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调研分析
2013年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调研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病残化和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人口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机构养老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60 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城乡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 万和9000 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家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位是,机构养老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这个定位是富有远见的。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并且多层次、多元化的机构养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指的是有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通过社会途径,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 担;符合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有再婚选择的可能。而劣势在于:需要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养老成本高,需要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精神慰藉;身体状况要求是半自理的。在机构养老发展方面我国属于“未备先老”。我国机构养老起步晚、底子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机构养老的长足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在机构里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老年群体的1%左右,99%的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我国养老机构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按照国际标准“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全国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目前仅有266.2万张,床位缺口达近540万张,远远不能适应机构养老的发展需要。
虽然缺口很大,但养老机构并不都满座,有一些养老机构只是达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才二三成。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其一,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入住意愿,但未必最终选择入住;其二,虽然社会福利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很高。原因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偏爱,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等。一方面是供不应求,方面是住不起、住不满,养老机构的这一对矛盾,使得养
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现在真正有需求的老人很多不能入住到养老机构,民办养老院费用高,公立养老院又严重不足,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养老之忧”。
服务品质有限是部分公立养老院和大多数民办养老院入住率偏低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单纯表现在吃、穿、住、医等基本需求上,还表现在精神慰藉、身心全面康复诸方面。因而在选择养老院时,老人及其亲属往往比较关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又涉及服务项目、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条件、服务设施等方面,而目前一些养老机构相对养老需求来说,服务内容简单、服务方式单一,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标准化水平不高、设施条件较差、服务设备陈旧、活动空间狭小。此外,管理机制滞后、人浮于事、责任心不强、工作表现与收入和奖惩挂钩不紧、市场意识不强等弊端也阻碍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是当下很多养老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其一,入住率不高导致经济上入不敷出。收费太高,老人住不起;收费太低,机构难以营运。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原因很多。例如,地理位置偏远,硬件条件有限,服务水准不高,医疗等配套不足,收费偏高,品牌没有形成导致公信力低下。随着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养老院,各种养老机构发展很快,但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的养老院,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其二,电费支出较大。根据有关部门此前规定,养老院的电费应该按居民用电价格收取。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养老机构应得的用电优惠无法享受,由此给企业运营造成极大的经营压力。以北京郊县某老年公寓为例,由于该公寓采暖均使用地源热泵,耗电量过大,一个月仅电费支出就30多万元,一年就是300多万元; 其三,经营成本较高。老年公寓运行成本比较高,除了能源成本以外,人员工资占很大比重;其四,最困难的当属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占机构养老大多数的“民办”,其经营的压力最大。
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单一,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调查发现,我国有近一半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
机构养老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老年人难以适应机构养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家的感觉和自由。机构护理的问题是缺乏亲情。这意味着,离开亲人的老人们必须适应护理机构孤独而标准化的集体生活。通常,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的15天是非常关键的适应期,也是机构养老中断的高发期。不管是对老人还是对家属,15天都是个坎儿。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是全社会所有老人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根据老人心理健康的特点,在老年照护中给予其必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是当前提高和完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老年人将占到19。6%,近4000万。假定按照1∶4的护理人员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只有2万左右。不仅如此,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员周转率高达100%,个别老年公寓甚至高达140%,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农村养老机构的非规范发展:众所周知,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养老危机深刻。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谋生打工,农村中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日渐多了起来。于是,居家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些民办养老机构在农村应运而生。
中咨网(http:///)研究部总结:促进机构养老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全社会都要树立科学的大养老观和积极的老年人生观,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给生命以欢乐,给岁月以价值。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条成本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场化结合的养老之路。解决目前机构养老面临的各种挑战,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市场、社会应共同努力,借助市场化手段,构建以“公有民办”为基础,以“民办公助”为主体,以市场化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机构养老体系,为各类老人有效率地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不同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瑐瑧。我们认为,机构养老健康发展,需要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建立老年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并重的机构养老观。成功的机构养老要实现机构养老居家化、宜老化、品质化和人文化四大目标。首先在居住环境上,要实现“机构养老居家化”目标,让老年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养老机构有“家”的感觉和温馨氛围,老年人才能“内安其心,外安其身”,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安养”目标,保证其养老品质。其次在环境设施上,要实现“机构养老宜老化”。安全、方便和舒适,养老机构的环境设施要尽量做到“老年友好”,如无障碍设计。再次在服务品质上,要实现“机构养老品质化”。机构养老要追求“品质养老”的境界。有品质的养老机构一定要提供专业、规范的养老服务和产品,小到提供可口的饮食,中到提供个性化的医养服务,大到提供多化的精神关怀。最后在精神归属上,要实现“机构 养老人文化”。“文化养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心灵、情感和精神需求,国外称之为身-心-灵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老有善终。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引入是对老年人生的终极关怀,既是对老年人生的尊重,也是对老年生命的关怀。
第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是机构 养老发展的方向,重点要突出发展老年护理院。在老年护理院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原则有:(1)安全原则。失能老人需要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安全的照护体系的双重保障。(2)康复原则。老年护理的目的是尽量摆脱失能的状况,恢复自主自理的能力。(3)尊严原则。失能老人往往自卑,因为失能而成为不能主宰生命的弱势群体。但对这类老人的尊重和体谅是不可或缺的,是非常必需的。(4)
舒适原则。老年护理要尽量帮助老年人摆脱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辅之以器具支持。(5)安心原则。这是最高原则,让老年人心有所属,安心度过最后岁月。
第三,鼓励多元投资,扩大机构养老规模,发展旗舰企业,延长养老产业链。我国除应鼓励国内私营企业兴建养老机构外,还应鼓励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兴办养老机构。建立产业联盟,资源共享,实现各地区无差异、无障碍养老。
第四,政府和机构要共同探索双红利导向型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老龄产业是慈善产业,也是道德产业,养老机构可以理解为“社会企业”,收获的是道德红利(即企业品牌和社会效益)和商业红利(即市场利润和经济效益)。老年保险方面应该有新作为,努力降低机构养老的生存风险和养护风险。对不少保险公司来说,70岁以上老人是不纳入意外伤害保险范围的,而入住养老院的却大多在此年龄段。政府应该鼓励保险行业多做老年公益事业。
第五,养老的机构支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要“三结合”。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并不意味着儿女 就可以卸下赡养父母的责任了。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是养老职能的转移,而非养老责任的放弃。家庭对于老人的精神赡养功能是养老机构所不能替代的。配偶、儿女、孙辈和亲戚朋友的探望和嘘寒问暖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亲情支持或朋辈友情支持对于提高机构养老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性,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满意度,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社会志愿者对提高机构养老的养老质量也有实际的帮助。
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品质服务体系内含着相同的价值追求,亲情化是人文目标,福利化是社会目标,专业化是行业目标,社会化是机制目标,这“四化”是品质养老的可靠保障。机构养老的亲情化比人性化的提法要求更高,这是很难做到的,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就是要赋予机构养老或者社会化助老服务一个“精神赡养”、“亲情滋养”的功能,老年人首先是人,有人格尊严,要得到尊重和敬爱。机构养老的亲情化是说让老年人享受到亲情关爱,保证老年人的人格尊严和生活质量。说白了,就是“机构养老居家化”,老年人能享受到亲情之乐、家庭之乐、儿孙之乐。
第二篇:养老机构分析
一、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1、中国老龄化情势严峻,养老资金与养老服务机构缺口巨大
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5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社会影响已经凸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政府建设的福利性养老院难以满足需要,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
据民政部测算,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市场需求是8000多亿,现在仅满足基本需求在1000亿左右,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披露研究结果认为,目前中国养老金缺口则高达1.3万亿。
2、养老观念的转变让异地养老成为当今老年人的重要选择 ?
老年人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老人成为“空巢家庭”的现实和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旅游养老、异地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3、老年消费者具有可观的购买能力,养老产业蓄势待发?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亿元,到 2020 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而老年人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巨大的现实需求与长期的未来需求和极度缺乏的市场供给之间产生的矛盾,使养老旅游度假区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具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的项目之一。
二、养老旅游政策解读
1、社会化养老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会养老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对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加养老项目信贷投入,提供优惠利率,给予贷款贴息等。
2、各地政府也充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养老服务业支撑政策,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出台了优先供地、税费减免、床位补贴、培训支持等措施。
三、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分析
我国养老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1、候鸟式养老模式
候鸟式养老是中国发展较早的异地养老模式,主要有海南岛的冬季养老基地和北方滨海地区的夏季避暑养老基地,在成都、武汉等城市周边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有所分布。还出现了连锁发展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置换等模式优化,使老人有机会进行异地旅游、疗养。客户以健康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主,优点是环境优美、灵活性强,缺点是季节性强、便利性不足。
2、居家式养老模式
以养老和地产结合的居家式养老模式,与其说是养老度假,不如说养老主题地产更为贴切。居家式养老往往以养老住宅、养老别墅等地产大盘的形式出现,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周边居多,但大部分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均只是“养老住宅的提供者”,还没有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者”。
3、疗养型养老模式
疗养型养老度假模式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康复疗养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体检、老年特色疾病的照料看护、病愈的康复疗养等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身体健康欠佳和对健康格外关注的老年人为主。该模式能够提供高收益的附加服务和衍生健康产业链,对
医疗康复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也较高。
4、立体化养老模式
以北京太阳城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养老度假模式,包括住宅、老年大学、购物中心、酒店、医院、康体娱乐等多种业态,在盈利模式上“居家养老住宅销售+养老地产持有经营+综合性商业租售运营”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是一个以养老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该模式综合性强、面向群体广、配套服务完善,但投资规模大、对开发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要求比较高。
5、农家休闲养老模式
农家休闲养老是一种候鸟型、旅游休闲型相结合的农家寄养式异地养老模式,代表有崇明岛农家养老和浙江天目山农家养老项目,老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寄养在农户家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形式,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
五种模式在产品特色、目标群体、盈利模式上有所差异、各有所长。前两种目前较为普遍,竞争较为激烈,后三种则刚刚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四、养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策略建议
根据区位交通、发展环境、场地规模、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选择适合的养老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做好“四个结合”,即:
1、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结合专业化是指大到旅游度假区的功能规划与项目设置,小到卫生间、马桶、淋浴、呼唤设施、室内颜色等细节的无障碍设计,无不深入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老年人提供身心照料。综合化是指养老旅游度假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和乡村旅游、健康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镇等有机结合,既能够扩大市场目标群体,开展多元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又能够让旅游度假的老人能够和年轻人保持接触,保持身心健康。
2、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依托养老旅游度假区较为完善的养老配套,适当开展公益福利性的非营利性养老项目,是企业回报社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而将医院、老年大学、休闲娱乐中心、福利性养老院等综合养老设施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独立运营,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采取“公助民办”的方式,降低开发运营成本。
3、地产销售与多元经营的结合从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实践来看,单一的持有经营模式由于投资大、回收期短、运营成本高,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养老度假与地产开发联姻,从而快速的回收资金,为项目的正常运转和持续经营缓解资金压力,是经过实践检验较为成熟的模式。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开发多元化的养老衍生产品,从资本运作、金融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突破,建立综合性的盈利模式。
4、自主经营与合作经营的结合建议开发商在一些医疗、康复等专业性强的领域,应该引入相关专业结构经营;对养护型的社区服务、老年商业与休闲娱乐服务,则可以根据企业能力和战略灵活采取自主经营或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的模式。
第三篇:我国绩效考核困境与对策研究(模版)
姜晓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姜晓萍,马凯利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个成员的资源来提高组织绩效,公务员绩效考核便是适应刺激反映模式而采用的一种有效人力资源开发手段,即通过提高成员的绩效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目的。
公务员绩效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依据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所属公务员的工作成绩、能力、态度等进行的考察和评价的活动。与企业等私人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相比,公务员绩效考核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考核的法定性。指对公务员的考核须以国家公务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由法定考核主体依法定程序进行考核。《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五章专门对公务员考核的主体、内容、方式、程序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例如,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实施考核的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在考核时设立非常设性的考核委员会或者考核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再如,第二十四条对考核程序做了规定,“考核先由个人总结,再由主管领导人员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的意见,经考核委员会或者考核小组审核后,由部门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
二是考核标准的多样性。私营部门的绩效考核通常将效率、效益作为衡量员工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但这一原则在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则行不通,也是不适当的。因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宗旨与私营组织的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私营部门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公共部门的宗旨是维护公共秩序,促进公共福利,其绩效往往承担着政治统治、经济效益、社会公正、道德教化等多重责任,也导致了公务员绩效考核标准的多样性。人们往往不能简单就行政效率和成本一收益比率来判断公务员的绩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考核对象的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从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衡量,以保障效率、效能、公平的有机统一。
三是考核过程的社会参与性。公共部门并非一个可以脱离公众而存在的封闭系统,它与公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并时刻保持着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可以肯定的是:公众深受公共行政之影响,并经常处在与公共行政管理者的互动之中。”[1]同时,现代政治文明也日益将公众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提到了新的高度,故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不能回避公众的参与。也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社会各界参与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实现公众的监督权。这种参与不仅体现了现代政治民主化理念,引导公务员由对领导负责转向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同时也促使考核走向更加公开、公平的有效机制。
四是考核的公开性。虽然公务员绩效考核仅仅是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行为,但政府行为的公共性以及透明政府的理念推动了考核向社会大众的公开化。作为私营组织的绩效考核则完全没有这样的义务。
一、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特性决定了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难度,尽管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探索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创新,但具体在公务员绩效考核方面仍存在很多困惑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功能失效
一般认为,公务员绩效考核主要有四种功能:评价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和监督功能。[2]而激励功能被认为是其核心功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即最大可能地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激励几乎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任何一种无绩效任命和晋升都会使有能力的雇员产生受挫折感,对于那些惯以恩赐或裙带关系方式任命人员的组织而言,想把优秀人员吸引进来是很困难的。”[3]因此,无论在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激励功能的失效也意味着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的失败。
我国当前各级政府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的最大问题即是激励功能的失效,也就是说,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走向了形式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公务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平均主义倾向。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缺乏激励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当前的大部分政府部门中,奖惩不明显,“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致使组织内部如同一潭死水,缺乏活泼的竞争局面。
其二,个人绩效等级与其对部门绩效的贡献率不对应。在人员绩效考核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致使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对组织的贡献率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成绩显著的公务员在绩效考核结果中得不到有力的体现,这种状况很容易挫伤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人为因素左右考核。即考核结果缺乏权威性,容易受到领导意愿、人际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干涉,不能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例如,考核对象的求情、上级领导的所谓“指示”等都有可能使考核的结果发生更改。如果采用这样的考核结果,将会严重影响工资分配、职位晋升等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使绩效考核失去应有的激励效用,最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助长“重视拉关系,轻视干实事”的反向激励现象。
2.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绩效考核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要求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保持信息的相对对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但在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人事部门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通常都是在不公开、不沟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考核就很容易产生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考核结果的失真。
现行的考核方式是人事部门将个人的绩效考核表下发到每位公务员手中,先由个人作出自我鉴定,然后交由直接领导作出综合评价,最后再将考核结果通知被考核人。这一过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换,也缺乏信息的公开透明,被考核者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接受考核主体的单向评价。也就是说,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中,考核主体掌握的信息量远远大于被考核者所知道的信息。这种沟通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但容易造成对考核结果的误解和分歧,而且也容易导致考核的不公正和腐败的滋生。
3.考核指标的粗糙化
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考核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考核指标应力求细致、量化、全面,避免粗枝大叶,因为那样容易给考核主体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主观臆断成分加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一直沿用了建国初期的干部考核体系,即从“德、能、勤、绩”四个维度进行考核。但维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指标才有意义,否则,考核容易陷入“假、大、空”的困境。我国现行的这一考核指标体系的主要缺点就是指标设计的粗糙化,即缺乏细化的指标设计,定性有余,定量不足。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职位种类繁多,职务层级复杂,所以公务员考核的标准要达到公正、合理、科学,如果不能对各个维度进行充分细化与具体化,以此适应各个层级的各类公务员,就会导致考核结果的粗糙、模糊。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中规定的“德、能、勤、绩”四项标准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绩效测评标准过于笼统,虽然有的部门出台了一些细则,但由于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差异大,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无所适从。过于笼统的考核标准往往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严重损伤了考核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4.考核手段的单
一、陈旧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现代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办公自动化(OA)、现代交通与通讯手段等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也改变了政府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方式。这些变化都要求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然而,我国现在的绩效考核手段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上,极大地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效率和质量。正如周志忍教授指出的:“我国的绩效评估还处在原始的手工业水平上”[4]。
二、影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原因分析
1.体制性障碍
制度往往被认为是绩效考核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这不无道理,因为它是构建各种人事工作的平台和基础。在我国,影响公务员绩效考核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公务员管理权限的过分集中和政事统一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党管干部是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党的一元领导,这就很容易产生一把手管人的权力过大。由于缺乏对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人事管理工作不是通过合法、民主、科学的程序进行,而是凭着一句话、一个指示、一纸公文得到解决的。领导用人权的过分集中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有竞争才有活力,组织中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但过分集中的权力打破了人才同台竞技的平台,任凭领导的意愿确定人才的优劣和功绩,形成了“人人跑关系,挣表现,忽视工作绩效”的现象,使组织的竞争机制瘫痪。
根据管理学原理,将表达政治意志的政务类公务员与执行政治意志的事务类公务员统一管理固然有诸多优点,如政治意图可以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得到忠实贯彻,政令统一等。但不可否认,这种政事统一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利于公务员管理的因素,尤其给绩效考核带来一些困难。政务类公务员担负着政策制定,掌舵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等战略任务和政治目标,而业务类公务员则从事微观层面的管理和技能工作,因此,他们的考核目标、内容、方式、标准都应区别对待。否则,就会给考核带来一定的混乱,达不到有效考核的目的。
2.公务员绩效的价值多元化
造成公务员绩效考核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组织本身的价值复杂化。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区别,政府组织具有多重目标,除了经济的发展外,贫困、道德、教育、文化、治安、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政府组织所努力的目标,公共项目和服务的受益者与目标都是多重的,项目的结果可能对某些受益者是积极的,而对某些顾客却是消极的;或者目标的某一方面可能已被认识到,而另一方面没有被认识到,这就决定了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的绩效也是复杂的、多元化的。
公务员作为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就要实现政府的多重目标,而政府绩效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公务员绩效的复杂性,公务员绩效既包括技术层面的技术绩效,也不能忽视政治上的正确性,必须注重政治绩效,又要保证良好的社会形象,不能无视社会绩效的存在。因此,公务员绩效自身的价值复杂化导致了公务员绩效标准制定的困难化,扩大了绩效定量分析的难度。
另外,对于政务类公务员来说,个人的绩效考核有更多的不可测变量。因为,政府机关是具有社会公共服务性的组织,其个体绩效的体现对政府群体和社会整体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且反映周期长而且不显著,测算甚为困难,考核工具与考核标准都很难确定。有时考核主体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官员的绩效往往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比如公众和官方就很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冲突,这些都会给考核带来很大难度。
3.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每一个活动着的政治体系里,都存在着一种有秩序的主观性的政治领域,它使政体有了内容,机构有了规矩,个人行为有了社会联系。”[5]政治文化对于推行现代绩效管理以及进行公务员绩效考核成效也是有极大的影响的。较之西方国家的法治社会、市民社会、民主理念,由于两千多年来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专制思想、集权思想、人治思想等,以一种超常的历史惯性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以至我国的政治文化环境有着明显的人治管理、人情社会、感性等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官本位风气;二是官利一体化。这也是不利于现代公务员绩效考核顺利进行的重要主观因素。
我国历来是个“人治”色彩比较浓厚的国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法治基础比较薄弱,这给我国政府部门实行绩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当前政府中的官本位思想、机会主义、平均主义倾向就是“人治”观念盛行的表现。在“人治”浓厚的环境下,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的影响是很大的,人情关系、主观臆断往往取代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而成为左右考核的主要因素,而工作绩效、科学考核、公众评价、法治管理等现代绩效考核理念难以深入人心。这样一来,我国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一直徘徊在比较低的水平,难以有所突破。
4.公务员绩效的产品特性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这也是所有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共性。而公务员的工作成果通常都是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得以表达的,因此,基于公共产品的这种固有特性,对这种不具有可比性的工作绩效进行准确地评估变得困难重重。企业员工的工作由于具有可见性和可比性,能较容易地比较优劣;而政府公务员的工作则很少具有与其他公务员相比较的特点,从而给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带来了一定困难。
公务员绩效评估的另一个难点还在于其在组织绩效中的产品形态难以把握,公务员的绩效不像企业员工生产有形产品那样具有可见性和终端性,它们往往不具有独立价值和可见性。一个公共项目通常是以政府部门名义完成的集体行为,个人工作只是部门工作的一个无形的组成部分,通常离开整体无法准确测量具体个人在组织绩效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贡献率。例如,很难准确衡量某个公务员在一次扫黄打非行动或一次基层调查研究中所完成的工作绩效是多少,或者有他无他会是怎样的结果。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对策探讨
1.实行公开考核,促进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互动
实行公开考核是建立民主考评机制的前提条件,要做到公开考核首先要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公示制度、告知制度。即要求考核的过程和结果都要及时对内对外公示,整个考核过程应是在各方面的监督之下进行。比如考核主体的参与人是谁,考核的程序如何进行,考核的指标如何确定,考核结果怎样,考核的救济途径是什么等都应该向考核对象和社会作出详细的公布,以促进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互动,保障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引入“360度考核”模型,建立民主考评机制
“360度考核”模型也被称为全方位考核或多重考核,是近些年来在企业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员工绩效考核模式,它是指由被评价者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对被评价对象了解、熟悉的人,不记名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被评价者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专业人员向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以帮助被评价者提高能力、水平和业绩的一种考核评价法。其本质就是在组织中实行多重考核,以全方位、多视角对组织中的员工进行评价,从更多的信息渠道增强信息的可靠性与可信度,使组织成员的绩效考核趋于科学、准确。
政府的公共性质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其绩效评估不能仅由自身来进行,社会的反馈和政府工作的社会效果都需要来自政府外部的考核主体的参与,因此,引入“360度考核”模型,建立民主考评机制十分必要。这便要求考核主体不仅包括公务员的自我评估、上级领导的评估、同事的评估,还应当引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对象即社会公众的评估,逐步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的考核制度。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定期了解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然后将其转化为公务员的工作绩效,最终以此作为对政府绩效评价的依据。对政务类公务员的工作评价主要以本届政府的政绩和人大的表决结果为依据。比如,公众对政府哪方面的工作较为满意,哪些不满意,都可以在政府相应部门和公务员个人的工作绩效上得到体现,这一点尤其适合于政务类公务员。这可以使公务员不仅对上级机关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形成人民监督和上级监督相结合的绩效推动机制,从而建立让老百姓高兴和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业务类公务员则根据明确的职位规范,主要以完成本职位的工作实绩和上级与社会的评价为依据。
3.构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尤其是对政府行为的绩效评估,没有制度保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在我国,党管干部原则不应简单理解为执政党直接管理、任用政府公务员队伍中的各级干部。党管干部原则应体现为党确定人事管理的大政方针,党管高级干部,党管政务类公务员,党通过特定机构间接管理业务类公务员等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制度创新,建立一种适合我国行政体制的、相对明晰的政务官和业务官分类制度,探索对不同类型公务员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证政务官和业务官的分别管理,改变当前这种“政事一体”的混合管理所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例如,政务类公务员严格按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公开监督;业务类公务员严格按照公务员法规进行管理,接受行政首长的领导和监督,实行常任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免职或处罚。
当然,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体实际,不能照搬西方的两官分途而治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我们应该在党的一元领导体制下,探索政务官与业务官的一种相对模糊的分离模式。比如,通过法律保障业务官的常任,使政务类官员不能随意干涉业务官的一部分权利,防止像嘉禾事件中那种地方政府一把手随意解雇数百公务员的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的霸权行为。
4.建立标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首先应充分考虑政务类与事务类公务员之间的本质差异和管理需求差异,确立不同的考核维度。政务官的绩效主题以负责、公正、最大限度满足民众的利益要求等为核心;事务官则侧重工作效率、政策执行力、工作态度等维度的考察。
其次是建立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定量化的指标比较明确,便于比较,客观性强,更有说服力,所以应该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时以标准化的量化指标为主。与企业员工的考核不同,公务员的工作绩效由于目标多元,产品复杂而具有较大的伸缩性,难于进行完全的客观量化,所以一般采用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但主观指标的设计并不意味着只要原则性的指标就可以了,主观指标同样应该进行标准化的设计和量化。例如对工作态度的考核,可以将其细化为工作纪律性、协作性、积极性和责任心等;对工作能力可从文化水平、业务知识熟悉程度、岗位经验、表达力、理解力等方面进行细致考察。
西方国家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量化指标,且已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指标模型,对我国的指标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英国在公务员年终考核指标报告中明确列出了评价文官工作表现的十个考核项目;日本的考核的内容有四个大的方面:工作、性格、能力、适应力,每一项都有细化的指标。这种考核的标准化做法,有利于实现考核的科学化、现代化,减少主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5.采用现代考核手段
考核任务的繁重、复杂使得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心理学等手段进行公务员绩效考核变得越来越必要。例如利用Internet进行的民意测验,公众反馈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及时收集民众对本部门公务员的总体绩效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通常都可以作为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加以利用。再如,相对比较法也是在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考核手段。相对比较法是由评估者对每一被评估者与其他被评估者一一对比,两者之中优胜者为“+”,较差者为“-”,最后根据比较结果得出每个组织成绩状况,按“+”号的多少进行排序。
另外,一些西方国家所采用的一些使用成熟的考核方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例如英国采用的因素三级法考核公务员,即事先制定考核报名表,依表内所列因素与标准分别加以考察,决定其优、中、劣。美国采用人员比较法,即预先设定几项因素,各项因素分为不同的等级尺度来对考核者作出判断。[6]还有一些国家采用因素臆断法、图表测度法、浦洛士考绩法等
第四篇:我国网络电视台的经营困境与发展对策
我国网络电视台的经营困境与发展对策
网络电视台是我国传统主流电视媒体进军互联网,实现台网融合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经营特点体现在:传播快捷,选择灵活,保存长久,即时反馈和互动分享。从产业链、内容生产、盈利途径三方面分析网络电视台的产业运营情况,其目前存
在的困境主要是:资金缺乏,版权购买成本昂贵,界面缺乏个性,内容复制,商业模式模糊以及与视频网站存在矛盾,其未来发
展对策是:发挥主流媒体舆论阵地作用,开发新营销渠道并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同时整合优化区域间优势,实现国家网络电 视台与民营视频网站的竞争与合作。
2009年岁末,“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开播,上 海文广传媒、湖南芒果TV、安徽网络电视台也相继成立运 行。随后,我国各级电视媒体纷纷尝试与网络联姻,多家省 级电视台推出网络电视台测试版,这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应 对国内外视频网站冲击,赢得网络话语权的一次重大行动。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电视台的经营特点、运营 模式及现存困境的分析,来探讨其未来发展对策。一、我国网络电视台的经营特点与运营 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更多年轻受众的注意 力从传统电视转向网络,所以从开播之日起,网络电视台就 以台网融合的优势占据有利位置,受到广泛关注。1.我国网络电视台的经营特点(1)快捷性传播
网络电视台突破了传统的电视传播受地域的限制,网 络连接了整个世界,受众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无线网卡就 可以收看电视直播节目,甚至“用一台手机和一根数据线就 能开始影像的记录和分享”⋯,而无需坐在电视机前被动地 选择频道,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2)灵活性选择
传统电视观众只能根据电视台的安排来收看节目,信 息的冗余使得大量时间被浪费,而网络电视台的受众可以 依据自身需要,在线点击选择喜欢的节目观看,并可任意快 进或回放,选择性大大增加。(3)长久性保存
网络电视台弥补了传统电视受观看时间限制的缺陷,用户遇到感兴趣的节目可以通过网络保存起来以后观看,实现了永久性保存。(4)即时性反馈
传统电视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后,须经过繁琐的市场调 查后才能收到反馈信息,而网络电视台运营商在用户点击 观看节目的同时即可通过其点击三维图像的次数得到反馈 信息,自动完成市场分析。(5)分享性互动
网络电视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用户不仅 可以针对正在播放的节目或影视剧进行在线讨论,也可与 电视台人员进行互动,甚至上传自制视频,与他人分享,实 现了分享性互动。
2.我国网络电视台的产业运营
媒介产业运营是媒介以生产媒介产品为始端,通过各 层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媒介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 值,以谋求产业的整体效益。(1)产业链
媒介产业链是指媒介产业通过产业链与其他产业有机 结合起来,实现媒介的产业化经营。我国网络电视台的产业 链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产业链由组织管理、节目制 编播、系统监护三部分构成;外部产业链包含技术设备提供 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用户。以CNTV为例,内部组织管理 由中央电视台的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对电视台运作进行方 向性指导,保证整体有序运行;制编播部门将央视节目整合 后重新编排,制成新的节目视频供用户在网站上收看;系统 监护部门由央视分派工作人员,负责电视台日常的硬软件 设施,确保网络信息正常运转。外部的技术设备提供商即央 视的技术合作商,为其提供硬软件设施,如制编播设备、远 程操控设备等。平台提供商为中国电信运营商,为其搭建网 络平台以保证电视台的节目能通过网络输送给用户,它是 运营商与用户的桥梁和纽带。14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1期(2)内容生产
内容生产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网络电视台运营 商为用户提供视频节目、新闻信息、论坛、游戏等内容。如 CNTV提供影视剧直播点播,进行重大赛事直播,同时开放 论坛、上传视频等互动平台,针对热点问题与用户互动,目 前已推出新闻台、体育台、爱西柚等10个产品。上海BBTV 凭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的节目资源,提供10个SMG电视 频道以及8个广播电台全天候节目的直播点播服务。3.盈利途径
网络电视台与其他媒介形态一样,在承担社会责任的 同时也需要盈利以维持生存与发展。其目前的盈利途径主 要有网络广告、版权运营、网络游戏和活动营销。网络广告是网络电视台的主要盈利途径,各家网络电 视台的广告表现形式各具特色。CNTV在网页左右侧放置 图文广告,在节目播放前后插入10秒左右的视频广告。芒 果Tv的广告分为页面和视频两类,页面主要是页角处的 按钮广告,视频类广告分为前贴、背景等,其广告投放品牌 主要集中在网络零售商领域。版权运营是网络电视台制作 视频节目和影视剧,拥有版权后将节目卖给别家媒体。目 前,芒果rv依托的湖南卫视已经自制了多部节目和影视 剧,实现版权所有。《金鹰访谈》已在湖南国际频道播出,成 为由网络反向电视输出的节目。在网络游戏方面,CNTV与 国内网络原创游戏资讯节目《第一游戏》合作,每周为游戏 玩家提供国内外新鲜游戏资讯及游戏产业内部大事件等。芒果TV现有“网球宝贝”和“芒果仙侠传”两个游戏产品,采取道具收费的赢利模式,并推出独立于金鹰论坛的游戏 论坛。为吸引用户最大程度参与,各网络电视台运营商都进 行活动营销,通过营销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如安徽网络 电视台适时推出玩游戏抽奖送礼活动,以吸引游戏玩家的 加入。
二、制约我国网络电视台发展的因素
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的传播特性使我国网络电视台在 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与国外相比起步晚,没有现成的 照搬模式,在具体发展中遭遇到一些现实困境,还停留在由 传统主流媒体向新的传播领域延伸的有限探索中。1.缺乏资金,购买版权的成本昂贵
虽然网络电视台比民营视频网站更具有资金优势,但 对于其自身长远发展来说,资金却还远远不够。目前建设网 络电视台需要高昂资金,包括购买硬软件设备,招聘人员以 及网络宽带投入,这些都不是即刻就能完成,而要积蓄大量 资本和资源才有可能实现。许多地市网络电视台由于资金 压力不得不放弃购买关键技术设备,导致其页面图像模糊,节目播放不流畅。
版权是网络电视台未来的竞争核 fl,,安徽网络电视台 142 总监曹琴说过:“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资金和版权。”⋯ 目前网 络电视台和民营视频网站都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为获得 收视率,竞相以高价购买影视剧版权,导致热门影视剧网络 版权的价格不断攀升,造成网络电视台运营商购买版权的 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压力显现。2.界面缺乏个性,内容存在复制现象
我国网络电视台的界面普遍缺乏个性,内容被大量复 制。国内多家网络电视台的界面与普通网站没有多大区别,台标和文字标题下加入大量文字和动态广告,虽然板块名 称与普通网站相比颇有创意,但其中的内容却也是无二样。从中央到地市级网络电视台的生产内容大多复制截取自母 台,很少有创新性自制节目。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大部分 节目都是摘取母台,并且和其他新闻网站一样将大量文字 内容复制后放置于页面,无法突出网络互动便捷的特色。3.商业模式模糊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称,国内99%的视频网站都处 于亏损状态。[3】而作为我国视频网站主力军的网络电视台 至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其从 运营商到客户端整个产业链的构造有许多欠缺,主要表现 为:定位不精准导致用户黏度不高;广告投放不准致使与广 告商合作艰难;版权与付费的冲突等。如CNTV定位于“全 功能”服务,包含政经文娱等各个方面,本意将所有受众都 吸纳进去,但事实上效果相异,因为其只注意到受众定位的 宽度而忽略了精准度。类似的还有山东、江苏网络广播电视 台等,节目花样百出却很难增加用户黏度。
另外,由于广告投放类别受到网站定位的制约,所以广 告能否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模式或能否影响受众并促使其购 买产品,实现与广告商的合作共赢,这是仍需探讨的问题。付费是我国电视行业由来已久的问题,即使争取到版 权,运营商也必须通过向用户收费将版权成本收回,而近期 发布~(zolo中国网络视听产业报告》指出,40%的用户表 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付费观看视频内容”,两者的冲突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与视频网站存在矛盾
网络电视台与民营视频网站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受众 的争夺和版权上。国家网络电视台目前缺乏对受众兴趣的 调研,广大年轻受众喜欢的热播剧只能通过民营视频网站 收看,其与网络电视台分流受众,争夺市场,导致网络电视 台不可避免地失去年轻群体,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从传播 模式看,以优酷、土豆为代表的视频分享模式由于版权问题 而逐渐边缘化,以正版视频为主的网络电视台将代替以 UGC为主的视频分享成为主流的传播模式。【4】由于网络 电视台进军,民营视频网站不得不摒弃原有盈利模式,花巨 资购买影视剧播放权,其成本远高于盈利所得。网络电视台正面临着民营视频网站的巨大挑战和冲 刘社瑞,杨志秋:我国网络电视台的经营困境与发展对策 击,但运营商更应看到这种挑战带来的机遇,因此,如何发 挥其自身优势,与民营视频网站共同将国内视频市场做大 做强才是未来的关键所在。
三、我国网络电视台未来发展的策略近些年网络的发展为国外视频网站进军中国市场提供 了契机,许多年轻人逐渐热衷于美日韩剧。与此同时,西方 意识形态也不断渗入,造成国内影视剧市场处于尴尬的位 置,这对国家的文化安全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威胁。所 以,网络电视台单纯靠母台寻求发展不是长久之策,要使其 做强做大,就必须克服运营困难,抓住机遇,采取正确发展 对策,使其能够在未来坐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位置,实 现长远发展。
1.发挥主流媒体舆论阵地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电视台的经营管理,维护社会公 共利益
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网络电视台颁发牌照 时首先要求运营商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引导传播社会 主流舆论,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其经营中出现的问 题及时处理。对不惜公共利益唯利是图的违规电视台予以 严厉处罚,使整个管理渠道畅通无阻,保障各方利益的协调。(2)运营商需建立符合网络媒体特点的制编播模式,适 应国际化和社会未来主流群体。
具体说,工作人员要树立起国际竞争意识,以国外视频 网站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制编播到后台维护都要符合 网络媒体的特性,用现代化的网络电视台来重新吸引受众,引导社会主流媒体价值观,增强我国传统媒体的网络话语 权,从而提升国际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协作好,广电运营部门在内容传播上做好“把关人”,保证传播的信 息内容的健康和正确引导作用。记者要搜集用户关心的消 息,报道的内容要能够提高受众的精神素质,坚决杜绝低 俗、媚俗和恶俗的传播内容。
2.开发新的营销渠道,实现多样化盈利。(1)打造垂直视频I'-JP 我国网络电视台目前主要依靠广告营销、版权运营和 网络游戏盈利,这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运营商应 以原有渠道为基础,通过打造垂直视频门户,扩大营销渠 道,在用户服务上做足功夫。“垂直门户”相对传统门户网站 而言,更专注于某一领域,其吸引顾客的手段就是做得更专 业、更权威、更精彩,最大特色就是专一。网络电视台也应适 应内容窄众化和个性化趋势,致力于打造垂直视频j'-j?,定 位于个性化,为特定用户量身制作节目,做最窄众化的传 播,突出其特色以吸引长期用户。网络电视台可以广泛与影 视媒体、投资商、视频制作商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独特的 垂直视频f'-j?,建立丰富稳固的节目资源网络。(2)创新用户体验形式
电视台运营商要仔细分析受众市场,找准用户群体,将 精力放在受众身上,制作更多更高质量的节目,以提高用户 黏性,同时推广战略,找机会挖掘潜在受众。只有不断扩展 受众面,增强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这要求电视台不仅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更要有创新用 户体验的形式。创新用户体验主要表现在页面与内容设计 新颖、广告表现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美国Hulu的网页设计 简单明了,版面整齐,同时设计多样化的广告类别,由用户 选择想要接受的广告信息的类型,如健康、时尚等,这种设 置受到了用户欢迎,也赢得更多广告商的青睐。在国内,上 海BBTV的用户可直接在首页上选择喜欢的电视台频道,视频版块是国内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这就将电视与视频 有效分离,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搜索时间。3.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
我国网络电视台在技术层面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硬 件方面,Youtube拥有18个境外的镜像站点,超过13500台 服务器,带宽超过1000G,可以支持200万以上的同时在线 人数。【5]而我国网络电视台远未达到这个水平,所以,要获 得长足发展并占领国内市场,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这 要求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下足力气,电视台要不断引入先进 技术设备,同时与国内技术厂商合作进行自主研发,开发更 为简便的播放软件,为受众提供更为快捷流畅的视频节目。目前,CNTV已经在成都成立了研发中心,致力于自主 研发视频核心技术,这将为我国视频网站在世界范围内的 发展壮大提供关键技术研发的服务。⋯凤凰新媒体与中科 大洋公司联手推出的U@Media解决方案里包括了内容汇 合、节目制作和播出、VMS视频分发系统等,能够构建真正 可运营的网络电视台。
4.整合优化区域优势,做大做强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区
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占领 和控制市场的能力。现在国内地市级网络电视台已有多家,但受地域限制,只有当地一些少数用户,无法形成较大范围 影响。如果这些运营商能将各自拥有的资源整合优化,联合 起来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打造品牌集团,必然能够扩大地 域影响,争取到更多用户。“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已于2011年8月25日正式开播,28个城市的用户随时可 以在本地收看联合网络电视台和其他子台的直播节目,这 对其他网络电视台建设是一种有益借鉴。
5.促进国家网络电视台与民营视频网站的竞争与合作 国家网络电视台目前正缺乏用户基础,而民营视频网 站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前者拥有版权优势,而民营视频 网站面对只升不降的版权成本费用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合 作是双方未来必然的选择。后者提供特色精品节目的制作
第五篇:关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哈尔滨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研究
哈尔滨人口年龄结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9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62%。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占总人口的1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6万人,占总人口的7.7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2.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哈尔滨市老龄化程度高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按照每年3%的增长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人,2020年达到17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作者通过自己在2007年6月至9月在哈尔滨市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哈尔滨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样本156个,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调查访问。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5份,回收有效率为92.1%。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二是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包括物质帮助、生活照顾、精神慰籍、生活娱乐服务等内容。资料回收后, 对问卷了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二、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
(一)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及“社区是否提供诸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时,有42.3%的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人提供大部分生活服务,另有29.2%的老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服务,只有20.7%的人反映社区内有这种向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项目。在问到“对目前已有的服务效果是否满意”时,48%的老人回答“不满意”,31.2%的老人回答“服务水平一般”,只有20.8%的老人回答“满意”。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大部分是一些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此外,社区养老工作还需要大量志愿者支持,志愿者队伍不仅能充实社区服务队伍,还能使社区服务的水平提高。通过与被调查老人的访谈,有近82%的老人表示只要服务价格低廉,服务全面,就希望接受服务。这既说明了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问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时,只有不到43%的老人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51%的老人反映看病的地方远,就医不方便。当问到“社区诊所里看病有无优惠”时,其中约有75%的老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生小病时,有68.3%的老人选择到正规的大医院看病,只有27.2%的人会就近去社区的诊所。当问到“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是否接受过医生上门服务”时,只有12.5%的老人回答“接受过”,有61.9%的老人回答“没接受过”。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哈尔滨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医疗的基本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较少
在问到“平时有哪些休闲活动”时,有40.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下棋或打牌,有24.5%的老人选择与他人谈话聊天消磨时间,另有18.3%的老人则喜欢独自活动,只有16.6%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问到“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有哪些”时,有4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唱歌或打牌,有21%的老人回答登山。在问到“对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是否满意”时,43%的老人表示“满意”,45%的老人回答“一般”。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老人在社区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社区缺乏必要的组织。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一是因为社区养老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在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方面缺乏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二是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上级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区只拨大约五万元左右的办公费,基本上没有老年服务专项经费。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是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负责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人,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
(一)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制化,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社区养老的职责和要求做出规定,城市的不同社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措施。但是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务必要落实,务必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应加强领导,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是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形式,在本质上是社会养老,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的建设。此外,还要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多方位多层次资金筹集。
(三)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制
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制定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达到对老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方面全面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