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XX县的报告-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大全

时间:2019-05-12 19:1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自XX县的报告-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自XX县的报告-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大全》。

第一篇:来自XX县的报告-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大全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

——来自XX县的报告

XX县属典型丘区农业县,幅员面积8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总人口42万人中农业人口36万。近年来,XX县立足丘区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2005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同比增长10.3%。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XX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06年6月,全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2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4家)。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一大支柱产业(畜牧业)、四大优势产业(水产业、林竹业、蚕桑业和水果业),建立了4个农产品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林竹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成长,XX县逐步建立了产、加、销各个环节和贸、工、种各个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5500多户适度规模种养户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3000多名农民成为农村经纪人,2.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2005年,仅蓝雁集团就解决了2630多人就业,人均年工资达到8500多元。

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建立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2005年,各龙头企业共投入生产周转金2000多万元,为农户赊销种子、饲料等生产物资,降低农户生产成本200多万元。蓝雁食品、哈哥兔业等龙头企业组建技术服务部,常年聘请46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上门技术指导、定点联系专业大户等形式,免费为农户开展技术服务,既解决了农户缺技术的难题,又促进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2005年,龙头企业共与农户签订订单3万多份,合同价值近3亿元。哈哥兔业公司在今年肉兔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的情况下,坚持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全县肉兔价格每公斤比去年上涨1.2元以上,全县肉兔出栏量比去年增长30%以上。

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现代农业稳步推进XX县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专业化种养殖作为着力点,制定和完善分类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标准化适度规模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引导农户实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配方改进、技术改善,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检疫、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控制禁用农兽药使用、控制重金属和激素使用,建成适度规模标准化种养示范带。

目前,全县标准化适度规模养猪户1800多户,年出栏肥猪占全县总量的19.5%;适度规模标准化养兔户3720户,年出栏商品肉兔占全县总量的43.6%。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企业、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联结

近年来,XX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的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利益为纽带、服务为手段、增收为目的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各类专合组织107个,会员达19188户,60%以上的农户加入至少一个专合组织。全县建立起5个较大的行业专业合作社,即县生猪协会、县哈哥兔业合作社、县水产合作社、县华象竹制品合作社、县丝源蚕业合作社。专合组织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统一组织销售服务,引导农民开展信息、技术、物资、融资、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互助使用,作为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户和市场间的桥梁和纽带,既提高了农民集体闯市场的能力,又保证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该县惠群水产协会的稳定发展就对带动当地水产养殖稳步发展,水产价格保持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几个典型专合组织的调查表明,提高组织化程度对农户增收具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专合组织对带动贫困农户适应市场,增加收入也具有明显作用。如兔业合作社是吸收贫困农户最多的合作社之一,2004年贫困户为336户,合作社对贫困户收购保护价要高于一般成员保护价10%。

加速培养现代农民,鼓励农民创业致富

XX县农村劳动力总数近22万人。2005年,该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4.2亿元;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0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农民外出务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增长胆量和勇气,不仅富了“口袋”,还换了“脑袋”,向现代农民转型,给广大农村注入新鲜活力和全新观念。近3年来,全县带着资金、信息和技术回乡创业者达2000多人,新办、购买、租赁各类工业企业87户,兴办各类农业开发项目223个,领办三产项目1700个,总投资达2.7亿元,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00多人,拉动城镇化水平提高6个百分点。

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提高素质。XX县抓住这一关键,实施农民再教育工程。采取龙头企业与职业学校、乡镇农技校联合办班等形式,5万余人经过培训并获得专项技能证书。通过培训,不仅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使农民树立新型生产观念、就业观念和市场观念。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富有成效XX县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畜(禽)—沼—果型”、“种养互动型”、“秸秆还田型”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该县通过沼气建设,推广猪(兔、蚕)—沼—粮(果、菜、茶、桑、鱼)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庭院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养殖污染。调查表明,一个农户养3—4头猪,投资1500元(政府补贴600—1000元)建一口8—10立方米沼气池,一年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在1000元以上。

全县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沼气池达到2万口,沼气普及率达25%。

沼气建设还带动全县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全县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5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产品16个、绿色食品17个。

生产生活设施逐步改善XX县依据丘区农业县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建设,尤其注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

“十五”期间,该县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治水、改土、修路、兴林和建园五大重点。“十五”期间全县争取到国家级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建项目,投入资金3500万元。引进各类农业开发业主300多个,投资3500多万元,开发面积4万余亩。群众自愿投工4500万个,筹资8350多万元,大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龙头企业信贷担保、联户担保等形式,争取信贷投入5000多万元。

针对全县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把治水放在突出位置,增加蓄水工程与改善排灌设施相结合,进行骨干囤蓄水工程的修建和整治;开展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采取稻鱼轮作形式,整治和兴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990处;在10个乡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建设,解决2.9万人、3.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争取到位214万元专项资金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建设,打井8300多口;投资420万元在6个村实施集雨节灌项目,全县微灌、滴灌工程面积达4000多亩。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二篇: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去年以来,XX区按照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特别是以XXX为重点着力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带动示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四新一建”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5个乡级建设规划和启动村建设规划,完成了2006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特别是结合区情实际,打造了XXX1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

一是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龙头+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壮大了产业支撑。2006年,全区核桃基地达10万亩,蔬菜基地达10万亩,蚕桑基地达10万亩,生产洋三元仔猪20万头,发展食用菌600万袋,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达8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如曾家山立足独特的自然和地质资源,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和乡村旅游,建成了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仅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打造了10户星级旅游农家乐,仅半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二是营造新家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去年15个村共完成房屋改造8120间;院坝硬化10万余平方米;改厨1206户,改厕1228户,改圈2359户,建花园花台2万余平方米,农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打造新环境,农村基础明显改善。去年15个村共建村组公路60公里,硬化入户路14公里,修建过河桥12座;新解决人畜饮水800户;整治河道6480米,改造藏水地1320亩;新建沼气1050口;新增电话810部,新通光纤电视754户,初步呈现出街院整洁、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饮水安全、通讯便捷的新气象。

四是培育新农民,三村建设不断深化。去年15个村均完善了村级活动阵地,农户“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集中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改善生活卫生习惯为内容的培训10000余人次,组织所有农户开展了“星级户”评选。今年,朝天区又启动了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并集中力量打造曾李路2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使其和去年建成的新村,连接成风格和谐统一,独具山民居特色,集生态休闲、地质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为一体的3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长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超常推进,立足“干”。

一是强化四种意识,统一思想行动。各级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自觉服从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认真履职,密切配合,狠抓落实。

二是立足早抓部署,迅速宣传发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抓宣传发动、抓技术指导,形成了全党动员、各级齐抓、全民参与的抓建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促动。坚持“县级领导联系、区级部门帮建、业务部门指导、乡镇党政主抓”的工作责任制,各级均成立强有力的抓建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联系牵建,细化措施,落实任务,逗硬奖惩,扎实抓建。所有区级部门落实得力人员驻户帮建,建设任务不完成,部门帮建不脱钩。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

一是紧扣区情布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现特色为关键,以农户自建为主体,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示范、推动全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以建设“XXXXXX”为框架,在区境主要通道建设起“XXXX新农村长廊”。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提前介入,入户规划,既立足长远、统一布局,又因户制宜、以点带面;既体现简洁、朴实、大方的山区民居特色,又展示山水风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逐一把规划落实到农户、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进度、测算到投资,并制定出内容详实、具有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三是健全抓建机制。梳理完善了“班子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协同、区乡分级负责”的抓建领导机制,“县领导联系村、部门帮到户、乡镇抓到点”的帮建指导机制,“半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的督查督办、目标考评和效能监察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的人财物统筹安排机制,统一了思想行动,形成了抓建合力。

(三)克难攻坚,突出“拼”。

一是领导率先作示范。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深入现场调研指导,解决重大问题,提出建设要求;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抓建之中,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铸就了“敢想敢干,苦抓苦干”的XXXX精神。

二是打捆资金强投入。按照“农户主体、政府主导、项目整合、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原则,配套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是严明纪律提效能。建立抽查考勤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和效能监察,去年以来先后制发了17期专项工作通报和督查通报,发出了150余份整改通知书。

四是强化监管保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狠抓工程规划、技术指导、材料调供、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树立用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尽最大努力节省建设成本。

$

第三篇:西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西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西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遵义市余庆县“四在农家”创建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干部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建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于西部农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西部

农村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现代文明迈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重大课题。遵义市余庆县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也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创建思路的形成余庆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南部,是遵义、黔南、黔东南、铜仁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2001年,全县农村实现了整体脱贫,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和落后的习俗成为阻碍建设新农村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余庆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派出百余名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这些干部看到,农民成规模地种植红金橘增收致富,硬化庭院和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余庆县委把罗家坡和大屯的经验概括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选点示范。他们制订了每户找准一条致富路,建一幢宽敞的房子,有一套好的家具、家用电器,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八个一工程”,以及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改厕、改灶、改环境、建文化广播室、建体育娱乐场所等细化指标。罗家坡、大屯、桥底、后坪等试点村寨,在党政干部的积极引导下,用农民的双手和智慧使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改变了面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余庆县“四在农家”创建思路的形成,有着现实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这种发展思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余庆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农村家居环境面貌基本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基本转变。

这种发展思路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余庆县28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在整体脱贫后,农户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户还没有达到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在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余庆县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农村,“四在农家”创建就是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这种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践载体。余庆县委和县政府在酝酿出台“四在农家”建设方案时,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在实践中,依托村党支部建设,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机统一起来,使这一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载体。

创建的主要特点

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明由实践创造并展现一种社会素质,说到底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展现,人们不同的实践活动创造着不同的文明。余庆县有400余年建县史,一座座山寨,传统文明留存较多,而且惯性很强。如何实现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容回避的问题。余庆县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就是推动这一转型的主动抉择。这一举措与其他辅助性措施相互配合、交融演进,正在播洒一团团现代文明的火种。“五通三改三建”虽然侧重的是物质文明建设,但其中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启动到展开都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精神动力,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智力支持。“四在农家”既包括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而且也契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村组道路和通信手段的改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改水、改电等,既促进了生产,又方便了生活。二是农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大乌江镇的农民长期以手工劳动和自给自足为主,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比重较大,这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为缓慢。在建设中,他们大力发展庭园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目前,余庆县180个示范点的耕地经营结构调整面达60%以上,庭园经济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创造条件搞多种经营,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深加

第四篇: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附主要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

1.本课题源于大化镇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1)大化镇具有中国丘陵山区农业乡镇的典型代表性。

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位于县城偏北方向6公里区域,幅员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9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1996年1月实现了撤乡建镇,同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7月被眉山地区命名为“小康镇”。2005年5月,原松林乡、府君乡整体并入。

大化镇的区位特点。大化镇处于仁寿北部经济板块、眉山东南商圈和成都南延经济圈辐射区的重要位臵。[1]具有城郊经济区特点。大化为仁寿北上成都第一镇,南距县城文林镇6公里,西与黑龙滩景区、北与中国枇杷之乡核心产区文宫镇等为邻。西距眉山40公里,北距成都30分钟车程(特别是成黑快速通道通车后)。[2]具有国道经济区特点。国道213线大动脉由北往南纵贯全境,途经7个村(社区),长达5公里。近守中等城市仁寿县城、特大城市成都。放眼2800公里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陕,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

大化镇的基础条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全镇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善。[1]交通方面。镇域内形成了以213线为主轴、纵横沟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各村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通水泥路达到100%。[2]水利方面。大部处于黑龙滩灌区,东风总干渠等灌溉渠系贯通,杨家河等小河流蜿蜒流经中南部,除个别海拔600米以上丘陵山村外,灌溉条件和村民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3]通讯方面。除个别山区村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入户率已达98.1%。通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手机座机7000余部,常住人口基本实现一户一机。互联网宽带实现村村通,居民户登记上网率已达12%。[4]能源方面。电力实现户户通,场镇和各村农电线路二期改造均已完成,居民、农业、工业、商业用电充足。沼气正在成为农村第二能源,已建成并正常使用的沼气池1990口,占适宜农户比重21%。[5]场镇和民居建设方面。利用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项目加快大化场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加速推进城镇化,城镇建成区已由2005年的0.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较大提升,商贸较为活跃。硬化场镇街道3条约1.8公里。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劳动、正义、红塔等3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建设顺利推进,明朗(松林场)、曹河(府君场)等村场镇改造即将启动。结合灾后重建推进新民居建设,已累计改造农房1210户。[6]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即将实施,社会救济扶助体系建立。村村建有村务办公和村民活动阵地,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农村消费购物网点普遍便民。[7]生态环境方面。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上栽竹、山下养鱼”举措的实施,不断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6.3%,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较好。工业原料林(麻竹、柏杨)、经济果林、公益绿化林以及正在悄然兴起的花卉园林业,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趋势在大化镇表现得越来越明显。[8]人文资源方面。大化场原名“大花市”。历史上作为乡镇的建制时间无从考证,但已知的文化积淀还是比较厚重。红色据点——她是中共彭(山)仁(寿)华(阳)特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是当年成都以南地区地下党组织最早、最重要、持续时间较长的据点之一;领袖题词——1958年3月,毛泽东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成都会议”)期间,特意为大化公社前进大队(今大化镇前进村)题词——“前进,前进,再前进!”;名人故里——这里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冯建吴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兄弟的故乡;文物众多——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境内共有文物古迹20余处,其中已有12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化镇的产业发展。大化镇以浅丘地貌为主,在产业发展上最显著的还是丘陵农业经济区特点。[1]工业方面。2005年以来,大化强力实施“工业强镇、招商强镇”战略,以饲料、食品、塑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中区粗具规模,成为仁寿县和眉山市的工业重点乡镇,跻身工业经济全市三十强、全县十强。[2]农业方面。以枇杷、麻竹、生猪、肉兔、山羊等为优势农产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成都和仁寿等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重要供给基地。到2009年春已建立起6个集中成片的农产品基地:以正义、黎明、明朗、下坝、华兴等12村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基地,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年产枇杷1000万公斤;以曹河、青杠等村为中心的花椒发展示范基地,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红塔、正义等村为中心的麻竹发展示范基地,全镇麻竹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以龙门、华兴等村(社区)为中心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专业户已达1200余户,年出栏生猪7万头;以红塔、劳动等村为中心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全镇养鱼水面已达4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以英雄等村为中心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户150户,年出栏山羊7万只。[3]商业方面。大化场镇拥有商铺1000余家,主要以经营日用百货、家电、农资。遍布农村的农家超市、农资店、收购点、小卖部也接近1000家。以粮食销售、水果贩运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经纪大户有200余户。建成占地面积42亩,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的交易区面积10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3万平方米商住楼开发。

(2)大化镇提出并实践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试图让丘陵山区人民群众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享有与城市一样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和发展机会。大化镇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化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期和关键期。[1]在国家政策走向中捕捉发展机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取向对于类似大化这样的乡镇来说,具有太多的机会。最重要的就是: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掀起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高潮,发展现代农业。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探索以小城镇辐射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的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把大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把大化的发展思路统一到国家大政策上来,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生机就会越来越旺盛。[2]在区域大格局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四川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眉山市实施“44521”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仁寿县着力打造成都以南重要交通节点,即将动工兴建的成(都)赤(水)高速在大化镇首尾附近规划设有两个进出口……这一切新变局,把包括大化在内的整个仁寿地区的区位条件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区域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给这一区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优势。而且,对于大化来说,跳出镇域圈子来谋发展,比如放眼2800公里213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肃,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3]在南接仁寿县城中捕捉发展机遇。仁寿县作为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态势日益强劲,即将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定位为“生态商贸城”,2015年发展目标锁定为3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实施“以心带星”战略,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周边卫星场镇建设。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到大化镇、南到满井镇、西到黑龙滩镇、东到宝马乡,与“成都向南”发展相对接,仁寿城区向北靠拢,积极融入成都;同时,向西挺进,向黑龙滩发展,争取让黑龙滩成为仁寿城区的一部分。打造交通节点,提升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在产业发展上仁寿县正在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农业大样板、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生态商贸现代休闲新城,打造建材、食品、家私、纺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支柱。作为县城近郊的大化,在承担这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上,显然比其他乡镇更具独特的优势。[4]在北进成都中捕捉发展机遇。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成都市急速扩张,将产生巨大牵引力、辐射力和吸纳力,在交通、通讯、产业、土地、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化,融入成都将有很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5] 在实现富民强镇突破跨越、不断引导满足和实现群众发展需要中捕捉发展机遇。

大化所面临的明显劣势主要有:[1]过渡带效应相当明显。上有基础条件较好、对接成都更便捷、政策支持强劲的文宫镇和视高镇,下有繁荣强盛的县城文林镇,长期以来把大化臵于了一个“过路镇”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本身具有的国道效应、城郊效应等比较优势,正在被过渡带效应逐渐抵消。[2]产业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若干工、农、商产业项目,但是规模太小,成片集中度不高,散、乱、杂倾向严重。缺乏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威胁大,产品意识、市场意识不强,发展方式总体尚属粗放型。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脆弱,一、二、三产业联动差,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总体较弱。对与成都市场、仁寿县城关联度高、自身适合的产业,存在认识不足,对新业态培育不够,新经济组织太少,市场反应能力总体不活跃。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显然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正是造成过渡带效应的根源。[3]城镇化基础相当薄弱。由于历史因素,大化镇在213线开通的那些年错失了发展良机。作为形成节点效应平台的大化场镇,规模太小,功能缺乏,基础落后,没有特色,难以留住人气商机。城镇化乃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基础薄弱、普遍散居、“空巢户”多的严峻现实,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大化的城镇化道路,尚需艰苦探索。[4]发展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难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自身投入发展的承受能力减弱,导致群众主体性较差、主体作用发挥较弱。在调研过程中,干部群众对此深有认同。结果将会陷入“越穷越难发展,越不发展越穷”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尽管通过近几年努力发展,但大化的显赫度、影响力尚未上升为比较优势,一方面在整个大的区域当中获得上级的政策关注与财力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招商引资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借助外部力量发展的能力相应减弱。因此,在发展资金上的内外制约使大化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大。[5]人才技术瓶颈制约明显。调查显示,全镇农户总数8737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12.26%,85%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比重只有18.3%。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得镇域产业大发展和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在稳定劳务经济适度规模、稳定农民现实收入渠道与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发展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上,现实体制造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无阵地、无稳定有效渠道,农户在自由式、自发式、散打式的培训中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机具,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支撑上显得乏力。

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规避几个主要风险:[1]来自北面的威胁。视高镇、文宫镇对大化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屏蔽效应”。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成都市场“力臂过长”。[2]来自西面的威胁。黑龙滩景区对大化乡村旅游“屏蔽效应”。[3]来自南面的威胁。县城商贸服务业不饱和、不溢出状态,构成对大化商务副中心的“滞变效应”。[4]来自产业市场的威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贸服务业缺乏竞争力,产业支撑继续处于乏力状态。[5]来自资源要素的威胁。土地、投资、人才等瓶颈无法突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镇党委政府对大化镇的发展方位和思路提出了如下判断:[1]对未来充满信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良好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大化镇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实施“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工作思路以来,全镇上下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产业富民、改善民生,农业投入大幅增加,一村一品取得突破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体来讲,大化镇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北接成都南融仁寿,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化镇丘陵农业经济、城郊经济、国道经济三大特征显著,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体系具有独立性并且日趋完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整个区域大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依托213国道南接仁寿县城,成为承接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的县城副中心,从地缘经济上主动融入仁寿县城。要依托213国道北进成都,重点是从市场和观念上融入,成为成都优质农产品和商旅服务重要配送基地。[3]崛起龙头在城镇,必须强力开辟农村新型城镇化道路。摒弃对城市化、城镇化的教条式理解,提高城市化率、城镇化率“并非要让广大农民离乡离土进城”。树立新的农村城镇化观念,在大化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要积极按照辅城的功能定位,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早日成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区,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4]巩固提升基础产业,全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针对丘陵农业乡镇特点和市场环境,着力发展服务仁寿、成都等大中城市市场,以生态、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为中心,以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现代农业。同时,确立“经营丘陵”理念,构建生态和发展产业相结合,发展速生丰产商品林、水果和花卉园艺产业,将低效丘山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5]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国道商贸服务产业。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遵循城郊经济、通道经济发展规律,以承接仁寿县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为核心,以建成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目标,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抓手,全力培育农产品加工贸易与仓储物流业、以房地产为支撑的企业后场商务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

大化在2007年锁定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集聚战略、特色效益农业战略、商贸服务产业提升战略、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战略,潜心打造“仁寿生态辅城〃国道农商重镇”。

(3)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的基本做法

2007年,大化启动实施“1161”新型城镇化战略,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规划打造以1条线(国道213“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小城(大化场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圈层扇形辐射的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体系和新农村综合体。期望通过几年努力,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大化镇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首先以新型城镇化理念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城镇化率”的概念,着眼全镇范围布局,构建以1条线(国道213线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商务风情小镇(大化小城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个圈层扇形开放辐射的镇域新型城镇化体系,整个大化镇成为一个由三大圈层构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到2012年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

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的核心圈层。大化小城镇定位为以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特征的辅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是全镇城镇化集居中心、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的核心承载区,是南进(县城)北融(成都)、打造国道节点重镇核心平台,扇形辐射大化全域。按照辅城功能标准打造大化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战略的龙头工程,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一号工程”,也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

中心村镇是整个城镇化的第二圈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级。功能定位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集居中心,辅城大化的卫星小集镇,“两城”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核心承载区。综合考虑行政村规模、地理位臵、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地方特色等因素,在全镇选择布局六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场镇或村民集居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按照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参照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建设成为片区中心村镇。每个中心村镇近期规划面积因地制宜,人口规模1500人(50户)以上。街道、供排水、电力、通讯、沼气、绿化、路灯、商铺、医卫、幼教、环卫、公交、文体、村容村貌等一般小集镇应具备的功能,都应当统一规划,缺啥补啥,逐步到位。也就是说,要让分流到这个村镇上的人们,享受到一般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目前正在推进的“1+6” 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将是促进中心村镇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大举措。依托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配套建立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六大中心。这个中心不仅是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活动的场所、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的平台。

社区型农庄为镇域农村新型城镇化第三圈层。其定位为新农村小型村民集居社区示范点。对大多数无法进入大化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散居农户来说,综合考虑农户经济基础、耕作半径、居住习惯、原住情结、人口分布密度等综合因素,为他们“就地设城”,现实地有效地快速地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成果。原则上在镇域范围内布局100个。一个小型村民小组一般规划1个社区型农庄,大型村民小组可规划2个社区型农庄。依托当地集居规模较大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规划为规模不大的社区型农庄。特别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靠近现有村道和水利设施定址。一要突出基础引导。体现社区型特征,除了集居之外,要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然建设档次、配给速度比中心村镇要低些,但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服务要跟上,特别是参照社区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二要突出规划引导。在农村住宅建设审批环节设立调控措施和奖补措施,引导新建房户特别是“两高户”(居住地点较高、解决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到规划村庄建房集居,原来的宅基地实行“退房还耕”、“退房还林”、“退房还果”。要打破村组界限,引导村民就近入庄。三要突出示范引导。采取规划引导、基本基础设施铺底、奖补扶助启动等措施的同时,关键好要激发受益群众自筹自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开明农户移房集居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实现“集户成庄”的目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帮助“两高户”和居住分散的危房户、特困户搬迁到农庄建房居住。

沉寂多年的大化镇,由此进入突破性发展快车道。

——强力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带动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引领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不断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城镇管理。投资200余万元,硬化场镇街道3条、总长1.8公里。投资200余万元,实施213沿线2.4公里路段绿化、亮化、美化。投资1700余万元,改造场镇旧房127户。今年5月17日,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42亩、交易区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的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综合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大化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困局。目前,一项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新村镇建设工程2010年10月在该镇水利村拉开帷幕。预计2011年7月该村256户村民将整体搬迁到这个中心村镇上生活。这项工程运用“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政策撬动,“新节省出来的土地再用于拍卖或者城镇建设,所得收益又用于水利村的建设。”当地负责人称,“整个村庄规划还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老百姓一个平方米仅花三四百元就可以住上一幢川西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用的是天然气,出门幼儿园、医疗站、活动室、农家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全面掀起都市型特色效益农业提质扩面高潮。该镇从经营丘陵、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出发,实施特色效益农业扩面提质的战略,推进佐料蔬菜、草饲畜禽、竹木原料林、新奇小水果等“一镇四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和成都市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实施加速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产业的战略。以大化小城镇为平台,依托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紧打造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短短几年间,全镇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社会公共事业、乡村管理等全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树起了大化崛起的新信心,凝聚起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整体合力。大化镇多次成为全市性会议现场参观交流的热点乡镇之一,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等奖”、“农村工作综合先进集体”等称号。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出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使研究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以来,大化镇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多个村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2009年12月该镇10个村被纳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仁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范围。

这期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大举措。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意见》要求,按照成片整体推进、激发乡镇活力、多元化投入、分类指导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连村成片推进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房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在示范片内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新型民居村落,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目标,使示范片成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010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强调扎实抓好新农村连片建设,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科学布局村庄,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显现新农村风貌。新建和重建农房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建设,现有农房的风貌整治按设计要求实施。结合土地整理加快农房建设和改造,确保民居建设覆盖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强调协同推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乡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继续以丘陵大县为重点,支持引导县(市、区)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途径。继续搞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培育经济强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深入搞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2010年上半年,省委书记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大化镇正在探索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与此呈现惊人地“暗合”。广大丘陵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制约,建成的新村规模都较小,新村辐射的人口不多,配套设施不好安排。样样配套,配套多了,形成浪费和闲臵;少配套,配套不全,又不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提出,对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新农村综合体?就是一个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一个融居住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场所。一是从作用上看,居住的人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农业生产。二是从地理上看,包围着小城镇,是小城镇的延伸;又被新村包围,称得上是村中村。三是从功能上看,一方面为农民生活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包括水电气路、通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为周边新村为农业生产提供周到的服务,包括农民日常的生活物资、农资、农技和信息服务等。四是从地位上看,介于小城镇和传统意义的新村集居点之间,形成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的全域“准城镇化”格局。

(二)研究意义

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认识、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特别是回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矫正实践中的偏差,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1991年著名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城镇化”概念。其核心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当代丘区农村城镇化模式普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空间表现上城村结合,逐渐以镇为主。在推进时序上要分清主次,以渐进为主。[2]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巩固提升第一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化)。农民就业亦工亦农,逐渐以非农为主。[3]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要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要求,通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4]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需要长期依靠“两城”主力带动,依靠政府优惠政策刺激和保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5]城镇化过程中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很大,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藏富于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情风貌亦城亦乡、亦新亦旧,逐渐以城为主、以新为主。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大化镇为例来说,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创造区位新优势的龙头战略。[1]城镇化是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对集居社会文明的心理归属与认同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社会交流的较高满意度,生活成本降低与生活便利程度,较易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所有这些,使得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成为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通俗地说,农村城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更多地把散居山野的农民集聚到城镇来生活和工作,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的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么,实际一点讲,初级阶段的城镇化没有必要贪大求全、拔高标准,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集居化方式,先让农民集居起来并提供必要的城镇化条件。特别在目前快速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过程中,及早规划建设“准城镇”村庄,有利于水、电、路、房和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集约化投入,有利于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和产业成片集中发展。[2]城镇化是区域消除过渡带和两极屏蔽效应影响的根本出路。城镇同时是一个关键的“生产工具”,因为它是集聚人气商机、市场交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核心平台。小城镇硬起来,大化便可以把通往成都的那些重镇撇开不看,直接融入成都寻找需要和市场。要发展首先要招商引资,但大化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华阳、视高甚至文宫。那么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来培养新优势,切入这种优势的主导产业只能是三产,而三产的主导产品——从大化的实际来看一个是商务服务业,另一个就是乡村旅游服务业,搞这样的“轻型经济”。围绕“商务副中心”概念,可以培育的产业优势行业就多了,特别是房地产新生带、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批发与配送市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乡村旅游业将可以应运而生。[3]城镇化是大化镇抢抓机遇、营造竞争新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任务。可以说,城镇活,大化则活。大化的突破性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成为中等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化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发展空间。同时,促使大化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特别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快城镇建设,迅速提升分担与承接主城区以至成都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分工、分流、转移重任的能力,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通过城镇化,提升大化作为213线上一个不容忽略的城镇的“节点效应”。同时,大化目前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要带动大面积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拉动和辐射。要给那些不需要在城市里做的、或在城里做成本太高的、或在大化做更好的人和事(即市场需要),创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大化。仁寿县城的发展势头迅猛,它迟早要朝北延展,人口居住、商业市场、商务服务迟早要向外“溢出”,地价、环境、服务都比较适中的大化就会成为居民和企业的首选,这就是大化的机会。因此,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化小城镇,布局、培育物流配送、仓储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居住、教育服务、农产品加工、休闲娱乐、企业后场服务等项目。放大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把自己定位在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的位臵上,融入县城,错位发展,充当补充,发展天地豁然开朗。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自己的城镇化路径呢?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向城市化社区生活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城镇化策略的选择上,一要因应时势,有为有位;二要因地制宜,务实有为;三要积极稳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大化镇在城镇化策略选择上提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大化镇与全国多数农村乡镇一样,人口多,底子薄,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此,大化镇城镇化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对于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的乡镇来说,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1]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2]推进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带动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3]推进适合城郊型乡镇、通道经济区乡镇、丘陵农业乡镇综合特点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集约化发展,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4]构建城镇化发展长效机制。创造性地把城镇化龙头战略,与镇域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管理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这一切都还只是一种个案、一种行为,如何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出一套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正是本课题的核心任务。

2.结合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探索实践的标本意义,研究提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丘区农村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化镇的探索,见证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创新。综合城镇化率和新农村综合体的新理念,小城镇的县城辅城功能定位,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大化镇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城镇化困局的三大独特创举,也是对当前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智慧贡献,同时顺应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由少数示范村(点)建设向示范片(带)甚至全域加快推进演变的新趋势。

他们正在搞的“1161”新型城镇化,就是期望建立一个集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统筹配送基地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

特别是“综合城镇化率”概念的提出,对今天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推进城镇化面临的诸多困惑、困难、困局,具有太多的启迪作用。他们的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这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三个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三)概念界定 1.四川丘陵农村乡镇。人口多,底子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相对缺乏,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城镇化水平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

2.新型城镇化。

对于发展型城镇化,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3.新农村综合体。

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化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就是新农村综合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参考文献

[1]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2009-09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2010-02 [3]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新农办„2010‟62号),2010-05 [4]沈骏,新农村策划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1第一版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进展,可加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丘区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引入应用最新政策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研究农业丘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考察(1)课题的提出与大化调研缘由

(2)大化镇背景(具有四川农业丘陵乡镇典型代表性)(3)大化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考察

(4)大化镇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操作模式(5)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剖析 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建模

(1)城镇化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基本理论及其现状述要)(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分析

(3)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4)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5)综合城镇化率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6)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模式研究(1)当前农业丘区乡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2)新型城镇化战略对镇域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贡献(3)不同层级新农村综合体的布局规划与功能配臵研究(4)三化联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5)当家作主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研究(6)自动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4.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预测与推广思考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四川农业丘区为研究范围,主要以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为研究样本。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查阅,全面收集和处理相关的政策文件、理论著作、实作报告等文献资料,做到视野开阔,引用有据,创新有理,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2.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本课题研究人员身处乡镇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加上有在读学院专家教授做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与客观实际“零距离”贴近,课题观点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得到升华和矫正。

3.访谈研究法。研究过程中,将就一些政策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题,与有关专家、党委农办等部门官员进行不同范围、不同层面的座谈访问;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与四川丘区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确保了解和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

4.问卷调查法。研究期间,分别就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农村乡镇干部群众对城镇化的认识和意见、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使本课题采集的信息面广、客观、真实。

(四)预期进展

1.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010年6月—2010年9月;

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和归纳:2010年9月—12月; 3.论文提纲写作:2010年12月—2011年2月;

4.补充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3月;

5.论文补充和再次修改,完成第二次稿:2011年3月—4月; 6.论文的论证,再次修改,完成答辩稿:2011年5月—6月; 7.论文的答辩:2011年6月; 8.结合答辩意见再修改,成稿。

三、研究基础(包括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一)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研究条件

1.本课题作者现任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党委书记,一直担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工作,上述基本思想和基本成果系本人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积累,具有承担本课题所需要的理论、物资、人力和实作条件。目前已系统检索和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书刊和政策文献,主持制定出了反映初步课题思想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正在按规划顺利推进实施。

(二)存在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由于工作的原因,论文的进程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扩宽视野,还要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撰写论文,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第五篇: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

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

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

朱火保,王瑜,周祥等.广州小城镇社区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05(3).9~12.

下载来自XX县的报告-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自XX县的报告-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最终版]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 别必雄 2010年第3期 ——经济建设 双剅口村是天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也是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村。该村现有耕地面积3112亩,......

    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有益探索(合集五篇)

    近日,我带领县委组织部、县委政研室,深入板桥、潭湾、田湾、寺前、小龙门、仙人湾等部分乡镇,就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我县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突出以民为本,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范文模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有益探索——贺州市建设五保村的实践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19作者:李达球五保户是农村的一个庞大的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并改善他们的生活是党和政府......

    黔西县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黔西县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 张雪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一点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黔西县......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探索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探索 摘 要: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质量较低,小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学习效果一般,难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水平,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应......

    (2009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有益探索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有益探索 ——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浅析与借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政......

    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精)

    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各项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滨湖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工作主题,积极......

    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