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写作引入作文教学的思考
网络写作引入作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击,网络写作也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引导,网络写作能高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作为语言教学工作者,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写作,尤其是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写作 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不断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延伸,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络写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甚至引发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什么是网络写作?网络写作主要是指人们借助网络对信息进行文字处理,其写作资料可以来自于网络但不局限于网络,作品可以在网上发表,是以现代信息思想为指导,以网络为写作环境,充分发挥作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新型写作模式。网络写作也为当今的作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对作文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网络写作能高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乐于表达”。正是因为网络写作能引发浓厚的写作兴趣,才会有大批青少年学生沉醉其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借鉴或引入网络写作的一些方式、手段、思想,改进写作教学与训练的形式和方法,让广大的青少年摆脱作文带来的无尽苦恼和厌恶呢?
调查研究后,不难发现网络写作带给学生乐趣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它的自由化。
由此,我们不妨可以尝试这样一种写作教学:不再规定习作训练的内容、题目,不再限制作文的篇幅,不再蛮横地将“诗歌”从写作的文体要求中“除外”。让学生摆脱命题的规定,感受人间万象,形形色色,将自己的心灵体验尽情自由地诉诸笔端。心之所向,文之所至。无需担心走题,不必迎合老师的喜好,放飞心灵,自由倾诉。这样的写作教学和训练过程,贯穿始终的是自由,是心灵的释放,自然也就能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满足。
网络写作发表无障碍,这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另一诱惑。
我们可以引入网络写作发表的手段,引导学生利用论坛社区、博客主页、个人空间将自己的习作变成印刷体展示出来。这样,无论学生的文笔是巧是拙,都可以变成排版整齐的宋体字;无论学生的语言是洋是土,都可以享受发表的成功与快乐。他们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读者。几百,哪怕几十的点击率或是浏览量,都能满足一下他们的成功欲。这样的写作过程自然也就乐趣无穷了。
网络写作没有权威,只有平等,这让许多人参与其中时充满了激情。
这就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走下讲台,放下架子,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平等交流。而利用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作文教学是实现师生平等交流的有效办法。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喜欢网络聊天,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中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码。教者可以在班级公布自己的QQ号码,把参加网络作文教学的学生加为好友,把学生当作网友,用聊天的方法和学生对话。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学生也就愿意说真话了。老师也不会对学生作文采取“高大全”的标准而百般刁难,万般打击,也不会用“结构完整、中心突出”这样的空话套话去敷衍学生的作品了;而是千方百计地在他们的文章中寻找亮点,想方设法地去鼓励他们,从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地去找寻学生认知和体验生活的特点,以便更好地赞同学生夸奖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参与互动式作文评价。学生可以互相欣赏作文,相互点评,可以一人作文多人点评,可以跨班级甚至跨年级进行。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允许漫骂和嘲笑。老师也可参加他们的讨论和研究。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评论文章和修改文章的能力。由于网络的反馈速度极快。学生的作品在网络上贴出之后,几分钟时间,就会有许多的回应。这样的时效性也能促进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兴趣的提高。在这种网络平台下的作文教学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参加写作的积极性高涨,而且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交流,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文教学不应该排斥网络写作,而要包容网络写作,利用网络写作,使网络写作成为作文教学与训练的一部分。或者把网络写作中的一些优势移植到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来。如减少写作要求的条条框框,选题近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论坛式写作指导,跟帖式师生互评互改,交际式自主发展„„
二、网络写作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尽管目前不少青少年与互联网之间发生了许多让成人担心的事情,然而我们又十分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人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然我们离不开互联网,青少年学生又对网络兴趣盎然,我们何不科学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进行语言实践呢?语言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技能。学生经过长期、主动、积极地语言实践,就能更好使用这个工具,更好地掌握这种技能。《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作出过相关尝试和探索。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创建“数字化校园”,对照标准,除了作一系列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外,须在校园“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建有校园论坛、班级主页、学生个人博客。这些工作都牵涉到网络写作,对一所农村初中来说,本来这些工作是让人担心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参与的兴致高得令所有老师惊讶。
学生在校园论坛畅谈自己的感受,任意打开一个主题,就能感受到“楼层”之间,气氛热烈。为引导学生畅想新校区,展望新生活,培养好德行,笔者试着在“校园论坛”开展为新校区设计文化标语活动。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上千个跟帖,令人又惊又喜。惊的是:以往此类活动常搞,参与的学生很少。没想到改为网络参与的方式会有如此之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喜的是:从学生设计的标语来看,这次活动没有语文教师的指导,几乎所有参与学生都能自觉注意到运用修辞,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在班级主页的建设中,学生摆脱了班主任的依赖性,十分踊跃用精致的图片和优美的语言装饰了班级的网络窗口。打开学生个人主页,笔者不得不重新认识自以为十分熟悉的学生。以前所认为的语言苍白无力,表达能力低下,变成语言鲜活,激情澎湃,个性张扬,时尚新锐。
自觉的语言实践引起了学生表达素养的跳跃性提升。我们平时反复指导的语言技巧,在网络写作时,学生不是都注意到了吗?尽管有些稚嫩,有些散漫,但是学生分明在这种实践中激活了思想,提高了能力。这使人看到了长期封闭而又低效的课堂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尴尬。网络写作,这种学生自觉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网络写作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相对于传统写作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网络写作进入我们的视野不过短短八年的时间。但是它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人对它的评价或褒或贬,尤其是对学生在作文中频频使用的网络语言更是爱恨交加。况且,在电脑使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在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情况下,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作为酷爱上网的学生一族,深受网络写作影响更是不可避免。笔者认为,爱也罢,恨也罢,网络写作对于发展学生写作语言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在作文教学和训练中应该在通过科学引导,弱化消极影响的同时,合理利用其积极作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借助网络写作简约性这个异常突出的特点,可以增强学生语言简洁的意识。许多网络语言简单明了,有时用几个字母、甚至几个数字就能表达我们平时要用很长的句子才能表达出的内容。例如:BTW(by the way)的意思是“顺便问一下”、“9494”表达“就是就是”、“1314”表示“一生一世”等等。只一个“顶”字就表达你对某人某事的肯定与支持。这些网络语言很快就从显示屏进入学生的作文本。同时,学生的便条上,书信里,贺卡上还会出现许多表达喜怒哀乐的表情符号:“(-_-)”表示神秘的笑容,“=^-^=”表示脸红的人儿,“?_? ”表示瞪着充满疑惑、茫然的眼睛。还有,学生会把“PK”“晕”“粉丝”等网络语言挂在嘴上。简单明了的网络语言已经对学生写作与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一味鄙视网络语言和网络写作,而应该关注网络语言,吸收网络写作追求简约形象的创作思维。我们应该承认这是语意表达方面的一种创新。至少,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之下,这种改变了常规表达方式又很“经济”的语言表达的意识应该为我们所接受。
网络写作的诙谐风趣、生动形象,更是让许多青少年学生着迷。教学活动中,幽默风趣的老师大多受学生的欢迎。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也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有趣,所以学生爱它,爱它才会常常用它,只有常常用它才会有语言的创新。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在网络写作中经常会出现“晕菜”(无奈)、“帅得惊动党中央”、“月亮是我踢弯的”等词语或句子;诙谐幽默,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因为喜爱,所以不自觉地会出现在学生的平时作文中。还有的网络语言生动形象,意蕴颇丰。“泡菜”:整天泡在论坛里浏览,挺形象。“大虾”:“网络大侠”的意思。不仅谐音,而且想想网络高手天天趴在电脑前弓腰弯背的样子,确像大虾一样,令人忍俊不禁。从这些语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与青少年相应的朝气、活力,可喜、可爱、可逗、可乐。再如网络聊天中常出现的“哥们,我闪先”,这个“闪”是什么意思啊?是指“瞬间的发光”吗?显然不是。“闪”是“趁人不备、溜之大吉”的意思;产生于网络游戏中的“秒杀”一词则常用来表达“一下子就解决了”的内涵。这些意义都是在原词的基本语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网络写作中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天马行空、个性十足的写作思维对于作文教学是很有益处的。
四、网络写作对学生写作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失去指导和约束,不断冲击语言的规范和习惯,也在冲击着教师的作文教学,给学生写作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网络写作中存在着语言粗俗、用词低级趣味的现象。随便打开一个聊天室,不文明的语言不时出现,“TMD”(他妈的)、“NND”(奶奶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等等滚滚而来,甚至直接以粗鄙语言相向,不堪入目。语言的交流以这样面目出现,太让人揪心了。而这样的垃圾语言在学生中广泛地流传使用,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可能影响的不只是学生的写作,而且是学生的表达素养和思想素质了。
网络写作中同音替代等现象影响学生学习规范语言,高频率使用外文缩写、图形符号、数字谐音等代替文字来进行交流,容易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青少年学生受不规范语言的熏染,长期下去,习惯成自然,他们规范应用语言的能力势必会下降。此外,网络中错别字很多,还有让人忍无可忍的“火星文”,严重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近来,学生在考试作文中的错别字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别字横行的网络写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一味求新,刻意另类的网络作品中病句数量众多,不少人在网络写作中效仿。这些有“病”的语言不断地冲击学生的眼球,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让许多学生一直以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非常准确的。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怎样可怕的影响啊?
网络写作,能给作文教学带来更多自由和乐趣。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利用网络写作来改善和丰富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拓展学生写作的思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当然作为语言教学工作者,不能对网络写作给作文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而应该积极地用发展、辩证的思想去分辨和处理。
第二篇:中考写作:如何把生活引入作文
中考写作:如何把生活引入作文
文章作者:张艳梅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第33期 2011-10-12 14:30:34
主持人语: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相信不少同学害怕作文,就是因为它和文言文、周树人一样,感觉离自己很远,不亲近。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常说,写作文要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有同学说,我的作文写的就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呀,可为什么老师又会说我的作文平庸平淡没有生活味?怎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我们该怎样写好作文?读了本期的写作聊天内容,相信你定会对写作产生新的认识。
本期对话小档案
特邀主持:
本报记者萧舞
特邀嘉宾:安武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刘泳美(福建长汀县南山中学教师)
陈树廷(《语文报·初二版》编辑)
陈树廷:好多同学害怕写作文,写作时总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分析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知道作文在身边,在生活中。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有源泉的溪水可以长流不断,有生活的作文可以常写常新。相反,作文缺少生活,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文思枯竭,举步维艰。
现实中,不少同学功利心太强,不愿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只是到处翻阅作文辅导书,寻找精彩语段,收集名人名言,背诵作文套路。例如,下面这个题为《与你同行》的作文选段:
母爱就如那一串响铃,用清脆的铃声摇出人生的音符。无数个日夜,母亲用有力的双手支撑起了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用粗糙的双手为我们细数飞逝的流年„„我们的一路上,不知堆聚了母亲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不知堆聚了母亲多少的辛酸与牺牲。
大量排比句、比喻句堆积到一块,看起来文笔不错。但是很可惜,全文只有这类漂亮的文字,没有生活的实质,内容空洞,一点也不形象。这么做,其实是陷入了写作的误区,以为作文就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这样是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的。
萧舞:就像上面陈编所说的,并不是摘抄一些作文辅导书上的漂亮文字,把它“搬运”到作文中就能提高自己的作文分数。同学们的作文中缺少生活还有哪些表现呢?刘老师,请您来谈一谈。
刘泳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的学生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病症”,作文情节俗套,千人一面,频繁撞车。在作文辅导书满天飞的今天,不少同学平时确实比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有意识地背诵了一些精彩片段,却没能加以消化吸收,硬生生地一股脑儿将平时看过的某些场景塞进自己的习作中。于是,作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节:一写到母亲,就有深夜昏黄灯光下的缝缝补补,或是冒着倾盆大雨送伞;一写到爷爷奶奶,就有他们非常疼爱自己,但他
们病逝时,自己却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没有尽到孝心;一写到同学,就有自己生病时他们前来补课;一写到灾难,就有地震废墟下读书的情景;一写到环保话题,就有河水的自述、鸟儿的倾诉等等。老师要是批评他的作文生活不真实,他会很委屈地说,我也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啊。可是,你为什么不将你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呢?
陈树廷:我这里还有一篇学生作文,同样是写母亲,请看下面这个片段: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我英语只得了142分,而班上好些同学都考了150分。爸爸拿着试卷,板着面孔,不停地数落着我,害得疼我的奶奶在一旁走来走去,干着急。妈妈看看奶奶,又看看我,走过来一把抓过试卷,翻来覆去地看了看,气呼呼地说:“都是些简单的题目,就是我这个英语忘了几十年的人来做——”妈妈今天怎么了,还来火上浇油?我正纳闷儿,只见妈妈顿了顿,接着说:“最多只能得42分,孩子他爹,你说对不对?”爸爸听了哭笑不得,奶奶趁机将我拉走了。
(节选自《顽皮可爱的妈妈》)
作者从鲜活的生活中选取事例,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可爱顽皮的妈妈形象,新颖独特,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萧舞:比较上面两个作文片段,差异是明显的,正是因为引入了生活的活水,第二篇就显得鲜活、形象、真实、独特,而这,就是生活的魅力。那么,什么是生活,我们写作中应该如何引入生活,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话题。下面先请作家安武林老师谈谈他对生活的理解。
安武林:什么是生活?生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情感生活、想象生活,哪一样不是生活呢?同学们作文中所要表现的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是对大自然的关注,对自身之外的一切可以称之为生活的元素的关注,尤其是对他人的关注。最起码,写同桌,写老师,写父母,我觉得是不需要费什么力气的。同学们并不缺乏生活材料的来源,但有些同学就是写不好,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缺乏生活的基础,缺乏生活的观察,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爱和激情。在各种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中,我有幸当过评委,所以我的话并非是空泛的议论。
陈树廷:不少同学都知道写生活,但写作时还是一头雾水。这种情况可归因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平时做一个生活的主动者、热爱者,有意识地保持关爱生活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在作文源头上有活水可引。
(显然,这和上面安老师说的“缺乏生活的基础,缺乏生活的观察,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爱和激情”是一致的。
我们并不缺少生活,只是缺少发现生活美丽的眼睛和心灵。——记者插话)我们都是青春的乐天派,校园学习生活中,肯定发生过一些尴尬的事,误解的事,好心做了坏事,特倒霉的事。把这些记下来,说不定就是一篇好作文。再如,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心爱之物,可以是所养的宠物花草、珍藏的生日礼物、小时候的玩具、珍贵的老照片等等,从多角度描写心爱之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情感一并写下来,应该也是篇不错的作文。这就是爱生活,写生活,写真情实感。
萧舞:陈编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将写作与生活对接的路子,那就是仔细观察,写自己非常熟悉的、有感情的内容。唯有熟悉的,才能写得形象,写得真实,写出特色。可是有不少作文,写的确实是作者真实的生活,却依然分数不高,这
又是什么原因呢?相信这也是很多同学的疑问。下面我们看看陈编是怎么解答的。
陈树廷:作了多年的写作版编辑,我在遴选记叙类作文稿件时,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文是否有新鲜的生活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一篇作文是否具有可读性。请看题为《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的作文片段:
我心目中的班主任,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当我们身体不适的时候,就会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开导我们;当我们糊涂犯错时,就会像严父一样批评教育我们;当我们虚度光阴、不务正业时,又会像慈母一样孜孜不倦地与我们交流,说服我们,引导我们回归人生的正途。这是典型的细节缺失的作文,通篇如此,没有典型事例,没有具体描写,给人空口说大话的感觉。作者写的虽然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可是写得不生动不形象,无法感染、打动读者。
而有细节的作文就不同了。例如作文《我的姥姥》片段:
姥姥吃饭从不挑剔,就是爱吃馒头,一天也离不开馒头,一顿不吃馒头就觉得像没吃过饭一样。有时爸妈忙,忘了买馒头,姥姥就对我说:“娇娇,啥时给姥姥买些馒头回来。”受姥姥的影响,每当爸妈说起有关钱的事时,我总要把这些钱换算成能买多少馒头。有次爸妈说起现在一套房子需要50万,我马上把50万换算成馒头:500000元÷1.6元蛐袋×3个=937500个馒头。姥姥一听,感慨地说:“看看这房子贵的,够我吃几辈子的馒头了。”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被作者捕捉到了,写出来很有意味,特别是最后一句,姥姥的话充分体现出老辈人“过日子”的态度。
萧舞:作文中引入生活时要有所选择,尽力呈现富有亮点的生活细节,这是一个重点,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来听听安老师的亲身经历。
安武林:记得很久以前,在上世纪80年代,我写过一篇作文,作文的名字是《一件小事》,在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内容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司空见惯的小事:我去买东西,不料被别人重重地打了一拳,我条件反射地握紧拳头准备和对方打一架的时候,对方却很抱歉地对我说认错人了。我咧咧嘴说,没关系。就这么一件小事,但具体事件的细微描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由事件生发的人生感悟又水到渠成,我想这应该就是获奖的原因。
萧舞:作文中引入生活时要注意思考,升华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既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哪怕我们的生活大同小异,但每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却可以是不一样的。
安武林:就在前几天,我在阳台外面看见了星星点点的浅黄色的蒲公英,这让我喜出望外,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田野到处盛开着蒲公英。我第一天去观察了它们,第二天又去观察了它们,然后写了一首小小的诗:
蒲公英
春天,窗外的蒲公英开了。
星星点点,星星点点,像一颗颗淘气的小星星,夜里贪玩
迷失了回家的路,才遗落在还没有泛青的枯草丛中。
太阳热烈地拥抱着小小的蒲公英们。
蒲公英们迷恋地仰望着太阳。
温馨的,温柔的,芬芳的春风
在流淌„„
秋天,窗外的蒲公英的籽粒飞了。
星星点点,星星点点,像星星们的翅膀,小精灵们的翅膀
怎么也藏不住了,才开始缓缓地轻盈地起飞。
白云深情地凝视着
蒲公英们欢快地飞翔着
温馨的,温柔的,芬芳的秋风
在流淌„„
这首小诗里,我感谢的是生活,感谢的是大自然,感谢的是阳光和枯草丛。如果说这些文字还有一点点小小的意思,那么全是生活的恩赐,我也愿意把自己的文字理解为对生活的赞美。就像我吃着面包而感谢庄稼以及勤奋的农人和那肥沃的土地一样。
萧舞:就让我们在这首小诗温暖的诗意中来结束这次聊天之旅吧。作文即生活,我们唯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方能写出这样美丽迷人的文字。
第三篇: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新闻写作与初中作文教学息息相关,学校是易发生新闻的地方,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将许多鲜活的素材加以提炼,让学生在看得见的校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与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该作新闻写作的先锋与指航员。
俗语话:“要给予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是一桶水。”初中作文教学与小学相比,有了质量的要求。学生的视野与观察点决定了学生是否喜欢写作的条件。
本人从2010年正式从事新闻写作,为《玉林日报》、《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撰写新闻稿件,特别是在本地主流媒体累采用稿件达到286篇。相继被评为《玉林日报》、《玉林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正由于本人在写作的特长,积极将校园新闻见诸于报端。
特别是将学生耳闻目睹的素材写成新闻,学生学习新闻写作是“摸得着、看得见”,认同感比较强。所以本人在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积极从事新闻写作,不断学习,提高写作质量,将写作视野扩展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体现“编外记者”的角色。
因为新闻写作是一项繁杂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写作报道的角度与出发点也决定了采用率是否高的关键。每每有报道见报,我会第一时间让学生共同分享写作取得的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必然成行新闻写作的行家,才能够有好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升华。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决定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新闻写作与初中作文教学的融合性与共通性。新闻写作是报刊电台经常采用的一途径,而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两者之间有相同点。在八年级语文单元作文教学中在一个专题是新闻、通讯写作的单元。为了培养学生新闻的兴趣,学会关注新闻,我首先将校园亲近的事情整理成素材,由我写出一篇报道并能够见报为蓝本。然后再通过素材与新闻报道的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深感教师的内才好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新闻。
新闻写作教学是显而易见的作文形式,比一般性的题材更加有针对性与说服力,也更加能够丰富学生写作的认可度与操作性。比如在民乐镇学校安装监控设备的新闻中,许多学生也见证了安装的过程,如何提炼成新闻?从那个角度报道?等等,教师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教会学生瞄准新闻价值。以下是我写的一篇报道,刊登于2011年1月17日玉林日报,《民乐镇学校安装监控设备》本报北流讯
为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更好保障校园的安全。近日,北流市民乐镇积极筹措资金,为各中小学购置了一批数字监控设备并为每个学校安装使用。据了解,各校在校园大门、教学楼等重要位置安装了监控探头,全天24小时对校园及主道路口进行实时监控。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设备的管理、录控资料的建档整理。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的能力,有助于学校减少安全隐患和事故发生,为学校的整体工作开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这篇新闻报道很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学生很喜欢此类的题材,在
单元教学中,学生懂得模仿此新闻,从不同角度提升了作文的能力,收到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了。我还积极帮助一些学生将新闻稿发布于玉林教育信息网,学生们当然是很高兴的事情。
三、新闻写作延伸到作文教学中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新闻写作要求比较高,也是建立一定的写作水平基础实现的最终产物。作文教学是广泛的题材,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常见的文体是初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新闻写作是超乎初中作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有比较好的生态因素与能力因素。将培养新闻观察的触角延伸到各种文体写作,也有利于学生从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情,积累综合文稿的素材。特别是遣词达句方面和综合文体的杂汇方面,有许多问题要在新闻写作中统筹兼顾解决,争取培养多面手的学生。我在新闻写作中往往将一稿、二稿、终稿、见报稿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不同的修改方向的写作效果。通过现身说教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但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与新闻分析角度也是让学生是否喜欢上新闻写作的关键。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相当注重社会新闻的传授与理解。一般说来,老师的分析评论是否有见解水平,决定你的 新闻写作教学是否成功的要素。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多阅读报刊,提升新闻敏感度,好好地不断练笔中得到作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加以点拔,好让学生从作文中,特别是从新闻写作过程中收获成果与喜悦,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第四篇:高职体育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高职体育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摘 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学校体育学习与学生的身体密不可分,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根据自身体验和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之达到运动技能的粗略掌握到动力定型。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验式教学 高职体育
一、前言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 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体育教学过程就要求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通过学生体验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在主动掌握体育的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及技术的前提下增强体质,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把体验式学习和传统体育教学结合到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验式教学打破已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处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探究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现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紧迫性以及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实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而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体育教师进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了解一些实践经验,用基本的科研方法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活动、学习等,让学生自行经历一个面对问题、运动实践、分析讨论、总结提高的过程。
三、高职体育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导入
(一)注重师生间的情感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情感和态度对体验式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改进体验式教学方法,来促进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开展。在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要的参与者。所以,体验式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的感情,依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体验式教学,这样做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
通过角色的互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准备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轮换,通过学生自己做教师带领本班同学做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操和一些小游戏等的热身活动,带完后可以让该学生和同学们分享,最后让教师进行讲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变,而形式变,各种操的练习形式应交替变换和交替组合,使准备操更有生气和新意,适当插入一些游戏活动,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的极好方法。
(三)学生间的多种情感交流体验
体育课中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交流体验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品尝失败的痛苦,教育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游戏和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的学生大都是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成长阶段基本没有受过苦,而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树立信心,完善自我,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设置更好的教学环境
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只有更好地设置教学坏境,如完善教学设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体验式教学。高职院校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拥有更好地教学环境,假如没有很好的教学环境就不能很好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合理地设置不同的环境,为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开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小结
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当前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把体验式教学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改进方式。目前,我国高职体育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学习方式的探索。体验式教学可以与现行的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相配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协调发展,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真正体现健康教育和强身健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谭筱英.体验式学习: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7).[2]李久德.关于创新体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08).[3]闫雷.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第五篇:沉默权制度引入的思考专题
刑事侦查学
沉默权制度引入的思考
10法学五班 王源 2010300080205 沉默权制度是否应该引入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之中,每到刑事诉讼法修改之时,总能引起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因刑讯逼供而引起的冤假错案频频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司法制度的强烈质疑,严重打击了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价值的信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些学者试图借鉴法治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成熟的沉默权制度,解决我们所面临刑事侦查困境,探索刑事法治发展的道路。
(一)沉默权释义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刑讯官员提问依法可以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而并不因此受到追究的权利,讯问官员则有义务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此项权利。沉默权制度是被追诉者面对追诉机关时的防御手段,其消极作用在于被追诉者在面对警察讯问时有保持沉默,不自证其罪的权利,而其积极作用在于违反沉默权规则所获得的被告人陈述,被告人有权请求不将其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沉默权制度历史渊源
沉默权制度的发展及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社会因素及司法实践的孕育之中逐步确立。
追溯历史,沉默权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消极沉默权阶段,即不得以被追诉者之沉默做出不利于他的推论,其标志是英国17世纪的约翰·李尔本案件。第二阶段是积极沉默权阶段,即将被追诉者的沉默转化为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的义务,其标志为美国于2O世纪60年代确立的“米兰达规则”。第三阶段是限制沉默权阶段,即对沉默权的行使做出适当限制,其标志是英国1994年《刑事审判与公共秩序法》。下面,将重点介绍沉默权确立的标志——米兰达案及米兰达规则。
“米兰达规则”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国家基本法对刑事诉讼、刑事侦查中被追诉人权利的保护性规定已经形成。1791年,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1868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进一步规定:禁止执法人员“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为沉默权的实现提供了程序保障。1963年3月3日晚,米兰达在车内强暴一名妇女,随后释放。后经被害人描述和辨认,警方依法逮捕了米兰达,米兰达供认罪行并在供认书上签字。案件宣判之后,米兰达以警察违反了宪法第五修正案为由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美国最高院支持了米兰达的诉讼请求,认为被告虽没有受到身体强迫,但是“警察局的关押环境和复杂的讯问手段就构成了警察迫使许多嫌疑人讲话的不可否认的力量”,这种场合下所作的供述不足为证。由此,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应运而生,它要求警察在将犯罪嫌疑人拘捕后进行讯问前,必须告知其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即“你有权保持沉默,你可以不回答任何问题,否则你的陈述将会成为对你不利的证据”。
(三)针对沉默权制度的价值分析
沉默权产生之初是为了将公民从教会法院神明审判、纠问式审判的司法恐怖之中解放出来,从而保障被追诉人应有的正当权益。但是,现代社会早已不是中世纪,以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法治理念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针对沉默权的争论从来没有平息。
沉默权制度的优势表现在:第一,从自然伦理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人格尊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因而强迫一个人说出不利于己的犯罪
刑事侦查学
事实,是违背人之本性的。保障被追诉人的沉默权,是对个人自由表达意愿的尊重,实质上是在保证一个人的其他天赋人权的实现。第二,从法律价值来看,有利于保护无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通过程序的办法维护实质正义。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判断 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第三,从刑事诉讼实践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平衡控诉双方的诉权,优化诉讼结构。在强大的国家追诉机关面前,沉默权赋予了被追诉人面对代表侦查机关自我防御的能力,当他完全无力对抗国家追诉的时候,至少还保持着最低限度自我保护措施——保持沉默。第四,从刑事侦查实践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抑制刑讯逼供,迫使侦查机关改进侦查技术,侦查人员提 升侦查素质。沉默权的内涵是被追诉人不能被强迫要求自证其罪,侦查机关损害被追诉人此项诉讼程序权利而获取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明其犯罪行为的证据。从程序上确认了侦查机关采用刑讯方式逼取被追诉人供述的违法性,不得不改用更加温和的询问方式,并通过寻找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犯罪行为。
但是,沉默权制度是一柄双刃剑,英国著名法学家边沁、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曾十分激烈地反对沉默权:边沁把沉默权称为“人的思想所曾经发现的最有害和最荒谬的规则之一”;庞德在肯定其历史作用的同时,提出沉默权可能成为职业罪犯利用律师逃避法律制裁的避风港。沉默权制度的缺陷主要有:第一,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不利于打击犯罪。沉默权是完全保护被追诉人的制度,职业罪犯可能利用这一便捷手段继续进行犯罪行为,侵害不特定社会公众的权益;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沉默权是以威胁并可能损害社会上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第二,降低侦查效率,提高侦查成本。侦查机关不能规定被追诉人供述案件真实情况的义务,强迫其为之供述亦因违反法定程序而丧失证据效力,显然会增加侦查机关的侦查压力,耗费侦查人员的时间、精力,延长侦查时间。第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刑讯逼供问题。刑讯逼供问题反映的是整个刑事侦查法律体系的缺陷、刑事侦查人员素质的低下,而不是让被追诉人对被追诉的犯罪拥有保持沉默的消极权利就可以完全解决。沉默权保护被追诉人权益的效果取决于它所依附或从属的整个法律体系的质量,不顾实际盲目引进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沉默权也是如此。利弊相权取其轻,因沉默权的行使也许放过真正的罪犯,但他最终无法逃脱法律对他迟到的惩罚;而没有沉默权对被追诉人的适当保护,可能因一次错误判决而对无辜的人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立法、司法实际,引入沉默权制度。
(四)沉默权制度引入的实践分析
我国有引入沉默权制度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基础。从国际层面上来讲,凭借英国、美国以及英美法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沉默权制度在其产生和确立之后逐渐被众多西方国家所采纳,于20世纪50年就已经上升为国际人权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而其中的相关国际条约中国已经签约,有履约之必要。从国内基础上而言,宪法明文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刑法、刑事诉讼法均已写入了保护人权条款,刑事诉讼法以“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确立了中国的无罪推定原则。沉默权以保护人权为宗旨,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应有之义,实在有引入沉默权的现实基础和实际需要。
沉默权制度的引入将让我们面临着两个紧迫的问题:一是,现有法律体系的调整;二是,沉默权消极效应的规避。
针对法律体系的调整,既要修正法律规范,也需要更新刑事侦查理念。其一,刑诉法93条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如实回答义务”,明显有悖于被追诉人针对讯问“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必需修改或者删除。其二,针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传统刑事侦查理念应当更新。沉默权是被追诉人的一项权利,可以由其选择行使或者放弃;当被追诉人
刑事侦查学
选择放弃此项权利而向侦查机关如实坦白案件事实时,理应作为量刑的从轻情节予以考虑,但不能因为其行使不说的权利而受到责罚。因此,这句侦讯标语应当从每位侦查人员的内心深处抹去。
针对沉默权消极效应的规避,需要结合我国的刑事司法实际对沉默权的行使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适当限制。以英国1994年《刑事审判与公共秩序法》为标志,各法治发达国家针对不断变化的新犯罪形式,出于打击犯罪的需要,纷纷对沉默权加以限制。美国经过于1984年的纽约州诉夸尔斯一案确立了“米兰达原则”的例外,基于公共安全的例外和基于紧急情况下不必宣读米兰达规则即可采取刑事措施;爱尔兰针对恐怖犯罪、毒品犯罪提出例外;加拿大更是通过1993年《证据法》的判例解释“本条规定废除了普通法上的拒绝自证有罪的权利”。结合各国经验,我们应当在针对涉及紧急情况和重大犯罪的时候应当限制被追诉人的沉默权,打击犯罪,以期保护更多的社会公众的利益。对于紧急情况和重大犯罪的界定,需要结合我国犯罪发生情况及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来合理确定其范围,若范围过宽过广将使沉默权形同虚设,无疑是一种倒退。
总之,沉默权引入中国刑事制度就是一个利益均衡的考量。我们要寻求保护人权与打击犯罪之间的平衡点,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能因不敢尝试而止步不前。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总能找到沉默权与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国社会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