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通过外引内育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搭建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平台,打造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镇立足本镇农业资源优势,狠抓招商引资,通过外引内育着力打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外引内育,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扩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转型。**针对本土农业种养特色,重点引进蔬菜和水产等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在年初成立农业招
商工作小组后,镇主要领导以小分队形式7次赴温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项目由农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跟进洽谈。截止4月份,该镇共引进嘉善县新源种业养殖场、嘉善县海星青鱼专业合作社、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个农业项目,同比增长100%,总投资达1520万元,农业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优势助提升。充分发挥**在番茄、柑橘、虾、蟹等方面的种养优势,今年重点建设好界泾港村200亩番茄示范点和渔民村六塔鳖513亩精品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精品农业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及时跟进,通过外请专家+内建“能人讲师团”的方式,加大技术帮扶指导力度,实现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二、软硬兼施,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提质”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综合配套、资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该镇立足农业产业化布局,重点加大对番茄、柑橘、甲鱼、虾蟹等种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镇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183万元,其中,投入150万元建设甲鱼和番茄两个精品示范点,并推广了200亩的滴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增强现代农业的软实力,促使农产品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今年以来,该镇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通过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实现标准化种植。今年,该镇引进寒秀1号和2号两个番茄新品种;投入107万元用于“六塔鳖”精品养殖基地建设,引进了优质憋种和新型投饵机,并采用先进生物制剂,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专家培训、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发挥其种养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人”组成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点题、集中性辅导、田地里传教等方式,给农民传授致富“金钥匙”。
三、产销并重,抓好现代精品农业“增收”工程
**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重视农产品的营销。一是培育品牌,量升价增。依托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向导,强化品牌意识,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合作经营的道路。目前,**共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2家,最典型的是六塔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东泉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标准、质量标识、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管理体系,“六塔鳖”和东泉牌番茄名声鹊起,量升价增,并辐射全镇其他农户。目前,该镇甲鱼养殖面积0.14万亩,年产商品鳖250吨,产值1400万元,今年“六塔鳖”单价可卖80元/斤,同比增长15%。东泉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00亩核心示范基地,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接轨上海,定供“世博”。为进一步加强与沪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该镇成功与两家上海世博会农产品定供企业签定蔬菜产销对接协议,让世博贴上了“**标签”,为**的农产品在上海高端市场的销售找到了突破口。由于沾了“世博蔬菜”的光,今年,**番茄收购价在每公斤3.30元,价格比一般营销户高出每公斤0.2元左右,按价格平均提高0.15元计算,每亩效益可提高1500元。
第二篇: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策略探讨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策略探讨
刘贵清
【摘要】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在更高水平上和更高层面上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业农村 发展创新 经济转型 推进策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处于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质是以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前提,围绕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大局,合力推进、多措并举,突出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着力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生产顺利稳定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理念的转型
一是强化农业以人为本理念。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是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发展农业根本动力就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把当前农业由一产向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向广度和深度推动农业进军,充分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食品保障、就业致富、原料供给和生态保育等多种功能。
三是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不但要充分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还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和生产的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要逐步完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从而形成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是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努力改变农业生产资源浪费的状态。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就是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引导农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养殖、种植一体化,实现农业废弃物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和产业结构创新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以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形成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一个龙头企业服务和专业合作社与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的体制,通过资本嫁接、品牌整合和政府扶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合作组织发展,推动高校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农业种植大户、科技人员、村组干部、龙头企业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及时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平台,构建利益分配和用工调配机制,积极探索成立劳务用工合作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方式,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土地预流制度,为项目快速落户奠定基础,为农户预流提供相应补偿。按照农用地管理办法管理凡不破坏耕作层的规模养殖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项目用地。按照农村集体用地管理办法管理农业用地,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积极促进并不断深化农地规模
经营、经营体制改革,建立流转市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电子商务和实物交易相结合,农产品专业拍卖、期货、批发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
实施差别化竞争,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主导优势产业集聚度。积聚力量,整合资源,稳步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着重加大项目的实施和招引力度。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强镇,拥有区域知名品牌、连片基地的特色。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促进发展水产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态畜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
推进与农业相关的其它创新
首先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是科技创新。拓展高效农业功能,围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加快形成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结构合理和布局科学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体系。按照环境友好、农业功能多样化和资源节约的要求,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循环、休闲、设施、有机、数字等农业新型业态,积极推进生产模式创新和农作制度改革。
依照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搭建科技支撑平台。要切实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着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率,建设一批产品优质、生态安全、产业联动、设备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发挥农业、科技等部门优势,加快建成科技创新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培育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新型农民。
其次是农业发展机制创新。主要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层次和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上进行。加快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公司、在城区设立蔬菜直销供点,保证农产品快速上市销售。促进生产要素和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鼓励工商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联合投资,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设立多种举措如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以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着力形成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 “双轮驱动”的新机制。
最后是农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大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改善农产品市场的硬件设施,筹建市级农产品集配中心,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物流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二是对农场品质量加强安全监管。围绕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品,加快组织推广及实施力度和农业标准的制定,实现按标生产。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乡(镇)两级农产品的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准出、市场准入、政府监督的质量监管体系;三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抓好“三电合一”的问题,提高农业公共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网上市场信息平台,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融农产品营销、预警处理、信息采集发布、工作联络于一体,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充分促进科学引领高效农业的新发展;四是充分发展名牌精品实施战略。在抓好以前已认证农产品复查换证的同时,还要积极支持鼓励那些占有率非常高、质量优良过硬、竞争力强大雄厚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商标和品牌、升级名牌农产品。
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和组织领导的转型发展
一是推进政策性保险。要不断巩固农机具和种养业险种承保工作成果,在保险范围里逐步纳入各种养殖业,不断提高承保金额,实现主要风险责任、主要市场主体、主要灾害品种的保险覆盖。
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要求,坚持利民、为民、便民的原则,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
三是加大融资支撑力度。贷款条件要适度放宽,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信誉好的合作社、龙头企业提高授信额度,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有价权证质押和农村房屋等有价物质抵押贷款,围绕高效农业园区进行建设,对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资金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并切实解决。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是当前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在贯彻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创新和领导合力;科学分配领导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促进重点工作的发展,进一步落实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要不断发展领导的包扶措施。建立一个高效的领导团队确保每项重点工作;不断凝聚转型发展主力,着重发展和谐领导班子,凝聚工作合力,要加以注重能力建设,高度关注干部选用导向,以绩取人,为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切实加强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防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大力发扬克己奉公、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坚持责任与权力的统一,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分工负责、整体推进、职责明确。
第三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四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激励扶持政策。
第四篇:着力六个环节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着力六个关键环节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XX农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构筑“产业”、“经营”、“科技”、“投入”、“安全”、“服务”六大体系要求,先后组织实施了“产业富农”、“主体活农”、“科技兴农”、“固本强农”、“绿剑护农”五大工程,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新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市长期以来,农业规模偏小,有效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体系不健全,仍然制约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手段,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创新经营机制,夯实农业基础,壮大发展主体,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必须要在资源整合、装备科技、加工营销、主体培育、生态安全、管理服务等六个环节上着力,不断推进XX农业转型升级。
(一)要在产业集聚上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一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优化空间结构、实施规模经营、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土地效益”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农业走集约化、节约化之路,利用有限土地实现不断增收。要按
照把农业功能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优势农业资源的保护区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区的要求,全力推进农业功能区建设。并按照全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实际,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精品农业示范园。二要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要求,深化粮食生产机制创新,扩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运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增效。继续推进生态牧业发展,重点抓好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场建设。大力抓好经济特产优化改造提升,加大XX早茶品牌和XX特色精品水果的培育力度同时,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举办“美丽乡村游”等各类推介活动。三要引导生产要素集聚。推广股份合作流转、鼓励委托流转、完善季节性流转,引导新流转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的专项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物值化。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深化“银农合作”,鼓励合作社联合会开展建立合作社风险救助金试点工作。
(二)要在科技装备上着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针对XX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
用力度,加大农业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推广力度,全面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发挥科技增产增收的作用。要以农业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统筹农业技术、项目、服务等资源,集中向农业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倾斜,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应用。二要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化。要根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差的现状,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发展力度,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扶持力度,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增加设施农业投入。要突出抓好以温室、大棚、畜禽栏舍、机耕路、排洪沟等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建设。开发应用功能型、节能型、节水型农业装备设施,推广大棚温室、钢结构大棚、喷滴灌和工厂化育苗、设施化养殖等装备。三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要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进、推广一批适合特色农业的施肥、采收、加工等特种农机具,提高机械化水平,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四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要建立和完善XX市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与信息辐射范围。
(三)要在主体培育上着力,激活农业发展活力。一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积极鼓励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租赁托
管等方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股权多元化,加速其膨胀发展。二要提升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大力发展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的规范化合作社。继续深化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实施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复评制度,积极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做强做大,引导合作社以产业、品牌、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与重组,探索合作社资金互助,推进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组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增强合作社的带动力和竞争力。三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加强农业主体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参加农业学历教育,加大对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业务骨干培训,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继续加强农民素质培养,深入开展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继续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助推行动,举办大学生招聘专场,鼓励引导有志于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引进农业大学生,成为新型农民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和现代种养大户的后备人才。
(四)要在加工营销上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和扶持发展具有带动辐射能力、有使农产品加工增值、有品牌市场需求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储存、运销业务等,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和新技
术,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水平。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降低农产品保鲜、运输消耗,实现错时销售,提高附加值。要加强农产品营销。二要加快农产品营销平台建设。按照构筑长期性、永久性的展示展销平台要求,启动建设XX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项目建设。要把农产品营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积极争取组建农产品营销机构。综合运用多种营销策略,加强农产品市场宏观指导,努力实现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加强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配送、营销中心。优化公共营销服务,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主角、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信箱的作用,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市场之间搭建多种形式的对接平台。三要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的联合与协作,构筑营销网络。加快对 “连锁经营”、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新型营销业态的培育。加大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力度,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形势、农产品供求价格趋势和产、加、销成本分析,加快形成完善的市场信息监管网络。全面提升农民信箱系统农产品营销服务功能。加强农民信箱买卖信息、网上农博会等电子商务应用和推广,鼓励企业网上设摊、发布买卖信息。四要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推进主导农产品和传统拳头产品品牌化经营,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商标注册,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建设自有品牌,提升、整合和利用好现有品牌,提高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程度。
(五)要在生态安全上着力,促进农业和谐发展。一要全力抓好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积极推广病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从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不断提升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及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和太阳能利用工程,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二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配套的原则,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广泛采用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导企业积极实施GA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操作规程)、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国际标准,真正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引导企业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培育名牌农产品,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登记,全面提升上市农产品档次。三要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着力净化农产品源头。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有效规范农资生产经营秩序。深化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督促经营者建立完善档案记录,做到购药有凭证、卖药有记录,出现问题可追溯。四要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着力形成有
效监管格局。尽快实施产地证明标识管理,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准出等制度。健全监管信息平台,建立以二维码等为代表的追溯系统,逐步实现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生产过程、农产品生产主体“四个可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要在监管服务上着力,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一要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确保年内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建设任务。在搞好县、乡两级建设的基础上,要按照村规模大小和主导产业特点,依托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设立村级农业服务站点,选配兼职农技助理员、疫情测报员和农经协助员。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加强示范典型推广,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二要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围绕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集中精力组织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维护农资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继续深入开展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查处一批违法坑农案件,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和禁用兽药的违法活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等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农资、农 7
产品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准入管理,继续推进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督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诚信制度和台帐,加快农资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树立、扶持一批诚信农资示范单位。三要切实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强化乡镇代理中心指导、考核力度,加大代理会计考评奖励,推动代理会计工资报酬纳入财政保障。谋划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破,巩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和提高财务公开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继续组织开展农民负担明查暗访,严格专项考核,改进监管方法,加强动态监测,杜绝同类涉农案例重复发生,确保不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作者系XX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五篇:农业转型升级汇报
农业转型升级调研座谈汇报
云南省农业厅(2010年9月20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云南耕地、草原(地)和渔业水面资源丰富,2010年有耕地总资源9117万亩(2008年数据),常用耕地6345万亩,其中水田1993万亩;有草原(地)2.29亿亩;有水面418万亩。同时全省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十分突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动物、植物种类皆占中国的一半左右,发展山地农业、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条件较为优越。作为资源性产业,云南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猪和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现将云南农业发展现状及云南农业在转型升级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以来云南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依托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 1 — 建成了烟、糖、茶、胶等规模化轻工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了“发展农业促轻工”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十五”以来,我省烟、糖、茶、胶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蔬菜、马铃薯、鲜切花、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806亿元和1106亿元,均为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2%和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比2005年增长94%。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近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第一产业发展依然是我省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是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648万亩、粮食总产1650万吨,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连续8年增产,5年累计增加粮食135万吨,年均增长1.7%。粮食总产量居西部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
四是特色优势作物生产规模扩大。2010年,茶叶种植面积552万亩,比居全国第一位;产量20.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咖啡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4.94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98%。鲜切花产量65亿枝,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橡胶种植面积737万亩,居全国第一;干胶产量33.06万吨,仅次于海南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甘蔗种植面积442万亩、产量1750
— 2 — 万吨,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蚕桑种植面积140万亩,仅次于广西和四川,居全国第三位;鲜茧产量4万吨,居全国第五位。马铃薯种植面积988.3万亩,居全国第四位;马铃薯鲜薯产量106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蔬菜种植面积1110万亩,产量149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五是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488万吨,居全国第九位。其中猪肉395万吨、牛肉35万吨、羊肉13万吨、禽肉41万吨。水产品产量48万吨,增长101%;罗非鱼产量居全国第五,鲟鱼籽酱储量全国第一。
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280个。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产品加工总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875亿元和235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9%。
七是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增长。2010年我省全年实现农产品出口68万吨,创汇1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45%。其中蔬菜、烟草、咖啡、食用菌(松茸除外)、松茸、植物精油、茶叶等传统大类出口农产品完成10.9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3.5%。云南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份第一位。
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70万亩。全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871个、绿色食品654个、有机食品175个。农产品中农
— 3 — 药残留检出率由2005年的41.4%下降到2010年的13.5%,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5年的7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95%以上。全省多年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九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明显加强。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达到3587万亩,比“十五”末增长3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11万千瓦、同比增长45%;温室大棚22万亩、增长414%;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273万户、增加122万口;改造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近3000个;完成草原保护建设任务200万亩、人式种草600万亩。
十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44%提高到49%;优良品种综合覆盖率从2005年的82%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每年推广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
二、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农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8.6%左右,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高稳产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不到40%,比全国少了近10个百分点;中低产茶园、蔗园、果园、桑园等园地比例高达70%;草原退化面积达83%,— 4 — 其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明显下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不到20%,比全国低40个百分点;万人拥有农机动力仅0.55万千瓦,低于全国30%。
二是先进农业科技应用能力较弱。农业良种自主选育、鉴定、繁育、推广及农产品生产经营良法研发滞后,杂交水稻、玉米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等良种供应不足;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无固定办公场所及必要的设施设备;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仅为70%左右,粮食亩产253公斤,低于全国72公斤,生猪良种覆盖率仅85%,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云南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296户,仅占全国总数的2.4%;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到600亿元,仅占全国的1.4%;年销售收入上亿的农业龙头企业130家,仅占全国的1%左右。农业产业化水平仅为38%,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四是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云南与周边东南亚国家有4060多公里山水相连,没有天然阻隔屏障,动植物自然交融,疫情防控没有联动机制,边境一线基层动植物防疫体系基础薄弱,动物疫情防堵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前稻飞虱在我省年发生不到400万亩,2010年增加到了1000万亩。
五是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云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据测算,2015年全省粮食需求量将达到2100万吨,但产量
— 5 — 预计只能达到1900万吨。同时,由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还不健全,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较大,对农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外向型农业发展形成挑战。
六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云南旱、涝、低温冷冻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平均每年农业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2010年仅旱灾一项就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受便于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七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201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仅占7.4%;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投资仅为6.4%。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利用农村宅基地、林权抵押贷款等多元化的投融资尚未形成。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25个边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一半,农民投入农业的能力较低。
三、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政策着力点
(一)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当前,国家决定把云南加快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给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维护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大局看,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在“桥头堡”建设中将处于
— 6 — 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实施“桥头堡”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平衡,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基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从省外调运粮食成本高、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云南粮食应以自给为主。云南目前粮食自给率仅为88%,自给平衡水平不高,而且未来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将面临更多困难。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力,积极发展高产、高效粮食产业,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是实施“桥头堡”战略最基础的物质支撑。
2.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是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优势加快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根本途径。云南丰富的物种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的烟、糖、茶、橡胶、蔬菜、马铃薯、花卉、咖啡、畜牧等优势特色生物农业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加快把云南打造成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中心、流通中心。有望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并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6 大养殖类产品即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奶类、水产品;9 大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即蔬菜、马铃薯、蔗糖、茶叶、蚕桑、水果、橡胶、咖啡、油菜。
3.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是在桥头堡建设中实施“引进
— 7 — 来,走出去”战略,充分挖掘云南农业开放开发巨大潜力的必然选择。云南农业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一是,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农产品互补性很强,双方农产品贸易额已占云南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二是,云南农业对外投资活跃,近年来云南省新批农业投资项目约占全省新批投资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三是,云南在境外发展替代种植进展明显,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家企业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禁毒替代种植,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种植替代作物30多种。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云南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创汇农业和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国内紧缺的农产品。
(二)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政策着力点 1.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云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为、科技为支撑,以“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做大规模,提高效益”为总体要求,以实施“3699”工程(即3大粮食基地、6大养殖基地、9大种植基地和9大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和创建“十优十强”(即确定十大优势产业,每个产业重点扶持10个强县)、“百县百园”(即在100个县建设10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两高一优”、示范区”、— 8 — “生猪养殖百万工程”(即建设10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和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从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
2.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思路和政策着力点
加快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不断强化财政、金融、价格、能源、税收、土地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加快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结合云南实际,建议国家和省在促进云南农业转型升级中重点强化以下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围绕生产条件建设强化政策措施。云南已决定增加投入和整合相关资金从2009年起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地2000万亩,但由于投资标准低,绝大部分不可能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议增加投入加大对云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同时,要结合云南
— 9 — 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设施农业发展、草原建设与保护以及茶园、果园、胶园、桑园、咖园等园地生产条件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围绕产业化经营强化政策措施。2011年云南省委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和完善了财政、土地、税收、能源、金融等十项政策措施。例如:“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每年新增2亿元;每年设立200亿元以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对当年企业新增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的,按3—5%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龙头企业堪培拉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出口额1%的奖励;对种植养殖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优惠政策。就省的扶持政策,下一步重点是在抓好落实的基础上再予以完善。同时,鉴于中央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投入扶持力度不大,建议大幅度增加扶持资金。
——围绕科技进步强化扶持政策。一是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二是加大对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三是加大对农业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和奖励力度;四是要继续完善农业良种补贴政策,包括扩大补贴范围(当前应尽快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实施方式(要确保良种得到应用);五是要对重大增产、增效、节本、减灾技术(如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农业
— 10 — 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覆膜种植技术等)的推广应用给予专项补贴补助。
——围绕规模化生产强化政策措施。一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和奖励力度;二是对流转土地发展间作套种和进行冬农产品开发的,对生产者给予流转专项补贴;三是建议在继续加大对生猪规模养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牛、羊、家禽和水产品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
——围绕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措施。一是按照对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持;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体系;三是加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实施规模;四是加大对发展品牌农业的奖励支持。
——围绕发展减灾农业强化政策措施。一是对商品猪生产实施低水平的死亡保险和生产成本保险;二是对蔬菜生产实施生产成本保险;三是对甘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实施保险补贴;四是加大对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支持。
——围绕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支持,其中对经过出口基地备案的给予奖励;二是对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粮食、天然橡胶、甘蔗等国内紧缺产品生产基地的,给予良种、保险、农机购置等补贴。
——提高中央对特殊地区的有关补贴补助标准。在农机购置补贴、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方面,中央应
— 11 — 当提高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补助标准。建议将我省3个藏区县、5个国家级革命老区县和25个边境县的农机购置补贴比例应提高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