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分析报告
袁亚忠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摘 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湖南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开发湖南农业观光旅游,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个性独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系统开发,精心设计,才能打造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又一张湖南旅游名牌。
关键词: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导向;整体开发;湖南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3)01—0128—0
3农业观光旅游是近年来国内新兴的旅游活动。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农业观光旅游的概念和范围尚无完全一致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它是指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到广大的农村去观光、度假旅游。具体来说,农业观光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的农村习俗为主要内容,融观赏、考察、学习、劳动、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观
光、度假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具有自然性、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等特点,能够使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旅游者暂时离开喧嚣、繁杂的城市,在清新、静谧的农村环境中短暂生活一段时间,食用新鲜蔬菜瓜果和粮食,购买新鲜农副土特产品,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因此,农业观光旅游在我国刚一问世,便很快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和欢迎,迅速发展成为新兴专项旅游产品中的一枝奇葩。
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又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观光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的高度有机结合。合理有效地开发湖南农业观光旅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湖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湖南旅游产品的结构,扩大城市居民节假日出游选择余地,减轻旅游热点地区的环境压力,提高湖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湖南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备了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所必需的资源条件、市场前景和政策环境。
1.湖南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自明清以来,湖南就一直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作为内陆山地省分,全省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气候温暖宜人,十分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作物、农副土特产品丰富多彩。在以农业为基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三湘大地上形成了底蕴深厚、地域特点十分鲜明的农业文化。同时,由于湖南三面环山,历史上因交通不便而与外界交往不甚密切,因此湖南的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鲜明、风格各异,而且仍然保持乡土气息纯朴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特点。
2.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湘中城市带的兴起,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为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提供
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尽管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湖南总人口的绝大多
数,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长株潭一体化和
岳阳、衡阳等一大批城市的崛起,城市规模将进一步
扩大,城市人口将迅速增加,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
服务对象的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城市居民为了调剂因节假日增多而延长的假日生
活,普遍希望到农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
农村生活。近年来,我省益阳等地推出的以“住农家
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家
乐”旅游深受广大城市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就是一个
明证。‘
3.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
众的积极参与,为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群众基础。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
活是各级党和政府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因此,开
发农业观光旅游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得到旅游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同时,许多当
地农民也认识到了开发农业观光旅游能为他们带来
实惠,因而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实际的开发工作中来。
二、指导原则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尚处于
初级发展阶段。农业观光旅游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农村观光、农事劳作、瓜果采
摘、水上垂钓等为主要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和整
体规划。因此,湖南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不能盲目
跟风,一哄而上,随意开发,而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
下,认真分析市
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
效益[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1.市场导向原则
认真分析市场动态,并根据目标市场顾客的需
求来设计、开发产品,是产品开发取得成功的前提。
参加农业观光旅游的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居民,因此
必须充分了解城市居民来到农村的动机与行为特
征,分析其需求及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城市居民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各
种类型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只有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并壮大起来。
2.个性独特原则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惟其有特色才
能真正吸引旅游者。湖南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必须在塑造带有鲜明地方特色方面下功夫。从宏观上说,就是要根据几千年在湖湘大地上兴起、形成的农业
文化,来设计、开发出与其他省分不同的、具有湖南
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从微观上说,湖南境内各
地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
件、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在农村自然景观、民俗
风情、民间艺术、民居建筑和传统农事活动等方面都
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在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
品时,不能盲目模仿,而要充分挖掘、比较、整理,找
出真正属于本地农业文化的东西,精心设计,才能开
发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3.因地制宜原则
在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具体旅游项目的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基础、交通条件等
方面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切忌
简单照抄照搬,劳民伤财。这样做,一方面使来自城
市的旅游者觉得真实可信,产生一种真正回归大自
然的感觉;另一方面节省了投资,便于取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所依托的资源既有自然
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又有历史文化景观、民俗
风情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
重,使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与充分挖掘和弘扬先
进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农业观光旅游与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确保湖南农业观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整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开发措施
1.认真分析市场,了解目标客源市场动态,准确
定位。[找文章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农业观光旅游的目标客源市场是广大的大中城
市居民,因此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就必须对城市居
民的生活状况、出游动机、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等方
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通过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
资料,经过客观准确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城市居民需要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这是农业观光
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当前,随着收入的增加,节假日的增多以及城市生活的紧张压抑,城市
居民渴望到清新、宁静、自然的农村环境中去,以放
松精神,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且大多数城市居
民具备了出游的经济实力,因此开发农业观光旅游
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这个主题来进行精心策划,系统开发。在开发
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保持原貌,开发出来的产品要带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能盲目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
品的开发模式,坚决避免开发中的城市化倾向。
2.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有吸引力的农业观光旅
游项目。
目前,大中城市居民到农村去观光旅游大多集
中在节假日期间,出游目的是为了丰富假日生活内
容,出游时间一般为1—2天,出游地点主要在交通
较方便的城市周边农村。因此,在选址时,应选择具
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基础且交通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
近郊农村,待条件成熟以后再扩展到偏远的农村中
去。目前我省开展农业观光旅游较好的地方也主要
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等地区级城市周边农村。同时,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农业观光旅
游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29
r ~ 一的主题和重点,制定具体有序的开发措施,精心组
织、设计适合目标客源市场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农业
观光旅游项目。如岳阳推出“仲春君山采茶游”、“洞
庭渔汛摄影游”、“洞庭渔歌船膳游”就深受广大旅游
者的喜爱。
3.立足自身优势,深入挖掘特色,创出富有浓郁
湖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名牌。
湖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
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
分展现和突出湖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
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湖南的农业旅游
资源原汁原味,异彩纷呈,既有令人陶醉的农业自然
景观,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瓜果飘香的农
林基地,又有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既有充满情趣的民间文化艺术,又有极富特色的传统农事活动,等
等。这为湖南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十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湖南地方特
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4.不断创新,丰富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内容。
从目前我省已开发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来看,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
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二是以
收获农作物和采摘瓜果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三
是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活动为
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四是以垂钓、水上娱乐等为主
要内容的农家娱乐旅游。在上述四种形式中,又以
参与性较强的采摘旅游最受旅游者的欢迎。随着城
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农业观光旅游的内容
和形式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
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
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
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以唤起他们对过去
岁月的回想,等等。只有在产品开发上不断地推陈
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
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和竞争力。
5.搞好综合协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不仅是农业部门和旅游
部门的工作,而且还需要交通、电力、卫生、通讯等部
门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搞好
综合协调,以利于各项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其
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农业观光
旅游,主要目的是感受农村浓郁纯朴的乡土气息,亲
身体验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因此他们对餐饮、住
宿等服务接待设施的要求一般来说不太高,只要求
整洁、卫生、方便、舒适即可,对这一类设施主要由当
地农民家庭经过适当的改造后加以解决。重点应放
在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方面,尤其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以便于旅游者进出旅
游目的地。这样做一方面便利了旅游者,另一方面
第二篇:观光旅游农业
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也随之转变,城市居民萌生了对观光旅游的消费需求。同时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外成功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经验,为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础,使得国内旅游观光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兴建了许多以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基地。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北京锦秀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河北北戴河生态农业观光园,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四川成都郭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据1997年初步统计,我国以观光农业为主题的各类开发项目投资累计30亿元以上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 的主题,“住农家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宣传活动,推动了观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规范经营阶段, 2001年,国家旅游局就把发展观光农业工作列入当年工作要点之一,下发 《对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开发进行典型调研的通知》,并同山东省旅游局、青岛市旅游局共同组成调研小组,对青岛市进行了试点调研,形成《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稿)》,确定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单位,并制订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
2002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工作” 的要点。2003年推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孙爱丽,2003)0 2004年的会议则提出“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 作为当年工作重点之一,并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第二次评选,又新增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
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现状近十余年来,一些致力于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的国内学者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相应进展,如刘滨谊教授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赵涛初步设立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再例如九寨沟率先实行我国景区数字化建设。早在2001年,九寨沟就为游人中心配备了智能化监控系统。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数字九寨沟”项目,作为申请国家“十五”重
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示范项目,己经通过了科技部、建设部领导和专家的评审。“数字九寨沟”的建立实现了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
第三篇: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的研究
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的研究
——以一家农庄为例
农业观光旅游是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
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观光旅游的资源基础。农业观光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观光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
第四,农业观光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下面我们就以一家农庄为例,作出具体的研究、分析:
这家农庄策划理念上应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
“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从人类的本性来说,人类具有追求新奇和差异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审美而言,同样也具有求新、求奇和求意的特点。人们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庄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也促使有钱和有闲的人们选择旅游,人们希望暂时离开烦恼、紧张的长期居住环境,求的一段时间的轻松和愉快。为了逃避紧张,摆脱都市生活的单调、工作的快节奏、人际间的竞争、环境的恶化,人们往往选择旅游这一活动取得片刻的宁静和休闲,所以这一家农庄在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时,就应该以开发些宁静休闲的旅游方式。从旅游景观分类上,明确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艺术景观的分类方法,然后再具体的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审美特征的分析。把握不同审美类型的审美特征,为旅游创意策划提供基础,为农庄的经营提供依据最终通过对旅游景观特征深入研究,为旅游者的审美活动提供更加鲜明的、有特色的审美对象。
在开发农庄观光旅游之前,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了解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是进行一切旅游研究活动、旅游企业活动和旅游策划规划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掌握旅游者的心理要素,才可以了解在旅游活动中,怎样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是旅游者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们要研究旅游者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只了解单个的审美主体的心理构成要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简单的了解这些要素,就不能很好的把握旅游者的真正审美实践过程,更不能在系统上认识上了解各个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和地位。研究这些要素是,根据农庄的实际情况,把审美分成审美准备阶段、审美实践阶段、审美回味阶段,把这三个阶段与旅游者审美心理要素相结合,互相作用,使旅游者有更好的、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等掌握这一切之后,旅游从业人员就能够把握旅游者审美心理的变化,摈弃一切不利于开发农庄旅游的产品,创造出能够引起旅游者心理良性变化的产品。
当旅游者和景观情景交融时,旅游者心里就会得到愉悦,感到心旷神怡。对于这种审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开展农庄一系列的旅游景观服务和管理活动。根据旅游者的审美心理过程,农庄的设施设备构建要齐全、旅游景观的建设和展示要合理,由此引起的旅游者的关注必然也在客观上促进农庄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再者,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者的心目中,不知不觉也
会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都可以作为美学的表现特征呈现在旅游者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审美关系的研究和学习,揭示出旅游活动中个各种审美关系发生的发展规律,发挥出从业人员的主导作用,使农庄农业观光旅游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从另一角度来看,帮助旅游审美能力欠缺旅游者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农庄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教他们如何发现旅游美,欣赏旅游美,感受美的乐趣创造美的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帮助农庄农业观光旅游进行创意策划规划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策划出出色的旅游产品,就必须对旅游者的审美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要针对旅游市场的审美心理进行旅游资源的审美要素的发掘,然后在研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审美心理的关系,同时,还要研究旅游市场开发与审美心理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农庄策划规划出好的旅游产品,把握和获得旅游市场。
第四篇:乡镇农业观光旅游调研报告
打造**“农业观光游”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实施“旅游兴乡”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成功运作,我乡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旅游现状
2001年,我乡开始实施“旅游兴乡”战略,几年来,通过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浏河人家”,“浏阳河第一湾”,“湘东第一洞”等带有农业休闲气息的旅游品牌。目前,共有以“浏河人家”为品牌的农家休闲山庄56家,每日可接待游客4000多人,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元,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近400人,并有效地促进了种养业和招商引资地发展。
二、存在不足
**农家休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客源不稳定,外地游客少,经营方式单一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
2、服务质量不高。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来农家休闲的游客主要停留在吃一餐饭,打一阵牌。同时,大多服务人员受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
3、缺乏统一规划。大多农家休闲项目是当地群众利用自有的住屋,自发兴办的,都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加上政府投入小,部门介入少,调控乏力,对农家乐的数量控制、质量把关、地域分布、配套功能设施、层次类型、宣传筹划等没有一个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品牌,产生整体效应。
4、相关服务缺乏。一是缺乏交通工具,沿线没有公共汽车,附近也没有出租车,游客乘车不方便,游客有急事需到浏阳租车,耗时费力,极不方便。二是缺乏医疗条件,游客身体偶有不适,求医、购药困难,健康缺乏保障。三是居住条件不优。多数农家乐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居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距,三、发展优势
我乡位于风景秀丽的浏阳河中上游,面积256.8平方公里,人口3.5万,距离浏阳市区22公里,现有森林26万亩,其中国家生态效益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绿化率90%以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揭开她迷人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有湘东第一溶洞—古风洞、浏阳河第一湾漂流、浏阳湖等蓍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地下迷宫”空岗山,峭壁千仞的天岩寨等尚待开发的景点,今年年底,双江电站将建成蓄水,形成“浏阳河第一湖”的美景。不久,华南虎将放归**,将使**闻名海内外,极大的促进**发展,除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李志民、[此文若不是在大=秘=书=网站-www.xiexiebang.com出现,那均为抄袭。欢迎举报]张凯和叶子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也有江大仙人庙等道教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庙观。近年来,我乡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绿色水果、栀子花、黑山羊、科学试验田等产业已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观光带。游客来到**,浏阳河沿岸风光和风味独特的浏阳河农家休闲可以怡情,可以忘情,让人留连忘返。
四、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我乡农业旅游的投入,实现“旅游兴乡”。
(二)工作目标
1、我乡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的观赏性,合理规划,形成农业观光带,同时加大对农业观光带配套设施的投入,由政府对“浏河人家”农家休闲品牌统一规划设计,重新定位,实现农业观光游与农家休闲共同开发,让旅游与农业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2、招商引资4—5千万元,对我乡两个较大的旅游项目“古风山庄”,“天人绿谷”进行“二次开发”,将它们建成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服务项目。
3、双江电站建成后,招商引资2—4千万元,利用电站库区近郊,交通方便的优势,将双江电站库区建成我市最大的“水上乐园”,为都市休闲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将双江水上乐园与浏阳河第一漂联合,丰富浏阳河第一漂的内涵,对大溪河和小溪河沿线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
4、借助世界濒危种—华南虎即将落户我乡这一全世瞩目事件,以及长沙引水工程即将启动,进一步向外推介“绿色**、生态**、清新**”。以此为核心,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
第五篇:2014湖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014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湖南天平正大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禽畜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2014全省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91个项目,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3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358个(其中贴息项目22个)。共投入资金318334.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47788.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61044.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9091.17万元,项目单位自筹100411.27万元。
截止2014年12月31日省级财政资金拨付至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61044.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到位率100%。资金支出严格按照《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湘财农综〔2011〕15号)和《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操作规程》(湘财农综〔2007〕19号)文件要求规范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管理模式,统一项目报账流程,严格执行资金管理的各项控制制度,所有结算的工程资金全部实行转账支付,保障了资金安全、有效运用。省农开办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各级农开部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做到项目管理的制度办法、申报流程、评审结果、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等向社会全过程“五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2015年5月21日,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开展2014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湘财绩〔2015〕13号),成立由湖南省财政厅、省农开办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组成的绩效评价小组,明确各级财政和农开部门的职责分工,布置县级自查、市级自评、数据汇总等工作要求。
2015年6月,省财政厅组织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了现场评价,通过听取情况汇报、查阅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等相关文件资料,采取项目实地查看、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与绩效评价相关的数据材料,了解项目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现场评价地区为长沙、怀化、常德、郴州和衡阳市,现场评价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财政资金25,517.00万元,占省级财政投入总额比例为41.8%,现场评价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287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33.33%。
三、专项资金主要绩效
1、土地治理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立足高
元,比上年增幅达48%。省农开办针对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着重在“引导性、带动性”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力度,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重点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种植养殖基地、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建设。2014年全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共立项355个(其中省级立项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投入资金4498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1234万元),扶持17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8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项目承担单位自筹投资75357.65万元(含银行贷款投入)。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种养基地项目221个(其中种植基地151个,养殖基地70个)、农产品加工项目89个(其中新建加工项目28个,改扩建加工项目61个)、农产品储藏保鲜项目26个,有力助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3、开展高标准现代特色农业园试点建设,积极探索了我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省农开办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创新,探索促进我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开展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园”和“特色园”。一方面,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与全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五个三”)有机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园试点项目(湘潭县和宁乡县),另一方面,通过统筹省级投入,探索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省政府两个“百千万”工程,通过竞争立项,着手建设桃江、绥宁竹业、汝城蔬菜、创造。在工程验收结算上,实行联合验收与结算“三审制”,组织由农开办、监理公司、工程施工方、当地村组及有关单位对工程进行联合验收,评定工程质量,并将评比结果作为下招投标的评标指标之一,工程结算实行“三审制”,即项目建设单位初审、同级财政评审中心复审及审计部门终审,增加了项目结算的准确性,增强了透明度。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账制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管理模式,统一项目报账流程,严格执行资金管理的各项控制制度,所有结算的工程资金全部实行转账支付,保障了资金安全、有效运用,特别是对拨付的项目资金省、市农开部门不准提留项目管理经费,保证了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确保专款专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自筹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我省2014土地治理项目的农民自筹资金为财政资金的10%,按项目立项规划,农民自筹资金总额20,609.09万元。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依赖思想严重,筹资投劳意识不强,加上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民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实际落实到位困难。
2、产业化经营项目对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够
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直接补助和财政贴息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补助项目333个,补助财政资金43060万元(省级财政资
1、取消土地治理项目农民筹资投劳资金配套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1〕42号)精神“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无偿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谁建设、谁拿钱’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的规定。同时,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采取机械施工等情况,取消土地治理项目农民以筹资投劳配套投入的规定。
2、积极探索采取财政股权投资等投入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集中部分财政资金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转变,提升财政资金的运营效率和公平性。
3、及时下达项目资金
应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充分考虑土地治理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的实际特点,项目资金指标应于上半年全部下达,对于规划的土地治理同一项目资金,应保证资金一次下达,减少重复招投标、现场施工监管等工作,保证项目早施工、早受益,提高土地治理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