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
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
阐述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状况,提出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
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
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
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文化素质是基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素质。因此,要大力普
及和巩固以及发展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普九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同时,加强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电化教育,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平台,适应多层次的教育学习的需要。
第二篇: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论文
一、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性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特质。不管是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角度,还是从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来看,其教育性特征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立足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二、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三、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知道,单纯由政府组织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必然选择。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如图2所示)建设应以大力调动农户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为目的,坚持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当然,最根本的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客观实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应始终坚持以利益引导为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便捷有效途径,重点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兴趣,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技术态度和科技意识,锻炼利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第三篇:提高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加农民收入
日期:2003-07-16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作者:
------------------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转变农民思想、发展农村成教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一、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据农业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即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其人均纯收入相应较高;从不同区域来看,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相反一些贫困地区识字人口少,文盲率高,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越大。农村非农产业作为高收入产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新的投入物不断增加,因此投入物的实物生产率也就不断变化,农民必须对这些新的机会进行判断,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具有这种能力。
2.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近几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民所获得的货币化收入较多。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是: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6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者以外,还需要各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农村极为缺乏。
2.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与质量低下并存。我国拥有农村劳动力高达7 .9亿人,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然而,素质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且90%集中在农村,70%是妇女。从思想素质看,农民观念较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看到人力资源总量配置失衡,劳动力供给过大,结构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扭曲现象。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上述现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人口质量是一种耐用的稀缺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并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注入打下基础。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其“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淡化农民的守成意识,转变其“等、靠、要”的思想为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扭转其务农低人一等的思想,提高现有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环保意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外,在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优先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广大的农民做好表率,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还要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建立以乡镇文化中心为枢纽、村俱乐部为基础、文化户为补充的基层文化网络。
2.在加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广泛性的认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一般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村级教育。主要通过扫盲行动,针对农村中那些目不识丁的成人,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这是智力投资的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投资少,见效快。二是镇级教育。主要依靠镇农技站、文化站和职业中学、农业中专,针对那些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完成村级教育的农民,系统地进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三是社会教育。主要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用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工作。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能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农业
现代化服务。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要优化人口结构,我们不仅要做好量的控制,更应做好质的提高,其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应该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援农村的医疗保健建设,改善其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宣传和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与方法,增强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4.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光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合理配置,其优越性的发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按照市场原则,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达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的目的。对于农村中的“土能人”、“土专家”,政府应积极扶持,尽量将其培育成种植大户,达到“富裕一个,带动一方”的效果。对那些具备某些在城里发展能力的“乡土人才”,如各种能工巧匠、经商办厂者,我们应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进城门槛,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等。这不仅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而且能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对那些没有什么专长和技能的农民,我们应引导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边干边学”,不断提高其生产能力,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摘自:2003(5)(68-69)《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武汉)》
第四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社会效益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社会效益----枣阳市农广校2010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总结
2010年是全面推进阳光工程调整与转型的一年。为认真贯彻国家、省阳光工程项目精神,根据枣阳市阳光办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枣阳市农广校按照“稳定规模、规范操作、严抓质量、创建品牌”的思路,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创业技能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的特点,突出粮食高产创建和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培训理念,着重围绕优质粮高产和农村服务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具体作法
(一)明确任务目标
按照市阳光办的安排,今年我校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3240人,其中特色职业型农民培训中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1100人,主要安排在七方镇宋王、杨庙村、王庄村,鹿头吉岗村、吉庄村、丁庄村,杨垱镇桃园村、杜庄村,吴店镇二朗村,共九个点;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1000人,主要安排在吴店镇周寨、西赵湖村,兴隆镇刘畈、红花村,刘升镇李老湾村、杨当镇光寺村六个点;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200人,安排在琚湾镇郑岗村、长堰村、环城鲍庄村三个点;果树栽培技术200人,主要安排在市优质水果主产区新寺镇李楼村;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主要安排在蔬菜基地环城十里村和孙井村;涉农重大工程培训中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240人,畜禽防疫员及养殖员300人,以镇为单位,进行组织。
截止本月中旬,我校已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其中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242人,畜禽防疫员及养殖员300人,果树栽培技术204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200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149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991人。
(二)早安排,紧落实,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九月六日,市阳光办召开了全市培训基地2010年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布署会,传达了省农业厅《2010年湖北省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等会议精神,九月八日我校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布局的特点,向市阳光办上报《枣阳市农广校二0一0年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整个培训工作由农广校牵头,农技中心组织协调,作为农技中心本重点工作,中心主任亲自安排布署,分管广校工作的副主任带队具体落实。工作开展分四个专班,1、领导专班。农技中心成立了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主任张刚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财务专班。负责教材印刷,学习资料等培训物资的组织。
3、培训专班。农广校在农业部门内部聘请16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专家讲师团,巡回讲课,涵盖种植、植保、土肥、蔬菜、果树、养殖等各个专业。同时组织专家编写《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种植技术》、《桃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畜禽防疫技术》、《枣阳市粮棉油高产技术手册》及科技明白纸等。
4、培训管理专班。聘用近30名熟悉农村、农民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担任班主任,负责培训班的联系、培训管理、考核等事项。9月20日前全部进村,建立班级,摸清学员基本情况。
(三)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使“阳光工程”的政策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们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出动宣传车、制挂过街横幅等形式,进行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持续宣传,把我市的阳光工程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制作大幅彩色喷绘宣传牌,介绍国家阳光工程政策,9月15日,我校在市农村能源沼气合作社进行了开班仪式,并邀请市纪检委、市财政局、市阳光办、市农业局领导参加,市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
(四)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操作运行
按照上级阳光办的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且严格执行,确保了阳光工程“阳光操作”。
一是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在各培训班开班前,我们与市阳光办联系,严格执行第一堂课制度。在第一节课上,由市阳光办和财政局组成专班到培训班给参培学员讲课,让农民学员明白阳光工程政策、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实施等内容。认真核查学员的资格和人数,切实做到不漏登、不错登。培训结束组织考核、考试。建立20%电话抽查制度,培训班结业后,各培训班在近1个月内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回访,以电话回访的形式为主,回访对培训在实践中的效果及近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告知班主任电话号码,进行解疑答惑。
二是实行工作责任制。
1、各培训教师签订责任书,明确培训具体内容及责任;
2、制定每个专业的培训计划和方案,确保每个班按时如期完成培训任务。
3、建立学员培训管理制度,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实行学员上课签名制度,按照培训内容及学时确保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保证培训质量;
4、开展教学质量与效果测评,农广校配合农技中心对各责任教师的培训课程和绩效进行测评,并对培训教师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
5、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做好培训台帐管理工作。
(五)创新培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实行就地就近培训,直接进村,方便农民学习;办班形式上,在小麦高产创建村我们实行整村推进,在村级防疫员、沼气等专业上实行多村连片办班;白天集中讲技术,晚上放碟片;在马铃薯、果树等专业培训时,集中学员在示范田块进行操作观摩。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等多形式的培训。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现状,要求培训教师以农村、农业实用技术为基点,培训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以提高培训实效。采取了20%电话抽查制度,以电话回访的形式为主,回访对培训在实践中的效果及近期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告知责任老师号码,进行解疑答惑。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已经结业的学员及班主任、辅导员的座谈和电话抽查情况,90%以上人员的认为这种培训班能解决很大生产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过程中学员签字手续较多,农民学员感觉繁琐,譬如在代金劵上签字,一再强调不能代签,但部分50岁以上的学员会以看不清而请旁人代签,增加了工作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培训组织需要较大精力。若全部以小班形式组织培训,势必造成阳光办和财政局监管方面的矛盾。三是少数农民学员纪律不够好。多数学员为50岁左右的农民,平时懒散惯了,一下了集中上课,难以适应,表现上课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等现象。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探索完善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的长效工作机制,抓好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整个培训工作坚持“三个结合、三个为主”的培训模式,即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坚持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以室外教学为主;坚持技术咨询与田间指导服务相结合,以田间指导服务为主。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注重农民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培训方式的创新来提高办班水平和培训质量。农广校依托农技中心的技术及师资,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示范
点、高产创建片,或以现场操作的方式,直接手把手教学,理论培训时以大班授课为主,确保每一个学员技能均衡。同时引导学员学用结合,用即见效,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抓3--5个学员典型,选择骨干学员带动本组学员,充分调动了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现场指导与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
完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加强班主任、教师及学员管理,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做好培训台帐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市阳光办“五项制度”开展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整合资源,扩大农民培训的效果
一是充分运用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这个平台,不断拓展培训的辐射面和扩大培训的效果。一是以阳光工程学员为依托发挥辐射功能。学员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边农户,起到学一人、带一片、富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有关媒体为载体扩大培训覆盖面。充分利用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专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利用市农技推广中心与市电视台合作专门开设的“农业科技之窗”电视栏目,根据农时季节,结合培训内容,制作电视课件,采取专家讲座或图像配合文字的形式,广泛持续地宣传农业技术,详细介绍农业种养环节等关健措施,由枣阳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进行播放。节目播放前,各班班主任提前通知,作为我们集中培训的一种补充,使农民晚上看电视的同时还学到了农业知识。各培训班班主任在学员收看后及时做好辅导、咨询工作,既方便农民培训,又不耽误他们的农事。
二是结合农业项目开展培训。紧紧抓住我市实施的各项惠农项目大力开展培训,如农业部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小麦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农村沼气建设、全国示范县建设项目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示范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对项目建设也起到了推进与完善的作用。三是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载体,推进项目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在蔬菜、果树、马铃薯等专业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帮助学员开拓销售市场,加强技术服务,形成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保证培训效果的延续性。
第五篇:唐店镇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唐店镇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近年来,为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唐店镇加强对蔬菜生产的品质要求,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此,唐店镇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短期培训、印发资料、科技咨询、召开现场会等办法向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
到目前,唐店镇已经举办各类培训班26期,培训农民达2000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和宣传资料万余册,使该镇农民每人都掌握了1—2项蔬菜种植实用技术。为确保农民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成效,在各类蔬菜生产的不同时节,还组织专家下到田间地头,巡回现场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