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3 03: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第一篇: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

作者:崔兴岩 李芸 于涛

摘要: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亟需开拓养老新思路并构建养老新模式,以应对老龄化危机的严峻考验。倒按揭是“以房养老”模式的专有名词,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形式,国外部分国家已通过倒按揭来保障养老。文章在分析我国老龄化危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倒按揭对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倒按揭能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作用的条件,以期能为我国推行倒按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倒按揭;养老保障体制;作用

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型国家,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截至2012年末大陆情况如下:15岁~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 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 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表明这个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倒按揭(Reverse Mortgage)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下,引入倒按揭,构建“以房养老”这样一条养老新思路。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手中的养老金却并不充足,出现了所谓的“房子富人、现金穷人”(House Rich,Cash Poor)的情况,在上述背景下,倒按揭作为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制的有益补充,其引入和“以房养老”的本土化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缓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有效缓解我国的老龄化危机。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形势

目前,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老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滞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并预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未来2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1 000万的数量快速增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

如何开拓新的有效的养老保障模式,并妥善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正在成为解决我国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探讨的焦点,具有相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如果我国能够通过开拓养老新思路、构建养老新模式,健全养老保障体制来挖掘老龄化危机下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可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二、倒按揭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

倒按揭是指借款人把自有完整产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借款人去世时的房产价值等因素后,用被抵押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的折损和预支的利息,按平均寿命计算支付给借款人的资金,并分摊到借款人的预期寿命年限,按期支付借款人资金用于养老生活。倒按揭类似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的手中买房,操作过程类似于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反向操作,因此称为倒按揭。

倒按揭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国外一部分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通过倒按揭养老。倒按揭在我国同样具有发展的可行性,我国已经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类似的研究试点。

1.倒按揭的理论依据。倒按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下述两个理论:一是货币时间价值

原理,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它也可被看成是资金的使用成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供给方,需在按期支付给借款人资金过程完成后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货币时间价值原理为此提供了计算依据,金融机构通过评估公司等机构,根据现行利率、预期利率波动及房屋的增值、折旧因素,算出房屋的现值;然后根据资金供给时间,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率,房屋预期增值、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房屋折旧等相关数据,贴现计算并确定每期的支付金额。

2.生命周期假说②,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身收入合理安排消费,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为实现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平滑消费,消费者在跨入老年后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较少,就会产生以工作期的养老金储蓄来保障养老的需求。在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障,并不能满足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需求,再加上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等因素,老年消费者会要求社会提供某种适当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余生平滑消费的实现。通常情况下,房屋的剩余寿命长于老年消费者的预期余命,倒按揭可以将房屋价值在一定时间内以现金流的形式变现,满足老年消费者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需求,也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

2.倒按揭在我国的实施环境。

(1)我国部分退休老人具有倒按揭需求。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满足退休老人需求。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加之我国正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阶段,长期以来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严峻的社会养老资金缺口导致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发严峻,虽然目前有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等作为补充养老方式,但缺乏广泛性,现有的养老保障模式和体系远不能应对持续增大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难以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导致资金需求加大。我国大部分退休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手中的养老金却并不充足,出现了所谓的“房子富人、现金穷人”(House Rich,Cash Poor)的情况,结合上述退休老人的情况和需求,可通过倒按揭方式获取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达到补充养老的作用。

(2)我国房屋供给充分。2012年,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等联合发布了《中国居住小康指数》报告,此次调查共收集到10 308份有效问卷,涉及40个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及8个重点城市。调查结果显示,长沙住房拥有率为90.1%,排名第一,上海住房拥有率为67.9%,位居末位,其余城市居民拥有住房率在70%到80%间;其中21.4%的受访者没有买房,65.4%的受访者有一套住房,10.9%的受访者有两套住房,2.0%的受访者有三套住房,0.3%的受访者有四套住房。同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美国为65%。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屋在买卖和租赁市场均具有投资性且投资回报率较高,这保障了房屋交易市场的供给量,具备发展倒按揭的房屋供给基础。

(3)政府舆论导向日渐明朗。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曾建议对针对以房养老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选择大城市做试点,等到运作成熟后向全国推广。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试推“住房自助养老”的创新型“以房养老”模式。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以房养老”将纳入下一阶段工作的引导方向,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食品、老年住宅、“以房养老”等服务市场③。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倒按揭贷款)试点业务”④。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在以房养老政策推动方面的积极表态。明朗化的政府舆论导向将会加快国内金融机构推出倒按揭业务的进程。

三、倒按揭在我国面临的风险和困境

1.倒按揭在我国面临的风险。

(1)高房价环境下隐藏的房地产资产泡沫风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相似,房地产泡沫问题不容忽视。房地产价格是一把“双刃剑”:根据行业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在倒按揭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势繁荣向上时,房产保值增值作用显著,倒按揭借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失;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势处于下行阶段甚至泡沫破裂时,如美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倒按揭金融机构面临严峻的风险。

(2)长寿风险。倒按揭通过确定老人的预期余命计算养老金的给付金额。长寿风险是指老人的实际寿命高于预期余命所带来的风险。寿命数据来源是多样化的,虽然寿险公司的生命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上升,人类的寿命延长是必然趋势,这将对倒按揭抵押的房产变现带来困难,增加银行的贷款回收成本。

(3)房产价值评估风险。房产价值评估对于倒按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确定反按揭的费用、房屋资产净值、金融机构每期支付现金流额度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倒按揭具有期限长的特点,加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产价格持续升高等情况,倒按揭房产的合理估价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难题和不容忽视的风险。

2.目前倒按揭在中国的困境。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根据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家庭观念,老人通常将房子作为遗产传给子女,在我们的观念里这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这种观念不会轻易的发生变革;“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养老观念不但深刻的影响着老人,同时还影响着现在的中青年人,如果父母通过倒按揭作为养老补充方式,子女可能会有不孝之嫌,甚至背负舆论压力。

(2)房屋土地使用权问题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为70年,开发商拿到土地使用权证为时间的起始点,那么住宅使用年限不足70年。虽然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有偿还是无偿,《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经营在办理倒按揭业务方面存在困扰:如果抵押房产的剩余土地使用年限不能覆盖倒按揭期限,土地续期,抵押物是否需要变更问题不能明确,将会增加金融机构倒按揭业务的运营成本。

(3)适用范围小。从上述中信银行对倒按揭借款申请人的条件可以看出,虽然金融机构开始发展倒按揭业务,但对倒按揭借款人的条件过于苛刻,限制了倒按揭业务的办理范围。符合申请条件的倒按揭借款人范围过小,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最有可能符合反按揭条件的是只能那些没有财产继承问题的独居或孤寡老人。

四、我国倒按揭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思想束缚。倒按揭属于新型金融产品,要让民众有个接受过程。美国在正式推出倒按揭产品之前曾组织非营利机构向民众进行宣传铺垫,使人们更好地接受这一业务。我国可以通过扩大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具有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的养老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宣传,使大众获取对不同养老模式的初步认知;简化、通俗化退休计划、投资规划等专业金融理财知识,帮助大众消化获取的养老观念,正确理解倒按揭,转换房产继承等固有观念,消除由此可能引发的“不孝”之嫌,为倒按揭的发展积极地创造实施条件和环境。

2.建立倒按揭保障机制。建立保险机构,分散从事反按揭金融机构潜在的损失风险。如美国国会于1987年设立房屋转换按揭贷款(HECM)保险示范项目,由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承担反按揭贷款的公共保险。建立借款人保障机制:由于借款人长寿原因,可以确保倒按揭借款人能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直至去世;房屋出售价值超出贷款部分归借款人的遗产继承人所有或依照借款人的遗嘱处置。

3.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相关部门的沟通效率,为倒按揭创造良好实施

环境。倒按揭业务涉及到很多问题,如房屋土地使用权问题,业务初期的房产估值、价值预测、咨询,贷款末期的房产回收和房产变卖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税务局、房管局、土地局、社保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国政府通过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保障沟通顺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经营倒按揭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申请人能够顺畅办理。

4.明确和调整有关政策。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是否交纳续期费用,《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我国要明确70年产权自动续期的配套细则,这样才可以免除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倒按揭的后顾之忧,推进金融机构经营倒按揭的积极性。

倒按揭下,金融机构要待借款人去世后将其房产出售,收回贷款本息。这就涉及遗产问题。我国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草案》中规定“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其中“被继承人拥有所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可以“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但“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草案》中并没有涉及倒按揭税收减免的内容,具有相关行的第五条中“国务院规定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的其他遗产”,第六条“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包括“被继承人死亡之前,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建议我国对《遗产税草案》中涉及倒按揭的规定进行调整和明确,为倒按揭提供明确的政策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

②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R.Brumberg)、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

③政策风向渐趋明朗民政部欲推出“以房养老”,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2010-11-09。④林建荣,中国式“倒按揭”开闸,大众理财,2012年第01期。

参考文献:

1.李克纯.以房养老10年徘徊.中国房地产报,2013-05-24.2.郭慧娟.倒按揭贷款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吴微.对我国发展反向抵押贷款的思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邵可可.我国开展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王岱,刘旭,蔺雪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3,(1).6.政策风向渐趋明朗 民政部欲推出“以房养老”,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2010-11-09.7.林建荣.中国式“倒按揭”开闸.大众理财,2012,(1).8.胡国荣.美国住房倒按揭经验借鉴及启示.时代金融,2012,(2).9.王羚.老龄化经济预警:期待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财经日报,2012-09-04.10.鲁璐,任保平.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经济研究导刊,2013,(7).11.陈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3).12.赵媛媛.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面临的困境分析——基于市场和制度层面.北方经济,2013,(5).13.What's a reverse mortgage? Is it a good option for seniors,Hudson Valley,Business Journal,May 14,2012.14.柴效武,余中国.住房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微观经济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3).15.冯静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海南金融,2005,(11).16.龙会芳.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17.赖晓永.对我国发展反抵押贷款业务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4,(10).18.李时华.住房反抵押贷款:扩大老年消费需求的新途径.消费经济,2007,(1).

第二篇: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与老龄事业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公民养老保障条件的差异悬殊,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建立普惠化、均等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老龄化问题凸现,公民养老保障条件差异悬殊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

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将近1/8),比提高约0.4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等11个省市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今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年均800万人的规模递增。,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统计表明,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类家庭达到了48.9%。无论城乡,“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与“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全国来看,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覆盖了很小的范围,据统计,70%以上公民未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之下,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全国与地方养老保险金制度设计中,不同类型人员享有的养老资金标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以及非就业人员享受的养老资金标准)之间差距悬殊。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因与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直接挂钩,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却缺乏合理增长机制,导致两者差距日益增大。另外,由于当前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只考虑各种就业人员,导致非就业人员与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也完全处于不平等状态。

整体上看,当前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差异悬殊的普遍现象,折射出我国老年人在养老待遇方面因身份不同而出现的严重不平等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建立系统的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

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有效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现,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在社会系统中,任何主体(无论是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还是人类)客观上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所以,无论是老年人生活还是老龄事业及老龄公共服务,也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实力能够承担普惠化与均等化的基本老年保障(老年生存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其公民进入人生的老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前,还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化、均等化的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的享有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基本老年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并使我国不稳定的出口依赖型(外需拉动型)经济系统,向稳定的内需拉动型经济系统转化。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央应当尽快将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措施,作为刚性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绩效指标之一;应当在普惠化、均等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体制下,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使跨地域自由流动的任何公民(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居民身份证或公民卡实现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一卡通”;应当建立可持续(如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重大老龄问题的预测、决策、管理做到“胸中有数”。为此,在设计和实施老龄系统工程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中,各级决策者应当澄清以下几点认识:

(1)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不是指当前就要实现所有养老保障内容的普惠化、均等化,而是指事关老年人起码的生存安全(“低端安全”)的那部分养老保障。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老龄事业与老龄公共服务的多样性。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产品(包括资金与服务等)供给上,有不同的侧重,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2)认识和解决老龄问题,不但要算货币账(易衡量价值、有限价值),更要算货币不可衡量的超货币帐

(难以衡量价值、不可衡量价值乃至无限价值)。

(3)在老龄系统工程框架下,养老保障包括资金保障与非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以资金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养老保险金、老年津贴等;非资金保障,是以非资金非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老年公寓等。非资金保障有

些是直接提供的,有些是从资金保障转化过来的。

(4)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作为雇主的公民。

(5)基本养老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应当尽快上升为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而不应当仅仅在政策层面。

(6)基本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基本养老保障的全部内容。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首先要求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基本养老资金(包括保险金及其它资金如老年津贴)全国统筹。

(7)我国目前实施的政策,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这是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具有城乡差异的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政策,而非基本养老领域的普惠化、均等化政策。

第三篇:中国以房养老大批判

中国以房养老大批判

最近大力推进的以房养老机制,我总感到某些专家好像又是再次彰显他们闭门造车和为国家领导建言本领。

让我们来分析以房养老的现实情况。

以房养老,原则上就是一对老年人,拿出一套房子做抵押,以银行贷款的方式分期到领取养老金的做法。

如果一对老年人就有一套房子,当他把这套自己住的房子抵押出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还没有死,住房却以花光了,老人到哪去住?为此,未来仅仅有一套住房的老人是难于实现以房养老的,他必须有两套住房,自己住一套,到银行抵押一套,再加上为独生子女准备的婚后的一套住房,那么60后、70后夫妇就必须有3套住房,请问中国有百分之几的家庭拥有三套住房?工薪阶层除了贪污过公款的还行,其余的农民、工人行吗?

即便60后、70后都有了3套住房,那么中国将有多少住房?谁住?谁买?到那时中国的房子还值钱吗?

再者说,就目前来看,房子降价是必然趋势,再过20年,那时候的房子还值几个钱?

再者说,中国金融的不稳定,再过20年,中国的通胀达到多少?

等等着一切,都使人民怀疑中国以房养老的可能性。

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见惯了某些专家的闭门造车,也见惯了某些专家自以为可以接近领导而为领导睡着大觉来出主意,他们真是把习主席的群众路线给忘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以房养老也许更适合的是贪污过国家公款的拥有大批住房的某些人士,对于中国的工农大众,实施起来也许还会有些困难。

当代解决中国养老的关键还在于,大力征收遗产税,以确保中国弱势群体的生存。遗产税并不仅仅是指房产税,它还包括私有企业等全部个人家庭财富。征收遗产税,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发财都是在特定时期的法律保护之下和政策漏洞所造成的,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一个人的能力不会超越社会人平均能力的1.6倍,所以中国应该以加大征收遗产税的手段将中国土豪阶层的财富降至社会平均家庭财富的1--1.6倍左右,同时还中国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

第四篇: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初进行试点,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难以推进。1999年,国务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停办新业务,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从2009年开始选择10%的县(市、区、旗)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通过与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比和与其他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联系,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社会养老保险等概念进行阐述,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范围确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纯农民群体:对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进行述评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方法、研究目标及创新进行介绍。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理论基础”介绍了论文分析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社会公平理论、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公平理念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员穿全文,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中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第三章“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回顾”主要介绍了探索建立老农保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老农保发展过程和实施状况;分析了老农保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试点”主要内容为:一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在政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制定了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方面,与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相比,基本具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二是阐述了新农保试点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到目前为止,新农保发展经历了各地方新农保探索、新农保研究性试点和国家新农保试点等阶段,并且试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分析了新农保特征。与老农保相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社会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更高;明确强调了政府责任,体现了政府在新农保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看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四是阐述了新农保推进原则。新农保在推进中应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慢后快、逐步推进,规范操作、逐步完善,可衔接性和可持续性,自愿参保、积极引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五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人户分离的人群参保、缴费标准设计、财政补贴、村集体和其他组织补助及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问题。第五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主要阐述了研究者在全国试点前对新农保模式的探索研究,各地方新农保实践模

式以及全国试点后各地对新农保的调整和完善情况。第六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主要阐述了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政府在新农保中的立法职责、财政职责、组织实施职责、监管职责等责任。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新农保中财政责任及其各级政府承担财政补贴的方式,这部分介绍了国外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经验,归纳了目前我国政府对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主要方式——进口(缴费)补贴、出口(养老金待遇)补贴。分析了不同的补贴方式的效应:进口补贴能提高农民缴费意愿,激励效果较好,能提高农民参保人缴费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增加了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加重了财政困难地区地方政府负担,多缴多补的鼓励办法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出口补贴直接提高了参保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减缓了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压力,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普惠性,但没有缴费补贴的激励效果大。这一章还分析了目前新农保政府补贴在基金中存在补贴比例低、补贴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等问题和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和建立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等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出了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补贴比例分配的三种方式——三三制、高中低或高低低、低中高。第七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阐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成及不同养老方式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目前和将来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主体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在将来一段时期内还主要靠家庭养老,随着新农保进一步发展,将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也必须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才能完全实现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养老的需要。第八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景与展望”通过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较,对新农保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合并实施,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公平性,易于建立相似或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内部管理机制不顺和保障水平缺乏相对公平等问题;认为新农保在制度模式、基金管理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相衔接和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准备条件。在推进进程上,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第二步是到2020年,新农保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步是到2049年,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一致,城乡基础保障水平基本相同,形成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九章“研究结论与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老农保的缺陷有必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较老农保设计更合理;新农保最终发展趋势应该更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转移支付;新农保目前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与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共同完成农村居民养老功能等结论。文章村在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无法对新农保的中长期收支变动趋势进行精算,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不足。

第五篇: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仍处于“制度真空”状态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民政部制定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广泛开展。截至1999年底,参保人数约8 000万人。自1999年始,国务院开始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清理整顿,指出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要求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过渡为商业保险。至此,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 905个县(市、区、旗)不随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累保险基金354亿元,5 374万农民参保。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仍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致使传统制度缺乏可持续性。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基金保值增值方式主要是购买高利率财政债券和存人银行,不直接进行投资,致使参保农户实际收益率非常低,有的甚至为负收益率,严重打击了农户参保的信心。其二,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的缺失是导致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与经济责任两方面。政治责任主要指出台专门性的法规、规章,组织引导农民参保以及采取合适的强制形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专门的法规或规章,各地实施办法基本上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做修改后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导致制度的建立、撤消,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很多时候按地方政府的意愿执行。政策法规滞后,不仅使制度缺乏保障,还给制度运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混乱等。经济责任主要体现为给农民参保提供补贴性支持、对养老保险金提供保值补偿、为农村社保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抚持”原则,其中“集体补助为辅’’难以落实,“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集中体现在乡镇企业职工参保,集体补助部分可税前列支,而农民参保并没有得到直接财政支持。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农民是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参加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已退化为农民的自愿储蓄制度,不具有社会性和保障性。

其三,待遇水平偏低与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使传统制度丧失吸引力。《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共10个缴费档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加上农民对制度缺乏信心,大都选择每月2元的最低档次保费。长此以往,将直接导致参保农户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养老保障的目的难以实现。在基金管理方面,《基本方案》允许直接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在政府投人和资金扶助均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农民感觉不仅要“自己养自己”,还要“出钱养活庞大的农保机构与人员”,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与支持。

(二)土地保障功能与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和土地这两类传统保障方 1

式的功能持续弱化,由此放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风险。

其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其结果是子女远离乡村成为城市工人,代际空间距离不断拉大,土地和家庭财产不再成为束缚子女养老的工具,传统家庭保障模式的基础正在逐渐动摇,养老保障功能正在快速走向衰弱。其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原因是: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单位农产品成本极高,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在其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少;二是农村土地实行小规模经营,农产品收益率一直不高,土地集体所有制又限制了农民对土地财产变现的能力,农民土地负担沉重;其三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耕地消失的速度比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更快,大量土地被征用。

(三)“乡——城”人口迁移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得以不断消除,人口迁移的自主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特别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的迁移,规模逐渐增大,基本进人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估计,1987年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 000万,1994年超过4 000万,到2000年已经接近6 300万,迁移率接近5%。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总规模累计将达到3.96亿人,年均迁移近800万人。其中,农村经济活动人口(15~59岁)向城镇迁移总数将达到3.35亿,年均迁移670万人。①

如此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在给城镇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导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年抚养系数急剧增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超过城市。测算结果还显示②,从2008年起,迁移后的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从19.57%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30•28%、2031年的40.72%、2050年的44.59%,这也意味着在2008年将由5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1位老年人,而到2050年将出现2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1位老年人,届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空前沉重。并且,同期迁移后的农村人口总抚养比也将快速上升,到2052年将达到75.95%。

国内外专家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内枯竭,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到来。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劳动力由充裕转变为短缺,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革新的外部条件也将逐渐消失,如果我们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一旦人口红利所创造的最佳改革时机消失,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举步维艰。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设想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最低养老金(零支柱)+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3l号)规定,“以农村有缴费能力的各类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完善个人缴费、集体(或用人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力灵活、账户可随人转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参保补贴机制。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统筹调剂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此表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个以个人账户主、统筹调剂为辅的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业在为国家提供巨韧累而承受重负的同时,却失去了自身的发展条件,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政府有责任对农民多每承受的重大损失做出补偿。从“乡——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为城镇带来了“人口红利”,缓解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宜重新定位在农村社会保险中的责任,建立以财政补贴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设计中,笔者以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实行“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模式,其中个人账户归集体农民缴费与集体补助;体现收入再分配和国家责任的贬补贴,则专门为每位参保农民建立一个标准统一、非缴费型的最低养老金。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机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建立一个“零支柱”最低养老盆度,将是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其目的在于:第一,对农村老年人而言,两项制度的保障水平和目标都是以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消除老年贫困为目标的;第二,两项制度都属于非缴费型的制度,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三,两项制度在农村可以按照相同的计发单位发放保障金,即以单人户作为基本的计算单位,两项制度整合后,政府财政补贴可以按照人头补贴,作为人均补贴进入到最低养老金账户中,这有利于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

预测显示,未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在1亿人左右,按照每位农村老人每月补助100元,每年的财政补贴总额为1200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的2%。而与此同时,建立财政补贴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还将从两个方面减少财政补贴规模:一是将通过减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五保”对象的方式减少财政补贴;二是可能通过将参保农民“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或根据参保农民劳动能力状况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和“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减少财政补贴。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保基本+缴费确定型

结合“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也将采取“保基本+缴费确定型”模式。“保基本”的意义在于通过实施“最低养老金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生活保障、免除老年贫困的目的,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国家、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当前政府应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采取缴费补贴、基金帖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补贴方式,探索各级财政直接建立用于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专项资金,将其主要用于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与此同时,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应在农户缴费和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从而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生活水平间的差异。

“缴费确定型”是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应采取的给付方式,强调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水平直接关联。采取“缴费确定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强调农民缴费积累的个人产权的同时,增强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农民的养老保障待遇水平,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自我保障责任,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和迁移提供便利。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模式创新

选择了基金积累制就必须有相应的投资手段,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是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保障,也是基金运营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实行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基金积累制模式与基金投资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看,建立“实账”运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在未来也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风险,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建立个人账户的应有之义对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选择合理科学的基金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显得同样重要。

(一)推行委托投资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根据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性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应首选委托投资管理型基金管理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属于基本保障项目,但采取基金积累制筹资方式,各级财政不提供担保。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治理结构应采取省级农保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和(或)账户管理人,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权和托管权分别委托外部竞争性商业机构的管理模式;省级农保经办机构在不具备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将养老保险基金的账户管理权委托给商业机构。省级农保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服务机构在从事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接受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二)探索银行质押贷款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委托商业银行进行质押贷款的方式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部分地区探索的一项措施,就是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按照委托要求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地区,有新疆呼图壁县和四川通江县,这两个县采取的方式都是:银行委托贷款的对象必须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农户,质押物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只是出质的对象有所不同,新疆呼图壁县允许农户借证贷款,四川通江县要求必须本人持证件贷款。在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支持与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相对有限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质押贷款的基金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还应看到,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均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组合,才可以实现金融服务效应的最大化。小额信贷能帮助农民生产致富,而小额保险则能保护农民努力积累起来的财富不受外来风险的吞蚀。从金融机构层面而言,小额信贷有了小额意外保险作为辅助,则可减少其信贷风险,既能增加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也可以缓解农民因意外造成的信贷困境。多种形式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农村普惠性的服务措施,对于有效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下载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倒按揭:中国老龄化社会以房养老模式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