth”(中土),而在《埃达》中人类居住之地被称作“Midgard”。《魔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精灵君主叫埃尔隆德(Elrond),而在《埃达》中最著名的精灵君主的名字是伏尔隆德(Volund)。如果读者们有兴趣对比《埃达》和《魔戒》篇末的人名索引,还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情况。此外,我们通过查找一些研究资料发现,《魔戒》中的名字多半是一些古日耳曼人的名字,其中一部分还在古代的典籍和诗歌中有所记载。
四 人物
在研究了许多神话作品后,托尔金有感于英国本土历史只有“亚瑟王”传说,却无创世神话,于是发愤写出《魔戒三部曲》,内容充满矮人、精灵、巫师、半兽人、神仙、骑士等等的奇幻探险故事,而作品中的这些人物,我们通过追溯历史,能够在西方神话中找到其原型。在这里,以精灵和矮人为例。
(一)矮人
矮人的传说最初源于北欧神话中的杜伊嘉尔,这些矮人与神同时存在,居住于地下洞穴之中,善工艺,对武器制作有高深莫测的天赋,曾为北欧诸神铸造兵器。北欧神话的矮人身高不超5英尺,住在地下洞穴,喜欢黑暗,喜欢开矿、冶炼、寻宝,是最好的铁匠,而且性格多变、鲁莽暴躁、吝啬小气。矮人致命的弱点是不能见阳光,否则会变作石头。在托尔金的《魔戒》中,矮人几乎就是提到的那个种族,几乎以北欧神话中的矮人族为原型。只有一个地方托尔金做了改动:《魔戒》的矮人虽然还是讨厌阳光,喜欢地下幽暗的生活,但是起码,在白天的地面行走他们不会变成石头了。
(二)精灵
托尔金笔下的精灵有着超凡脱俗的美丽,挺拔修长的身材与坚毅高尚的品性,和西方传统故事里那种小巧玲珑,长着卷发,爱和人类捣蛋的淘气小精灵大相庭径;也不同于童话中那种纤细优柔,长着透明双翼在花间飞来飞去的小精灵。他们比人类矮小而苗条,耳朵较长,爱憎分明,情感细腻,说话的旋律很美,大多居住在森林或洞穴之中,喜爱自然美,喜欢跳舞、嬉闹。他们的幽默如同他们的歌和诗一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擅长的武器为弓箭和长剑。托尔金认为自己的描写是给精灵正名,因为在北欧正统的神话如《埃达》,《萨迦》中,Elves精灵就是一种不具神性,但仍然拥有很大的法力的生物,其中如光明精灵生得特别美丽,穿著优雅透明的衣裳,比太阳还要明亮辉耀,他们住的地方叫“精灵之乡”,是日神Frey的领地。我们从这些不难看出,《魔戒》中精灵的原型便取自于北欧正统神话《埃达》、《萨迦》中精灵的形象。
现代幻想小说《魔戒》以西方神话中的人物、情节为原型,目的在于:在人们对西方神话有着根深蒂固的熟知和接受的情况下,通过引用西方神话的人物、情节等,增加其作品的真实性。托尔金不会否认《魔戒》的神话色彩,但在他眼中,神话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恰恰在极力避免一种“凭空的捏造”,让其作品在人们已有的认知下被肯定和接受。
主要参考书目:
《魔戒》,托尔金著,丁棣、姚锦镕、汤定九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精灵宝钻》,托尔金著,邓嘉宛译,译林出版社,2002
《埃达》,石琴娥、斯文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霍比特人》,托尔金著,李尧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
第三篇:中国木结构建筑与西方木结构建筑比较
中国木结构建筑形成与西方木结构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和与夯土技术的接合等。本文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作了简要阐述,并且从中国古典思想上分析了木结构形成的深层原因。古代西方木结构在居住建筑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砖石结构建筑并行发展。由于砖石结构的教堂等公共建筑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因此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一直处于次席的位置。最后对比中西方古建筑选材,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中国木结构建筑 西方木结构建筑 砖石 材料 框架结构 人本思想
一、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成
对中国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建筑文化像中国那样热衷于土木结构,从史前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木作、小木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林木森郁的地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我国一个优良的传统。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很广,木料比砖石更容易获取,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的供应问题,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以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支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业,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无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就能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使整个木架构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之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样式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所以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建成,而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几十年。故虽然木材极易失火和损坏,但依然流传至广。
5、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夯土技术的结合
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夯土技术,利用黄土地区取之不尽的土材做夯土台基、夯土墙。夯土台基既避免了地下水经毛细作用蒸发到地表,又使木构免受雨水浸害,有效地保证了土和木的耐久性能,克服了土和木的重大缺陷,因此在很长时期里阻碍了石材和砖的大量应用。
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木结构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图要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三角形稳定架构的做法。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如图0-1)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
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如图0-2)的特点是: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头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架构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竹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2、特有的斗栱结构(如图0-3)形式
由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栱”。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生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物理力学上具有分力之效,同时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3、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而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帐幔和各种形式花罩、博古架等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这些活动构筑物便于安装、拆卸,使室内空间既能够满足屋主自己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在特殊情况下迅速改变空间划分。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唐代已经比较成熟。到宋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但后继者“遵制法祖”,则妨碍了建筑的创新。
5、单体建筑形象优美
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以及木材料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再和直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所以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6、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从而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来取得。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这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7、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最早的单座房屋,随着功能提高,已不能满足各种用途需要的空间,但木结构建筑扩大空间的主要方法是加大构架尺度和增加梁架数目或增加层数,而这些都受到材料、结构技术和使用要求的限制,因此,自然的发展了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的形式。虽然是一些不大的简单的单座建筑物,也可以构成庞大的复杂的整体,从而满足建筑的功能和思想性、艺术性的多方面的要求。它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而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在住房上的体现。
8、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涂漆和桐油等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目的,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中国建筑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用色大胆、强烈,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是帝王所专用,民居只能用灰色陶瓦;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但总的效果是和谐的;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三、从中国传统思想看古代木结构建筑盛行原因
1、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与木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研究,而非像西方那样执着于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人作为主体的,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的意义。春秋末年,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立足于人的伦理道德,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和“物”都具有永恒性,而“人”和“人生”却具有短暂性。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建筑物看成永久的纪念物。建筑如同人生一样,是有寿命的,是随着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的,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永恒的石头更有生命意义。木材源于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而石材的冰冷则暗示着死亡。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石材多用于墓室或佛塔,而住宅则多用木材。
2、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神韵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部“木头的史诗”,中国古代匠人将木头的价值予以充分的发挥,给木头注入了灵魂,使其充满了生命力,于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展现出的是礼——理——情的融合统一,是典章与艺术、理性与情感、伦理与心理的统一体。中国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木质作为原料,以木为“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以木头作为骨架,中国古代建筑集坚忍不拔与婀娜多姿于一体。所谓以木为“骨”,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柱、木梁等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可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或划分内外空间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的负重。
“勾心斗角”这个成语含贬义,但它却形象地勾勒出了斗栱的组合方式。斗栱是中国独有的木结构元素,凡是抬梁式的建筑都缺少不了它。中国人讲求“方正”,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矩形构架也是一种基本的构架方式,而斗栱系统正是一种矩形的结构系统。因此,在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宁可用复杂的斗栱来取代省料的斜撑木,哪怕是耗时耗木也在所不惜。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内墙、外墙,都不承担结构荷载。因此,“间”和“架”的数量可随平面大小的要求而增减,在发展上可以做到不受限制,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于是,“间”成为了建筑的一个细胞,“间”和“间”既相隔又相通,隔是为了便于使用,通是为了不感到局促,而又不会一览无遗。这就形成了房屋“隔而不隔”的设计特色,赋予平面无限延伸的可能。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灵活性很强,组合是其构图的基本观念。它以间为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如果说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一种积木游戏,那么,这种积木游戏则遵循着“三位一体”的构造原则,使建筑极具韵律感。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从来不会让建筑的“三位”(台基、屋身、屋顶)各自为政,即便是往高空发展的多层楼阁、佛塔等的屋身也仍然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整体,有作为“屋顶”的飘檐,也有形似台基的栏杆,在立面上不断的重复,既有秩序感和统一性,又通过块面的分割,使其富有变化性。
“模数”的应用,使得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呈现出“以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性,大大缩短了营建的时间,也正是因为这种统一的规范,使房屋的再生成为可能。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可以“搬家”的,只需要把组成房屋的标准构建——柱、梁、枋、檩、门、窗、隔扇等拆卸下来,搬到另一个地方,重新进行装配,房屋的“搬家”即可完成。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具有“灵性”的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几乎相似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
四、西方木结构建筑
希腊早期的庙宇和其他建筑物,都是木构架的。由于木构架容易腐朽和失火,而古希腊制陶业发展早,技术高,于是就利用陶片来保护木构架。古罗马在木结构的应用中,维特鲁威描述了最早的木屋架形式:由两根相对的木料构成人字形,中间用水平的联系杆件连接。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上除了使用拱顶和穹顶之外,也使用木桁架(如图3-2)。当时的木桁架技术相当高,已经会分辩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并采用了相应的结点构造方法和形式。古罗马的城市居住建筑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沿袭希腊晚期的天井式独家住宅,另一类是公寓式的集合住宅,这类住宅通常采用木结构,但是极易失火。
西欧在5~10世纪建筑极不发达,在闭关自守的狭小封建领地里,古罗马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都不需要了,西欧在大部分地区丢失了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后,大量的采用了木屋架。10世纪起,拱券技术从意大利北部传到西欧各地。因为木屋架太容易失火,教堂重新使用拱券技术。
在15世纪,英国对原有木桁架进行了一项很大的改革,即“托臂梁桁架”,与拱肋相结合,产生较大的跨度(如图3-7)。这时期市民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传统,大多采用木构架,主要有梁、柱、墙龙骨以及为加强构架刚性而设的一些构件。
木制狭板教堂是斯堪迪纳维亚国家的特色。如今,还可以见到中世纪建造的这种教堂,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这种建筑主要分布在挪威(如图3-12)。
西欧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又重新以砖石为主。意大利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西班牙则在意大利的影响下,发展了带有伊斯兰特点的建筑。
在17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为欧洲建筑发展的又一个主流,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
这个时期,木结构建筑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阿尔卑斯山脉盛产森林的地区,尤其是乡村,仍然保留并发展着木结构建筑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
16世纪德国中产阶级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英国民间木架构建筑也层出不穷。在民间,俄罗斯长久以来流行木结构建筑。由于结构技术差,跨度不大,因此把它升高,形成墩式体形,再做成攒尖式的顶子,称为“帐篷顶”。民间建筑在这个时候对宫廷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了充满向上动势的“帐篷顶”教堂形式(如图3-22)。
18世纪下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生了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主要国家都经历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型的公共建筑主要体现了罗马复兴、希腊复兴以及哥特复兴的风格,都以砖石结构为主。
欧洲北部的城镇发展较晚。在工业化时代,芬兰的城镇地区的建设才开始,在19世纪基本完成的。在这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形式上,受俄罗斯古典主义影响较深。
中国古代从上古时的居住建筑到封建社会的平民住宅都基本采用土木结构,同时代表古代建筑最高成就的封建帝王的宫殿及坛庙、宗教建筑的寺观等亦采用木结构建筑。这与西方古代建筑史有着显著的差别。西方古代建筑历史中,大量的是砖石结构的神庙、教堂、宫廷及皇家的公共性建筑,居住建筑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西方建筑史的主线是以砖石结构为主的宗教建筑,但在民间以木结构为主的居住建筑一直没有间断过,成为与砖石结构建筑并行发展的另一条线索。
五、中西方木结构建筑比较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体系,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和回教建筑在内,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基本上是属于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系统。只有包括日本、朝鲜等邻近地区在内的中国系建筑才以木骨架结构为主。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像其他体系那样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呢?中国古代是同时掌握砖石结构技术的,正如其他的建筑体系同样懂得用木头盖房屋一样。
西方的砖石结构最重要的拱券技术,是大多数砖石结构建筑的核心部分。关于“拱券”构造的发明,中国要比西方早。而“拱”的构造正是砖石结构的最主要的技术焦点。大概,中国古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
纯粹从建筑技术观点而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式的木框架结构为主的混合构造所取得的效果是较为低劣的。“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石”结构的优点也正是“木”结构的缺点,但是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建筑就优越得多了。在达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也就是说,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尤其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的、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
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个问题似乎是中国建筑的发展和西方建筑的发展有原则性分别的基本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观念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的“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坚持木结构的建筑原则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也许只有从文化差异上才能找到真正左右中西方建筑在取材方面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因为是宗教建筑,它来源于印度,虽然在形式上和西方建筑的神庙和教堂不一样,但是在性质和内容上就完全相同.它们都是经年累月长期地积累而建成的,因为这种行动完全是基于一种对宗教的热情,人们就乐于长期地去和石头打交道。事实上只有宗教的力量才可以驱使人们去完成那些精巧的石头的艺术巨构。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曾桢.木结构的回归——谈木结构建筑的现代化发展[D].四川美术学院,2007.[3]李勤.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简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6(1):5-9.[4]吴树平,高洁,曹玉红.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24(3):84-85.[5]朱辉.中国古建筑为何以土木为主?[J].科学大观园, 2010,""(4):24-25 [6]郝春荣.从中西木结构建筑发展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D].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范文)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和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 Day)相同点:
两个节日分别被称为中西方的情人节。不同点:
1.时间:元宵节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得名“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西方情人节为2月14日。
2.起源或传说:
元宵节:据说元宵节习俗始源于汉代。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圣瓦伦丁节: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暴君克劳多斯(Claudius)当政。战事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要马上解除婚约。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传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瓦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St.Praxedes)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
3.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元宵节: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因为月圆象征着圆满的爱情,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对恋爱中的情侣别具意义。
圣瓦伦丁节:在情人节,鲜花和朱古力是象征着甜蜜、坚贞的爱情的礼物。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据说,巧克力成分之一的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和万圣节除夕(Halloween)相同点:
万圣节前夕又被称为“鬼节”,而中国的清明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鬼节”。
不同点:
1.时间:清明节为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五;万圣节前夜为每年的10月31日夜晚。
2.起源或传说:
清明节: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万圣节前夕:1000年前,居住在大布列颠的凯尔特人笃信上帝统治人 类。他们也相信死神Samhain会在10月31日夜晚降临尘世,因此他们点燃篝火,并将一些用火烧烤的牲畜作为祭品献给死神。有的凯尔特人穿戴动物的面具和毛皮,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万圣节假面舞会的来源。今天,万圣节的宗教意义已经逐渐淡化,而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节日了。
4.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清明节当天有些人也在家里拜祭祖先。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
万圣节前夕:每到万圣节前夜,人们就围坐在火炉旁,讲述一些有关鬼的故事,有时让一些在场的小孩听起来害怕。有的人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做成一个古怪的头形的东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内放上一枝点燃的蜡烛,看上去古怪、让人害怕,然后把它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妖魔鬼怪。在美国,人们制作“杰克灯”或叫“南瓜灯”(Jack-o'-lantern)。小孩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着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Trick or Treat)。这时若主人不请客(treat),这些顽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trick),有的在主人的门把上涂上肥皂或往玻璃上洒肥皂水;有的干脆把主人的门给卸下来;还有的顺手拿走主人放在门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一般还是欢迎的,并且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听到这些小孩来时,他们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
当然,中外还有很多具有独特民族气息的节日,比如:中国的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七夕节,和西方的愚人节(April Fool’Day)、复活节(Easter)、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等。
第五篇: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如《詩經·衛風·氓。》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其次由於內容的不同,中西方愛情詩的語言也有各自的特點。西方愛情詩血多熱烈而富有激情,如普希金的《願望之火》中寫道“愿望之火在血液中燃燒/我的灵魂已为你刺伤/吻我吧/你的亲吻比美酒和香脂更甜更香/当欢乐的一天逝去/走来了夜晚的暗影/把你温柔的头靠在我的怀里吧/让我也能够睡得安静。”直白顯露,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感情,應該屬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中“不隔”的範疇。而中國的愛情詩在語言上卻是有著朦朧而隱晦的特點,多善用比喻、象徵都手法,如《詩經》中的《木瓜》一章就通過贈送貴重的禮物來表達“永以為好也”的願望,就算是現代詩也多如此,如舒婷的《致橡樹》也是用橡樹為象徵,總是旁敲側擊,為從正面入手,及至l李商隱的《無題》就更是意象眾多,朦朧的如霧裡看花了。所以中國愛情詩很少有像西方愛情詩那種用呐喊的方式表達感情的。
中西方愛情詩的不同多是由其歷史淵源的,西方的騎士制度抬升的女子的地位,西方的文化制度下頁較注重個人感情的抒發;而中國儒家制度下,女子的地位及其低下,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出現,而于愛情方面多是內斂的。總之,中西方愛情詩雖多有不同之處,但也各有千秋,是值得互相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