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3: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3.5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农民体育活动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孕育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间体育文化,如粗犷豪放的西北安塞腰鼓、闻名于世的山东淮坊风筝、历史悠久的河北沧州武术、如诗如歌的苗族阿细跳月、广州的龙舟和醒狮等。因此,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繁荣,又可开发成为当地一项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拓宽农民的体育消费能力。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的3个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主要体现为“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既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实现途径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五个统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至关重要。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推进山区建设和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3、加快推进山区建设与发展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1、加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力度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

3、加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救助条件。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鼓励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放活的力度,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和试点工作,提高乡镇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研究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研究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加快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置换办法。

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近郊区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远郊区县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健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民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60%以上;7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有明显提高。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服务协调能力,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村镇建设,保持农村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逐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机制创新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又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参与机制和治理机制。

(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反哺”意识,努力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级财政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应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购买服务等办法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全市各职能部门共同的重要责任。各部门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职能作用,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统筹村镇规划,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市级资金与区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统筹联动,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联动,实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管理走”。

(三)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面广、量大、单体规模较小,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研究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完善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各区县要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储备库。

(四)建立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和项目信息。探索奖励机制和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好首都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方面的特有优势,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经济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工作,激发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示范引领、帮扶带动、凝聚群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开展道德、普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认真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从京郊“三农”发展的实际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把握关键点。

1、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到要民主商议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切”从主观出发。也就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的标准是农民的满意度;衡量各级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农民的参与度。

3、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放活”的力度,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要加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均衡发展;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民所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好三个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1、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如何发挥首都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针对首都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如何按照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共建新农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多、小、特色各异等特点,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和效果。新农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经村民同意,经镇乡审核后,上报区各有关部门。对需要审批的项目,区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简化审批手续的原则尽快给予审批,需要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审批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按照市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需要打捆包装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3、完善工作思路与方案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各异,各区县、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20字”方针,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处理好尊重客观实际与适应超前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逐项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质量,优质建设;总结经验,稳步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

第三篇: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

国家旅游局明确要求旅游业要发挥优势,服务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建树,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城乡交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是发展方向的引导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今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对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是资源利用的依托关系。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购物等旅游活动。而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的,因此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更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当前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个方面也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游客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当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着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意识有待增强。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的积极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较低。策划、管理人才匮乏。把握乡村旅游规划策划、设计包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有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不规范,小农思想较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有时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五是产品品质急需提升。目前,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比较粗糙,挖掘民风民俗内涵及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有些农家乐,“农”的味道不够浓、“家”的环境不够雅、“乐”的项目也不够多。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巨大。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扶持。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要在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助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与发挥农民作用关系,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乡村旅游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的观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要高起点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新型村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3.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吴中乡村旅游开发,应将吴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吴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4.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开发是最富成效的保护,保护是最具远见的开发”。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要大力倡导“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直接关系到游客和农民身心健康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吴中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第四篇: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大学生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姓名:沙来斌专业层次:专科

学号: 1***3专业名称:一 村 一

指导教师:吕 永 刚分校名称:滁州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1***3 沙来斌

目录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一)陆岗村概况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一)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

(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四)分析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1***3沙来斌

摘要: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目标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及发展政策进入了越来越有利于农业、农民、农村的氛围。自2013年1月份起到2013年3月我个人就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做了如下调查,调查地是南谯区章广镇陆岗行政村,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农业、农民、农村建设问题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陆岗村行政村包含21个自然村(中鲁、东尹、小

七、河东、北头、南头、西尹、前徐、洼徐、张岗、陆岗、南黄、小徐、小刘、大耿、石塘、小王、何洼、郭坂、鲍庄、刘成)大约2560多人,整个行政村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其中可使用耕地大约3400亩,约占总面积的27%。这章广镇的其他村庄相比土地使用率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内种植了大面积的树,并且21个自然村之间并不连续,院落分布没有规律,院落占地较多。陆岗村同时位于南谯区西部地缘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也不方便。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1、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如下:

农业收入40%,养殖业收入20%,外出打工收入30%,其他10%,现在陆岗村的收入结构逐渐趋于多样化,对农田的依赖性大幅减小,同时可以看出养殖业在陆岗村逐步发展起来。我通过对村庄的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田一般由其父母耕种,所以村里由于缺少劳动力,种植业逐年衰退,大片的农田被种上了杨树、麻栎、桃树、茶叶。另外年龄在40-50岁的中年人一般在家里养殖猪或羊,但是由于流行性疾病时常发生而农民又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抵御,往往造成猪或羊大量死亡,另外由于农村治安条件不好偷盗现象时常发生,等等这些原因使陆岗村的养殖业很难形成规模。

2、村民的文化生活:

与他们先进的子女教育观念相比,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单调。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村民在休息时间选择打牌、打麻将作为消遣,一小部分的村民以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作为主要休闲方式,几乎没有村民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甚至还有村民参与赌博。可见陆岗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虽然村里积极想办法解决但是由于村庄大,居住分散,很难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他们一般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上学,村里的的年轻人基本上全是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中毕业约占20%,大学毕业或在读约占5%。可见胡陆岗村的年轻人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的,于此形成对比的是陆岗村小学的发展及不乐观,老师匮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

4、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90%以上的村民有养老保险,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的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85元的补助。但是在陆岗村只有1个很小的卫生所,并且条件及其简陋,村民大部分选择到乡镇进行看病,十分的不方便。这几年在村里得癌症去世的逐年攀升,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普遍不好。由于村民平时并不太注重饮食卫生一些肠胃病,肝病也有较高的发病率。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村民们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太清楚,其中一点不知道的普遍是40岁以上的人,比较了解的多为村干部老师、和年青人。所以要想在陆岗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工作十分有必要。

2、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我总结原因如下:

(1)、对政策不了解,持怀疑态度。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对政府的补偿条件不满意。

(4)、家里刚刚盖新房子,造成巨大损失。

(5)、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6)、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7)、认为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

3、分析:

省市级政府对区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3.9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陆

岗村在章广镇属于人口密度较小,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很大。但是由于陆岗村比较偏僻,交通不发达所以人民收入很低。南谯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区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楼房,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城市化管理。新农村要求楼房一般需8万-10万,加上装修费,一个家庭大约要承20万的费用,而政府对房屋拆迁的补偿一般一家平均为45000元左右,最高的也超不过10万。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必会给村民蒙上巨大的经济负担。陆岗村村没有工业发展,如果强行推动让出土地,那么大部分人将无法就近及时的找到工作,是大部分劳动力闲置。现在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把土地承包给一户经营,很难保证产量的提高。在村民进行集中按置后,村民就不能像从前一样进行小规模的家庭养殖,这就意味着占陆岗村20%收入的养殖业面临着挑战。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像陆岗村这样的行政村,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无意于返回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使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荡然无存,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正如陆岗村民担心的一样,许多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3.9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由上观之,尽管新农村建设方式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宝藏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宜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中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广东民革144期

2、南方日报2006-02-103、南方网

4、新华网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王杰芳 刘英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民大省,河南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河南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民素质偏低,和其他省份相比,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将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王杰芳,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河南 新乡,453003;刘英杰,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059-00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国家或组织通过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并使之与开发对象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挥和合理使用的过程。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现有农村人口开展职业培训和进行科技教育,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提升农业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缩小人力资源的城乡差异,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生产发展”这一新农村建设经济目标的根本途径

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要改变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得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而这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根本性提高,即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

发。接受了先进农业科技教育,掌握了现代农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农业劳动者能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判断,捕捉市场信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并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整个农村生产发展。

(二)是实现“生活宽裕”这一新农村建设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生活宽裕的衡量标准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但能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而且能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保障新农村建设社会目标的实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使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进行规模化集约型生产,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获得更多收入。与此同时,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了基本素质的农民也能更好地适应非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三)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新农村建设政治目标的根本举措“仓廪实而知礼仪”。随着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农村各种不科学不合理的陋习才会逐渐被摒弃,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才会养成;随着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的逐步强化,团结互助、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才会形成;随着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意识的逐步增强,其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才会逐步提升,农村的基层管理才有可能更加民主并形成规范的制度,使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得到保障,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成因探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较低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省。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104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59.43%。河南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比较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本省的城市人力资源相比差距非常大,城乡人力资源发展非常不均衡。河南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占到80.2%,而河南城市人口中小学和初中学历所占比重要少得多;河南农村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不及城市的三分之一;河南农村人口中取得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为城市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二)认识不到位,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位

1.各级政府认识不到位。虽然早在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就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河南省各级政府并未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部分政府官员只关心自己的政绩,在具体实施中急功近利,偏离提高农民素质这一核心,导致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不理想。

2.农民积极主动性差,自我开发意识不强。囿于自身知识能力和传统观念,河南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缺乏提高自身基本素质的积极主动性,很多农村父母倾其一生所有供子女读书上学,目标却是孩子能离开农村留在城市工作,导致高素质人才从农村源源不断流向城市。与此同时,由于农村补贴城市,农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农村落后面貌难以改变。

(三)缺乏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

河南省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经济较为发达,而广大农村却难以获得资源的优先配置,经济相对落后。根据刘易斯的理论,要想破除河南省的二元经济结构,改变河南农村目前的状况,关键是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这就需要加速开发河南现有农村人口。但河南农村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不健全,如缺乏留住优秀师资力量的制度,农民难以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现有的户籍制度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贫乏,农民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现有的土地制度,无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权,也就很难真正保护农民的长期收益。

四、开发河南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广大农村重男轻女观念影响根深蒂固,加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养儿防老思想严重,导致农村超生现象比较普遍。超生及超生处罚一方面使现有农村劳动力由于家庭负担重,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使超生儿童的教育培养水平较低,致使未来劳动力的素质下降。因此,在河南农村地区要积极推广新型生育观念,打破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遏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

2.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开发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把握农村教育的时效性和特殊性,建立健全河南农村现行的教育机制,促进农村多种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要合理布局河南农村地区的教学网点,不应对原有教学网点过多撤并,避免农村适龄儿童因上学困难造成失学;让进城务工的河南农民工子女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能够在就业城市就近入学;河南各级政府应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经费;建立诸如农村教师补充制度、跟班学习制度以及优秀教师下乡帮扶等各种激励制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素质。此外,还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及农村职业学校等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以及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提高认识,注重科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政府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河南各级政府应抛弃形象工程以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到第一位,增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河南各级政府还要通过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和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有效规划和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扶持引导农民走上自我发展道路。

2.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的思想素质决定行为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普及现代文明知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在河南得到大力发展,不断淡化河南农民原有的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通过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的理念,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通过有效深入的学习,在河南农民心中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努力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实现知识致富。

(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制度

1.建立并完善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河南各级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投资作用,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保障,满足农民各种培训的需要。

2.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南农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切实保障河南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改革并完善河南农村教育体系,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保证农民能够按需参加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实现学有所教。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加深河南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确保各级财政对农村医疗的资金投入,争取把全部农民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来。探索适合河南省情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农村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保证老有所养。改革束缚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打破河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为农村劳务输出牵线搭桥,还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搭建平台,拓宽农村人力资源就业领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实践。在河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相互促进的。为实现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本,通过有效开发农村现有的劳动人口,带动河南所有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衡,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覃成林.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下载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与开封农村体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5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学院:药学院班级:09制药工程姓名:李培培学号:09313023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

    浅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新农村建设

    浅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农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中主要是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留守老人太多,劳动力老龄化严......

    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党组织能力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全党同志要认真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周勇 【摘要】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生态文明村模式、科农双赢模式、新民居整合模式、村企双赢模式、优势兴村模式等七种模式。归纳起来,其成功的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创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创新研究 徐辉 罗会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