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

时间:2019-05-12 19: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

第一篇: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

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在特色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县农牧产品的销售和增值。根据地区政协工委《阿勒泰关于对全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某某县政协组织农业、畜牧、林业、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县政协委员代表,对本县农牧产品在加工、生产、销售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某某县按“农牧业产业富民”的原则,立足四大特色产业(春小麦、绒山羊、食用菌、沙棘)优势,科学规划,围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道路,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某某县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下面将某某县2011年特色农牧业发展做简述:

优质春小麦方面,小麦占总播面积的63%,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生产商品粮3万吨以上,实现了小麦粉的初加工。食用菌方面,制定出台了《食用菌种植优惠政策》,统筹规划园区、协调种植贷款、少数民族群众免费使用食用

菌大棚等办法,加快建设和壮大食用菌生产基地。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建成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园区、国家级阿魏菇标准化示范园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大棚达645座,其中2011年新建高标准温室大棚55座,维修大棚300座,建设园区道路1公里,维修5公里,绿化带建设2公里。年产食用菌1800吨,为打造新疆食用菌产业大县创造了条件;全县有砚山菌业有限公司、三利农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有50万菌袋生产能力种植大户4家,先后培育了双孢菇、金针菇等10余种珍稀食用菌类,形成了砚山菌业、三利农牧科技制作菌袋,协会组织菇农种植,砚山菌业、三利农牧科技加工生产销售的市场化发展格局;绒山羊方面,已建成新疆优质绒山羊繁育中心,饲养总量达22万只,年产山羊绒6万公斤。大果沙棘方面,种植沙棘12万亩,已挂果面积3万余亩,年产量达3000吨,并逐年递增1000吨,沙棘加工企业6家,恩利德生物科技、惠华果酒、隆濠、通德、棘鑫及银河食品厂六家企业,可年加工沙棘鲜果1万吨和600吨沙棘茶叶;产品开发种类达20余种,并实现了果、叶、籽的立体开发。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方面,建成日产2.5万株脱毒种苗生产实验室1座,原原种生产棚68座,自然恒温种薯贮藏窖1座。按照“先实验、脱毒扩繁、再推广”的办法,引进陇薯3号等14个优质种薯原原种,通过栽培实验,选育适宜栽培的菜用品种1个、淀粉用品种1个。大棚蔬菜种植方面,采取新建深冬日光型大棚财政每座补助3万元,配套完善附属设施等办法,加快建设蔬菜大棚,着力打造万元田。目前,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建成设施农业园区,深冬日光型蔬菜大棚达133座,年产各类蔬菜达400吨 ;蔬菜大棚种植优质葡萄、黄瓜、彩椒、西葫芦等多类季节蔬菜,形成了神农农业科技示范有限公司技术指导,农户承包种植,四季春蔬菜协会负责销售的运行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农牧业加工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产业链条不够长,小农意识仍然存在;

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还相对滞后;

三是特色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高质量的农牧产品和市场影响力大、广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作用发挥还不够,规模小,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五是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一些优惠政策还无法完全落到实处,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是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机构不健全,没有经费与人员保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三、建议意见

(一)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县要紧紧抓住中央和内地发达省份援助新疆的有利时机,争取项目和资金,积极推进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化进程。要按照我县主导产业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兴办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从城市走向农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招商部门积极招商引资,针对我县区域内种养殖的主要品种,把外地的资金和技术引到我县,创办高起点、高技术的龙头企业,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在用地、资金、用工方面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做到“招进来、扶上马、送一程”,使企业进来一个、扶持一个、成熟一个,带动全县农牧业的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前瞻性的做好种、养殖结构调整,加大农、牧、水产品的研究开发,培养和塑造农、牧、水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牧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特色农牧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客观需要,是增强农村经济活动力的重要手段。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培养在当地有影响、有实力、信誉好的农牧产品经纪人成为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充分利用他们信息灵、渠道广、业务熟、贴近农牧民等优势,围绕我县的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链条,保持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地发展,努力实现建立一个合作社,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批农牧民的目的。

(三)推动特色农牧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农牧产品的竞争力。特色农牧产品走品牌经营对于提高其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增效都有很大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县在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县惠农政策支持下,农牧产品品牌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市场知名度不高、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等状况依然存在。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在农牧民当中树立品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的理念。在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农牧产品品牌创新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农牧户联合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品牌提升带来的效益。在包装上力求精美和多样性,突出地域特色、环保特色和有机、绿色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篇: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

沁水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围绕“强畜牧扩蔬菜、抓林果兴蚕桑”的基本思路,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多乡一业”上作大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大力进行农牧业项目建设,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我县农牧业平稳发展。为实现我县农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本人调查了解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本县行政区划隶属晋城市,全县分设7个镇和7个乡,下辖251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阳翼高速、侯月铁路、S311省道东西贯穿。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环境宜人。

2.农牧业发展现状

我县耕地面积480611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约达到

405127.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3%,粮食年产量10000万公斤。

2010年,县畜牧局紧紧围绕“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畜牧强县”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发展规模健康养殖,强化养殖技能培训,开展技术服务“一帮一”活动,大力推进了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肉类总产量完成7070吨、蛋产量3510吨、奶产量410吨,较2009年分别增长8.3%、14.5%、30.2%。年末,生猪存栏47974头、出栏62047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2%、16.5%;牛存栏5035头、出栏2371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1.1%、4.7% ;羊存栏209337只、出栏128941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3.8%、3.2%;鸡存栏463768只、出栏239190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5%、5.9%;兔存栏25580只、出栏48748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149.8%、127.7%;蜂存栏17056箱,蜂蜜产量424吨,与2009年持平。

二、农牧业存在的问题 1.农业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和地方重视下,给予了农业充分的政策扶持和便利。退耕还林、移民并庄使得许多交通不便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农业设施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还是有几方面需要加强改进才能让土地充分的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首先,土地流转的问题。我县的土地情况还是家家有地种、户户有田耕。土地流转仅限于山庄卧铺,而且流转后的土地大多数用于退耕还林,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做了干果林。大面积的土地还在农民的手中,你一小条我一小块,农户个体手中的土地有限,所以在设施、机械上的投资就很有限;在生产作业中更是你种西瓜我种芝麻,一块土地上的农作物品种杂乱造成耕地、施肥、灌溉、收割等机械作业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耗时耗力成本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举例说明:一个村215户,775口人,350个劳动力,耕地1606亩,人均耕地2.07亩。目前的状况是平均两户一辆三轮车,五户一台手扶车,全村共有三轮车105辆,手扶车43台,大约需花费一百一十万。如果大面积的土地能流转到一两个个人或企业名下,就可以实行机械化作业,只需两台拖拉机再配套一些设备就能够胜任。如果能统一地耕作、施肥、灌溉、收割、产品储存、亩产量会进一步提升、投入降低、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比如蔬菜大棚、养殖业、加工业,农户的经济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农业技术普及困难。科技普及应用难度大,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人数众多,科技普及应用众口难调,加之每户名下的土地有限,农户在技术应用上积极性不高。所以机械化、自动化、生态化农业技术滞留在推广阶段,以点带面的想法只是停留在点上。

第三,粮食的保存、加工和销售问题。我县秋季收获后的粮食不能集中晒干或烘干保存,更没有进行深加工。约95%以上农户储粮设施简陋或没有专门的储粮设施。储粮场所没有固定地点,随意性较强。储粮装具种类繁多,一般采用塑料编织袋、麻(布)袋包装堆码储存,也有用瓦缸、山木条围囤、塑料或钢网围囤散装散存的,部分地方还有在室内散堆散存和室外搭简易棚存放的。这些装具储粮性能很差,鼠害、虫害、霉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平均达到5%以上。粮食的保存问题使得不少的农户在粮食还没晾干的时候就全部贱卖,造成二次损失。我县没有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粮食的大品牌,粮食的销售有数量但没质量。尽管有几家企业在做农产品开发,但大多数是把小杂粮做成精品、礼品从而追求更高的利润,对我县的粮食销售都是杯水车薪帮助甚少。

2.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我县的畜牧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散养的家禽(1000只以下)、家畜(50头以下)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规模养殖场,总体的畜禽存栏量仍然有增无减。我县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鸡、猪、羊,但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畜禽养殖结构及饲料的问题。我县羊存栏50只以上的965户,存栏鸡2000只以上的46户,年出栏猪100头以上的36户,年出栏牛50头以上的4户,奶牛规模场1户,从

以上的数据来看,我县除了规模养殖除了羊以外,其它种类的规模户很少。因为气候的问题每年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正是多雨的时候,农户又没有晾晒玉米的习惯,大量的玉米发霉变质,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养殖业的发展。

其次,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我县还没有专业处理畜禽粪便的企业,规模养殖场对粪便的处理能力有限,基本都是没有经过发酵就拉倒田间地头,对土地造成了污染;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拉走的时候会便会在户外空地上囤积,更有的养殖户会把一条小山沟积满,给动物疫病的流行、下游的水源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畜禽的粪便没有更好的利用,也是很大的一大经济损失。

第三,畜禽产品的销售问题。我县的规模养殖场数量不多而且地域比较分散,在集中销售上还存在问题。在我县没有畜禽、畜禽产品的交易市场,也没有畜禽产品的加工企业,鸡蛋基本自产自销,生猪基本都是外销,屠宰点都处于歇业状态,羊全靠外地的客商收购。除鸡蛋外其他畜禽产品的销售价格较周边地市偏低。

举例说明:规模鸡场的分布比较分散,一次淘汰鸡销售需要好几个乡镇的鸡场才能凑齐一辆车。2010年的一天,养鸡户淘汰鸡。从中村开始装车一路装到端氏装两天一夜才把拉鸡的车装满。

三、农牧业转型发展动态

今年以来,我县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

8月2日、12日,我县与山西大象集团就肉鸡产业化发展项目分别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合作协议书》,9月20日,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在郑村镇侯村举行了奠基仪式。

目前,大象农牧集团已组建工作组进驻我县,就肉鸡产业化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筹备。在加丰、郑村、胡底、固县四乡镇分别举办了沁水县肉鸡产业化项目推广培训班,300余农民通过培训对大象农牧集团在我县投资的肉鸡产业化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20名村干部、村官和部分农民前往大象集团总部参观学习。集团基地发展部已为郑村镇肖庄村史小党、下河村秦朝尼、半峪村段向军,嘉峰镇上坪村宋抗乱,胡底乡胡底村赵树强等农户,进行了规模肉鸡养殖场的场址选择、规划设计工作。

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是省政府和新希望集团签订的战略发展框架协议在山西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是我县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项目总投资4.05亿元人民币,由种鸡场、孵化场、标准化肉鸡生产示范场、饲料加工厂、肉鸡屠宰厂五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种鸡场每年可提供可孵种蛋4200万枚、孵化厂每年为

基地农户提供商品雏鸡4000万只、饲料加工厂年产配合饲料20万吨、肉鸡屠宰厂年屠宰肉鸡4000--6000万只,向社会提供白条鸡62626吨,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发展万只规模养殖场1000余个,带动1万余农民增收。该项目年可增加农业产值25亿元左右,促进农民增收3.44亿元。

四、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为我县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的饲料原料。

建议政府重点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把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起来,进行连片作业,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有利于粮食收获后的集中储存,避免粮食分散储存的损失从而保证商品粮食的质量;还能集中消化掉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再次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

2、扶持发展几个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为我县农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并为发展有机农业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把预防养殖业污染放到重要位置,引进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这样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增加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

3、重点扶持养殖园区,确保我县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散、乱、杂、小严重制约了我县养殖业健康发展,建议政府注重养殖业的规划,重点扶持养殖园区,将养殖户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这样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畜禽产品的售价也可以适当的提高,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为我县畜禽产品打响牌子、拓宽路子。

5、抓住重点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创建龙头企业,扶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扩大我县种养殖面积,在更大规模上使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畜产品增加值,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我县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农牧业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

第三篇:焉耆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焉耆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乡村,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县域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县建立了以26万亩工业番茄、色素辣椒、甜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基地、以10万亩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基地、以1.65万头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基地。先后培育发展了中粮屯河食品、中粮屯河番茄、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天湖鹅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亿元规模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区级4家;粮油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特色林果业加工企业1家,棉花加工企业1家,畜产品加工企业4家,流通企业1家。2011年实现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63.5 %;实现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40%。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025平方公里,入住各类企业57家,企业用工9600人;2009年沙河工业园荣获自治区乡镇企业 创业园区称号。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注册资金达1.62万元,合作社成员1746人,带动农户9800户。初步形成了“园区聚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焉耆县始终坚持把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障。立足县情,科学布局,积极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纳入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领导责任制,强化效能建设,严格考核制度,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利用好农业优势资源,既是农民富裕的希望,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焉耆县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缝合工农“两张皮”的链接点来抓,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加大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以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为平台,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现途径,整合土地等资源,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作物集中连片种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全县建立以6万亩工业番茄、5万亩辣椒、4万亩甜菜、3万亩小茴香、3万亩打瓜、2万亩白葵等为主的26万亩特色种植业基地。二是举全县之力发展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2008年以来,立足区位、气候、资源、政策和产业优势,焉耆县把葡萄产业作为强县突破口和自治县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举全县之力发展。制定了《焉耆县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先后成立了发展葡萄产业领导小组,组建东、西戈壁葡萄基地管理委员会(后设 为葡萄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自治县葡萄基地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自治县酿酒葡萄产业中、长期用工优惠办法》等优惠政策。投资542万元建成了集科技示范园区、苗圃区、品种区、种植示范区、生产区等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8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共引进21 个葡萄品种、35个品系进行品性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了赤霞珠、美乐等7个适宜优质品种。加强葡萄基地实地勘测、设计和“三通一平一完备”(通路、通电、通林带、平整土地、完备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共完成葡萄基地平整土地7.7万亩、建设防护林1万亩、新建道路170公里,打井70眼。目前,共引进酿酒葡萄种植企业(大户)29家,累计投入葡萄基地建设资金2.8亿元,建成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泰华葡萄庄园,取得有机食品种植基地认证,并成功承办了2011年全国葡萄酒(果酒)行业年会暨焉耆县首届葡萄酒节。三是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全面落实鲜奶收购价外补贴、学生饮用奶计划、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奶业机械补贴等扶持措施,2011年,共拨付鲜奶收购补助款435.6万元。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形成1.65万头奶牛养殖业基地,被确定为自治区两个之

一、自治州唯一的奶牛养殖基地县。大力发展家禽养殖。百万蛋鸡养殖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形成3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出台了《自治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在土地划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户口办理、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企业极大优惠。通过农博会、西洽会、乌洽会等平台,大力实施内引外联战略,积极引进和发展壮大了中粮屯河食品、中粮 屯河番茄、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等19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乡都酒业优化重组,提高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我县葡萄种植、榨汁、酿酒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加快形成葡萄产业发展的强势集群。乡都酒业形成了年加工1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规模,新疆海瑞盛生物公司葡萄酿酒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进展顺利,望中酒业2000吨葡萄酒堡开工建设。支持三宇乳业加快建设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以奶粉为主,脱脂奶粉、无水黄油、液态奶等系列奶制品为辅的乳品加工业,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支持红帆生物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加快番茄籽油、膳食纤维等番茄下游产品开发,逐步将红帆生物培育成国内保健品知名品牌,最大限度延伸番茄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小特优农副产品加工业,继续做好中粮糖业、晨曦椒业、君美辣椒、丁丁食品等企业服务协调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企业做好基地建设和原料订单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原料需求。2011年,主要农副产品订单面积达到26.44万亩,占全县总播面积的63%。积极做好企业项目对接和融资工作,2011年获得扶持资金702万元。

(四)大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焉耆县立足县情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于2002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360亩,集粮油、农资、果蔬、牲畜、屠宰、建材、运力于一体的光明路七大区域性专业市场,现已成为巴州乃至全疆最大的农贸专业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4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定点市场。目前,市场进驻经营业主5000多人,其中固定业主800余人。2011年实现交易额6.2亿元。其中,光明路农 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年上市交易量31.6万吨,交易额8442余万元,品种达到50多种。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中介组织,全县现有农产品专业流通中介组织25个,从事农副产品贩运的大户及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化组织每年可带动1万余户农户参与市场流通。建立了及时、准确、系统的农业信息体系。依托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充分发挥“农信通”作用,积极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努力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近年来,焉耆县不断强化品牌意识,通过采取政府“搭台”,企业、经销组织“唱戏”的有效形式,积极参与展示会、经销会等活动,不断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区内外市场。1999年焉耆红辣椒在昆明农博会上获得银奖;2001年焉耆县开都牌小茴香、开运牌红辣椒、开强牌大白菜、开成牌白瓜籽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取得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焉耆红辣椒、焉耆小茴香、焉耆白瓜籽被评为新疆农业品牌产品;焉耆县还被国家农业部特色经济委员会评为“中国甘草之乡”、“中国工业番茄之乡”和“中国小茴香之乡”。目前,“乡都”、“红帆”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乡都”、“红帆”、“三宇”获得新疆著名商标和新疆名牌产品;7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5家企业获得ISO9001认证,2家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这些品牌的树立,为焉耆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巴州,走出新疆,走向国内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业园区和基本建设项目情况

我们按照 “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和“一区多园”的方针,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用地、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建设、路网布局、“三废”治理等因素,编制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原规划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分沙河工业园、乡都工业园和紫泥泉工业园三园。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园区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科学分析,目前正在对园区规划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不断丰富园区建设内涵,抓紧建设酿酒葡萄产业园、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新型能源产业园、石材加工产业园“一区四园”的特色工业强县支柱产业体系。2012年,我们将按照“做大一个园区,做强两大支柱,加速三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区。一是全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加快乡都酒业三期扩建和上市步伐,力促望中酒业、海瑞盛公司建成达产,年内引进1-2家规模化的大企业及2-3家小型酒庄、酒堡入驻园区,力争全县葡萄酒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建设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基地、合作组织、营销网络和驰名品牌为重点,扎实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进和服务工作,拓宽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红帆生物新建一条10吨/年96%叶黄素萃取生产线、光明保鲜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保鲜冷库、晨曦椒业年产40吨番茄红素生产线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工达产。启动实施晨曦椒业年产2万吨辣椒颗粒技改项目和红帆生物亚临界萃取叶黄素新建项目。年内引进4-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三是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型绿色能源产业。力促河北新奥集团新能源公司、中节能公司、特变电工新能源公司、湖南长沙新日能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和河北新天能源公司、UPC亚洲风力公司风力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产业。依托霍拉山脉优质花岗岩资源,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和详勘工作,加快以花岗岩为主的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确保年内引进3-5家企业入驻石材园区并力争试生产。五是认真做好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申报工作,确保将酿酒葡萄产业园(原乡都工业园)、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原沙河工业园)申报成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以上涉及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建设项目有5个,所需资金32701万元,均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解决。

四、企业文化和民生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工共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和提高。县委于2010年8月组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履行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领导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单独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14个,联合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4个,行业统建4个,挂靠组建的企业109个,共有党员79人。在我县4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即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中,健立党组织的有3个,建立工会组织的有4个,建立共青团组织的有3个,建立妇女组织的有3个。各企业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密切联系职工的作用,全面参与企业管理和品牌塑造,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乡都酒业提出了“乡都,努力”的企业文化理念,红帆科技提出了“为人类更健康、更健美”的企业文化和“激活潜能、忠诚拚搏、创新高效、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晨曦椒业提出了“人与企业共发展”这一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大力加强企业民生建设,各龙头企业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工资福 利、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失业、养老、医疗参保率达100%,企业带动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效果明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民稳步增收。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模式较为粗放,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多数以农产品粗加工出售,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二是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未真正形成。订单不规范、合同不履行、结款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企农双方信用建设力度均需进一步加大。

三是金融部门对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支持乏力。银行贷款门槛太高,限制太多,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就贷不上款,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缺乏贷款支持。

四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常出现价格低迷,市场疲软,效益低下等现象,致使产业发展受阻。但在市场效益较好的情况下,群众积极性又普遍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果造成集中上市、销售难的问题,农民种植信心受挫,致使下年群众不愿扩大种植面积。

六、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坚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农牧业产业化是农 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根本途径。全县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有机产业开发为主线条,科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现代企业集团,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植协会的作用,规范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一村一品”和土地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实现“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的转变,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植协会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在发挥作用、示范带动、促进增收上下功夫,既可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又可代表农牧民对企业在原料收购、履行合同、兑现料款等方面实施监督,不断规范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农牧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需与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议区级主管部门应从资金、技术、项 目等方面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范围应扩大到州级龙头企业、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园区(如焉耆县酿酒葡萄产业园)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县农技部门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全面推广应用关键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基地,突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特色产品,全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力。工商、税务、电力、土管、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自治区关于农牧业产业化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在税费减免和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条款。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积极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提供贷款支持。

(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价格。有机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有机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一要以菜、果、畜、禽、粮等骨干产业为突破口,扩张规模,建立稳定的有机产业基地。二要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认证工作。三要建立有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积极组建有机产业科技研发中心,聘请专家教授,组建专家组,加强培训,建成以农业技术干部为主的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四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并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有机品牌宣传,建立完善外销平台,积极推介品牌产品,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第四篇:开展农牧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巴里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开展农牧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一、巴里坤县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县有乡镇企业2296个,其中(按行业分):农业企业2个、工业企业103个、建筑业11个、交通运输仓储业1572个、批发零售382个、住宿及餐饮业93个、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和娱乐95个、其他38个。

从业人员数7168人,实现增加值20123万元,实现总产值56018万元,完成营业收入54845万元,实现利润5057万元,上缴税金6072万元,劳动者报酬8155万元。

农产品加工业3个,主要是粮油及特色农业加工业。从业人员53人,实现增加值199万元,实现总产值1022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044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劳动者报酬38万元。

二、调研情况:

巴里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局按照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开展产业化大调研的要求,从3月7-8日对县域有关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进行调研,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建设项目:2012年巴里坤县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建项目有5项(老油坊粮油商业有限公司2500吨“雪莲山老油坊”有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丰收面粉厂“丰收”牌7200吨/年面粉加工改扩建项目、绿盛源休闲山庄休闲旅游建设项目、康士

野菜有限公司年产100吨脱水野蘑菇扩建加工项目、巴里坤县安达育肥养殖专业合作社2600只牛羊育肥养殖场改扩建项目)。随着巴里坤马铃薯在北疆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攀升(目前已占北疆市场50%以上),极大促进农户种植和储存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新、改、扩建仓储库40余座。牛羊养殖合作社及肉食加工业在牛羊肉市场价格一路看好的情况下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2011年成立各类合作社29家。带动农户近5000余户。

老油坊粮油商业有限公司2500吨“雪莲山老油坊”有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总投资85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367万元、银行贷款483万元。丰收面粉厂“丰收”牌7200吨/年面粉加工改扩建项目总投资410万元,自筹资金250万元、申请贷款160万元。绿盛源休闲山庄休闲旅游建设项目、康士野菜有限公司年产100吨脱水野蘑菇扩建加工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自筹资金640万元、申请贷款440万元。其他项目资金60-80%自筹、40-20%银行贷款或私人借贷。历年申请的项目配套资金100%落实到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2年初我县上报项目库项目共五项,由于合作社没有响应工作人员,各项资料短期内无法提供,导致相当一部分项目暂时无法入库。帮助各企业及合作社完善项目有关资料将是我们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经调研发现项目建设中项目建设还不够规范。资金筹措非常困难,银行信誉好的还能贷点,像刚成立的几乎全靠亲戚朋友借

贷才能艰难困苦的启动,还有一部分由于资金链断失就夭折了,很可惜。

建议

1、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配套资金多以补助、专项资金形式下拨,在企业支持上要有持续性,一个企业支持最多不超3年。

2、各类合作社由于成员较多,带动农户数量大,惠农富农最直接,对新农村建设贡献突出,应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推动合作社专业化、规模化。推动合作社的科技进步,促进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县战略。

(二)、企业民生建设:目前企农利益联结规模正在稳步推进。2011年泽西食品有限公司和康士野菜有限公司完成订单收购8万平米的蘑菇种植,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2012年还将进一步扩大收购规模。老油坊粮油商业有限公司与20余农户签订合同,完成订单农业7700亩油菜籽收购,户均增收2800元。2012年计划扩大订单3000亩,是油菜籽种植达到万亩。我县龙头企业俊业制麦有限责任公司、哈密兴隆淀粉有限公司因市场持续低迷,2011年都未能生产。

建议: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技、农业等涉农部门的各项政策,以村、组为试点,通过合理手段整合土地资源,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种植组织,(如小麦种植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等)通过科技投入,逐步向农业生产现代化、专业化迈进。成熟后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产业化发展。

(三)、现代文化建设:

1、目前各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建立。企业宗旨:为社会创造价值 让员工实现梦想

企业精神:创新 务实 拼搏 奉献

企业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 实现企业与员工价值最大化

企业愿景:建设效益领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企农和谐健康发展

企业道德:诚信为本 责任为先

企业作风:讲原则 讲奉献 讲效率

安全理念:预防为主 珍爱生命

发展理念:相关多元 创新发展

经营理念:诚信 合作 双赢

管理理念:团队精神 和谐发展

人才理念:每个人都有才能 每个人都有机会

产品宣传:绿色、无污染、纯天然、有机食品、放心产品。

2、企业党建: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党员数量较少,党员的组织关系大部分在当地村委会。目前康士野菜有限公司正在筹备成立工会组织。

3、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各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是口述基本操作要求,然后由老工人带领投入工作,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在2006年前后培训鉴

定过一批,在180人左右,以后就没有常规进行。随着人员流动,持证上岗的比率持续下降。

建议:在2006年前后乡镇企业局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联合搞过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我县参加培训的农牧民有180人,是免费培训的,跟踪调查后发现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工作熟练程度、企业认可率较高、就业率达96%。效果很好,参加培训的农牧民非常欢迎。希望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常态化(免费的农民更欢迎),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有输血到自我造血,最终实现富农目标。

巴里坤县乡镇企业局

巴里坤县农产品加工局

巴里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局

二0一二年三月九日。

第五篇: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定稿)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07-20点击数:28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组织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把甘肃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已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4个1000万亩工程”,并相继出台了若干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项扶持办法和发展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近些年来,甘肃因地制宜,从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入手,加快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制种、酿酒原料、果品、草食畜、蔬菜、花卉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重点扶持的18个肉牛大县养牛259万头,占全省的52%;31个肉羊大县养羊1432万只,占全省的75%;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4880个。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增至1806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253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5.15亿元,销售收入340.5亿元,净利润27.8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6个,出口创汇2.01亿美元。二是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51个,质检机构通过质量认证的240个,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379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185个,获得“三品”(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228个、产品546种。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800个,比2009年翻了一番,带动农民会员和非成员农户140万户,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达到83亿元,专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62亿元。

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一是“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发展较快。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享誉省内外。形成了武威的人参果、武山县的“盘龙”韭菜、永靖县的“刘家峡”西红柿等一批地方品牌。二是标准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达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总产值71.54亿元。创建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向规模化经营转变。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2010年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99.8万亩,较2009年增长5.4%。目前,蔬菜面积达593万亩,年总产量1236万吨,产值190多亿元。

5.省内外的工商资本进入了农业产业化领域。近些年来,甘肃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一些省内原来从事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的企业和省外知名企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6.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省政府从2001年起,已经连续10年筹措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最近,省上又出台了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将达到22.22亿元,进一步加大了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影响甘肃省特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些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1.龙头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时,多数企业难以应对。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也包括企业家对风险的认识、市场策略、管理水平适应不了形势变化,影响了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的发挥。

2.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受金融体制和融资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93%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主要靠农发行、农信社的贷款,其他银行的涉农类贷款规模小,融资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3.一些农产品基地建设滞后。甘肃马铃薯产量虽已达1100万吨,由于专用型品种缺乏,效益高的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原料不足。十几条肉牛肉羊屠宰生产线,由于牛源羊源不足,开工率只有20%左右,企业效益难以实现。

4.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还不健全。甘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属于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服务型团体,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

5.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甘肃省每年约有1000多万吨鲜活农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外。如何有效促进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流通销售,防范市场风险,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

6.科技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是为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服务起点低,覆盖面不广,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二是特色

农业的专业科研团队和研发中心还未完全形成,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在龙头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也很少,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我们认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在八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实践证明,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速度和步伐。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转包、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进行确权后,让农民直接拿土地、宅基地、荒山林地参与流转经营,政府进行指导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办法,确保双方利益。建议省上深入研究不同档次、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土地流转政策机制,适时出台促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生产的具体政策。二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数量,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参与产加销各个环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省上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研究解决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自强自律,发挥其创新体制机制、化解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研究拓展市场、带动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协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兴办加工物流业、展示展销、“农超对接”等工作。三是建立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制度。每隔两年,由省政府对带动辐射能力强、社会贡献大、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奖,以促进甘肃各类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在基地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基地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所在。一是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规划。以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布局的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认真实施“4个1000万亩”工程及省政府出台的12个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办法,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保障措施和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按计划和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加快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区内道路、供水、供电、温棚、圈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整区域配套开发。在土地供应上,鼓励集中连片和整流域开发,提升规模化水平。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与农业货款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在养殖业上,特别要加大对基础母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农户或大户每年每头补助1000元,由省市协调解决,以保护扩大肉牛种群,增加养殖存栏量。三要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总结编制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逐步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局部控制向全程控制延伸,确保质量安全。四是要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增加附加值。及时注册登记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维护品牌的严肃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3.在拓宽投融资渠道上要有新突破。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前不久批转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二是广泛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参照省上已成立的能源、交通投资公司的做法,省上也应统一或按不同产业分别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市县尽快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从省级层面破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保险门槛,扩大涉农保险范围。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费补贴的标准。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商资本等投资开发农业,全方位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五是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围绕重点产业,选择重点龙头企业,整合相关资源,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在更宽领域上进行融资。

4.在科技支撑上要有新突破。科技支撑是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建设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省农牧厅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此项工作为平台,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明确首席专家,确定研发资金,积极引导、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建议省上将武威黄羊镇打造成我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及土地资源,加强校企、地企合作,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进行示范引领,提供科技支撑。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培训,大力推广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各类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5.在精深加工上要有新突破。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陇西“中国药都”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建议省上以陇西中药材市场为龙头,集中省、市、县三级中药材发展方面的全部财力,切实打造具备中药材出口贸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会展中心、贮藏中心、精深加工中心、包装中心、检疫中心、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综合性、国际化、高标准的中药材

物流园区,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二是下决心整合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采取企业兼并,政府控股,或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发展联盟的方式,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以定西市为重点,打造甘肃的航母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三是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在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制种、果品、蔬菜、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中,论证筛选具有一定基础的重点企业进行扶持。省委农办今年已牵头对21户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应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6.在物流体系建设上要有新突破。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是影响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现在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在省内建设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型物流园区。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功能区的划分,集中力量扶持建设3—5个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各具特色的大型专业物流配送园,使其成为我省优势农产品的大型物流平台,以实现与国内外营销网络的有效对接。二是努力开拓终端市场。创新营销理念,鼓励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的政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瞄准终端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壮大我省农业龙头企业的营销实力,主动引进面向终端市场的知名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营销渠道为甘肃省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扩大甘肃农产品外销份额和市场覆盖。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借鉴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的经验,提供适当政府扶助资金,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大对肉类、马铃薯、果品、蔬菜等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冷链系统建设的扶持力度。四是拓展城市蔬菜配送业务。在甘肃一些中型城市,扶持建立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在原有的集散、交易、中转等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净菜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形成集基地生产、市场交易、批发中转、净菜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服务一体的经营网络,降低流通成本,让菜农和市民两头受益。

7.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人才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第一资源。一是依靠政策和待遇使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省政府已确定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农业专家学者的作用,对已退休的高级人才,通过反聘的办法,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同时,提高现有高级人才的福利待遇,留住人才。二是实施倾斜政策引进人才。设立“人才发展和创业基金”,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吸引其他地区优秀人才到我省施展才华,促使不同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鼓励持有专利技术或具有专业特长的高层次人才到我省创业,加大地区间人才培养对口协作力度,并规划培养长线人才,采用“借鸡孵蛋”的方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在全国知名院校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为我省培养特色农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强化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提高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结合我省特色

优势农业产业市场发展的实际,培养一大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能走出去的复合型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四是加大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扶持的力度。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补贴“三金”,企业发放工资的办法,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

8.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要有新突破。工业反哺农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一是切实落实“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优势农业产业开发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放大财政资金的效益。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开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开发,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的后劲。三是不断总结完善各地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树立典型,完善机制。

下载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某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三粉”立村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村位于**县**镇西部、**(颍)河畔,西与**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

    关于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关于发展特色文化的调研报告大全

    一、前言(这篇调研报告原是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科观活动中的一个专项调研报告,由于自认为是一篇相对来说还算下了一番功夫,没有过多八股文成份的东西,所以感觉尚有一定的收藏......

    小学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平遥县襄垣乡郝温村小学校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平遥县郝温村小学校是一所单轨制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距县城20公里。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

    市农牧业局分站调研报告

    通辽市奈曼旗农机监理分站 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通辽市农牧业局近年来,随着机具购臵补贴力度的增加,农牧民购买农机具热情高涨,全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新增或更新速度平均在每年......

    农牧业产业化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农牧业产业化存在问题调研报告近年来,**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市农牧业重点工作,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畜产品竞争力增强......

    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综述

    特色工业培育发展情况调研素材 一、麦积区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优势产业实力显著 “十五”以来,麦积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

    关于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的重点工作。4月中下旬,市发改委调研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