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与金融同业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明显滞后,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大部分网点单机作业,手工作业网点仍存在。山区一些网点的储蓄业务仍是手工处理,县城里的农村信用社网点之间还不能通存通兑,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已经实现省辖乃至全国通存通兑。目前,储户已经形成了一个观念:城区通存通兑是银行理所当然要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而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还没能实现这一基本服务功能,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内部资金汇划系统还不能跨县、跨市。为了改变农村信用社资金汇划手段落后的局面,部分农村信用社先后开通了县辖电子汇兑系统,县内资金汇划能实现当天到账,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但由于内部资金汇划系统还不能跨县、跨市,束缚了农村信用社对公业务的发展,企业、财税、机关团体等款项汇划业务基本由农业银行等占据。
3.信贷管理仍停留在手工处理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处理贷款台账、计算贷款利息、收贷收息靠的两手与两脚,与几十年前没有多大区别。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台账管理不规范、贷款利息计算错误多,如农村信用社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支农贷款的台账在一些信用社的不规范现象仍存在,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在每次月度抽查和季度检查中经常提及。信贷管理手工记账、手工计息缺少有效的监督,也造成了一些信贷风险的发生,不良贷款形态不能按贷款期限及时调整,造成不良贷款反映不真实。有的信贷员为完成压降不良贷款的任务,而随意调减不良贷款余额,有时甚至不良贷款过了诉讼时限也不发催收通知书,原因之一就是信贷员管理着贷款台账,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和稽核人员又不能时时关注贷款的发放收回情况,这样漏洞大,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农村信用社贷款真实性情况,给联社决策和人民银行监管带来困难。
4.人员素质问题亟待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存在电脑人员严重不足,员工文化程度低,职工培训不足等问题,目前一个农村信用社里会使用电脑的人员比例还很低,大部分的正副主任对电脑一知半解,外勤信贷员基本不会用电脑,会计员一般能较为熟练使用电脑。一个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由集成商开发安装成功后,会计、信贷、同城、联行、银行卡等大量数据需要由农村信用社有关人员录入、处理和调用。农村信用社员工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将是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应有效用的重要因素,农信社目前的人员结构是电子化建设的一大障碍。
5.会计电算化仍有待改进。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会计电算化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信用社会计电算化还未实现储蓄电算化、通存通兑、重要空白凭证电脑管理,信用社还不能通过联社中心主机实现业务实时处理。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省辖通存通兑已经实现,银行卡代收代付业务发展迅速,网络银行、电话银行、银证通等业务也已经起步,城区内和城郊的农村信用社技术服务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银行业。而在村镇,农村信用社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农业银行营业所和邮政储蓄网点。目前,农业银行营业所和邮政储蓄网点已经实现了省辖通存通兑,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外出打工者的资金流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要的储源,由于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未开通,打工者主要是通过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汇款,农村信用社正在失去这一储源。
二、对策建议
1.电子化建设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有关步骤进行:论证考察、投票竞标、确定网络方案、总体设计、投资预算、实施计划、请示批复。
2.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节约费用。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经营较为困难,电子化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农村信用社应按《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要求压缩一般性支出,适当集中资金,有计划、分步骤、量力而行地安排电子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业务管理费下按不低于10%的比例列出电子化专项建设经费,以保证电子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继续压缩网点机构,减员增效。随着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低效网点将会进一步撤并。农村信用社在上马综合业务系统时,要搞好网点规划,确定哪些网点将是要撤并的,以避免部分网点上了网络系统后又要撤并所带来的损失。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将有利于减员增效的实施,农村信用社应着手早日完成对已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减员增效。
4.加强人员培训,最大限度发展网络系统作用。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系统的作用,最关键还在于人员的素质是否能适应系统的要求。(1)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系统上马前后,应开展全员培训,让每一位员工理解掌握相关技能。(2)重点培训信贷人员。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电子化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贷管理模块的作用关键在于信贷人员是否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培训,要让每一个信贷员都会利用信贷管理模块跟踪每笔贷款的收贷收息情况,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上级管理者。(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综合性人才。随着农村信用社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学历低、继续学习能力低的职工将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引进既懂金融又懂计算机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必要。
5.利用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不断开拓新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掌握了独立的系统维护能力后,应继续推进二次开发,早日实现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网络系统的连接,实现电子汇兑和通存通兑,并利用系统促进农村信用社代收代付、银行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拉近与金融同业电子化建设的距离,实现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质的飞跃。
摘 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区、城郊和村镇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电子化建设落后于金融同业,在金融业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网络化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必农村经济论文库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快电子化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可行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电子化 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以湖北省欠发达地区长阳县为样本,结合其实际情况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支农功能逐步退化、农村信贷资金大量流失、信贷产品原创性少、农业保险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并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严控资金外流渠道、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解决建议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收支和转账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当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国内外学者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董晓林、院合宽(2008)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社支农乏力、农村贷款额度偏小、贷款利率较高、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赵启华、裴志忠(2007)提出农村保险业发展缓慢,未能在支农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外学者Hugh T.Patrick(1966)认为欠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供给不足仅仅是对缺少金融服务需求的一种反映。可见,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以湖北长阳县这一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展开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长阳县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金融机构设置及从业人员情况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人口约41万,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2年年底,长阳县共有8家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金融机构,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该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邮政储蓄四分天下的格局。金融机构网点共63个,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网点21个,农村商业银行19个,邮储银行13个,国有商业银行9个,政策性商业银行1个。从总体上来看,长阳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够、活力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存贷款状况
长阳县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显著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2012年末长阳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017万元,比年初增加11089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9614万元,比年初增加81818万元。个人贷款65377万元,比年初增加1982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6807万元,比年初增加559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9707万元,比年初增加42464万元;中长期贷款227100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8万元。尽管农业贷款总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农业贷款占比依然较低。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61428 万元,比2011年末增加10244万元,但分别只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71%和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额55980万元的18.3%。
(三)农村金融支持“三农”情况
尽管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金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仍在较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
长阳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11元,同比增长10.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90元,同比增长16.03%。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按2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仍然较低。
从下表可以看出,一方面,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各年贷款需求数额的基数远大于其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的基数,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2010~2012年资金缺口分别为98990万元、111178万元、152002万元。另一方面,尽管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85696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55980万元,但是近3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数额也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97884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96804万元,这反而造成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所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增加数量小于其对资金的需求增加数量。
(四)农村金融改革状况
近几年,长阳县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力度,把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了其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取消了其承担的政策性功能,从政策上、制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涉农贷款,主要支持农户和农村企业。2012年,长阳农村信用社净投5亿元贷款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其中涉农贷款3.5亿元。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只要有贷款需求的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农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县农信社都将积极、大力支持,力争涉农贷款增幅占全部贷款增幅的70%以上,力争涉农贷款投放实现“两个高于”,即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增量高于上年。
三、长阳县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整体功能已经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商业性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弱化
截止目前,长阳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强化风险管理、追逐经济利益的考虑,集中在城区开展业务。即使是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由于其商业化性质,也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重新构建其自身新的组织体系。在机构设置上,大量撤并县市以下的农村营业网点,努力向城市增设网点;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分支机构倾斜;在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众多乡镇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优良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究其原因,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资金运转具有长期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带来农业资金在经营中不可避免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大、成本高、资金需求分散、回收慢等不利因素,而这与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商业银行向盈利性较高、资金回报率较高的城镇领域转移是情理之举。
(二)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十分稀缺,需要紧急“输血”,及时补偿。但是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一是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放贷,其结果是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2012年末,长阳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67 万元,比年初增加128 万元,增长23.7%,增速为14.9%,比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高出8.8 个百分点,其存款几乎全部外流。二是农村信用社尽管是支农主力军,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信用社也争相向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近年来,长阳县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总体看,仍存在信贷产品原创少、市场适应性有限等问题。各家金融机构信贷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农户和农村企业需求进行细分,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满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上的融资需求。此外,信贷产品创新层次低,多是从同业模仿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具有本行特色的原始性创新稀少,金融机构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县乡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囿于当地的经济金融现状,创新处于相对低级的层次,过于重视形式和宣传的创新,侧重点也在于改善金融服务,未能因地制宜的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四)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大导致保险经营主体缺失;另一方面,农险保费高和农民支付能力低导致承保规模和范围过小。
从1992~2012 年20年间,长阳县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且呈逐年萎缩的态势。目前,长阳县共有5家财产保险公司,而开办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长阳支公司一家,且承保的范围、数量和险种都极其有限。目前开办的险种只涉及农产品种植保险和牲畜养殖保险两大类,农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虽有一定保险需求但却无力购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
四、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的建议
本文结合长阳县农村金融现状,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
一方面,引导商业性金融为农村服务。长阳县有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已出现了不少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组织。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已经能够承载商业性金融,资金的逐利性流动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为部分有需求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发挥村镇银行支农的独特功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表明资金的缺乏。村镇银行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营业范围内的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长阳县村镇银行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机制,为长阳县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资金与金融服务。
(二)严控资金外流渠道
农村资金主要是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资金渠道流出的,所以要严控资金外流的金融渠道。从农村信用社来看,可以从杜绝信用社违规资金外流渠道、提高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收益率等方面加以解决;从邮政储蓄来看,可以从扩大邮政储蓄的业务范围、增加邮政储蓄的信贷功能等方面加以解决。
(三)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一是可以尝试“综合授信”,使一些效益高、和信用好的农村企业在其额度内能够随时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可以尝试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即将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组合在一起,为农户提供综合信贷服务;三是可以尝试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如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捆绑在一起,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构建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经济发展易受生产过程周期长、回报率低、自然灾害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在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可参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另一方面,可对投保农民提供保险费补贴,以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从而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鸿儒简明金融词典[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2]董晓林,杨小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基于江苏县域的经济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05).[3]寇武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构建的几点思考[J].农村金融,2006(07).[4]马凯.河北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与思考[J].河北金融,2009(02).(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2005年,16年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掌握操作方法和推进手段。还有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还停留在过去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管理方式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上来。
财的问题,就是建设投入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财力作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但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首先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等农业收入,文章版权归文秘资源网作者所有!一块是外出打工等非农收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的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十分困难。
量投资的前提下,旧村复垦还田还林往往难以实现,客观上造成了长期重复占用耕地或林地的现状,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第四篇: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1-03 11:52:00 ]作者:梁秀芬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 管理现状 对策建议
论文摘 要:建设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路绿灯,不能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致使污染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结合涡阳县实际,就如何在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新污染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分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三同时跟踪难。
1.2有关部门没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关不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共同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是法律法规赋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尽到共同把关的责任,使得环保部门独立承担压力,这也是造成很多项目漏报的一个根本原因。
1.3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相当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结果和环评结论相差甚远,引发了公众对环评的不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造成建设单位的困扰,同时也产生社会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部分环评单位开展环评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以为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拿人财钱替人消灾,就完全按着建设单位的意愿开展评价,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1.4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本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将“三同时”往往变成“两同时”甚至是“一同时”(即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只是设计同时)。有些企业对“三同时”有关规则和报批程序不熟悉,执行“三同时”工作时草率处理,不遵循规定程序,不让本单位环保部门人员参与。还有的企业在新、改、扩项目上马时,环保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投产,而是分期分类进行。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阶段,无法做到“预防为主”。
1.5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问题多。从执法实践看,相当多的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究其原因,有的是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而不能验收,有的是企业逃避环保验收,有的是环保部门未能及时组织验收,还有的因为生产负荷未达到验收要求而长期不能验收。环境监察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后的日常监管,往往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但却常常未能参加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中间断了一节,容易产生问题。某地曾有一重污染建设项目,从项目审批到验收,环境监察部门一直不知道,结果项目正式投产后一直未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直至后来发生了污染事故,管理漏洞才暴露出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偏重经济增
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由单纯GDP量的增加转向引入环境绩效的“绿色GDP”。要落实长效执法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2.2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这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商环保前置审批条件考核的份量,确实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彻底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难的局面。
2.3 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强化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对未能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未能认真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对项目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没有进行充分慎重分析,导致环评结论错误的,视不同情节给予取消评价证书、证书暂停使用落实整改等处分,对责任人要取消环评上岗资格。环评单位应对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建成后的回顾性评价负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2.4 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把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强化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未经环境保护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产)。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建设单位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依法予以查处。
2.5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就擅自投产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 余,陈 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J],2004,16(1):44~45.[2]张社柱.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的思考--关于环评管理有关问题的调研.陕西环境[J],2005,9(3):11~13.[3]李建斌。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J],2006,4,18-20.
第五篇: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问题之我见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问题之我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口”,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在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音乐教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可以说,有些地方的音乐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很多,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老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持续深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备教师素质教育的现状 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教育在观念上是:“人才第一”,“知识第一”,“升学第一”,这种观念从整体上限制了教育活动,也对音乐教育造成了深重影响,加之受评价学校要看升学率高低的压力牵制,因此,学校都把精力放在升学必考科目上,而对音乐这样的“无关”科目总是置于附庸位置,农村中小学音乐课被挪用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从课程表来看,音乐课时设置完整,但实际上列上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名存实亡,平时非毕业班音乐课还可以按时上,但到期中或期末,音乐课就得让路,毕业班更糟糕,音乐课下学期全让给语数主课,由于农村音乐老师奇缺,音乐课的教学出现了“表面多,实际少”的各式各样的“应付”、“凑合”现象,音乐课处于可有可无,随便凑合的状态,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音乐课,但都以流行歌曲代替音乐教材,高兴就教,不高兴就停,期末学生的成绩单上的音乐分数则老师“恩赐”的,另外,一些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老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老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老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也是如此,我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只是中师(普师)或大专毕业。近九成以上的教师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学习取得了专科学历,使音乐素质较弱,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师基本功考核中,反映出专业技能不够全面的事实,能弹的不会唱,能唱的不会弹,能跳的又不会编等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薄弱,另外,音乐教师的职业品质与文化素质也需要加强和提高。
(三)音乐教学设备落后
按照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直至2007年的现在经调查农村中小学90%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只能在文化课教室里上,至于音乐教学配套挂图、教材配套录音带和教学用的键盘乐器等等没有一所学校能完全达到国家《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3%!绝大多料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不断维修的脚踏风琴。至于说现代教学设备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那只能是农村音乐老师的梦想。
(四)师资配备情况
目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是乡镇学校音乐教师严重缺乏,二是城市学校音乐教师又过份集中。许多大学生即使分配到了乡镇学校,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调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这不利于城乡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展。结果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几乎就没有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而兼职的音乐教师又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能胜任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并且许多学校都是班主任兼代音乐课,或是爱好音乐的其他科目老师承担教学任务,音乐教学时间和质量能否保证就可想而知了。
(五)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不相适应。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业务能力不强,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较难的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师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必须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1、领导的因素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但在我们的农村,音乐课却被认为是副课,不被大部分学校重视,高考是现行教育的指挥棒,在高考中不管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音乐都不被列入考试内容,这样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将时间花在音乐教育的教与学上。
2、教师的因素
有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缺乏责任感,即使上音乐课也不按音乐教材上,而是为了迎合某些学生的口味,追赶流行音乐的新潮流,擅自把一些低级趣味的和超出学生歌唱音域的歌曲引入课堂。
3、学生的因素
学生有些是为了松驰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利用音乐课发泄一下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4、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科目的分数,音乐课考不及格没关系,正是这些认为音乐课“不长知识”的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5、开设第二课堂的因素
开展第二课堂,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特长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技能和全面的理论知识,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都是兼职教师,本身专业知识就有限,又谈何去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整体技能提高?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古文明传统的文明大国,更应当努力创建自己的有深度、有高度科学性、实践性、民族性以及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体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三、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谈谈我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更新观念。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领导要更新思想观念,在办学思想上要树立“素质教育,艺术为重”的理念,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使音乐教育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地位。让农村的音乐教育能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确定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2、开足课程、加强管理。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一直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成了“正餐后的甜点”。根据笔者调查,我县农村学校的音乐课程存在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的问题。如果农村学校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农村孩子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机会,素质教育就会大打折扣。在当今“和谐社会”、“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被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分析,由于重智育、轻音乐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必造成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公平,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对社会需要不能满足。因此,必须摒弃重智育、轻音乐教育这种陈旧的教育方法和落后的教育手段。对各级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专项检查,把专项检查常规化、制度化,通过检查的方式促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真正使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对现有师资进行在岗培训。农村的现有师资状况是: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音乐教师总体水平不高。进行师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专职教师的不足和农村音乐师资短缺的现状。在岗培训的内容包括:①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②教材教法。引鉴城市中优秀音乐课例和著名的教学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③即兴伴奏。④合唱指挥。⑤文化素养。音乐教学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渗透,还包括音
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的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使他们能基本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2、健全农村音乐教育教研网络。
(1)建议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尽快配齐音乐专职教研员,使音乐教学、科研有专人负责,能扎实有效地指导农村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另外,没有配齐音乐专职教研员的,兼职音乐教研员也要根据音乐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音乐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音乐新课程的教改工作。
(2)农村学校由于音乐师资的缺乏,开展中小学音乐学科“校本考研”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可以扩大到以镇中心校为主,定期地开展音乐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音乐新课程的教改工作。
(3)充分利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音乐教育教学资源,把优秀教学示范课选为学习内容,使农村专职兼职音乐教师能在网上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3、建立稳定的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1)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农村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外出参观学习与语数外主课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师的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鼓励教师创新,支持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与教学竞赛,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农村专职兼职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为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2)整合、优化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校对树对口支援制度,鼓励音乐教育教学开展好的学校跟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采用“走教”、“支教”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4、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条件。
(1)加大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投入。齐全的教学设施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要加大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音乐教学条件,保障音乐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音乐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是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学校应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调备管理,充分发挥音乐器材的作用。为了实现音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要把电化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学校应该设置专用音乐教室,配置桌椅、钢琴、手风琴、五线谱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和一定数量的乐器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配置其他必要的、必需的和自制的一些教学设备,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因为这可以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整体的、具体的画面、声音等。把音乐这个听觉的艺术变成可视觉、能触觉、味觉等,对学生进行感官综合的刺激,因而其效果有单一途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它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要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问题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要发挥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设备。
(2)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场地建设。场地和设施设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农村学校应积极地创造条件,为音乐教学配备专用的音乐教室,让学生在环境幽雅的音乐教室里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3)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老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美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当余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5、组建专业班,培养特长生。
(1)成立各兴趣小组,保证专业教学的系统性。
舞蹈兴趣班提高学生肢体,谐调能力
合唱兴趣班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能力
器乐兴趣班加强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
(2)坚持三个原则,提高专业教学的时效性。
一是科学性原则,我们坚持做到两点:①传授专业知识要科学、正确,这不仅关系着给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概念,更关系着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②训练技能的方法法要科学正确,要求教师示范正确、指导准确、训练严格、决不随意敷衍、迁就学生。
二是系统性原则,专业训练从很大意义上课是一种技术训练,我们坚持做到两点:①完整的训练计划,要求专业教师对每个专业项目都制定出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计划,每种计划一式三份,教师、学校、教研各存一份,以保证计划的落实,克服训练的随意性。②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要求技能训练打好基础,环环相扣,前后贯通,稳步提高。
三是针对性的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艺术素养互有差异,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专业训练中遵循针对性原则尤其重要,我们坚持做到两点:①建立教学记录本,包括作业批改记录、听课记录等,要求详细记录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写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与训练的针对性;②实行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训练过程中,指导思路,实现教与学的相配合。
总之,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看,影响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我相信能找到相应的对策并逐步得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音乐教育一定能迈上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2000.3
中学音乐教育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443
素质教育全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