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9:0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

第一篇: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

从全民抗旱看农业发展出路

近期来,持续的高温不仅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挑战与困难,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致命伤害,造成减产减收,会对社会经济稳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各行各业得以高速发展,但农业却是一直是受冷落的“短板”,农业基础设施还是很薄弱,受天气“关照”因素较大,农业减产减收不确定因素较多,短期突击抗旱抗洪事件较多,但都没难从根本上推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新农业发展没有太大促进作用。

从当前产业结构特点来看,发展壮大农业基础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一方面是要依托信息与科技手段,加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夯实基础水利设施,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更可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拓。另一方面要进行农业产业模式变革,推广农业合作社或农庄形式发展新农业,促进土地向能人集中,向大户集中,促进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以产生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真正让农民提高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最后是要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劲助力,促进新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伍新忠)

第二篇: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摘要] 中国电影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规模的电影节的举办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电影 电影节 全球化 民族特色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中国 电影不仅要在立足本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多样化的艺术,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勇敢的面对全球化浪潮,努力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因此在电影艺术不断走 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与不断升温的观影热情和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相匹配。通过电影节这个媒介,为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作品提供展 示的平台,为致力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团队提供洽谈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沟通,振兴国产电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电影的确是人们,特别是一代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伴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响着社会,甚至影响着历 史。”①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负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识形态。而电影节作为对一个时期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的意义应该是如何将电 影更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娱乐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激活国民的现实生活热 情,塑造出民众理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电影节,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外电影的积极合作。

到目前 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 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奖台湾金马奖;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代表观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的金鸡百花奖;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 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以及在2010年诞生的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金马奖和金像奖作为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 一项竞赛奖励,对华人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鸡百花奖既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历经13届发展 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机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国际电影节则更具成熟性、创新性和开 放性。

电影节,齐聚电影人和影迷来共享全球电影盛宴。对于电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群雄激辩,无不展示着电影人的 努力与成绩;而对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电影节中,作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表现出对电影的尊重与狂热。有数据统计显 示,在中国1979年的电影观众曾达到279亿,每天74万人次。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电影市场。在北京、上海这 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行如此盛大的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为本土电影走向全球化打下夯实的基础。而且像北京、上海这样兼容并 蓄的大都市,它们既是引进大片的最好平台,也是优质国产影片的最佳输出口。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掌握更为先进的3D技术,而且还拥有更为广泛的观影人群。因此,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作为集中全国大部分电影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经济、文化中心,理当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当扮演 一个汇聚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而电影节的举办则有效地融汇了国内、国际电影资源,为电影产业的交流交易搭建了广阔平台。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电影越来越 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最具影响力的奥斯卡国际电影节、嘎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也都设立了“展映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之夜”等单元,这些无一例外地 成为电影节最受关注的活动,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电影和文化的窗口,也成为华语影片进行海外推广的最佳平台。

然而,中国电影在走过百年辉煌 后,不得不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即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的好莱坞电影在所谓全球化旗帜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因此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仅凭单一的张艺谋、冯小刚亦或是李安、伍 仕贤都无法完成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电影的期许,更遑论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在举步艰难的境遇下中国电影就更需要国际化的环境,才能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 衡的能力,才能始终与世界电影保持互动关系,从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电影面对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其次才是由经济上占主导地 位而衍生出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需要世界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大国产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产电影的再生产。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正通过合拍片以及跨国资本运作等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电影产业合作中来。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已然 成为制片方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最有效法宝。邀请国际著名导演、演员、技术人员加入中国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国际合作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运作方式。在第 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导演卡梅隆就曾盛赞中国电影之路发展迅猛,“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在制作、导演、演技、美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尖端 科技上研究的比较少。”希望与中国电影人合作。因此,要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电影节,采用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可谓是一条捷径。目前,中国电影的国际 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英雄》、《功夫梦》、《玉战士》、《面纱》、《金陵十三钗》、《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等。其中《英雄》吸纳了北美、亚洲等地 区国家的合作,它为商业片的投资合作拓展了模式;而像《面纱》这样的文艺片,其海外票房也高达1.8亿元人民币,在北美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票房收入和制作 成本的高低只在其次,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的国际合作中,我们无论是在技术要求、经济成本或是制作宣传上能够与全球电影机制相互补 充、相互影响,真正能够为国产电影所用。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在为合拍片取得的高额票房收入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当努力地借鉴和吸收国际电影人为我 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融资方式以及营销理念,并努力将之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所需。我们还需强调的是,无论何时,国产电影都不能为了屈就和迎合电影的全球化语境而丧失自己的的民族特色,中国电影只有真实的展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才不 会拾人牙慧般驱赶浪潮而丢失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近年来一些具有亚洲特色的电影像质朴却生动的泰国电影、伊朗电影以及繁复却成熟的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频频出 现在世界电影节的颁奖礼上被世界所瞩目,究其根源也是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中国电影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施展民族艺术的长处和特色,从而创造出情感世界更真挚、人性挖掘更透彻、艺术呈现更丰富的电影文化,完成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建构,成为世界多元电影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中国电影 的民族特色也曾经在电影发展的不同时期颇为光彩照人,像三、四十年代真实感人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 流》、《小城之春》等;新时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佳片也曾赢得世界电影市场的青睐,像《横空出世》、《台湾往事》、《红高粱》、《那人 那山 那狗》等;新生代导演也不乏特色之作,像《寻枪》、《三峡好人》、《回家过年》、《洗澡》等,这些影片都曾为中国电影民族特色的发扬光大做出过贡献。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在为国产电影能走出国门而做出种种尝试,除了寻求国际合作拍摄以外,风靡全球的数字技术也在不少影片中开始运用。像去年票房成绩 不俗的《龙门飞甲》,传奇导演徐克就首次将3D技术运用到了武侠片中,如何使华丽的3D特效与传统的武侠概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观念 上,对于导演、音乐和美术制作团队来说都可谓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大多数看过《龙门飞甲》的影迷们都赞誉电影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特效,无疑是对这项技 术革新的肯定。的确,在《阿凡达》掀起3D电影革命近两年后,中国电影人也终于拍出了一部3D效果丝毫不逊于欧美3D大片的作品,这一壮举无疑让华语电影 人扬眉吐气了一次,也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其实,3D出现后,其技术也会不断革新、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使这项技术更趋成熟,让电影更接近现实。

另外,国产影片在拍摄、宣传发行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渠道的投资。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地产、报业集团、地方电视台以及媒体公司等电影投资机构以各种形式积极投入中国电影市场,有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的电影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它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与可能,我们理应把握机会,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使中国电影在冲突与和谐中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第三篇:从昆剧发展看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从昆剧发展看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1 年,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 年白先勇着手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风靡大江南北。丝竹轻响,檀板微启,昆剧从沉睡的梦中醒来,妖娆恣肆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时间,看昆剧,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从沉寂到复苏到成为非物质遗产再到成为时尚,这是多么神奇的过程。面对当下风靡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回头看看昆剧走过的600年历程,我们在感叹之余,更应该思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世纪中叶,元末明初之际,南戏流传促进昆山腔产生,为昆剧形成打下基础。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形成了清丽婉转、精致纤巧的“水磨调”。其后,梁辰渔又根据改良后的“水磨调”创作《浣纱记》并演出,成功地将单纯的唱曲演变成具有剧情的戏曲声腔。万历年间汤显祖的创作以及沈璟的格律理论,让昆剧创作蔚然成风。康熙年间洪昇、孔尚任振衰起敝,分别创作了《长生殿》和《桃花扇》,使昆剧呈现中兴气象。康熙之后,昆剧渐渐衰落,尤其经过花雅之争,昆剧失去了其霸主地位。从上个世纪20 年代至解放初期,昆剧一直处于艰苦困顿之中,幸有传字辈艺人的苦苦支撑才薪火未泯。1956 年浙江昆苏剧团的“传字辈” 改编排演《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剧奇迹般地绽放新芽、崭露生机。21 世纪,昆剧成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再展风华。昆剧走到现在,历经了嬗变、繁华、挫折、重生。

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乐队伴奏以及编制等等,都伴随着昆剧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可以说一部昆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细品这几百年,我们不难发现,昆剧经历了不断的继承———革新———再继承———再革新的过程。当然,我们也发现,无论昆剧在这近六百年中如何革新,都未曾背离继承两字。正因为有了继承,昆剧才在无数次的革新中依然保持着其本体特征和文化特性。让昆剧焕发生机的《十五贯》在契合当时政治要求、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前提下,也只是在情节的精练、主题的提炼、境界的升华上下了功夫,并没有改变《十五贯》作为昆剧的本体特性。也正是这种文化特性的保持,才使昆剧成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使昆剧艺术在人类文化中获得其无法替代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争论,两种思路不停地碰撞:一是革新,一是继承。当然也有第三种思路:先继承再革新。不过这第三种意见所说的“继承”,其目的最终仍落在革新上。(早)在中国社会历经急剧转型的年代,当各种西方文化现象相继涌入(破门而入的时期),继承和革新的矛盾就不断地被放大以致引起尖锐冲突、引起一轮轮的社会大讨论和大碰撞,历史也因此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变革中发展前进。而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如何找寻处理革新和继承矛盾的契合方式,又一次摆在了文化艺术工作者们的面前。有关资料曾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国际的公论,被视为肯定文化特性、促进创造性和保护文化多就对于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样板戏”与“文革”政治的联系,致使很多人至今对“样板戏”的艺术问题讳莫如深。沈利群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大家,“样板戏”是众多音乐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对此汪人元也指出,不要回避对“样板戏”的研究,以往的创作经验、教训,应成为今天创作的重要基石。

第四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农业发展持续加强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农业发展依旧呈强劲态势

农业局 王曰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名普通的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笔者也在一直非常关注这次会议的定调,尤其在“三农”方面是否有新的举措等。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等六项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果不其然,农业再次成为了明年工作的一大重心,中央提出了“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题,并强调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看了后确实非常振奋人心,更为高兴的应该是深处基层的广大农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将会进一步提高。接下来,笔者就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农业的发展方面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 补贴

会议指出 “要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笔者认为这将会意味着农民的种粮等各项补贴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笔者在平时下乡的过程也了解到我市农民的一些现状,现今农民种“懒田”的现象很常见,不再像以前一样精耕细作,在他们看来,种田的收益非常小,不如到外地打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市的粮食总产量有影响,因为经过精耕细作的地块粮食产量肯定会比“懒田”的产量高。这一举措的实施,相信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关键词 投入

会议指出“要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产量大省之一,粮食产量达千亿斤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可见河南省在我国的粮食生产方面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得有丝毫疏忽。这也将预示着国家向粮食主产区加大资金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同样,永城,作为河南省的产粮大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产量大县,同样在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提高

会议提出“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收购价格历史性的突破了1元/斤大关,尤其是以郑麦366为主导品种的我省优质强筋小麦价格快速上 1

扬,均价已达1.15元/斤,个别地方涨到了1.17元/斤的历史新高。据了解,今年我市一村委会副主任张主任介绍:“我家5口人,10亩地,6月刚交售了10980斤小麦。2005年起,村里开始跟麦业公司签订单种郑麦366,每亩净收入一般在800元左右,抵得上种两亩普通麦,还不愁销路”。国家对于普通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并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将大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关键词 建设

会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沼气建设以及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如今,虽然我国的农村面貌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的居住环境同城镇及小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比如在我市有文化大院的农村不多,具有文化娱乐设施的更少。另外,还有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沼气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今年天气比较干旱,更多的是需要人工灌溉,这就要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今年会议上尤其提出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抓。

关键词 供给

会议指出“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近几年物价上涨很快,尤其是今年,各种物价都在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压力。控制农产品上涨根本的措施是保障农产品的供应,这次会议提出的“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这一措施正好起到了对症下药的作用。

纵观中央工作会议的六项任务中,除第二项直接关系“三农”外,其它三项都与“三农“有着间接的关系。在会议第一项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中,明确提到“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这将意味着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涉农行业,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的力度。会议第二项任务便是“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专门针对农业来设计的任务,重点提到要“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会议第三项任务“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

协调性和竞争力”中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笔者认为其深刻的含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还是跟“三农”有密切联系的。在第四项任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中提到“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 重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都离不开“三农”的范围。可见,“三农”就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整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三农”工作是中央工作中的重点工作,这也显示了中央“富国先富民”的理念,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只有中国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整个中国才能强大起来。

此外,这次会议也对过去的“十一五”做了总结,总结有关农业方面提到“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并且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任务。还指明了现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等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

第五篇:从农业产业化看新农村建设

从农业产业化看新农村建设

建国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中国向苏联学习走上了一条剥削农业、补贴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当时而言是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农业补贴工业带来的后果就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外流。农村耕地大量被占用,资金大量被抽取,人才大量被吸走。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7年的3.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相差10年左右。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可以说,这是继5年前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后,首次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总动员。

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成为我们党的工作重点。要实现农业增产就离不开农业产业化,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支柱产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优促势,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成结构完整、运转灵活的种

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系统,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加速实现农业现代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问题。

第一,农业合作组织没有合法的地位。这些组织没有注册,一旦注册成公司就要交税。很多农业合作组织就是农民一商议就行动了。但是,没有“番号名分”的农民合作组织就不能贷款;第二,农业合作组织的风险很大。假如一万家农民合起来种白菜,就等于将一万家农民绑在了一根绳上。万一市场不好,万一天灾人祸,损失就会是一万家农民。这就涉及到农业保险问题。但由于农业组织无名无分,造成了保险公司不做农业保险。可以说,农业合作组织的优点是规模化的经营,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风险很大;第三,深层次的问题是,剩余的劳动力如何解决?由于规模化经营,就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形成集优化农业,就会剩余大量的劳动力。庞大的剩余农民劳动力是现有的大中城市所不能承受的。这是很可怕的。农民收入低有活干可以过,但是长期无工作就会产生社会问题。比如,我任职的村就已经存在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问题,部分农民隐性失业(部分群众全年在家务农,每年大约出五十工,剩余的时间基本属于体息状态)。目前,日新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9亩,如果实现农业产业化,那么将会很大部分的农民无田可种,这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如何安置这部分劳动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农业产业化中的科技推广问题

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化。没有科技创新,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更谈不上农业现代化。但是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5%,从整体上说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

(三)农民对加快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的步伐缺乏认识

目前,仙女管区的村大多以农为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以保本经营为主,仍习惯于在自家责任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没有尝到产业化经营带来的甜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不愿在产业化经营中搞大规模资金投入,万一出现风险,血本不归,得不偿失。如今年石泉村搞新品种油菜种植计划,准备大面积种植推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村委专门请农技老师上课,结果仅有7、8户感兴趣的菜农户来听课,农民的积极性明显不高。

(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资金信资难的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受诸如气候、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投入资金要承担较大风险,因此信贷人员往往对这种贷款存在“慎贷、惜贷”心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规模化、商品化、高科技、高投入,产业链条关联度高,而产业化经营中的高资金投入与信用社可提供资金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周期与农村信用

社贷款收回周期之间也有矛盾。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决定了其投资回收期较长,而农村信用社现行贷款实行期限管理,最长贷款期限为一年,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显然无法当年收回投资,归还信用社贷款,不得已,只能超期,超期后,信用社要加收利息,农民负担无形中加大。总之,产业化经营中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村资金需求十分旺盛,而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部门仅信用社一家,而信用社实力不足,很难承担起为农业产业化“输血”的大任,这样,一些好的项目常常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二、如何更好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解决农业产化过程中的组织问题

一是要给农业合作组织一个地位。这个地位是特殊的,它既不是公司,也不是民间团体,它就是农民合作组织。这个组织有权利向银行贷款,政府要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政府要将这个组织的风险承担起来。例如,提供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指导,制度监督等。二是要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出路,政府可以组织一些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引导部分剩余劳动力流向一些新建的中小城或卫星城,做好对外劳力输出,减轻国内劳动市场的压力等等。

(二)搞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党的十七大就提出,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解决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探索建立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模式,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保障;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深化地方农村科技工作,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工作,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村领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继续推进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共性平台建设。

(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是进行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其主体是广大农村群众,其核心是资金投入,如何调动农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认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传统农业观念中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引导农民增强创收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调动内因,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才有实现的基础。当前要改变群众脱贫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和稍有收入就大兴土木,修房建院的传统观念,而要引导群众集中精力抓致富,一心一意搞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

(四)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

政府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尽量减少政府行为,切忌强令硬上,避免造成农民群众的抵触对立情绪,把群众引

导好,把农民利益维护好,把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调动好;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资源,切忌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强行推广,不可盲目上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没有前景的项目,造成农民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各部门要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为农民产业化经营和调整结构搞好服务工作,要为农民适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帮助农民对市场信息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利用政府网站,及时捕捉信息,及时发布信息,为农民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空间。二是要建立以工哺农,支持“三农”发展的专项资金和农业产业化风险补偿基金,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支持产业化和结构调整。三是要出台政策引导资金更多的流向农村,简化信资手续,降利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动力。

当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不能在短期内走完。事实上,目前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组织带动能力、农民合作组织远未发展起来、农村融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农民的素质培养和农民权益的保护不可能很快得到很大的改善。我认为中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市场发育程度、资源禀赋状况以及地理和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调整与社会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在政府的调控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农业产业化加速前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传目标。

下载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全民抗旱看当下的农业发展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文化产业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被重点提及,其发展也备受关注。中投顾问文化......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从经济形势看工行发展 ——支行“我的工行我的梦”演讲发言稿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

    从韩国农业抗议看反全球化

    从韩国农民抗议看反全球化 2005年11月15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数万名农民举行集会,并且和警方发生冲突,他们反对全球化,并且反对政府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他们还准备前往釜山以及......

    从营养学角度看如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从营养学角度看如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奋斗享受,故而当下追求健康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 ——写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年之际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孙 勤 从1954年6月前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实现了核能和平利用......

    从《大国崛起》看时代发展

    从《大国崛起》看时代发展 所谓大国,主要就其在国际上或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国在其中演绎着一部部或辉煌,或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电力工业发展

    从《能源发展规划》看未来电力工业发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沈石 日前,国家计委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该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