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农业对于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连续多年的农业稳定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国内经济增长也明显减速,上半年还保持在两位数,到第四季度就下降到6。8%,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基础性作用。
去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当前和到2020年这一重要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指针。《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则结合当前实际,对《决定》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部署和重点事项。近代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家庭承包是关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次革命性实践,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坐标。以土地问题和农村其他问题为代表的三农问题依然在中国经济整体方面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当今拉动内需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重任,也依然要在三农领域取得突破,才能算上有所成就。
促进农村消费是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基础和重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偏重于投资和出口的问题,在农村更为明显。2006年,农村固定资本形成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3%,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8%,远低于城镇(分别为34。3%和21。6%)。生产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消费,投资与消费失衡最终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目前工业生产产能过剩,就与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直接相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应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但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分配关系,因而通过政府干预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就成为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市场。从边际消费倾向(1单位的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比率)来看,收入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我国最大的低收入人群与最大的国内市场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从消费需求来看,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的能力。此外,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出务工农民同城市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改善生活的愿望,成为带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从投资需求来看,去年底中央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农村公共设施特别是改善环境卫生、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公路建设等的投资需求相当可观;大
量中小型企业植根于村镇,形成多种多样的产业集群,将有力地推进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再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动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新市场。可见,现阶段扩大内需的空间主要在农村,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着力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全体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分工的深化与扩展首先取决于农业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我国经济建设实践表明,每当农业连续丰收,我国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连续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就与农业的多年增产分不开;而每当农业供给出现问题,整个经济发展就受影响,我们也不乏这方面的教训。现在我国的粮食供应还只是基本自给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粮食增收的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必须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于农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就业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其中最大的课题之一。目前,需要从城乡两个方面保障农民工就业。对城镇来说,应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应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对农村来说,应针对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包括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并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党和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决策下,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这个问退一定能得到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264-265
第二篇:农业基础产业发展股工作职责
1.编制全县工业经济和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计划;监测、分析工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工业发展规范以及能源、交通、原材料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
2.负责工业、基础产业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的审批和上报;会签上报限额以上技改项目。
3.组织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组织重大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和示范工程;优化配置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安排高技术产业重点项目;促进国民经济新产业的形成。
4.研究有关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固定投资规模总量、结构和资金来源;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监测和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
5.安排国家、省、市和县级财政性资金的建设项目及县重点建设项目;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控制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负责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党政群机关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可研审批;负责所有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査,调整、核定工程概算;监督管理重大项目设计方案的评审;监督管理地方立项的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协调管理一般性工程造价、工程定额和费用标准;指导和协调招标投标工作。
6.对国家和省、市、县财政出资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进行监督检查。
7.提出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总规模和投向;负责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安排、审批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监测和分析利用国外资金的情况;安排农产品进出口。
第三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论文
一、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4、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5、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6、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二、结尾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从根本上有利我国农业长期战略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坚持农业经济的状况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四篇: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姓名:王娜学号:008367
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安定社会、振兴经济的关键在于县级经济发展。然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县级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产业、“软硬件”配备滞后等制约因素。本文从我国县级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入手,从政府、企业、个体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级经济;特色产业;农民收入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其中有近八亿的农民,农民的经济问题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其次中国可用耕地面积少人口众多农业不发达,就业压力大,中国的大部分财富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中,城乡差距大。针对此问题,我国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带动了国内需求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在拉动经济需求的时候忽略了农村需求的发展。要想拉动农村人口的需求的根本就是增加他们的收入,要想增加他们的收入就是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人口就业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的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拉动农村需求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长线投资中国的专家表示,中国一线城市经济增长已经走到极限,正在寻找突破口,未来数以百计的县级城市将带动中国的增长。方源资本创始合伙人胡勇敏表示,近两年已经感觉中国经济往下走,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美国银行—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师陆挺指出,其实在美国,许多经济的驱动力也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县城。①所以,发展县级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也通过多项政策改革措施来鼓励、支持县级经济发展,例如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试行省管县等。但在全国县级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同① 联合早报网,《投资专家:县级经济将带动中国增长》,陈迎竹,2010-09-18
样产生许多问题制约着县级经济发展。
一、我国县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陈耀在《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中将县级经济“工业至上论”列为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首要表现。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兴县”、“强县”的战略。②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但许多县域盲目发展工业,起到反面效果。
另外,在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极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小,第二、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由于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制约了县级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特色产业
首先,县级政府必领按国家及上级政府的指令、命令和要求,对本地的经济发展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反应。这种从属性使得县级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制约。实行强县扩权以来,有些县域得到了部分自主权,但旧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计划体制的惯性仍然束缚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县级经济就缺乏自己的特色。
其次,有些县域对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对自身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没有确切的认识,就无法合理利用这些独有资源发展经济,更无法形成能够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因此县级经济发展只能跟随别人脚步,制约县级经济发展。
另外,从目前看,我国县域农业生产的主体还是家庭农户,分散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经营盲目性大,因此规模效益差,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
(三)“软硬件”配备滞后
首先,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程度低 致使县级经济低速运行。县级的丰富农产品、劳动力、矿产等资源,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人材等客观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普遍缺乏对资源进行深度综合开发利用。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县级的农业经济处于低层② 陈耀,《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
次原料生产为主而缺少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状态。从而导致县级经济能耗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少。
其次,要使县域经济真正成长为我国发展的“顶梁柱”,人才是其中最大的“短板”。但由于县级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而且县级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低,企业难以留住人才。而人才的流失又制约县级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必须对人才的流失采取积极的对策。
(四)市级政府的抑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内部竞争多于合作。特别是地级市为了自身经济发展,颁布政策抑制县级经济发展,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或将县级的发展成果纳为己有,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
(五)产供销脱节,贸工农分离,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绝大部分县一二三产业之间未拉通联动,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贸工农割裂,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和商业的外在拉动,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工农商三者经常相互争夺利益,买难卖难和抢购大战屡见不鲜,结果都驾驭不了市场经济的起伏和波动,承担不起市场风险,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加强县级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应对新形势,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我国通过各种体制的创新改革,例如: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试行省管县等,减轻农民负担,带动农村消费,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商机。县级应积极应对县级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立足自己更生,自我挖掘潜力,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别的市县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县级经济。
(二)加强政府职能,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切实转变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也不宜直接介入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培育来自民间的多种经营主体,扶持这些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自由竞争。并通过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改进对县域经济工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进一步改革完善对县域经济的考核评价工作,压缩不必要且难以反映真实情况的责任制考评,给县域经济以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并加强县级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解决县级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
3.进一步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排涝、灌溉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电网、道路等的建设,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项目,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三)多方筹集基金,改善生产条件
1.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对县级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及农副产品加工相关产业的信贷投入,全面推进农户小额贷款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2.进一步增强政府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县级财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3.完善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进一步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发展县级经济。同时加强二、三产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共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主体应由政府转向企业,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尽和企业。招商内容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又要注重引进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
5.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各部门的管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等,规范管理,改进作风,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公开和规范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
(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突破。
由于各县在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市场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很大,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讲求专业分工,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变小而全为小而精,才能在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1.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并依法经营。在土地征用、技改贴息等优惠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要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依
法保护企业家的正当权益和财产安全。
2.培植和扶持骨干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等的建设。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要发挥“小商品、大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多镇一业、乡村一品”的特色经济。
3.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城镇发展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域,不断提升县域综合功能。同时,每个县要抓好1-2个具有较好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中心镇建设。要以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域和重点中心镇集中,加速城镇化进程。
(五)正确处理农业、乡镇企业和支柱产业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抓好农业,确保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支柱产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多次增值增利。要积极地、有步骤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由单纯的、小批量的生产向多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同时县级经济的顺利成长,还有赖于充分利用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优势的互补功能,所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城市工业的扩散效应,推动县级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2]
[3]
[4]
[5] 陈迎竹,《投资专家:县级经济将带动中国增长》,联合早报网,2010-09-18陈耀,《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汪慧玲,李德新,《正确选择县级经济发展的启动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2007年09月15日谢矿,《对增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活力的理论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2卷第2期
第五篇:我国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一)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可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但是面对这种现状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
(三)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大多数的毕业生倾向于毕业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可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人才毕竟有限,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的过于高端,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逐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层次低,处于简单引进、承接和复制的阶段,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持续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以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了高要求,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地域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往往大量聚集在东部而不是中西部地区,2.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1)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
(2)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产业转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要调整观念,提升素质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
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有73%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政府:应注重加强宏观调控,营良好就业环境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2012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 评论(2)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搞好运输综合协调;加强煤、电通道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扩
大既有铁路运煤能力。郑州到石家庄物流专线
[url]http:///201/s11842/[/url]
视点二:搞活流通
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工作。降低流通成本。制定实施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工作方案。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好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扶持措施,推动大中城市建设平价商店,支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粮食现代物流。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规范农贸市场、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收费行为。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落实好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加快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
视点三:紧抓“三农”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其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组织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生猪临时收储„„
视点四:调整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启动宽带上网提速工程和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推进物流网应用示范,开展医药卫生、安全生产等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推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石化、装备、船舶、汽车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2012年,预期新增铁路营业里程636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万公里、运输机场4个,新增水电发电量560亿千瓦时、核电107亿千瓦时。
视点五:深化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其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
求,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
视点六:开放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施 “走出去”战略,推进双边重要投资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