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郑永华
近年来,温岭市的农业规模经营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业产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2007年以来,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粮、油、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CPI的一路攀升,据最近媒体报道,由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大米出口国纷纷削减出口比例,使得各级政府更加关注与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求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现状、问题的分析,为今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参考。
一、发展现状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但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温岭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市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集中转移,农业规模经营初显端倪。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简称二次农普,下同)资料,到2006年底,经营10亩以上的规模户达到4919户,经营面积12.9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3%,其中经营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402户,经营面积5.0万亩。温岭的农业规模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专业生产、品牌效应。温岭的农业规模种植始于2000年的大棚西瓜,逐渐发展到果蔗、大棚葡萄、西兰花、水稻、各种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规模逐渐扩大,向着生产规模化、布局集中化、运作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产品。目前,全市共有193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57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72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玉麟”牌西瓜本地年种植规模发展到8万亩,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品牌和拥有了自主产权,2007年荣膺“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玉麟”牌西瓜风靡全国,畅销华东。“温联”牌果蔗2007年发展到3.4万亩,成为浙江品牌农产品,畅销上海等华东市场。西兰花年播种面积在万亩以上,短短几年已成为新兴的优势产业,产品质量和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还有叶芥菜、茭白、葡萄、早熟梨、高橙、杨梅等在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我市从五个方面来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推进农业品牌化。逐步形成了东部沿海西瓜、中北部平原果蔗、南部山区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温岭草鸡和白毛乌骨鸡、东北部葡萄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化特色农业结构模式。二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1998年开始,我市陆续制定了玉麟西瓜、温联果蔗、温岭草鸡、温岭高橙、葡萄、早熟梨、优质大米等25个农产品73项地方系列标准,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标准可依,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提供了标准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规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组织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全市建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入社农户4323户,带动农户4.5万户,达到一个特色产品至少有一家合作社带动的目标。四是加强市场营销宣传,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南京、上海、温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多次召开“玉麟”西瓜、“温联”果蔗、大棚葡萄推介新闻发布会。五是政府扶持、培育品牌,以制度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每年安排400多万元扶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15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获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的农产品,分别给予不同奖额的政府奖励。扶持政策的出台掀起了农业品牌开发的热潮。
2、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继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结果。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应用机械化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农业部门调查,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经营规模在30—100亩为效益最佳。规模化经营可有效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如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测报防治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模化经营比农户分散零星种植效益好、产量高。据温岭调查队粮食产量抽样调查,2007年早稻受水稻黑条矮缩病和二化螟危害,零星种
1植农户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早稻减产,平均亩产327.5公斤。种粮大户防治得当,早稻平均亩产417.2公斤。箬横镇岁坊村种粮大户王某2007年承包耕地200亩,种植早籼稻180亩,亩产460公斤,晚糯稻200亩,亩产430公斤,出售稻谷收入30.2万元,政府种粮直补1.8万元,扣除成本28.65万元,年净利润3.35万元。据农业部门2007年调查,规模种植西瓜平均每亩净收益1600元,果蔗2000元,早稻41元,晚稻322元,西兰花1000元,茭白5000元。
3、异地承包、跨区经营。近年来,温岭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据2007年统计,全市共有26家农业企业、5404农户,在省内外建立农产品基地20个,面积达32万亩,年创产值19.5亿元。分布地域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产业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海洋捕捞等,经营方式灵活,有合资、合作、独资、订单签约等多种形式,并且具备相当规模。如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苏等地建立生产基地1.7万亩,甚至到国外种植,被媒体誉为“追着太阳种西瓜”。
跨区域经营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我市“走出去”的农户人均年创造产值2.6万元,比全市人均GDP高44%,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种粮直补、保险解忧。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几年来市政府连续出台了粮食种植补贴标准和提高早稻收购价格,对早稻种植者、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及种植水稻主导良种的农户,实行政府直接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同时,鼓励粮食生产者“走出去”建立粮食基地。支持本市企业和种粮大户到产粮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凡到省外承包土地三年以上,自行种植粮食,并将粮食返销本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可享受政府粮食直接补贴。此外还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标准,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为保护种粮农户利益、提高粮食安全提供政策保障。但是随着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使得政府补贴大打折扣。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农民“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较为突出。从2006年4月开始,温岭作为全省11个试点之一,全面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行保费财政补贴,农险品种为水稻、大棚蔬菜(瓜果)、生猪、鸡、鸭等5种。2006年全市共参保农户1148户,保费总额264.20万元(占全省的26.18%),赔款金额570.71万元,简单赔付率为216.01%。2007年全市共参保农户1487户,保费总额486万元,赔款金额590.9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解决了规模户和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为稳定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农业规模经营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服务支撑。全市开展以服务“三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内容的“
十、百、千、万”工程活动,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2007年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1.5万亩、水稻优质品种26.5万亩、稻鸭共育2.1万亩,应用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8.3万亩、“五改”高产技术9.1万亩、双百工程15.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应用,同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和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甬优6号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推广》2006年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玉麟西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突破了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长季节栽培的技术难题,取得品质优、产量高、上市季节长的成效,被专家评价为“是我国西瓜生产技术的一大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玉麟”西瓜栽培技术除在“中国大棚西瓜之乡”——温岭全面应用外,还辐射到海南、广东、上海等15个省市。《设施西瓜连作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二等奖,突破了西瓜不能连作和有新途径控制枯萎病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
今年我市与浙江省农科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发展特色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框架协议书,进行技术协作对接,重点帮助我市解决西瓜根结线虫害防治技术、大棚葡萄裂果防治技术等8项急需解决的突出技术难题。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的农业规模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主要有:
1、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扩大规模经营难度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市土地资源更加稀缺。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另一方面却是季节性抛荒、全年性抛荒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有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台州市农业局调查,2007年全市全年性抛荒面积0.86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0.4 %;季节性抛荒面积23.1万亩,其中冬季抛荒21.7万亩,占94 %,温岭不同程度的存在。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一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散户种植比较效益低;三是零星种植水旱混作、粮经混播造成管理困难;四是对抛荒行为的处罚缺少法律依据。尽管我市已建立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但作用有限,关键在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因此,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解决抛荒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市的农业规模经营主要分布在箬横、滨海、新河、松门等村留地集中的沿海镇村、原国有农场和部分已开展土地流转的村。囿于现有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分散、零碎,使得扩大农业规模经营难度大。
2、跨区经营权益难维护、技术服务难跟进。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或者农户在外地经营过程中,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承包土地过程中,往往遭遇当地村民单方面毁约,甚至连承包款都无法要回;二是在农业品牌运作中,遭受假冒等侵权行为时,往往难以维权;三是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瓜果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遭遇各类盗窃事件时,往往得不到有效处置;四是在外企业和大户难以享受到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
跨区域农业经营已普遍实施规模化经营,具备解决一般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但遇到突发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如因不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下使用农药而产生药害、不了解土壤条件而产生的作物缺素症、2006年上海突发“烟粉虱”西瓜虫害等等。此类突发性事件经常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灭顶之灾。而农技部门因无法详细准确地掌握跨区域经营地的生产条件及遇到的问题,难以为经营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3、“绿色通道”开通不彻底、农业保险项目不全面。从2005年3月份起,我省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享受在省内所有收费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绿色通道”待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搞活了农产品流通。但是,该政策仅对省内牌照车辆,省外牌照车辆并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譬如温岭至上海530公里高速公路8吨货车全程收费610元,省内的运输车辆免去了610元,但是如果使用省外的车辆,这笔费用又免不了,农民还是没有受益。温岭生产的西瓜、果蔗、葡萄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90 %销往市外,其中50-60 %出省销售。由于省外牌照车辆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在我省运输农产品没有积极性,农产品生产旺季,本省车辆又运力有限,导致不少地方出现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自2006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两年来,虽然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部分保险条款赔付条件设置不合理;二是农险品种不全面,没有涵盖主要农产品,例如果蔗、葡萄、梨等没有列入农险品种;三是农保赔付率过高与保费收入偏低矛盾突出,影响农保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4、农资上涨、工费提高、影响生产效益。据温岭调查队调查,2007年种粮大户种稻每亩生产成本约670元,其中:育秧50元、机耕70元、机收70元、机灌20元、化肥130元、农药30元、移栽120元、晒工20元、喷药40元、管理120元。2007年10月以来,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人工工资费用全面提高。据物价部门今年4月份调查,化肥零售价格同期平均上涨35.8%,其中:尿素23.5%、碳铵28.3%、磷肥24.1%、钾肥60.0%、复合肥48.0%、复混肥43.7%;农药不同程度上涨,尤以有机磷农药涨幅较大,平均在35%;种子价格相对稳定。另据调查,农膜上涨5%左右,柴油上涨10%,农工工价提高10%。农资价格的上涨,人工费用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将上升15%,对种植业的规模发展将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影响更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稳定和降低农资价格,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信息不灵。据“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在全市4.8 万种植业从业人员中,年龄在41岁以上的占84.6%,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98.6%。由于农业规模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农业科技新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弱,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不利。农业缺乏年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一些规模种植户,特别是初入规模种植的农户,由于对市场行情、种植信息不了解,盲目“跟风”,一旦农产品生产过旺,就会出现销售困难。例如种植户周某2007年3月种植的100多亩大白菜遭到冷遇,成片大白菜无人问津,烂在菜地。又如种植户王某2005年冬种了150亩冬花菜,收成时因冬花菜卖不出去,只好全都腌制成了咸菜,共腌制了25万多公斤咸菜,虽然陆续卖出几批,到2007年4月仍有20多万公斤未销售。
三、对策建议
要吸取生猪产销不平衡导致肉价上涨的教训,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产品供应,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倡导农业规模经营,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积极发展跨区域经营,实施“市外温岭”战略;继续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创造有利于规模农业发展环境。
1、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应以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为前提,没有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规模化经营就发展不起来,没有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就发展不起来。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探索和解决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坚持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作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把土地整理、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土地抛荒与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村级集体组织要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流转的办法和措施,采取委托转包、反租倒包、土地互换、股份合作、季节性流转、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开拓市外农业基地,实施“市外温岭”战略。我市人多地少,要鼓励企业和农户市外创业,实施“市外温岭”的战略,探索“走出去”扶持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经营中的维权难、技术服务跟进难的问题。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跨区域经营登记联系制度。对在外从事农业企业和农户由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登记,设立农业跨区域经营资料库,以加强联系,跟踪了解动态,及时排忧解难。二是建立跨区域纠纷调处机制。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做好对跨区域农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建立纠纷调处机制,以政府名义加强与各地方政府的联系,强化纵横向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产品维权等方面难题,维护跨区域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跨区域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三是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健全跨区域农业服务。在跨区域经营地建立行业协会,当地农业部门通过行业协会做好信息服务,及时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国内外农业市场、技术信息,使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规避投资风险。整合资源,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产品流通营销服务,帮助跨区域经营农业打响品牌,实现增效增收。
3、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稳定农业基础地位。要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选准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产业基地,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品牌,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坚持以有效保护生态和耕地等资源为基础,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生态化建设,提高农村、农业、农民的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好农业十个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支农资金落实;二是要完善种粮奖励政策,保护粮农利益,保障粮食安全;三是要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四是要彻底开通全国农产品免费“绿色通道”,减少流通环节成本;五是要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做好科技攻关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六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是要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八是要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九是要推广“万元田” 种植模式和轮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十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培育农业后备人才。
(作者单位:温岭市统计局)
第二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调研
关于对我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集中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我镇农民承包土地向农业规模经营集中以及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本镇组织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于3月对我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和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双项并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研除了有关情况介绍外,还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调研了解,我镇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的。目前我镇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有:一是转包。这主要是少部分农户长期外出或农转非后,无能力耕种土地而转包给他人经营;二是租赁。由专业大户集中连片租赁,统一经营;三是互换。农户为了方便耕种或流转,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互换;四是入股。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业主合作,从事农业开发;五是其他方式。一些外出务工农户、无能力耕种农户,把土地交给亲朋戚友耕种等等。土地流转的主体主要是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工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我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后,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如养殖畜(禽)鱼类、种植草莓、水蜜桃、花卉及培育苗木等。
二、主要成效
司徒的土地流转虽然起步不算早,但是这些年来成绩斐然。一批批经济能人和农村合作社在改革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敢为人先,租赁农户土地搞养殖业,种植水果等,其成效巨大,集中反映了以下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多年来,镇政府及农业职能部门对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具体指导,下发文件,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规范流转手续,加快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转换。实行土地流转后,本镇加大了农(畜)产品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优质率和商品率。
三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行土地流转后,较好地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不出家门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流转的土地上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个人收入也显著提高。
四是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但带动了当地土地资源的开发,而且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市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主动到受让方打工,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管理经验和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效特色种养的方法,而且还看到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成果,增长了知识,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
五是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实行流转后,一般都实行规模经营,由此而产生的规模效益在当地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流转后的土地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是促进了土地利用率的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户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纷纷外出打工,但又不愿意放弃土地,致使土地抛荒或种“应付田”。这就人为造成了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闲臵或浪费。而农村中一些种田能手及农村以外的经营业主想投资搞农业开发又苦于没有土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使善于经营农业的经营者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减少了农村抛荒等浪费土地的现象。
七是促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集中到种植能手经营后,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土地流转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或农业开发业主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
三、主要问题
1、零星分散,不便管理。
当前,尽管有许多农户弃农经商、外出打工,但对土地留恋很深,一边打工挣钱,一边还要兼种家中责任田的情况普遍存在。其次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粮直补,再加上市场粮价上浮因素,有些农户
对流转的条件要求过高,致使开发商(或种养大户)流转成本增加,直接影响投入产出的最佳效益。另外,在整片耕地中,只要有少数农户不愿流转,就不能形成连片开发,从而满足不了投资者连片开发的要求或放弃流转经营项目。
2、自发流转,隐患较多。以往农户的自由流转大多为口头协议,缺少书面合同,私下流转大多数不申请、不登记,为日后产生纠纷埋下隐患。
3、缺少机制,不利协调。许多地区的土地流转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完全处于自发状态,不能带动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实行合理有效的流转。我镇目前农民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大部分为自制合同,不规范,漏洞多,有些甚至没有书面合同,一旦发觉先前的流转对现在不利时,就开始反悔,双方因而产生纠纷,没有权威的调解仲裁机构来及时处理,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意见建议
“十二五”计划要求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建议要审时度势,转变观念,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必由之路。要把农村土地科学规范有序流转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将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
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问题是看我们如何去开拓和发掘,这是我们各级领导的历史性责任。
2、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一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实现非农就业的机会,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推动农村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二是利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特别是加强对受让方的企业管理培训,提高受让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营销和深加工信息服务。四是加大引进新品种的力度,使产生的的规模效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土地使用权合理、广泛流转创造条件。五是政府要在资金、销售上对土地流转后的开发大户大力支持。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强化考核。要把好项目审批关,防止因贪大求全而盲目上马新项目,以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六是要坚持农村土地流转的多样化,不断拓展新渠道新途径。
3、尊重民意,切实维权。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但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尊重农村生产发展规律,尊重土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合理有效流转,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最大实惠,实现长远受益。
4、建立机制,强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机制,强化管理,特别是合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是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
伐的关键环节。农业主管部门是土地流转的管理主体,要设臵专门机构,做好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负责土地流转管理、业主开发和招商引资的中介服务等工作,重点做好合同的监管以及相关的信息、咨询、评估服务工作。要指导广大农户自觉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教育农民群众增强大局观念,主动配合开发业主的工作,不人为设臵障碍,信守流转合同,保障开发业主的合法权益及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及部门要认真做好企业用水、用电、排污等服务保障,确保投资企业高效健康发展。
总之,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上有更大作为,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确保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第三篇:临武县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模式探讨
临武县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模式探讨
现代农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目前农业生产中,应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入手,选择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模式,既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又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当前农业生产现状
据有关统计资源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到世界40%的水平。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4个城里人,我们仅能养4人。由于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导致农民增收难,有50%的农村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由于是小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之乡,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全县耕地总面积
1.42万公顷,农业人口20.3万人,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如此小规模的经营,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大部分农民渴望获得更多的土地进行水稻、玉米、香芋、高淀粉红薯、辣椒、小水果、油菜等大规模生产,一些龙头企业更想承包大面积土地进行资源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必要性
㈠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目前,我县特色农产品类种多,如:香芋、大冲辣椒、小水果、甜玉米、高淀粉红薯等,除香芋和小水果外,其它产业经营规
模小,往往同一种植区域内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经济效益低。要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实施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㈡ 增加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目前我县耕地大面积处于分户经营,农业生产条件还十分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民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要改变农业的弱质性,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便集中改善农业装备和条件,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㈢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需要。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集约化程度,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业主集中,可以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业投入。更要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利用率和产出率。
㈣ 应对市场挑战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规模发展优、新、特、绿农产品,才能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才能应对市场挑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模式
㈠ 专业合作组织牵头经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采取股份制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如我县双溪乡贝溪村香芋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由种植大户承包土地使用权和分散社员自行耕作入股,现拥有种植大户和社员300余户,基地发展到10000余亩,建有香芋保鲜储存中心一座,为提高香芋价格创造有利条件。
㈡ 民营企业经营。如我县的鸿源果业,以个体农户、个体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租赁农民土地,集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于一体,规模开发(经营)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㈢“企业+基地+农户”经营。一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小徐瓜瓜、大冲辣椒食品有限公司、舜华鸭业、鸿源果业、金福薯业等,均采用生产、加工、销售规模经营模式。二是特色农产品基地经营模式,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我县年4万亩的香芋,可统一规划,分户经营,连片开发,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㈣ 种养大户经营。种植大户统一品种,施肥、施药等技术规程,既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对周边农户还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如近两年的万亩高产玉米创建项目,优质稻开发项目。如镇南乡大富村的郭周智,年种植玉米300亩以上,总产量达60余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被评为“全国粮食种植大户”称号。在养殖业方面,全县年出栏牲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已达到25%,规模经营,既能抗衡市场风险,又能获得规模效益。
四、保障措施
㈠ 农业政策性补贴、保险、良种的配套补贴资金等要向种养大户倾斜,适当奖励土地流转转成效益显著的规模化经营的集体和个人。
㈡ 营造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组有利发展环境。一方面在法人登记、资金、税收、信贷、农资供应,进入市场等方面给予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好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民主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种符合民办特点的有效的管理制度。
㈢ 政府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政府支持、干预和规范土地流转。一是有偿转包。农户保留土地承包权而转让土地经营权,双方签定契约,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二是业主租赁。农户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主要从事农业开发的个人或企业,并签定土地租赁协议。三是分季流转。根据生产需要,承包者分季节租赁农户土地进行种植。四是土地入股。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由村统一经营或发包给公司,实行种植大户规模经营,年终按股分红。
㈣ 地方政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生产经营贷款,养殖业疫病有效防控,农田水利要实施建设、种养大户生产技术等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第四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摘要: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5.029
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为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溯源
1.1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经营经历了曲折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地,奠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关系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我国农村土地在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逐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的基本事实,即农村土地所有权坚持集体所有制不变,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户),奠定了基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体制基础。
1.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响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从而出现了“农民工”现象,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取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无法有效经营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实需求:部分农户愿意放弃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专业大户需要更大规模地经营土地资源,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农业企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出现了土地经营权转移的社会需求。为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响应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并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法可依;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界定了相关的法律关系,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有效推进。
1.3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支撑
2008年~2015年,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完善和补充,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工作的基本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常态化操作时期。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实践,部分地区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业服务机构,有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存在有效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和农业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受承包期限制,即要以剩余的承包期为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和平等协商原则;新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以原承包人享有的权利为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取得合理补偿[3]。
2.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通过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造册等措施,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这样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关系的有效干预,实现以公权力确认私权利,保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这一特殊的用益物权,《物权法》规定发包人不得收回、调整承包期内的承包地,土地承包权人有权自主决定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明确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征收承包权人的承包地,切实保证承包权人的合法权益[4]。
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法律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农村土地是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归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资源是在建国初期农民所有的基础上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对于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在承包农用地时,由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土地承包经营权既可以理解为使用他人之物(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自己之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它是在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身份权之后,才能取得的用益物权。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其特殊性还表现在集体土地的功能方面。农村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也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职能,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和谋生手段的需要,失去土地或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基本生活来源。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拥有者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3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在农村家庭承包关系中,必须坚持法定主义原则,即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下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农户)必须依照法定的内容确立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发包方和承包方的任意意志必须被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所取代,必须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双方行为,体现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对主体的强制性,实现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法律保护。
2.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期限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在农村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70年,这是法律规定的基本年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性。
2.5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经发包方同意后可以抵押。但该法同时也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耕地、自留地、自留山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上位法均无规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处置、抵押、担保、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在这方面,后续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可望得到妥善解决。目前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抵押、担保等方面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3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1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
近30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但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看来,土地承包关系的确定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已具备基本的执法环境,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在抵押和担保等方式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致使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实践中出现的抵押、土地信托、赠与等方式无法可依[5]。
3.2加强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耕地细碎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源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的田块细碎化,这种土地细碎化已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极大障碍,同时也增加了田间道路和分隔垄的占地面积[6]。为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土地整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为集中连片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3.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自发行为或单纯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混乱状态或内耗增加,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成本,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谈判进程。要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得动”、“转得出”,县、乡(镇)政府部门应积极制订适合当地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当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内耗。
3.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的用益物权,属于不动产物权,土地承包权人拥有的经营权一旦流转出去,转入方就享有实际土地使用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体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合意主义做法,容易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物权变动缺乏必要的公信力,从而可能造成对善意第三人的伤害。为了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公信力,必须由政府国土管理部门委托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机构来担任登记职能,建立分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公告―查询制度,以便土流转当事人查阅相关土地经营权现状,保护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实现政府或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 高志强.中国特色家庭农场制度框架:基于湖南“十县百村千户”调查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4,(4):169-172.[2] 许经勇.农业现代化视野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职业农民[J].学习论坛,2015,(3):27-30.[3] 许贵松.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立法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4.[4] 张艳,马智民,朱良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建构[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60-64.[5] 黄建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5-53.[6] 陈明,武小龙,刘祖云.权属意识、地方性知识与土地确权实践:贵州省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65-74.作者简介:李姗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通信作者:高志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发展研究。
第五篇: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观察
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观察
陈建刚戴梅英王华
(吴江市农林局)
吴江市农学会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进程。目前,全市规模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
吴江市拥有粮油、水产、蚕桑、畜禽、苗木、蔬果等六大主导产业。全市52.2万亩耕地,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达2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水稻22.1万亩,蚕桑5.0万亩,蔬菜7.5万亩,苗木7.0万亩,水产养殖38万亩(包含外荡水面)。目前,全市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达2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2007年全市农业总收入34.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不到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83元,同比增长14.5%。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化农业区域覆盖面不断拓展。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地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集中建设,连片发展,形成了盛泽、七都、汾湖、松陵、震泽等镇的优质粮油生产;震泽、平望、七都、桃源、横扇等镇的蚕桑生产;桃源、同里、汾湖等镇的畜禽生产;平望、桃源、盛泽等镇的花卉苗木生产。同时,横扇的柑桔蔬果生产、沿太湖的蔬菜生产、同里的水生蔬菜生产等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今年一季度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1.3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5%。
2、规模化农业特色板块不断增多。一是以同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形成了万亩粮油生产基地。园内充分展示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产优质粮油和特种水产业。二是以横扇镇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形成万亩水产及生态旅游观光基地。重点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进花果苗木、湿地保护基地的建设,力求形成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三是以平望玫瑰园花卉种植示范区为中心,形成五千亩花卉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200个钢管大棚、50个连体大棚,鲜切花区、盆栽区、穴盘苗木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四大功能区也已经 1
形成。此外,以桃源众诚鸭业为中心形成的亿羽苗禽孵化生产基地,以震泽镇为中心形成的万亩蚕桑基地,以桃源镇为中心形成的万亩苗木基地,以及万亩“三虾”养殖、万亩果品生产、十万头生猪饲养、亿枚禽蛋加工等农业规模经营特色鲜明。据统计,全市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70%以上。
3、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化农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各类规模化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桃源众诚鸭业集团已形成了日产苗鸭60万羽的生产规模;平望玫瑰园花卉园艺公司依托市场优势,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起了50000多平方米的高档恒温花卉仓储物流区和10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9个,面积5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拥有苏州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个,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被省农林厅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市)。
4、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了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社员6477户,农民专业协会19家,会员2312人,共涉及土地经营面积5万多亩。全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71家,入社农户27771户,入股土地面积6.45万亩。如松陵镇朱毛根水产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面积达1910亩,平望顾扇渔业合作社规模养殖面积达2890亩,横扇镇菀坪柑桔合作社规模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横扇农机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5万亩,北联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面积达2808亩。
二、吴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
1、政策调动。为了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建标准钢管大棚等设施每亩补贴3000元,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经营每亩补贴300元,标准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1000元。2007年全市财政共安排支农生产和农业发展资金1.3亿元。同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扶持项目、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时重点向规模化农业倾斜,对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重点规划发展项目向外招商引资。几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外来资本、工商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开发。2007年三资投入农业总额为5829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2、改革推动。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工作,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广大农户有机组合成各类产业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将产加销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积极发动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出来或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不断创新农村土地的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3、示范带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通过科技项目推广和农业功能拓展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增加单位土地效益,以较高的亩均效益引导和带动农户主动流出土地发展规模农业。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农业科技项目投入,2007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74只,解决了不少农业规模生产中的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优质高产。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南农大、南林大、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广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了“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带农户”的技术指导示范网络,共培训农户2.6万人次,辐射指导农户3万多人,有效促进了农户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4、服务促动。为了保障规模化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市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四电一站”(电话、电台、电视、电脑、广播站)和农业一线通、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立远程视频信息传输系统,开通了手机农业短信群发服务和免费语音咨询,宣传发动农户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市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包括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到服务组织健全,条线分工明确,技术服务到位。为了使农业规模基地拥有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我市每年举办名优农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及推介活动,组织规模经营大户、生产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扩大吴江农产品的知名度。此外,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转移就业,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转变农民土地保障、农业保障的传统想法,放心将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真正实行持股进城。
三、对进一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措施
1、抓好高效农业提档升级,拓宽规模化农业发展渠道。要充分利用全市农业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潜力,通过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率、改善经营单位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着力在主导产业的细分中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经济效益
高、投资回报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引领面上农业发展,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新格局。
2、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夯实规模化农业发展基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巩固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基础。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舆论宣传。二是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对农业规模经营的领头人、合作社的领办人、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加强指导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生产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培训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致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抓好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增强规模化农业发展动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规模化农业发展的比重,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实行集中、重点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二是引导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农业贴息贷款的数额,发展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三是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的扩面政策。四是制订对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发展规模化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重点对在规模化粮油生产上流出土地的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和支持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单位的扶持力度,在信贷、税收、用电等方面全面落实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生产配套用地,优先办理土地临时用地使用手续,并减免相关费用;上级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此类经营主体开发项目。
4、抓好“内强外引”战略,提高规模化农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稳定的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加强农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服务业务正常开展。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大力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加快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围绕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选择一批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社会带动面广、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培育扶持,促进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三资”开发农业,切实把“三资”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手段,在观念更新、规划编制、平台搭建、宣传推介、项目跟踪等方面使实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