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中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研究
泉 州 师 范 学 院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探究
学 院业
学生姓名杨东霖学号101205042指导教师赵秦莲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3年5月
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3
正文..............................3
一、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存在问题................3
(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状.....................31、未备先老..............................32、未富先老..............................3
(二)我国目前养老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4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全面..........................42、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4
二、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利弊分析....................4
(一)家庭养老模式.......................4
(二)社会养老模式.......................4
1.机构养老..........................4
(1)住不起..............................5
(2)住不进..............................5
2.社区养老..........................5
三、我国未来养老模式思考.........................5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5
(二)简单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6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6
(四)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我们可以先从这些方面入手...............6
(五)总结.........................6
参考文献.............................7
我国新型老年人养老生活模式探究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10经济学号101205042杨东霖
指导教师 赵秦莲 教授
【内容摘要】在老龄化的浪潮面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社会化乃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大规模推行社会机构养老也不大可能.因此,社区化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它顺应养老社会化潮流,形成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多赢局面.当前,我国的社区化居家养老应努力完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服务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
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
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面临着很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1.未备先老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0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如此快速的老龄化使我国还没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处理一些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点措手不及,从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未富先老
与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相比,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到2050年前后将到达峰值4.8亿左右,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老年人口比例从10%提升到30%一般要用100年左右,而中国预计仅需40年。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我国养老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全面
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潜在需求在1000万左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程度度亟待提高。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养老养生产业的市场约有1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的市场潜力。以养老机构床位来看,目前百位老人年拥有养老床位不足2张,离国际通常认为的7%的比例,还有很大的距离。
据多地民意调查显示,部分老人愿意接受养老院养老,但受经济实力因素影响,少数老人能够真正实现异地养老。如今仍有部分老人愿意入住但没有入,他们期盼有价格合适,出行方便,环境优美,服务齐全,档次较高的养老机构。
2.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由国家财政支持,在职期间并不缴纳五险,但是他们的退休金却是企业退休职工的三倍,这种“养老金双轨制”被指为社会最大的不公。养老双轨制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正逐渐显现。
二、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按依托主体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又有多种情况,包括有养老保险与退休工资的老人独立生活养老与靠子女养老;无生活来源的老人独立生活与靠子女养老等情况。社会养老包括福利性的社会养老院养老;半营利性与半福利性的养老院养老;营利性的养老院与疗养院等养老机构养老;同时社会养老也包括社区养老等新形式。具体说:
(一)家庭养老模式
所谓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来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这种养老模式目前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了家庭里代际之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精神上的互相慰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家”的观念,并以极大的力度支持着这种内含血缘联系、地缘联系、经济联系和其他联系的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在家庭中由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也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这是家庭养老模式的最大优点。一个父慈子孝和谐的家庭,老人能够得到子女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能够随时感受到家的温暖,能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
而缺点也很明显,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子女不依法赡养父母,如果老年人再没有经济来源,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十分的悲惨。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就必须建立在子辈的道德基础之上,会随着子辈感情的变化发生波动,所以家庭养老不具有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观念的更新、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代际差异的扩大,家庭小型化与核心化的趋势明显,大家庭日渐减少,小家庭日益增加,家庭养老功能也随之逐渐弱化。这主要表现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繁重,子女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老人。除此之外,随之人口因求学、工作等的流动,家庭年轻一代与父母不能同在一起,这也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
(二)社会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主要依靠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即为社会养老。我们暂时认为社会养老包括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
1.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一种让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家,到各种养老机构生活,其生活照料和护理由养老机构负责提供的养老方式。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光荣院等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人所需的各种生活照料、护理与康复服务,叫作机构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专业的生活服务,多样的精神生活。
但是除了为孤寡老人提供的福利性养老院外,一般其他养老院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很大一部分老人来说难以承担。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都有传统的观念,不愿意生活在养老机构里,即使有经济条件,他们也大多愿意生活在家里,这种观念要改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机构养老在现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目前我国机构养老还存在许多问题:
(1)住不起
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是价位高,一些民营养老院建的像度假会所一样,洋房式的楼房窗明几净,每间房内席梦思床、台柜、固定电话、壁挂电视、空调、卫生间,还有阳台。宾馆里有的这里应有尽有,还有紧急感应器,当出现紧急状况时能够报警并及时发现。但是这样一个房间一个月要5000多元,还不包括吃。养老院还配有大夫和护士专门负责老人的健康,每天给老人测量血压等常规身体指标。一天24小时都有专人值班,紧盯感应器。这还只是一般的,还有每月一万多的房间,里面的装潢奢华,独立小院子,别墅式...在这养老是一种享受啊,可是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2)住不进
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根本住不进去。与民营养老院相比,公办养老院虽说环境与设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价格差距也不小,一个月不到3000的费用,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可以接受,而且在老人们的观念里,国家办的养老院更正规些,所以大部分还是比较倾向公办养老院。但是,目前公办养老院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有的老人早已报了名,但是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许久没办法入住,甚至还有排队排到几年后的。
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
相比于机构养老收费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且不存在床位紧张想住住不进的问题,还能跟家人住在一起,不会有观念上的问题,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自部分的优势。
如果是单一的社区养老,其虽然解决了机构养老中的一些问题,但其缺点也很多,比如增加社区的负担,社区一般不是一级政府组织也很难实行市场化运作,所以其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各种养老设施,提供各种养老服务。还有社区也没有一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服务队伍,其服务层次肯定赶不上养老机构。
所以,针对目前中国的各种养老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出: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地外移,社会养老功能还需不断的完善。还没有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养老现状的,合适的养老模式。
三、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家庭结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庭养老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老年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建立适合的养老模式,就不能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方面问题,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不能忽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因此要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当前中国发展水平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适应了这一发展要求,一方面它解决了机构养老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它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的精华。
对于有经济条件、观念转变快的老年人来说,机构养老尤其是条件较好的老年公寓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在那里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照顾,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样也可以得到家一样的温暖。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老人来说,他们现阶段更愿意在家庭养老。基于这种情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二)简单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质内容是让老年人居住在家养老,同时接受家庭之外的社区养老服务。其显著特点是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家庭养老的文化与伦理价值,尽量维护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来弥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最终目的是在尊重老年人偏好的条件下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劳务养老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
这种养老模式从中国社会实际看是具有很大优越性的。
第一,服务更贴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具有就近、方便、灵活的特点,并且,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
第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
第三,社区能够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提供就业岗位。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与社区,并尽可能地调动生活自主性。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是传统的居家养老的延续,也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华,是加入了社会化与现代化因素的居家养老,它在减轻了家庭成员负担的同时,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偏好,可以提供给老人以更周到、细致的照顾。因此,应当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中国人安享晚年的主流方式。
(四)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我们可以先从这些方面入手:
1.社区老年人便利服务,主要是开展老年人日常的家务劳动服务。比如开设服务专线电话,实行上门服务。
2.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比如建设社区医院,医院里要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门诊,有治疗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最好还要有“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等,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
3.老年文化娱乐活动服务。比如每个社区都建有供老年人活动的休闲中心、阅览室、健身器材等。这些社区的老年人可以参加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都形成了养老的关系。
4.建立老年日托和全托中心。这项服务虽然有市场,但基于社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没有在广大社区普遍推行。如果以市场化的机制运行,在社区开展例如托儿所的托老所,应该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现在部分社区已经建立社区食堂,以较低的价格为一些老年人提供伙食。但毕竟还是少数,可以慢慢推广完善。
5.对老年人的亲属进行培训,提供知识和技能。组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对有老人的家庭提供指导。一方面让亲属学会对老年人正确的生活照料,另一方面让亲属学会更好和老年人沟通,解决老年人心理上的困惑,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五)总结
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不仅符合传统习惯,而且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如很高的城乡居民的房屋自有率。在中国,农村居民几乎都拥有自己的房屋,城镇居民的房屋自有率也已经超过80%,率居全世界之冠,远远超过一直在60%上下波动的日本房屋自有率和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前69%的美国房屋自有率;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居住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由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8平方米,许多地方还远远超于此。利用个人宽敞的自有房屋养老既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在有效整合家庭与个人、政府与社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重新配置养老供给责任在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间的格局,从而更有利于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因此,这种模式应当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养老模式。
养老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力量投入,以解决帮扶困难的老人生活。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邓颖,李宁秀,刘朝杰,等.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731—732.[2]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2,40(3):27—33
[3]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M],中国福利 2006-11
[4]王振耀.中国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前景[EB/OL].http://qzone.qq.com/blog/611968504--12611258852.
[5]庆哲.关于我国养老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9;9(4):75-7.
第二篇: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现状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现状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健金的农村养老体系由自养层次和公共层次构成,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都在其中各尽所能。但在现实条件下农村养老体系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缺陷。其原因既包括老年人口的疾病风险等内部原因,也包括土地保障功能下降等外部原因。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1、家庭养老是主要形式。调查资料显示,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95%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1990——1995年全国敬老院年均2.08万个,老人院老年人只有30多万,仅占农村五保老人(保吃,保住,保医,保葬)的13%,而全国五保户老年人总数仅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2.78%。这表明了家庭养老在农村有巨大的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老年人多数仍与子女孙辈们居住,形成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据2000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有6871万户,占有老年人口户的73.83%,其中三代居住的占大多数。另外一种情况是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分户居住,同时子女仍提供生活照料。一种是丧偶独居,一种是配偶共同居住。无论是那种居住形式,都是在老年人有劳动能力前提下的,经济来源靠老人劳动获得和子女供养。农村的老年人将拥有的土地分配给子女耕种,这样就理所当然地获得子文提供的生活费用。很多家庭虽然是分户居住,但老年人家庭与已婚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距离较近,在生活和精神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现“分而不离”的现象。
2、社会养老是补充形式。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为特色的。民政部门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根据农民自愿、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基金帐户,但要避免摧毁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交纳标准和支付标准实行多档次。再有是五保供养,它的经费在公社、生产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金中开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供养五保户的经费和物品,主要从村提留或乡统筹费中列支。部分地方用乡镇企业上交的利润或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提留经费,政府也从救灾救济款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供养五保户或兴办敬老院。1998年全国有222.6万人享受五保供养,其中62万人由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还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优抚保障中享受优待抚恤金。优抚保障的对象包括对国家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军人以及家属。1998年全国支出优抚保障费用72.8亿元,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47万人。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国家的补助和优待。
(二)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出现的主要问题
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的冲击
第一,老年人家庭地位的下降和多子女家庭养老责任分散。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日益下降。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耕作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使老年农民的传统农业经验的价值严重缩水,再加上老年农民体力的衰退,他们对农业家庭的作用就越来越小,因而他们在家庭中的传统家长地位和权威地位必然会丧失,相应地就失去了对家庭财产的实际支配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的可依赖性就大大降低了。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有多个养老责任主体,就会产生相互推诿责任的可能,出现谁都不养老年人的局面,同时在多子女家庭中其养老行为和水平容易向下攀比。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家庭养老问题的出现。
第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当前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据1997年底统计,我国乡镇企业户总数2300万家,创造工业增加值2.07亿元,累积转移农村劳动力1.3亿人,解决就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总数25%左右。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变到了工业生产中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使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劳动力开始涌现出来,呈现出从不同地区向城镇涌入的趋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弱化了土地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
第三,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四、二、一”式的家庭逐步形成,同时也出现了家庭小型化。50年代,平均家庭规模在5.5人左右。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平均家庭规模缩小到了3.15人。家庭规模的缩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造成代际之间关系在照料方式、供养方式等方面有所变化。加之,农村老龄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由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老年人又失去了劳动能力或大部分工作机会而成为社会纯消费人口,又由于人口老龄化有阶段性和累进性的特点,在某些发展时期可能会超越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养老体系产生巨大压力。这两种现象给家庭赡养老年人带来了严重影响,一些家庭贫困的农民很难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
2、农村社会化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村集体养老力量薄弱,农民养老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敬老院是我国农村老年人集中养老的主要形式,但农村敬老院只是对农村的部分老年人实现了集中养老,虽在相当长的时期较好地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我国农村敬老院的供养能力还是相对不足。另外,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缓慢,对于那些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条件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未来养老进行投资,再有就是五保户养老,由村级提留为五保户提供生活必需的资料,也就是由农村集体经济供养。但当五保户“就家供养”无法自我照料时,便出现了难以解决的护理问题。
第二,社会化养老的体制不健全。资金保证机制不健全表现最为明显。农村社会化养老对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机制是比较关键的,而对资金的保值、增值却是最关键的。目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险采用积累式资金筹集模式,积累期长,所以要想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基金一般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库券,但随着银行的降息,单靠这些利息收入是无法实现基金的保值,基金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保值与增值方式,才能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实现分担社会风险的目的。同时,社会公平化不足也是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一个明显问题。农村中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的劳动者不能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标准,这不但违背了社会保障的意图,而且也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降低了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三,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够。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
式实现的,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并不是个别的社会组织和家庭。从近年来农村社会化养老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政府力图避免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或“高福利”的做法,防止背上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但政府不应该放弃或者规避社会保障责任,在某些改革措施中,增加个人的责任是正确的,但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不能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截然分开,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实现结合的主导力量是政策,即政府通过法规、政策、管理来实现的。这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模式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化和生活化的必然要求。
二、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问题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目前,我国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并且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较低,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的中国农村,能否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 入的差距,让农民在经济宽松的条件下有能力选择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安心投入劳动,发展生产,农村经济才能壮大,农村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实现。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农民承担的税费太多,收入增加缓慢,容易激发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从农村范围来看,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抗风险、抗灾能力有限。同时,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民生产经营的投资进而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一旦农民收入长时间处在较低水平,“三农”问题随之恶化,农村小康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能的。另外,从城市乃至社会范围来看,农民收入水平低则从农的机会成本就降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涌向城市,导致交通拥挤、城市管理困难、再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加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将给在资金上已难堪重负的农村家庭在养老问题的解决上带来巨大的困难。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问题解决的根本措施。
三、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增加农民收入人手,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资本性资源和生产性资源,使农户个体有经济能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努力提高农民的市场化水平
1、转变农民观念,加大农村科技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首先就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经营观念,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要通过一切有效途径,帮助农民认识市场、接受市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把“效益优先”和“市场需要”放在第一位,以市场取胜。同时农民科技知识缺乏,文化素质低下,观念转变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是农民市场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据2000年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4.05%,文盲和半文盲却占到22.25%。应采取坚决措施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严
格控制农村失学率,保证农民获得基本的教育。其次要加强农』眨技术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科学应用先进农业设备,科学种团,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
2、大力发展农业合作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合作化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99%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协助组织,美国,法国等国的合作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民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走合作化道路更是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的重要的组织保障。其中有“公司+农户”型,即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户型。可以采用松散的合作关系型,紧密的合同定单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型。这种形式避免了公司由于与广大分散的农户直接接触而导致的高交易费用,通过合作社的联系,公司降低了交易费用,农户也提高了与公司谈判的能力;有供养合作社改良型。供销合作社经过公司化、股份化和民营化改造,以非合作性质的企业身份,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与农民结成新型农商关系。
3、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转变政府职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自然、市场和制度风险带来了很大可能,过高的风险影响了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信息服务。完备的市场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但农民作为分散的经营主体,自行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难度大、成本高,客观上要求政府应作为信息服务的主体,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经营风 险。其次政策保护。加入姗后,我国政府应充分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最后要制度支持。政府必须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制度的不稳定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保持相对稳定的农村经济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降低农业制度风险。通过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保证农民对经济制度的信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提高农民市场化水平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二)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1、全力提供农业公共服务。首先要为农民提供及时充足的市场信息,建立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财政应支持建立快速、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调整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为农民提供 广泛而强大的科技支持。农业科技决定着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产量等,最终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和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因而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人和政策扶持。再有为农民提供通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服务,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建立完备的农业市场体系,使农产品的产、运、销形成规模,减少阻力,规范市场运作,消除农民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最后还要为公益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农村的乡村道路、广播通讯、学校、医院等小型公益设施对提高农村的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很重要作用。
2、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国家对农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调整。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无法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情况,应有序引导农民处出务工,从事工业、运输业、服 务业等工作,以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由第一部分分析可知,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增长较快,对农民整体收入增长有积极贡献。但必须强调这一转移的“有序性”和“阶段性”,在开拓农民就业门路的同时还应考虑城镇的实际承受能力。第 二个层面是种植业与林业、牧业、渔业等其他农业门类之间的调整。要引导农民
从注重粮食产量转变到注意粮食质量,搞效益种植;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动物养殖等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业门类,这也是适应农业需求的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 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变农业发展的路子,提高农民收入,但必须大量地资金和科技投入,国家财政在这方面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变得紧迫,任重而道远。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根据现实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解决养老问题,使老年人在一种经济宽松的条件下愉悦的养老。
参考文献
[1]罗元文,沈澈.现行模式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发展,2009.[2]张宗泽,彭现美.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模式分析.卫生软科学,2009.6.[3]初炜,胡冬梅,孔祥金,吴云红,宋桂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4]郑军,张海川.家庭养老文化视角下探索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经 济,2009.10.
[5]陈林.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肖燕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途径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7]Quilm,W.(1982).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5:57—73.[8]Langlie,J.K(1977).Social Networks,Health Beliefs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8,3,September:244-260.[9] Chappell,N.LAging and Social Care.In Handbook of Agingand the Social Science(3rdEd.)Robert H.B.&Linda,ICG;NewYork:Academic Press,1990.[10]Pillermer,Kard,Macadam,Margaret,&Wolf,R.S.(1989).Services toFamilies with Dependent Elders.Journal ofAging&Social Policy,V01.1(3/4):67-88.
第三篇:老年人养老论文
老年人疾病与老年人养老
关键词疾病防治社区养老 共同参与
摘要人们将生理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人。一个国家六十岁或六十五岁老年人口数若达到总人口数7%~10%的话,我们将称这个国家人口进入内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人口数将超过4亿,约为少儿人口的2倍。我国老龄化速度过快未富先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养老成为我们越发需要重视的问题。老年人疾病是老年人养老的关键点。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29亿,占总人口的10.5%。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伴随社会老龄化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老年人问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老年人养老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它还包括社会上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认同与尊重,老年人社会福利与保障,老年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还有他们的心理健康与身心的适应问题生理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其机体内部组织的活动已呈老化,并逐渐衰竭,老人的身体素质逐步降低。老年人会患有各种疾病。由于老年人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退化改变,加之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也有所减弱,因而出现慢性疾病较多。人们都说老了老了什么也没得到倒是落下一身病。老年人疾病是影响老年人正常生活重要因素如果老年人没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老人的的生活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很多。比如,循环系统疾病:
1、高血压病:是老年常见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另一方面,高血压又是老年人患冠心病,脑血栓病,心力衰竭,中风的主要病因。同此诊治高血压病对于增进健康,延长寿命起到积极作用。
2、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是由于冠状动脉与其粥样硬化引起心脏缺血所致。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充足的氧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的血氧则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T波流量,ST段下降,这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脏病。而引起动脉硬化除与年龄有关外,高压,胆固醇,糖尿病,吸烟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可以加速,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3、肺心病:是由于肺部疾病增加右心负担而继发的心脏病。80-90%的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来,所以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就可以预防肺心病的发生。
4、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心脏能有节奏的跳动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能发出有节律博动的窦房结、房室结、能传导生物电的传导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原因使心脏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都可出现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5、心力衰竭:在正常情况下,心脏舒缩平衡活动,使心脏排出和回收血液保持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则发生心力衰竭。年龄使老年人心脏基本功能发生变化,心脏舒缩功能减退,排血量下降,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脏蓄备功能降低,加上老年期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所以老年心脏在一般情况下尚可捕击足够的血液,然而不能适应各种应激状态。老年人心衰最多见的诱发因素是各种感染疾病,尤其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另外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输液过快,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都是老年人心衰的诱发因素,诱因对老年心衰的影响大于原有的心脏病,所以预防和控制诱因是防止老年的心衰的主要环节。
呼吸系统疾病:
随着年龄增加,肺逐渐老化,胸廓变形,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肋间肌,膈肌,呼吸肌萎缩使老年人胸式呼吸减弱。呼吸道粘膜萎缩,分泌粘液的细胞和排痰的纤毛上皮细胞减少,粘膜分泌局部抗体减少,这些使呼吸道清除功能降低,有利于细菌,病毒生长繁殖,所以老年人切勿患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病,加上多种肺部有胸部疾病经久不愈,使换气的肺泡减少,弹
性降低,呼吸道残存总体增加,形成肺气肿。因而老年人患肺部疾病时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
内分泌的代谢系统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症,其共同点是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分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均有遗传倾向,以后者遗传因素更强。老年糖尿病绝情大部分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并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亦增加。虽然糖尿病遗传因素不能排除,但积极防止诱发因素,如肥胖,精神刺激,长期进食过量,手术,体力活动。减少应激状态,则可使有糖尿病遗传史的成年人长期潜伏而不发病。
2、高血脂症:是老年的常见病之一,血脂与动脉粥感化,脂肪肝,血液粘稠有关。血液中脂肪有胆固醇,甘油三脂等。由于这些脂肪必须与一定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容于血液中运输全身,所以血脂升高常表现为血浆脂蛋白升高,血浆脂蛋白据脂蛋白的大小不一,可分为乳糜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又称β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又称α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如血浆浓度升高,可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壁细胞沉积,造成动脉硬化。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时,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胆固醇升高或β脂蛋白升高,可引起冠心病,必须严格限制食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血浆甘油三脂或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常由于糖尿病,高糖饮食所引起,必须控制糖类摄入,预防糖尿病加以控制,药物降脂治疗只是饮食及运动的辅助措施。
3、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人血尿酸浓度相对稳定,老年人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尿酸排出减少,某些利尿剂使用,控制尿酸排出,大量VitC服后酸化尿液,以及某些老年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肥胖症,均易引起血尿酸升高。血尿酸升高最终导致尿酸结石形成,沉积在肾小管,肾间质,引起肾动脉损害,沉积在关节组织时,引起痛风性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
随年龄的增长,肾排尿的时间延长,因而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老年人小肠粘膜绒毛的高度较年轻人低,而绒毛的密度却有轻度增加,导致粘膜表面明显减少,从而影响吸收功能,可发生吸收不良表现。老年人对脂肪吸收,尤其对钙的吸收低,所以老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肝脏合成作用降低,血清的蛋白亦可降低。老年人便秘较多,常因体力活动减少,肠蠕动缓慢,老年人多病,营养不良,全身衰弱使膈肌衰弱可引起便秘,又因牙齿缺失,只能吃细软的食物,食物中纤维太少,形成的粪便不足以使直肠粘膜产生机械刺激,不产生排便反射而便秘。
老年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1、脑卒中:脑卒中泛指一切急性脑血管病,其共同特点有三:急性发病,以偏瘫,失语症状为主,病变在血管。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于脑内的小动脉破裂,血液流到脑组织中,直接或间接破坏脑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又如珠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底的动脉瘤或脑内外畸形血管破裂,血液流到珠网膜下腔。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分脑血栓塞。脑血栓是血管本身管壁增厚,坏死,管腔狭窄,并在此基础上,血流淤滞而凝固,形成闭塞,而脑栓塞血管本身并无病变,但其他部位脱落下来的栓子随血液循环流到这里,将血管堵塞。无论是脑血栓,脑栓塞,最后的结果都可能使闭塞血管支配的脑组织软化坏死,这种软化的病变称为脑栓塞。
2、老年期痴呆:本病受见于老年,年龄越大发病越多,男女发病差不多,发病很隐匿。早期以记性减退为首要症状,以后逐渐出现智力低下,计算不全,出门回不了家,行为幼稚,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治疗。
3、血管性痴呆:指脑血管病变产生痴呆。最常见的如多梗塞性痴呆,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造成脑内多个腔隙性样小梗塞灶。当小梗塞灶加起来到一定程度,临床就可能出现痴呆,轻型多梗塞痴呆药物治疗预后较好,可看作是“可逆性痴呆”。但重型的,卧床不起的,并靠喂进食的,则治疗有困难。除此之外老年人还会患有各种肿瘤疾病。
然而,在农村很多时候老人的病却不愿意治疗。老人们有病也不愿意告诉子女生怕拖累了孩子。
老人们面对疾病时采用的是小病拖大病扛态度。他们不愿意接受治疗儿女们要给老人治病时,老人总是不情愿嘴里嘟囔着:“我都一大把年纪了治不治都无所谓了,你们管我干什么。我都是快死的人了给我治病也是白花钱。”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治疗费用很高,老人们和子女们无法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就放弃了治疗最后任由疾病发展,有病治不了很无奈也没办法。我的姥爷就是因为得了脑瘤,我妈和舅舅负担不起手术费最后老爷不治身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有很多。所以关注老人养老重要的是要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我觉得,国家要加快社区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要对老人的身体进行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为老人建立身体健康动态档案,还为老人专门设立一个老年人重大疾病保险基金。
有一个好的身体老人们才能安度晚年。还要保障老年的经济来源。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更加严重,老人的劳动能力弱化已经不能再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同时,由于子女对养老观念的改变使得老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变得艰难。在老人的经济来源减少同时,福利事业却还未成熟。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再把照顾父母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甚至出现了拒绝抚养父母的人。中国传统敬老的美德被削弱。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子女搬出去过二人生活提供了条件。教育的普及,使离开父母在外念书的人不断增加。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压力,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情况来解决养老问题。老人大多不愿意进入养老院,觉得是很不光彩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因为理解子女的难处也同意去养老院养老。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福利状况,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并且,家庭养老对老人的关怀,比在养老院要好。老人最终还是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
老人在家养老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目前我国一般家庭要负担老人养老的费用可能还比较困难。必须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家庭和社区养老力相结合起来共同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第一步就是要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改变人们对养老问题的错误观点。让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从新被人们所重视。光宣传还不够,还要运用法律,严厉打击和惩罚那些不养老的人。让社区与子女签订赡养老人协议,子女家庭照顾为主,社区照顾为辅。让子女与社区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以维护老人的利益。
第二步,在社区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对其成员行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培训,建立起专业性强的服务队伍,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人、日托中心,聘请老年人生活助理等等,可以减轻年轻子女的负担,同时也鼓励子女愿意让父母在家养老,并且要提高老人的社会参与观念,多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
第三步,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老人养老所需要的大笔资金。动员全社会为老人养老出钱出力。国家有责任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国家的身上也是不实际的,要鼓励民间公益组织参与进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我们可以动员他们来为我国的老年人福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最重要的还是大力发展经济。因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核心问题还是金钱。只有实现强国富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让老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老人有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现在是年轻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会老去成为老人。我们应该做好也必须需要做好让老人安享晚年。所以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四篇:浅谈新型养老模式“搭伙养老”
浅谈新型养老模式“搭伙养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据统计我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如何养老,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灵活的养老模式,以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是我们必须慎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搭伙养老”的含义
“搭伙养老”这个新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在网络社区中比较流行。2011年初,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帖《谁愿意和我奶奶“搭伙养老”?》。帖子称:“爷爷刚去世,剩奶奶一个人在家,我们很不放心,想在小区找一户邻居,最好也是老人一个人住的,我奶奶可以照顾她,也互相做个伴。”在“华侨路茶坊”一位网友发了这个“征互助养老”帖,引起网友热议。“搭伙养老”一词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其实“搭伙养老”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热词,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生命力,天津的“AA制”养老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据报载,天津市三位丧偶老人实行AA制在一起生活已有5年了。三位老人中,大姐87岁,小妹张韵琴也已79岁高龄。三位老人住在一起,生活实行AA制,不仅有了伴儿,也不再“折腾”子女了。如张韵琴有5子1女,虽个个孝顺,但他们生活工作都很忙。5年前,三位老人先后丧偶独居,因子女不在身边,在居委会的扶持下,他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每逢周末,三位老人就被各自的子女接回家。
由此可以看出“搭伙养老”实质是一种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式养老,它解决了许多年轻人的烦恼,备受年轻人追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搭伙养老”的优越性
(一)充分有效利用了老年人力资源。
庞大的老年群体通常被人认为是脆弱的、依赖性强的群体,但实际上大多数老人是健康的、自立的,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据调查,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农村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3%,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7.5%,而80岁以上则占30.4%。高龄老人的需求较高。如此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让“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这既缓解了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也满足了老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虽然老了,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还能照顾别人,增强老人的自信,使老人老有所为。(二)有利于老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人是群居性动物,一个人时容易产生孤独寂寞之感,老年人尤为严重,长期的压抑无处排遣,对老人的健康很不利。“搭伙养老”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两个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年人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大家相互照应、相互倾诉,一起干着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其乐无穷,自然也就没了寂寞的感觉,老人老有所乐。三、“搭伙养老”的可行性
首先,“搭伙养老”符合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得到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情感的主要寄托,在家颐养天年是大多数老人所希望的。对于老人来说,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里养老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留在家中还能维持原先的社会关系,便于得到他人的支持。对子女来说,由于平常工作繁忙,不能时常关心照顾老人,给老人找个伴搭伙养老,既能安心工作,也能对老人尽孝,一举两得。
其次,“搭伙养老”的成本相对低。如今,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有退休金和政府补贴,加上子女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老人搭伙费用实行AA制,基本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这一方面减少了政府投入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缓冲了当前情况下老人赡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子女的照顾成本,不需要子女牺牲工作时间和雇佣人员给老人提供日常照顾。
再者,这种养老模式已经有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上述天津的AA制搭伙养老充分显示了其可操作性和优越性。国外也有与之相似的“互助养老”,德国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
四、“搭伙养老”的实施困境
虽然“搭伙养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实行的可行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网上征“老伴”,两个陌生的老人在性格、脾气和生活习惯方面可能存在许多差异,而这些习惯已经伴随老人大半辈子,想改掉几乎不可能,这就使两人之间的磨合产生难度,使搭伙的关系难以维持,只能再次寻找合适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是需要缘分的。还有责任监管的问题,在互助过程中,资金如何分配、出现问题后的责任落实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五篇: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新闻发布会
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新闻发布会
[2012-08-16] 中国老人的幸福谁做主?
——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成果发布
由润土咨询、盛堂和居、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联合发起的“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11年11月10日在北京地坛方泽轩西大殿举办。本次发布会吸引众多中国房地产业内人士及新浪地产、搜房、搜狐焦点等多家权威媒体的到来。发布会上,润土咨询董事长于贵红、盛堂和居总经理潘高峰、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分别就中国城市老人的幸福感及养老模式选择、养老机构现状等进行了主题演讲。同时,三位与到来的养老地产行业开拓者、媒体朋友就中国养老机构的不足、养老机构的标准以及养老机构设计开发风险规避进行深刻、多角度的切磋交流。1116个老人样本见证中国城市老人“喜与愁”
本次调研于2011年3月10日启动,历时8个月,遍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走访5大养老机构和800个社区,与1116位居家和机构老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生活观察描摹。润土咨询研究人员对中国大城市老人的生活现状、子女关系、幸福感、居住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养老机构缺陷与发展、老年服务体系研判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此次研究成果对中国养老地产及相关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急需解铃人,“润土咨询”聚焦业界目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明确宣告中国已正式步入老龄社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是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之下形成的,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如何解决老龄化社会出现的问题?如何发展好“银发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养老地产的春天在哪?中国养老机构何去何从?“润土咨询”对中国城市老人现状与需求的深入描摹分析,势必会为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开发商、养老服务组织进一步拨开缭绕朦雾,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基础,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主题一:“幸福是如何炼成的”,中国城市老人幸福吗? 关键词一:北京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
本次调研结果总体来看,在所访的四大城市中,大多数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较为满意;分城市来看,北京老人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最高,满意度率达到86.3%。70岁以上机构老人的生活总体满意度略高于居家老人;单独居住老人的养老满意度显著高于和子女一起居住老人。
关键词二:健康状况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在本次调研涉及的10大因素中,有7大因素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这7大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高到底依次为:健康状况(0.133)、经济收入(0.126)、生活条件(0.116)、子女生活现状(0.098)、子女孝顺程度(0.084)、住房条件(0.078)和休闲娱乐生活(0.059)。这7大因素集中反映出老年人在生命延续、物质生活保障、情感抚慰、精神世界丰富四大方面最为重要,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主题二:谁能与我共欢笑?耄耋之年,我该何处去养老? 关键词三:北京空巢老人近半,拒绝与子女同住率高达50%
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从本次调研数据可以看到,1/3以上的老人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北京老人的拒绝率更高达50%,北京“老人单独居住”的比例已高达46%,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或中西部地区的养老模式仍然较为传统。关键词四:与子女同住一小区是最佳选择
本次调研发现,经济社会越发达、思想观念较先进地区,传统养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必须要有新的养老模式作为补充,甚至是代替传统养老模式,才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通过数据了解到,老人更希望和子女住在同一个小区或邻近小区,既彼此保持距离,又不要住的太远是老人理想的与子女的居住距离。主题三:星星之火,以何燎原?中国养老机构如何打造翘楚之路? 关键词五:谁住在养老机构?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以60-80岁老年群体为主,女性居多; 大部分为低知低收入老人;20%左右为高知高收入老人,多来自国企或事业单位,并且为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养老观念较先进、生活经济独立自主、对子女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这些老人中,部分子女在国外生活,经济条件均较好。关键词六:养老机构接受度大幅提高
本次调研发现,对于养老规划,27%的老人表示会选择养老机构。这一数字反映出,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识在逐渐转好,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在大幅提高。关键词七:行业监管应当先,提高服务是王道
中国的养老产业欲要蓬勃有序发展,行业监管机构的责任重大,在发展初期就制定好游戏规模、准入机制、评级标准等,让市场更规范,保证我国老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结合目前的养老模式和老人在不同生命周期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特征,全面提高养老机构在物业服务、医疗护理、生活便利、建筑质量设计、情感慰藉的服务质量,老人的需求被满足是养老机构成功开发运营的根本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