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

时间:2019-05-12 18:5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

第一篇: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

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

李典军

【专题名称】农业经济

【专 题 号】F2

【复印期号】2000年02期

【原文出处】《东欧中亚研究》(京)1999年05期第58~63页

【作者简介】李典军,1959年5月7日生,经济学硕士。现为武汉市汉南区委区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武汉 430090)

【内容提要】 剧变后的俄罗斯和东欧各国都对农业进行了改革,但其结局却有着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改革目标、方式、思路选择的不同和面临环境的差异。它告诉我们,注重提高农民收入、尊重农民意愿和遵循世界农业变革的规律,应当成为农业改革的重要选择。

【关 键 词】俄罗斯/农业/土地产权关系/土地私有化/土地改革

1989年后,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相继发生了政治剧变,为了适应政治体制的转轨,各国都对农业进行了改革。有的国家改革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支撑了其他变革的需要;有的国家改革困难重重,加剧了农业危机,恶化了国民经济。分析和比较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农业的发展道路不无裨益。

一 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主体内容

(一)变革土地产权关系,推进土地私有化。最早确立土地私有化的是波兰。1989年下半年上台的团结工会政府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化方针,对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实行私有化。这与波兰农业的发展道路有很大关系。剧变前的波兰一直以私人农场和个体农户为主,无论土地面积或农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70%~80%。

其次是匈牙利。它在1990年9月即已开始了土地私有化进程。为了处理国有资产,专门成立了“国有资产代办局”,授权负责实施大、中、小型的农业企业私有化。为了保障土地私有化的推进,匈牙利先后颁布了3部《补偿法》。这些法律具体地规定了对于在1939年3月至1989年10月期间,被没收、被损坏或由于政治原因被剥夺的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进行补偿的办法。

随后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于1991年4 月公布了《农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法》,此法和1992年公布的修改和补充法,规定其公民可以按照1946年时拥有的土地恢复其私有权,并且规定土地所有者的子女有继承权。

原民主德国的土地私有化是在两德统一后进行的。1990年夏,德国公布了《农业调整法》,该法对私有制的重新实现、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的土地和财产进行分配奠定了基础。在托管局的控制下,实现了对国营农场130万公顷国有土地和对77万公顷林地的私有化和租赁。由托管局下属的土地使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东部的农业私有制改造工作。俄罗斯对土地关系进行了激进的改革。1991年4月25日,俄联邦议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它为“根本改革俄罗斯联邦土地关系、保护土地所有者、土地占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利,组织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1991年12月27日,叶利钦总统签发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命令,标志着土地私有化的全面推行。它确立土地改革的基点是重新调整土地关系,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农村经济结构。联邦土地改革法规定了土改工作的指导原

则、组织领导机构以及提供给农民和企业地段的条件和方式,还规定了土地分配的操作程序。

(二)变革农村所有制,改组集体农庄、合作社和国营农场。波兰1990年7月新建了所有制改造部,全权负责城乡私有化事宜。1990年7月,波议会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法》,1991年4月,议会通过了法律,决定取消一切国营农场,允许原来的农场工人将其变成私人农场。1992年4月,农村各地区建立了农村所有制改造分部,其任务是把国营农场改造成私人农场。合作社的改造经历了一个反复。1990年,波成立全国合作社管理总局,是全波合作社的管理中心。1990年下半年到1991年,波所有政治力量都认为合作社是旧政权的基础,主张取消一切合作社,于是政府依照法律取消合作社,改组总局及合作社的一切领导机构,当时即有1700个合作社被取消。但全国合作社总局认为,1990年通过的此项法律违反宪法,并通过宪法法庭状告政府,结果总局胜诉。1990年颁布的有关法令被宣布为非法,到1992年,政府重新颁布了有关合作社法律,重新建起管理总局。波的反合作社活动宣告失败。

1990年下半年,捷克开始对农业合作社和国营农场进行私有制改造,将其变成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的农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使其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目前,捷克农村已形成个体农民、新的农业合作社、农业股份公司、承包或租赁原国营农场等4种组织形式。

1991年,匈牙利开始国营农场的转型,对104 个农场实行部分私有化,将4个农场转变为股份合作公司。为了促进优质高产的动植物品种的生产,国家保留了19个农场50%的股份,5个农场25%的股份。匈牙利的农业合作社曾在欧洲具有较大影响。在转轨过程中,1992年1月,匈牙利国会批准了两部与合作社及其转型有关的法律。根据这两部法律,合作社必须在1年之内对以下3种转型方向作出抉择:(1)把合作社改造成可以向合作社以外售股的股份公司;(2)在合作社成员内分配财产;(3)可以保留合作社,但必须以所有者间的合作取代原来的雇员间合作。合作社的活动,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外,还可以扩展到其他产业。这两部法律还规定了合作转型的具体步骤,如合作社成员间的财产分配办法,建立土地补偿银行、土地拍卖办法以及转型的日程表等。目前,大多数合作社采用与个人签订土地租约的办法经营耕地,合同期最短为5年,一般为10年以上。分得土地的个人均愿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管理经营,包括一些城里得到土地赔偿的土地所有者,也愿意与合作社签约,交合作社经营,以便从中获得红利。匈牙利对土地转作他用的,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合作社的转型过程中,其领导体制的设置也有所变化。目前,有些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大会,负责制定发展战略,选举管理机构成员,听取管理机构报告,监督管理机构经营。合作社管理机构为管理委员会,负责经营、人事、行管、接受新社员、签订土地租约等所有日常工作。合作社设社长1人,总会计师1人,以及其他单位的经营负责人,不设副社长。

原民主德国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是通过所有制关系的重组和土地私有化实现的,原民主德国时期的4530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和580个国营农场已变成了约3万个各种形式的农牧业生产单位,主要形式是农民家庭企业、农业联合体、农业股份公司等。

俄罗斯对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改组,是根据联邦政府《关于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制度的决议》,联邦农业部关于《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议》来组织实现的,它要求在1993年1月1日前完成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改组并重新登记工作。到1992年年底,俄罗斯有近一半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完成了改组工作,在1.06万个经过重新登记的企业中,有13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维持原体制不变,有3000个集体转为股份公司,3800个改为有限农业公司,600个改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2.73万户退出企业组建了农户农场。根据联邦《农户农场法》,到1996年7月,俄罗斯还在农村中建立了28.1万个私人农场。

(三)变革农产品价格体制,加速市场化进程。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在剧变前即已开始了

不断放开农产品价格、逐步减少补贴的变革,但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政治体制变化后,各国都加速了市场化进程,有的还实行了“休克疗法”,全部取消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放开所有价格的管理与控制。而随着“休克疗法”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后果,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这种改革较具代表性的有波兰、匈牙利和俄罗斯。

1990年1月,波兰开始全面实行“休克疗法”,全部取消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放开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价格的管理与控制,尽管计划中包括有严格控制政府开支、硬性控制工资、减少投资、控制货币发行等内容,但未能阻止随后几年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财政赤字与日俱增,居民收入降低,债务负担沉重。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农业投资下降,化肥施用量和植物保护剂用量减少,农村结构恶化。因而波兰从1996年开始对其进行了调整。

匈牙利农产品价格体制的变革不同于其他各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价格体制的改革仍沿着原定思路继续进行。1991年,政府管理物价品种的范围由1988年的50%下降到10%,到1992年,政府管理的价格仅限于能源、房租、运输、饮用水及药品。所有的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已全部放开。在价格放开的同时,对补贴办法也作了相应调整。对化肥投入的补贴从1989年开始逐步减少,并于1991年中止。对奶牛、肉牛、绵羊生产者的补贴从1989年开始减少,并于1991年中止。修建粮库的投资补贴也于1990年改成税利津贴,但对农业灌溉工程和农用公路建设的投资补贴仍然保留。出口补贴也由1988年的每出口1 福林价格的商品补贴0.46福林,缩减为1990年的补贴0.33福林。用于农产品和食品工业的补贴,由1988年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9.3%下降到1992年的1.9%。1993年年初,为了使农业的行政管理与欧共体更加协调一致,匈牙利国会通过了一项新法律,通过实行最低保护价、生产配额集中管理、出口投标等办法,来确保食品市场的稳定。其中直接干预的品种有玉米、小麦、牛奶、猪肉和牛肉,间接干预的品种有甜菜、葵花籽和鸡肉,对其他农产品可以不定期地加以干预。

1991年1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开始实施“休克疗法”,放开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全部物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以此刺激生产、繁荣市场。国家对农产品原则上按市场价格收购,取消了收购价格的补贴。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放开,1992年谷物平均收购价格比1991年增长25倍,油菜籽——24倍,肉类——5.5倍,奶类——6.9倍。但是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农产品收购价格虽有很大提高,但农业生产者并没有真正受益,农业生产资料价高而且供应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尤其是畜牧业,1992年仅取消政府补贴一项,就给出售产品的农场造成470亿卢布的损失,其亏损率达11%,虽然畜产品市场零售价格居高不下,但畜产品收购价仅占零售价格的18%~25%,大量赢利流入流通部门。据统计,1991~1996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00倍,而农产品价格仅上涨90倍,从而使整个农业处于亏损境地,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农业改革成败得失的比较分析

通过近几年农业的全面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原民主德国、匈牙利为代表,它们在1989年前有比较好的农业基础,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原民主德国1995年的粮食产量为每公顷6010公斤,每头奶牛年产奶量达到5200公斤,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有些生产指标大大超过了原联邦德国,它的农场结构、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得到了合理调整,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结构体制已经形成。1995年,匈牙利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均达到了历史较高纪录,占匈牙利全部出口的25%。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闻名世界的托考伊葡萄酒等特色产品的增加,在与世界市场接轨过程中,都取得了参预竞争的主动权。成功的农业改革今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二是以波兰和捷克为代表,它们的个体农民在改革中表现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支撑

其他改革和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方面起到了较好作用。以波兰为例,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强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按1984年不变价计算,1990年农业最终产品比1989年下降

4.5%,1991 年比1990年下降1.6%,1991年的农业总产值只比1989年下降1%。而国民经济的总产值1991年比1989年下降了18%~19%,其中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3%~40%,建筑业下降25%。农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个体农户出现了波兰农业史上首次的物质消耗下降,1990年比1989年下降7.1%,1991年比1990年下降6.3%,两年中的农村平均经济效益增长了1.8%。农产品出口有所增加,1990年,农产品与食品工业产品出口额较1989年增长了7.8%,其进出口顺差由1989年的6亿兹罗提上升到120.4 亿兹罗提,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外贸逆差是28亿兹罗提,农产品和食品工业进出口顺差是国民经济外贸顺差的主要支持者;波兰农业经济之所以取得了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更好的效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个体农户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前,已经有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千方百计压缩开支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危机四伏的俄罗斯农业。原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农业改革的1986~1990年期间,尽管农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仍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谷物年均产量1.043亿吨,1990年达到1.167亿吨。变革后的俄罗斯农业,生产持续下降,粮食供应紧张,农业危机加剧。1991~1993年,农业总产值下降5%、8%和10%,1994 年下降8 %,1995年下降12%;1996年农产品比上年减少7%~8%,畜产品减少10%~12%;1995年全国借钱进口了54%的粮食,有近50%的食品依靠进口;1991~1995年谷物生产为年平均负增长11.10%。俄罗斯在食品保障方面已从世界的第7位下降到了第40位。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有80%以上的食品为进口货。俄罗斯农业在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后未见有复苏的迹象。

以农业管理体制为重点的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的农业改革给各国农业带来不同的结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农业改革本身而言,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改革目标选择的差异。农业改革的目标有三种选择: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国内农副产品供给;平衡工农关系。但俄罗斯的农业改革始终把提高国内农副产品的供给作为首选目标,其次是平衡工农关系,而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未能纳入改革的总体方案之中。另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是保加利亚,其改革的目标带有随机性,这同样导致了农业的缓慢发展。德国对原民主德国的农业变革实行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农民的收入与其他职业的收入同步增长,保证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同的目标选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二,改革方式选择的差异。俄罗斯采用的是强制性一刀切的办法。1991年12月27日,叶利钦签发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的总统令,意味着俄罗斯的农业改革将运用激进的方式强制性地推行。总统令强行要求,在1 年内完成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重新登记和进行改组,并且计划几年内建立几百万个家庭农场,在农村全面实施私有制。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此举与30年代农业全盘集体化一样,同样是自上而下强制性地改变土地所有制关系,前者是将私有土地变为集体所有或公有,后者是将公有制土地私有化。虽然改革进行了5 年多,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办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原来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只是因总统的命令而不得不改变了名称,土地关系名义上划归私有,而管理体制和产权关系等一些实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营机制也没有得到转变。

捷克是采用渐进方式对农业进行变革。要求全国的农业变革必须以自愿结合基础上的渐进方式逐步推进,注重保持经济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原民主德国实行的仍然是土地的私有化,但在组织形式上不强求,没有搞一刀切,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它准许一部分人以自然人的形式进行经营,但更多的是变为法人资格经营的注册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原民主德国的私有化改革没有照搬原联邦德国的模式,而是根据原民主德国的具体情况确定,目前德国东西部的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并不完全一致。

第三,改革思路的差异。俄罗斯和东欧各国总的思路是恢复私有制,但在如何恢复的具体思路上又互有差异。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当局认为公有制是俄罗斯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于是把土地私有制作为农业改革和振兴农业的突破口,并认为,只要实现土地私有制,农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种无视俄罗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观念和原苏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也无视当代世界农业通过法律淡化所有权,强化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的总体趋势,而把早已进入历史博物馆的旧俄罗斯农业发展模式作为解决当代俄罗斯农业的灵丹妙药,并把这种倒退的政策作为“改革”的主体思路,这就注定了俄罗斯农业发展必然失败。东欧各国农民对土地的情结不同于俄罗斯,但各国又没有把土地的绝对私有化作为农业变革的首选目标,而是根据农民自愿的要求,在确定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现代发达国家强化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运用股份制建立农业企业和发展农业合作社。原民主德国的一些农业股份公司,均由原来的国营农场和合作社转化而来,其土地并没有私有化到个人,而采用以股份形式入股,它的领导人也是原合作社的领导者。捷克新合作社也由原合作社转化而来,人们本着自愿的原则,以土地、资产、动产或不动产入股,然后根据股份或效益进行工资分配。其国营农场私有化后组建为新的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极少数的国营农场为私人租赁。匈牙利在法律上保障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并明确规定,允许合作社和股份公司等多种农业企业经营形式并存。

第四,改革面临环境的差异。俄罗斯农业变革和农业发展曾面临历史上最艰难的外部环境。剧变后的经济危机打破了所有世界纪录,工业生产下降了50%以上,农业的变革和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用于农业的预算拨款逐年下降,供应给农业的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不断减少,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扩大,5 年来从农业部门剥夺了约360亿美元。这样一种外部环境不可能保障农业变革的顺利进行。东欧其他各国的环境要优于俄罗斯。原民主德国在农业变革中得到了全德大量的援助,1991~1995年的5年中,德国政府向原民主德国农业提供了172亿马克的援助,并在欧共体的农产品市场上为其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这为原民主德国农业变革的有效进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 启 示

从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成败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农业改革的目标选择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俄罗斯的农业改革没有把农民收入的提高纳入改革的总体方案,始终坚持把追求国内食品的供应作为第一目标,把农业改革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这不能不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当代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必须保持它的稳定。对农业的改革必须把农民收入的提高作为首选目标。忽视农民生活的改善,为改革而改革的任何一项农村改革都不可能成功。

二是农业改革的思路选择必须把握当代世界农业变革的演进特征。土地关系的重新调整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时甚至把土地改革等同于农业改革。俄罗斯目前的农业改革思路就是如此。但是当代世界的农业改革远不止如此,它以土地改革为基础,除了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外,还需要政府的强力干预,为土地分配中的受益者提供大量的市场、信贷、科技、推广和其他服务,这才能够保证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增加。东欧各国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因而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俄罗斯农业改革没有提出这样的思路。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被破坏,先进的工艺和科学技术被抛弃。农民在得不到政府的帮助、服务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土地,进入非农部门。当代的农业改革应当是土地重新分配和一整套补充制度变革相结合的土地改革,无视政府涉农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制度的变革,试图依靠单一的土地改革达到解决农业问题的目的,这将是不可能的。

三是农业改革的方式选择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是农业改革的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是进行农业改革的前提。俄罗斯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情况复杂,任何一国成功的模式都不能照搬,而只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强调农业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

化,尊重农民的自愿选择,不断完善劳动组织形式,才能够使农业走出困境,保持持续发展。

第二篇:俄罗斯潜在大国分析

俄罗斯潜在大国分析

摘要:近年来, 俄罗斯发展势头强劲,引起举世热议,不少国际问题专家断言“俄罗斯正在崛起为世界强国”。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俄罗斯具有重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前景。

关键词:俄罗斯潜在大国

引言

俄罗斯联邦简称为俄罗斯,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作为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大国,特别是在由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组织内。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虽然苏联解体后,其综合国力有所削弱,但俄罗斯现在仍然保留着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基本条件,更具备重新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巨大潜力。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俄罗斯成为潜在大国的有利条件。

俄罗斯成为潜在大国的条件

政治条件:

一、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俄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雄踞世界第一,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土规模愈大,它所拥有的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就会越多,它可选择的资源匹配和利用方式就越多,它能获得的整体效益就越大,因而它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就越强。

二、俄罗斯东西相距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东接亚太,西连中东欧,将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板块连在一起,成为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向西,俄罗斯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那里,可以吸引到大量投资,从而能够大大缩短俄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向东,东亚地区作为成功实现经济腾飞的样板,可向俄提供经济转轨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而且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富有朝气的区域,其巨大的市场、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正好与俄罗斯形成互补。俄专家称,辽阔的土地和纵深的地缘优势是俄罗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

经济条件:

一、俄罗斯经济基础雄厚,部门齐全,潜力巨大。俄罗斯2010年按汇率计算,GDP总量为14769亿美元,人均GDP10521美元。尽管俄罗斯经济规模仅仅位居世界第九,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作为对西方国家、独联体国家施加影响的有力武器;尽管俄罗斯的国际贸易规模远小于中国,但实际收益率远大于中国。俄罗斯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加上巨大的资源优势,随着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二、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俄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部门发达。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宇航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提出的是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实力雄厚,其武器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俄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军事条件:

一、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其军事工业规模庞大、生产能力强,是除美国外唯一能自行研制和生产各种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国家。军事力量是目前俄罗斯大国实力中最明显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虽然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自苏联解体来就一直再走下坡路,但是不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如何下降,他仍然是今天唯一一个可以摧毁美国的国家。按照简氏防务的说法,俄罗斯的战术核弹头到多于美国,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可以将核武器赋予更多的将进攻方式,这足以弥补在战略核弹头上的劣势,但总体来说,俄罗斯的军力还是稳居世界第二。

二、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基础和素质较高、装备精良的军队。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军事工业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是当今世界惟一能与美抗衡的国家。俄近年来武器出口位列世界第二,军品出口成为俄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资源条件:

一、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今年发表了题为《俄罗斯:复兴之路》的报告,称俄是世界资源大国,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评估中,俄的资源实力排名第一。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的13%,煤炭储量占世界的23%。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俄罗斯重振经济的坚实后盾。

二、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是俄罗斯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俄罗斯在当今国际环境中的经济安全和独立,同时也是俄罗斯与欧美等强国进行较量的重要依靠。

科学技术条件:20世纪,苏联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占全球1/3。目前,每1万人中有37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一比例与美国平分秋色。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使得俄在科学理论和实践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俄专家估计,只要科技政策得力,到2010年,俄科技产品出口将增加到804亿美元,2015可达到1440亿到1800亿美元。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工业、核工业等方面位居世界一流。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生物工程、基础科学研究、自动化技术化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等国,许多方面甚至强于欧盟。俄罗斯总体科技实力世界第二。20世纪,苏联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占全球1/3。目前,俄罗斯的科学家数量占全世界的12%,每1万人中有37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一比例与美国平分秋色。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使得俄在科学理论和实践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体制条件:国际专家认为,俄罗斯初步建立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筑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不仅为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综合性基础,也使俄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消除了体制障碍。以普京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吸取了叶利钦时代的深刻教训,将民主自由价值观和俄罗斯传统的国家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嫁接,实行强总统、小政府和弱议会的强人治国模式,基本符合俄国情民意。

民族气节:历史上,俄罗斯曾历经磨难,先后遭受蒙古、法国、德国等国的入侵和占领,但最后都能绝处逢生,重新崛起。俄民族有很强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国际政治学大师汉斯·摩根索曾指出,即使俄发生彻底的变革,也不能影响俄民族性格中的“基本力量和坚韧性”。

国际条件: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在前苏联加盟国家地区,东欧地区,俄罗斯的强大影响力依然存在。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以大国姿态高调参与国际事务,外交运筹更加独立自主;大声谴责霸权主

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强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造;在反导、军控、核不扩散等重大安全问题上与美欧针锋相对,在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与日本领土争端等热点问题上与美欧争吵不休;战略轰炸机恢复全球飞行,战略核潜艇恢复各大洋巡航,航母编队重新驶入大洋。力图守住中东欧战略缓冲带;大力打造“能源超级大国”,以能源为武器强化地缘战略地位;坚持“主权民主”和“可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强硬回应西方对俄“民主、人权倒退”的指责。可以说,在大国关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俄罗斯因素的存在及其重大影响。此外,俄罗斯是“使命感”和大国意识极强、对国际地位看得极重、外交运筹经验丰富的世界大国。随着近年来俄罗斯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俄罗斯影响大国关系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这种战略机遇只有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具备,如果将之充分利用,俄成为世界强国只是时间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俄罗斯各项改革和建设的进行,凭借俄罗斯深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俄罗斯重新成为世界顶级大国将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世界地理》杨青山,丁四保 主编

(2)[俄]谢·科尔图诺夫.俄罗斯值得谋求大国地位吗[M].俄罗斯新闻社,2006

(3)姚雨杉.俄财长称10 年赶超美国[N].环球时报,2006

(4)赵华胜.俄罗斯走向“地区化”[J] 国际展望 1993.衡阳师范学院

《世界地理》论文

题目:俄罗斯潜在大国分析所在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专业:地理科学 学号:08160128 姓名:谭芳

2011年6月6日

第三篇:俄罗斯矿山爆炸的案例分析与总结

俄罗斯矿山爆炸案例的案例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该案例的认真阅读与分析以及对卓越绩效管理的学习,个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与体会:结合该案例,觉得目前很多公司在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出现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互相推诿,结果是出现问题前无预防,出现问题后无措施,该案例中的季度绩效会议存在以下的问题与不足:

一、该季度绩效会议有各部门经理参加,却没有公司层级的总经理或CEO参

加,各部门之间的问题与分分歧无法进行协调与统一。

二、该公司的季度绩效考核的情况反映出该公司的管理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管

理思维,而不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思维方式。

三、案例中的季度绩效考絯未做以目标导向,也没有设定具体的目标,既没

有设定KPI,也没有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未对目标进行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分解,没有对实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计划,所以导致无法达成目标。

四、对季度前的月度与周例会等没有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对影响目标的达

成的因素进行检查与跟踪,以致于到季度绩效考核时,目标无法达成。未能形成有效的过程控制PDCA管理循环。

以上为本人对该案例的一点学习心得与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发展公司技术中心设计三室 邓祖红

第四篇: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潘广云

冷战后,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与东盟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中国参与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意识形态和国际格局的影响,苏联与东盟的核心国家之间有较大矛盾,东盟在调解次地区复杂的国际问题时也不愿与苏联合作,致使双方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尽管如此,一贯务实而灵活的东盟,为了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于1991年7月邀请苏联政府代表团以东盟主席国嘉宾身份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苏联与东盟间的政治对话由此开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一)探寻有发展前景的合作方向:1992~1997年

尽管俄罗斯与东盟开始了政治对话,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双方并未把发展相互合作视作各自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当时,东盟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适应东亚地区出现的两种新情况,即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强,且越来越呈多样化趋势,以及相互经济合作在东亚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开始凸显。上述两项任务决定了东盟国家需要在安全问题上进行全地区的多边对话。

这客观上促使东盟对外联系的多元化,也促使其探寻深化与俄关系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俄被吸收到东盟安全问题地区论坛。

但经济羸弱的俄罗斯没有融入东盟国家间关系的“地缘方向”中。当时的俄罗斯试图与美国和欧洲国家接近,以期得到大量的资助和投资。而俄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对外政治战略方向是发展同中国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而俄在东亚地区南部的利益则是在越南保持其有限的军事存在,然而受资金不足所困,维持这种军事存在变得愈发艰难。同时,东盟国家领导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与俄合作将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将逊于与美、日、中的合作。换言之,在后冷战时期的最初几年,俄显然不能奢望充当东盟有吸引力的伙伴国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国家摸索出唯一能与俄合作的领域——军事技术合作。在东盟国家看来,发展与俄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其一,当时东盟大部分国家认为,用俄军事技术装备起来的中国是东盟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为了保持地区力量平衡,东盟国家必须有可以比拟的武器装备。其二,冷战后东亚地区出现的战略上的不确定局势,客观上促使东盟国家采取武器进口渠道多样化的策略。因此,同俄军事合作进入东盟国家的战略优先体系,并很快显现实际效果。在这方面,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例如,早在1995年,马来西亚就同越南一道加入东亚6国(俄武器的主要买家)的行列。而在这之前,马来西亚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只能购买美国的驱逐机。

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对俄战斗机也表现出兴趣。俄开始成为东盟国家最新式武器和高技术展览会的常客,俄与东盟的军事技术合作因而快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1996年上半年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即1996年4月美日签署《关于21世纪安全联盟的联合宣言》, 1996年5月中国批准《联合国1982年关于国际海洋法公约》,中国领海面积得以扩大),使东盟国家领导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东盟实行的平衡大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政策今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为了避免在分配大国对东亚事务影响力方面可能出现的“歪斜”,以及为了部分抗衡美国和中国,东盟国家于1996年7月吸收俄罗斯为东盟对话伙伴国。这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不谋而合,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俄罗斯开展经济和政治的交往进程开始了。

此后,俄罗斯与东盟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积极的发展。1997年7月成立了俄罗斯—东盟共同合作委员会、俄罗斯—东盟合作基金,以及一系列协调经济和科技合作具体计划的贸易和合作工作组[1]。俄工商会和东盟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俄罗斯—东盟商务委员会,其任务是在贸易和经济信息合作方面进行协调,协助实施具体的商务活动措施,组织参加在俄罗斯和东盟国家的博览会等。组建了俄罗斯—东盟商务委员会俄罗斯常设委员会。1997年10月,根据俄政府决议成立了俄联邦东南亚事务委员会,以保证俄机构与东盟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同年11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出访越南,这是冷战后俄总理级别首次对东盟国家进行访问。总之,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俄同东盟关系的发展状况看,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一是在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二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东亚国际关系出现“地缘经济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俄罗斯,还是对东盟而言,双方的合作都不在各自对外关系中占主要地位。换言之,考虑到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国家间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加强,以及东亚同俄经济联系的不景气,双方对扩大相互间合作的热情并不高。

(二)活跃对话的“第二次尝试”:1998~2004年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痛定思痛的东盟更热衷于推进内部的一体化进程,加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然而,在东盟从“全球主义”向“地区主义”的转变中却明显地遇到了两个问题的困扰,即作为国际组织的东盟实力急剧削弱,以及东盟国家无力制定协调一致的摆脱危机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给予东盟国家最有力的支持,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极大改善。而此时的俄罗斯正被本国的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关系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金融危机和双方对克服危机后果的担忧,客观上决定了俄与东盟关系的离心趋势。

然而,由于美国在东南亚国家军事存在的 逐渐增强、日本在美日战略伙伴关系体系中作用的提升,以及中国同东盟经济合作的加强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2],打破了东盟同东亚大国关系中原有的力量平衡,也促使东盟国家在地区国际舞台上开始建立新的“战略遏制和对抗”体系。这其中表现在东盟国家试图优化与俄罗斯的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东盟国家仍继续把同俄罗斯的合作看做是同美、日、中关系的“战略补充”。所不同的是,此次双方找到了共同点,而反恐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因此,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双方一再表明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但政治合作依然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向。21世纪初,俄罗斯和东盟所通过的一系列主要文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 2003年6月俄外长同东盟外长签署的《关于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繁荣与发展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合作,文件中表述最清晰的部分是在反恐以及反对各种跨国犯罪领域中可能采取的共同措施。2004年7月2日,俄联邦和东盟签署了《关于双方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合作的联合宣言》。俄与东盟还商定就成立俄罗斯—东盟反恐工作组问题进行讨论。仅隔两个月,双方又就联合宣言中所提出的措施举行了磋商。可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 双方合作的主要方向。而俄与东盟研究的其他问题主要涉及双方在预防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和由技术引发的灾难后果方面的相互协作、科技合作,以及在旅游、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2004年7月28日在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俄罗斯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确保俄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该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在这一阶段发展势头较好的依然仅是双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联系。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国防部的代表多次访问俄罗斯,商谈购买俄武器的可能性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2001~2002年,马俄签订了金额分别为3 000万美元和4 800万美元的“Метис-2”反坦克火箭设备和“Игла”(9К-38)机动地对空导弹的供货合同。2003年,马俄又签订了金额为9亿多美元的“Су-30МКМ”歼击机的供货协定。同年4月,印尼与俄签订了军事技术合作等一系列协定,签署了购买苏-27和苏-30战斗机的合同。泰国向俄提出了一长串军工产品供货清单。东盟国家已成为俄武器的新兴市场。应当指出的是,自2000年起,俄与东盟的军事技术合作明显趋于稳定,俄武器对东盟国家的供应已不再是一次性的行为。总之, 1998~2004年,尽管俄与东盟的关系实现了某些突破,但俄依然将地缘政治安全视作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从东盟国家看, 1998年后,与俄罗斯仅仅是在反恐领域有合作前景,而不像与中国合作有很强的经济合作动力,并且能给东盟国家带来实际利润。换言之,在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合作重点是,双方都希望在地区建立多极世界秩序,以及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签署的许多经济协议没有实现,双方通过的宣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宣传意味,而不具实际意义。

(三)调整并进行实质性合作:2005年至今随着东盟地位的不断提升,俄越来越重视

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深化与东盟的合作成为俄亚洲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普京第二个执政期,俄已意识到唯有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才能根本解决俄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俄开始把发展地缘经济同保障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结合起来,这说明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思维已发生重要变化。这一重要变化体现在2005年12月13日在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俄罗斯—东盟峰会上。此次峰会是东盟和俄罗斯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及“突破口”。它标志着俄与东盟开始进行调整,转向实质性合作,这也是现阶段俄与东盟关系的主要特点。作为此次峰会的具体成果,双方签署了《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东盟—俄罗斯全面合作联合宣言》、《2005~2015年推进东盟—俄罗斯全面合作行动计划》(简称《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有助于推动俄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合作,把俄罗斯—东盟关系推上一个新水平。根据《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全面对话,以进一步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信息交流、经济研究和招商引资活动,并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他相关经济单位参与这些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该协议还提出了双方合作的具体领域:即中小企业、科技、能源、矿产资源利用、交通、环保、体育和文化等。

《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中的经济合作内容也相当宽泛,并且是以具体行动计划的形式规定了双方分阶段应完成的合作计划。目前,双方已采取了一定的实际措施。《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业已生效;俄政府为俄罗斯—东盟合作基金投入了50万美元,以支持国家方面的共同计划;确定了6个优先合作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在莫斯科国际经济关系学院创建东盟中心[3]。

与此同时,俄积极推动发展同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2006年8月15日,俄与新加坡签署了合作发展俄经济特区的协议。按照协议,新加坡将为俄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为俄联邦和地方官员制定一套推行经济特区工作的专门培训课程,帮助俄发展位于托木斯克和叶拉布加的两个经济特区。此外,俄罗斯和新加坡设立了由两国部长共同领导的高层联合指导委员会,监督协议的落实并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2007年9月,时任俄总统普京对印尼进行了短暂访问,这是俄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尼。其间,两国签署了8项经济、文化等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审计、环境保护、贸易、投资、反恐、文化和电影等。根据相关协议,俄石油和天然气巨头卢克石油公司将与印尼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印尼开发新油气资源;俄铝业集团公司计划与印尼多种金属公司合作建设现代化综合铝矿加工企业;俄车里雅宾斯克锌厂计划和印尼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并将印尼作为进军亚太市场的基地。此外,印尼的通讯产业、高速公路建设、生物柴油开发和银行业也都进入俄财团投资的视野。总之,俄罗斯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充分说明俄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已经进入务实发展阶段。

二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特点

在俄罗斯与东盟10余年的关系发展进程中呈现两大鲜明特点:

(一)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日益机制化和制度化

冷战后,俄罗斯与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开始合作。尽管起步较晚,但经过10余年的发展,俄与东盟已建立如下合作机制:东盟成员国外长与俄外长在“东盟+俄罗斯”机制下会晤;俄罗斯和东盟官方全权代表会晤;俄罗斯与东盟间合作委员会;东盟地区论坛;“10+1”双边对话合作机制。此外,俄罗斯和东盟还创建了东盟—俄罗斯联合合作委员会机制、东盟—俄罗斯商业和工业家联合会、东盟—俄罗斯合作基金等。俄罗斯和东盟合作机制化的加强,说明双边关系在冷战后逐渐走向成熟。

(二)俄罗斯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

俄罗斯和东盟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加强了双方在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双方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双方关系发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而经济方面的成果还十分有限,双边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相符。

1.双边贸易额虽有增长,但规模很小。据资料统计,俄与东盟的贸易额已从1994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3.32亿美元(俄出口15亿美元,进口8.32亿美元)[4], 2004年为44亿美元, 2005年达到50亿美元,在各自贸易中占11%[5]。

2.俄对东盟的商品出口结构低下。俄对东盟的出口商品品种有限,主要是铸钢产品、化肥、纸张、纸浆、石化产品及一些武器,机器和设备的比重很小,而在苏联时期机器和设备在东南亚地区某些国家的市场上占有不错的位置。东盟国家对俄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通讯领域、电子设备制造和机床零件生产领域。

因此,受双方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俄对东盟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自东盟的进口额。这一趋势从苏联时期一直延续至今[6]。

3.俄同东盟国家贸易的地理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双边贸易的发展仍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苏联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中,越、柬、老占80%左右,苏联对上述3国的出口也远远多于对新、马、泰、印尼、菲、缅的出口。如今东盟国家中的对俄贸易伙伴发生变化,居首位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例如, 2002年同俄贸易额最多的东盟国家是新、马、越、泰和印尼。上述5国同俄贸易占东盟同俄贸易的90%,其中,新占26%、马25%、越17%、泰14%和印尼8%。在俄对东盟的出口中,新、马、越三国是俄主要伙伴,这三国占俄对东盟出口的近80%;在俄从东盟的进口中,马、泰、印尼、越、新则是俄主要伙伴, 5国占俄从东盟进口的近95%,其中从马、泰、印尼三国进口占74%。而俄对东盟其他5个成员国(老、柬、缅、菲、文莱)的贸易很 少[7]。俄同东盟国家贸易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俄已摈弃了苏联时期那种从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同东南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做法。当然,俄与东盟的贸易一直局限在5个国家,也说明了俄与东盟地区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俄罗斯与东盟经贸联系的滞后对俄参与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 1997年11月,新加坡和菲律宾曾以俄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较弱为由,反对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5年12月,东盟又因俄与东盟组织没有实质性的经济关系,使俄未能如愿成为东亚峰会的创始成员国[8]。

造成俄与东盟经济合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文提及的双方都没有把经济合作放在首位,重点考虑的是各自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利益;二是由于东盟国家与日本、中国以及北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公司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而俄在同这些国家公司的激烈竞争中,经常在产品质量、供货期和支付条件等方面不敌竞争对手;三是在东盟地区的俄公司没有一个类似俄罗斯公司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来协调这些公司在东盟国家的活动,造成俄公司在同东盟国家公司的贸易中各自为战,甚至俄公司间相互竞争;四是负责俄与东盟经济关系的贸易和合作工作组,由于受俄企业状况和俄经济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工作效率不高。

三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随着2007年11月《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签署,东盟在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继续提速,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后,东盟将形成一个充满魅力的统一市场。对处于经济恢复增长期的俄罗斯来说,拥有5.6亿人口、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东盟,是大有潜力的贸易和投资地。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仅将对俄经济,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使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俄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结合起来,而且还有助于俄在未来的亚洲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强,东盟也看好俄罗斯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巨大的市场,希望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继续打“俄罗斯牌”,平衡与美、中、日等大国的关系。此外,尽管目前俄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还处于低水平,但双方都认为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大有潜力。首先,从能源领域合作看,尽管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铝土矿等矿产资源相当富有,但这些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而俄企业在资源开发加工方面则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从工业机器制造、科技领域合作看,按照俄专家的观点,东盟国家目前是俄高科技产品、汽车和航空技 术、机床和设备等为数不多的有前景的市场之一。这是由于近年来东盟经济快速增长,对俄某些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例如,越南等国的工业大多是原苏联援建的,现均已进入技术改造期;致力于发展航天事业的马来西亚等国,在宇航员的培训等方面需要俄罗斯的帮助。最后,从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看,东盟国家是热带农业区,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许多产品对俄有吸引力。俄罗斯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双方的旅游合作前景看好。鉴于上述分析,俄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将不断向前推进。

然而,双方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也将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第一,多国竞争的加剧。东盟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力量。随着东盟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对该地区的利益角逐也将愈演愈烈,这不能不对俄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在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俄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必将构成挑战。1993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东盟最大的区外贸易和投资伙伴,日本是东盟除美国之外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为了减少对美日经济的依赖,东盟会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但在短期内美日在东盟的经济地位很难被其他国家所取代。近年来,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新兴市场对东盟的意义也日益突出,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这些国家也将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推进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第二,俄罗斯与东盟拓展经贸合作的优势并不明显。虽然俄罗斯2/3的国土在亚洲,但其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同东盟国家贸易存在相距遥远、交通不便的劣势。而亚洲部分的远东和西伯利亚除能源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并不强。不仅如此,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和安全政策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老、柬、缅等国的经济规模较小,使俄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发展不平衡问题难有实质性的改变。第三,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制约。尽管目前俄经济已进入恢复性增长,但在未来10年内,由于内需相对不足,以及世界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为了实现GDP翻番目标,俄仍会追求经济的粗放增长。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难以改变,俄经济很难有质的提升。据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报告,按汇率计算,俄到2010年能成为经济大国, 2015年能成为经济强国[9],但按可比价格计算,俄要10年内实现GDP翻番目标却非易事,实际增长速度并不快。因此,俄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现代化中心之一,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这就使俄仍不能在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俄罗斯对东盟政策的定位。由于俄亚洲部分特别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除几条大河外缺少天然的地理屏障,因此,确保远东地区地缘政治安全是俄地缘政治近乎于永恒的主题,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此外,“三股势力”在俄罗斯和东盟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反恐是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自2005年以来,俄同东盟转向调整实质性合作,但双方的政治合作仍将强于经济合作。因为在双方签署的《2005~2015年行动计划》中,最清晰和最详尽的内容是关于双方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有关经济合作的内容尽管也相当宽泛,但这些内容要想真正地得到落实还为期尚远。显然,双方经济合作的实际效果在短期内难以显现。

总之,俄罗斯要想使同东盟的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可预见的将来,双方的经济关系仍将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丹琳)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А.Лосюков,Начал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годиалога//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жизнь, 1997г.,№11.[2]三个具体因素是: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东南亚定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第二战场”,使美国与次地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具有额外的动力;美日关于21世纪联盟与安全联合声明和美日在国防领域合作的指导性原则的签署,实际上意味着日本“保证整个东南亚和平与安全”责任的扩大;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3]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 02.08.2007.[4]http: //www.ivran.ru [5]http: //www.made4u.ru/18.01.2006 [6]苏联时期,虽然俄同越、柬、老三国的贸易呈顺差,同新、马、泰、印尼、菲、缅的贸易呈逆差,但总体而言,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呈顺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顺差额超过了20亿卢布。

[7]Е.Канаев,АСЕАН иРоссия:отношения послехолоднойвойны//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2007г.,№2,с.69.[8]东盟认为,在参加首届东亚峰会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组织有实质性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中,俄具备了前两个条件。因此,俄罗斯只作为嘉宾列席了东亚峰会。参加首届峰会的国家有:东盟10国、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9]邢广程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2005年:应对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3期

第五篇: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By :7GのTY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能源外交”就是指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开发能源资源和促进能源经济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部门依据能源外交政策进行的具体外交活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之一。虽然俄罗斯的国际能源活动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多方的能源外交,现今的俄罗斯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石。

一、能源外交的基础

1.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少数的具有重大能源开发潜力的国家。其已经成为除欧佩克组织以外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最具有发言权的国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都处于世界前列。根据俄权威专家的数据,2004年,俄石油储量约440亿吨,探明储量99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7亿万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1570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32%和17.3%。雄厚的能源基础资源搭配上自身完善的能源工业基础让俄罗斯享有“能源超级大国”的美誉。

俄罗斯是世界的油气大国,其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一直占据俄罗斯GDP和外汇收入的40%左右。苏联解体的波动,使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和出口经历了一个从收缩到逐步恢复增长的过程。从1991年到1993年俄罗斯的石油年产量由4.62亿吨降为3.17亿吨,1996年更是降到了3.01亿吨,降幅近30%;天然气产量也由5998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只是比石油产量的降幅小。此时,油气出口量也按照5%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3年底开始,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开始增长,1994年增长8%,1995年增长18%。直到2000年,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私有化调整才克服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与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接轨。至2004年,俄罗斯连续三年的能源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了18%,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出口国。

By: 7GのTY 2.地缘优势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地域最为广阔的国家,近年来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

地域辐射性强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疆界约有5万公里,陆上疆界约为1万公里并与欧亚大陆的十几个国家接壤;其海岸线约有4万公里,濒临三大洋和多个边缘海地区。庞大的领土面积、绵延的陆海疆界线使其能源外交的辐射性较强。其均匀的能源分布使其能源能够通过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地区通畅便利的运输到世界各地。(二)

毗邻油气消费区

传统油气消费区(美、日、欧)和新兴油气消费区(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对油气的需求有增无减。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地区对油气的需求量大增,但由于其地区内部的油气产量无法满足本地区需求,其对外部油气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俄罗斯作为油气资源的大国为这些毗邻的消费区提供了最便捷最经济的油气渠道,从而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气供应国家。(三)能源供应稳定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国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是波斯湾地区。但是,中东的混乱局势为该地区的石油供应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相比之下,俄罗斯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这保证了俄罗斯油气供应和运输的稳定性。俄罗斯国内对能源产出的大量投入也进一步保证了其油气供应的稳定性。

3.政治支持

俄罗斯建国至今,颁布了多项推动本国油气发展的战略议案。这些议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能源产业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推动了能源外交的进行。

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制定了《新经济条件下的能源政策基本构想》和《俄罗斯能源战略构想》。这两项文件确立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指导方向。进入普京时代后,俄罗斯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并借此处理了国内外在能源出口方面施加的压力。在2008年7月12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国家外交学说》中明确强调了俄罗斯采用能源经济外交。他也发展了《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明确强调了能源外交的基本任务,并从政治上给予能源外交最大的支持。

二、能源外交的战略

1.确立“能源超级大国”地位,提高国家能源外交保障能力

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雄厚的能源工业基础,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其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信心。在凭借经济规模难以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借助能源优势对世界经济施加大国影响。“能源超级大国”的名号有益于俄罗斯能源开发的维护、市场资源的建设和国际资源的领导。正是基于恢复大国影响、重振大国地位的客观需要,俄罗斯决心为确立“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做出重大努力。这也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必须要服从的战略目标。同样的,俄罗斯外交战略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对能源外交的保障能力。/ 6

By: 7GのTY 这样的保障能力源自于国家的整体硬实力,也取决于国家的软实力。鉴于目前俄罗斯尚处于国力的恢复期,其在国际能源关系中主要通过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构建外交基础。同时俄罗斯在同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过程中仍旧采取合作并避免对抗的方针。现阶段的战略方针能够恰当的保证俄罗斯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但未来能源外交的保障力度急迫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来支持。

2.主动融入国际秩序和合作,积极推动制定国际能源游戏规则

俄罗斯是当今国际能源秩序的新来者,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影响力有限。国际能源秩序中的消费国和出口国对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利弊皆有。因而俄罗斯确定了对先进的能源秩序保持“趋利避害”的基本政策。俄罗斯也提出了“俄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方针之一是加强俄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改善能源出口环境”的战略目标。俄能源战略认为,出口国、进口国既存在不同利益又是利益共同体,各方应寻求妥协、达成利益相对平衡,即实现互利合作。鉴于此,俄能源战略要求,俄油气企业“要全方位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展与国际能源机构和跨国能源公司的协作”,“通过广泛的合作保证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同时,俄罗斯广泛参与了各种国际能源组织的活动和对话,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投身国际能源秩序的积极态度。由于欧洲和里海方向对俄的能源利益影响最大、最直接,俄能源外交参与该方向的国际能源活动最多,力度也最大。与此同时,俄还以能源作为地缘战略武器,影响独联体国家的国内政局和对外政策走向,以期望形成对俄罗斯有利的周边环境,使地区能源秩序和政治秩序更多地符合俄的国家利益。

3.加强资源产地和运输控制,提升技术注重生态环境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应“扩大能源出口、开发新的能源市场、开采他国领土上的能源资源,强化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两大目标十分明确:一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国外资源产地;二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周边油气输送管网。控制国外资源产地是为了对国内油气资源进行补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大国”的进程;控制周边地区油气输送网络则是借以保证俄罗斯的油气输出安全来加强自身对周边的资源政治影响。俄罗斯能源战略还要求,能源外交必须保障本国进一步扩大能源资源的占有量、生产量和出口量,保障本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考虑到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尖锐矛盾,俄罗斯提出了“生态可接受”原则作为能源战略:“能源开发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两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因存在环境担忧而减少资源开发,又不能为了扩大资源开发而危及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俄罗斯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对话中表达了生态安全领域问题的合作意愿,并希望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国内能源经济的开发和国外能源外交的开展。

考虑到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俄罗斯适时地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改变目前能源严重浪费状况的能源战略。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利用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今年俄罗斯在能源利用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在节能技术上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三、能源外交的对象 / 6

By: 7GのTY 1.能源出口国

(一)海湾和北非国家

海湾地区有六个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而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述国家大都是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其中大多数还是前苏联的盟友,对俄罗斯利益影响重大。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视该地区为重要利益区,视上述国家为重要的“能源伙伴”,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随着国力的逐步恢复,俄罗斯开始了重返海湾与北非的进程。

尽管同为能源输出国,在世界市场上存在天然的竞争,但基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政治需要,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对这些国家采取了积极合作的姿态:共同推进有利于生产国的国际能源秩序,共同稳定国际市场的油气“合理高价”;积极参与海湾和北非地区的油气开发和加工,为其地区提供开采设备;为这些地区国家抵御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压力提供支持。

(二)拉丁美洲国家

拉丁美洲也有大量的油气分布。美国长期视拉丁美洲为“战略后院”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排斥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些油气开发更是长期被美国公司所控制。而最近,拉美国家出现的反美倾向和油气资源国有化潮流给俄罗斯油气公司进入该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拉美就顺势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积极进取的新方向。

当前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双边能源合作相当活跃,特别是与该地区两个最大的产油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能源关系”发展十分迅速。俄罗斯与墨西哥的能源合作是在“经贸、科技和海运合作双边混合委员会”的框架内实施的,并主要着眼在机械制造方面。通过双方的努力,管道管筒供应、天然气开采工艺、液化天然气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在推动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开展全球对话方面十分默契,对委内瑞拉提出的建立“世界能源组织”的建议予以积极支持。双方在油气设备供应、开采技术与加工经验交流方面开展合作,俄罗斯同时也有进军委内瑞拉油气开采领域的目标。

2.能源进口国

(一)欧盟

俄罗斯最先与欧盟建立了密切的能源关系。俄罗斯非常重视对欧洲的能源外交。首先,积极加强与欧洲的能源交流为俄罗斯重新融入欧洲大集体铺平了道路。成为欧洲大国一直都是俄罗斯的目标。再来欧洲国家大多工业发达但缺乏能源基础,而俄罗斯正好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它们稀缺的能源资源。欧盟国家由此产生了对俄罗斯油气供应的极大依赖,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到欧盟总需求量的23%和20%,俄罗斯由此获得了最重要的油气市场。俄罗斯对欧盟的能源外交战略主要是:开展对话,化解矛盾,务实合作,争取共赢;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力图使欧盟对俄能源供给的可靠性放心。最后,开展与欧洲的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也是俄罗斯制衡美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二)亚洲国家 / 6

By: 7GのTY 俄罗斯对主要进口国能源外交的另一重要方向是亚洲国家(中国、印度与日本等)。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对能源大量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发展滞后。近年俄罗斯以“大力发展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为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了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其主要考虑到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并不拥有重要的油气资源,因而所需能源90%依靠进口,并且能源进口量逐年增加。再来加强与亚洲的能源交流可以促进开发潜在油气资源,发展边疆地区经济。俄罗斯巨大的后备油气资源处于西西伯利亚北部和东西伯利亚和大陆架。而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又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速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对于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俄罗斯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可以满足其融入亚太经济区的需要。现在亚洲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俄罗斯也不想放弃自己在亚洲事务上乃至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

(三)美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俄罗斯非常想打入北美能源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国能源合作规模甚微。2004年俄对美石油出口仅占美石油进口量的2%。主要原因是:美在海湾和拉美有充足的油气来源;美奉行“遏俄弱俄”政策,不愿俄罗斯成为“能源超级大国”。但最近几年,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里海地区油气储量的发现,使美对发展与俄能源合作的兴趣增大。小布什明确提出,“要对深入研究俄能源投资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考虑到扩大能源市场的需要及美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的巨大影响,俄罗斯对改善两国能源关系也抱持很大的期待,已提出与美国建立“平等互惠的能源合作关系”。从趋势看,俄美能源对话可能增多,两国“能源商务峰会”的作用可能增大,在稳定国际能源市场方面的合作可能加强,美跨国公司对俄罗斯的能源投资力度可能加大。与此同时,俄美在里海油气资源和外运路径方面的竞争仍将继续,但两国间发生类似于能源冷战的可能性不大。两国能源关系将继续保持明争暗斗。

四、能源外交的影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历经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代领导人的实施,已经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崛起是国际能源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变化,其外交战略将会对世界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能源外交改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外交的全方位性与务实性。作为外交重要支柱的能源外交将会大大改进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其淡化地区冲突强调最大利益的特点上,并且这样的外交战略也为处理之后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与亚洲和西方国家的通力合作下,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会不断的增长。

其次,俄罗斯能源外交将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叫板欧佩克抢占国际能源市场份额的战略不会改变,这不仅会使国际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也迫使欧佩克加强对俄反击力度,更急切地拓展国际市场。这样两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构造出国际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

最后,俄美通过前期的摩擦逐渐找到了合作的方向。特别是使里海能源开发/ 6

By: 7GのTY 进入加速阶段并出现多元竞争格局。各国油气公司纷纷与环里海国家签订开采合同,各条输运管道已经在安排建设当中,这也预示了未来里海能源开发的新的热潮。

五、结论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经过三任总统的悉心雕琢,已经在这个新的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能源外交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其大国形象的建设。能源外交中建立的与各个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更是有助于增加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6

下载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俄罗斯与东欧各国农业改革的比较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俄罗斯来华旅游分析5则范文

    俄罗斯来华旅游分析 俄罗斯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和俄罗斯的旅游合作逐步展开,由开始的边境短期的一日游、购物游,发展成为以边境旅游为主体,观光......

    俄罗斯和中国北极事务分析

    俄罗斯、中国北极事务分析 1、俄罗斯的合理做法:寻找北极大陆架区域与其陆地领土的地质结构具有相似性。 2、俄罗斯将北极地区视为国家核心利益。 3、俄罗斯大陆架在北冰洋的......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Smile everyday~!O(∩_∩)O~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俄罗斯初期外交政策:“一边倒”(1991年年底至1993年初) 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谓“一边倒”,是指俄罗斯以全面加入美国为首......

    俄罗斯语言与文化

    俄罗斯语言与文化 姓名:feibo 学号: 一 俄罗斯概况 俄罗斯,国名为俄罗斯联邦,国旗采用由传统的泛斯拉夫色白、蓝、红 三色所组成的三色旗。国徽采用以双头鹰为图案的红色盾......

    俄罗斯文化与中俄关系

    近日,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周晓沛在广州羊城学堂举行“俄罗斯文化与中俄关系”讲座。有关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深入浅出,听众反响十分热烈。现将有......

    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

    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 俄罗斯,我们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北方邻居,和中国一道盘踞在世界的舞台上。这是一个令无数人感兴趣的国度,从拿破仑的战败到希特勒的战败,俄罗斯人的民族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俄罗斯结盟可行性分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近年来,美国拉帮结伙,对华实施战略围堵,“中国要不要结盟应对”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乌克兰危机发生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俄罗斯大幅度向中国靠拢,俄精英......

    国际市场营销学关于俄罗斯的案例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201024041409 11级市场营销1班 林啟清 1、在俄罗斯开展营销活动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有哪些,企业应当如何应对? 俄罗斯社会环境较为不稳定,且对外较为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