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2 19:1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第一篇: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经过归纳总结,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一、德国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二战以来,德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企业每户经营的面积呈增长势态,企业数量则表现为一直在下降,农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的160多万个下降到目前不到100万个,其中面积2公顷以上的农场为41万多个(平均每个农场规模为41.4公顷);农业从业人数从1949年的481.9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94万人,农业从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1950年为24.1%,1900年为38.2%,到2000年则只有2.5%;每一个农民供养的人数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2001年的128人,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机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国的农业与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

农协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其经费来源主要靠会员会费收入,没有财政支持。在黑森州,农协会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会费,每户农业企业50欧元,第二部分则按农业企业土地面积大小收费,约8-10欧元/公顷。随着德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业企业数量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会费收入也在逐年减少。二是由于为了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规定农民年满65周岁退休,把农场交给年轻人经营,目前退休人员数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压力很大。另外,德国农业还面临农民工资在增长,面包价格在增长,而原料(小麦)的价格却一直在下降的尴尬状况,从2000年度开始,德国农民的收入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二)德国的农机检测工作

dlg—deutsche

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

e.v.(德国农协)由4个主要部门组成,其中的一个部门即是从事农机、电子检测及动植物产品测试的部门。德国农协农机检测机构总部设在法兰克福,有工作人员50多名。德国农机检测机构还与欧洲12个国家的农机检测机构联合成立了欧洲农机测试网络(entam),在农机检测上形成专业分工的框架,如德国的大型农机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进行检测,而是送往丹麦的一个农机检测室进行检测,通过这样的专业分工,使每个国家的检测机构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国法兰克福检测中心目前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及养殖设备、草坪设备的检测。

dlg农机检测中心是非盈利机构,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来自成员应付、服务收费和社会补助等。通过检测的产品,可贴上dlg质量保证的标识(类似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这既可以看作农机生产企业质量过关的标识,还可以认为是农民可以认可购买的标识。dlg对测试结果,以intetnet、专业杂志和测试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示。

在德国,企业所有的农机检测项目都不是强制性的,农机检测机构所有检测项目也是收费的。dlg的部分检测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机械噪音检测等,通过在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上也给予一定的资助的形式给予经费补助。

(三)德国的农机职业培训

由于欧盟的成立,农业政策趋于统一,各州政府对农业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调查,供欧盟协调,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各州政府现在更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应用服务。

巴伐利亚州的农林部设有农业培训中心,中心又分为3个学院,其中之一是农机技术学院。在德国,年轻人在基础教育通过后,在就业前,需要进行类似我国职业技术培训的一种培训。分为3年,四个层次,一是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实践操作技能;三是管理应用能力;四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个阶段属于进一步深造的过程,可以选择。

巴伐利亚州农机技术学院建主要进行农机操作、维修方面的培训。经过基础教育之后的青年人(16-19岁),自己提出申请,由州政府下达计划和资金资助,到学院进行培训,学习结束后,经过考核颁发证书,这些学生毕业后90%到农业企业从事其与其培训相关的工作。同时,该中心还承担短期的农民技能培训,培训是基本免费的,农民自愿参加,每年大约有500-600人接受这项培训。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具丰富。学院有很多非常先进的农机具作为教具使用,这些都是各生产企业提供的资助。学员在学习的同时,又进行了机具的选型,对农机生产企业而言,这实际上起到了培训与选型推广的结合。

(四)德国农机科研及开发生产情况

进入该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前2年(1-4学期)为基础学习,不分专业,这期间1/3的学生要被淘汰(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生源质量良莠不齐)。5-9学期进行分专业学习,第10学期进行毕业答辩,如通过技能、管理能力培训的还可获得master称号(类似我国的某专业职称称号)。

目前,德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印度,按德国技术进行中型(45马力)拖拉机生产。德国农机专家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农机企业运行方案,包括8个部分。一是建立私营体制;二是企业与高校、专业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开发;三是与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统筹发展;四是生产要有规划,引进技术不要贪求技术的高新,而要注重适用;五是要重视安全保护(产品质量)。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六是企业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七是要有比较好的图书刊物等技术资料来源;八是建立员工培训、项目管理、外语等支持系统。

在慕尼黑大学进行培训后,我们先后考察了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两家德国农机制造企业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拥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市场销售与服务多部门的综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十分先进和专业化。该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机械生产商,产品涵盖了从种植、收获到储藏的各类机械,产量占到欧洲总产量的60%,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规格型号从2行到8行,售价从0.35万欧元到8万欧元不等。该公司的2行播种机及2行和4行的收获机等小型的土豆生产机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国内蒙、甘肃(定西)、河北(张家口)、广西(北海)等土豆生产区。

最后,我们参观了两个农场,这个两个农场耕地面积均为120公顷左右,主要种植土豆和洋葱。整个生产过程,从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分级、运输、存储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方面,这些农场主要依靠自己的机械,在作业高峰,也可以相互调剂机械,合作经营,大大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主要体会

通过20天的学习和参观、考察,我们认为,德国在农业、农机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在农机化发展中少走弯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我们农机化的管理服务,使我国农机化能在先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德国在二战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机(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在整个农业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盖90%以上农户的农协组织,该组织可代表农户利益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协调各种关系,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法律、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织化和有序化。在农机管理、服务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系,有隶属政府的农业机械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管和维权,还以政府统一组织形式,向农企提供技术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提高其技术素质,从而使从业人员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进的农机,并掌握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dlg农机检测,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关,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出发,架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了双方的利益。在农业机械维修方面,完全实行了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由销售商负责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

(二)在农机化发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备的财政支持

(三)在农机化发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新理念

德国专家认为,只有农业劳动力减少了,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其他服务性行业。而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主要靠工程技术。不能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就会使农业劳动力失业增加,其实,工业生产的同时,劳动力也在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转而从事了服务业,并不是发展就必须产生失业。他们还认为,不能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了,就说农业不重要了,农业对社会贡献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留住农民,以减少就业的压力。德国在历史上,曾经试图通过限制农业的发展来控制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产生作用,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过程。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有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透彻,对农机化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农业发展政府调控十分重要

从欧盟农业政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农业问题与工业问题不一样,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控,需要政府适当调控,特别是在农业还不发达的阶段,政府的干预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调控除了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目的外,还应强调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尤其要把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三是政府调控应在wto绿箱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主要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平衡发展(发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购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另外,还对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进行补贴。四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在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整个欧盟每年1000亿欧元预算中,其中50%,即500亿欧元用于补助农业,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使农民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短时间的学习、参观,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德国的农机化发展状况、先进技术、理念是不可能的,对德国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肤浅的,要较透彻、准确地把握其发展政策、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等问题,必须有更多的时间。德国农机的发展有很多好经验,也同时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对我国农机化健康发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议国家派出这方面的研修生进行专题研究。

(二)积极促进中德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其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变速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因此,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工业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农机工业能跟踪、跟随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以实现与国际的同步发展。可以采用派留学生的方式,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另外,德国农机企业和研究单位对与中国合作生产农业机械、向中国市场销售德国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愿望,我国农机部门应邀请德方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到中国交流、考察,建立合资、独资企业,把德国技术引入中国,提高中国农机产品的水平,再将产品推向世界。

(三)强化政府对农机化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政策体系,从法制、财政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继续强化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制度,搭建起我国农机企业与农户的信任桥梁,维护双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对农机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加强对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的安全性能、环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要从财政方面增加对农机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加快农机产品技术升级,加快对国外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

2003年3月27日

附考察团成员:

刘伦才(贵州农机局)、黄聿颂(青岛农机局)、王衍(农业部农机化司)、胡伯印(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胡伟(天津市农机局)、田继来(河北省农机局)、韩战省(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舒伟军(浙江省农机局)、孙员(江西省农机局)、祝培礼(山东省农机监理站)、程双进(河南省农机局)、王友根(湖北省农机办)、李友华(湖南省农机局)、谭仁忠(湖南省农机局)、罗守军(重庆市农机局)、杨柳(四川省农机局)

第二篇: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

农业部赴德国农机化体系建设与管理培训团一行16人,于2003年3月3日至3月22日,先后到德国黑森州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巴伐利亚州农林部、巴伐利亚州农机培训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欧盟农业代表处进行了培训,到GRIMME、AMAZONEN等农机生产企业和3家农业企业(AgriculturalEnterprise相当于我国的农场、农户)进行了参观和考察。通过培训交流及实地参观考察,培训团成员对德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农机检测程序、农机培训体系、农机科研开发及农机生产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新的理念,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经过归纳总结,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分述如下:

一、德国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德国现有耕地面积1730万公顷,约占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约290多万公顷。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农业企业经济收入为430亿欧元,其中约一半为畜牧业收入,在畜牧业中,牛奶的收入占90%,是农业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战以来,德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企业每户经营的面积呈增长势态,企业数量则表现为一直在下降,农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的160多万个下降到目前不到100万个,其中面积2公顷以上的农场为41万多个(平均每个农场规模为41.4公顷);农业从业人数从1949年的481.9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94万人,农业从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1950年为24.1%,1900年为38.2%,到2000年则只有2.5%;每一个农民供养的人数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2001年的128人,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机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国的农业与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

德国的农业管理部门主要是各州的农林部,我们考察的巴伐利亚州农林部(BavarianStateMinistryforAgriculturalandForestry)由管理渔业、种植业、农业工程等8个协会(StateInstitutes),5个教育与研究机构、1个技术发展中心、3个科研管理部门、1个培训中心和1个农场,以及7个地区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村发展部门,47个县农业办公室、61个农业学校组成。主要负责有关农业的政策建议及政策实施、农业保险及补贴等农业支持、成人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以及农业科研应用等。德国农业服务功能主要由农业协会(TheGermanAgriculturalSociety)来承担。农协是一个自上而下组成的民间团体,由基层农协、区域农协、州农协及全国农协4级组成。如:全德农协由16个州农协组成;而在我们考察的黑森州,农协则由24个区域农协、2370个基层农协组成,代表了本州3.3万农业企业(AgriculturalEnterprise,相当于农场和农户)的利益,约占全州农业企业的90%。农协帮助农企解决其科技、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把农业企业的问题反映给政府,通过影响立法来解决问题。在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过去德国各州农林部都设有负责农机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管的技术办公室,主要负责直接与农业企业沟通,及时向农机生产企业反映农业机械的质量、性能等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还有6个州有这方面的机构,其中的3个为州农林部下属机构,80%的经费由州政府支付,20%由农业企业支付,另外3个为私人企业。

农协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其经费来源主要靠会员会费收入,没有财政支持。在黑森州,农协会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会费,每户农业企业50欧元,第二部分则按农业企业土地面积大小收费,约8-10欧元/公顷。随着德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业企业数量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会费收入也在逐年减少。二是由于为了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规定农民年满65周岁退休,把农场交给年轻人经营,目前退休人员数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压力很大。另外,德国农业还面临农民工资在增长,面包价格在增长,而原料(小麦)的价格却一直在下降的尴尬状况,从2000开始,德国农民的收入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二)德国的农机检测工作

DLG—Deutsche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e.V.(德国农协)由4个主要部门组成,其中的一个部门即是从事农机、电子检测及动植物产品测试的部门。德国农协农机检测机构总部设在法兰克福,有工作人员50多名。德国农机检测机构还与欧洲12个国家的农机检测机构联合成立了欧洲农机测试网络(ENTAM),在农机检测上形成专业分工的框架,如德国的大型农机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进行检测,而是送往丹麦的一个农机检测室进行检测,通过这样的专业分工,使每个国家的检测机构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国法兰克福检测中心目前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及养殖设备、草坪设备的检测。

DLG农机检测中心是非盈利机构,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来自成员应付、服务收费和社会补助等。通过检测的产品,可贴上DLG质量保证的标识(类似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这既可以看作农机生产企业质量过关的标识,还可以认为是农民可以认可购买的标识。DLG对测试结果,以Intetnet、专业杂志和测试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示。

DLG农机检测按照ISO、CE等公用标准进行检测,对暂时没有标准的由DLG自己制定。其检测内容分三类:一是全面测试。包括安全测试,保养测试和可操作性测试,从而使农民可以放心购买。这个测试的程序是实地检测和使用检测后,由测试委员会提出检测报告。二是部分性能的专项测试。三是代企业对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对提供企业出具测试报告,同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供企业进行产品改进。该机构1年可以完成600多次全面检测和2000多个专项检测。

在德国,企业所有的农机检测项目都不是强制性的,农机检测机构所有检测项目也是收费的。DLG的部分检测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机械噪音检测等,通过在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上也给予一定的资助的形式给予经费补助。

(三)德国的农机职业培训

由于欧盟的成立,农业政策趋于统一,各州政府对农业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调查,供欧盟协调,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各州政府现在更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应用服务。

巴伐利亚州的农林部设有农业培训中心,中心又分为3个学院,其中之一是农机技术学院。在德国,年轻人在基础教育通过后,在就业前,需要进行类似我国职业技术培训的一种培训。分为3年,四个层次,一是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实践操作技能;三是管理应用能力;四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个阶段属于进一步深造的过程,可以选择。

巴伐利亚州农机技术学院建主要进行农机操作、维修方面的培训。经过基础教育之后的青年人(16-19岁),自己提出申请,由州政府下达计划和资金资助,到学院进行培训,学习结束后,经过考核颁发证书,这些学生毕业后90%到农业企业从事其与其培训相关的工作。同时,该中心还承担短期的农民技能培训,培训是基本免费的,农民自愿参加,每年大约有500-600人接受这项培训。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具丰富。学院有很多非常先进的农机具作为教具使用,这些都是各生产企业提供的资助。学员在学习的同时,又进行了机具的选型,对农机生产企业而言,这实际上起到了培训与选型推广的结合。

(四)德国农机科研及开发生产情况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工业技术院校,该院校设有专门的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K.TH.雷钮斯博士介绍,该研究所1/3的工资由政府支持,其余2/3经费由承揽项目来支持。该研究所每年可获得政府、企业共计1200万欧元的项目经费。

进入该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前2年(1-4学期)为基础学习,不分专业,这期间1/3的学生要被淘汰(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生源质量良莠不齐)。5-9学期进行分专业学习,第10学期进行毕业答辩,如通过技能、管理能力培训的还可获得Master称号(类似我国的某专业职称称号)。

目前,德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印度,按德国技术进行中型(45马力)拖拉机生产。德国农机专家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农机企业运行方案,包括8个部分。一是建立私营体制;二是企业与高校、专业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开发;三是与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统筹发展;四是生产要有规划,引进技术不要贪求技术的高新,而要注重适用;五是要重视安全保护(产品质量)。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六是企业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七是要有比较好的图书刊物等技术资料来源;八是建立员工培训、项目管理、外语等支持系统。

在慕尼黑大学进行培训后,我们先后考察了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两家德国农机制造企业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拥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市场销售与服务多部门的综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设备十分先进和专业化。该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机械生产商,产品涵盖了从种植、收获到储藏的各类机械,产量占到欧洲总产量的60%,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规格型号从2行到8行,售价从0.35万欧元到8万欧元不等。该公司的2行播种机及2行和4行的收获机等小型的土豆生产机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国内蒙、甘肃(定西)、河北(张家口)、广西(北海)等土豆生产区。

AMAMZONE公司是生产耕作、播种、施肥、农药喷施等农业机械的公司。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还与大学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拥有1000公顷的产品试验基地。该公司1883年创建,2002年产值达到1.8亿欧元,在德国农机企业中排名第四,产品60%出口。公司的市场销售部门设有中国出口部,有专人负责,2002年,通过在北京的代理商麦尔西公司新疆进口了该公司一些耕作机械。

最后,我们参观了两个农场,这个两个农场耕地面积均为120公顷左右,主要种植土豆和洋葱。整个生产过程,从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分级、运输、存储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方面,这些农场主要依靠自己的机械,在作业高峰,也可以相互调剂机械,合作经营,大大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主要体会

通过20天的学习和参观、考察,我们认为,德国在农业、农机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在农机化发展中少走弯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我们农机化的管理服务,使我国农机化能在先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德国在二战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机(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在整个农业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盖90%以上农户的农协组织,该组织可代表农户利益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协调各种关系,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法律、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使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织化和有序化。在农机管理、服务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系,有隶属政府的农业机械办公室,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管和维权,还以政府统一组织形式,向农企提供技术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提高其技术素质,从而使从业人员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进的农机,并掌握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DLG农机检测,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关,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出发,架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保证了双方的利益。在农业机械维修方面,完全实行了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由销售商负责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

(二)在农机化发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备的财政支持

在德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由政府按需下达培训计划,并提供经费;在科研、检测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这对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政府对农业企业修建库房等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补助。对于农业机械使用的燃油,德国规定每升柴油国家免除0.21欧元的税,即农业企业凭购油发票和申请,由政府部门以环保税的形式返还。目前德国柴油市场价格每升约为0.95欧元,燃油补助相当于与市场价格的22%。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有类似的政策。

(三)在农机化发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新理念

德国专家认为,只有农业劳动力减少了,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其他服务性行业。而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主要靠工程技术。不能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就会使农业劳动力失业增加,其实,工业生产的同时,劳动力也在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转而从事了服务业,并不是发展就必须产生失业。他们还认为,不能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了,就说农业不重要了,农业对社会贡献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留住农民,以减少就业的压力。德国在历史上,曾经试图通过限制农业的发展来控制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产生作用,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过程。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有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透彻,对农机化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四)农业发展政府调控十分重要

从欧盟农业政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农业问题与工业问题不一样,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控,需要政府适当调控,特别是在农业还不发达的阶段,政府的干预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调控除了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目的外,还应强调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尤其要把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三是政府调控应在WTO绿箱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主要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平衡发展(发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购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另外,还对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进行补贴。四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在总支出中占较大比重,整个欧盟每年1000亿欧元预算中,其中50%,即500亿欧元用于补助农业,以政府干预的方式来使农民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学习与研究

短时间的学习、参观,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德国的农机化发展状况、先进技术、理念是不可能的,对德国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肤浅的,要较透彻、准确地把握其发展政策、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等问题,必须有更多的时间。德国农机的发展有很多好经验,也同时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对我国农机化健康发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议国家派出这方面的研修生进行专题研究。

(二)积极促进中德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其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变速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因此,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工业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农机工业能跟踪、跟随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以实现与国际的同步发展。可以采用派留学生的方式,学习德国的先进技术。另外,德国农机企业和研究单位对与中国合作生产农业机械、向中国市场销售德国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愿望,我国农机部门应邀请德方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到中国交流、考察,建立合资、独资企业,把德国技术引入中国,提高中国农机产品的水平,再将产品推向世界。

(三)强化政府对农机化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立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政策体系,从法制、财政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继续强化我国的农机推广许可证制度,搭建起我国农机企业与农户的信任桥梁,维护双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对农机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加强对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的安全性能、环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要从财政方面增加对农机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加快农机产品技术升级,加快对国外农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全面提升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

2003年3月27日

附考察团成员:

刘伦才(贵州农机局)、黄聿颂(青岛农机局)、王衍(农业部农机化司)、胡伯印(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胡伟(天津市农机局)、田继来(河北省农机局)、韩战省(山西省农机发展中心)、舒伟军(浙江省农机局)、孙员(江西省农机局)、祝培礼(山东省农机监理站)、程双进(河南省农机局)、王友根(湖北省农机办)、李友华(湖南省农机局)、谭仁忠(湖南省农机局)、罗守军(重庆市农机局)、杨柳(四川省农机局)

第三篇:赴德国考察报告(正式稿)(推荐)

调研报告

德国建筑节能新理念给我们的启示

文/厉益芳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承载了人类追求生态、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理想。发展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引领着世界城市建设和开发的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近年来我国的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仍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尤其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广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

2010年12月11至25日,受组织委派,参加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与应用培训班‛,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管理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考察和广泛的交流,收获颇丰。这次培训考察的内容广泛丰富,涉及节能减排、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重要课题。通过听取专题讲座、实地考察观摩、讨论交流等形式,对墙体保温技术、建筑楼宇节能控制、建筑材料和产品特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废水处理等理念和技术有了深刻理解,从中深刻体会到德国在节能方面堪称世界典范。不论是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建设、经济激励与制约措施,还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公众广泛参与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一、培训考察基本情况

在德国期间,下萨克森州管理学院对培训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准备专题讲座、经验介绍和考察观摩实例,所到各考察点都有专人陪同、讲解和经验介绍。这次培训考察的内容广泛丰富,涉及节能减排、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重要课题。通过听取专题讲座、实地考察观摩、讨论交流等形式,对墙体保温技术、建筑楼宇节能控制、建筑材料和产品特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废水处理等理念和技术有了深刻理解,从中深刻体会到德国在节能方面堪称世界典范。不论是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建设、经济激励与制约措施,还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公众的广泛参与等各个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两周的培训考察内容主要有:

1、专题讲座:Paarz女士专题介绍了墙体保温系统基础和方法、建筑材料和产品的特性、现有建筑墙体保温层的实际做法以及再生热能源法律规定等专业知识。

2、参观考察希尔德斯海姆Hempelmann公司的ECO2 Haus零碳新型节能建筑示范房。

3、听取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关于‚各学科‘灰色 ’地带能源应用及建筑节能法则‛的专题报告。

4、听取戴斯特能源及环境技术中心瓦尔特能源专家‚关于被动式能源房设计理念、设备运用、建筑结构优化和太阳能应用‛的专题报告,并在其陪同下参观了其中心具有百年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实践。

5、实地参观考察了‚汉诺威郎哈根新型建筑展示(Fertighauswelt in Langenhagen,Hannover)‛,并与相关人员就建筑节能以及能源利用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6、听取quick-mix Hannover有限公司科勒先生‚关于预拌干灰砂浆、建筑预制件生产技术‛的介绍,并在其陪同下参观了该公司预拌干灰砂浆生产线和物流中心。

7、实地观摩考察了‚汉诺威自供能源房屋展示中心‛,并围绕建筑节能外墙保温系统、基础层保温及光伏技术运用等问题与介绍者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探讨。

二、德国推广建筑节能主要做法

德国建筑节能体系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建筑节能技术更是独具特色。由于时间限制,这次德国之行,对节能建筑、绿色节能理念、可再生能源应用等认识还很粗浅,但德国各城市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能源利用方案

建房者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节能建筑标准外,政府还要求建房者必须出具一份能源利用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排放(CO2排放量)、空气有害物质(生物质能可能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及费用(采取该能源利用方案所需的成本)。

一般能源利用方案应当包括两到三套供选择的能源利用模式。政府审批部门在对不同模式作出选择的时候,必须同时衡量排放、空气有害物质以及费用这三项指标。如果有一套模式非常节能环保,但是经济性不够,依然不能被选中。因此,在成本相同或者成本升高率不超过10%的情况下,方会选择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能源供应方案。

(二)城市建筑合约

建房者如果主动要求按照严于国家规定的节能建筑标准建造房屋,建房者可以与政府签定城市建筑合约,在合约中明确约定建筑所采用的具体标准。政府为鼓励建房者采取更为节能的建设方案,一方面,主动向业主提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另一方面,建房者还可以到地方政府参股的银行申请优惠的低息贷款,此外,还可以享受联邦政府给予的奖励。

(三)节能减排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臵

德国的节能减排是全方位的。既注重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更注重生活领域的节能减排。特别是对建筑节能工作高度重视,对新老建筑都有明确的节能标准,并通过发放能耗合格证书来调控建筑节能达标。所有的新建筑都必须符合节能要求,每年对3%左右的老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政府通过节能改造样板房进行典型引路,发放低息贷款和补贴扶持节能改造项目,并要求改造后房屋节能必须达到30%到40%。

(四)技术革新增强节能成效和系统性

被动式节能住宅是在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节能概念。此种节能建筑在室外温度为零下20℃的情况下,室内可以不必开空调或暖气就保持正常生活所需的温度,意味着房屋基本不需要主动供应能量,每年单位面积供热能耗仅为15度电,远远低于目前德国的标准75度电。而这种效果,只需通过材料、设计、施工等手段就可实现,它的采暖能耗每年不超过15kWh,即每年每平方米的原油消耗量不超过1.5升。

被动式节能建筑有两个重要技术部分:一是注重房屋的保温密闭性,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温方面,被动式节能房匹配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材料系统,其外墙外保温铺装厚度达20公分,屋顶保温层是30公分,并且两层之间楼板均铺设有保温板,阳台与外墙之间也进行了保温分隔;采用节能性较好的三层玻璃塑钢窗,每个窗的空腔内都安装了保温材料;几乎是有冷桥的地方全部被保温材料隔绝。同时为了有效地规避建筑气密性差的问题,他们在窗户与建筑间装臵了封闭胶条,设计了构造节点,使房子的气密性非常好。被动式节能房的能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由屋顶上的太阳能装臵来供电,只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需要额外的能量用于取暖,例如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同时,为了尽量多地接收阳光,房子大多向南,窗户面积也尽量大,而三层隔离窗的设计,是为了使室内产生的热量不会向外流失。

被动式节能房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外保温系统和保温门窗、带有热回收的可控通风系统、建筑物的密封性、外遮阳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实现节能控制。

(五)注重示范引导与推广应用

用什么样的材料,采用什么样的设计结构,由谁来施工建设以达到最佳的建筑效果和建筑质量来满足业主的需要,这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德国,采用样板房作示范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据介绍,在德国承建体量大的工程,一般要建样板房,该样板房每个部位所使用的材料和内部结构与主体工程必须一致。我们观摩考察的‚汉诺威郎哈根新型建筑展示(Fertighauswelt in Langenhagen,Hannover)‛就是按1:1要求建成的各类节能型样板房。该建筑展示的主要作用:一是供业主、施工人员和各国考察团和国内居民观摩,便于工程建设;二是可以作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标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据介绍,展示中几十幢单体式别墅建筑,均采用不同的设计结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施工单位、不同的节能技术,但都达到建筑节能的要求。并且在每幢建筑内都展示出所用墙体材料的实物、节能的效果、设计施工单位等,示范效果非常明显,大大促进了民用建筑的节能工作和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墙体材料的发展。

(六)建筑节能全民动员参与

德国政府组织各种节能的宣传活动,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居民社区到企业单位,覆盖面非常广泛,通过全方位不间断的宣传起到一种温和的类似警钟长鸣的效果。政府还开展各种节约能源的培训讲座,设立咨询机构、咨询电话,通过科普教育的方式,让民众知道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更知道如何去节能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节能设备设施。除此之外,对于节能项目,不光是作为研究机构进行研究,而且,还将成果性工程作为展示放到市政广场中心,如‚汉诺威自供能源房屋展示中心‛,就是按参加美国世界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获奖作品1:1比例建造的,每天有一定开放的时间,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去了解经济实用的房屋节能措施,房屋内部有围绕建筑节能外墙保温系统、基础层保温、门窗系统、光伏技术运用和节能知识的介绍,包括这个楼采用了哪些厂家的哪些材料,而且还有详细的平剖面图、内部能源整个循环系统详细介绍。此外,德国政府非常鼓励老百姓对自己的房子进行改造,政府有一些优惠的措施和补助,房屋所有者还有权要求工程师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而大部分的咨询费也由德国政府承担。在学术讲述、交流过程中,深感德国作为一个在节能方面做的比较先进的国家,一直把自己扮演成世界节能先锋的角色,用做事实的过程中来带动全民绿色节

能的意识。由此,充分感觉到德国政府为提高民众对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兴趣和他们的责任感所采取宣传实效。

三、启示

通过培训考察,感觉中德两国在节能建筑系统性应用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层面还存有较大差异,德国的许多节能做法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德国的节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政府积极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有税收补贴甚至还有资金支持。当前我市建筑节能推动的关键不是成本的问题,而要在收费系统和政府机制方面进行全方位推动。

德国政府对于太阳能发电,不仅可以并入国家电网,并且国家是以高于3倍的价格回收民众的太阳能发电,这对于开发商和业主在推广节能和应用节能技术,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德国的能源价格比较高也在一定程上促进了社会的节能意识。

我国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政府的推动力度不大,也缺乏相应的配套促进机制,造成法律条文难以实施。而德国的各级政府都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力量,均着力将可再生能源战略由思想变为现实,并且在立法框架下制定了具有规划性、系统性、稳定性、强制性的实施细则,作为法律施行的制度保障。

德国建立在市场行为修正基础上的激励机制成为商业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条件。德国政府运用财政支出、融资支持、税收优惠、价格补贴、消费鼓励等经济杠杆,引导和扶持民间企业对国家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普及推广,也帮助可再生能源产品形成了完全自主的市场竞争力。和德国相比,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促进激励机制。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发力度

在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戴斯特能源及环境技术中心的考察中深刻体会到,德国正大力研发经济实用、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工作中,德国政府资助的研发重点是太阳能利用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地热发电、供热技术和热电联产技术等。成功的研发及示范不但有助于降低成本,增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发现新的廉价能源形式,而且将创造价值不菲的市场并促进产业升级。

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方面的差距,必须在借鉴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同时,自主开发适合于国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强化关键技术设计制造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才能将大规模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设想变为现实。

(三)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都具有很大潜力。

考察观摩德国在节能减排上的经验做法告诉我们,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缺一不可,要把它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予以高度重视。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和德国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粗放,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管理落后等问题都很突出,因此,我们的节能减排的潜力更大。我们必须加快结构调整,高度重视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坚定信心,深挖节能潜力。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约意识,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如:政府高级官员不定期与民众举行研讨会,就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研讨,听取意见,并鼓励民众对政府、企业在节能与环保领域的工作进行监督;负责组织全国节能工作的德国能源局不仅开设了免费电话服务中心,解答人们在节能方面遇到的问题,还设有专门的节能知识网站,以便更好地向民众介绍各种节能专业知识……德国扎实的节能宣传工作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前,我们的节能宣传不只停留在对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宣传上,满足于发个文件,提一些要求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力度,不仅要让广大民众知道节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节约,而且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宣传推广节约知识,让民众如何去节约。

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从德国的经验看,建筑节能工作重在全民参与。建筑能耗最终通过广大居民的使用而产生,而大部分居民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被动地消耗能源的。因此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和好经验的推广,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引导公众了解、关心、支持节能减排工作,让广大百姓了解能源的严峻形势,了解什么是建筑节能,以便在房屋的购买时,主动选择节能建筑,使建筑节能深入民心。

以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为主要内容,对设计、施工、监管、管理等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以提高建筑节能推广应用工作水平和能力。

(二)严格新建项目节能检测评估工作

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建筑节能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但在实际执行应用中还存在应付、不求实效的现象,建议要建立起有效的计量手段、非常好的检测手段和评估方法等节能建筑监测体系,让节能技术落到实处,真正成为节能建筑。

(三)开展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

与新建建筑相比,既有建筑还是占绝大多数,能耗也高得多。只有通过节能改造才能取得降低能耗,提高舒适度的成效。建议对政府办公楼、大型公建等既有建筑有计划地实施遮阳、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太阳能、地热能)、节能设备、节能技术应用等节能改造措施;对居住建筑结合小区促新等城市综合整治实施外墙保温改造、建筑外门窗节能改造、屋面节能改造、活动外遮阳、单元门节能改造、楼宇节能灯改造、楼宇能耗计量表等节能改造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借助节能科技的成果来提高能效。

(四)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激励和处罚机制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模式,建议国家建立建筑节能政府基金。由财政单独安排建筑节能资金,专项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技术调研、科研开发及试点示范等。同时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

对建筑节能相应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应用等的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研究应用。

目前虽已实施了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竣工验收,但对工程中使用不节能产品、材料或节能不达标等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建议凡达不到有关节能设计标准或在工程中采用国家和省、市明令禁止、淘汰的产品、材料和设备的,一律定为不合格工程,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减免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不得参加优质工程的评选。

总之,这次德国之行,对于我们进一步提升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大有裨益。但是,个人认为,我国和德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发展目标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借鉴和吸取德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来推进我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事业的进程。

(本文作者系南京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一、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的超前性情况

(一)办学体制与模式的超前

在办学体制上,德国的超前做法是创办了双元制大学。以前,双元制的办学模式只限于一般职业学校,但自1972年以来,大学也开始有了双元制的模式。本次考察表明:双元制大学的学生不但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还可通过在校企交替学习的方式,完成本科学士学位的学习。在双元制大学体制中,高中毕业学生首先接受企业的考核、面试,与企业签订合同,而这个企业是与该双元制大学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换言之,该企业得到双元制大学的认可。只有企业认同的高中毕业生,才能够进入双元制大学就读。也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的认可实际上是一种入学考试,通过企业考试(包括口试)的学生才能进入双元制大学的校门。作为试验,有的学校整个都是双元制大学,如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有多间分校),也有一些学校实行部分双元制,如在应用技术大学内开设双元制大学专业。与学生签订合同的企业在学生入学期间,必须支付学生的工资,第一年500~800欧元/月,到第三年可获得800~1300欧元/月,若在大公司或一些比较好的公司,甚至可拿到1200~1500欧元/月。双元制大学毕业生的薪酬通常也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要高。

双元制大学有下列优势:

(1)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大约30人/班,属于小班教学,效果好。

(3)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校老师上40%的课,而外聘的有经验的教师上60%的课,这使得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得到实际经验的传授。

(4)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实用性强。

(5)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同时还取得了较高层次的学历。

(6)校内所有的硬件都由州政府负责。外聘的教师根据工作量支付酬金,学校无需为学费等收入伤脑筋。

(7)所有的学生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不存在学校资助的问题。学校也无需花费精力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可将全部精力用于教学。

(二)专业设置的超前

在安倍格·魏登科技大学,我们看到了超前设置专业的做法。这所高校设置了医药技术、专利工程、人工材料等新的专业。据其副校长介绍,有些专业可能现在不怎么受企业的欢迎,但以后受企业需求的潜力很大,学生将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如人工材料、环保、媒体技术与生产等专业。他们认为设置面向未来的专业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校方认为,他们能与其他企业单位紧密合作,其信息交流沟通是十分频繁的,是非常有成效的学校。

在开发这类超前的新专业时,学校是如何做到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答案是:学校要与企业界商讨。

开发新专业信息的获得,主要得益于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从合作中获得启示,从而开发新的专业。一般情况下,由院长、系主任收集信息,经讨论有新的设想,然后进行评估,将相关报告提交给校长,校长将其提交给高校委员会讨论。委员会由16人组成,其中一半即8人来自企业,报告在高校委员会通过后还要找相应的企业讨论、评估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将来是否会受企业的欢迎。此外还要做问卷调查之类的各种调查,看这个新的专业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一旦课程设置定下来后,再提交给高校委员会决定颁布实施,这时若高校委员会不能通过,会提醒再进行加工、细化、补充再提交。若通过,就报到州科学文化部让其颁发许可证。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若通过,还可获得州政府给予的教授编制。

学校为什么要强调开设新的专业,而且是超前专业呢?这主要考虑到德国的国情:今后德国老年人越来越多,年青人越来越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虽然巴州人口到2020年还是呈增长态势,但之后便会下降。因此巴州的学校既要考虑现在的专业是否还能办得下去,会不会被砍掉,又要考虑今后10年的竞争,要不断改革,有可能会合并一些专业,才能保持学校的长久优势,作为学校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思考。因此,必须改革,创办超前的专业会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三)以科研带动教学

1.在考察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时,发现该校的摩擦焊接是一项正在完成的研究。据校方介绍,这是一项源于学生设想、教师帮助将其实现的研究。该

项研究不但教师参与,学生也参与,到目前为止,至少已生产了三台机器(每台售价700万欧元),他们希望将新机器卖到国外去。这项研究表明,该校在摩擦焊接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企业的前面的。

2.在组织学生实习的环节中,也有超前的做法,就是将学生送到海外,在其他国家进行实习。如与中国的江苏合作,将学生送到中国,与当地的德国企业合作,开发一种用一般柴油机使用植物油的技术。目前这种到海外实习的做法已有很多,学生可到很多国家去。到海外国家实习,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得信息。

在雷根斯堡科技大学,其学生的实习已超越国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超过50个国家实习。学生不但能了解到德国的技术,更能通过海外实习了解甚至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

这所大学虽然以教学为主,但也鼓励教授进行科研,并提供很好的环境让教师进行研究,不但研究生可以参与研究,连本科生都可以参与研究。学校认为,让教师参与科研可让教师的水平获得提高。一个阶段之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束,回到教学岗位上,其专业水平将会更高。但该校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一定要搞科研。

这所学校在招聘教授时,开出的条件是:博士;五年的企业从业经历。当然还有其它条件。这意味着该校的师资结构将会得到优化,使其“双师”型落到实处。在安贝格·魏登科技大学招聘教授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后来的考察发现,几乎所有这类大学招聘的教授都要求有五年的企业工作经验。

3.在埃克特职业学校,在大师傅层次的培养中,有一些做法也比较超前:如像培养研究生一样让学生来做一个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专业领域方面的内容;二是企业组织的内容;三是专业全面的引导。这些项目通过到企业考察后获得,通过长达一年左右的项目实践,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之后还要求学生返校后写出一篇详细的报告。

4.在教学改革中,强调教授从事科研项目。首先,教授从企业中来,带来企业的技术与观念,再将其输送到教学中。在合作中,企业会提供项目经费,例如一个针对减少汽车发动机耗能的项目,奥迪汽车公司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经费,甚至提供设备。这种做法有利于学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职业教育教学手段超前与训练方式超前的一个案例是,在马格德堡VDTC(虚拟开发培训中心),我们看到了以三维技术建模的最新多媒体展示技术:一个6米高、直径达16米的环形大屏幕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体验。它不但以三维建模的全新动态展示,还能以互动的形式进行训练。高成本开发,低成本运行,是该系统的特点。本次考察中,看到三个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的案例:一是空客380飞机的虚拟维护展示;二是老式火车的虚拟运行;三是机床加工金属的虚拟运行。三个例子充分说明虚拟的环境设计得当,可作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手段与超前性的实训方式。此外还展示了不少其他的设计运行案例。

德国马格德堡虚拟开发培训中心的思维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教学。这种模拟的超前性训练手段能满足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具有生动性、交联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允许操作出错,能降低对时间与空间的依赖性,能自主掌握学习,更好地安排时间与地点。这类开发的成本高,但使用成本低。这给相关的政府部门与学校、企业以启示,要开发这类系统时需协同操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此外,在一些学校远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方面,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将难以观察的细节用三维动画技术进行展示)、互动技术、实时可视技术等,是教学手段超前的一部分。

3.西门子公司的整体战略之一是通过教育扩展市场,即销售产品,还搭配使用产品的人才,其中一种做法是向学校提供模拟加工软件、提供师资培训、合作开发教材、提供英文版教材、提供设备等。模拟加工软件主要是一种在数控设备上做编程的软件,而使该软件,可让学生在犯错误的情况下避免损坏工件与设备,并且以对话式编程,用图像说明的形式使原来用G代码编程这一枯燥的过程变得非常直观。另外在公司的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下载这一软件,并可免费使用14天。

(五)管理超前

1.在管理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慕尼黑国家教育质量与教学研究所介绍,我们了解到,地方政府(如拜恩州)官员会定期派人来校听课,以便监控学校教学质量。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是宏观的,但也要掌握学校的一些运行关键,以小见大,直指要害。

2.在细节方面,我们在考察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时,发现该校图书馆所借出的书并不需要人工还书,学生只要将书放在自动通道上,机器就会自动办好相关手续并进行分类,这是图书馆减少人员提高效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管理超前的一个具体案例。

3.在安贝格·魏登科技大学,学校将与合作企业的信息汇编成册,让学生自由索取。上面刊登的是企业的一般情况,用人情况,有什么要求,学生一看就明白,这样既是为企业做广告,也是对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向。诸如像大众汽车、博世汽车等著名企业的用人信息也刊登在上面。

(六)新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1.在德国,位于马格德堡的Technologie und Beru-fsbildungszentrum Magdeburg培训学校负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将大学、研究机构最新的技术提供给中小企业,为研究型大学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一座桥梁。这是职业教育具有超前性的一个佐证。但作为一项商业机密,这所培训学校不愿意提供如何组织这类行为的过程介绍。据推测,这里面包含三方利益的驱动,这种三赢局面,客观上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我们借鉴。这里引出一个新概念:学校要充当高新技术的传递手。

2.科技不断进步,职业教育如何与之适应?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因为昂贵,最新的设备仍然不可能立即购置。反倒是基本的设备,甚至较老的设备,只要是能讲清原理的设备,仍旧保留。在讲清原理的基础上,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学校在教学中会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到企业参观,或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增加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作用与应用。这也是职业教育在新技术方面超前的以点的形式出现的一方面。

(七)校企合作

1.在CYMACON公司,他们通常会有如下要求:企业要求学校送学生来实习,安排他们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在市场上收集产品并进行对比,参与设计,并进行部分产品的设计,对机器人进行编程等工作。上述这些工作都可以由实习学生来做。

2.西门子公司有一种前瞻的做法,就是向职业院校或高校免费提供软件甚至设备,帮助这些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是一种长远的颇有超前性的战略考虑。西门

子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是机床的电器与控制部件,主要面向数控机床的制造商,但其中70%的业务需要通过经销商,这些经销商面向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西门子的口号是,公司不但面向生产商,还支持经销商和最终用户。他们研发的新产品在向市场推销时,必然要找会操作的人,若人才不能超前培养,则产品出来以后便会出现有设备无人用的情况(有企业出现买了机器后找不到会操作的人),尽管机器很先进,但仍然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因此公司全力关注学校,积极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学校推介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公司力求以这一战略达到双赢目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种模式:销售产品的同时搭配使用产品的人。

3.在拜恩州的雷根斯陶夫·埃克特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会有公司来咨询机器人技术,学校就会与其合作,培训相关人才。这样,学校可以与时俱进,并可按企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

二、学以致用,不甘人后———借鉴成功经验的计划

(一)办学体制和模式的借鉴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德国那样设置双元制大学,但可借鉴其模式,努力影响企业,使企业具备职业教育的功能,要逐渐让企业负起部分培养责任,要通过各种形式、场合与媒体,通过我们持久的行动,改变观念,让企业也参与培养人才的理念在中国企业中获得认同,让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弘扬。

(二)专业的同步与超前设置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们将根据广东经济的发展,探讨在下列领域中设置面向未来专业的可能性:新能源与新光源、精密机械制造、机器人机械手、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要将传统专业进行优化,要将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的减碳目标和中国下一轮发展的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挂钩。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部分专业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企业合作,将开发虚拟现实的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之中,更大力度地开发三维动画技术、互动、仿真软件。

(四)教学内容要适度超前

教学中要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工艺等向学生介绍。在学生掌握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的同时,注意及时向学生介绍先进技术,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学习过时技术,使其了解技术前沿,对即将转为生产力的研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与预测能力。

(五)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要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并学以致用。

(六)部分专业要定位为能引领企业

部分专业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工业设计类的专业一定要引领企业。其他的专业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不但要有与企业同步的意识与做法,在不同的领域要有超前的预测与实践,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程度的引领,同时善于将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学校要强调科研与技术服务,要将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的部分成果通过高职进行转化并做好新技术传递手的工作。

(七)部分专业要超前装备

基于部分专业要引领企业的需要,必须使这些专业的装备超前。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最新资源以用于装备这些专业,让这些专业走在企业的前面,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

(八)使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使质量的监控、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这将包括消灭信息孤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使用直观的管理仪表盘等管理方式。

(九)招生工作要取得企业更多订单

要赶在企业的前面,将招生工作做到与企业相对应。例如获取更多要求采用订单式教育培养人才的企业的认可,扩大订单。还要影响企业,希望企业有民族责任感,将培养人才作为企业的一项任务,既出产品,也出人才。在获取订单的同时,也获取企业的资源办学。

(根据赴德国参加“国家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研修报告整理而成)

第五篇:赴法国、德国司法考察报告

赴法国、德国司法考察报告

一、法、德两国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检察机关是法国和德国司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法律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检察院均附设在法院系统内,按照法院的级别分为若干等级。如法国有最高法院检察院、上诉法院检察院、初级法院检察院等。德国有联邦法院检察院、州法院检察院、地方法院检察院等。检察院的管辖范围取决于其所配合工作的法院的管辖范围。两国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一)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较广,且呈进一步扩展趋势。

在与法国检察官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法国检察官在司法活动中,特别是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一介入全部司法程序的司法官员。随着时代的发展,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为检察官决定不起诉的范围扩大,拥有越来越多的刑罚权,在当事人承认有罪且所犯罪行可能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检察官可与被告人协商对其的惩罚,但对可能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则不能协商;检察官可以选择让被告人做公益劳动作为替代性刑罚,如被告人同意,检察官提出书面意见,由法官决定,在司法档案上予以记录。法国的这一做法比英美国家的辩诉交易更进一步,其实质是一种新的审判方式和刑罚执行方式。此外,法国检察机关的职能还从诉讼领域扩展到社会事务的其它方面,如城市安全问题,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经常吸收检察官参加。检察官除了办案,还经常向有关方面提供法律咨询,与有关部门签订预防犯罪、社会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协议。

(二)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同时接受并服从其上级的领导。

法、德两国检察机关虽然都附设在法院系统内,但检察官和法官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列。检察官是司法部的代表,接受司法部长的指挥和领导。如法国法律规定,最高法院检察院总检察长处于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不从属于司法部长,他与最高法院院长同为国家最高司法官,是国家司法的总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整体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察官承办案件时享有独立的公开指示权、表明个人态度权和拒绝停止追究指令权。

在法、德两国,下级检察官必须服从上级检察官的命令,全国各级检察官必须服从总检察长的命令,总检察长必须服从司法部长。这一点使检察官的身份更类似行政官员。但是,检察官也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工作不用向上级请示汇报,除非案件十分疑难复杂,以至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两国检察官与法官的最大区别在于,检察长能指挥检察官怎么做,而法院院长不能要求法官怎么判。两国的司法部只负责司法政策的制定和司法人员的行政管理,一般不过问具体案件。与此同时,作为政府的代表,为了保证国家司法政策的执行,遇有重要情况和重大事项,检察官都应及时向司法部长报告。此外,为了保证执法上的总体平衡,司法部长对个别特殊情况也作一些具体指示。如发现检察官对罪该起诉而没有起诉的,他可以指示检察官起诉;但凡属检察官决定起诉的案件,他不能指示检察官不起诉。

两国检察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领导关系,上级可以向下级发布有约束力的指示,如接收案件或指定移送案件。在德国,由于实行联邦制,所以州检察机构不受联邦检察机构的直接领导,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协调关系。法国国家上诉法院检察院作为基层法院检察院的上级,也是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之间起一种纽带和桥梁作用,以保证国家司法政策的统一正确实施。

(三)检察官领导司法警察进行侦查活动,并在刑事诉讼侦查阶段监督司法警察的行为。

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检察院和警察机关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但在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中两者配合得十分密切,实行“检警一体化”的侦查模式,由检察官控制并指挥警方的侦查活动。在法国,检察官有权指挥所在法院辖区范围内的司法警察或司法警官的一切活动,诸如要求他们按照检察官指定的方式、地点和期限检查被追诉人的身份等等。检察官享有法律授予司法警官的一切权力和特权。在刑事诉讼侦查阶段,检察官还有权监督司法警察和司法警官的行为。如果司法警察和司法警官在侦查过程中有不当或违法行为,除各级监督者进行的内部纪律检查并给予纪律处分,如批评或短期停职外,总检察长有权对其实施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检察官可以对其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

在德国,检察官被称作“司法界的国王”,警察在侦查中扮演着检察官助手的角色。检察官有权要求警察对某起违法犯罪事件进行侦查,同时作为侦查工作的主体监督警察的侦查活动是否符合法治原则。检察官对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直接进行侦查,对嫌疑人进行逮捕和搜查,对证人进行保护和传唤,其在侦查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并有权要求警察对其侦查活动进行配合。从德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与理论角度来看,德国检察官虽然享有侦查权,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专门的侦查设备和技术,除某些特别重大的案件以外,检察官自己很少直接进行侦查,往往委托或授权警察进行大部分侦查工作。司法实践中,公众主要向警察报案,警察接受报案后,通常会立即通知检察官该案件的存在,通知的形式可以是电话、电子邮件或者传真的方式进行。如果不涉及有关强制措施的令状申请问题,检察官一般不会干涉警察的调查活动。直至侦查结束,警察才将案件移送给检察官,警察不具有终结侦查的权力。

法国检察官与德国检察官在侦查中的权限有所不同的是,当检察官将案件侦查终结决定起诉时,必须将案件交付预审法官进行预审。预审法官制度是法国的司法传统之一,预审法官只能在收到检察官的起诉书或者民事原告人的申诉书后方得进行侦查。预审法官亲临犯罪现场时,检察官和司法警官即卸去职责,由预审法官负责完成侦查行动。预审法官也可以指派司法警官进行侦查。侦查终结后,预审法官应将侦查材料移交检察官使用。在预审过程中,检察官可以要求预审法官进行一切他认为有助于查明案件真相的行动;对于预审法官在预审活动中所采取的搜查、扣押、讯问,签发逮捕证等所有行为,他们都有权进行法律监督,而德国刑事诉讼则没有这一环节。

(四)检察官的选任、晋升程序严格,检察队伍素质较高。

德国的检察官晋升职务需要经过考试和竞争,由司法部决定,而不是由检察长决定。晋升为高级检察官,需要司法部的官员进行考察,高级检察官与普通检察官的比例约为1:9,一般需要任普通检察官达到一定年限才可以竞争高级检察官。为了保障检察官享有公平晋升的权利,检察长、主任检察官职位出现空缺以后,实行公开选拔,在州司法部公报上公布职位和录用条件。填补空缺职位的检察官人选不限于出现职位空缺的检察院的检察官,下一级职务的检察官均有机会。通常情况下,本州内所有的检察院都会有人申请参加竞争。在晋升时,参加竞争的检察官的考试成绩、学历水平、日常工作评定等都是重要的依据。如果检察官表现特别突出,也会破格晋升,但有一年的试用期。市检察院的检察官晋升职务之前,必须到州检察院实习半年,接受考察,合格的才能晋升。为了确保检察官晋升的公正性,德国法律规定,司法部公布初步结果以后,每个报名者都有权提出异议,主张自己更能胜任这一职位。这样,一个职位可能会长期空缺,选拔过程一般会持续9个月到一年左右。由于选拔严格,所需时间长,也使得检察官的平均年龄偏高,一般要到55岁左右才能胜任主任检察官,负责一个业务部门的工作。

法国的各个法院一旦出现法官、检察官职位空缺,亦采取公开的方式,由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进行竞争。2001年5月30日,法律还专门规定了法官晋升流程的限制:一是任何法官在他工作5年以上的法院都不得晋升为一级法官,但最高法院除外。二是任何法官都不能被任命为其工作的大审法院的院长。但是如果法官填补的职位相当于提升为上一等级的职务,可以作为例外。三是如果没有在一个等级从事过两种工作,任何法官都不得任命为上一等级的职务。如果法官从事的是审判职务,他应当在两个不同的法院任职。不过最高法院的法官可以免除这些条件的限制。四是任何法官,如果他不是一级法官,或者任最高法院法官之后没有任过其他法院一级法官的职务,都不得被任命为最高法院特级法官的职务。法国对检察官的任命基本适用对法官的任命规则,但有两点区别。一是最高司法会议可以对一级和二级检察官提出任命意见,但该意见对政府没有约束力。二是特级检察官可以根据最高司法会议的意见任命,但对最重要的职位,如最高法院的检察长和巴黎法院的检察长,则由部长会议决定任命,不必征求最高司法会议的意见。

(五)检察官的社会地位较高,保障制度有力。

在法国和德国,检察官享有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经济和特权保障,俗称检察官为“站着的法官”——因为法庭上检察官发言时是站着的,而真正的法官被称为“坐着的法官”。

法、德两国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均高于同级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标准,与法官工资水平一致。对此,德国同行的解释是:和其他公务员相比,法律部门公职人员所受的教育较高,准入条件严格,因此在整个政府部门中,法律部门公职人员的工资标准也较高。德国检察官的工资完全按照职位和年龄来确定。检察官工资大致分为基础工资、年龄工资、职务工资几个部分,每两年晋升一次。德国没有为检察官设置等级,无论是在州检察院还是市检察院,处于同一职务层次上的检察官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都是一样的。如果检察官年龄相同,州检察院的普通检察官、主任检察官和市检察院的普通检察官、主任检察官的工资收入相同。但是,由于年龄工资占有较大比重,低一级职位上年长的人的工资可能比上一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工资高。据介绍,在法国一个刚刚任职的检察官月薪二万法郎,一般检察官到退休时月薪可达四万法郎;他们夜间和周末加班均有奖金,奖金相当于薪金的40%。

法国规定检察官的退休年龄为65岁,而普通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为60岁。德国的检察官一旦任命,是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经法律程序,不被免职。检察官退休适用公务员退休的一般规定,和其他公务员一样,无论男女,其法定退休年龄都是65岁。大多数检察官通常在65岁退休,从而结束其职业生涯。但由于工作的特殊需求,可以推迟退休,推迟退休不得超过68岁。检察官退休以后,不再保留职务,享受公务员退休工资(约占原工资的75%左右)。退休的检察官、法官可以不经过考试直接从事律师工作。

(六)实行预备司法官培训制度,并重视在职检察官的业务培训。

在法国,通过司法官考试的预备司法官(也叫司法进修生)需继续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司法官队伍。法国国家司法官学院是唯一一所培养司法官的专门学校。预备司法官的培训时间原规定为24个月,现已延长至31个月。录取的预备司法官应进行宣誓,并作出从事10年以上司法官职业的保证。培训期间,他们可以参加法官的庭审,检察官的公务活动;作为编外成员,参加民事和轻罪审判活动,宣读公诉状和裁判文书,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可以参加重罪法庭的合议,不过没有权利发表意见。他们也可以在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通过结业考试的,学校按成绩排出名次,供他们选择职位时使用。各地司法官职位空缺统一登记列表,按表分配工作,程序完全透明。由成绩好的预备司法官先行挑选,成绩差的随后挑选。这种做法较好地避免了分配工作时容易产生的矛盾。法国的司法官培训制度注重面向用人单位,服务司法实践。从司法官学院培训出来的预备司法官,均是实用型人才,是完全具备司法官素质的合格人才,一旦分配到法院、检察院,便立即可以独挡一面,开展工作。

为了保证法官、检察官的执法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德两国都很重视司法人员的在职业务培训。法国所有的法官、检察官每年都要接受一次业务培训,他们每次升职之前也都必须经过相应的业务培训。国家一有新的法规出台,所有法官、检察官都必须学习领会。在德国,成为检察官以后,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司法辅助知识,如经济、金融知识,培训由民间机构组织,如检察官学会每年会组织一至两个月的专题学习,检察官可以向司法局申请参加,得到同意后,学习费用由政府负担。

(七)注重检察机构的独立性,由国家财政统一拨付司法经费。

为了维护司法的统一性和公正性,法、德两国在司法经费方面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检察官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制定、拨付,逐级下发到每个地区法院检察院。故各级各类检察院检察官除了依法办好案件,维护国家、公众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毋须再去考虑本部门或本人的其他利益,亦不必为办案、开会、公务接待等费用问题耗费精力。

(八)对检察官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较为完备。

为了防止检察权的滥用,近年来法国、德国在扩大检察机关的职权和增强其独立性的同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一,通过诉讼程序本身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制约。如德国的强行起诉程序。法律规定,当检举人接到检察官终止诉讼的决定时,如果他同时是被害人,则他有权在两周之内向该检察官的上级检察官(通常是州检察官)提出申诉。上级检察官审查后可以决定继续开始诉讼程序,也可以维持终止诉讼的决定。对于后者,检举人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向州高级法院申请作出强行起诉决定。州高级法院可以驳回申请,也可以决定提起公诉,当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时,检察官必须执行该决定,正式提起公诉。但在进一步的诉讼中,检察官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可以建议法院作出无罪的判决。

二、感想与启示

(一)法、德两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以及司法保障制度值得我国检察制度改革予以借鉴。为了便于高效地行使检察权,法、德两国的检察机关均实行垂直领导,即下级检察机关除受上级和最高检察机关的领导外,不受地方权力机关和政府的领导。在司法经费保障方面,两国均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由中央统一制定、拨付。我国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制,即地方各级检察机关既要受上级和最高检察机关的领导,又要受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在司法经费上则完全依赖地方财政予以维持。从理论上讲,我国的这种体制既可维护法制的统一,又可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应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这种“双头马车式”领导体制对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无阻碍,尤其在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因其人财物由地方人大和政府管理,并且权力机关还有权决定某些案件,这样,所谓“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必然会受干扰或影响,导致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不良利益驱动。由此,建议参照我国工商、技术监督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在省级以下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保障制度,实行人员编制与经费相挂钩的模式,克服司法地方化的趋势,为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各有利弊,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改革应结合国情科学地取长补短。公正和效率是世界各国司法机关的共同追求,但在追求的内容和方式上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别较大。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更注重对实体公正的追求,注重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以法国为例,对无罪判决,如果检察官认为有罪,可以提出上诉;而英国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侵犯了一事不再理原则。对于轻罪和违警罪,法国采取书面证据为主,口头证据居次原则,法庭很少让证人出庭作证;而在英国,无论重罪、轻罪,证人都得出庭作证。在庭审方式上,法国和德国在开庭之前,法官一般都要对检察官提交的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如果法官、检察官对案件的意见不一致,法国可以将案件提交上诉法院进行协调处理;德国法官可以拒审,待检察官重新收集证据材料后,再送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审判庭进行审理。因此,法官通过案件的预审,缩短了办案时限,提高了办案效率,但这种阅卷制度所带来的一个巨大缺陷在于容易造成法官先入为主,过多地受卷宗内容的影响。而英美法系国家在正式开庭之前,法官如果审查材料则被认为是有违客观、公正和超脱的审判原则。因此,其往往以牺牲效率来追求程序上的公正。由上可见,我国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模式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与英美法系的庭审方式接轨,也不能完全照搬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模式,应结合国情科学地借鉴吸收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司法制度。

(三)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职权范围需进一步扩展。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活动在当今已成为世界通例。法国是最早以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职权的国家,当公法秩序受到损害时,检察官有权为维护公法秩序提起民事诉讼。实践中,检察官或作为主要当事人主动提起民事诉讼,或作为联合当事人积极参加各种民事诉讼。在德国,虽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范围并不宽,但其确定了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代表人参加诉讼的制度。检察机关在确认婚姻无效、宣告失踪人死亡等案件的诉讼以及涉及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中也享有广泛权力。比较而言,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职权范围要窄得多。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仅有权在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提起抗诉。鉴于各国法律已普遍认可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而无人起诉时,赋予检察机关起诉权的做法,因此,这也应当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未完待续)

(接上文)

(四)法国的司法官考试制度对于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具有借鉴和学习意义。法国司法官会考与我国司法考试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司法官考试与律师考试分别进行,没有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司法官会考通过后被录取为司法进修生(即预备司法官)。而我国采取的是统一司法考试的形式,考试通过后,同时具有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工作的资格。二是法国司法官考试的录取名额事先确定,并且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不得突破。凡通过司法官考试录取为司法进修生的,基本全部可以进入司法官队伍,考生录取名额与分配名额一致。这种员额法定的制度,使得国家对司法官的管理井然有序,从根本上避免了人事管理的人为干扰,杜绝了进人的随意性。而我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没有事先确定录取的名额,通过考试后只获得一种资格,虽具有担任司法官的可能性,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成为司法官。我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把司法官考试与律师考试合并到一起进行,是改革的举措,应当肯定。然而,司法官职业与律师职业虽然都是法律职业,但性质完全不同。司法官职业是公职,有严格的计划性。律师则是自由职业者,完全由市场调节。对从事两种性质不同职业的人用同一种考试方法选拔,有欠妥当。同时,国家对职业司法官的要求更高一筹,通过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均可以做律师,但不一定能够做司法官,因为遴选司法官必须根据国家计划。这就失去了组织统一司法考试的基础。因此,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将司法官考试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根据国家计划,需要多少录取多少。

(五)我国需大力推进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建设,并围绕其进行法官和检察官的遴选、保障以及惩戒制度改革。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国际上追求司法公正而通行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的实现必须以较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队伍作保证。我国只有把司法队伍素质的统一提高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任务来抓,法官、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最终实现,进而树立司法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法国、德国的法官、检察官的考试、培养、遴选等制度已经较为成熟,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比如预备司法官培训制度、法官检察官的公开选拔制度以及轮岗制度等。据介绍,考虑到司法官职业的经验型特点,法国的司法官制度非但不过分强调法官、检察官的年轻化,反而青睐年龄稍大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他们认为,年龄与经验相比,经验更为重要。因此,其司法官遴选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放宽年龄限制。为最高法院遴选执行特别任务的法官和检察官,职业工作经历要求满25年。直接遴选上诉法院执行临时任务的法官,年龄要求在50-60岁,并具有15年的工作经历。有些已经达到最高任职年龄的法官、检察官,工作年限还可以延长3年。这些措施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了水平低的人无法进入司法官队伍,保障了遴选司法官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作经历的要求,加强和保留了审判业务、检察业务的骨干力量。对比我国法官、检察官队伍的现状,我们也应当从中得到启示,在提高司法官门槛的同时,提倡年轻化是必要的,但考虑到司法官的职业特点,则不能片面强调年轻化,要注意保留业务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文完)

下载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3年赴德国农机化体系现状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赴德国、匈牙利医疗保险考察报告

    赴德国、匈牙利医疗保险考察报告2005年8月27日至9月7日,我分会就科研项目《医疗保险筹资与医疗费用宏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组团赴德国、匈牙利进行考察。先后拜访了德......

    赴山东农机化创新考察报告(大全5篇)

    赴山东农机化创新考察报告 天津市农机考察团一行9人,于3月24日至27日赴山东省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团由副局长胡伟带队,成员由市局科教处、市农机所、市农机推广总站、市农机......

    赴法国、德国司法考察报告[5篇模版]

    赴法国、德国司法考察报告 2006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纪检组长袁春桔为团长一行8人组成司法考察团,对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考察团先后拜......

    精福院赴荷兰、德国考察报告(定稿)

    精福院赴荷兰、德国考察报告 【信息时间:2011-7-4 阅读次数: 108】【我要打印】【关闭】 2011年6月16日至21日,应荷兰GGZ buitenamstel 精神照料机构与德国法兰克福Verband养......

    德国考察报告

    德国数控企业考察报告本人于2010年1月28日至2月5日参加了由德马吉公司组织的开放参观日活动,德马吉公司总部设在德国德克尔马豪弗朗顿,我们一行参观学习了德国数控先进生产解......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

    *******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草稿) **********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经办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培训考察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各项外事纪律和德方制定的培训考察计划,积极与......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XX区职业教育考察团20**年11月30日至月9日,以XX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浦东新区职业教育考察团(执笔唐水明)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