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模版)

时间:2019-05-12 13: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模版)》。

第一篇: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模版)

2008年第24卷第4期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O08 Vo1.24No.4J0unla1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non

新形势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炊遂堂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当代农村体育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目标下,建设农村体育的构想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体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oo8)o4—0011—02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According to New SituationCuan Suitang

(sch of physical Education,h0y蛐g Normal College,Luoyang,471022,Herum,Claim)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lo西c analysis,expert interview,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ural sports,ar puts for*'~d the idea ar 剐g目esti0n of

deuelopingtonal sports∞ the basis ofthe 8l ofbuilding a n socialism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s]:~orts;problem;suggestions前言

农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农村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重新审视新农村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农村体育资源最大化,如何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将农村体育发展置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新农村建设进程联系在一起,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体育现状

2.1 农村体育人口比例失调

在农村,我们常常看到,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多为青少年和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而中年人由于受经济状况和生活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参与人数所占比例较小。此外,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女性除劳作时间外,其他时间都用来操持家务,辅导子女,很少有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导致男女比例失调,还有农村参加体育的人口比例也远不如城市。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城镇人口中有51.2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中只有8.97%的人参加过,说明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存在着严重的失调。

2.2 农村体育地域差异大

一是沿海农村体育比内地农村体育发展程度较高。据统计,东部地区(包括农村)平均每人拥有健身器材比中部要多1.59件,比西部多2.67件;中部又比西部多1.08件⋯1。二是在体育消费上的差距,内地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服装鞋帽和体育报刊杂志上,很少参加观看需消费的体育比赛和进行体育培训,并有近3成的居民没有体育消费,而沿海农村由于具备一定的条件,体育消费比较均衡。三是在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上,两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沿海地区农民在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外,还重视体育的娱乐功能、情绪调节功能和交际功能,而内地居民对体育健身功能较重视,忽视体育的娱乐、情绪调节和交际功能,这也

反映出两地农民的体育意识的强弱不同[2]。

2.3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运动项目单一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当地政府又不够重视,造成体育场馆设施严重缺乏,健身项目普遍单一。即使有的地区拥有场地和设施,活动场地也小,设备也较陈旧,且大多数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偿开放。据统计我国现有7O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79.18%,而占国土面积的83.15%并拥有6l%左右的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12%的体育场馆资源。农村体育的发展机遇

3.1 北京2OO8年奥运会的举行

我国申奥成功以后,国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大了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已经大大改变。2OO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将会掀起一股体育热,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潮,加快落后地区体育的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体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许多乡镇政府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广大农民的体育锻炼热情大大提高,对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逐渐认同,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推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步伐,提升广大农民的需要层次,使他们逐渐由温饱需要向健康需要和享受需要的转变。

3.3 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普遍下降。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加快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市民化”后所具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结效应及融合效应将为进一步普及农村体育、扩大农村体育人口发挥重大作用。4 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发展农村体育应立足于村落

农村体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参与对象的身体锻炼活动。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体育是以乡镇为重点来加以推进的,小城镇体育因此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村落作为绝大多数农民的聚居地,其体育基础还依然薄弱。在实践中,农村体育局限于县城、乡镇,村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以扶助落后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雪炭工程”为例,在已经实施的三批“雪炭工程”中,大部分都是在县城建设体育场、体育馆和健身中心。所以,我们要打破唯“重点论”的思想。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应该下移,农村体育发展的根基应该在广大村落。只有解决好农民身边的体育场地、建设好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和开展好农民身边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也才真正落实到实处。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以居住地为主,如果让村民经常去集镇进行体育活动,这不仅不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也不太现实。因此,发展农村体育,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的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实际,立足于村落,切切实实让农民享受到体育。

4.2 发展农村体育。主要是发展乡土体育

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民生活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是发展农村体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说文化有“雅”、“俗”之分,那么体育运动项目也有“时尚”与“乡土”之别。如今很多地方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如果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农村体育建设形式要多元化,内容要体现农村和农民特点。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农民的兴趣,结合农村生活的特点,选择乡土特色的项目,给每个农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因此,农村体育要深入发展,必须做好“农”字

文章,树立特色观念,不断研究乡情、分析乡情,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4。3 发展农村体育,应注重乡镇文体站的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作为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将越来越紧密地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未来农村体育的管理模式走体育与文化结合的路子是切实可行的。加强基层乡镇文体站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的着力点,也是农村体育健康长远发展的可靠组织保证。当前,农村体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层乡镇政府理应广泛宣传发动,让“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和体育相结合,让农村体育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体育是公益事业,农村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农村体育也确实需要有人员去组织和指导。在我国大多数乡镇没有独立的体育组织和专职体育干部的情况下,文化站应担当起体育组织和管理的职责,所以说,乡镇文体站建设至关重要。

4、4 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资小、见效快,农民直接受益的一项为民工程。它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整个农村,这是政府为广大农民办的一件实事。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在每个行政村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既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也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和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真正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它必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活质量服务;而农村体育的整体水平也切实能 得到提高,体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OO5,28(3).

[2]周传志,等.我国东南沿海和内地农村体育的比较研究[J].漳州

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

[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4]郑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及发展思路[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2OO5,(2).

[5]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

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OO6,(1O).

[6]王行水.呼唤乡风文明[J].求是,2OO6,(12).

[7]周军,左新荣.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收稿日期:2OO8—04—01

作者简介:炊遂堂(1951一),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探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业大省(区)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1]。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各种挑战和任务需要去面对。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并贯穿始终。这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在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还能为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路径。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同时创造一个优美生态环境的农业建设模式。它是农、林、牧、副、渔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2]。

1.1 生态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生态环境的基础仍很脆弱,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2 生态农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农业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益和不造成破坏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成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所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生态农业既是建设和谐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绿色农业,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优质、安全、生态的需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另外,发展绿色农业还可以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型经济的重要内涵,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理论基础有待完善,农学综合学科体系研究比较肤浅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学、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往的研究通常是单一学科的,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较深入的了解,但对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2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地缓解。但是,资金缺乏仍然是困扰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而且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市县两级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空缺约为1/2,有个别地区更为严重,资金空缺接近3/4。据专家估计,经济欠发达地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 700~4 900元,如果按6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0 200亿~29 400亿元;另一方面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需要贷款的人贷不到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表明:在农村只有不到1/3的农户能贷到款,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5~6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科技支撑力量薄弱 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农业科技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40%,但与经济发达地区50%~60%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远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缺乏像薪柴、沼气、小水电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内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0%左右,比经济发达地区低约10个百分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存在着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新技术一般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除百姓的惧怕心理,但也只能达到30%左右的推广率。由于科技推广经费不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以经营农资维持生计,科技推广工作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乡镇畜牧、经管、水利、农机等站所也存在类似情况。由于乡镇干部“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当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纷纷离乡别土,乡镇科技推广服务后备力量严重短缺,致使村组科技推广服务基础不牢,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致富的迫切需求。

2.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备陈旧、老化 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也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因素。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部分地区现有小一、二型水库和大中型水库不少,但是其中的约95%是60、70年代修建的,因而病险水库达1/3以上。农业环境保护设施落后,使生态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有恶化的趋势[4]。

2.5 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农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农业的产业化仍然是一个问题。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2.6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比较低 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不强。据农业普查统计资料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中,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程度的占58.9%,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2%,平均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6.9年,只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许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现在务农的劳动力中,大多是老、幼、妇及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力,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差,观念滞后,信息闭塞,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5]。有些地方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这些既制约农民的就业致富,也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态农业的深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3.1 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宣传力度 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历史阶段,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的零损害;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可操作、可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这种思路,生态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加强宣传工作,以引起更为广泛的重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举办函授班、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讲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全国生态农业的典型事例,真正做到人人知道生态农业,个个重视生态农业;重点宣传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的关系,了解生态农业对确保食品品质的重要作用。

3.2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 要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国家的政策性资金投入是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尽力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世界银行贷款、丘陵山区治理资金、扶贫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电站,配套建筑物,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向农业。其中主要通过吸引外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资购买土地、森林、水田等进行农业生产承包活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所以要合理设置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工具,延伸金融支农的深度和广度。依靠农民自身投入[6]。培养新型农民光靠中央补助是不够的,首先要让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新农村建设或是其他的农业政策,主要目标都必须建立在提高农民收入上。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所需要农民自身投入资金的关键点,就转化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农民手中有钱了,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另外,对于资金

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

3.3 加大生态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为: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对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税收优惠等;②给予农机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鼓励这些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扶持涉农企业、民营科技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④通过信贷、税收等方面为农民自身进行科技装备投入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装备的投入;⑤加强对国内外成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培育引进、病虫害防治、节本增效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⑥结合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作用,注意发挥市场的力量。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装备方面,政府不要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包干”,这样既不合理又没有效率,该政府做的由政府 做,该市场解决的一定要由市场解决。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具体要求为:①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②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④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⑤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包括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机械,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扶持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3.5 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必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一批覆盖面广、效益好的生态农业支柱产业[7]。首先,制定和运用好政策,协调好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要加强领导,打破条块壁垒,发挥部门合力,变相对分散的投入为相对集中的投入,支持基地、主导产品、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尤其是要逐个对单向产品的产业化研究,拿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强力加以推进。其次,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的制度化建设。为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带动农户的作用,有必要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特殊的扶持。再者,下大气力组织力量抓好规划,并逐个对单向产品的产业化进行研究,在产业链上做成具体项目,能自己做的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对外招商引资,不能再去简单地卖原料。最后,理顺产业化链条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农企互利双赢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组织需要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并从农产品加工和销

售中获得利润,农户需要稳定的销售市场并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利润。只有协调好双方的利益,才可能实现农企之间的双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巩固和发展。

3.6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民,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观念、敢于接受新鲜事务的新型农民,才是生态农业生产力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重点搞好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和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发展现代规模经营和农业专业化生产培养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结语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净化污染、提高生物能的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的利用效率,以创建一个优美、舒适、文明和高功能的生存环境。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自身相对地环境污染少、生态环境好等特点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参考文献

[1]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第三篇: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研究

新时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鉴定大纲

在当前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和谐新农村一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群众文化一定也会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经过一定的社会调研发现,单纯的经济扶农、支农并不能根本改变农村及农民的现状并达到建设和谐新农村目的。只有发展群众文化,利用其引导及整合的社会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并进一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要求。据此我认为其在当前农村改革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具备了鉴定条件,特制定本鉴定大纲。

一、课题名称: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研究

二、课题来源:自选

三、鉴定依据

四、鉴定内容:

1、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2、本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3、评价本成果所达到的水平;

4、本成果的应用前景及推广范围;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五、会议鉴定的主要程序是:

1、成立鉴定委员会。推选主任1名,副主任1—3名,委员若干名。鉴定委员会一般设资料审查组、测试组和鉴定意见起草组。

2、讨论通过鉴定大纲。

3、课题组负责1人向鉴定委员会分别汇报“科研报告”有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效益分析、科研论文等。

4、专家质疑。

5、专家评议,并根据情况起草鉴定意见。

6、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集体讨论表决。

7、鉴定意见表决通过后,各委员会成员分别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

1、鉴定大纲

2、课题工作报告

3、课题技术报告

4、效益分析

5、科研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工作报告

当前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正在逐步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突显期”。特别是在农村,尽管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在农村工作中的特点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公出现了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国家支农扶农的力度逐步加大,但是据调查,在农村单纯的经济扶持对相当一部分农民及相当一部分地区收效甚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除采取一定的经济、政治手段外,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来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1、课题确定后,我立即展开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及论文筹备工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精确性及防止个人的主观偏差,我专门请从事农村工作多年的付镇长王正钦同志,黄岗镇二街村支部书记赵安臣志,前花园村支部书记孙立志同志,邓尧村支部书记陶怀华同志帮助纠正本次课题研究的任何偏差。

2、2.1 实施方案

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到各村经济、文化发展因素,我选择了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村,在每个村选择1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民做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是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较好及较差的村,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利用群众文化发展的平台来发展自已的个体农民。

2.2 研究方法:在获得各村支部书记及老干部老党员的支 持下展开论证。主要做好以下问题的论证研究工作:一是对5个平时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及5个平时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行政村的政治、经济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二是对5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及5个不太注重发展群众文化的村50个典型农民分别对其政治素养、个人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比。三是对这10个村中的100个典型农民中平时是否利用群众文化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已,来分别对他们的政治素养、个从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比。

3、研究的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那5个平时注重开展一些积极的群体性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群众文化的村的干群矛盾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不和谐的因素较少。这5个村的村民则大都平时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高,经济状况校好。相反另外的5个村及其村民则出现明 显的差异。对总体那100个典型农民的对比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群众文化能大大提高人的素质,减少社会矛盾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政治干预,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作用并能顺利推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进程。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技术报告

为了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配合党中央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于是我针对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就是在党中央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充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别是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的作用,以帮助解决当前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做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缺乏精神支柱的问题,广大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及化解农村中存在的干群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因素。

1、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及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群众文化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想处与发展。它能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改变当前农村中落后的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才能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 2.1 本课题的几项技术指标(1)基本条件相似的行政村因群众文化发展程度不够而造成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居住在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的村民因群众文化发展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3)农民群众是否以群众文化发展这个平台来进行自我发展所造成的个体发展的差异。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了充分证明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促进作用,我们有针对性的抽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个行政村,每个村有针对性的抽取了10个有代表意义的村民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2.3 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决定采取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对比分析三步进行。

(1)首先展开对各村的情况调查,通过对选出来的十个行政村的固有文化设施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各村的经济规模数量,个体户多少,群众整体素质,治安稳定情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情况,干群关系情况及有无上访,整体的村容村貌等情况分别予以记录,以备后面的分析考证。

(2)然后再对这十个村所抽出来的100名典型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经济状况,平时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记录。(3)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抽取了年长有阅历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3、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资料发现重视发展群众文化的5个村即邓尧村、二街村、前花园村、渡口王庄村、段阁村,他们通过自购的文化器材或者远程教育设备定期对广大群众进行生产、生活知识培训并适当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几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大大超过了全县及全镇的平均水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打架斗殴的几乎没有;干群关系良好,没有出现上访现象;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并被多次评为县、镇先进单位。而另外5个村:董庄村、大黄村、泮店村、李六村、耿许庄村情况则大不一样,他们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村民之间矛盾重重,几乎每个村都有上访现象,村级班子软弱无力。

通过这一百个村民的调查也基本上反映了可以预见的结果。那些来自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较好村的村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个人面貌,人际关系都要远远好于另外五个村的农民。

最后一项的调查结果更是显示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这一百名农村居民中,有自动利用群众文化开展这个平台主动进行各种学习来提高自已的32名,他们人均创收达到年均20000元,而且和群众干部关系和谐,并逐渐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另外的68名,有的没有条件学习,有的是有条件也不怎么学,据统计他们的人均创收年均不到一万元,而且其人际关系也是一般,甚至还经常出现和干部邻里闹矛盾的现象。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要想建设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先进的群众文化的开展,而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也必将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本课题的研究要点 4.1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能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好工作。

4.2 要想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以适应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认清落后农村文化现状并着力去改善之。

5、经验与体会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走访群众,尽可能详细的收集数据,并采用横向与纵向对照方法,显示了一定的可比性。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发展群众文化对建设和谐新农村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现在的情况下,非常适合各级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政府官员。

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研究 效益分析

在农村中改变固有文化现状,充分发展群众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甚至不同程度的促进经济匠发展,能起到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刺激所起不到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适合各类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府人员掌握。

第四篇: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途径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途径研究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主要途径是依托在学校、社会、节庆民俗及宗教中进行开展的,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此研究为今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回族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4―0109―03

回族主要以劳作为主要生产手段。休闲之余,回族传统体育在这里繁衍生息,例如:?A跤、拔腰、木球、打铆球、拔河、花式跳绳、跳皮筋、打梭儿、赶老牛、“斗鸡”、掼牛、跳格、方棋、踏脚、弹腿、查拳、汤瓶拳和通备拳等等。

大多数的回族传统体育都是依附在农耕过后的休闲中产生的。回族同胞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以回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手段消磨劳作之余无所事事的时间,以此度过快乐的时光。研究对象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事回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人员及事件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宁夏文化遗产网、吴忠市回民中学等相关网站,并对中国知网近十年年关于宁夏回族传统体育的文献资料进行解读,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实地调查法

走访当地从事回族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人士,进入回族文化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本研究获得了最根本的文献来源。

2.3 专家访谈法

对进行回族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专家与调查员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的发展

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到2009年的《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再到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愈加重要,且具有特殊的作用。而学校体育又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对象。因此,在学校挖掘、整理、提炼与升华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中国特色体育的开展与传承。

3?q1?q1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概况

2013年初,全国首批12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命名并挂牌。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被批准为第一批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当中有7所都是依托在学校之中建立的,其中有2所是大学,其余5所都是建立在中学,但相对开展项目来说,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和北方民族大学体育部分别都开展了4个项目,其余5所中学最少的也有开展一个项目的,并且结合当地的回族生活习俗开展不同的项目,这都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点(见表1)。

3?q1?q2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课中的开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回民中学为例,吴忠回民中学是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67%,该校构建了“民族学生、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民族文化、民族团结、阿拉伯语”六位一体的特色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体育课堂上,男学生们认真研习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家拳,少年们身上的骨气、豪气和阳光之美尽显无余。

同时吴忠回中也开设乐押加、木球、陀螺、毽球、竹竿舞等特色民族体育课程,吴忠回民中学作为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将国家和校本两种体育课程交叉进行,让学生自然体验、感受和分享我国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为“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紧紧抱在一起”搭建了平台。然而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他们都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宁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q1?q3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在课外活动的开展

2014年9月28日,在吴忠中学田径运动场举行了吴忠市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参加开幕式共有18所学校表演队,吴忠回民中学的400名学生参加的《穆林扇》表演队获得中学组比赛一等奖。

除此之外,每个中学每年都以自己校内的运动会,举办学校运动会时,每个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都会参与到该项目中去,从各个县市的运动会,到各个学校自己组织的运动会,都有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身影,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吴忠市马莲渠中学历年来均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专门组建了多个体育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力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诸多体育队中尤以木球队见长,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该校木球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赛场经验,16名的木球队员也个个锻炼的技艺精湛。据悉,该校木球队曾代表学校和吴忠市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取得过骄人成绩。

3.2 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在民族运动会中的发展

3?q2?q1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带来的狂潮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5年8月1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圆满落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以及台湾地区的34个代表团的6240名各族运动员齐聚鄂尔多斯,共同角逐17个竞赛项目和178个表演项目中的241个一等奖,541个二等奖,557个三等奖。宁夏代表团由392人组成的宁夏代表团,参加了13个竞赛项目、1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赛项目逐年增加。从第2届到第9届民运会运动员人数逐步上升,由第一届的395人上升到第九届的6771人。可以说,每一届全国民运会都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具体都是在竞赛规则、参赛人数、项目设置上进行变化。不仅是民运会内部的变化,在第八届民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对民运会11个项目进行了直播,向全国、全世界宣传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新闻媒体对民族运动会进行了大量、生动的宣传报道,使全社会关注民族运动会,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从而关心、支持我们的民族工作。

3?q2?q2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契机

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举措。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除港澳台)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省区级民族运动会,其中26个省区市已形成每4年一届的赛制。近年来,一些深受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全民健身项目而进入城市社区的健身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能够全面展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各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靓丽名片。是培育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活动。对推进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的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在家庭中的开展

宁夏地处西北地区,经济落后,南部山区的回族家庭依靠劳作生活,在休闲之余,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开心的玩耍,父辈也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有时父子两个一起参与到回族传统体育当中来,有时父亲参与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孩子便在一旁观看,从中吸取经验,为未来参与回族传统体育活动积累经验。以方棋为例,农耕过后,村子里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那肯定是在下方棋,周围围了很多同胞,父亲在下着方棋,孩子在一旁观看,直到结束。

回族传统体育在家庭的影响下,有一部分是自于清真寺,清真寺可以说是每一个回族少年开始真正接触回族文化的起源地,每一个回族家庭的一生都离不开清真寺,在清真寺里这些回族同胞接受到了回族文化的熏陶,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少年,成为一个穆斯林气息的成年人。因此,有效开展回族传统体育是与其家庭和宗教气息下共同映射后的结果,家庭与清真寺是回族传统体育传播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结语

回族传统体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开展对未来保护与挖掘文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回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宗教活动、家庭中有效的利用与开展为其保护与传承,为全民健身、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回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乐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7-24.[2]张 龙.在宁夏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3]芮国星.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中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4]马 慧.回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回族幼儿教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5]周传志,陈俊钦.“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6):17-20.[6]赵 清.对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5):30-33.[7]任 海.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研究,2005(4).[8]陈 炜,何 勇.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困境及化解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杨世勇,徐伦占,黄 波,唐照明,陈 波,陈 勇.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56-59.[10]汤立许,蔡仲林,刘 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74-578.[11]霍 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45-148.[12]刘旭东,梅 峰.承办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3(4).On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Hu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Ding Nan Peng Liqun Yang Si(P.E.Schoo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Hu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and finds that its development main ways include the school,society,folk festivals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and Ningxia Hu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 is the precious wealth of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Keywords:Hu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approach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以峄城区新农村建设为例

为了进一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于是我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日期:2013年

调查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调查单位:青海省青海大学

调查人员:

一、峄城区的基本情况

峄城区是枣庄市辖区,枣庄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镶嵌在稣、鲁、豫、皖交界的淮海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的一块绿色宝石。它北靠枣庄,南通徐州,西接微山湖,东望大海,206、104国道纵贯南北,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中国第一”的峄县万亩石榴园就坐落在其中,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4万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爱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

二、过去的峄城区

经济形式单一,经济主要依赖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学校建设落后,医疗设备落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作物种植成本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较为落后,经济发展为粗放型发展。

三、现状

近几年来,峄城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态势,经济建设的前景逐步明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 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起步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达到71个,其中过千万元项目48个,过亿元项目11个。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0元。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实现利税13.53亿元。同时,全区坚持每年培育10个民营强企的目标不动摇,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利税13.28亿元,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2.1万个。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投资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投资6980万元,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完成投资680余万元,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扩大农村低保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4.6万元,农村居民有230户、789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征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1万元,新办养老保险400余人,参保人数达到6.35万人。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累计投资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市、区帮扶单位共支持帮扶资金物资1740.2万元,兴建经营性项目完成投资2298万元。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超过或接近

2万元,有的村已经提前完成了年集体增收3万元的任务目标,2520 个农户初步走上了致富奔康之路。

(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 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区培养法律大专学历村干部、法律明白人,分别达到了382人和6.8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电视台播出。农民素质普遍增强,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区已有11.4万名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500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并将这些新技术充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次,在广大的农民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在2012年春节,为喜迎龙年,峄城区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新春节日氛围。民间庄户剧团、乡村业余文艺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撑旱船、踩高跷、独杆轿等民间表演形式为主要形式,赢得群众阵阵喝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憧憬着龙年的幸福美好。不少镇(街)还把惠民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图书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送到农村、社区,如阴平镇及枣庄书画院的书画家把春联、书画作品等免费赠送给父老乡亲。具体为底阁镇举办了全镇首届农民运动会和民间剧团唱大戏活动;吴林办事处举办了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坛山办事处举办了狮子龙灯表演、书画展、青年歌舞会;榴园镇白庙村、南棠阴村举办了农民艺术节、舞龙舞狮、歌咏比赛等活动;阴平镇夕阳红文化娱乐中心送戏进农村巡回表演10场;古邵镇农村、学校、企业举办了文艺联欢、篮球比赛等活动;峨山镇舞狮舞龙队到各村进行表演。古邵镇50多人的狮子龙灯队、徐楼社区艺术团、榴园朱村庄户剧团、吴林乱沟居农民剧团等到各村巡回表演,为农民群众送去欢歌笑语。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抓先进、抓示范与抓后进、抓整顿并举,突出抓好班子软弱村的整顿,特别是通过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村级组织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设置,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达到77.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两个一”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大专生党员,每户培养一名农业科技明白人),首批120余名农业大专生党员已经毕业,3—4年内可实现每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广泛推行“四步议事制”(群众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提高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水平,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 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各村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 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积极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建立了冠世榴园、石榴园-仙人洞景区、青檀寺景区、榴园人家“农家乐”餐馆、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旅游购物商店等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6年接待旅游人数6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 %和12%,创历史最高水平。现在的枣庄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微山湖湿地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以盈泰温泉度假村、汉诺葡萄酒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以滕州“一塔六馆”、匡衡祠、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路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峄城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强认识、明方向;重科技、讲标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重投入、提效益。强基础、求发展,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培训、强素质,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强组织、抓服务,强化村级服务阵地和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促产业、抓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加大投入,解决群众新农村规划及建设的资金问题。最后建议上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土地合理流转的问题。

四、认识

通过这次调查我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尽管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我们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实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结合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一定会把农村建设好了,实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让我们为之奋斗吧1

下载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探索

    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探究 摘要:针对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

    谷涛 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状况调研

    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状况调研 谷涛 体育系03级3班学号031003015 指导教师熊扬名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体育得到......

    新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队“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

    新农村发展问卷

    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2012年暑期 您好!我们是来自河北经贸大学的大学生认知实习调查组。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调查,您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我们承担保密责任,限制用于......

    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区体育伴随 着社区服务工作领域的扩大和社区工作重要性的提高而不 断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认识到......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研究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研究 摘要:体育学习评价是检验体育学习效果的标尺,更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的手段。文章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国内外教育......

    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

    新农村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

    新农村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106-01 摘要 新?r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图远景,教育是关键。体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