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市农民工职业卫生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 卫生现状
近年来,**市内大部分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查、验收,造成“先污染,后治理”或“只污染,不治理”的状况,并大量雇用农民工从事有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由于劳动合同制度不健全,使农民工健康权益难以获得法律保障。为了解农民工职业危害状况,切实保障农民工身体健
康和生命安全,加强用人单位健康监护管理,本文分析了**市农民工职业病危害及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状况。报告如下。农民工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企业自身职业卫生监管力量不足 大多数雇用农民工的企业虽然设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但设在安全环保部门较多,极少数设在卫生部门,并且职业卫生监督专职人员比例很低,兼职人员多。职业健康检查比例较低 2005年,全市共有职业卫生接害企业1 831家,其中雇用农民工431家,已申报职业病危害429家,接害农民工25883人。农民工上岗前体检应检11908人,实检5180人,上岗前体检率仅435%;在岗体检应检17570人,实检8888人,在岗体检率506%;离岗体检应检1327人,实检139人,离岗体检率105%。由于取得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仅有4所,部分地区尚不能组织辖区内接害工人到有体检资质机构进行体检。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有待完善 对化工、冶金等行业共计1 199个雇用农民工企业的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已建立健康监护档案仅251个,占5824%。农民工职业病危害状况农民工尘肺发病增加 截止2005年10月,全市累计确诊职业病6568例,其中尘肺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761%,矽肺占尘肺病总数的781%;在接害工龄较短的农民工、合同工、外协工等当中已发现尘肺病。市职防院收治尘肺病患者中,农民工占将近50%(22/46)。慢性职业危害增加 慢性中毒中,有机溶剂中毒所占比例较高,占慢性中毒总数的50%。工业铅危害已祸及农民工, 某韩国独资金属有限公司从事铅冶炼,2003年3月投产后,先后雇佣53名当地农民工从事铅冶炼作业,2004年3月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时,发现已有3例烧结工尿铅高于正常水平,其中1例诊断为慢性轻度铅中毒,1例诊断为慢性中度铅中毒。现场检测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有50%的检测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水产养殖业潜水员减压病发病严重 2003年以来,全市共诊断职业性减压病22例(职业性减压性骨坏死16例,急性脊髓型减压病6例),其中农民工17例,占773%。对策
本文结果提示,农民工职业卫生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有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对职业病危害告知不到位,不为农民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购买工伤社会保险,农民工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断、医疗等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维护;职业健康检查率较低,尤其是离岗体检率过低,致使许多潜在的职业病未被及时发现,应引起关注〔1,2〕。现有取得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质和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基本都设在市区,使周边县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企业不能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农民工作业场所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健全,个人防护用品质量低劣,数量严重不足,致使农民工职业病发病逐渐升高。因此建议:(1)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2)实行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减轻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3)普及职业病防治法律知识和防治知识,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3〕。
参考文献
〔1〕 李新,纪生午,孙瑞田.朝阳市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督考核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0):1222.〔2〕 李冬梅,张勇燕,张红,等.辽宁省职业病危害项目抽检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357.〔3〕 宋文质.职业卫生监督与服务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1278-1280.(孔繁学编辑 宋艳萍校对)
作者单位: **市卫生监督所,116012; **医科大学;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第四人民医院职业病防治院
第二篇:论农民工培训现状与对策
论农民工培训现状与对策_三农
时间:2011-07-03 作者:秩名
导读::农民工培训是实施民生工程之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农民培训是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把农民培训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三农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进,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主要突出变现为:
1、对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当前,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培训资金却只占整个教育投入很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受财政实力的影响,致使很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根据中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要有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分担,而目前培训的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自己承担,政府及用人单位投入严重滞后。根据调查,农民参加培训的培训费、考证费、生活费等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往往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
3、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畜牧、林果、农机、教育等部门均涉及农民培训工作,但都不承担主要职责,工作无法形成合力。加之部门分散、职责不清、培训场所限制,导致培训资源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4、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意识不强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农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5、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农民培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大多冠以某某工程、某某项目来推进,而工程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民培训长期性的要求。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往往只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另外,以此种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导致培训缺乏持续性。
6、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
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实事,政府很多部门基于各自职责正在不遗余力的开展着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在条线众多、标准不
一、相互掺杂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很难规避个别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实施培训时内容不讲针对性、师资不重能力型、培训对象随意拉等这种“走过场”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工的建议和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1、明确培训重点三农,实施分类培训
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摘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论文开题报告。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3、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卡)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4、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木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5、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
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规范,明确培训机构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必备条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起到农民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农民工培训机构要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
6、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7、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8、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1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 2010,(06):48-51 [2]胡伟,王晓敏.构建新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成人教育 , 2010,(06):15-17 [3]赵健.有效供给:农民工培训发展的新路向[J].继续教育研究 , 2010,(04):60-62 [4]唐踔.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 , 2010,(02):35-38 [5]曹清林,王计军,储秀彦.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8):108[6] 王建永, 孔德博, 冉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培训问题的探讨[J].商业时代 , 2010,(24):111-112[7] 管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 , 2010,(03):248-254[8] 高雅.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J].北方经济 , 2010,(04):78-79
第三篇: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强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公平覆盖各个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如何跨越“半城镇化”,如何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日益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本文集中探讨如何健全和发展农民工养老保险。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现状
总的来看,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2008―2014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从9.8%上升至16.4%,上升了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2016年,全国农民工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从2416万人上升至5940万人,参保率从10.7%上升至21.1%(见图1)。尽管这一统计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但两项数据都表明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
分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参保率相对较高,建筑业农民工参保率最低。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制造业农民工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44.6%,服务业农民工中参加此项保险的占21.5%,建筑业农民工参保比例最低,仅13.5%。
分代际看,高龄农民工参保率明显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27.4%,老一代农民工的参保比例为24.8%,前者稍高于后者。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13.5%,明显低于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的参保率,也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26.4%)。
分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农民工参保率明显更低。月收入1500元及以下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仅为15.7%,1501―2500元人群为23.6%,而2501―3500元人群、3501―5000元人群、5001元及以上人群分别为30.6%、31.7%、28.0%,后三个人群明显更高。
分单位性质看,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农民工参保率特别低。欧美企业、港澳台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属于最高行列,分别达到79.2%、75.8%、74.4%,而无单位的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的参保比例属于最低行列,分别仅为3.8%、10.7%,成为非常明显的“短板”,私营企业农民工的参保率也较低,为35.5%。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造成其缴费能力不足
低收入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明显更低,这说明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保缴费能力,降低了其参保的可能性。
例如,根据广东省2016年政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16575元,下限为2906元。2016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275元,若以此为缴费基数,按8%的个人缴费比例计算,个人应缴262元/月;若是低收入农民工,如月工资2400元(2016年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为1895元),个人应缴232.5元/月,占月工资的9.7%。而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监测调查,外出农民工每月仅生活消费支出就占月收入的30.1%。对于收入相对低下,而吃、住、日常消费、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大的农民工来说,如果再增加一笔占月工资约10%的养老保险缴费,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二)目前养老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建筑业农民工的低参保率与其高流动性、就业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转移接续等方面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率很难适应这种高流动性。由于建筑行业普遍采取层层分包的劳动体制,建筑业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2013年,全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41.3%,其中建筑业比制造业的签订率低25.8个百分点。缺乏较稳定、正式的劳动关系直接造成用人单位或雇主逃避为建筑业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而且,建筑行业的工作地点本身很不固定,一个工程周期长不过一两年,短的只有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十天,这造成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极强。
在高流动性情况下,如果要保证养老保险连续性,就要频繁办理转移接续手续。由于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各地缴费比例不完全一致等原因,他们还面临复杂的转移资金计算、待遇确定方法及地区经办机构之间的推诿。如果出现阶段性失业、半失业,其养老保险延续会面临更多麻烦。最终造成建筑业农民工自身也很难有积极性参保。
(三)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面临制度障碍
数据表明,在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是非常明显的“短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表明,现行法律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作出了选择性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政策规定,农民工不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有些地方虽然允许本地进城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却不允许外来农民工如此。
根据2009年底出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这就造成一些?`活就业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既不能接续,也无法退出。虽然根据2014年2月出台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后者的待遇水平明显低于前者,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及为社会统筹账户所作贡献也得不到应有回报。
在缴费方面,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在缺乏缴费激励机制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由灵活就业农民工自身负担全部20%缴费,压力可谓巨大,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然存在体制机制问题
虽然近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框架日趋完善,但现实表明,其实践操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大部分地区只是地市级统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除了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统筹基金,但在实际操作中,转移的统筹基金仍不足以填补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基金缺口,给转入地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因此,地方社保机构接受养老保险关系转入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体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缴费方式、待遇计发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地区实际执行的养老保险政策也并不一致,从根本上造成了制度衔接障碍。一些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反映,在跨省转移中,由于各地转移接续操作流程不统一,有些个人账户记录方式不规范,很容易造成转入地经办机构无法接收。而且省级社保机构之间是同级,在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的情况,对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难以协调妥协,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五)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表明,农民工群体正逐步高龄化,2010―2016年,50岁及以上的高龄农民工比例由12.9%上升为19.2%,40―49岁的比例由21.2%上升至26.9%。老一代农民工越来越接近或者已经超过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较为强烈,然而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许多人面临过去用人单位未为其参保,目前又补缴困难的问题,养老保险权益无法落实。前文数据分析表明,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
(六)农民工养老保险征缴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农民工的农村户籍身份和弱势群体特征,加上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常常缺位,一些用人单位或雇主往往能成功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前文数据分析表明,私营企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比较低。其中原因主要在于对大量私营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征缴的监管不到位。
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内在具有减少成本的冲动,在企业各项社保缴费超过工资总额的30%、而政府监管无力的情况下,其经营管理者更是会能省则省、能逃则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出于投资环境的考虑,总是对一些私营企业的社保缴费监管乏力。
三、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造成各地制度不统一、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基金互济性差、养老保险关系地区间转移接续难等突出问题。为此,应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应先实现和巩固省级统筹,并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开始,通过中央调剂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在此基础上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建立中央调剂制度的具体办法可以为,从部分缴费低、基金结余多的地区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到中央,再调剂给缴费高、基金收不抵支的地区。
为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为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和缴费负担创造条件,应实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2017年11月,国务院已经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应尽快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和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加快建立国有资本划转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步弥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分类分层解决好不同类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对于就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工,应将其统一、全面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灵活就业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应鼓励其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对其个人缴费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对于低收入农民工,应让其“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农民工,可以直接以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或者缴费基数按照统一政策,但降低缴费比例,将职工个人缴费定为4%―8%之间,企业缴费比例不低于12%;为保证农民工养老金待遇水平,可以在低缴费的基础上对个人账户进行一定财政补贴。对于在城乡间频繁流动的季节性农民工或非从业的农民工家属等,应鼓励他们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三)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等参保困难群体的参保办法
允许非本地户籍的灵活就业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就业地参加或接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业管理部门应针对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登记办法,为其提供就业状况证明。社保管理部门应完善相应的登记缴费办法,提供更为便利的经办服务。
维护建筑业农民工劳动权益,清理建设领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推动总包施工企业直接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建设领域严格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月薪制”。通过提高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保障薪资发放,来提高其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督管理,防止以劳务派遣为名逃避为农民工参保。对不依法参保的劳务派遣公司,坚决取缔其派遣资质。
(四)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体制机制
国家应从宏观上平衡养老保险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权益累计、分段计算、量化折算、合并享受的政策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指定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协调和监管,对转移的个人账户进行统一要求,对转移接续程序进行统一规范,对跨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进行协调。通过“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提高社会保险跨业务协同、跨省区合作、跨层级监管的全国一体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保工程”“一卡通”等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加快优化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流程、环节和手续,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五)推进和落实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依法补缴
抓紧解决好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存在用人单位过去欠缴情况的,应完善和细化补缴措施,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落实补缴。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补缴起始时间。申请补缴的个人或用人单位应当提交证明其补缴时段在当地用人单位就业的劳动关系、工资发放等材料,经社保机构审核材料真实、齐全的,予以补缴。用人单位不主动承担的,由社保征收部门责令其承担补缴费用。允许非本地户籍农民工在当地延缴延退。
(六)加大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监察执法力度
大力加强重点行业(如建筑业)、重点企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重点人群(如灵活就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政策宣传力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督促各相关主体参保缴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查处侵犯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各类行为,依法处罚不为农民工参保,少报、瞒报缴费人数,擅自更改缴费基数、费率,少缴、欠缴保险费用的用人单位。
注:
本部分以下数据均来源于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从2010年开始,每年进行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本报告采用其中的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流动人口指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流入人口;调查地点为在北京市朝阳区、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八城市(区),有效样本15999个,其中农民工样本13927个。数据用SPSS19进行分析。基于这一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侧重于比较不同人群参保率差异,而不在于精确衡量参保率绝对水平。
(胡杰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副研究员)
第四篇: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现状与对策
近几年来,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法律援助机关的共同努力下,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新的模式,不断加大针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努力适应农民工法律援助需要,为构建和XX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农村农民工的法律现状仍不容乐观。农民工法律知识淡薄仍是制约农民工依法维权的“瓶劲”。
一、农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现状
就湖北省XX县而言,农民工生活和工作较为分散且流动性大等特点,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各自区域特点,虽然着力从健全农民工维权网络入手,采取多种形式构建农民工专项法律援助通道,也形成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专项维权通道为补充,内外相结合农民工维权工作网络。但是加强全县法律援助机构自身建设,提高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和接待能力还须进一步加强。二是流动人口管理不是很规范,如外来民工聚集地较为分散,从而给当地法律援助机关就近就地开展维权工作也带来了很多不便。各乡镇虽然相继开设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但是真正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也是力不从心。三是在建筑、制造、加工企业较为集中地区和外来务工农民较多的企业农民工大部分都不懂法律知识,他们根本不知道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农民工受伤后在劳动仲裁和工伤认定部门认定工伤并不是一凡风顺,有劳动争议的农民工办理劳动争议申诉,仍是一件难事。更不用说协助民工解决工伤问题了。五是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遇到法援案件援助对象虽然受益,但办案人经费无着落。等等以上问题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制约法律援助工作在该县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二、应完善工作措施扎实提高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对策
农民工维权是法律援助工作中比较难做的工作之一,针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着力从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长效机制入手,认真总结和研究农民工维权主要根结,通过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来解决农民工维权工作遇到的困难。制定和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措施,确保农民工维权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要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不断放宽农民工受援条件。要认真落实《对困难群体实行法律援助实施细则》,将经济困难条件放宽到低保线以下,并将索要工伤待遇和解除劳动关系请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等列入了援助范围。加强法律援助与社会救助体系衔接,再次放宽农民工的受援条件,对涉及追讨工资和工伤赔偿等申请,免于经济状况的审查,优先快速办理,让更多的农民工体会到法律援助的温暖。
二是要增加人员投入,保证援助需求及时得到满足。针对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时间集中、民工集中、工地分散等问题,在每年清欠工作集中的时间段,要加强律师值班力量并向其他清欠部门派驻律师参与接待,保证求援民工随时给予援助,在一些重点地区,还应设有周六接待制度,方便民工咨询和投诉。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和群体性事件,还应设有应急机制,必要时启动民工维权律师团,及时调处和解决重大事项和群体性事件。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处理农民工突出的困难。对于因长期工资被拖欠或突发事故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外地民工,采取先行办理制度,打破地域和管辖限制,以首问负责形式让律师直接介入实施法律援助,帮扶和解救民工出危难后,再补办相应的法律援助手续。
四是要完善工作制度,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建筑领域转分包工的现象和民工头申请法律援助多等特点还应建立起以“协议受理民工口头申请制度”为代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五项制度”,有效解决了建筑行业大量存在的农民工与“包工头”因不规范用工所产生的连环拖欠问题。
五是要延伸服务到执行,突出法律援助实际作用。为了不让农民工拿到的都是冷冰冰一纸判决书,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外来务工农民因长期拖欠工资或因突发事故身体造成严重残疾致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的法律援助案件,要推行农民工案件协助执行制度,在案件办结后,承办律师协助受援农民工申请执行,通过积极协调执行机构,帮助查找被执行人及财产,保证案件得到及时有效执行。
六是加大调解办案力度,提高农民工案件办理成效。通过加强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发挥基层调解组织职能,解决与审判机关在案件调解工作上衔接,鼓励运用非诉讼途径解决农民工诉讼难和胜诉难问题,满足民工们希望尽快出成效的愿望。
七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全面提高农民工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为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要联合法制宣传部门,在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中,重点加强了对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等一系列大型法制宣传活动,要整合社会法律资源,依托社会力量,通过组织社会律师、法律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进工厂、进工地、进工棚“的“三进活动”,宣传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扩大了法律援助在农民工中知晓率。
三、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吃透法律援助的各项政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组织一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必的培训,让他们更好的服务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也使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加大法律援助经费的保障,要把法律援助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并发放到基层司法所,确保基层司法所有促够的法律援助办公经费,同时还应对基层法律援助机构配备交通工具,使其更好的服务弱势群体。
(三)、继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晓率,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学法、懂法、用法、并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江门市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江门市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录入时间:[2006年9月22日]
江门市卫生局法监科
为了解我市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情况,探索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的办法,我们于最近对全市开展一次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卫生的现状
(一)主要职业病危害行业
江门市现辖三区四个县市(即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410多万人。我市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重镇,现有有毒有害企业2200多家,作业工人近四十万人,其中有近二十万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全市产业门类比较完整,机器制造、化工、五金、电子、印刷、纸业、建材(含采矿)、电镀、制鞋、皮革、电池、玩具、塑料、生物工程以及宝石加工等行业俱全,有毒有害物质和因素品种多,危害大,其中粉尘种类多达14种,化学毒物70多种,物理因素(如噪声、高频、低频电磁场、微波、高温)10多种,由此引起的职业病种较多,至2006年6月统计,历年累计职业病危害人数(主要职业病病种尘肺、听力损害、苯中毒、慢性丙烯酰胺中毒、急性氯的氧化物中毒、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等)共183人。
(二)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根据卫生部《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据统计,2004-2005年全市有518间厂企完成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
2、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强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场所的现场卫生监督管理。为了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力度,全市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在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有重点地组织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并根据上级要求主动联合安监、总工会、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
3、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新、改、扩建工程的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卫生审查等工作,落实职业病防治设施“三同时”工作,力争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4、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检验工作。加强对厂企的职业卫生监测,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市厂企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苯、甲苯、二甲苯、正已烷、铅、锰、噪声等。据统计,2005年全市共对1136间企业进行了监测,监测作业点29471个,合格率82.25%。其中监测粉尘作业点5244个,合格率85.28%;监测化学因素作业点8401个,合格率90.73%;监测物理因素作业点15826个,合格率76.74%。
5、做好工人的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职业性健康检查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我市积极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04-2005
年全市职业健康监护185338人,强化对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工人的健康监护,及时发现职业病人及疑似病人,并及时调离,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健康。
6、做好职业病诊断鉴定和职业病人的规范跟踪管理工作。
7、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我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职防机构、卫监机构利用“职业病防治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日”和“世界卫生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厂企管理人员及广大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在有毒作业场所制作张贴各类《管理指南》、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提高劳动者对职业危害的警惕性,有利于减少职业病发生。
二、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情况
(一)职业病防病机构情况
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为我市唯一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机构,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7人,承担市直、蓬江、江海区的职业病防治具体监管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对辖下四市一区的职业病防治业务指导工作。
四市一区的职业病防治职能由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无设专门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按国家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在原有卫生防疫站基础上重新组建的事业单位,承担本辖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传染病防控、慢病防控、计划免疫、公共卫生监测以及卫生监测检验、职业病防治等工作。由于职能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编制不足,各级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机构)的人员极少能设置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除负责职业卫生监测、预评价工作外,还要兼负其他如公共场所、消毒产品管理等工作。据统计,全市负责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的技术人员共75人(含14人兼职),其中市职业病防治所37人,其余四市一区共38人,蓬江、江海区未设置职业病防治机构,具体工作由市职防所负责。
(二)职业卫生监督机构情况
目前市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仍由市职业病防治所负责,现正着手移交给市卫生监督所。四市一区则已将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移交给卫生监督部门。但由于各种原因,辖下四市一区只有新会区卫生监督机构真正从疾控机构独立出来,负责该辖区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包括食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公共场所、传染病、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等工作。目前,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122名卫生监督员,负责职业卫生监督的监督员仅18人,且有12人为兼职。按照江门市区域卫生规划每万人口需配备2名卫生监督人员的要求,无论人员编制或现有监督员均远未达到规划的要求。面对众多的监督对象和繁重的监督任务,现有的监督人员均超负荷工作,未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不足,限制了从事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的调配。
自 2002 年以来,我市先后完成了市级和各市、新会区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立了市卫生监督所和各市、区的卫生监督所,构建起基本覆盖城镇的卫生监督网络,加强了我市卫生监督工作。但由于卫生部门同时承担对食品、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医疗行业管理和打击非法行医等大量职能,同时随着我市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大量乡镇企业涌现,职业病防治任务越来越繁重,进一步加大了卫生部门的监管压力,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我市职业卫生监管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力度仍有待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发展较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因素也在增加,新的职业危害不断涌现,目前相当多企业特别是生产条件较差的乡镇企业的生产环境其有毒有害因素浓度(强度)仍未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直接危害职业人群的健康。
由于部分企业对职业病防治认识不足,从节约生产成本角度考虑,自身管理能力低,也不愿主动配合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给监管带来较大的阻力,很多职业病防治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三)职业卫生监督职能亟待理顺
根据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卫生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精神,卫生部门 “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交给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但全省至今仍未能落实移交工作。自2004后以来,卫生部门严格执行国务院及省政府的要求,先后将保健食品、化妆品、放射源、食品生产经营部分职能移交相关部门,同时接受药监部门移交来的对毒麻药品的监管职能。现由于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迟迟未能移交,直接影响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职业卫生监督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适当增加职业卫生人员编制,加快职业卫生管理队伍建设
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每万名劳动者配备5名职防专业技术人员。即使根据省政府要求,将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检查职能移交安监部门,卫生部门仍承担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审查、作业场所监测、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鉴定、职业病人跟踪管理等大量的工作,我市目前从事职业病防治监督、技术服务的人员远远未达到卫生部的要求,人员编制仍非常紧张。职业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队伍迫切需要加强。
(二)理顺职能,明确职责,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
作业场所现场的职业卫生监管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过程管理,与目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检查管理的职能相似。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职能调整要求,将作业场所现场职业卫生检查职能移交安监部门,可避免安监部门与卫生部门对作业场所的重
复检查,达到提高监管效率的目的。职能移交后,卫生部门在专业技术方面仍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若不尽快移交,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缺位和越位,将不利于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开展。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多部门齐抓共管,才能达到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为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为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服务的目的,希望我市职业卫生监督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早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