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8: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第一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摘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多年以来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各国根据自己国情建立起富有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我国也面临着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需要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从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开始、经过对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着重讨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建立灵活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加强养老基金管理,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营运,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社会统筹层次,进一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使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突破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使亿万人民从中受益的新型社会

保障制度。

引言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和总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已达1.3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并且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多年以来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各国根据自己国情建立起富有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包括以反映贡献与享受相联系的德国模式,反映优厚公共补贴特点的瑞典模式以及仅对特定低收入者提供的澳大利亚模式。各种模式,具有情弊,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何去何从?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已经成为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少老年人仍处在相对贫困的状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一部分老年人仍然“养老无保障”。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50年初国家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国家工作人员退休条例》,其保障对象是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主要特征是由国家规定基本统一的养老待遇,各类单位和企业支付养老费用,国有企业的经营由国家统负盈亏。

一.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

养老保险是养老社会化的产物,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1

×

0=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家庭还是基本经济单位的历史时期,1

家庭是养老的基本单位,代际间财富转移也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也就是父辈养子辈,子辈养父辈。所以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都希望下一代数量大于前一辈,家庭规模扩大。但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家庭的生产和经济功能减弱,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生育率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老龄化,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需要建立社会化养老体系。因此对于养老保险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根据养老保险的保险范围、保险水平、保险方式不同,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性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支柱”(或者称为三个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又称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指覆盖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

(一)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美国是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中最后一个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国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案的通过,根据该法案规定的第一批养老金是在1940年才支付的。《联邦社会保障法》规定,凡参加工作的人都须按工资一定比例交纳由养老残疾保险税和医疗保险税构成的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是联邦政府养老基金的主要来源,税率随联邦工资平均增长比例自动调整,一般每4年3次,经由国会批准。美国社会保障税税金全部记入财政信托帐户,首先用来满足养老保险金支出。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现收现付制的,缴费者投入的社保税中大部分被发放给现在已经退休的工人,而剩下的部分则被用于购买特种国债,因此该基金是一种非累积型的。

(二)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1889年,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对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德义务养老抚恤的国家。这一方案是19世纪80年代在德国实行的几个社会保障政策中的一项,其开端是1883年颁布的疾病保险和1884年颁布的工伤事故保险。现在德国养老保险的目标在于养老金应是以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的生计,维持其购买力。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是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德国于1957年改变了资金运转方式,由

0=

0 部分积累式改为现收现付式。另外,德国的公务员不参加养老保险,实行退休制度,养老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养老金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长短计算,但最高不超过

2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75%。

(三)北欧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模式。瑞典是高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在西方国家首屈一指。瑞典的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附加养老金和部分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形式灵活,退休年龄可根据本人愿望提前至60岁或推迟至70岁。其中基本养老金由国家无偿向所有65岁以上的公民提供,个人无须交纳任何费用;附加养老金仅向退休者提供;部分养老金指年满60岁的劳动者可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并领取因工时缩短而减少的部分收入。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政府第一本专门阐述社会保障现状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白皮书《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2004年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回答记者有关职工养老保险账户“空账”问题时表示,我国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将调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揭开了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历史序幕。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地改革、调整、完善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不实,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世界银行推算,我国空账数额约占年度GDP的40%。国内统计部门的保守统计也在3万亿左右。如此庞大的空账数额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形势将更加严峻。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严重的“空账”问题不仅使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之中,而且放大了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危机,使所要建立的新制度难以为继。

(2)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社会保障所需费用巨大,单一的养老保险层次使企业不堪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重负。国营企业职工迫于退休后老有所养,伤残后病有所医的考虑,不愿意轻易离开国有单位。这不仅为人才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优化组合设置了障碍。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难结合,个人帐户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建立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把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资金界限模糊地结合在一个框架中,在缺乏养老保险法律对个人帐户保护机制的情况下,个人帐户财产很容易被挪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足。

(3)养老保险基金缺乏相对独立性。一是基金的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并给基金管理部门一定的回扣,为基金管理部

0=

0

3门私设小金库提供了便利条件。基金管理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监管体系不健全,是基金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表现为资金流失现象严重。据劳动社会保障部会同会计署、财政部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金进行清查。

(二)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中国国情,建立灵活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即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化,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制。养老金筹集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从中国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经济稳定性不高,人口老龄化压力大,难以再实行发达国家传统的现收现付式资金筹集方式。据测算,根据90年代中后期标准,到2000年我国的工资提取率将达到32.3%,到2040年、2050年更将上升到40.2%和45.57%,这无疑将给企业和在职职工带来沉重负担;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首要目标,因而养老基金筹集也不能采取智利等国家的完全积累制,以便集中资金进行经济建设。目前,部分积累制比较适合中国国情,通过社会统筹和“三三制”(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根据“以支定收,略有积累”的原则使养老基金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积累额,以应付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高峰。

(2)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基金的共济性和抵御基金风险功能受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的影响,举例说明:在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之前,在湖北省内,武汉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达26%,但筹集到的养老基金仍然不够支付,而其他城市缴费率仅为16%,但是用不完,还有大量养老基金滚存积累。如果实行省级统筹,在一个省内,基金的共济功能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目标,但是由于历史责任没有理清,有些负担轻的新企业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所以到2001年底,除了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区以外,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停留在县市级统筹层次。2001年7月中央在老工业区辽宁省进行省级统筹试点,为此给予了大力财政支持,但是省级统筹没有建立起来,各地仍按以前费率缴费。所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前提是,划分清楚国家和企业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上的历史责任。

(3)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在新制度实施以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虽然从国有企业扩大到了非国有企业,参加保险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全国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中覆盖范围仍然比较小。目前,已被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的人群约有1亿人,但是,仍有2.6亿的人尚未被覆盖。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才能筹集到比较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面过小,将制约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统一劳动力

0=

0 市场的形成。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应当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来。4

(4)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建立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经办机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是,商业化经营并形成竞争机制。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在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于能够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获得养老待遇而保持与在职期间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而没有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就业群体,在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保障(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职工560万人)。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深圳市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取工资总额的10%作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计算,工作35年的养老金替代率为35%.但是,补充养老基金的经办机构没有规定。学者们认为,建立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经办机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是,商业化经营并形成竞争机制。

×

0=

0 5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稿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龄化现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受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变迁,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与比例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加深对其认识,很好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经济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引言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最关注的问题。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并没有形成,而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重视不够。以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了初步分析和思考。

一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发展历程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判断是否“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的标准,则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否脱离,或者对劳动者而言,参加的生产活动是否属于其主要社会生活内容而定。另外,法定的年龄界限亦根据各国实际情况相应确定。第二,养老保险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因此,养老金在分配过程中不再遵循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原则,而是依据劳动者的社会贡献、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确定额度[ 1 ]。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2.养老保险费用来源, 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国家可测算出未来大概的养老金开支,并根据某些既定标准来确定养老保险待遇。4.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现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全国农 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中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民政部原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1992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第三阶段:1998年~2005年,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了停顿阶段。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政策转向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表明了中央政策决策层对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视,尤其反映了领导层对农民等弱势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和收人差距扩大的关注。新政策纲领的价值取向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指示和促进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中国正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观念上正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不成功的,可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还没有来得及成长时就已面临夭折的危险,但它却切实关系到占我国人口约8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时值新农保正在全面辅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而是市场发展本身的客观必然。

二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农村,家庭养老是绝大多数家庭唯一的养老模式,也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两个老人居住和一个老年人独自居住的情形也存在,但他们都需要子女经常去照顾他们,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虽然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并且这种以“土地养老”.“养儿防老”为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也有其深厚的经济因素和文化心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首先,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民的养老压力逐渐加大,养老的经济负担和养老服务负担将更加沉重。其次,国家对农村养老行为规范和调整力度减弱,不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一些农村人产生了不良影响,加之国家法律对老年人权利保障不够,使得有些老人在家庭中的不到应有的尊重。最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家庭规模缩小,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方面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想选择。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在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 2 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尽管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由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从目前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隔壁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金,根本打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产生:第一,除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多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一些富裕的年迈农民通过一次性缴纳几千元养老基金,已开始按月不等数额领取养老保险金。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化等等,农民参保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了参加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上海市早在1984年即顺应农民需要而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山东烟台从989年开始,大胆地进行农村保险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距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三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效力差。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法律法规,民政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相关规定位阶过低,权威性较差。有些省份还没有出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地方性法规,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少数地方出现了挪用保险基金等问题。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效力差。一方面,民政部1992年制定的《基本方案》只是部门规章,不具有法律效力。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大多数都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部门规章,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级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的意愿去操作,既有随意性,又有不稳定性。这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就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再者,如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补助都不具强制性,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由于《基本方案》的制定时间在2o世纪9O年代,当时的农村经济状况和现在的现实情况相比,有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方案》严重滞后,甚至存在诸多明显缺陷,譬如,物权法颁布后的农民承包地与养老保险问题,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条款,对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现行城乡统筹情况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2.农村养老基金管理,很不规范与完善。

目前,在相当部分地区无专门的机构负责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营运,养老基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制度缺失,基金投资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一些地 3 区农村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等现象比较严重。当前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有关工作管理机制至今没有理顺,造成不少地方管理工作断档。同时,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滞后,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多数基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只能承担最简单的重要性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方案设计*对提供行为的及时监督*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较差,这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影响到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

3.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门槛高,资金来源单一。

据调查,农村人口中素质较高、有一定能力和经济头脑的人都已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部分公共资源,余下的多数是经济相对较差、年龄相对较大、水平相对一般的人群,这部分人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农村养老保险、更需要社会保障。然而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这一规定将贫困农民的养老保障排斥在外。交纳养老保险设定的门槛“保富不保穷”,阻断了贫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路径。《劳动合同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但是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8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9万。这意味着,在全国2亿农民工中,只有不到lO的人有可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的保障。即使这10%,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字,一些农民工最终选择了退保。从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整体投入来说,用于城市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农村的8倍,如果按人均来算的话,用于每一个城里人的社会保障资金可以分配给30个农民。相应地,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较少,主要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但农村集体经济也相当薄弱,于是绝大部分养老金都变成了农民自己支付。农民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则影响了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难度。

4.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不稳定。

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销*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大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

由于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性效力,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利率和债券利息的不断变化,加上物价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失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的政策和立法滞后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起步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1992年,民政部发布《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这是第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部颁规章,可见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很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以及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晚,在政策立法以及财政的支持上也远远落后。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缓慢,以及相关管理事业的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依据民政部门制定的《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文件在运行。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配套缴费都不具强制性,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这也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

2.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格局变化时期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格局变化时期。其间,旧有的制度因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而崩溃,新制度正在生成,许多矛盾和问题因而出现。

3.国家缺乏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政策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分为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和部分积累式3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针,实际上采用了完全积累制,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的责任。该制度基本上成为完全由农民个人储蓄的积累制,丧失了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的功能和意义。政府今后应该在政策调整与长期的财政支付安排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实施财政转移支付。

4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欠缺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普遍缺乏养老社会保险意识,“养儿防老”思想在农村仍有不小的市场,这给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许多人认为,由于我国农村耕地基本实行的是人口均等承包的制度,依靠土地可以实现其养老功能。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目的的顺利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农民能持续稳定地缴费,二是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开展到农民老年获得回报后,而不是中途解体,这两个条件都令人怀疑,因为农民不像城市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收入受自然气候及农产品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因而其缴费的稳定性没有把握。从政府方面看,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在法律基础上建立的,其受行政因素影响较大,往往很不稳定。

四.健全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体制的研究和建立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别,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最近,其规模已达到近1亿人[3]P13。老年人口绝对数目的增加越开越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决策面临的挑战。

第三,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对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实践也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五.健全与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从政策和立法上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通过法律来规范,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法律规范是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约束和强制性地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把相关的事项通过法律予以规定,利用法律和法规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有效、持续性地进行。坚持“公平与效率结合”的立法原则,在农村建立独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农村独生子女以及双女户家庭应当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强制的、个人储蓄账户的、由独立非营利基金组织管理的、政府最低担保的制度。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

(二)明确政府责任

政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合理定位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

为此,政府首先要明确在财政支持方面的责任。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前提,加强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政府在加强管理和监督责任。这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长期存在着体制不合理的问题,政府要推进城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应设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严格区分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职能。

(三)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采取非缴费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做法是有困难的,但是部分地区借鉴法国非工薪人员保险制度明确个人缴费仅为28,农业工人交14.75,日本国库就支持 6 三分之一的做法还是有条件的,可以逐步推行,或在部分发达省份先行实施。因此,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中央财政预算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预算,同时明确各地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支出,补贴资金的数额根据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情况、农民收入的增加情况、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情况以及其他的意外损失情况等确定,尽可能提高集体补助和中央财政扶持的比重,给农民参保增加信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对于部分地区也可建立以土地换保障的制度。日本的离农政策和土地权益转让补偿金的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如通过土地流转的农民,可以由土地使用者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或双方约定代其缴纳养老保险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可以一次性得到补偿并取得养老保险年金。结合自身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繁荣农村经济的大局角度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显得十分重要。

(四)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多渠道筹资基金。

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是全覆盖,因此,完善覆盖对象,真正体现公平性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农村乡镇建立更多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让更多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在目前全民实行城乡统筹有困难的情况下,实行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保险体系,与城镇居民同工同险,享受政府、集体的阳光。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力度应加大,应该维护社。会公正,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基金,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

(五)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其执行的效果。政府机关应成立监督管理机关,加强对其监督,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养老基金和基金去向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养老基金发挥真正的作用,用到农民的身上,让广大的农民老人不再为自己的养老问题而担忧,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条件。

(六)健全基金管理制度,提高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以规避物价上涨和利率下调带来的基金贬值风险和政府信任风险。完全积累制的农村养老保险,积累起来的资金必须保值增殖,否则将变成历史包袱。努力提高资金的管理和运作能力,避免基金贬值风险,也就成了各级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机构的一大重任。其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又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拓宽投资领域,还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代理,以提高资金增值率。提高保障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如有条件,建立专门的农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筹措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工。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人员精干的专职干部队伍。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农保干部,可以通过举办财务、业务培训班,学习交流,提高农保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

(七)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刚刚起步,只有政府和群众双方相互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意味着农民的心理、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引导、促成这种观念转化、接受这项新事物最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地、广泛地宣传农村新型社会保障的意义,讲清形势、算清经济帐,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

(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渐进式推进。要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首先要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城乡一体化目标。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是将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结合起来确立城乡统一观念,为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明确思想上的方向。其次是合理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二元结构,注意加大财政投入,合理管理营运社保基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障碍。

最后是建立合理的基金营运模式,规范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年老后生活的基本保障,要通过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加强基金管理,才能确保基金安全,应实行市场化基金运营,而政府则应在其中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并且给予运营保障,保证由商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基金获得有效的保值增值。

结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刚刚起步,只有政府和群众双方相互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意味着农民的心理、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引导、促成这种观念转化、接受这项新事物最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地、广泛地宣传农村新型社会保障的意义,讲清形势、算清经济帐,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 1 ]孙合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8.[ 2 ] 刘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J ].金融投资, 2006(10): 5182.[4] 林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0(5): 18-21.研究

第三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养老保险金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难,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个人缴费加7%的企业缴费)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金的资金缺口,这就造成“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普遍空账。过去我国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统包,职工个人账户没有养老金的积累,而国务院文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使劳动力市场真正具有流动性。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但目前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约90%),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增加和退休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双重矛盾。

养老保险改革所带来的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作为政府的负债必须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应的政府资产或资金收入予以平衡。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有三条主要的融资渠道:国有资产转移、征收新的税收、发行特别国债等。国有资产转移所获得的资金数量是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吸收能力的函数。发行长期的特别国债是政府支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又一条可行的筹资渠道。智利的经验表明,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特别国债相当大部分(40%)由养老保险基金持有,既可以使养老保险转制平稳过渡,减小震荡,使转制的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从体制上改变政府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低效率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流动性困难和清偿能力不足,一方面是资金的筹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的问题。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不可避免涉及地方间利益转移,为了体现各地方利益,应同时成立中央级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把中央企业的国有股转移收入以及中央级税收收入转移到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各地方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如90%)转入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转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以增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能力。国外的共同基金或保险公司有着专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规范运作和风险分散,有利于减小财政对基金最低收益率担保所带来的财政或有负债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服务领域开放进程将会加快。允许其进入国内市场,降低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第四篇: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思考

论文编码:

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思考

作专年学者 业 级 号

政法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

09级

2010年5月1日 系(院)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日 期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完善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摘 要: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定当对消解农村养老风险,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城乡统一,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保证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农保制度顺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符合法治社会的公平精神和关怀理念,因此,包括政府、社会和农民的新农保参与者都要积极参与新农保制度的实施,以实现制度优越向效果优越的有效转换。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保险费;保障;新农保;完善

近些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加之农村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土地收益下降,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养老风险不断加大。毫无疑问,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定当对消解农村养老风险,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城乡统一,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保证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与城市相比,农村一直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最薄弱的地区,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处于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农民没有城镇居民所享有的退休金等福利,主要依靠集体解决问题且保障范围并非涉及每个人。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探索性的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试点阶段(1986年--1992年)。1986年民政部和有关部委召开全国农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确定以一些发达地区为试点。(2)推广阶段(1992年--1998年)。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1992年1月方案开始实施,后来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3)整顿阶段(1998年--2002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转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一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务院于1997年7月决定对已有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向商业保险过渡。(4)恢复阶段(2003年至今)。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04年--05年,更是在时隔18年后连续两年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农村社会问题的第六、七个一号文件。在这种大背景下,东部地区一些地方逐渐恢复了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努力。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一是资金筹集以个人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二是缴费和支付方式,实行储备积累,将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账户中,属个人所有,养老金领取的依据是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三是参保对象,农村务农、经商等各类从业人员实行统一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基金管理,以县为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资金运营以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为主;五是实施原则,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与与个人缴费金额根据具体经济承受能力自由选择。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二

第1 页

者的主要区别首先是保险性质不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是用人单位、劳动者根据国家法规要求交纳养老保险费,具有强制性,而农村则是自愿参与,政府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次是资金筹集方式不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金来源于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者承担的比例有法规约束,而农村主要源于个人缴费,无国家投入,集体补助部分也无政策约束。最后是基金管理方式不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金有专司其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有严格的规范,而农村基金管理则处于粗放之中。

二、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保险的现状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是关注民生,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农村发展的亮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关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十二五末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或达到100%。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农民老有所养即将变为现实。新农保的到来,对两千多年始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不能免于劳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特大喜事。它标志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完全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成为历史,其意义堪比2006年正式取消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这一重大惠农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是拉动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要求,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指导意见》颁布以后,全国各地纷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新农保试点的实施细则,并很快把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开展开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新农保试点的实施细则并开展试点工作

2009年9月28日,陕西省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从当年12月开始在全省45个国家和省级试点县(市、区)陆续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9年11月2日,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并从11月开始在梅州市平远县等14个县、区开展新农保试点;2009年11月27日,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于2009年年底在平邑县等19个县区开展试点;2009年12月12日,黑龙江省公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并从当月开始在依兰县等14个县区开展试点;就连西部偏远的西藏和新疆也分别于2009年11月和12月出台了试点政策并开始了新农保的试点„„

(二)农民参保率显著提高

新农保在各地开展试点以来,农民参保热情高涨,参保率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截至2010年1月底,江西省新农保试点地区参保率已达44.12%,截至2010年3月底,陕西省洛川县新农保参保率达75%。更有很多试点地区参保率已达80%以上,如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截至2010年3月20日,参保率达80%,陕西省的宁陕县新农保参保率已达90%,甘肃省的金塔县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3.8%。2010年西藏的新农保覆盖面计划达到20%,2011年的覆盖范围将继续扩大到50%,2012年,将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三)国家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

老农保制度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承担财政责任,除了给予政策支持以外,各级政府并没有对老农保进行任何投入。而《指导意见》则明确了新农保实行三方筹资,即国家、第2 页

集体和个人,并且国家承担大部分责任。在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完全承担参保农民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东部地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另外,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还要给予参保农民每年不少于30元的缴费补贴。这样,每个参保农民每年至少可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得到690元的财政补贴。2009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3.4%,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6714万人,那么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8925万人,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可得,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对新农保的投入约有615亿元。从零投入到每年600多亿元的投入,表明国家开始重视对新农保的财政投入,加大了对新农保的投入力度。

(四)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低

《指导意见》规定,农民养老保险待遇由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即每人每年可以领到660元的基础养老金。2007年,按收入五等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每人每年消费支出分别为1850.59元、2359.90元、2938.47元、3682.73元、5994.43元。参保农民每人每年领到的基础养老金占低收入户每年消费支出的35.67%,占中等收入户年消费支出的22.46%,占高收入户年消费支出的11.01%。与不同收入户每年的消费支出相比,参保农民每年领到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比较低,完全不能维持其正常的消费支出。新农保坚持了“低水平”的原则,保障水平比较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新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之老农保来说,具有明显的制度优越性,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一)新农保缺少法律保障

法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性的法律,当然更谈不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纵观十余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以部门规章及其他行政法规的形式出台的,并没有真正上升到法律形式,没有上升到国家意志,立法层次低,随意性非常大。因此,十几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一直处于实施、停滞、再实施的状态,一直在不停的修改、完善,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十几年来也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实施。如1991年民政部发布的《基本方案》由于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到1998年就被废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也陷入停顿甚至倒退。但是,新农保并没有吸取原来的教训,新农保制度也并没有进入立法程序,2009年无论是国务院关于新农保的《指导意见》,还是各地关于新农保试点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都是行政规章,立法层次低,法律约束力弱,这就注定新农保在后续的工作中也将面临着政策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二)新农保应坚持参保自愿性还是强制性

《指导意见》并没有强制农民参保,即坚持农民参保的自愿性。农民参保的自愿性虽然不会导致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与农民的矛盾,但从长期看,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参保与未参保的农民在年老时会出现收入差距,造成农民群体内的贫富差距与贫富分化;第二,国家给与参保农民每人每月55元的财政补贴,而未参保农民却享受不到这项补贴,这对未参保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第三,如果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全国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都给予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参保与不参保都能在60岁以后享受到养老金待遇,则会导致一部分农民钻新农保的漏洞,选择不参保;第四,如果新农保坚持自愿性,必然会有一部分人不参保。以上四个问题,都会影响新农保的覆盖范围,影响新农保制度在农村的推广实施,影响新农保普惠性的发挥。因此,为了社会公平起见,国

第3 页

家应坚持农民参保的强制性,应让所有农民都参保,都受益,这样新农保才会成为真正的惠农政策,新农保才能覆盖到全国。

(三)集体对参保农民缴费的补助标准不明确

《指导意见》只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以上规定中,何为“有条件的村集体”?其划分标准是什么?这样的概念不明确,会导致一些村集体以无条件为由给参保农民少补助甚至是不补助。另外,以上规定既没有对村集体对参保农民的补助标准进行明确,又没有对其他经济组织对参保农民是否补助进行强制性规定。这样规定的后果也会导致一些村集体以无经济条件为由对参保农民缴费不补助或少补助,其他经济组织对参保农民更是可补助可不补助。那么,集体对参保农民进行缴费补助实际上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直接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积累以及农民的养老金待遇,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与实施。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否有必要设置社会统筹账户

《指导意见》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参保农民补贴的基础养老金是在农民领取时才支付的。那么,在农民领取养老金之前,中央政府给与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是在中央政府的财政账户还是已经划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账户,《指导意见》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中央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财政补贴是在农民领取养老金时才从中央财政账户划拨给养老金发放部门的,那么社会统筹账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管理模式实际上还是完全的个人账户积累制。

(五)对参保年限长的农民缺乏激励机制

《指导意见》规定,只要年满16周岁(不包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且最低缴纳年限为15年。如果从16周岁开始缴费,到60周岁开始领取,中间要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40多年。但是《指导意见》却并没有对缴费年限长的参保农民设置激励机制,另外又由于中央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是在农民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支付的,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个人缴费的积累,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还有被贪污和挪用的风险。鉴于以上原因,很多农民并不会缴费40多年。缴费时间短,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也就低,这样不仅影响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还不利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优越性的发挥。

(六)新农保基金的保障增值问题

2009年,新农保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并在10年内覆盖到全国。由于新农保制度的优越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高,新农保的部分试点地区参保率已达80%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新农保,就会形成越来越大规模的新农保基金。那么,如何确保这笔基金的保值增值呢?《指导意见》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而2010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7%,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新农保基金存入银行不但不会保值增值,还存在着贬值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投资运营策略,防止新农保基金的贬值。新农保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开展试点及推广工作过程中特别注意修改和完善,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指导意见》,决定2009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第4 页

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扩大到23%的县区,并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针对新农保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完善措施

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措施。我认为,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将有助于新农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明确并提高地方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的份额在新农保基金筹集的三个渠道,即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个人缴费数额和中央政府补贴均有明确的规定,而政府补贴中的地方政府补贴标准不少于每人每年30元的规定稍有欠缺。第一,我国地方政府有三级,具体是哪一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并没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界定,这不符合责任政府的要求。第二,地方政府负担的每人每年30元的补贴标准太低,平均到每月不足3元钱,这不足以实现新农保制度之国家养老,社会养老的初衷。对于集体补助部分《指导意见》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我国农村集体存在东西部地区以及城郊与偏远地区的巨大差距,所以,对集体补助部分不可能做出统一的规定。这样的村民自治性规定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但难免出现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关于国家补贴部分宜做出更细致的区别规定,以弥补集体补助带来的不均衡后果。

(二)具体细化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指导意见》规定

农民领取养老保险的年龄为年满60周岁,这基本符合我国对于 老年人的界定,但规定得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比如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较差,生活环境相对贫困,受教育水平较低,预期寿命明显短于城镇居民,因此,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有些偏高,宜根据科学的统计数据和计算原理予以酌情降低,以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另外,也可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做出适当调整。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中规定: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之一为达到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即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而新农保制度中“一刀切”的退休年龄过于僵化不符合农民的自然生理状况和现实生活条件。应当予以进一步细化。

(三)实现新农保与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衔接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可能是静态的和封闭的,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以对接旧农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对于。旧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指导意见》第12条有了明确的规定,而关于新农保与其它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指导意见》只是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研究制定衔接办法,而没有规定明确的期限。对此,我认为应规定明确的立法期限,以尽快实现制度衔接,保障相关人员的权益。

在制定衔接办法时,还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第一,降低新农保制度的设立和普及的风险,在制度衔接过程中 保持新农保的制度吸引力;第二,确保公平原则。比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双向转换,但不能同时享受,要有效避免制度待遇重复的问题;第三,经济效率原则,任何制度在建立、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转制成本的高低问题,新农保与其它制度的衔接应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益,避免制度间的规定冲突。

新农保制度顺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符合法治社会的公平精神和关怀理念,因此,包括政府、社会和农民的新农保参与者都要积极参与新农保制度的实施,以实现制度优越向效果优越的有效转换。

第5 页

虽然新农保制度还存在制度优化的空间,但必须予以肯定的是新农保制度试点实现了农民养老社会化之从无到有的跨越,未来的改革优化措施也必将会促使新农保制度更加完善。

五、结束语

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8亿多农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近65%,面临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新形势。农村老龄化高于城市,没有“削峰填谷”的余地。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乡村年龄在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8.1%,已经高于镇6.0%和城市6.7%的水平。原有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已受到严峻挑战,能否妥善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便成为一个国家践行社会保障宗旨和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作为一项造福农民、造福社会的伟大工程,建设与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6 页

参考文献

[1]姜彦君.从法律角度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 [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 .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5 2006 2007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华迎放.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启示 [J]经济要参 2007 76 .

[4]胡晓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在2009年8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5]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邹开亮.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思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6).[7]韩俊江.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 [8]王丽凤.寻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症结.中国财经报,2008(1).Perfect our country's rural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inking

Li Jinrui(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yang Normal Univercity,Anyang,455002)Abstract: establishing the new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negate rural pension risk shall, eliminate the worries, the rural resident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urban and rural unification, speed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uaranteeing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ice and fast development,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New farming maintain a system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ccord with the need to rule of law society's fair spirit and care, therefore, including government idea, social and farmers' new farming keeps participa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farming maintain a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ystem to effect the superior superior effective conversion.Keywords: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Insurance premium;security ;New farming keeps;perfect

第7 页

第五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内容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十七大针对社会建设内容中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思路。然而,目前的农村养老制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制度

目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2

1.1 1986—199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试点................................................2 1.2 1995—199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推行....................................................2 1.3 1998—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暂停整顿....................................................2 1.4 2002—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 1.5 2009年9月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试点推行.......................................2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3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3

3.1 面临的挑战........................................................................................................................3

3.1.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3 3.1.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3 3.1.3 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3 3.2 存在问题............................................................................................................................4

3.2.1 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4 3.2.2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4 3.2.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4 3.2.4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4 3.2.5 农民工问题.............................................................................................................4 3.2.6 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4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5

五、对策和建议...............................................................................................................................5

5.1 加快立法,做好监管...........................................................................................................5 5.2 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5 5.3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5 5.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6 5.5 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6

六、参考文献...................................................................................................................................6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1.1 1986—199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试点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没有农民养老保险,贫困农民接受社会救济。至1986,始有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有了较多的收入。针对这一情况,“七五计划”提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选择江浙一带的乡村进行试点,建立了农村养老基金。1991年,国家再次选择山东省的五个县进行试点。经过六年的实践,1992年1月,原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自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2 1995—199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推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1997年,全国2900个县中,有2123个县引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共有55.79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参保率为9.47%,在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广泛推行。

1.3 1998—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暂停整顿

1998年是国家对保险业进行大整顿的一年。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取代人民银行对保险业的监管地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清理,连续四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4 2002—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2年,十六大决定在东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8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确定了试点的主要内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 政府财政部门支付全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数额;筹资方法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大来源相结合,地方财政适量补贴。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

1.5 2009年9月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试点推行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表示,我国要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主要特点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 的县(市、区、旗),逐步扩大试点直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争取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部覆盖。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91年,民政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1998年到2002年是清理整顿阶段。这一时期,农民参保人数下降,农保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直到2003年,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9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1 面临的挑战

3.1.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世界经济日益连为一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业也受到了发达国家低成本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倾轧,正面临着衰落的命运。在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挑战下,遍地小农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肯定抗不住居于农产品市场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大农业冲击,这就使得农民收入减少,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使我国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3.1.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比重计,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发展速度还非常快。据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1.3%,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我国是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上面对老龄化的挑战,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现行的制度框架也很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3.1.3 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一方面,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农村劳动者难以在短时期内进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既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因种种因素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势必形成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和其他社会震荡,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抵御恶性的社会风险事件,给社会协调发展和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3.2 存在问题

3.2.1 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实践,但一直存在法律依据缺失的问题。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各地农保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地方立法难找依据。主要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对策措施为指导,制度运行缺少稳定性。

3.2.2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农村人口多,经济条件迥异,思想认识不一样。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40岁以下农民,由于离享受养老金年龄尚远,参保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因经济相对薄弱,认为当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尚不能考虑养老问题,导致农保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3.2.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

农民收入不稳定,遇到天灾、农产品销路不畅等因素,都使缴费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将来的待遇水平。这已经成为农保工作改革的瓶颈,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必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农村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及社会稳定。

3.2.4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的价值有可能贬值。因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是把钱存入银行,仅仅依靠利息是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

3.2.5 农民工问题

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2647万人,与1.45亿的外出农民工总量相比,还相差很大。农民工未纳入现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参加农保又造成管理的困维。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有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返乡后又重新参加农保。而新农保地区模式差异大,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部分缴费人、缴费标准、待遇计算有所不同,造成转换上的困难。有些地方规农民工返乡可以退保,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退还本人,这又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使得他们在城市劳动的社保权益几乎化为零。

3.2.6 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各级经办机构一直处于“小牛拉大车”的被动状态,经办能力严重不足。经办管理主体的分散又不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

新农保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更稳定的制度保障。这是继几年前国家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之大手笔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惠农举措。折射我国农村特殊的制度环境,具有过渡性、衔接性。政府的补贴和兜底机制也体现了社会性、福利性和公平性。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五、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立法,做好监管

可以先建立基本的法律依据,具体环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首先建立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然后由中央政府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相关职能部门颁布具体的规章制度,从三个层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在起始阶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一些制度的可行与否,基金监管是否到位,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往往具体经办人员和参保人员最有切身感受。有时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也会出现执行不一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或改革某项制度,往往顾此失彼。此外在基金的监管上,主要是对财务基金的监管,而将来的养老金待遇计算是以业务计录的个人账户为依据。建议加大对财务和业务基金的合并检查,并在立法上做相关硬性规定,确保业务和财务缴费记录的一致。

5.2 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

农村金融深化、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配套发展 ,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路径。农村金融深化在宏观层次上应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农村的公共项目和基础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微观层次上,应有效地对农村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进行农业项目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民储蓄——保险——贷款——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思路不应完全局限于收入补充型养老保险制度。在低收入国家,政府财政应力求逐步建立农民的非缴费型社会救助计划。同时吸取其他国家为提高保障水平所进行的多层次改革思路,即通过自愿缴费的形式建立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其保障功能。

5.3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现行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使养老保险基金根本不具备规避风险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切实可行的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尝试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可以实行基金市场化运营,即由符合规定的市场

法人,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专门组建政策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比单靠政府大包大揽,责任会更为明确,其效益也会更好。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基金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和多样化,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成为开放式基金的主要持有者。同时,政府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通过制定投资政策进行调控,以减少投资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5.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纳入的问题。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适应全国各地的政策和办法,只能是分步实施。可以考虑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制定一套专门的办法来纳入社保体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并轨。

5.5 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

新农保工作的业务主要是在县区乡镇,从试点地区反映的情况来看,经办机构能力不足已成瓶颈。这方面广东省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在经办管理上,该省率先采取了管理上提、服务下沉、省级统管、社银合作的新模式。基金省级统筹,个人信息全省联网,既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又保证了个人帐户信息记录的真实性,防止了随意更改现象的发生, 也减少了基层经办机构的业务量。借鉴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区综合情况,以社区、村委为单位,集中为农民办理参保缴费、待遇发放等工作,既方便了广大参保人员又提升了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

六、参考文献

[1]宋洁琼.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与国外经验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2]杨长富.浅议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J].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8.[3]朱庆仙.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出版社.2006.张艳.文华琼.日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大学.[4]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下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 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也存在一些问......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困境的分析 1991年6月,民政部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制定颁发了《县级......

    浅析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家庭养老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养老的需求,农村养老保险......

    整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整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4-05-09 13: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汤兆云 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包括城镇企业职......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支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支柱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因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