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

时间:2019-05-12 18:1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

第一篇: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

严闷卜.加·,.~,.一,.~·.一

第四讲家庭关系

邓伟志刘达临

丫庭生活是复杂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许多问题上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必然反映到家庭内部来,影响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俗话说:“家家都 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吵架不成夫妻”,都体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影响家庭关系诸因素分析

我们所讲的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 交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易于相互帮助,携手前进;但也可能互相包庇,狼狈为好。“胳膊肘往里 拐”,“自家人帮自家人”,都说明了这种情况。

但是。大种相互依存的家庭关系不是孤立的、永恒的,它受着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 些影响,可能对家庭关系起正作用,也可能起反作用。在起正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关 系会得到加强,在起反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关系就会受到削弱和破坏,以致反目成 仇,造成家庭关系的破裂。

家庭关系既受社会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这种对社会的影响也有正作用和反 作用两个方面。正作用使全家团结一致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反作用是坑靡一气,一起 来挖社会主义的墙脚,例如全家合伙进行经济犯罪活动,父亲包庇犯罪的儿子,姐姐替弟 弟窝赃、销赃等。

我们研究家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而的状况,存在的间题,采取什么对策,从而使家庭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方向发展。

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不外乎这几方面:

一、家庭人口多,关系复杂

家庭关系的复杂程度,往往和家庭人口成正比。家庭人口越多,人际关系越复杂。美

国家庭社会学家波沙特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口呀家庭互动定律,用来表明家庭人口数对家庭 关系的影“向。这公式是:nZ歹。

公式中的n是家庭人口数。如果家庭由两人组成,则家庭关系是22一

22只有一种关系,如果家庭由4人组成,则家庭关系是42一

=6,就有6种关系,如果家

庭由6人组成,按公式推算,就有15种关系。

二、政治利容的冲突,政治目标的不一致

政治目标是人们行动的大方向,一家人如果政治信仰不同,政治目标不一致,南辕北 辙,那么家庭关系就很难正常维持。所谓‘大义灭亲”,就是说明政治信仰、政治原则与 家庭关系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家庭关系必然要归于破灭。

三、经济利益的冲突

经济利益是人类最根本的利益。“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方面的矛盾对夫妻关系影 响极大。当然贫而不夺其志、苦而不改其乐的家庭也有,不过这不是普遍的情况。关于经济状况(金钱、权势、地位)对家庭关系影响之大,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商 品的出现而形成的。

经济条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到了一切都商品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到了顶点。《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

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我们的社会脱胎于旧社会,还有许多旧社会的残余;商品 经济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也有影响。一些家庭里兄弟争夺遗产,子女虐待父母,夫妻严 重冲突等间题,莫不与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

四、有关素质的差异

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互相之间接触越频繁,这些差异所产 生的作用就越大。

这些差异主要有:

1、年龄的差异。这是综合性的差异,因为年龄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性格、经历、爱好等各 方面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小一辈和老一辈之间关系难以融洽,老夫少妻也难以恩爱无间。

2、经历的差异。经历影响人的性格和观点。丈夫是苦出身,就倾向于勤俭持家;妻子 是大小姐,就容易大手大脚。父亲从旧社会来,翻身感强,总认为共产党好,新社会甜;JL子是在糖水里泡大的,可能对新社会的一切都不满足。

3、性格、爱好的差异。一个爱清静,另一个要热闹,一个爱学习,另一个爱娱乐;一 个爱吃甜,另一个要吃辣;一个责子严,另一个待子宽等等。

4、文化素养的差异。一个对某一知识领域十分感兴趣,甚至把全部身心都泡进去了,另一个却对此莫知莫觉,双方缺乏共同的语言。

5、生理要求的差异。例如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等。

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有时小差异造成了大矛 盾;有时,差异却会带来合作。对差异的处理办法主要是:

1、存异求同。“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对人对事,包括处理家庭 关系,都要大事不放过,原则问题上决不糊涂,但在非原则间题上的差异与分歧,不妨 “糊涂”一些。

2、“互补”。丈夫性情急躁,妻子心情和缓,这本来是差异,但如果丈夫发火时,妻

子易于忍让,那么就起到“互补”作用了。所以,只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就能化消极因 素为积极因素。

3、“互学”,取长补短。如果丈夫文化高,妻子文化低,丈夫以此嫌弃妻子,那么这 种差异就会损害家庭关系,但是如果丈夫利用有利条件帮妻子学文化,而且妻子也愿意 学,那么反会增加感情。父亲对旧社会感受深刻,儿子对新社会观察敏锐,父子互学,交 换看法,也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发展。

五、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历代 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伦理道德观念来维系家庭的稳定,从而保持他们的统治。我们这个社 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既有新事物的发展,又有旧事物的残余,在家 庭关系问题上就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种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相互斗争。伦理道德观念对家庭关系影响极大,这种影响往往会抵消或超过政治经济因素的影

响。例如,政治信仰的分歧使家庭关系濒于破裂,但是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却可能使这个家 庭关系勉强地暂时维持。经济利益的矛盾冲击着家庭关系,但是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可 能使矛盾圆满解决。党的十二大号召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 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 容,我们一定要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起积极作用。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我们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婚姻关系的建立

探讨夫妻关系,主要是探讨婚姻关系建立以后的状况。但是,要探讨这种状况,不能 不追溯到婚姻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如果婚姻关系建立的基础比较牢固,则婚后的夫妻关系 就比较容易保持正常,否则,夫妻关系就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有的时候,甚至结婚时 就埋下了日后离婚的种子。

婚姻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个基础应该是爱情。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 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 德”孙:么究竟什么是爱情呢?一般说来,爱情是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的一。J;,、种。

情,是人们在生理上发育到青春成熟时期,人对异性的需要,同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 对象之间发生联系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类两性关系之间是否以爱情为基础,是人 所以异于动物的地方。人类有需要异性的自然本能,但是人类是最社会化的动物,人对 异性的要求不是以直接简单的自然方式来进行,而是以社会方式来进行的。动物当着性欲 冲动的时候,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一个异性都可以交配;人就不能简单到这种程度,人类 配偶要按照婚姻制度的规定,要建立爱情生活,要有家庭组织的形式,而且要受一定的法 当前还存在一个问题是,选择对象过分要求对方的经济条件。

经济上的矛盾会影响家庭关系。但不能把它看作主要的、唯一的条件,把“爱情”商 品化。

真正的爱情能战胜一切困难,而用金钱堆积成的“爱情”则十分虚假。一百多年

前,燕妮抛弃了极其优裕的生活条件与马克思结婚,甘愿一辈子贫穷撩倒。他们生下的孩 子因为营养不足而夭折了,有时连订报纸、买邮票的钱也付不起,但他们一辈子相亲相 爱,因为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上的。现在有些人找对象往往贪图对方的经 济收入、家庭富裕、有房子、能解决工作调动、能出国等等,这些动机是很不高尚的,这 种“爱情”是很不纯洁的,这种婚姻是难以幸福的。

二、婚姻关系的维系

男女双方缔结了婚姻关系以后,就是要把两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手携手地一 起走过人生漫长的道路。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的道路上并不都是玫瑰花,也有坎坷,也有荆棘。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夫妻双方难免要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婚姻冲突指 的是夫妻两人在愿望、态度、情操和行为方面矛盾的表面化。婚姻冲突分为两种形式,一 种是一般性的,如不满、口角、谩骂、打架等。另一种是破裂性的,如遗弃、离婚等。婚姻 冲突的原因也有两种,一种是原则性的,如政治态度的相背;另一种是非原则性的,如性 格气质的差异、对经济的安排、对待老人与子女的方式方法等等。

如前所述,如果婚姻建立的基础好,则婚后矛盾就少,即使发生冲突也易于调适。同 时,夫妻共同生活,使婚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还要有个正确的态度,要有一个共同守 则。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根据他们夫妻相处几十年的实践,参酌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 事例,提出处理夫妻关系要做到,’j、互”,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 谅、互慰。这勺、互”就是家庭社会学理论中所指出的在夫妻人格发生互动的前提下达成 调适的婚姻。t’j又互”也是我们今天家庭生活中调适婚姻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点。“八互”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更主要是感情问题,态度间题,道德品质问题。夫 妻关系,往往是窥见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有的人在单位里表现“进步”,在夫妻关系方面 却往往会表现出他的本质与真面目。

三、婚姻关系的破裂

婚姻关系的破裂,如遗弃、离婚,是婚姻冲突恶性发展的结果。对此需要作些理论上 的探讨和分析。

近几年来,社会上离婚事件有所增加。有些同志忧心忡忡,把离婚数的增加看作是道

德水平下降、社会风气败坏的一种表现。有人甚至归咎于新婚姻法,认为新婚姻法第25条 规定的夫妻“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给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这 种人朝秦暮楚,就可以以“感情确已破裂”作为任意离婚、玩弄异性的“正当理由”了。这些问题涉及到对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应该怎么样看。

1、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

前面讲过,婚姻关系的破裂是婚姻的冲突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不可调适的结果。冲 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冲突令人同情,有的冲突要受谴责,但是不管怎样说,如果 感情破裂确实难以弥补了,男女双方再在一起生活是莫大的痛苦,那么离婚是理所当然的 结局。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是感情这个事物是复杂的,是由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各 种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是可变的。原来没有感情,可以培养感情;原来有感情 也可以由于各种原因变坏甚至破裂。如果没有感情,硬要拉在一起,在结婚以前这样做是 不对的,在结婚以后这样做也是不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婚姻是可以离异的。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曾经批判黑 格尔认为婚姻本身就其概念来说是不可离异的说法。他认为:“国家中的实际的婚姻也是 可以离异的。”“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 是一种外表和骗局。„„而每一次都只是事物的本质来决定婚姻是否已经死亡,因为大家 知道,死亡这一事实确实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愿望。”

恩格斯说过,夫妻之间如果感情已经消失,那么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 为幸事”。实践证明,一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在他们离婚之后,可能另结两对幸福的婚姻,从而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巩固社会主义的家庭关系。如果硬是把他们捆在一 起,终日吵架,不仅严重影响双方的工作和学习,而且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至于对那些 道德败坏、喜新厌旧者,当然是要批评、教育以至于惩罚的,但是不能简单地用不准离 婚、牺牲另一方的幸福的方法来进行“惩罚”。

2、我们要反对轻率离婚。

照前面这么说,是不是只要今天说一下“感情破裂”,若月天就可以到法院要求离婚呢? 我们对离婚的全面理解是:既主张离婚自由,又反对那种滥用离婚自由的行为。新婚姻

法第25条规定“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请注意“确已”、“调解无效” 几个字。这说明离婚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夫妻因为一时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一时冲动 而要求离婚,就应该尽力调解,使之重归于好。轻率离婚,既不利于双方幸福生活,也不 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婚姻关系的维系也要以爱情为基础,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同时负有对对方幸福和对子 女抚育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从爱情这个基础产生,又对爱情这个基础起着巩固的作用。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婚姻的道德基础。如果说爱是人的一种权利,那么随着人们行使爱的权利,也就产生了爱的义务,这种义务一经产生,又具有一定的相 对约束力。由于义务的存在,爱情变得具体化、现实化了,义务推动着爱情不断地向前 发展,使爱情更加深化,同时义务比爱情更稳定,当爱情减弱或消失的时候,义务并不能 完全随着个人的主观感情立即减弱或消失。义务的存在,正说明了婚姻是一种社会性的行 为,而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我们通常讲的“你要为对方多考虑考虑”,“你要为孩子 多考虑考虑”,正是提醒关于义务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婚姻关系的维系、婚姻关系的破 裂问题上,都要强调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既反对片面地强调爱情、忽视义务的资产阶级婚 姻道德,反对轻率离婚;又反对片面地强调义务、忽视爱情的封建主义的婚姻道德,主张 离婚自由。

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包括母子、母女、父女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它是由父母的婚姻关系派

生出来的,同时对巩固婚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关系起着重大的影响与作用。

一、父子关系的实质

父子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骨肉之情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夫妻生儿育 女,正象男女结成夫妻一样,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因为不 管男女本人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生儿育女总是影响到种族蕃衍、民族强弱和社会的安 定。夫妻关系本来是两性关系的结合,而两性关系本来也可以通过同居、宿娟等方式解决 的,为什么法律和道德观念要对这个间题严肃对待、要用家庭的形式把这种关系固定下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抚育子女,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社会性的关系总是相互的。父母要抚育子女,子女也要赡养父母。因为从整个社会来,如果只有抚养而没有赡养,那么抚养子女这个社会性行为就继续不下去了,人类也难 蕃衍了。

二、父子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子女成家立业以前,父母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父母怎样对待子女呢?一般说来,共同点是“爱”,但是有两种不同的“爱”法,正 古人所说的,一种是“爱之以德”,一种是“爱之以姑息”。

对子女“爱之以姑息”的父母,过分地从生活上、物质上照顾子女,而放松了对子女 教育。他们自己省吃俭用,过“贫农生活”,对孩子有求必应,让孩子过“地主少爷” 生活,有些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地为子女图谋私利,宁可自己难受(检讨)一阵子,也要 子女舒服一辈子,这种温情是栽害子女,十分有害的。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大多难 成器。因此,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 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我国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养其习于童蒙”的。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侯解》 说:“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 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 伐毛,必不能胜。”正因为这个缘故,诸葛亮教子,马援教子,岳飞之母教子,陶侃之母 子,都是十分严格的,并传为千古佳话。毛泽东同志当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国就叫他去 村当农民;刘少奇同志在三年困难时期有意识地要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等将来 人民工作的时候,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了。这都是无产阶级的家风。

教育子女,还得讲究教育方法。方法往往决定于态度。对子女的态度不对,则方法也 以恰当。有些父母总是以“绝对正确”的姿态、摆出家长的架子训诫子女,这种做法往 难以奏效。

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尤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志与独立人格。父母和子 之间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观点上的差别,许多事 能强求一致。特别是在职业、前途、择偶等间题上,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劝导孩子,而 能强加于人。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家庭生活在内。

当子女成家立业以后,父母衰老了,子女逐渐处于家庭的支配地位,这时,子女居于 子关系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了。

首先,要敬老爱老,赡养父母。拉法格说过:“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 特权。”

为什么要敬老爱老、赡养父母呢?

1、是对父母抚育之情的回报。如前所述,抚养和赡养是密切联系的两个社会义务,而 一社会义务是前一社会义务的反馈。我们批判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但并不是连父母都 要了。

2、要行到父母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人一生中有两个转化:从幼年到青壮年,是从单纯(下转第74页)

率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由其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不可能真正达 到a适度人口”,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实现“适度人口”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间题。对国外的“适度人口论”,我国人口学界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持全盘否定态度。现在 看来,其中还是有合理部分,值得借鉴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 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

件、经济条件及其增长趋势,探讨若干年后的适度人口和在这期间的人口适度增长率,是 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有可能逐步实现的。国外的“适度人口论”者在 预测适度人口时所考虑到的某些相关因素和所运用的数理统计、计算机处理等方法,也是 我们应该学习和参考的。近年来,我国有些人口学者借鉴了“适度人口论”,运用了一些 现代的预测方法,从自然资源可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从生产性固定资产、劳动者技术装备 程度及工农业劳动者人数今后可能的增长速度和比例、从保持生态平衡等角度来预测我国 100年后的理想人口,即适度人口,得出了7亿左右为好。虽然这种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它 对科学地制定我国的人口政策,搞好计划生育,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上接第69页)

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从壮年到老年,是从生产者又转化为单纯消费者。幼年这个消费阶段 的消费,是对其劳动报酬的预付,这预付的价值是整个社会、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内创造出 来的,当从单纯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的时候,又面临着比上一代优越得多的劳动条件,这 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包括自己的父母创造出来的,当父母由生产者转为单纯消费者的时 候,也并不是“白吃饭”,这一消费阶段的消费是对其劳动报酬的补付。乘凉不忘种树 人,喝水不忘挖井人。因此,尊重父母,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历史。

3、要看到老年人对社会、对家庭仍旧能发挥盆要作用。俗话说:“老马识途”。古代的管 仲说过:“老马之智可用也”。事实正是这样。而且,老人在家庭中也不是一个“累赘”,恰恰相反,在社会主义家庭的许多职能中,老人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教育孩子、照料 家务、排难解忧,以至于经济上的帮助、重大问题上的商量决策等,都会给青年人以很大 的帮助。

现在,有些青年人对父母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父母收入较丰,则都想从父母处 捞一些好处,父母收入菲薄,则踢出门去不管;争房子、争财产,闹得不亦乐乎。有时妻 子只顾赡养自己的父母,却不许男方赡养他的父母等等,这都是要加以教育和纠正的。敬老爱老,是我们国家优良的传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古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理想才能真正变成现实。一些外国友人到中国来看到 中国的老六和儿孙在一起欢度天伦之乐,十分羡慕,十分感慨,说这种情况在西方已经很 少了。在西方,子女成家立业后,往往就和父母分开了,关系十分淡泊。因此,我们要珍 视我国这种优良传统,永远保持良好的父子关系。

第二篇:家庭社会学

观《我爱你》有感

家庭就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班固 之成书也,出自家庭;陈寿 之草志也,创於私室。”宋 欧阳修 《相挽词》诗之二:“平昔家庭敦友爱,可怜松檟亦连阴。”明 邵璨《香囊记·义释》:“家荡散,业飘零。携筐还负筥,离家庭。两口无依倚,身如蓬梗。”这是这一学期我有幸选到了选修课《家庭社会学》中了解到的。老师放了一部由佟大为、徐静蕾主演的名叫《我爱你》的电影,让我们通过看这部电影用我们学习到了一些知识领悟当中的道理并写一篇观后感。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角(徐静蕾)歇斯底里,总是找事,男主角(佟大为)也没闲着,两人一不小心的就闹得不可开交。小桔可能是因为成长历程,性格里夹杂了很多的不安感,她对于自己得到的东西都觉得不真实。她想获得却好似没有得到他的爱,于是自尊心很强的她就拼命的表达出自己的占有欲,在感情的纠葛上,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别人爱,而且积极渴求着别人爱的女人。男主角并不明白这一点,他大概不知道这个女人在面对他是内心有多么的不安,她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其实他只要表露出那么一点点在乎,就能弥补她安全感的缺乏。着实为片中那个倔强的小女人心疼。她像一把刀子,锋利,却又单薄得要命。吵闹、撒泼、哭泣、出走、委屈、愤怒……爱吃醋、爱找茬儿、爱撒娇、蛮横无理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时时刻刻感到威胁和恐惧的存在……心里的痛谁能体会得到。而大多数男士觉得这样的无理取闹,简直就是泼妇,而他们的愚昧往往葬送了自己的爱。

漆黑的夜晚,镜头只有王学兵急促而沉重的步伐跑上跳台。夜的空寂,我知道,不会那么简单,埋下了伏笔!果然,他跳下,落地的声音,干涸的游泳池,那意味深长的一滩鲜血。王学兵的死让她的爱情消失,而和佟大为的再见让她抓住了爱情。

因为缺乏安全感小桔才会在王毅第一次提出离婚的时候痛不欲生,苦苦挽留。在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小桔成长于破碎的家庭,父亲亲手杀死了母亲。所以她比平常人更渴望被爱,哪怕仅仅是口头上的被爱,所以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她发作的也会更猛烈。而王毅在一次次被小桔问及“你爱我吗?”都无言以对。他对婚姻的期望来源于小说中玫瑰色的描写,现实与期望相悖,他只能说“不知道爱谁,谁也不爱,连自己也不爱。”

“你爱我吗?那还用说?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你说呢?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当然是啊。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那我也是。是什么?是——说出来。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真的?咱们结婚吧。”这段台词在电影中重复出现两次。于是,爱成为冠冕堂皇的结婚的理由。以“爱”之名步入婚姻殿堂的小桔和王毅显然并没有能力经营他们的爱。他们的婚姻硝烟不止,却始终找不到化解危机的办法。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彼此伤害的方式表达感情呢?相爱的人为何却要互相伤害,因为太熟悉,互相伤害着,刀刀见血。或许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多简单 爱情 像就做完的梦 清楚 模糊 多简单 像第一次问你爱不爱 你说 爱 爱 多美丽 回答 它轻轻的掠过 不愿落下 这一些热的烈的情 和苍白的浮冰 多无影 散 散落 那些忽而现 又有时隐而不见的飞 散落 那些抓也抓不住的 才是真的”(王菲《我爱你》)

现实中我们的家庭由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家庭的不同结构和不同类型。家庭社会学研究各种家庭类型的产生、变化和特点,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把握各种家庭类型的优劣和兴衰。家庭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社会初级群体,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构成家庭关系。家庭社会学注重研究面对面沟通、交往的家庭关系,研究制约家庭关系的各种因素,寻找协调家庭关系的最佳模式。这也深刻的告诉我们在处理自己的爱情方面应该多用心去经营。

第三篇:家庭社会学

现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

摘要 “女子无才便是德”,传统的中国女性思想受到时代、社会的禁锢,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分内之事也是唯一的职业。传统女性只要管好家里的事情,就算是尽职尽责,夫唱妇随,夫贵妻荣。而现代社会,虽然女性意识已经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男主内,女主外”,妻子应该作为丈夫的贤内助这些陈旧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现代的婚姻生活。

关键词 婚姻制度 传统 家庭 自主意识

婚姻家庭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现在社会里,大多的青年男女高举着“爱情至上”的旗帜,把爱情作为婚姻最注重的东西。而在此同时却又出现了“凤凰男”、“孔雀女”相信爱情却在婚姻路上葬送爱情以及“包养”、“小三”、“二奶”等社会不和谐现象。而女性作为传统观念里婚姻中的弱势群体,在现代社会的婚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女性要扮演好这一角色也越来越困难了。

一、现代女性的择偶

传统的中国,谈婚论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女性更是“三从四德”,绝对听从父母的安排。而这样的择偶方式是以“门当户对”作为择偶标准,并且推崇“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婚姻生活格局。这极大的压抑了人们的婚姻自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女性广泛接受教育和普遍就业,在家庭和社会事务上的发言权日益增多,在婚配择偶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

首先,婚姻对于女性来说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或是家族使命,而是为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有机统一。虽然现代女性的择偶不能完全无视物质条件的存在,但她们最重视的不是现成的物质条件,而是潜在的能转化成物质财富的各种条件。她们更加在乎的是婚姻质量、情感、性格等精神是的财富。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受教育的差异,现代女性择偶模式和择偶对象也呈现了多样化。一般来讲第一印象对她们是否中意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一见钟情”式的快速扫描不仅仅是对方的外表,也能对对方的内涵、气质、情思等产生一种统摄全局的心灵感悟。当然,这其中人的外貌气质的确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没有人会爱上一只心灵美的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除了这第一印象之外,她们对男性能力的要求已成为一种综合性指标,她们要求男性不仅事业有成,还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总的来说,现代女性择偶模式及择偶对象出现多样话,但外表出众,有才华,有内涵的男性更加受到关注。

最后,伴随着女性经济社会地位大幅度的提高,她们对于择偶模式及标准的文化创造性也随之提升,着力寻求与自己在文化价值观尤其是性别价值观方面具有同类倾向的异性个体。择偶有其深厚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基础。一方面,它是人的自然属性本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社会关系能动的反映。女性对于传统择偶模式及标准的颠覆及创造性转换是以她们自身性别价值观及婚姻价值观的现代性生成为基础的。从价值理论角度来说,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内化于其个性之中。种价值观日后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自幼就生活在贯彻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社会环境中且接受了“男女都一样”的性别平等教育的现代新女性,她们已经树立起发展自身价值,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与此同时,她们就会在择偶时优先选择与自己具有类似文化价值观的男性。在日常交往时,人们一般会与自己志趣爱好相近的人谈得来,而与在这方面相差很远的人接触时会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现代女性择偶也不例外,她们自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及价值取向的人谈情说爱。有的学者曾对此加以诠释。当人们具有或他们认为自己具有类似的价值取向时,个人之间的吸引会发挥促进作用。价值相似产生有益的互动和最小程度的紧张,使人们在空间和心理上聚合在一起,因此婚姻总是发生在有类似价值的人中间。”不过,需要加以补充的是。女性的婚姻自主性及创新意识在择偶模式及标准上的体现,一面是对无视女性个人主体性的传统择偶模式及标准的颠覆及对现代婚姻生活性别均质化过程的一种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在对传统“门当户对”匹配模式及“郎才女貌”择偶标准进行批判基础上的创造性转换。所谓创造性转换,也即更新其陈腐的封建内容,吸纳其合理的形式——同质对等的婚配形式。的确,与异质不对等的婚配相比,具有较强心理相容性的同质对等的婚配将会使相对幸福的婚姻机会增多,从而减少离婚的几率,有利于和谐婚姻的构建。

二、婚姻中的女性

经过婚前择偶的精心挑选,感情达到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讲就会通过婚姻来组建新的家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也随着显示相互新的特质和内容。现代信息社会正在改写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经典爱情婚姻模式。在完全自由选择、有限责任和可变义务的市场价值的支配下,现代婚姻家庭纽带的韧性与持久性则很难得到保证。低质量、高稳定的中国传统婚姻遭到质疑。新旧体制的交替更迭动摇了不少婚姻赖以生存的伦理支柱。因此。婚姻家庭也常常成为女作家探讨女性问题的首要切入点,是她们书写自我,发出声音的突破口。

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王海钨。一直把婚姻家庭作为她反映现实社会的主要题材,从不同角度关注婚姻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况。王海钨的作品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当代的婚姻现状。其作品充满了对女性社会处境的思考,《不嫁则已》、《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大校的女儿》。纵观其作品可以看到,女性在婚姻这杆天平上的分量逐渐加重,也对传统的男权观念做出了执着抗争。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变革,王海鸰的作品是对中周当代社会变革的一个记录,也是对现代女性婚姻困境的深度探讨。

(一)女性是否应该为其家庭放弃事业

“女子无才便是德”,传统的中国女性思想受到时代、社会的禁锢,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分内之事也是唯一的职业。传统女性只要管好家里的事情,就算是尽职尽责,夫唱妇随,夫贵妻荣。而现代社会,虽然女性意识已经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男主内,女主外”,妻子应该作为丈夫的贤内助这些陈旧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现代的婚姻生活。中国历史上对妇女是否应该回到家庭作为丈夫的贤内助的大讨论有三次。虽然这些辩论的时间背景十分不同,但对于女性传统角色的期望以及更深层的影响性别关系的社会发展脉络,却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婚姻是妇女最好的职业”。40年代提出的“妇女应该做家庭的好管家”,以及80年代提出的“怎样分工才有最佳综合效益”,其基本观点都是围绕“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展开的。这些做法自然会进一步巩固对女性的传统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延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并给已经就业的现代女性带来压力。一方面。她们不得不与男性在社会中竞争,“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一样能干”,另一方面,她们仍然要尽妻子之责,照顾子女、老人、做饭、洗衣等。在传统的家庭中,婚姻是女人的唯一归宿,从最

基本的生活需求来看,她们只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从社会对她们的基本要求来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的价值和地位是通过在家庭中勤劳“相夫教子”得以实现的。所以“母以子为贵,妻以夫为荣”。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两性关系就是这样在女人对婚姻(男人)和家庭的完全依赖、男人对女人的完全统治中延续下来的。对男女两性的不同期望、态度以及行为评价也都局限于这个模式之中。

王海鸰笔下的夏晓雪、林晓枫便是当代社会中先进的现代女性的典型,但他们同时也残存着“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思想,反应了中年现代女性返回家庭造成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这一重大社会现象。她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思想也有能力,原本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一身本事在职场上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她们很有“牺牲精神”,她们为了她们最爱的家庭最爱的丈夫,舍弃近二十年寒窗苦读的唯一成果,以及几年来在职场上的苦苦经营,只为了更好的照顾家庭,为丈夫在外拼搏做贤内助。她们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们受过高等教育,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有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同的强烈欲望。但这样的女性甘愿放弃她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事业前景,退居二线,沦为一个个完全依赖于丈夫,渐渐失去自主独立意识的家庭主妇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意识中的“男强女弱”观点。

正如前面之前所说,以王海鸰笔下的夏晓雪、林晓枫为代表的现代女性能够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也是相当不易的,她们付出了与男性同样甚至多余男性的时间精力,好不容易才拥有了可以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能力。但自古以来照顾家庭孩子就是女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来,女性一方面要花尽心思在职场上拼搏,另一方面又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传统女性都应该做到的好妻子,好母亲。这对于新时代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同时身心的疲惫和“夫贵妻荣”观念的进一步强化,渐渐地她们也就心甘情愿的沦为家庭主妇,成为男性事业成功的一块踏板。在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义下,中国女性已经不自觉地以男性的意志为意志并与之默契自然地达成了某种共谋关系,她们在这样的惯性心理驱使下.其实都下意识地履行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婚姻原则。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男女平等的新时代里,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她们依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以爱情为名义建筑起来的婚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深深根植于女性的精神深处的这种传统思想,在现代女性潜意识中也同样存在,并且内在化、合理化,使她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而现代女性一旦跌入这样的思维境界必定会丧失反思自己把握命运的能力,而在这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不信任,争吵、甚至是家庭的破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中年婚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

王海鸰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女人在婚姻里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舆论上同情的比较多;但你越同情她。她会越软弱。批评一下还是需要的。婚姻制度有很多先天的缺陷,它不是人性的产物,它是私有制的产物,本身有很多违背人性的东西,这是注定要产生悲剧的原因。比方说对男女的定位——男才女貌。因为男的这个“才”是蒸蒸日上的。女的这个“貌”是江河日下的,当初很般配的一对很有可能到了中年就不般配了,这是悲剧的根源。男人追求事业,女人追求事业成功的男人,但是成功的男人在根本上是不在乎女人的,这也是悲剧的根源。“中年婚姻危机”、“七年之痒”这些词语似乎预示着步人中年后,夫妻双方当年激情澎湃的炙热恋情必然会因为时间的磨砺而转化为“左手握右手”的亲人般的熟悉与漠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经有评论说王海鸰的小说掀起了“第三者”文学热,为“第三者”们正名;有评论说王海鸰的小说是从男权视角来看待婚姻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对其小说的误读。王海鸰在做客新浪时说:“你永远在说男人花心或怎么样,永远把女人当作怨妇,为什么我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王海鸰是真正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婚姻。以一个女性作家最细腻的笔触去展现婚姻冲突中现代女性的独特感受和情感困境。或许因为她这种“白描”的手法让人一下子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是“残酷”。但是也只

有这样才能让即将步入婚姻,或正处在婚姻冲突中的现代女性认清自身处境。

三、当代女性应该如何面对婚姻

面对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婚姻破裂,婚姻背叛等现象,女性总是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其根本原因就是她们在婚姻中已经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而这样一个女性失去了原有的才华和魅力也定然会失去原有的爱情,当无休止的争吵将她们心中唯一的依靠——她们的丈夫的最后一点同情心都耗尽的时候,她们也就一无所有了。她们的牺牲与付出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将她们自己一步步逼向婚姻的悬崖。当代中国现代女性如何才能冲出囹圄实现突围?“围城”中的现代女性怎样才能握住幸福的钥匙?从王海鸰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出路。首先,现代女性要不断完善平等独立的主体人格。女性只有具备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才能保证拥有平等婚姻。平等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是两个有同等的个人发展的伴侣之间的了解。所谓现代的平等型婚姻。是指摆脱了男女相互间的奴役与束缚。作为个人自由和相互成长的许诺,平等型婚姻包含了对传统婚姻的彻底否定。夫妻间要求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感觉。最终重返家庭的钟锐对此感受深刻:“夫妻之间,很多事可以通融,比方家务活谁多干点谁少干点。钱谁挣的多点,挣的少点,甚至包括偶尔的走走火,都可以通融,不能通融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双方感情的对等。要是你让她觉得你对她完全不在意,不在乎,她凭什么再对你好。同时,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坚守自己平等独立的自主人格时,也要尊重对方的人格独立给对方留下足够的个人空间,只有这样,才有基础去建立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对方需要足够的个人空间,自己也需要,不能扼杀了对方的空间,也不能为了表示对对方的爱而放弃自己的空间。女性必须认识到,丈夫不是一个与你一样的人,不能事事与你有一样的看法和做法。彼此都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主体来看待。一个人不能去试图改变他人,每个人都只可以改变自己来获得双方的平衡。

其次,努力追求事业家庭的共同拥有。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在家庭与事业的选择中,必须抛弃为丈夫、为子女、为家庭而生存的观念,应该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力求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女性也是与男性一样的属于社会的人,在社会上应该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你只有在事业上有所为,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才能得到丈夫对你的尊重,否则极有可能把自己变成丈夫的依附和附属品而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不论如何,一个女人的婚姻幸福都是靠自己来掌握的,女性的真正解放也不是靠某种制度的解放,而是思想的解放。只有真正的解放思想,拥有独立的人格的女性才可以更好的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参考文献

郭和英(2008)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科教文汇, 157-158.李怀玉(2007)现代女性择偶心理转向与和谐婚姻的构建(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Modern Female's Choosing Husba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Marriage).中州学刊, 128-130.沈悦(2010)走出传统桎梏的现代女性——论林真理子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理论观察,143-144.郑泽然(2010)传统婚姻观念下的现代女性价值观——以《蜗居》为例.剑南文学, 199-200.祝莺莺(2009)现代女性的“围城”——试论王海鸰作品的现实意义(The Besieged City of Modern Females-Exploring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WANG Hai-ling' s Works).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4, 88-90.

第四篇:《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2013

《家庭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5318

学分:2

总学时:3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介绍: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内部的基本关系,阐述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及其演化的客观规律,揭示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家庭变迁的需要,着重讲授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家庭社会学知识、理论与方法,介绍我国家庭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进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将来的社会参与做准备。本课程共分十六章。前十一章概要介绍家庭社会学的一般概念,包括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家庭管理、家庭法以及家庭伦理和习俗等;第十二章就常见的家庭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般性建议;第十三、十四章重点介绍家庭社会学理论;第十五、十六章对家庭的起源、演进和发展以及学者们对家庭未来的预测作了概要的介绍。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了解家庭的基本结构、功能、制度、习俗等的变迁与成因;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的性别的确立机制,恋爱,约会、择偶、结婚的历程,家庭内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特点和沟通模式,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在当代社会中家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能运用婚姻家庭研究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中与家庭有关的各种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原则和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考核方式:平时出勤和案例研讨等教学环节占30%,结束时论文考核占70%,采用百分制。结束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参考书目:

1、F.R.艾略特:《家庭:变革还是继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记,1985年。

4、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5、F.缪勒利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6、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7、潘允康主编:《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8、阮新邦等:《婚姻、性别与性——一个当代中国农村的考察》,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8年。

9、沙莲香主编:《中华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1、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989年。

12、许烺光:《家庭•种姓•俱乐部》,华夏出版社,1990年。

13、杨大文主编:《婚姻法学》,法律出版社,1983年。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婚姻概述 第三章 家庭概述 第四章 家庭过程 第五章 家庭结构 第六章 家庭关系 第七章 家庭功能 第八章 家庭管理 第九章 婚姻家庭法 第十章 家庭伦理 第十一章 家庭习俗 第十二章 家庭危机与应对.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十四章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第十五章 家庭的起源、演化和发展庭 第十六章 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家庭问题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研究家庭社会学的必要性,着重介绍家庭社会学的内容和逻辑体系以及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进而了解家庭社会学的内容和逻辑体系,初步掌握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关注国内外家庭社会学的新观点、新学说、新流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难点:是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学时分配: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建立科学的家庭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获得对家庭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为家庭的健康、正常发展指明方向,增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和稳定。

一、家庭与人的关系层面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

(一)家庭是人的生理需要

(二)家庭是社会控制的需要

二、家庭与社会关系层面

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一)家庭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家庭制度受社会制度制约

三、现实的家庭状况期待家庭理论的指导

当今的人类家庭正处于转折时期。在越来越注重个人选择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家庭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早期的家庭研究:注重家庭史

(二)工业化时期的家庭研究:注重家庭变化及家庭危机

(三)现代家庭的研究:家庭多元化的趋势使家庭的研究趋于多元化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涉及家庭领域的观点和看法很多,研究家庭及有关问题有不同的路径。

一、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家庭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人类学、生物学、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一系列学科。但是没有一个学科能独揽婚姻家庭领域,各门学科在婚姻家庭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概念和解释。

(一)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视角

(二)不同学科的家庭研究的联系更加紧密家庭社会学

一、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借鉴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家庭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与家庭有关的各个方面。

(一)家庭的性质:生物属性、社会属性

(二)家庭结构:按家庭成员的结构、家庭规模的大小、婚姻关系和统治权等划分

(三)家庭功能:生产、生育、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教育、消费、娱乐等功能

(四)家庭关系: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妯娌、祖孙、姑嫂等关系及家庭网

(五)家庭管理:经济、家务劳动、娱乐休闲、健康安全等

(六)婚姻家庭法:涵义、特征、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变革历史等

(七)家庭伦理

(八)家庭习俗

(九)家庭危机与应对

(十)家庭社会学史:西方家庭社会学史、中国家庭社会学史

(十一)家庭社会学主要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等

(十二)家庭的起源、演化、发展和未来:杂交状态、血婚制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同居家庭等等

第三节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家庭社会学研究是一种科学地认识活动,因而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

一、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社会存在。因此,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研究及研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

(二)客观性:实事求是、避免受个人偏见和价值观的影响

(三)系统性:任何事物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应综合考察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方法论;第二是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基本方式;第三是研究的技术和工具。

(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2.现象学方法论

(二)几种具体的研究方式

1.个案法2.调查法3.观察法4.比较法5.历史法

(三)研究的工具和技术

1.语言2.文书性工具3.器具性工具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2.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简述家庭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联系与区别。4.家庭社会学如何为家庭实践服务? 参考书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于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4.W.古德 :《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年版。

5.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6.林显宗:《家庭社会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 年版。7.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8.赵孟营:《新家庭社会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第二章 婚姻概述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婚姻的概念、婚姻的形式及其变化以及结婚习俗的社会学涵义。本章旨在使学生理解婚姻的涵义,并通过对婚姻形式及婚姻习俗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其所蕴含的社会学涵义。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婚姻制度,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婚姻的概念。教学难点:结婚的习俗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婚姻的涵义

就大多数社会而言,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的。所以,婚姻与家庭是两个紧紧相连的概念。要了解家庭,必须先了解婚姻。

一、不同的时代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一)古代

(二)近代

(三)现代

二、不同的学科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角度

(一)人类学角度

(二)社会学角度

(三)法律角度

第二节 婚姻的形式

一、不同民族、文化的婚姻形式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形式

(一)按配偶数量化分 1.单偶婚2.多偶婚3.群婚

(二)特殊婚姻形式 1.中国 2.外国

第三节 结婚习俗及其社会学涵义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和社区有不同的结婚习俗,各种习俗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学意蕴,尽管这种意蕴可能不为当事人所了解。

一、婚姻礼节的象征意义:结婚习俗简介

二、婚姻礼节的社会学意蕴

第四节 婚姻的本质

一、神意的表现

婚姻是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制度、是对上帝的义务。

二、亲属团体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婚姻是对社会的义务,婚姻中男女当事人的权力被忽视。

三、自我个性的需要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婚姻形式。2.简介几种婚姻习俗,并分析其社会学涵义。

3.什么是婚姻的本质?对婚姻本质的解释经历过哪几个时期?

参考书目

1.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2.【芬兰】E.A.维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一卷、二卷、三卷,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3.刘发岑:《婚姻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4.郎太岩、张一兵:《中国婚姻家庭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5.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 年版。

第三章 家庭概述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家庭的概念、家庭的性质及其本质。重点讲解家庭的性质,更进一步探讨家庭的本质。本章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家庭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家庭的性质,把握家庭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家庭做准备。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观察各类家庭生活和家庭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家庭的本质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的概念

家庭概念,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社会学家更多地从家庭的社会属性方面来解析家庭。

一、古代家庭的概念 家与家庭的概念。

二、近、现代家庭的概念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

(三)伯吉斯的观点

(四)古德的观点

(五)孙本文的观点

(六)费孝通的观点

三、关于家庭的定义

对于家庭很难下一个科学而明确的定义,传统家庭的定义一般包括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形态呈多元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定义很难适应这种状况。

(一)传统家庭的定义

(二)对现代家庭认识的把握

第二节 家庭的性质

在了解家庭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家庭的性质。

一、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一)婚姻关系

1.自然关系:两性关系(基础)2.社会关系:权力、义务

(二)血缘关系

1.自然关系:血缘关系(基础)2.社会关系:权力、义务

(二)血缘关系

二、家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一)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家庭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因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家庭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的配偶关系的逐步稳定相联系的。个体家庭的孕育、诞生和发展是以自然条件为前提,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结果。

(二)家庭的变迁:社会生产力和自然选择是理解家庭史的两根基本线索。

三、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组合的雏形。家庭具备了初级群体的面对面接触、成员较少、有频繁互动的要素。

(一)家庭的多种特征 1.家庭是社会自然产物 2.成员关系带有感情色彩 3.家庭有一定群体范围 4.家庭具有持续、稳定性

(二)家庭的多方面功能: 1.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2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3.实现社会控制的基本工具

四、家庭是社会制度

(一)家庭制度的特征:1.普遍性2.相对稳定性3.复合性

(二)家庭制度的重要作用1.规范家庭生活2.整合社会3.传递文化

五、家庭的本质

(一)家庭的本质是经济关系

1.家庭的形式、性质、职能、结构等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变化。2.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决定于经济关系。

(二)家庭的本质是人口生产关系

人口生产关系是一切家庭所共有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东西。

(三)家庭的本质是感情关系感情是家庭的纽带、是基础。

(三)家庭的本质是感情关系:感情是家庭的纽带、是基础。

(四)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家庭中的社会关系支配和制约着自然关系。

(五)家庭的本质是多层次的

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学家们是如何解析家庭的? 2.如何把握对现代家庭的定义? 3.如何理解家庭的性质及本质? 参考书目

1.【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袁树仁等译:《家庭史》,三联书店,1998 年版。2.高键生、刘宁:《家庭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3.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4.彭怀真:《婚姻与家庭》,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年版。5.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 年版。6.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7.徐纪敏、王烈主编:《家庭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第四章 家庭过程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介绍一般的家庭过程及其发展任务,着重讲解家庭过程中的择偶、结婚、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的特点,分析以上家庭中易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择偶理论的基础上,把握择偶的基本原则,更进一步了解约会与恋爱的功能。认识婚姻准备的必要性和婚姻的涵义。了解我国一般的家庭过程及其发展任务。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分析和研究家庭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过程中的择偶、结婚、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的特点 教学难点:择偶理论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择 偶

择偶是指社会成员选择配偶的行为,它以婚姻为目标。

一、择偶理论及基本原则

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关于婚姻的制度,这其中就包括择偶的各种社会规范。对于择偶行为,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主义的解释;另一类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择偶行为做出解释。

(一)个人主义的解释 1.生物学的解释 2.心理学的解释

9(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同质性理论(3)需要互补理论

(二)社会文化角度的解释 1.社会交换理论 2.序列理论

(三)择偶的基本原则 1.同类型原则 2.对等性原则 3.互补性原则

二、现代人的择偶动机和标准

择偶虽然是社会个体行为,但是却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影响。人们择偶动机和标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一)择偶动机 1.情感型动机 2.经济型动机 3.政治型动机 4.狭义的社会型动机

(二)择偶的具体标准 1.配偶的家庭背景

2.配偶自身的个人特征和属性 3.缘分

三、择偶与约会

择偶与约会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男女双方通过约会来了解对方,进而决定是否建立恋爱关系乃至婚姻关系。

(一)约会的功能 1.性别社会化的学习2.满足自我需要 3.择偶过程的组成部分

(二)约会的困扰 1.如何开始一个约会 2.约会的具体内容

3.怎样达到充分了解对方的目的 4.如何认识“性”在约会中的作用

四、恋爱

对于现代人来说,恋爱是婚姻的基础,择偶过程与恋爱越来越密不可分。

(一)恋爱的涵义

异性间以交流相互的爱慕情感为目的的互动。

(二)恋爱的阶段 1.爱情的萌动 2.试探和表达 3.热恋 4.平和恋爱期 5.进入婚姻准备或分手

第二节 结 婚

一、婚前准备

婚前准备是指男女双方结婚之前的相关准备。广义的婚前准备包括择偶、恋爱的过程,而狭义的婚前准备仅仅是指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直至正式结婚之前的这个阶段。

(一)个人层面的准备

1.心理准备2.知识准备3.物质准备4.法律准备

(二)事务性的准备

1.婚前健康检查2.双方父母的沟通3.做好婚礼的各项计划和安排

二、结婚

(一)结婚的涵义

1.法律层面:是指男女双方按照法律的规定确立夫妻关系的过程。2.习俗层面:指男女双方按照传统的社会习俗确立婚姻关系的过程。

(二)结婚的条件

1.年龄2.血缘3.意愿4.性别

(三)婚礼

关于是否举办婚礼、婚礼的具体形式因人而异,因风俗而已。

第三节 我国一般的家庭过程及其发展任务

当两个男女正式缔结了婚姻,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家庭过程。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参照我国一般家庭情况,一个完整的家庭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各自的重要任务。

一、新婚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的阶段)

(一)确立夫妻角色

(二)发展相互关系

(三)预算家庭经济

(四)发展沟通方式

(五)确立姻亲关系

(六)制定家庭计划

(七)合理安排时间

(八)学会相互适应

(九)保留个人空间

二、育儿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学龄前的儿童养育时期)

(一)适应父母角色

(二)学习各种技能

(三)建立家庭规划

(四)适应孩子成长

(五)保留夫妻空间

(六)教导儿童技能

三、有学龄儿童期

(一)适应学校环境

(二)鼓励孩子独立

(三)健康异性关系

(四)建立是非标准

(五)协调管教态度

(六)接受孩子特性

四、有青少年子女期

(一)接受反抗倾向

(二)认识鼓励独立

(三)学习商讨问题

(四)培养责任自信

(五)发展同辈关系

(六)鼓励异性交往

(七)创造共同机会

(八)提供选择建议

五、空巢时期(子女纷纷离家,家中只剩下夫妻俩人共度时光的时期)

(一)允许孩子离家

(二)重建夫妻关系

(三)尝试创新生后

(四)更年期的问题

(五)退休后的安排

(六)保持社会参与

(七)适应祖辈角色

(八)适度的性生活

(九)做好失去准备

六、孤老期(夫妻有一方死亡,家庭面临解体的最后阶段)

(一)接受独居事实

(二)寻求新的生活

(三)评估经济状况

(四)适应健康衰退

(五)寻找新的伴侣

(六)子女奉养老人

第四节 中年家庭

所谓中年家庭,是指夫妻年龄约在40岁左右至60岁退休的这一阶段。

一、中年家庭结构

(一)中年家庭结构的变化 1.从核心家庭到主干家庭 2.从核心家庭到空巢家庭

3.从核心家庭到空巢家庭再到主干家庭

4.从核心家庭到空巢家庭再到主干家庭又回到空巢家庭

5.夫妻俩人家庭

(二)城市与农村中年家庭的比较:农村中年家庭的空巢期相对出现较早。

二、中年家庭所面临的婚姻问题

(一)中年家庭的特点:1.中年男性:巅峰期、衰退期2.中年女性:空巢综合症

(二)家庭的转折点:1.重回两人世界2.婚姻低潮

(三)婚姻满意度的“U”字形周期

(四)中年家庭夫妻更可能面临婚姻危机的原因 1.价值观的差异 2.互信程度偏低 3.沟通时间不足 4.外遇几率提高

三、中年家庭夫妻婚姻关系的调试

(一)维系、呵护感情

(二)互相谅解

(三)避免紧张生活

五节 老年家庭与空巢家庭

一、老年婚姻家庭

(一)老年婚姻的特点:1.配偶率低2.婚姻满意度高3.离婚和再婚率低

(二)老年家庭结构 1.主干家庭:

(1)子女结婚无房或孙辈需要祖辈照看(2)老人需要子女照顾;(3)享受天伦之乐

2.老年核心家庭(“分而不离”的核心家庭)3.“空巢家庭”

4.其他形式的老年家庭(隔代家庭、单身家庭等)

二、老年家庭结构的变化

(一)“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二)主干家庭比例下降

(三)“分而不离”的核心家庭比例上升 复习与思考题

1.对于择偶行为,研究者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解释的? 2.谈谈你对约会功能的认识。3.婚前准备都包括哪几个层面?

4.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家庭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中年家庭结构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6.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结构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书目

1.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年版。

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红旗出版社,1982 年版。

4.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5.张凯、傅麟、纪元:《中年危机·男人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年版。6.子丹:《中年危机·女人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年版。

第五章 家庭结构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家庭结构的概念,家庭结构的分类、变迁及其原因。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家庭结构的分类方法,认识各类家庭结构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家庭结构的变迁,尤其是近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原因。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家庭结构的分类方法,分析家庭形式多元化产生的新型家庭结构的特征,进一步探讨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结构的分类方法,比较各类家庭结构的特征。教学难点: 新型家庭结构的特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发展趋势。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结构的概念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构成状况,它是由全体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稳定的整体性关系模式和维系机制。

一、家庭结构的要素

(一)“硬件”结构层面具体的人员构成 1.人口数量 2.代际构成 3.年龄结构 4.男女比例

(二)“软件”结构层面指家内人员间的互动和关系的整体模式

二、家庭结构的特征

(一)抽象的

(二)实际存在的

(三)对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受到宏观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分类

家庭虽然有许多共性,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结构、家庭的规模等各种状况不尽相同,家庭又具有差异性。

一、按家庭的人口组成来划分

(一)夫妻家庭: “丁克”家庭、“空巢”家庭、未育家庭

(二)核心家庭

(三)主干家庭

(四)联合家庭

(五)其他家庭: 单亲家庭(离婚、一方死亡、一方入狱、未婚生子等)、再婚家庭、隔代

家庭、扩大家庭、同居家庭(异性同居家庭、同性同居家庭)、单身家庭等

二、按家庭成员配偶的人数和对数划分

(一)多夫多妻制家庭

(二)一夫多妻制家庭

(三)一妻多夫制家庭

(四)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按家庭成员居住地划分

(一)从夫居家庭

(二)从妻居家庭

(三)单居制家庭

四、按家庭传袭规则来划分

(一)母系家庭

(二)父系家庭

(三)平系家庭

(四)双系家庭

五、按参与和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力来划分

(一)父权家庭

(二)母权家庭

(三)平权家庭

(四)舅权家庭

六、按家庭收入来划分

(一)收入多少:1.高收入家庭2.中等收入家庭3.低收入家庭4.贫困家庭

(二)收入结构:1.双收入家庭2.单收入家庭

第三节 家庭结构的变迁

家庭结构是受生产方式影响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甚大,家庭结构的变迁呈现出各种复杂的形态。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结构

(一)工业化与核心家庭 1.默多克的核心家庭理论 2.对默多克理论的不同看法

(二)多元化的家庭结构

二、中国的家庭结构及其变迁

(一)古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三)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复习与思考题

1.家庭结构的涵义是什么? 2.如何对家庭结构进行分类? 3.影响家庭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当代中国家庭结构有什么的特点? 参考书目

1.邓伟志:《近代中国的家庭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2.【加】大卫·切尔:《家庭生活的社会学》,中华书局,2005 年版。

3.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4.刘倩:《叛逆与追求----丁克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5.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为化的透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6.五城市家庭研究项目组:《中国城市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第六章 家庭关系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家庭关系的概念,着重介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本质和特征,重点讲解家庭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影响家庭关系的各种因素,并对家庭网的功能做了介绍。本章旨在使学生掌握家庭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运用有关方法,探索解决家庭关系中各种问题的科学途径。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家庭开展社会调查,分析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型家庭关系中存在的新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影响家庭关系的各种因素 教学难点:家庭网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关系的特点

一、家庭关系的涵义及种类

(一)家庭关系的涵义 1.宏观视角

(1)从家庭制度看家庭关系

①男女两性的权力地位是平权还是主从 ②以夫方亲属为主或是双方亲属并重 ③夫妻关系的维系是基于利益还是基于感情(2)测量家庭关系类型的指标

①重大家庭事件的决策

②家务的分工 ③日常开支的决策 ④与那一方亲属来往多(3)现代化理论流派(古德)

2.微观视角(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具体关系考察家庭关系)(1)家庭沟通理论(2)家庭微观权力观点

(二)家庭关系的种类

1.按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划分:

(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兄弟姐妹关系(4)婆媳关系(5)祖孙关系 2.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类型和方式划分

(1)社会生物学关系(2)家庭经济关系(3)法律关系(4)道德关系(5)心理关系(6)教育关系

3.按家庭成员互动的性质和状态来划分

(1)合作关系(2)平等关系(3)对抗关系(4)冲突关系

二、家庭关系的特点

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家庭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家庭关系表现为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关系是社会中较为简单、基本和初级的关系

(三)家庭关系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特殊的相互行为

(四)家庭关系既有水平关系,也有垂直关系

(五)家庭关系是具有较高的规范程度的正式社会关系 1.法律的规定 2.伦理和道德的约束

三、影响家庭关系的各种因素

家庭关系即非孤立也非永恒,它受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也受家庭内部诸因素的影响。

(一)影响家庭关系的内部因素 1.家庭人口数 2.家庭代际层次 3.夫妻对数

4.家庭成员间的特征差异程度 5.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

(二)影响家庭关系的外部因素 1.社会生产关系

2.社会规范 3.宗教

四、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家庭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夫妻关系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起点。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有夫妻才有子女,然后才有家庭中的其他关系,因此,家庭关系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展开的。

一、夫妻关系的本质

夫妻关系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属于一种契约关系。事实上夫妻之间不仅有感情交往,还有其他交往。夫妻之间需要高度的融洽,围绕着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合作。

二、夫妻关系与社会变迁

夫妻关系即两性在家庭领域的角色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中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有关夫妻角色的规范,随着社会的变迁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母权制

(二)父权制

(三)平权制

三、当代夫妻关系的特征

(一)夫妻关系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

(二)夫妻关系在家庭内部趋于平等

(三)友谊和伴侣关系的夫妻关系

四、中国社会中的夫妻关系

(一)传统中国社会的夫妻关系: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相扶教子

(二)现代中国社会的夫妻关系:

1.夫妻关系是家庭的轴心 2.主从型占少数,平等型居多数

3.逐渐脱离角色隔离,希望成为伴侣式关系 4.夫妻冲突与离异增加

第三节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本质

虽然亲子关系因为婚姻关系而生,不过,与夫妻间的婚姻关系相比,亲子关系作为一种血缘联系,显得更为稳定和牢固。

二、亲子关系及其发展过程

(一)传统社会的亲子关系:不平等关系,父母拥有绝对权威

(二)现代社会的亲子关系

1.社会化周期理论:亲子关系本身不断发展变化;亲子关系具有轮回的特点(反哺模式、接力模式)。

2.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观点一: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很大观点二:无大差异。

三、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纵向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亲子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二)不平等性

(三)变化性

四、亲子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问题是指父母和子女在相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1.父母问题2.子女问题

(二)亲子关系的代际差异(代沟):1.生物方面的差异2.文化传递产生(米德)

五、亲子关系的调试

日常生活中,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维护整个家庭的稳定和睦、对于子女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父母自身行为的控制

(二)加强亲子沟通

(三)角色互换

第四节 其他亲属关系

一、婆媳关系

一个人经由婚姻与配偶的父母产生姻亲关系,由此而产生了婆媳关系、岳婿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婆媳关系。

(一)婆媳关系的本质

婆媳关系本质上是婆婆(母亲)、丈夫(儿子)、媳妇(妻子)之间的复杂的三角关系所决定的。

(二)婆媳关系的调试:摆正自己的位置,彼此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二、祖孙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祖孙关系素来密切、是所有家庭关系中最融洽的一种关系。祖孙关系亲密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心理因素二是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有“返老还童”的现象

三、其他可能的家庭关系 兄弟姐妹;妯娌;姑嫂

第五节 家庭网

家庭网是由具有亲属关系的许多家庭组成的社会网络。它通常是在几个家庭的基础上形成的扩大的婚姻家庭关系。但也有以邻里和朋友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网。

一、家庭网的涵义

家庭网不同于封建的家族。组成家庭网的各个家庭有着各自的居处、财产和家庭的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家庭之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为频繁的交往和相互支持,并不组成庞 大的生活共同体。

二、家庭网的特征

(一)家庭网是多个家庭的结合。

(二)家庭网中的家庭保持频繁的交往,有一定的联系和接触频率。

(三)家庭网中的家庭彼此提供服务和帮助。

三、家庭网的功能

家庭网提供了小家庭之间相互分享和援助的机会,又没有增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分而不散的扩大的家庭形式,是核心家庭的合理而必要的补充。

(一)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二)生活上提供方便

(三)情感交流

(四)社会事务上的相互支持 复习与思考题

1.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有什么特点? 2.影响家庭关系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

3.简述中国社会的夫妻关系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

4.亲子关系有什么特点?我国现阶段亲子关系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现阶段中国家庭网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书目

1.【美】范丹妮:《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2.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

3.潘允康、阮丹青:“中国城市家庭网”,《浙江学刊》,1995 年 3 期。4.沙吉才:《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美】曾文星:《家庭关系与家庭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第七章 家庭功能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家庭功能的概念、家庭功能的分类、家庭功能的变迁及其原因。重点分析本章旨在使学生掌握家庭功能的基本概念,学会分析影响家庭功能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中国家庭的现状,更深一步的理解家庭功能变迁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家庭功能的特点。教学难点:家庭功能变迁的原因。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2 学时

第一节 家庭功能的概念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用和效能。

一、家庭功能的涵义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同样具有某种社会功能,并在个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某种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家庭的功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一)家庭的正功能

1.对个人的功能(1)稳定的私人生活中心(2)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3)生育、儿童抚养和社会化(4)老人赡养和关怀(5)个人安全感 2.对社会的功能(1)社会生产与分配任务(2)为社会进行人口再生产(3)完成文化传播和传递(4)调解协调人际关系

(二)家庭的副功能

1、独裁制的家庭剥夺家庭成员的个人权利 2.父母的过度照顾不利于个人独立性的养成 3.繁琐的家庭事务和家务劳动不利于女性的发展

4.对家庭成员的伤害不同程度的存在 5.家庭影响子女地位的获得

二、决定家庭功能的因素

(一)社会需求

(二)家庭本身的特性

第二节 家庭功能的分类

一、生物功能

(一)生理需求满足的功能

(二)生育繁衍的功能

(三)抚育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心理功能

(一)情感慰籍的功能

(二)安全需要的功能

三、经济的功能

(一)物质生产、分配、交换的功能

(二)消费的功能

四、政治功能

(一)小型政府

(二)家长的权力

五、教育的功能

(一)儿童社会化的功能

(二)家庭成员的相互教导的功能

六、娱乐的功能

(一)儿童嬉戏

(二)家庭成员的闲暇生活

七、文化的功能

社会习俗、宗教的学习和传授

第三节 家庭功能的变迁及其原因

一、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家庭整体变迁的决定因素 2.社会制度影响个人阶层地位的获得 3.社会规范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

4.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影响家庭各种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家庭内部的因素

家庭类型结构、家庭关系与家庭功能是相互作用的。

二、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现代家庭种种功能的丧失,是由于私人家庭生活的内容、家庭与工作及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许多曾经仅仅局限于家庭领域的职能逐渐被其他机构代替,因而家庭承担的社会职责越来越少。

(一)家庭功能的丧失

1.威望、权利、地位正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向以个人为中心。2.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广泛地进入工厂、商店和银行。3.教师代替家长替孩子实施基本教育。

4.社会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失业补贴和其它各种社会立法,取代了家庭中的传统保护功能。

5.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也已部分的转给社会。

6.公共娱乐场所的增加,娱乐内容的丰富,家庭不再是休闲的唯一场所。7.专职的教父、教士或牧师承担起满足宗教需要的功能。8.性观念的变化,使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增加。9.家庭生育功能越来越萎缩。

(二)家庭功能的转移 1.个人的“避风港”。2.个人的社会化。

三、中国社会家庭功能的重组

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一方面是与社会变迁相联系的,另一方面也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相互作用。

(一)封建中国的家庭功能 1.经济功能 2.生育功能 3.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4.教育功能 5.宗教功能 6.政治功能

(二)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家庭功能 1.局部发生生产功能 2.生育功能消弱 3.家庭养老的有限性 4.情感满足功能的强化 5.消费功能被强化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家庭功能?为什么说家庭功能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2.家庭功能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3.影响家庭功能的外部社会因素和内部家庭因素是什么? 4.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 参考书目

1.黄延疏:《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 年版。

2.蓝明春等编译:《婚姻与家庭模式的选择》,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3.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年版。4.张健、陈一筠:《家庭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5.张永健:“家庭与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1993 年第二期。

第八章 家庭管理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家庭管理的概念和管理的内容。本章旨在使学生掌握家庭管理的概念,了解家庭管理的内容,认识学习家庭管理的重要性,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准备。本章应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积极观察日常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国外有关涉及家庭管理的书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家庭经济管理、家务劳动管理和家庭闲暇生活安排。教学难点:家庭劳务管理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管理的内容

一、家庭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家庭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一个小群体,家庭生活和谐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家庭管理。

(一)家庭管理:是指对家庭经济、家务、文化活动、环境、物资等方面的安排。

(二)家庭管理的目的:提高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感情伦理生活和社交生活质量。

(三)家庭管理的意义

1.对个人的意义 :增进幸福感及满意度 2.对家庭的意义

(1)有利于家庭职能的发挥(2)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3)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稳定(4)有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家庭管理的内容

1.家庭的物质生活的管理 2.家庭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 3.家庭的医疗卫生保健 4.家庭安全

5.家庭计划(生育计划,经济计划)

二、家庭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原则

(二)计划原则

(三)民主原则

(四)制度化原则

第二节 家庭经济管理

经济生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掌管好家庭经济,与家庭幸福直接相关。

一、家庭消费

消费是家庭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家庭消费水平和方式的变化显示出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家庭消费:指家庭对各种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消耗,它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家庭消费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社会生产为家庭提供各种可供消费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和服务。同时,家庭也为社会生产提出消费需求。

(三)需求层次理论

家庭消费也具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概括的特点,它首先必须满足家庭的生存需要,然后才能进一步满足家庭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四)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对个人的素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五)家庭消费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家庭消费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购卖力相适应。

二、家庭经济结构

(一)家庭经济结构的概念

家庭经济结构包括家庭成员的收入结构、家庭消费结构和家庭经济的组合方式。1.收入结构:指家庭经济的来源构成。

2.消费结构:包括消费方式、不同消费的构成比例、不同成员的消费份额等。3.家庭经济的组合方式:家庭所选择的统筹收入、安排支出的具体方式

(二)家庭经济的组合方式 1.收入和一,支出统管。2.收入和一,支出协商。

3.收入独立,支出协议。4.收入独立,支出独立。

第三节 家务劳动管理

一、家务劳动的概念

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用于家庭内部事务的自我服务和相互服务的劳动消耗。家务劳动是家庭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务劳动的特点

家务劳动在家庭内部进行,不容易被社会承认。家务劳动的数量也不容易进行统计。

三、家务劳动管理的目的

为了提高家务劳动效率,减轻劳动负担,节省劳动负担,使个人和家庭有更多的学习、工作、娱乐和休息的机会。

四、中国家务劳动的现状

(一)家务劳动仍然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占用了大部分的家庭闲暇时间。

(二)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女性。

(三)社会化的家庭服务业开始起步。

第四节 家庭闲暇生活安排

一、闲暇时间的概念

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之后,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剩余时间。

二、闲暇生活的功能

(一)满足消遣、娱乐、享受需要。

(二)发展个性,增长知识。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协调家庭人际关系。

三、家庭整体闲暇活动与成员个体闲暇活动

(一)家庭整体的闲暇活动 1.家庭各成员的闲暇欲求一致时

闲暇活动在使家庭成员的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将成为家庭的共同欲求。2.家庭成员的闲暇欲求不一致时

要求家庭成员从家庭整体出发来考虑个人的欲求实现问题。

(二)家庭成员个体的闲暇活动

1.注意不能无视其他家庭成员的闲暇要求,妨碍他人的闲暇目标。2.个人的闲暇不能给家庭整体带来不利或消极的影响。

第五节 家庭生育计划

一、家庭生育计划的概念

家庭生育计划是各个家庭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生育意愿来有意识的安排生 26 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计划。

二、生育计划和计划生育

(一)生育计划

家庭生育计划仅以独立的家庭为单位,其计划和措施的实行与安排仅限于家庭内部。

(二)计划生育

全社会范围的计划生育是由政府调节和指导人口发展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目的在于调整全社会的人口规模和结构。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复习与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家庭管理? 2.家庭管理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家庭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 参考书目

1.【美】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2.【美】贝克尔:《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3.苏东水:《管理学》,东方出版社,2001 年版。

4.谢秀芬:《家庭与家务服务----家庭整体为中心的福利服务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

公司,1998 年版。

5.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第九章 婚姻家庭法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婚姻家庭法的变革历史。旨在使学生掌握婚姻家庭法的基本概念,比较准确的了解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历史演变,进而探讨婚姻家庭法与中国社会发展、家庭变迁之间的联系。学习本章时要求学生与世界各国的家庭法进行比较,发现家庭法在世界各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家庭伦理道德及家庭习俗的联系与区别,重点介绍中国近代以后的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变革

教学难点: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变革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婚姻家庭法的涵义及特征

一、婚姻家庭法的涵义

(一)婚姻家法的涵义:是调整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和控制婚姻家庭行为的手段之一。

(二)婚姻家庭法的名称:1.婚姻法2.家庭法3.婚姻家庭法4.亲属法

(三)婚姻家庭法的范围

1.婚姻法。这里指狭义的婚姻法,一般不涉及婚姻以外的其他事项。

2.家庭法。这里指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等。

3.亲属法。这里指调整亲属关系的法律规范,一般只规定共同生活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二、婚姻家庭法的特征

(一)广泛性:婚姻家庭法是普通法,适用于一切公民。

(二)伦理性:婚姻家庭法是道德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道德。

(三)强制性: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否则将会遭到婚姻家庭法的制裁。

三、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和其他的法律体系一样,婚姻家庭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变化 1.诸法合体时期的婚姻家庭法

在世界各国的古代法律中,婚姻家庭法和其他有关行政、司法、犯罪、刑罚等其他法律规范是合为一体的。2.附属于民法的婚姻家庭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从诸法合体中独立出来,发展成许多独立的部门法,而强调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则被纳入民法的范畴。3.形成独立部门的婚姻家庭法

我国建国后颁布的三部《婚姻法》已经摆脱对民法的依附而形成独立的法律门类。

(二)现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趋向 1.强调个人本位,重视个人利益。2.强调婚姻自由。

3.不再强调血统和等级的观念。4.强调把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理由。人工生育将引发许多现行的婚姻家庭法难以回避的问题。

(三)婚姻家庭法与宗教法的关系的变化

1.在法律、教规、道德规范合一的社会中,宗教规范对家庭生活的调整和控制具有特别的力量。

2.中世纪末叶,西方社会的家庭法规范才逐渐世俗化,但新的世俗化的家庭法仍然遵循宗教教规。

3.今天,宗教的传统在有关家庭的事务中仍是强有力的,在家庭法中依然影响很大。

四、婚姻家庭法与家庭伦理道德、家庭习俗

由于家庭是一个包含血缘关系、情感关系的特殊的初级社会群体,其中有很多关系不是单纯的依靠法律途径所能够解决的。婚姻家庭法所调整的只是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关系。为此还需要依赖家庭伦理道德、家庭习俗来对此进行调节和控制。

(一)家庭伦理道德 1.家庭伦理道德的概念:

指人类共同遵从的、涉及到人伦关系、次序以及善恶、是非、正义与 非正义评价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

2.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

(1)恋爱道德(2)婚姻道德(3)家庭道德

(二)家庭习俗 1.家庭习俗的概念

家庭习俗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沿袭下来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风尚、风俗和习惯。2.家庭习俗的内容

(1)物质方面(2)行为礼仪方面(3)观念方面

(三)家庭习俗与家庭伦理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家庭伦理道德一般就是由家庭习俗提升而成,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

(四)婚姻家庭法与家庭伦理道德及家庭习俗

1.婚姻家庭法属于强制性的正式的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家庭伦理道德、家庭习俗则是非强制性的非正式的规范要求,社会成员通过内化伦理的规范,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2.婚姻家庭法属于制度化的法律体系。而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习俗主要是一种松散的、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它们调节的婚姻家庭领域各不相同。

3.婚姻家庭法的很多内容是从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习俗中提升而成的。4.普通民众在生活中更多的是感受到来自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习俗方面的压力。

第二节 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变革历史

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是本世纪初期,学习和引进日本、德国等大陆法系亲属法的体系和理论,在和中国固有传统礼法的交融、矛盾和斗争中逐渐产生的。

一、中国近代以前的婚姻家庭立法

在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里,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一)包办强迫、毫无婚姻自由

(二)男尊女卑、公开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三)家长专制,漠视子女权益

二、中国近代的婚姻家庭法

(一)清朝末年的《大清民律草案》

(二)中华民国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 1.废除了宗法制亲属分类 2.改变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

3.否定了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早育的陈规 4.取消了宗祧继承和立嗣制度 5.废除了公开的多妻制 6.瓦解了家族本位的宗法家长制

(三)中国共产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

1.突出了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以及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性。2.为解放后婚姻法的制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建国后中国内地婚姻家庭法的变革

(一)1950 年的《婚姻法》

基本精神: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二)1980 年的《婚姻法》 1.增加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条款 2.突出男女平等原则

3.对离婚的原则和程序作了补充规定家庭社会学 4.增补了保护老人 5.扩大了家庭关系的调整

(三)2001 年的《婚姻法》(修正案)1.对重婚及变相重婚的补充规定 2.夫妻财产问题

3.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 4.关于离婚

5.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四)2001 年的《婚姻法》(修正案)的社会进步意义 1.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忠诚与尊重

2.突出公正、人道的婚姻家庭关系的价值理念 3.弘扬家庭美德 复习与思考题

1.婚姻家庭法的调整范围是什么?

2.试述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变化过程。

3.试论婚姻家庭法与家庭伦理和家庭习俗的关系。4.建国后中国内地的婚姻家庭法经历了几次修订?为什么? 参考书目

1.史尚宽:《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2.于静:《家庭法新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3.于静:《比较家庭法》,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4.巫昌祯:《婚姻家庭法新论----比较研究与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5.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第十章 家庭伦理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家庭伦理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以及家庭伦理的具体内容及演变过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庭伦理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进而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容易出现“失范”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结构重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婚姻家庭关系形态的多元化趋势的现状学习本章。进一步认识构建新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伦理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伦理的基本概念

“伦理”与“道德”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代表调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一、家庭伦理(家庭道德)的概念

(一)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

(二)家庭伦理不是由国家制订、由专政机关强制执行的。

(三)伦理道德通过人们良心上的折磨和其他精神上的痛苦感觉而产生约束力。

二、家庭伦理的特点

(一)家庭伦理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家庭伦理观念也不尽相同。

(二)家庭伦理有其阶级性:是受一定的集团利益的影响,代表不同利益集团意志。

(三)家庭伦理有承继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联系。

(四)家庭伦理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

(五)家庭伦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三、家庭伦理的作用:家庭伦理起着调解家庭、调节婚姻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维护家庭整合,帮助完成家庭职能

(二)维护社会模式

(三)家庭伦理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

四、家庭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家庭伦理和法律是相互作用、互相补充的。家庭伦理和法律应当并行,共同调节婚姻生活。

第二节 家庭伦理的内容

一、恋爱道德

恋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不同于婚姻,恋爱关系不属于国家立法范围,因此,基本上不具有法律意义。所以对恋爱关系进行道德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婚姻道德

婚姻关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首先要获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一定社会的婚姻制度,还受到道德、宗教、社会风俗传统等因素的直接影响。道德伦理是调整婚姻关系的社会控制手段之一。婚姻关系的道德围绕着门第等级、家长特权、男女不平等而展开。

三、家庭道德

尽管法律规定了家庭成员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家庭生活中,仍然较多的需要道德的力量帮助其成员自觉地按照各自的行为模式担当不同的家庭角色,相互协调配合,使家庭实现自己的职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第三节 中国家庭伦理的演变

一、传统中国家庭伦理

传统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反映了封建家庭的本质。传统家庭中的家庭关系极为复杂,但却有规章可以遵循。这一规章即家庭伦理。

(一)文慈子孝

(二)兄友弟恭

(三)夫妻有别

(四)长幼有序

二、近代社会运动对家庭伦理的冲击

在近代历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家庭伦理总是首当其冲的论战主题。

(一)婚姻革命

近代历次思想运动都提出“婚姻革命”的口号,要求打破非人道的不自然的机械婚姻制度,建立起平等、自由和以恋爱为基础的男女结合方式。

(二)离婚自由

关于离婚问题的争论,一直是“五四”以来新旧思想冲突的焦点。

观点 1: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可以离异。但自由恋爱的婚姻就不存在离婚的理由。观点 2:婚姻应自始至终以双方互爱为基础,一旦感情破裂,便有离婚理由。观点 3:主张绝对的离婚自由。

(三)贞操观

近代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是反对封建伦理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次讨论是对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旧贞操观的一次冲击。指出强迫女子守贞的片面贞操观是残酷而不合理的。传统的贞操观实际上是夫妻不平等的礼教。

(四)男系制和遗产制

近代思想运动对旧的财产承袭制度作了批判,主张男女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五)儿童公养与产儿限制

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提出了儿童公养的口号,要求由国家、社会设立的机关抚养、教育儿童。还有人提出“产儿限制”的主张,要求改变中国早婚、多子多福的习俗。

(六)男女平等

要求改变妇女在家庭中的被奴役的地位。

三、现代中国的家庭理论

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总体是以“平等、民主、和谐”为特征的。反应在婚姻关系上,是以当事人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由;反映在夫妻关系上,是相互平等;反映在代际关系上,是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

(一)男女婚姻自由

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只有自由的婚姻才具有道德价值。

(二)一夫一妻

(三)男女平等

一方面要求夫妻关系平等。另一方面要求生育和抚养子女的男女平等。

(四)保护妇女

(五)计划生育

(六)崇尚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爱情价值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家庭伦理?简述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 2.家庭伦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对传统中国家庭伦理的冲击及其意义? 参考书目

1.蔡治平:《家庭伦理与法律常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2.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 年版。3.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4.周纪兰:《应用伦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5.章海山:《家庭伦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第十一章 家庭习俗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家庭习俗的概念、家庭习俗的内容和历史演变。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家庭习俗是如何与家庭伦理道德一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婚姻与家庭中发挥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婚姻家庭法、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习俗的联系与区别。要求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更为新颖、显示个性追求多元化的家庭习俗,并参与课堂讨论:家庭习俗是如何反映文化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更替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习俗的概念、家庭习俗的内容

教学难点: 姻家庭法、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习俗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习俗的基本概念

一、习俗

习俗不是一种制度,它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文化,是非制度性的行为规范,它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是非强制性的。

(一)习俗的概念

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是历史沿袭下来的风尚、风俗和习惯。习俗的存在、传播、承递具有社会性,它使人们普遍遵从的一种规范。

(二)习俗的范畴

习俗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既属于精神范畴,又属于物质范畴。1.属于物质范畴的习俗 2.属于精神范畴的习俗 3.属于观念范畴的习俗

二、家庭习俗

(一)家庭习俗的概念

家庭喜属于社会习俗中的一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有关婚姻、家庭生活的风俗和习惯,它已有规律的活动指导、约束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和意识。

(二)家庭习俗的特点

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家庭习俗约定

2.同一社会中不同社会集团的家庭风俗有所区别

3.于其他社会习俗相比,家庭习俗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三)家庭习俗与家庭法及家庭伦理的关系

家庭法最具有强制性,手段最硬,家庭伦理则较为有弹性,家庭习俗最为松散,手段 34 最软。家庭习俗不需要任何政府的认可,是一种民间的约定俗成。家庭习俗和法律、伦理道德一起,作为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家庭生活、家庭关系起这调节、约束和控制的作用。

第二节 家庭习俗的内容

一、家庭习俗的内容

(一)家庭物质生活习俗

(二)家庭行为礼仪习俗

(三)家庭的各种观念

二、家庭习俗的沿革与家庭发展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家庭习俗,对家庭习俗的探究,必然要超越时间的界限和民族的界限。家庭习俗曾经被当作揭开家庭史之谜的钥匙。人类学家通过对当时存在的部落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研究,推测出人类家庭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

三、家庭习俗变革的动因

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家庭习俗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家庭习俗与文化

家庭习俗总是以被一定的文化规定、制约的方式来实现和推广的。1.文化对家庭习俗具有制约力 2.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家庭习俗

(二)家庭习俗与社会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要把握家庭习俗的本质,需要将其置于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中去考察。家庭习俗的变革反映着文化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更替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家庭习俗的变革

依据传统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要求,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套完整的家庭习俗礼仪风范,这些习俗礼仪风范表现在择偶、婚礼、生育、离异、两性关系、家族礼仪、人生礼仪、丧葬等方面,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经历了种种变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历次社会变革,革除了代代相沿不适合时代进步和科学的风尚习俗,代之以进步、科学的生活方式规范,形成性的社会风尚习俗。今天,传统的家庭习俗中的大部分已经不再有生命力了,新型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产生了新的家庭习俗。

复习与思考题

1.试述人类学家是如何通过对家庭习俗的研究来推测出人类的家庭发展史的。2.促使家庭习俗变革的动因是什么? 3.家庭习俗与家庭伦理的联系与区别。参考书目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2.胡中生:《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3.【美】约瑟夫·布雷多克等著、王秋海等译:《婚床·世界婚俗》,三联书店,1986 年版。

4.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家庭社会学

第十二章 家庭危机与应对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家庭危机的概念及应对方法。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家庭危机的概念,学会应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释家庭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掌握预防和应对家庭危机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案例,运用本章理论知识和方法,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婚姻问题及预防;家庭暴力及其危害性;离婚以及离婚对当事人心理及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家庭危机的产生原因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婚姻问题及其预防

婚姻问题是指由于种种压力因素导致的影响夫妻婚姻质量的问题。他是当代社会普 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婚姻压力

婚姻问题往往起因于特定的婚姻或家庭的压力。在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压力。

二、婚姻冲突与危机

(一)婚姻冲突的涵义

是指婚姻关系内的夫妻关系冲突。

(二)婚姻冲突的原因

1.内在因素:是起因于夫妻双方自身的因素。

2.外在因素:是起因于夫妻之外的包括社会环境的因素。

(三)婚姻冲突的城乡差异

1.城市的婚姻冲突多起因于情感方面的因素。2.农村的婚姻冲突主要起因于经济贫困。

三、预防危机——婚前准备

这里所说的婚前准备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识上的准备。

四、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调适

组建家庭之后,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每对夫妇就各个阶段的变化,都需要在角色、责任、情感支持、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和适应。

五、树立“动力婚姻”观念 婚姻的危机意识,变化意识。

第二节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属于家庭冲突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许多家庭暴力是由于家庭压力过大导致的。

一、家庭压力:家庭压力是个体、家庭与外部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来自于家庭外部环境的社会压力

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社会的任何变动都会波及到家庭。

(二)来自于家庭内部的压力

家庭内部的压力虽然有一些共性,但不同的家庭类型其所面临的内部压力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家庭内部的压力更具有破坏性。

(三)家庭压力与应变能力

家庭对压力的承受力不同、反映不同,同样的压力对于不同的家庭来说所起的作用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取决于家庭的团结和应变能力。

(四)家庭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

家庭所面临的外部社会压力和内部压力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外部的变化和压力可能会转化为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方面的变化和危机,家庭的压力及其引起的危机也可能影响到整个家庭制度甚至社会的其他部分,并最终影响社会的均衡和稳定。

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特征

(一)什么是家庭暴力

1.联合国(1986 年):对身体的暴力、性的暴力、精神的暴力。2.中国新婚姻法: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形式的不法侵害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类型

1.施暴动机:理性暴力、非理性暴力。

2.施暴主体:夫对妻、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等等。3.危害程度:推搡、拉扯、殴打、残害。

4.暴力实质:拥有较多权利和较高地位的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

(三)家庭暴力的特点和危害性

1.特点:隐蔽性高、再发率高、危害严重

2.危害性:(1)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了直接的伤害。(2)家庭暴力侵犯了人权。(3)家庭暴力导致止家庭破裂。

(4)家庭暴力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37(5)家庭暴力频发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意识惯性是导致我国家庭暴力的深层原因。

(二)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是家庭暴力冲突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成员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情绪是家庭冲突发生的重要媒介。

(四)家庭成员对家庭现状合理性的认识分歧是家庭冲突最常见的现实起因。

(五)社会干预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家庭暴力的外部原因。

四、家庭暴力的防治

(一)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机制。家庭社会学

(三)建立相关的社会干预和介入机制

五、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西方国家: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且富有操作性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服务体制。

(二)中国:我国防止家庭暴力的相关工作也正在建设、完善之中。1.民间社会力量 2.政府部门(妇联)

第三节 离 婚

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多面临着离婚水平高和离婚率迅速上升的问题。离婚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直接的影响,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一、离婚与离婚率

(一)离婚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离婚被认为是社会所承认的夫妇关系,在事实的层面上,永远的破碎。1.实质离婚

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双方没有真实地以对方为配偶的情感,彼此关系冷淡,仅仅只是维持夫妻的名义。2.形式离婚

是法律意义上的,是夫妻双方按照法定程序将已存在的婚姻关系加以解除的法律行为。

(二)离婚率

在学术界,衡量离婚现象的指标主要有离婚率。通常认为,离婚率由四种计算方式。1.总人数中每 1000 人口中离婚对书的比例。

2.符合法定婚龄以上的已婚男性或女性人口中某一时期内发生离婚行为的人口数。3.离婚结婚比:某一离婚总数除以当年结婚总数的比例。

4.追踪离婚率:某个的全体结婚者为基数,考察若干年后已经离婚这所占比例。

(三)离婚现状

1.城乡差异:由于离婚成本不同,我国的离婚率有明显的城乡差异。2.态度宽容:人们更多的认为离婚是可以接受的中性社会行为。

二、离婚原因分析

关于离婚原因,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分析。从本质上说,离婚是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而导致的,是家庭冲突的结果。

(一)西方理论

在西方学界,对于离婚现象的理论解释大约可以分为 4 种不同的框架: 1.人口学的研究

认为人口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的离婚。2.社会学的解释

认为离婚率的高低与种族类别、经济收入、教育水平、职业性质、初婚年龄和家庭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3.经济学的探讨

认为高离婚率源于妇女户外就业的广泛性和经济上的真正独立。4.心理学的分析

认为婚前对婚姻的过高期望、相互吸引的资源枯竭和婚外生活的心理诱惑等都可能影响婚姻的稳定性。

(二)学者观点 1.古德的观点

古德认为造成西方社会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是:

(1)价值观的改变,社会不再拒斥离婚,而采取更加接受和宽容的态度。(2)亲友不再重视婚姻的稳定。

(3)婚姻的功能被其他制度取代,意味着婚姻的功能弱化。

古德研究注意到:在经济萧条时,离婚率下降。而在经济繁荣时,离婚率上升。发达国家的离婚率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离婚率。2.西方其他学者的观点

(1)法律的修订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因素。(2)男权社会的离婚率低于平权社会的离婚率。(3)有子女夫妇的离婚率低于没有子女的夫妇的离婚率。

(4)离婚现象与现代化的背景有直接关系:①当社会朝现代化前进时,抑制离婚的社会约束力将逐渐减弱。②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③都市人口比例提高。④家庭人口数减少。⑤家庭的传统功能丧失。⑥社会流动增强。⑦人的个性化增加,等等。3.中国学者的观点

我国学者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离婚的主要原因:

39(1)性格志趣不同。(2)家务矛盾。(3)草率结婚。(4)第三者插足。(5)性生活不协调。(6)对浪漫爱情的注重。(7)妇女地位的提高。(8)家庭功能的改变。(9)社会生活的变迁。(10)法律对离婚条件的放宽

(三)我国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 1.性别歧视 2.双方性格无法调和 3.生理障碍

4.婚外恋、一方感情转移 5.家庭关系和家庭经济纠纷的压力 6.社会强制性压力

三、离婚的影响

对于绝大多数离婚者而言,离婚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巨大创伤。

(一)负面影响

离婚过程往往较长,给当事人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影响。离婚过程六方面: 1.情感上的离婚 2.法律上的离婚 3.经济上的离婚 4.抚育子女上的离婚 5.社区上的离婚 6.精神上的离婚

(二)正面因素 1.真正的解脱感 2.重新选择新生活 复习与思考题

1.预防或减少婚姻危机应做好那几方面的婚前准备? 2.“动力婚姻”观念的涵义是什么?

3.试述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4.简述中西方学者关于离婚现象的理论探讨。5.如何认识离婚行为的负、正面影响? 参考书目

1.【美】Alan Kemp 著、彭淑华等译:《家庭暴力》,台北,红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年 版。

2.郭爱妹:《家庭暴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年版。

3.关锐煊、高刘宝慈:《家庭危机应变手册》,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 年版。4.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物出版社,1999 年版。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西方和中国的婚姻家庭的研究历史。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家庭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家庭社会学的兴趣。本章要求学生尽量多的阅读有关教科书和著作,思考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方和中国的婚姻家庭的研究历史 教学难点: 婚姻家庭史研究的内容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外婚姻家庭研究简述

在西方国家,家庭问题很早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19 世纪中叶以前

西方国家有关婚姻家庭的研究只出现在小说、诗歌和戏剧里面,有关家庭的一些原则被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所左右,并常常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

(一)荷马时代(公元前 12-9 世纪)

(二)斯巴达(公元前 4 世纪左右)

(三)柏拉图(公元前 427-327)

(四)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五)莫尔(1478-1535)

(六)康帕内拉(1568-1639)

(七)孟德斯鸠(1689-1755)

(八)卢梭(1712-1778)

(九)黑格尔(1770-1783)

(十)傅立叶(1772-1837)

(十一)欧文(1772-1858)

二、19 世纪中叶及以后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等纷纷对家庭的起源、变迁、结构、功能关系和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社会学分支——家庭社会学。

(一)亚当斯的家庭研究史 4 时期

1.社会达尔文时期 2.社会改革时期 3.科学研究时期 4.注重家庭理论时期

(二)家庭社会学的奠基人

1.勒普累:《欧洲工人》、《家庭组织》 2.里尔:《家庭》

(三)其他研究者

最早从事婚姻家庭方面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早期研究比较偏重于家庭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1.巴霍芬:《母权论》 2.麦克伦南:《原始婚姻》 3.摩尔根:《古代社会》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5.比尔基:《家庭史》

三、20 世纪前后

(一)研究重点:下层民众家庭的经济状况

(二)研究特点 1.重视微观的经济研究 2.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缺陷:忽视了社会结构对家庭影响关系的探讨和分析

四、1950 年开始

从 1950 年开始,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对婚姻家庭的描述和定量分析,转而进行宏观意义上的理论探讨。

(一)研究重点:宏观意义上的理论探讨

(二)研究特点

1.研究方法:多科学、多层次

2.研究内容:多主题、多侧面、面向未来

3.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观点,形成了家庭研究各种理论流派

五、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对婚姻家庭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一种发展趋势,并在理论探索上推陈出新。

(一)人类学家:注重家其结构,忽略家庭生活的情感动力

(二)心理学家:注重孩子的发展和人的心理,忽视文化差异和社会组织方面

(三)社会学家:注意社会规范方面,忽视历史和人的发展因素

六、西方学者的两种主要观点(归纳西方学者的研究)

(一)将家庭视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的侧重点是家庭过去和目前所担负的功能及其变迁。

(二)将家庭视为一种社会团体。研究的侧重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婚姻家庭研究简史

在中国,从古至今,婚姻家庭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婚姻家庭的论述在古文献中比比皆是。与整个社会学科一样,作为一门学科,家庭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比较规范化的学术研究应是起源于“五四运动”以后,比西方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

一、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概况

(一)20 世纪初期:研究具有很强的批判色彩

反对包办婚姻、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抨击家族专制主义

(二)30 年代以后:研究逐渐走向客观和科学化

有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家庭的功能变迁;乡村社会学的学者更以自身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农村社会和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及其社区功能。产生了一批比较系统的著作:《中国家庭问题》(潘光旦)、《婚姻与家庭》(陶希圣)、《生育制度》(费孝通)

二、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一)第一部婚姻法

中国共产党于 1950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冲击很大。该法的实施,被认为是中国婚姻制度的一次革命,它沉重的打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纳妾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夫权意识,是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第一次离婚高潮

新婚姻法的颁布,带来了第一次离婚高潮,离婚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并出现过一场声势颇大的理论论战,即离婚标准上“感情论”与“理由论”的论战。

(三)文化大革命前后的 20 年

从 1958 年到 70 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这近20 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尽力了巨大的曲折。出现了许多新的婚姻与家庭问题:择偶标准阶级化、爱情理想革命化、婚姻关系政治化等等,对当时的爱情、婚姻及家庭有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学遭到了取缔,婚姻家庭的研究近乎停滞。

三、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1979 年以来,随着社会学的重建,家庭社会学又日渐发展成为社会学中一门主要分支学科。1981 年 10 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3 年家庭社会学专集出版。

(一)学术活动特点

1.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 2.重视调查研究,关注婚姻家庭的社会热点 3.学术研讨会多层次、多形式出现,举办平凡。

(二)学术研究特点

已经告别社会学重建之初,以吸取国外家庭研究理论成果来研究中国的家庭问题为主的状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1.宏观家庭研究课题:婚姻家庭史、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变迁、当代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与社会变迁等。

2.微观家庭研究课题:婚姻质量、夫妻关系、家庭暴力、家庭管理、亲子关系、独生子女问题、离婚、性的问题等。

(三)主要研究议题

归纳起来,80 年代以来我国婚姻家庭研究的主要议题有:

1.城乡家庭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中国五城市家庭研究”、七城市婚姻家庭研究”、“农 村家庭与农村生活方式”、“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和婚姻的变化”等等。2.离婚问题研究:《离婚问题面面观》(高健生、刘宁),《80 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曾毅、吴德清),《中国的离婚态势》(张敏杰),《北京市部分离婚着调查》(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性观念》(李银河),《中国 80 年代的离婚研究》(曾毅),“中国离婚研究”(徐安琪、叶文振)。

3.性问题研究: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杂志编辑部举办《现代社会中的性问题》系列讲座,《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利“性文明”调查报告》(刘达临)。4.婚姻质量研究:《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徐安琪、叶文振)。

5.家庭问题及其他婚姻家庭问题研究:家庭暴力、婚外恋、未婚妈妈等相关的研究呈现迅速增加的态势。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西方关于婚姻家庭研究的历史过程。

1.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婚姻家庭的研究有什么特点? 2.简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的状况。

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参考书目

1.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2.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2000 年版。3.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4.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 年版。

十四章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家庭社会学的理论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建构起来的概念框架和观察视角。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婚姻家庭现象、解释婚姻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难点:运用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婚姻家庭现象、解释婚姻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时数:4 学时

四、教学内容

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建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概念框架以及观察婚姻家庭的视角。在一个个框架中,我们将看到一幅幅特定的有关婚姻家庭的不同画面,每一个画面都强调了不同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但从整体来看,每个框架都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婚姻和家庭的本质,从而有助社会成员调整其婚姻及家庭生活。

第一节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一)家庭发展理论主要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之上 1.人们是行动者,也是反映者

2.家庭成员的增加与减少是互动的重要变相

3.家人在同一场景的互动不同于家人在不同场景的互动 4.急速的转变(如新生儿的诞生),会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

(二)家庭发展理论本身有四个基本假设

1.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2.人们的所做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3.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4.家庭的内在事件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论点

(一)杜瓦尔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8 阶段)

在学术界,更为系统,而且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她认为就像人的生命那样,家庭也有其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种任务。杜瓦尔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1.新婚期、2.育儿期、3.学龄前期、4.学龄期、5.青少年时期、6.空巢期、7.中年父母期、8.老年家庭成员。与八个阶段相对应每个阶段又不同的家庭发展任务杜瓦尔理论的学术争议:只具有针对性,不具有普遍性没有从团体变化的角度理解家庭生命周期

(二)罗杰斯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24 阶段循环法)

罗杰斯认为要优先使用以团体为基准的阶段划分法,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此理论不仅描述了家庭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子女的成长过程,而且注意到最后一个子女的成长过程。家庭社会学

(三)埃尔德的生命过程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探讨家庭成员个人的发展经历,如何使成为儿童,何时成年,何时结婚,何时为人父母,晚年境况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法生了什么变化?

(四)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的特殊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目前我国的家庭生命周期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发展阶段也更易于划分。我国一般城市家庭的生命周期包括:新婚期、育儿期、有学龄儿童期、有青少年儿女期、空巢期、孤老期几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调整的重要性等。

第二节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来源于一般的系统理论。大约到 20 世纪 60 年代,家庭系统开始作为精神分析学的诊断与治疗用语,并于 70 年代逐渐被家庭社会学应用。

一、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有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地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虽小,但功能却很复杂,自成一体,同时也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杜赫提出家庭系统理论的 8 个假设。

二、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及主要理论观点

组成家庭系统的诸要素,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家庭中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有其形成的在家庭构成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成为家庭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基本依据。

(一)解释家庭系统构成要素的两个角度 1.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 2.家庭系统由个人组成

(二)家庭系统的控制调节机制

1.自我控制:家庭内部具有的在微观上控制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的机制。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庭的自我控制调节机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社会控制:是将家庭系统纳入社会总系统中,依靠社会的的影响力量来维持家庭的稳定。

(三)家庭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家庭接收到其他社会系统输出的各种信号,从而产生相应的调节和整合使家庭的变化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发展协调一致。经济系统、职业系统、教育系统、法律系统、医疗系统家庭的控制调节机制说明家庭系统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并具有开放式特性。在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中,它能够自行从有序状态转向无序状态,又能够从无序状态转向新的有序状态。

第三节 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帕森斯,其理论观点曾一度成为西方社会学界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流派,并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家庭社会学研究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家庭的中心特点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在于重新确立被外部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况。

一、结构功能理论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假设

(一)基本假设

把家庭是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在生理上、心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现存的结构。

(二)具体内容

1.家庭和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关系 2.家庭大系统和家庭子系统的关系 3.家庭和人格的关系

二、家庭领域中的结构功能理论

(一)帕森斯:强调功能转移,即一个单位的某些功能丧失的时候,它可能意味着转变为其他功能。

(二)伯吉斯:家庭功能的外移推动了家庭从机构型向友伴型的变迁。

(三)斯梅尔塞:由于家庭经济功能的衰退,家庭内部的活动更大的集中于情感的满足和子女的家庭社会化。总之,现代化形成了以情感吸引和爱情为基础的家庭,除了每个家庭成员各自与外部的联系外,家庭不再作为重要的社会领域。

第四节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相反,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的常态,家庭制度和婚姻关系自然也不例外。20 世纪 60 年代末,就有西方学者把冲突的概念运用到家庭的研究,并提出了家庭是一个具有冲突关系的系统。与功能论相比,冲突理论更强调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它由此带来了社会整体的变迁。

一、社会冲突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区别

(一)功能论认为现代家庭是平静的、被动的,是和其它社会单位平衡的部分,而冲突论则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组织蕴涵着潜在的和事实上的冲突。

(二)在功能论看来,家庭被认为是人们最初实现社会化的地方,而冲突理论却认为,人们的观念不是因教养而产生,两性差异和“自然”的等级才是形成人们不同观念的最根本原因。

(三)功能论把家庭看成永恒的“生活场所”,家庭成员的财富、地位、身份都可以代代相传,而冲突论认为这恰恰维护和促成了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平等。

二、冲突理论的观点

外部因素是导致冲突主要动力,经济条件的演变、社会结构的转化和社会中的新兴权力关系都使家庭变化的重要因素。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固然与家庭微型结构所昌盛的特殊条件有关,但这些内部冲突同时又是社会宏观结构所存在的基本矛盾的反映。

三、冲突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家庭社会学

经典的冲突理论来自马克思,而将马克思的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冲突关系引入家庭研究的是恩格斯。恩格斯提出,家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女性被压迫的主要根源。恩格斯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家庭内部冲突的基本视角:在家庭中,不平等的辈分及性别权威关系是造成家庭冲突的主要原因。如果社会上男性与女性不平等,反映到家庭中,丈夫与妻子,或者兄弟与姐妹之间的权威关系通常也是不平等的。如果社会上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关系不平等,那么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通常也就不平等。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在分析和处理家庭冲突的时候,就绝不应该仅仅是局限在家庭内部,把它作为家庭内部、家庭自身的事务来看待,而应该结合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来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二)达伦多夫

德国冲突论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提出的冲突理论也广受关注。他认为,权利和权威是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性决听了冲突的必然性。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是维护现状,被统治者的利益要求时重新分

配权利和权威。这种竞争或冲突的解决成为社会系统变迁的根源。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冲突强度:指冲突各方的力量消耗及其卷入冲突的程度。冲突烈度:冲突各方在追求其利益时所使用的手段。

把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借鉴到家庭,可以看到,家庭冲突的形式多数表现为辩论、争吵、暴力行为等,这些不同的手段反映的是冲突的烈度不同,但从中可明显感觉到不同的手段对应不同的冲突强度。由此可见,要想降低冲突的强度,可以从改变冲突的手段入手。

(三)科塞的冲突功能论

冲突功能论者注意到,冲突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科塞的功能理 48 论就着重讨论了冲突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正功能”。他提出冲突可以起到类似“安全阀”的作用。对家庭而言,适量的冲突可以有“安全阀”的正功能:

一是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维持的作用。

二是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成员的团结。

三是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份积淀下来最终引起家庭破裂。

第五节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工具,它既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凝聚,又是心理内化的依据,所以在人的外部行为和内心世界之间起中介作用;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个体现象,所以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符号互动论的一个重要假说认为,社会化的人是能应用象征符号和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人,它既是行为者,也是反映者。社会化了的个人不仅能对来自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对包含解释和预期性刺激的两种象征性环境做出反应。

符号互动论与家庭有关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化研究,另一方面是人格化方面。符号互动论比较强调人们的价值系统(认知)和解释(意义)对家庭事件和行为的影响,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对情境的依赖性。家庭对某个事件的定义,是根据其家庭的价值系统和对实践的解释的反应,而这是影响家庭如何因应这个事件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建立在付出代价和获取报偿这两个基本观点上。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社会生活是要求有互惠关系的,人们的选择是建立在要得到最大的奖赏和最少的代价之上,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或最好的结果。从长期来看,社会互动的维持基于互动者之间相对平等的互惠性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大致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被运用到家庭研究领域。很多家庭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起因于家庭内部交换的不平等。对此,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解释。当然,我们强调家庭中的交换,是希望能借助社会交换理论的相关命题,强调在家庭中,美好的婚姻关系是要靠双向努力和双向付出的,是应该满足伴侣双方的欲求和利益的,仅仅强调单方的一味付出和无私奉献根本不可能创造所谓的幸福家庭。

社会交换理论对协调家庭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视角。对社会交换理论的批评:过于强调人际互动中理性的一面。复习与思考题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对中国家庭有什么现实意义? 2.简述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思想。

3.简单论述社会冲突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区别。4.符号互动论与家庭有关的研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5.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参考书目

1.A·科塞著、孙李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2.布劳:《社会生活的交换与权利》,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

3.F·伊凡·奈:“选择、交换与家庭”,《当代家庭理论》第二期,1979 年。4.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5.罗伯特·F·温奇:“择偶的互补需要理论:一项分析和描述性研究”,《美国社会学评论》

6.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家庭社会学

第十五章 家庭的起源、演化和发展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家庭的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家庭出现以前的人类两性关系、血婚制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以及个体婚家庭等。本章旨在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家庭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自然选择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家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类型

教学难点: 家庭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2 学时

四、教学内容

人们对家庭史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曲折和艰难的过程。在 19 世纪 60 年代之前,人们对家庭的产生和发展还没有科学地认识。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证明人类是从高级动物演化而来的。摩尔根运用依据亲属制度追踪家庭形式的科学方法,从现有的亲属制度出发,恢复与它相应的家庭形式,从而找到了人类家庭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家庭出现以前的人类两性关系状态

一、关于人类社会是否存在杂交状态的争论

(一)唯物主义的家庭史观

(二)唯心主义的家庭史观

二、杂交关系阶段在人类史上客观存在的原因

(一)是由生产力状况低下和人类在自然界中软弱的地位决定的

(二)人类婚姻家庭发展的规律提供了说明

第五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一)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前面三讲中,大家学习了宪法的特点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等内容,应该说对宪法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今天,由我主讲第四讲和第五讲,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也是这次宪法教育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宪法内容和相关知识,既能促进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也为回归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法律知识基础。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我国宪法及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一下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2018年前几次修改宪法的情况,然后再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两讲主要为大家讲述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五、2018年宪法修正案学习解读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下面开始授课: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我国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政府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到21世纪初,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戊戌年修改宪法,时间长达120年,跨越了三个世纪。中华民族探索人民权利的宪法保障,依宪治国的这一法治中国梦终于成为现实。120年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由君权走向民权,由人治走向法治,实践依法治国,见证依宪治国,成就法治中国,实现了一个伟大民族蓄积深远、呐喊已久的深切希冀和盼望。

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了《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体例和内容都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下面,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一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政治基石。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们精心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解决了在1949年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怎样建立一个新国家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这些极其重大的问题,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是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106条,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宪法更充分地表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实质。

三是1975年宪法——特殊时期的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30条。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四个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如把“文革”产物“四大”写进宪法第十三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

四是1978年宪法——转折时期的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60条。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五是1982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共四章138条。1982宪法即现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982年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后,在2018年以前,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对1982年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修正,先后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其中,1988年修正案2条,1993年修正案9条,1999年修正案6条,2004年修正案14条。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二是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更加完整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我国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内容;二是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十六条关于“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将宪法第十七条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三是删去宪法第八条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增加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四是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五是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六是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增加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四是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是增加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十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是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三是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是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五是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六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七是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八是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九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十是完善紧急状态制度;十一是在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十二是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十三是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概括起来讲,前四次对1982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十条: 一是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有关内容先后3次作出修改,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等内容,分别写入宪法。

二是对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的有关内容2次作出修改,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包括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内的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分别写入宪法。三是对宪法第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是对宪法第六条作出修改,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五是对宪法第八条2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六是对宪法第十一条先后3次作出修改,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

七是对宪法第十四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对宪法第十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是对宪法第三十三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十是对宪法第八十一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此外,还对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征用征收和补偿、县乡人大任期三年改五年、紧急状态、我国国歌等作了补充和完善。

总的来看,对1982年宪法四次修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四次宪法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 进,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现行宪法共有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和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有143条。

(一)序言。宪法序言内容分为十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史,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体讲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简述国家的斗争历史;

2、记载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一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二是194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国防;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3、规定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肯定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条件。一是对我国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的原则: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二是对台湾问题进行了阐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三是阐述了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五是确立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

6、确认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总纲。第一章总纲内容分为32条,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国家政权,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等等各方面基本制度。主要讲了12个方面的内容:即

1、国家性质;

2、人民主权;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民族政策;

5、法治原则;

6、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财产权保护、经济政策、市场主体的权利);

7、社会政策(包括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文化事业、人才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

8、精简与效率原则;

9、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10、国防政策;

11、行政区域划分;

12、在我国的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分为24条,从第33条至56条。主要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是特定主体拥有某物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公民义务是指公民为公共利益而应该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权利为: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生自由;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义务为: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四)国家机构。第三章国家机构分为84条,8节,从第57条至140条,主要规定了国家机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权限。主要讲了八个国家机构,分别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具体内容分别介绍了这八个国家机构性质、职能、组成人员及任期等。

(五)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内容分为3条,从第141条至143条。规定了我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者是北京,以及国徽的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主要修改了我国现行宪法11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4、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方面的内容;

5、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6、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

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方面的内容;

8、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9、修改国家主席任职任期方面的有关规定;

10、增加有关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方面的内容;

11、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从具体内容上讲,《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其中11条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学习和解读,先讲与监察委员会无关的10条。

第1条:修改宪法序言的第七自然段,修改了四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学习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 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学习解读: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③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

学习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④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 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解读: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2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修改了两个地方。

①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

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学习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奋斗。只有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授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二上午再为大家讲第五讲。谢谢大家!

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共颁布了几部宪法?

2、现行宪法共分哪五部分?

3、现行宪法的序言主要讲了那些内容? 4、1982年宪法前四次分别修改于哪一年?

下载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社会学讲座第四讲家庭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人心理教育讲座 第四讲 情绪管理

    军人心理教育讲座 第四讲 情绪管理 第四讲 情绪管理——构筑心理健康的平台 教育内容提纲 1什么是情绪(情绪的实质及三个成分) 2情绪的种类 3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4情绪的管理(有......

    吉平太极养生功讲座-第四讲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知识版权所有 如若引用请注明出处) 第1页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 周身意游舒经络 屏蔽红尘定凡心 大家好。通过以上几讲课程,我们对......

    党课第四讲

    一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一)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四讲通报

    第四讲通报一、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条例》:“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通报属下行文,也......

    第四讲 成语集锦

    第四讲 成语集锦 导入:1、看图说成语:展示典故图片让学生看图说成语,比比谁说的多?(一边说,一边记) 2、看图用成语描述:如展示一幅绿草图片、秋天的落叶、蓝色的大海、面部表情等让......

    第四讲培训材料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

    家庭社会学访谈感悟

    家庭社会学访谈感悟 采访者:范洋洋 苗忠杰 这次访谈,我们选的是学校博爱餐厅看管水房的阿姨,今年58岁,为人热情大方,性格开朗。我和苗忠杰通过这次访谈,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了解到了......

    家庭社会学(优秀范文五篇)

    公私领域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公私干预之 间存在的问题 摘要:性别歧视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