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张家口市左卫镇新农村人才需求的研究
**大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论文
关于张家口市左卫镇新农村人才需求的研究
班级:---------姓名:--------学号:------------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产业。农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我们党为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农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建立一批有素质,有文化的新农村人才就必须了,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到底左卫镇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呢?带着这些问题在8月1日到13日期间对左卫镇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调研的目的、意义、取样方式及具体样本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政策只是外部因素,事物的发展究其根源是要依靠其内因的变化。这个内因就是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储备。由于过去我国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农村缺乏大量的销售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某一方面,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从农村内部来说农村应该通过自身内部培养人才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同时还需要高校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提高农村的人才水平。
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次调研中我走访了老一辈的农民,向他们积极了解了这几年农村建设的变化并且他们讲述了如今的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还走访了现今在新工厂里工作的一些工人,他们谈到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访问新到的大学生村干部,提到人才,他们滔滔不绝。同时他们带我到周边的农田,工厂等地详细了解情况,深深感受到建设一个新农村人才是举足轻重的,必不可少的!
2.调研过程
此次调研为期两周,8月1日到3日为准备工作,内容包括上网搜集资料、借阅报刊、确定访问对象、准备访谈内容、了解当地农业,工业发展状况等。8月4日到12日,对访谈对象分情况采用电话或亲自拜访的方式。8月13日到14日,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分析现象并完成论文。
3.调研所获资料
(1)访谈记录资料
此次调研对不同阶段的人进行了访谈。,从中选取了个别代表性的访谈记录,或将其整合。整理如下:
老一辈的农民说:“在那七八十年代,左卫镇的居民大部分每家种玉米,但那时候天干,再加上品种不好,每年到年根底的钱儿也没几个,但是没办法别的大伙儿都干不了,也没啥技术。但近几年不一样了,好多家的孩子上大学了,个个都有文化,有出息了,回来开厂子,送技术的都有,还有的在村里当了干部,了不得啊!短短几年吧,咱这个村就变样了,好多人去种菜了,而且还不错,有村里的大学生帮助年年能卖个好价钱。”
一位工厂离得工人说道:“自从在厂子里上了班,家里生活条件也宽裕了。”但谈到技术问题,他们不是十分开心,毕竟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大多靠苦力。一位工人说:“厂子虽然建起来了,但是厂子里的懂技术的没几个人,大部分人都文盲,村里需要人才啊,需要大学生回来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要不我们什么时候跟上新农村的脚步。”从工人的话语中我体会到左卫的人才稀缺,这样一个大厂子,有的仅仅是几个懂技术的,像好多方面的人才都没有,比如大量的销售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这不仅仅是一个厂子所缺少的,同时是建设一个新农村所必需的人才。
在和大学生村干部的交谈中,他提到:“像我这样放弃城市良好工作环境,决心回来为家乡建设的大学毕业生不多,好多人都抵挡不住城市的诱惑,留在了城市,就算没工作的也不打算再回来,他们会觉得回来没面子。所以现在咱这个村子一直需要大量的人才。”听完他的一些话我作为一个大学生颇有感触,就觉得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是重中之重。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加强农村人才储备,是我们走出农村人才缺乏困境的有效途径。
(2)查阅获取资料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各级各类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很多学者专家提出各自的卓见:城市人才应该支持农村;成立中国的农民大学;用知识反哺农村,强调现代人才的先进生产力作用;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的主体等。而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愈益凸现。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指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国家建设、社会和谐与百姓幸福。
左卫镇虽是个小镇但其发展和农村一样,甚至不及农村,因此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必不可少,随之所需要的人才也就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在人才上多费功夫,努力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适应农村的发展。
二、对所调研问题的理论分析
1.理论概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让能人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农业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理论分析:近些年来,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影响,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业人才,是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3.基本结论:建设新农村,功在千秋万代。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人才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取得重大发展,它的顺利实施需要十亿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支强大的农村人才队伍作支撑。党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需要优秀的农村管理人才去宣传贯彻、组织实施;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各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去服务和革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种养能手和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去带头创造;建设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优秀人才的引领示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左卫镇应当提高自身发掘和培养人才的能力。农民对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对于自身面临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发掘自身人才是农村走出人才困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其次,政府应当发挥的服务职能,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市场需求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第三,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缺乏的销售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与高校协商开展课程,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左卫镇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才的培养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大批留得
住、用得上、能致富的农村人才。
第四,解决左卫镇人才外流问题,农村人才匮乏不是先天的,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大量的农村人才外流是农村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应当赋予这些人才以责任感,例如:可以让他们担任农村的领导。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大力倾斜保持对人才的引力。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必须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发展。农村村办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整体解决农村精英外流的问题。发展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防止精英流失从而实现精英的就地转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的有利措施和保障。
通过这次调研,我领悟到新农村建设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少,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这也就是说农村精英流出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需要精英留在农村。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然而广大的大学毕业生却对农村一直存在着偏见,看不起农村。我们需要做的更好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建设农村,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2011年8月14日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在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人才建设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主要需求七种新型人才,即农业科技人才、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人才、新农村自主创业型人才、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人才;需求;广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只有把大多数的农民培养成为思想新、懂技术的新农民,把一批新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才有可能绘就。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人才建设现状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人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农村人才建设工作必将得到加快推进。但是,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总体需求来看,目前的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对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大,要满足新农村建设日益庞大的人才需求,单靠一个部门的推动是难以完成这个巨大任务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意识导致了大部分的人才都在城市聚集,真正到农村创业的人才很少,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第三方面,从广西的实际情况来看,据广西人事厅发布的《2007年人才开发目录》显示,在所有行业中,目前广西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缺口最大。这些情况表明,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形势严峻,加快新农村人才建设刻不容缓。
二、广西新农村建设主要需求的七种新型人才
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发达国家每10户农民就有一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而我国的此项比率仅为1/100。目前,广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仍旧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率很低。要加快推进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并鼓励他们服务于农业生产。重点是要培养桑蚕、蔗糖、烤烟、木薯种植、良种培育、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特种养殖、网箱养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具有农学、农村经济、农经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农业科技人才更受到欢迎。
二是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农产品流通不畅,附加值低,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据广西区党委政研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广西农产品流通呈现五个“不适应”,农产品流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五个不适应”是: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对市场需求不适应;农产品生产规模和成本对市场竞争不适应;市场信息工作对市场开发和生产结构不适应;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对大市场、大流通不适应;封闭、落后的经营观念对市场开放化和竞争化不适应。报告特别提到,目前广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多达716.7万个,其中农户714.7万个,农业企业2.0万个;在其中2175.4万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98.5%。由于如此众多的生产单位的经营行为都是由个体意志支配,使得步调难以协同,农业结构难以合理,要么生产多了,要么生产少了。此外,由如此多无序生产者的农民个体为市场提供几乎相同的各种大宗农副产品,必然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虽然各地流通队伍发展较快,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但是多数是分散弱小的小商小贩、个体流通户、经纪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经营中大多数被动等待市场的反应,不能为农产品生产起到“领航”的作用。因此,广西必须下大力气培训一批适应新农村农产品流通需要的营销人才,确保新农村农产品营销健康稳步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现状,农村大部分是自给自足,与城市分割,发展相当缓慢。而发达国家农村发展较快,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当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大批的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各生产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作支撑。当前,广西的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发展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少,带动力不强,仍然缺乏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践证明,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技术化的过程,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化人才,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四是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多,建设标准要求严格,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才能顺利实施。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素质不高,职能部门人才短缺,难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培养一批专业的,涉及新农村建设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的规划技术人才,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顺利推进。
五是新农村自主创业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大批在农村扎根的自主创新型人才。通过一大批人的创业,不断在广大农村建立更多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实体,通过经济实体的幅射带动,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比如,成都市某毕业生被推荐到正昌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不久,他就当上了技术部副经理。2003年底,她放弃了在成都的工作,回到老家綦江县东溪镇尚书村创业。她投资3万元,修建了208平方米的养猪场。养猪场共有8个猪圈,每个圈内安装自动饮水器,可容纳100头肥猪。今年已出栏肥猪10头,第一年就收入万余元。这位回农村创业的毕业生感言: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养猪场。我相信困难只是一时的,我会将在学校学到的先进技术带回乡村,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说明,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广西要实现新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在农村自主创业的新型人才。
六是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这方面,医学和卫生专业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该领域的人才也正是农村紧缺的人才。目前广西农村的一些村庄并没有专门的卫生所,只有私人诊所,只有在乡镇一级才有卫生所(院),并提供相对正规的医疗设施。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医学、卫生类院校的毕业生并不愿意在医疗条件落后的乡镇卫生所(医院)就业,而是想方设法进入到县以上的医院,或在大、中城市开设诊所。有统计数据显示,广西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0.99上升到2000年的1.28,而到2006年则下降为1.16,农村医疗人才正在不断地流失。随着近年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更大,必须大力促进医学、卫生类人才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分流,解决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
七是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是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研发出的重要模式。由国际组织和各国民间组织推动和资助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挥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亚洲国家在这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家,都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太平洋教育服务大众项目”以及日本和挪威信托基金的资助,起到了缓解农村贫困的良好效果。农村社区教育培训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农村中已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制订简单而实用的教学纲要,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文化和技能培训教材,利用劳动或经营能手的现身说法来感召农民进行文化和劳动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水平。并通过这种途径,使农民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增强市场及经营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收入的最终目的。以甘肃省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的实践为例,可以分成自然村落型、乡镇中心型和学校中心型。无论是哪种类型,基本的一点,就是以点向面扩散,通过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正是这种学习、交流和信息获取的功能,使得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广西农村还没有十分成功的探索。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人才的培养,尽快把广西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起来。
职业时空 第12期
作者:李红贤
第三篇:左卫中学军校动员讲话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左卫中学2011级初一新生军训就要拉开序幕了。首先,我代表县武装部和县国防办,对于参加军训工作的老师、学生以及全体教官表示亲切的问候!
左卫中学是一所有着辉煌业绩的学校,在怀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配套齐全,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从严治校,精心育才,长期以来,学校向高级中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生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左卫中学全体教职工紧密团结,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的结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左卫中学举行这次军训,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贯彻国防教育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同学们学习军队优良传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极好机会。
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这次军训机会,提高认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要求,刻苦训练,通过军训的磨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好传统真正学到手。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独立生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保持高昂的训练热情,克服年龄小、天气热、时间短、要求高等困难,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高标准、高质量、安全顺利地完成军训任务。
这次军训,我们的教官也要从中锻炼自己的指挥、组织及管理能力。要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为人师表、尊重老师,爱护学生;要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因人施教;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扎实开展训练。
人生需要经历,人生更需要感悟,希望同学们在军训的经历中去感悟那种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美。我相信,在我们军事教官的严格管理和训练下,我们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同学们,成功从来只属于那些把理想付诸行动的人。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走好每一个步伐,喊好每一个口令,做好每一个动作,用出色的成绩和显著的效果来回报各位教官和老师们的哺育深情;我们要以军训为契机,树立百折不挠、穷且益坚的人生信念,刻苦学习,超越自我,不断前进,让青春的年华在未来的征途中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最后,祝左卫中学2011级新生学习进步,学业有成!预祝军训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1.11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模式研究
孙彦宝,王乐(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因此,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和问题原因探析,提出适宜的双向选择模式,对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短缺的矛盾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模式
Two-way selection patterns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Yanbao-Sun1,Le-Wang2(Liao n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ademy, dalian 116029)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 is our party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determine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task, and it is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and blueprint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to join.Therefore,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need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is, proposing the appropriate two-way selection mode, thus contributing to crack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shortage.There will be of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n cracking talent shortage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tradictions.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Graduate Employment;Two-way selection mode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繁荣与稳定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农民作为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落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鼓励、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既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可以提供大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用武之地,实现大学生、新农村及全社会的共赢。如何实现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大学生和急需人才的新农村之间的合理有效地双向选择,正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
(一)大学生调整就业选择方向的必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毕业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的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依 数依次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1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1],再创历史新高。短短的六年时间,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22万,增长率为95.3%。然而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却仅为87.6%,每年有近七十万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同时据统计,从就业地点来看,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1 收稿日期:2012-11-19 [作者简介]孙彦宝(1965—),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劳动经济研究;王乐(1992—),女,河南三门峡人,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对地点没有要求。由此可见,大学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城市有效需求不足,人才配置极不合理,就业观念亟待扭转。
(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需求的必然性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的乡镇数量为3.7万个,全国自然村70余万个[2]。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需要2名高级专门人才,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高级专门人才,农村的人才需求市场潜力很大。然而,目前农村的人才配置现状却很不乐观,在发达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1:100,而我国则是1:1200。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初级和中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6%,未经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在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22.5%,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70.16%[3],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需求将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三)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强化的必须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问题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首先,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依然不愿选择到农村工作,主观上是由于自身的择业观念滞后,不能够根据形势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的进行观念的调整与更新,而客观上,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其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流失问题,透过人才向城市流动与转移的表面现象,究其内因却是由于农村工作条件低下及自身发展的局限,很难对城市中的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群体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与帮扶。再次,政府自身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与服务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策、措施激励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发挥其导向功能与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市场背景下,既定资源配置一般会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推广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问题上,也会出现类似效应。大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客观条件的优越使其在吸引人才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即出现优质人才越倾向于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城市就业。而农村方面,由于各方面发展的缓慢滞后,不仅丧失了在优质人力资源选择方面的主动权,而且自身的发展也更加落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导致城市人才供给过剩,农村人才严重紧缺,农村人才供需严重不合理,因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政府并未很好的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针对此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大学生不愿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原因分析
(1)自我认知的心理因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大学生“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观念并没有随之改变。多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更高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及自身的社会人脉关系等,使他们同那些未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社会地位、职业声望、职业生涯规划及自身的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因此,在选择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落差会对他们的选择行为产生很大的阻碍与限制作用。
(2)自身技能的限制因素。高校是传播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但是,许多高校不了解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的变化,不了解农村实用人才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很少考虑从农村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所学技能并不适合投入新农村建设。因此,此类型的大学生不愿选择到农村就业,是一个现实、客观的选择,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及所具备的从业技能的限制,而不适合投身到不需要他们的新农村建设。
(3)父母期待的影响因素。虽说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已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认知意识,但是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城市里定居;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居民也希望能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用知识改变命运,让子女定居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达的城市里。因此,根据中国父母对子女未来职业的普遍期待,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又一阻碍性因素。
(二)新农村丧失对人才选择主动权的原因分析
(1)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一方面,虽说“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长久以来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差,使得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偏低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方面。而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缺少获取和交流知识的途径和工具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发展落后的程度。
(2)城乡差距的扩大。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边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且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上。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历年城乡收入比,2005年为3.22:1,2006年为3.28:1,2007年为3.33:1,2008年为3.31:1,2009年为3.33:1,2010年为3.23:1,虽然在2011年稍有缩小为2.77:1,但实际收入差距绝对额仍高达10426元。此外,2010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4]。
另一方面,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而每年从城市进入农村工作的人员很少,人才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村基层政府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农村工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向城市流失,使得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补偿机制无法有效建立,进一步扩大了城乡间的“智力鸿沟”。
(三)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原因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当政府需要运用其“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来实现。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制约了政府政策手段的使用。对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双向选择模式的调控,必然要以强大的财政收入作支撑。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
(2)政策执行力度的制约。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村官”及“一村一名大学生”制度,都具有很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但是这些宏观政策固然指导意义很强,可操作性却较差,相应的实施办法没有及时出台,致使政策作用施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政策措施之间的衔接和相互配合不够,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政策措施体系,削弱了政策措施的整体功效。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双向选择的对策
(一)保持大学生选择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需求,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劳动经济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自身应坚持“心系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就业观,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要积极与农村方面联系,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和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在校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大学生村官,培养他们服务新农村的兴趣。建议:首先,在多所高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制订本科生村官辅修专业计划、第二学位计划和村官相关专业硕士学位计划。其次,制定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要涵盖与民沟通能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农业科技、创业教育、新农村形势与任务、农村行政管理等内容;可采用实行短期脱产轮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5]。
(二)不断提高农村自身吸引力,增强内在影响力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与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核心。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通过引进先进的龙头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资金来提高本地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同时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通过辐射带动的正效应活跃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当地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私营经济。
(2)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村容整洁作为着手点。完善农村桥梁、道路、水利基础建设,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加强农村电网、广播、农家书屋建设,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改革村容、美化环境,为生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3)提前为“人才回流”构筑多元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物质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包括资金、场地、劳动力、农业气候、特色农产品等,以多元化的模式进行市场化发展,为吸引高层次人才下乡创业做好准备。精神上,要给予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以充分的激励和情感上的温暖。乡镇及村里的各级领导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怀,及时沟通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要构建个性化的环境激励,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外界推力
(1)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隆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认为,只有当人们有需要,并且有着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会比较高,激励水平也比较高[7]。因此,要让优秀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就要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在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及时出台各种鼓励措施,如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及现行的公务员考试条款中,在大学生村官考研和考公务员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加分政策。
(2)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创业。政府应当从提高待遇与实现价值两方面着手,寻求适应农村地区的人才吸引模式。一方面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设计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制度,以奖金和相对优越的待遇留住人才,同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爱才、重才、惜才、护才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在厂房用地、资金、税收、户口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8],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带动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
(3)加强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力度。大力开展“西部志愿者”、“一村一名大学生”等计划,鼓励大学生从事支农、支教和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下拨专项专款,为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其他方面的住房、福利等保障),使大学生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建设,从而达到“以事业吸引人,以自我价值实现打动人,以待遇稳定人”的目的。
四、结论
通过对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却在城市供给过剩,因而产生就业难问题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能性原因分析,以及对社会资源匮乏且结构不合理,因而发展缓慢滞后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可能性原因分析得出: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也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经济发展、政策引导、教育辅助、舆论宣传、社会保障等渠道,积极引导城市中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投身到人才紧缺的新农村建设中,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良好途径,又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大学生、新农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达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新农村的人才需求得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得以繁荣,最终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国历年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2010-1-4].http:// [8]安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商场现代化.2007.4:297-299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以峄城区新农村建设为例
为了进一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于是我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日期:2013年
调查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调查单位:青海省青海大学
调查人员:
一、峄城区的基本情况
峄城区是枣庄市辖区,枣庄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镶嵌在稣、鲁、豫、皖交界的淮海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的一块绿色宝石。它北靠枣庄,南通徐州,西接微山湖,东望大海,206、104国道纵贯南北,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中国第一”的峄县万亩石榴园就坐落在其中,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4万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爱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
二、过去的峄城区
经济形式单一,经济主要依赖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学校建设落后,医疗设备落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作物种植成本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较为落后,经济发展为粗放型发展。
三、现状
近几年来,峄城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态势,经济建设的前景逐步明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 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起步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达到71个,其中过千万元项目48个,过亿元项目11个。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0元。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实现利税13.53亿元。同时,全区坚持每年培育10个民营强企的目标不动摇,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利税13.28亿元,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2.1万个。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投资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投资6980万元,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完成投资680余万元,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扩大农村低保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4.6万元,农村居民有230户、789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征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1万元,新办养老保险400余人,参保人数达到6.35万人。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累计投资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市、区帮扶单位共支持帮扶资金物资1740.2万元,兴建经营性项目完成投资2298万元。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超过或接近
2万元,有的村已经提前完成了年集体增收3万元的任务目标,2520 个农户初步走上了致富奔康之路。
(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 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区培养法律大专学历村干部、法律明白人,分别达到了382人和6.8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电视台播出。农民素质普遍增强,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区已有11.4万名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500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并将这些新技术充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次,在广大的农民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在2012年春节,为喜迎龙年,峄城区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新春节日氛围。民间庄户剧团、乡村业余文艺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撑旱船、踩高跷、独杆轿等民间表演形式为主要形式,赢得群众阵阵喝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憧憬着龙年的幸福美好。不少镇(街)还把惠民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图书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送到农村、社区,如阴平镇及枣庄书画院的书画家把春联、书画作品等免费赠送给父老乡亲。具体为底阁镇举办了全镇首届农民运动会和民间剧团唱大戏活动;吴林办事处举办了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坛山办事处举办了狮子龙灯表演、书画展、青年歌舞会;榴园镇白庙村、南棠阴村举办了农民艺术节、舞龙舞狮、歌咏比赛等活动;阴平镇夕阳红文化娱乐中心送戏进农村巡回表演10场;古邵镇农村、学校、企业举办了文艺联欢、篮球比赛等活动;峨山镇舞狮舞龙队到各村进行表演。古邵镇50多人的狮子龙灯队、徐楼社区艺术团、榴园朱村庄户剧团、吴林乱沟居农民剧团等到各村巡回表演,为农民群众送去欢歌笑语。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抓先进、抓示范与抓后进、抓整顿并举,突出抓好班子软弱村的整顿,特别是通过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村级组织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设置,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达到77.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两个一”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大专生党员,每户培养一名农业科技明白人),首批120余名农业大专生党员已经毕业,3—4年内可实现每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广泛推行“四步议事制”(群众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提高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水平,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 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各村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 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积极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建立了冠世榴园、石榴园-仙人洞景区、青檀寺景区、榴园人家“农家乐”餐馆、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旅游购物商店等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6年接待旅游人数6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 %和12%,创历史最高水平。现在的枣庄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微山湖湿地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以盈泰温泉度假村、汉诺葡萄酒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以滕州“一塔六馆”、匡衡祠、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路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峄城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强认识、明方向;重科技、讲标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重投入、提效益。强基础、求发展,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培训、强素质,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强组织、抓服务,强化村级服务阵地和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促产业、抓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加大投入,解决群众新农村规划及建设的资金问题。最后建议上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土地合理流转的问题。
四、认识
通过这次调查我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尽管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我们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实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结合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一定会把农村建设好了,实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让我们为之奋斗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