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广电局围绕两个突出构建和谐广电
内蒙古广电局
围绕“两个突出”构建和谐广电
今年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围绕“两个突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对待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深入查找在政风行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
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内蒙古广电局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全员积极参与
内蒙古广电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把
行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强调要提高对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政风行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列入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就是重点评议部门,从体制上实行分级负责,使“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落实到具体部门。同时,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能力。全系统对新闻从业队伍严格准入制度。明确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
1员以及临时人员不得独立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强调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公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认真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和《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规定》,对照要求排查疏理,边查边改。
2、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长效机制
内蒙古广电局通过问题的查找与整改,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政治学习制度、新闻采编制度、专业人员培训制度,以及各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工作程序、办事规则、服务标准等,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职责及其量化标准、考核办法。局所属各部门也针对实际工作的特点,把局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细化和落实,真正使职业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了实处。
3、认真查找问题,制定有效措施
各部门通过自查自纠、互评互纠等形式认真查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及职业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整改落实到位。组织有关处室先后两次做客内蒙古电台《行风热线》栏目,就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听众反映的接收广播节目信号差、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星耀镇永合村、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宝力格苏木没有安装直播卫星设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于群众反映的扎兰屯市卧牛河镇红石村在发放村
村通设备时每套多收村民五十元费用等问题,进行了认真了解核实,情况属实,并责令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局对事件作出处理,很快红石村村委会退还了多收村民的费用,给了当地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围绕“两个突出”,把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与日常宣传管理相结合内蒙古广电局围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突出”,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要全面准确理解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工作内容,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1、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党和群众
首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第一生命线,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确保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送千家万户,绝不给错误思想和言论提供阵地。尤其在舆论监督上防止出现把政府与老百姓相对立的状况,做到既要促进政府工作又要树立政府部门的权威。
2、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内蒙古广电局始终把政风行风建设与日常宣传管理工作相结合,做到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树立党和政府喉舌的良好形象。积极发挥媒体作用,要求内蒙古电台、电视台在做好日常宣传报道的同时,继续抵制广播影视低俗之风,加强对综艺性、情感类、法制类、选拔类、谈话类节目、夜间广播节目的重点监管和医疗健康节目涉性类、选秀类、情感类、法制类节目的重点整治。加强监听监看工作,完善选题上报、播出管理、监督审查、责任追究和奖励惩罚等制度,健全播出警告、违规惩戒制度。坚决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网络公司加大软硬件投入,有效提高有限电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客服系统进行了完善改造,实现界面操作便捷、派单快速、监督考核智能化的目标,为优质服务提供了硬件保证。96066服务平台每天电话呼入量平均为6500通,来话的86%都给予答复并解决,剩余的14%将生成工单由维护人员及工程人员来完成,呼叫中心还要对生产的工单在系统内实行及时监控,提高了服务效率,做到群众满意,政府放心。
三、践行“两个突出”,新闻记者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1、深入基层倾听民意,全心关注听众需求
内蒙古电台的记者本着“深入基层倾听民意、贴近群众关注民生”的宗旨,走村入户围绕百姓关心的问题,为百姓解难题。春耕时节,内蒙古电台推出大型采访活动“广播记者春耕行”,记者们深入全区12个盟市,历时一个月,行程万余公里,对各地春耕备耕中的新技术、农牧民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重点关注。蒙古语广播《农牧民之友》
举行了“关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问题研讨日”活动,把农牧业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牧民朋友一起请进直播间,领导和专家对牧民听众提出的关于牧业补贴、惠农惠牧政策落实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蒙古语听众拍手叫好。河套地区西瓜卖难,绿野之声的记者们格外着急,他们和当地有关部门联系,想方设法帮助瓜农卖瓜。京藏高速出现严重车辆滞留,交通之声的记者反应快速,不仅即时通报路况,还通过短线、电话的方式疏导缓解司机的焦虑情绪。
2、发挥各档栏目特色,真正贴现“三贴近”
内蒙古电视台以《新闻天天看》、《都市全接触》、《百姓热线》这些民生栏目为平台,将新闻报道的视角放在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发挥各档栏目的定位特色,真正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这些栏目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关注了农民工子女就业、关注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等等,他们为群众倾述心声开辟一条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成立于2006年的年轻栏目《新闻天天看》关注的都是百姓身边的事,小到捡到钱包寻失主,大到为身患重病的患者捐款捐物,只要百姓有困难,只要观众有需求,天天看就会不遗余力地帮忙。《都市全接触》和《百姓热线》栏目每年三月份都要推出“3·15维权月宣传报道活动”,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栏目还增加了“质量报告”、“明白消费”、”“记者帮你去维权”、“百姓维权故事”等板块,关注了网购、买车买房、养老金发放等群众维权案例,很多问题当场解决,很多解决了问题的观众都为栏目送来了表扬信表示感谢。同时组织年轻记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医护人员、律师、电器维修人员走进街道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称赞。我们的记者不仅用他们的听筒、话筒,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突出”,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两个突出”。
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围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突出”,明确要求、突出重点、讲求方法、务求实效,把政风行风评议与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宣传工作的整体水平,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强化全区广播电视管理,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我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和谐广电后勤
加强内部管理 构建和谐后勤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广电和谐后勤,就要努力形成中心全体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总台事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保障环境,下面就加强内部管理和规范制度建设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构建广电和谐后勤,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
随着总台广电城智能大厦将整体交付使用,中心后勤服务与物业管理工作从形式到内容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提高服务品质,在健全制度方面、质量体系的推行是一个有力的抓手。通过质量体系的推行,可逐步完善,单位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岗位职责,操作流程,作业文件,文件资料、控制服务信息获取,不合格品控制,持续改进,质量考核,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完整的体系,质量体系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持续改进的过程。
二、积极打造职业化队伍
服务工作的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态度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等程序化。在队伍职业化培训养成过程中,我们是注重个人素养、品位的培育。做一个品位高尚、行为规范的正直的人,提升个人形象。二是管理、实操技能的培训。对管理人员,注重管理技能、沟通艺术、专业技术方面培训,如怎样营造在沟通中理解、在理解中执行,在执行中管理的理论,以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就是管理者的必修课。对一线操作人员则注重应知应会,操作流程专业岗位处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动手能力等知识的培训,形式有考证、组织培训、师傅带徒弟等。三是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检查,内部审核等监督考核手段,以促使工作各环节规范行为的养成,确保管理、操作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不断提升队伍的职业化水平。
三、注重行业达标创优,验证服务品质
企业在提升服务品质进程中,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创优达标活动,是检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服务附加值的绝佳方式,我们应在工作中对照创优条件和标准,争创“优秀物业管理大厦”等荣誉。
四、解放思想,创新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延伸后勤服务保障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办好“拨通就有好心情”的24小时维修服务热线,“评价服务您作主”的投诉热线,并配套实施“服务承诺制”、“首席问责制”和“限时结办制”等制度,提高服务满意度。
广播电视瓣后勤工作是一项管理保障性、服务性的基础工作,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后勤人观念的转变是后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前提;严密建制,严格建章,严格考核,是后勤发展发展和稳定的保证;协调和处理好物业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是后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我们应按总台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协作,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做好总台各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第三篇:(纪检论文)围绕构建和谐企业
围绕构建和谐企业
积极发挥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作用研究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物质产品,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构建和谐企业。和谐企业应是以安全生产、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物质文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和以党的领导、职工群众当家作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明和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体。
作为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证。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经济保证。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特别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在实际工作中,更要自觉地深入市场经济领域,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为发展保驾护航。
纪检监察部要强化纪检监察的作用,发挥监督保障职能,促进构建和谐企业工作,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解决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政治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针对我州企业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和集团公司工作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集团“五统一”原则;
二是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坚持从严治党,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要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努力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
三是抓好艰苦奋斗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勤俭兴业”的观念,反对享乐主义,抵制铺张浪费、奢侈腐败之风;
四是抓好法纪教育,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纪意识和自律自控能力,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以严明的纪律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五是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对监督工作的正确认识。监督工作既是抑制腐败,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又是发现腐败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犯错误的干部越走越远,坠入犯罪深渊的预防性措施,因而它是关心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
2、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
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要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尽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离开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廉政监督将无以为据,处于“因人而治”的无序状态,难以保证廉政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稳定性,因而法规制度建设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制度化建设中,着重应抓好以下几项:
(1)党的民主集中制。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通过集体讨论决定,才能有效地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因个人专权,权力失去控制而必然导致的腐败行为。
实现民主法治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协助党委逐步推进党务分开,使党员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确保重点对象的权力接受党员群众的有效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原则要成为国有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消除腐败维护企业和谐的有力武器。
(2)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内民主监督,洗去身上的“尘埃”,轻装前进。如果领导干部虚怀若谷,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将造就民主的氛围,大家都敢于在会议上或当面发表不同意见,并进行争论,一是对领导的正确抉择会有很大帮助,二是有助于领导同志及早发觉自己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或自己身上存在什么缺点毛病,早作改进和纠正,避免犯错误。而表面上的随声附和,一团和气,一派升平景象,往往危机就潜伏于其中。
(3)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制度。民心是杆称,也是一面镜子。坚持民主测评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使得有腐败意识和行为的干部有所顾忌,及早收手。
(4)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代会依照《企业法》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赋予的权力,对企业重大事务和决策进行审议,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体现。
实现民主法治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协助党委逐步推进党务分开,使党员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确保重点对象的权力接受党员群众的有效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原则要成为国有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消除腐败维护企业和谐的有力武器。要拓宽民主渠道,强化群众监督。要健全和强化企务公开制度,提高企业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坚持并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及时向职工代表大会通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提请职工代表大会表决。企业的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必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履行职责的廉洁自律情况,并由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
(5)党风廉政责任制。它是廉政反腐领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责任、目标、监督、考核、追究”为一体,对责任人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特别对企业党政“一把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6)领导干部任期交流和重要部门岗位轮换制度。这项制度既有利于干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也是廉政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7)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清理“小金库”。腐败行为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密切相关,严格财务管理,按国家财务制度行事,清理取缔“小金库”,对廉政反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大额资金开支双签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收受礼品登记制度、接待费用公开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廉政档案制度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
3、以纠正不正之风、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着力点,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证。党中央不断加大查处案件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要通过查办案件,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既要重点查办大案要案,又要着力查处发生在职工群众身边侵害职工群众的案件,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企业要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要通过加强监督,督促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促进企业的和谐。
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要紧紧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热点、最切身的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处侵害职工群众的各种腐败案件。当前,确有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挥霍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这些腐败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了职工群众利益,纪检监察部门要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违背职工群众的意愿,搞强迫命令。就要善于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畅通职工群众向上反映的渠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纪检监察工作尤其要注意体现出企业的公平与正义,消除不和谐因素,理顺群众的情绪,要以职工群众认可和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反腐倡廉成效的最高标准,以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制定反腐倡廉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化解职工之忧,取信于职工群众。
第四篇:浅议围绕二次创业构建和谐企业
浅议围绕二次创业构建和谐企业
目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正在进行的企业搬迁,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各方面利益的复杂工程。这个工程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不断加以推进。如何构建和谐企业,我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创建和谐企业首当其冲就应该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是一切之基础,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其它发展才有了物质保证。作为企业这一经济实体,要生存就必须发展,要实现企业的和谐就必须持续发展。对于民爆企业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发展不应再局限于单一产品,而是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商品方向发展,即经济学家所说的由“橄榄型”向“杠铃型”企业发展,这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最基础条件。
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民爆企业抓安全不容分说是首位工作,从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出发,要切实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一是牢固树立、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任何生产行为以安全为前期,不受利益驱动,围绕安全带动生产;二是深化安全责任,把确保安全生产,作为党政工团组织的共同责任,构建群防群治监督网络。党委要把抓好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行政“一把手”坚持把提高安全工作水平,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工会把抓安全生产作为依法保障和维护员工的合权益的具体行动;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开展活动,把促进安全生产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三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能力。加强培训,严格持证上岗,提高安全技术和防范能力。四是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制度落实。要将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化作具体管理措施要求落实到位,形成靠制度管理机制。五是支持以人为本,靠情感抓好职工安全思想教育。要通过“安康杯”竞赛、标准化操作法等活动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注重用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三营造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为每位员工的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员工在企业的创造力、工作热情的激发不仅在于社会生存压力的需要,更多的是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人的需求得以满足,各方面激情就会迸发,企业的发展就会有活动。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就要为员工营造成才平台、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能动用人机制,上是一种激励,下是一种压力和鞭策。排除各种身份歧视、亲友关系、非能力因素等干扰,使各种人才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是企业保持健康和活力,不断进步的源泉。若一些人通过自身努力,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得不到应有的配置,久而久之,便会丧失活力,员工自身价值难以发挥,对企业对社会都应该是一种损失。四加大企业改制力度,扩大职工持股量,实现员工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改制做好了,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创造力、发展力必然增强,为构建和谐企业必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五是构建和谐企业应该有一个充分体现分配公平公正薪酬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实现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只有实现公平公正,才能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强调的是经济公平。十六大提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通过二次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缩小员工间过大的贫富差距。
六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任务。围绕搬迁调整和二次创业,企业要加大舆论宣传,坚持正面引导,在搬迁创业中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引导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理念引领企业发展。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六点优先工作制,广大员工创新超越蔚然成风,企业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四五六七八”文化,即四个核心、五项修炼、六项精进、七种理念、八项承诺。
第五篇:构建和谐××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根据区委安排,由区委办牵头,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室负责组织,从有关部门抽调专人分成3个调研小组,于7月13日至15日到各乡镇、街办和区直部门进行了“构建和谐××”专题调研。在调研座谈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中央、省、市委精神,立足区情实际,建设和谐××,是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要任务。许多基层的同志都谈到,近年来,××跨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全区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的发展现状,××的和谐程度,与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和谐水平相比,与城乡人民群众企盼和谐的愿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典型调查的情况和全区层面的分析来看,影响××和谐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2004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0元,收入差由“九五”末的4886元扩大为6940元。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口径差别、社会保障、福利补贴、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差距则更大。
1、农民增收缓慢。以××镇为例,1996年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2004年,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8年间,农民收入仅增长828元,虽然稳中有升,但增幅不大。调查表明,农业自然条件差、耕地面积少、结构调整不到位、农民素质低是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经调查,1996年×××保护区管理局人均耕地面积为0.9亩,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减少到2004年的0.43亩;1996年时,农民林特收入比较稳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59.1%;2004年由于实施了保护管理,以木材采伐、竹木销售,发展香菇、木耳为主的林特收入急剧减少,林特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降为20%,而城郊生态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收稳定但很缓慢。
2、农村插花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全区37个村中有20个属边远贫困村(已列入重点建设的7个),有6个属严重失地村。到2004年底,全区农村人均年收入在882元以下不得温饱的贫困人口有822户2553人,882—1200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为2318户8119人,两类人口11002人。其中鳏寡孤独及痴呆傻残等特困群众639人,每年因灾造成的临时救助群体1500人。这类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偏远乡村。同时,部分已脱贫群众由于缺乏稳定的增收项目,极易因灾、因病返贫返困。
3、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街办××社区为例,止2005年5月底共有5720户15700人,比2001年3840户12000人增加了1880户3700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7000余人,2004年人均收入在1.3万元左右;企业职工8000余人,2004年人均收入为0.8万元;下岗失业人员104人,2004年人均收入为0.4万元;从未就业人员74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人均年收入最高,是下岗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的3.25倍。
4、弱势群体较多存在。截止2005年6月底,全区仍有低保人口有3856户9796人。这些低保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在黑暗、潮湿、破旧的危房中生活。约有三分之一的低保家庭子女上学存在严重困难,无法筹集学杂费、书本费等入学费用。低保对象中的鳏、寡、孤、独人员2412人,政府发放的低保金仅能维持基本生存。这些生活在发达城市中的不发达群体,居住条件之差,生活条件之苦,与和谐社会的愿景构成巨大的反差。全区[4][5]下一页因下岗、失业、拖欠工资、意外灾害、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中,特困职工达647人,这647个特困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已全部纳入低保。
5、半边户家庭生活状况堪忧。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是户口落在滨河社区的一个半边户,一家三口租房住,本人患有癌症,小孩仍在读书,全家靠妻子擦皮鞋维持生活,处于极度贫困边缘。象他这样的半边户,滨河社区共有10户,其中有6户已将另一方户口迁移落户到社区,办理了低保,有3户因老家有田地不愿迁户口,有1户无法取得联系。这些半边户家庭,大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之有些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没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有的家庭成员长年有病以及子女就学等原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全区538户半边户中,134户半边户迁转了户籍,其中符合政策的132户已纳入了低保;有131户正在办理之中;有273户因种种原因未迁移户籍。
二、社区现有服务功能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1、社区经济发展缓慢。经调查,社区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富余房屋出租,办小商业网点等。全区31个社区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6个,年收入在5—10万元的有8个,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有17个,其中,9个社区除市区财政拨付资金外没有其他收入渠道,运转十分困难。以××社区为例,社区有在职干部8名,退休3名,2004年,社区总收入10.24万元,其中收到市区支持社区的各类经费2.24万元,社区自有经济收入8万元;总支出费用12.2万元,其中,工资7.2万元、交纳养老、医疗保险3万元,办公费用支出2万元,仍有近2万元的缺口。社区干部的许多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怎样弥补经费缺口上,真正用于解决社区服务中的问题,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过少。
2、社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以×××社区为例,社区5名工作人员至今挤在借用的省汽郧阳公司的一间18m2房间里。辖区6家改制企业近1200户、4000多居民的户籍管理,因添置档案柜无处放而无法承接,300多名党员的组织关系也没有转到社区。调查统计,全区31个社区中,办公用房100m2以上的有6个;办公用房50—100m2的有7个;办公用房50m2以下的有5个,无办公用房的有13个。此外,社区内道路破损、居民出行不便,配套文化体育设施不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低等也是影响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的主要因素。以××社区为例,社区内有出行道路6条,其中港晖路、江西路年久失修,环境卫生脏乱差、周边乱摆摊位、出店经营等现象严重;社区11556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到0.5m2,仅有文化体育设施3处,市民学校1所,露天活动场所1处,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这里面,有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也有共驻共建落实不够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生活服务和文体活动的需求在增加,目前社会上提供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数量有限,供不应求。但与此同时,辖区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投入建成的设施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很低,资源闲置和供不应求的矛盾较为突出。
3、社区服务网络不健全。随着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工作除了继续保持传统的计划生育、社区治安、居民调解、门前三包等工作内容外,社区服务、社会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和大量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构成了当前社区工作的新主线。而现有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就业安置和治安防范及综合协调能力等等,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要求。如××社区,目前仅有理发店、干洗店、液化气配送等几项便民服务,社区服务的领域和项目都受到局限;辖区仅有2支志愿者队伍,活动开展不经常,局限于不定期的义务咨询和治安巡逻;社区有物业管理公司3家,但大多物业费收缴上一页[4][5]下一页难,运转不畅,服务跟上不;社区在与驻区单位间的协调、招商引资发展社区经济、化解居民矛盾、社区文明创建、流动人口监测管理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三、经济工作形势比较严峻
1、汽车主导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企业外迁倾向。在近期连续的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汽车整车市场陷入疲软等不利因素的挤压下,工业运行形势一路走低。上半年,我区工业生产累计增长了36.8%,虽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工业月产不均衡,“高开低走”态势明显。分月度看,生产增幅分别为69.3%、27.8%、69.2%、42.7%、28.5%、-8.9%。进入二季度,生产形势一路下滑,到六月份达到极点,月度产值同比下降了8.9%。今年以来,重点企业中有17家产值同比下滑,掉度最大的××掉产67.2%;26家利润下滑企业中有15家出现亏损,亏损额达419.9万元,其中×××等9家企业亏损严重。因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企业发展扩大规模受限,部分企业被迫搬迁到武汉、上海等地,对全区工业经济总量有较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区共有15家左右企业迁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分别是××、××、××、×××、××、××;同时,另还有近10家左右企业即将外迁,分别是学世和重庆路沿线的××、××等9家企业。据统计,已迁出和即将迁出企业2004年产值3亿多元。
2、土地利用成本较高,工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据统计,在我区征用1亩菜地用于工业开发,在不含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就需三笔大的费用,亩平合计10.05万元。一是向群众兑现的各类补偿共有3项,分别是土地补偿费、失地人口安置费、青苗补偿费亩平共计4.4万元。二是向省里交的费用也有3项,分别是土地管理费、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亩平共计1.9万元。三是向市里交的费用共有6项,分别是菜地开发基金、土地管理费、有偿使用费等,亩平共计3.75万元。若再加上土地出让金,一般工业企业就很难承受如此高昂的土地成本。近年来,我区先后有××道、××路、××路、××高速公路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共征占用我区土地1306亩,其中××大道448亩,××路220亩,××路320亩,××路318亩,若再加上沿线的预留置换地,全区土地共被征占用近5000亩,极大地制约了新项目的进入和原有项目的规模扩展。使全区工业发展仅限于前几年抢抓机遇抢占的××、××、××、××等地,土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区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3、政府依法依规拆迁和涉迁群众的过高要求相互冲突,建设发展中安置群众的压力较大。据调查,××社区的××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的金地广场项目,开发面积2.2万m2,拆迁涉及××××、×××、×××、××建筑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及84户居民拆迁,拆除面积7000余m2。在开发商已经承诺以高于国家规定的城市拆迁政策标准给予补偿的情况下,仍有××建筑设计院整栋楼的20余户拆迁户从自己利益出发,开口要天价,大套房屋要求补偿60万,小套补偿50万,导致平均补偿标准提高到近6000元/m2,否则坚决不签拆迁协议。在僵持大半年,社区居委会多方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工程进度被迫做了让步,全部答应了这部分居民的条件。在××大道、××路、××路、××高速公路和工业园区等“四路一园”重大项目建设中,××路拆迁69户、××路一期拆迁568户、××路117户、××大道82户,××、××、××、××工业园区拆迁群众136户,共计972户,失地群众安置压力较大。截止目前,××路尚有107户未拆迁,××、××各有1户未拆迁,××工业园尚有2户未拆迁,还有大量的群众工作需要做。此外,因政策性的补偿标准不统一,也增加了拆迁的难度。如×××村共涉及到××大道、××路、工业园三个项目拆迁,同一村同一组邻近的房子却享受不同标准的补偿,特别是砖混结构每平方米相差320元,造成部分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影响了拆迁工作进度。
四、财力增长滞后于公共事业建设需求的增长
1、财政总收入增幅大,上一页[4][5]下一页可用财力增幅小。因为区里没有独立的国税、地税征收机构,长期存在一个税务分局同时负责市直和各区的税收征管,加之市区之间、区区之间的税源交叉、税基不清,导致收入混库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市对区财政体制不仅没有税收增量返还的政策,而且实行限收、调库等年限幅增长措施。2002年调库1143万元,2002、2003年12月实行收入封库。2003年××区地税增量经费上交191万元,2004年又新增上交地税增量经费182万元。在新体制实行以前,市财政每年安排给每个区的固定补助大概在100至300万元之间,新体制实行后,里外算帐,照顾性的补贴每年的损失在300至500万元间。我区财政总收入2004年比2001年增加了22594万元,平均增幅达到了34.8%;而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只增加了399万元,平均增幅1.9%;可用财力只增长了3040万元,平均增幅只有16.2%。收入块头大,本级留用少,可用财力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有限的区级财力与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担负着城区大部分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生育、城市环境卫生维护、社区建设等公共职能、职责。优抚救济、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军转安置就业等刚性支出多,支出压力大。但由于财力有限,不仅个人、公用支出标准低,而且各单位事业发展经费需要的扩张与收入的有限增长成为矛盾,财政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如2001年我区城镇17所中小学在校班级265个、在校学生1.18万人;到2004年末达到了286个班级、在校学生1.31万人,增加了21个班级、0.13万名在校生。为了保障教育事业正常发展,我区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除保证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外,将教师生活补贴标准由人均75元/月提高到150元/月,将学生公用经费标准由8-12.5元/人提高到15元/人,同时消除危房面积3313平方米,累计化解教育债务400多万元。区财政对教育的拨款由2001年的163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2489万元,年均增长15%。但教育费附加一直维持2001年以前老基数。在城市维护方面,我区近4年改造城市泥巴路22条约50公里,植树57万余株,城市绿化3万平方米,摆花30余万盆,并负责辖区的108条背街小巷的卫生保洁工作,但城维费也一直维持体制上划时的老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