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调研——《对嘉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
论文调研——《对嘉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以体验农民生活、享受农业风光、欣赏农村风情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态旅
游,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嘉善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水乡地带,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文章在阐述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农业
生态旅游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参与性、保护性、生态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最后提出了嘉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初步构想:充分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村家庭旅馆;产品开发采取差异化战略;创新销售方式,形成整体营销。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家庭旅馆差异化发展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产业。生态旅游地从景观生态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沼泽等景观生态类型。这类旅游地的共同特点,是保持着大自然原有的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些还有丰富独特的人文积淀、浓
郁的风俗民情。生态旅游地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及开展旅游的理想境地①。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乡
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
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
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
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起源。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台湾等出现了更高级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租地自种。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假日里,偕妻带子,呼朋唤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这种浅尝辄止的劳作和藕断丝连的乡村情怀,为忙碌和烦躁的城市
生活平添了许多雅趣。目前,嘉善的农业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
首先从全国的农业生态旅游来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
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
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在北京、上海、江
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
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②。河北的集发农业观光园等。
其次从嘉善的农业生态旅游来看:
嘉善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基础比较扎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为嘉善发展农业生态
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嘉善初步形成了三条农业产业带,即以魏塘、大云为
主的绿色产业带(大棚无公害瓜果、蔬菜),以姚庄、干窑为主的白色产业带(蘑菇、食用菌),以丁栅、陶庄、天凝为主的蓝色产业
带(淡水养殖)。2004年,全县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25.92万亩,蘑菇(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30万平方尺,淡水养殖面积达3.64万亩
。而且,嘉善的农产品60%销往上海,成为城市居民的理想选择,这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农家菜”奠定了基础③。比如姚庄一直是传
统意义上的农业镇。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渐成黄桃、蘑菇两大产业。全镇以“绿色食品”锦绣黄桃为主的果树面积8132亩,种植面
积列全省第一,2001年被省林业局命名为“浙江黄桃之乡”。蘑菇栽培面积1400万平方尺,栽培面积名列全省乡镇前茅,2003年被中
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命名为“中国蘑菇之乡”。还有如大云的“碧云花园”,由大光服饰有限公司老板投资近2000万元,集花
卉生产、科研、休闲、观光于一体,占地达1350亩,其规模、生态、效益在嘉兴地区首屈一指。公司拥有普通钢架大棚800个,自动化
连栋温室大棚面积30000m2,花卉种球处理冷库1200立方米,同时还有年生产能力达200万组培苗实验室一个,配套花卉研究所及生态
实验室一个。
嘉善“千村万户”村庄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使生活、生态得到有机的统一。到2004年底,嘉善已完成4个
示范村、40个整治村建设任务,从已完成的自然村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化成荫、河岸整齐、瓦房清洁,江南水乡村落韵味更加浓
郁。因此,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选择有一定文化底蕴、产业有特色的自然村,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开发农家乐旅游、农业生
态旅游项目,其成功率相对比较高。
还存在的许多不足:由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宣传、引导和鼓励措施,广大农户对什么是农
业生态旅游、怎样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等问题理解不深、认识不透,因此,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不够扎实。许多地方
包括一些现代农业(渔业)园区还仅仅停留在农业功能培育上,侧重于种植、养殖或一般性的现场会式参观考察。而对于旅游功能(吃、住、行、游、购、娱)的开发还是一张白纸。
另外,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所需的配套道路建设、田园绿化环境、周边卫生环境、河道水质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下大力气加以改善。
因此,嘉善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基础,当然,要进一步发展还要增强意识,认真进行农业生态旅游专题规划与研究.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其价值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
将受到市场的检验。一个拥有广阔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强是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当今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追求参与而不是从旁观赏,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
中,应留有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如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这可以改变旅游者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被动性,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产品,给予旅游者的是多感官的刺激,因而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和生动的体验。同事也要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
大科技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丰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
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三是保护性原则。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决定了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要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
过程、生物多样化、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情况下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影响做出评价,包括旅游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影响程度,旅游区的最大环境承载人数,旅游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产生的废弃物综合治理措施等做出综合评价和
规划,力求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是生态教育原则。20世纪末,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研究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发展生态旅游重在教育,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产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要注意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
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是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原则。良好的原始乡村生态景观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特色,又是吸引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重要
因素,同时也是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传统的小农倾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进行旅游规
划设计时,有关部门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
生态经济适合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开发资源时应保护环境,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持续性、公平性三
者结合起来,处理好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农业生态旅游属于旅游产品谱系中的度假旅游,从旅游学角度来说,观光旅游应是它的主要目的。但是,真正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其核心应是体验深入了解为主的观光旅游,而不是单纯的农业生态旅游,否则就会失去实质
意义了。明确了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真正实质,就可以确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四、嘉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初步构想
嘉善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与上海、江苏接壤,是江浙沪三省通衢之地,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全县面积50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6
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30万,县城所在地魏塘镇。境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网交织,属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域面积
10.8万亩,占总面积的14%,嘉善历来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农、林、牧、渔业④。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业的重要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有利于当地乡
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制定诸如《关于旅游开发细则与规定》、《当地居民与投资商的协议》、《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违规事项的处理》,等等。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一些国外政府对已经开展农业生态旅
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管理和鼓励农业生态旅游;完善
当地的基础设施等。
(二)建立农村家庭旅馆
家庭旅馆是发达国家一种很流行的旅游服务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节假日举家出
游,从而使得旅游热点的住宿难问题愈加突出,一种新型的“民间客栈”——家庭旅馆悄然兴起。据对农家旅馆的专项调查,在青年
学生中,有80%的人愿意选择农家旅馆;在公司职员中,有45%的人会选择它作为度假场所。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有75%以上的人支
持发展农家旅馆,并对它今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所以,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家庭旅馆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旅馆发展潜力很大,表现
为以下三点:首先,它本身有实惠性。让农村旅游不再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工薪阶级也有机会参与。其次,它其实属于“体验式
”旅游。游客与当地居民同生活起居,充分感受文化间的差异。最后,满足“供不应求”的需求。如今,春节、“五一”、“十一”
这三大连续七天的假期,游客有足够时间到处游玩,可饭店、旅馆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庭旅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饮食卫生、消防措施、垃圾处理等问题。严重的是有些“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
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
游客的吸引力。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措施,使乡村旅游引入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三)产品开发采取差异化战略
在全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迫在眉睫。
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开发中要尽量保持原貌,产品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坚决避免开发中商业化、城市化倾向。
1、增加寻幽探险和健身内容
农业生态旅游也具有参与、竞争、时尚、现代、个别的和快节奏的需求特征。定向越野、生存游戏、漂流、冲浪、空中滑翔、帆伞运
动、喷汽船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成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旅游方式。嘉善的河流和湖泊众多为这类活动的开展提供
了条件。
2、推出各项专题旅游
例如,开发假日农业生产地。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
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开发怀旧市场。利用知青情结,吸引知青故地重游。推出 “旅
游上山下乡”、“银发族绿的邀请”、“做农家饭(磨豆花、烧柴灶等)”、“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提供游客参与和
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
另一方面,嘉善的农业生态旅游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科技、旅游、示
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
其差异,选择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
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其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以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⑤。
(四)创新销售方式,形成整体营销
1、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常规宣传
随着旅游竞争的激烈,通过大宣传,促进其发展是加快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一项重大任
务。要利用本县原有的旅游资源,将旅游的亮点、优点相结合。突出本县的优势项目,有针对性的大量发传单、小册子、图册,定期把资料发到各大单位;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
传图画;制作宣传片。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方针并对重游访客赠送礼品等方法。与
周边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唱响嘉善独有的田歌并派民间艺术团到外地演出推出自我形象。
2、加强省、市内区域联合,整体营销
以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方式很难适应农业和农业生态旅游日益发展的社会化、知识化、规模化、甚至网络化的需求。
因此,要尽快建立省、市内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形成整体规划,统一筹划,联合促销。将本县的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相结合,整合各自的优势,组成新的旅游线路、新的旅游产品,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
3、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电子商务代表了今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方向。收集一定资料,制作农村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定系统,以促进嘉善旅游的进一
步发展。
五、结论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作为
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
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所以必须对生态旅游加以研究,结合嘉善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
法规和管理措施,促使生态旅游发展.从而促进嘉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丰富旅游市场供给,促进“城乡和谐游”深入持久地开展,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行游天下网
第二篇: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剖析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对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大胆尝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总结其在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破解投资融资难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造福水城人民
农业产业化给人民带来巨大效益,经济的发展给全县各方面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已经踏上了繁荣的开阔之路。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水城县的前途充满光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步入了新的新层次。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形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是,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一条适合本县发展的道路。产业结构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争取低投入高产出。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培养专业人才。只有懂科学会技术,才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才能走上新农村道路。总体看来,经济文化发展都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在慢慢寻找为人民谋求幸福之路,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入,经济急速上升,农民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精神层次的追求,逐步发展步入小康。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凸显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
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
五是农业部门分割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矛盾。由此,如何积极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综合改革中最为迫切和主要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水城等地区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和创造,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和逐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利益为联结纽带,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八是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必然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向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富余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增长不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开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改革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向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农业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经营向有组织的合作经营和依托龙头闯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次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三、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问题
农业产业化要求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就是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然然存在四大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等,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利益缺乏明确、有效措施。
2、农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一方面,人口压力的长期性及城市化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实际上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流动。另一方面,离土进城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临时雇佣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仍将土地作为最后保障,加之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部分农民恋土情结较深,即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转让。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
3、市场中介组织匮乏。一方面,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
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交易成本过高。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时明显具备专用性投资: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生产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前期投资,如进行土地整治、水利配套等;
不确定性:农户土地权益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具有不确定性;
交易频率高:分散经营的农户为进行土地流转,必须进行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谈判,交易频率高。因此,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农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二)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却依然存在,制约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小规模分散生产制约规模效益。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口与土地级差平均分配地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经营以分散风险,家庭经营兼业化、多样化,呈“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这势必导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2、现行土地经营体制和户籍制度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现行的过于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增加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难以形成跨乡镇、跨区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难以形成联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同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影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3、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主管部门往往以抓生产保产量为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地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
4、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量增加,品质提高,相应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均衡地向社会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时,农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大量集中在县乡镇,却往往由于部门交流、竞争上岗等原因进入行政岗位,“好钢用在刀背上”,发挥不了自身特长。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凭借比较优势,吸引农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三)发展模式问题
按照参与主体和内在连接机制,可以将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概括为“龙头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模式。在实践中,各种模式共同发展,均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几种通行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亟待发展创新。
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通过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类型是目前最广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公司、农户双方实力悬殊,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达,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双方以产销合同为联结纽带,容易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产销的相互违约行为,组织形式缺少稳定的长效机制。
2、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适用于资源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其缺陷在于,对资源禀赋要求较高,在广大农村不具普适性。
3、示范农户带动型。通过发展典型示范大户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产业,通过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到该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示范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与引导作用。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生产仍然分户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二是示范农户缺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实力,很难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产业品牌,参与的农户也因为单家独户缺少产前、产中、产品的服务体系,最终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的限制。
4、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选择农业高新技术密集的优势地区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点及生产、示范、带动和服务四个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模式在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范辐射等方面极具优势。其缺陷在于:一是需由政府行政推动,增加了管理成本。二是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对后发地区无明显推广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四)投融资问题
完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既是拓展农业投入渠道的必然要求,又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政府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发达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平均值为15%左右,而直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支出比例不足15%,水城仅为0.7%左右;
同时,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各项农业事业费用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比重小;
用于水利设施、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多,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
在扶贫赈灾方面投入多,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少;
利用现有资源的项目投入多,后备资源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入少。
2、信贷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比例不协调。一是贷款总量不足。农业政策性贷款投向种粮等流通领域的总量较大,投向农业生产经营和开发的比重较小;
在贷款期限上,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大额贷款少。三是贷款难。部分农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抵押资产有限,加之农村金融网点日渐萎缩,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融资困难。
3、农户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高投入,低产出,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户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性和投入强度,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四、在探索试验中建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要深入发展,必须在优化土地流转方式,突破体制体制障碍,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破解投融资难题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新途径。为此,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中探索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水城县在符合中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组建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公司或合作社,是一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金为纽带、以发展种养植业为目标而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这种经营方式既实现了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既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又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改变了传统的“分户”经营形式,破解了农村土地流转难题,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营权属于农民,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土地流转难,生产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采取大户租赁、公司独资经营等模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能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采取契约合作模式(公司+农户)容易导致违约风险,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合作双方(公司、农户)实力悬殊,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公司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变农民为股民,在农民和公司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其他组织模式的缺陷,探索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路径,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集中土地实行公司化经营,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桎梏,解决了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扫清了障碍,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业融资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城市工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公司对农民土地集中管理,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但青壮年农民怀揣“股权证”安心外出创业,不少留守妇女、老人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城务工。具备融资资格,为城市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拓宽了渠道。公司充分保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农民土地入股经营,使农民的长远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农民的股权不会因土地的流转而流失,股东的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公司建立了农民和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把公司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农民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公司有我一份”。同时,公司用共同的事业吸引股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去,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诚实守信、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五、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是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的更新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把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2.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抓生产,抓好生产促市场。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有效平台。另一方面,抓好“无形市场”。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大户和流通组织,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责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3.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度发展。
4.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大城镇规模,做强城镇实力,繁荣农产品流通市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二)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和规范市场,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运用宏观调节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采取转让许可证的办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并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建立农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学流转。
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一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科学选取风险指标。如衡量自然风险的气象指标,衡量市场风险的经营安全率、市场占有率,衡量技术风险的投资回收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和运算风险的数学模型,将各种风险量化综合,掌握其变化规律,便于经营者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出准确预测,提前采取措施。二是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地方配套农业产业化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基金稽核制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及时足额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培植精品名牌,凡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由财政给予奖励。
4.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用扶贫贷款的条件。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评级授信,给予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各级政府合理的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农村最低保障补助基金,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投入机制;
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二是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用工登记、用工推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乡差异,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行的龙头带动型等发展模式均存在相应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积极创新。
1.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扶持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吸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创新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农户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或现金入股,农民真正成为公司的股东,在农民与公司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农户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形成入股农民近期受益、长远得利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对于此种经营模式,重点在于完善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经营管理,充分保障股东权利,积极防范经营风险。
3.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密切型转变。同时,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从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研等部门和环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狠抓科技创新上档升级,培育壮大科技核心竞争力。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学校、文化技校等教育网络的作用,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现代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
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完善引进高新先进科技机制。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四是引进有效载体。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3.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在利益连接和分配方式上下功夫,不断理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是完善价格保护型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和契约形式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农户按合同和契约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对合同内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使销售前移,产销衔接。二是完善利润分享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将农户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用于农户扩大再生产。三是完善参股合作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投放与农户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利润连接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
4.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一是改进政府投融资方式。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入方式,重点坚持增加农业投入和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并重,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财力;
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好的做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农村又面临种种约束,如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因此,必须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机制,由政府主导建立担保基金,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加快试点推广农村村镇银行,扩大农村合作金融规模,繁荣农村金融。鼓励资本具有实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扩大农村金融的资本实力。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三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政策优惠,突出产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效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继续争取间接利用外资,重点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规模,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完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四是合理控制资金的投向。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对资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资金投向方面,应当首先考虑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为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特殊,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依托力量,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增加投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应当增加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的投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业产业化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殖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畜牧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肉蛋鸡鸭饲养、肉牛肉羊饲养、精细瓜菜种植等特色农业发展。
2、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
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3、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4、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
5、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
7、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升级。
8、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突破农业建设资金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农业局为主体,在做好常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基础上,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9、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提出用工业化的成果反哺农村和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让更多的农民加入现代农业生产,让重点乡镇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工农业互利互助,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工业也为农业创造了大批量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三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9:08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组织类型
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状况的不同,主导产业或产品各有不同,产生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
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是当前的主要形式。
(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三)批发市场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四)科研单位+农户型。科研教育单位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为农户专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纵向一体化型。有一个企业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
式,把农民带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缓解。在实践中具体采用哪种类型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和农户,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问题研究
(一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注重处理好资金、技术、人才、政府的职能关系。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无论资产密集型还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都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把产业做强做大。政府要按照“绿箱政策”对龙头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着力解决检疫检测、培训推广等各类公共问题。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二是注重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鱼水关系。“鱼水有情亦无情”,如果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与农户会两败俱伤。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支持、保护好
企业,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去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成果。三是注重处理好市场、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三者的关系:如果农户不联合,即使政府给予干预和保护,也无法避免农民利益的流失。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户只有按照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原则联合起来,才能改善自己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使农民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个人转变为有组织的团体。通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来保证农民的市场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更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又是,在商品竞争中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四十注重处理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城,必须消除地域界限,在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经营机
制。在群众资源的条件下建立解决承包制与产业化的矛盾。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在乡村集体企业中,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而这些,都是需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完成的。五是处理好产品与产业的关系,产品有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落实在产品和产业两方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即不仅在一个产品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多个产品上具有竞争力,追求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完整性,使产品和产业真正形成客户忠诚性、技术专有性、产品耐市场波动性、品种多样性等核心竞争力。
(二)做好四个整合。一是国内与国外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考虑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发展民族品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盘活国内企业资产,形成大龙
带小龙,小龙带农户的局面。二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对过去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赋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十整合国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必须降低成本,就需要整合国内资源。国家要对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进行整合,使农产品收购成本、原料运输费用、生产成本、营销费用有所降低,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产业要素跨区域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应对入世挑战,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四是整合当地资源,当地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当地资源往往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利用当地特殊资源发展起来的产品往往因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备受关注,而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比较明显。
(三)奠定三个基础。一是确立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是以开发主导产品
和拳头产品为重点,没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只有因地制宜确立了主导产业,才能够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才能把握产业化运行的本质,明确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工作必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和农业的专业化及农民的组织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巩固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上档。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农民掌握的技术,农民的种植习惯,还是在市场吸纳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传统产品由于历史较长,有一定的知名度,因而在市场上往往较有竞争力。发展传统产业或从传统产业入手,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的突破口。为此企业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产品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
(四)搞好两个布局。即农产品生
产布局和加工布局。认真研究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加工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区放在农产品主产区还是城市消费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农产品加工区放在消费区有它的好处:在目前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是消费主导,因此离目标市场越近,越便于信息反馈,引导生产,越有利于企业的成功。
(五)实现一个目标。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着眼点是带领千百万农民致富奔小康。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产业发展进行长远科学的规划,对企业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太康县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调研与思考[推荐]
太康县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曾业松
农业大县如何成为农业强县?太康县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发展道路。太康县的探索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经验宝贵,对农业主产区很有启示作用。当然,太康县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在巩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成绩的基础上,把单一的农业专业合作转变成综合的高效益的经济合作。
一、太康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效和基本经验
从太康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来看,全县创办570家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社员近2万人,带动了9万多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发展成效来看,形成了多个农产品基地,入社社员的人均纯收入比非入社社员高出2000多元。其中50家合作社被授予“县级示范合作社”,16家被授予“市级示范合作社”,4家被授予“省级示范合作社”。
总结归纳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围绕种植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户间的经济联合。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资金打成捆,把分散的技能拼成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家庭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的转变。二是发展与规范并重,增强农产品持续发展能力。编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汇编》,并且做到了每个合作社有章程,门前有牌子,办公有场所,会议有记录,档案齐全,分配合理,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三是政府扶持,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财政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挤出钱来支持合作社,税收部门免征合作社技术服务和劳务收入所得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
扶持力度,农业部门为合作社指路子、教方法、找项目,重视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把小合作做成大产业。这些经验都体现了农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的一般规律,值得各地参考借鉴。
二、促进农业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定程度上说还是弱者的经济联合,虽然实现了合作社与市场、基地、项目、科技、金融等方面的联结,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使合作社成了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推动了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但是合作社的内涵和外延有待进一步扩大,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第一,拓宽发展思路。从太康县的示范合作社-庆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来看,一个合作社真正发展起来,必须不断扩大规模,形成更强的生产力、更大的市场影响力,才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该合作社发展社员100多户,带动2000多农户,辐射周边乡镇十几个村;通过农贸结合的种、产、销一体化的形式,开展一年多熟间作套种,是一个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打造了40万亩的西瓜生产基地、30多万亩的辣椒生产基地以及万亩以上的油桃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等,逐步把特色产业做成了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入社社员户均增收1.5万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致富了一方农民。从国外合作社发展情况来看,比如日本一些地方的农协,不仅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购销服务,还从事信用保险等综合性业务,同时具有制定技术标准、协调产品价格、担当利益维护者等功能。很明显,合作社的服务链可以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内容可以涵盖产供购、农机、技术、加工、信贷、保险、法律等各个方面。从国内其他地方来看,比如宁夏有的农业合作社,一方面面向外省市引进人才,一方面开展跨县市的社会服务,合作社既是弱者之间的联合,也是弱者和强者的联合。可以想象,合作社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通过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形成产业集聚,形成规模优势,真正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合作社与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强强联合的合作社实力才能越来越强。
第二,优化发展机制。太康庆丰收一类的合作社所以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重要原因在于有一个好的发展机制。比如合作社聘请农科院专家开展科技培训,通过技术合作,引进新品种、防治病虫害,实现技术共享;此外,还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等等,实现了农户间的优势互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外地实践来看,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还有很多完善的经验可以参考。比如福建、浙江、宁夏等地科技特派员领办的合作社,既是劳动、交易、财产的联合,也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科技人员提供专利技术和服务,农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少量资金,企业提供资本、管理和市场,政府提供项目和扶持政策,各个方面优势互补结合在一起,使合作社形成较强的合力。然而,要使合作社有活力和竞争力,还必须在产权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优化。过去我们搞人民公社剥夺农民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生产自主权,甚至吃大食堂剥夺农民生活自主权,结果走了弯路,教训很深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探索新型合作社,得到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分工合作、产权明晰”,合作者既是经营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尤其是股份合作制的合作社,股东与雇员、投资者与经营者融为一体,利益关系更加紧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合作社分配制度是否合理至关重要,有些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虽然有合作协议,但在生产资料和产品收购价格上对农民很苛刻,往往让农民失利。在合作社内部,所得利润分配是按股分红?还是按交易量大小返还农民?或是两种方法兼顾?要在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形成合理的契约。
第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已就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扶持政策。各地应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并创造性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集体、个人和各种社会机构领办、合办合作社,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专项服务于综合服务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不仅要在资金上加大力度给予支持,还应该在项目上、政策上给予更广泛的支持。在国外,比如德国给合作社管理经费补贴,加拿大给合作社用电等能源优惠。在国内,比如广东省通过兴办农村信息直通车,在镇村设立信息站,与农业合作社建立联盟,全方位为农业合作社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一些合作社依靠政府信息和科技支持,开展无偿和有偿服务,获得了迅速发展。一些农民电视一开学技术,鼠标一点卖产品。开网店、发洋财的不乏其人。有些农民说,以前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要想富先上信息高速路。也就是说,政府扶持合作社,扶什么,怎么扶,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综合运用先进技术等手段,进行更加有效的扶持,加快培育壮大合作经济组织。
作者系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第五篇:新形势下对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
新形势下对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 陶润仁
消防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作为与经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安消防部门,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改革创新,实现消防工作跨跃式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以签订和落实《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消防工作的指导和推动力度,将消防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和《甘肃省消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明确了消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狠抓火灾隐患整治和农村消防工作,消防工作发展力度得到全面强化,全省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新增公安现役消防队7个,在建公安消防特勤中队5个,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33个,招录消防文职雇员276人、专职消防队员525人,城市消火栓和消防车载水量以及战斗员个人防护装备全部达标。各地共投入消防业务经费1.646亿元,先后5次集中招标,新购消防坦克、装备检测维修车、消防宣传车、防化洗消车、高喷车、登高车、进口移动水炮等一批技术性能尖端、科技水平领先的特种消防车辆装备,车辆总数达到525辆,其中消防车辆达到213辆。更新、增配灭火救援器材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1.43万件(套)。
但同时,在消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还长期存在一些瓶颈性的问题,使得消防工作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消防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滞后于形势任务的需要,执勤备战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等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制约了消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消防工作社会化程度不高。从近年来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看,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仍未完全落实,部分职能部门未依法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一些地区尚未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在消防工作方面上还没有形成合力,一些重大工程项目还存在先天性的消防安全隐患,火灾隐患整治多是公安消防部门“唱独角戏”,实际效果不理想。
二是农村消防工作相对滞后。目前,我省农村消防力量、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管理机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 2 — 需要,也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工作没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消防安全组织涣散,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农村火灾逐年上升,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因火灾致伤、致死的人数占到了火灾死伤总数的60%以上。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和项目多,部分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新农村消防工作机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管理与发展问题多,政府专职消防队存在经费无保障、人员不固定、灭火救援器材缺乏、灭火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有的甚至建不起、养不活、用不上。
三是火灾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火灾隐患整治难是当前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尽管我省火灾形势保持基本平稳,但一些局部地域、重点行业的火灾风险逐年增大,火灾隐患持续增多,部分已形成的火灾隐患长期不能消除,新的隐患又不断滋生。特别是影剧院、商场、市场、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通道不畅、超员营业,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以我省为例,有的重大火灾隐患因为存在时间长,虽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整改:如:甘南藏区寺院隐患。甘南州有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其中大中型寺院29座,这些寺院均采用大量木材进行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火灾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大。再如:道路交通化危品运输车辆隐患。每天通过我省境内的化危品运输车辆达700辆,每年发生的车辆倾翻泄露事故达
— 3 — 50多起。这些隐患一旦发生问题,不仅损失大,而且社会影响大,虽经消防部门历次整改,并多次向各级政府领导汇报,但至今依然未得到彻底整改。
四是公众消防安全意识还不强。有些单位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业主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对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单位的从业人员和重点工种人员没有经过岗位培训,消防专业知识缺乏,违章作业、违章用火现象突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懂得最基本的灭火和逃生自救技能,火灾发生后,不能采取得当措施逃生自救,也不及时报警,从而耽误了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
五是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不能满足当前灭火及抢险救援任务需要。全省各市州还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城市火灾远程监控系统,消防部队的装备建设,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火灾扑救和参与处臵各类灾害事故的需要。特别是消防部队信息通信建设滞后,14个市州消防通信指挥车还是一片空白,在08年维稳处突和抗震救灾中,由于城市公共通信基本中断,缺乏卫星电话、短波通信等专门设备,给部队指挥调度、后勤供给等造成很大影响。同时,消防装备落后,也给消防官兵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六是公共消防设施和专业消防力量缺乏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随着火灾、爆炸、毒气泄漏、化危品泄露、地震灾害等突
— 4 — 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事故的日趋增多,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任务日益繁重,消防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我省14个支队,有13个支队机关各部门仅编1名领导和1名干部,69个大队编制仅3名干部。现有的49个现役中队,有24个不足30人,有10个编制在15人以下,还有54个县、市没有现役消防队。现有警力责任区面积过大,力量极为薄弱,难以完成更加繁重的灭火抢险救援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一旦失火,往往无力扑救,小火酿成大灾。“5〃12”地震发生后,由于我省消防警力紧张,给抗震救援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我省地处5个强地震带覆盖范围,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今后开展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任务将更加艰巨。
二、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为积极应对消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突出解决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本人结合实际工作,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健全政府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要切实履行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认真抓好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下发的《甘肃省消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消防安全法定职责,继续完善政府消防目标责任签订考评机制,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消防目标责任考评纳入各级政府
— 5 — 工作责任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等考评范围,着力抓好消防特勤队伍、政府消防专职队、战勤保障大队以及普通队站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考评体系,不断加快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发展步伐。
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消防工作。消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不断加大消防宣传与培训力度,制定出台全省公共消防安全评价体系,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和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消防工作,广泛发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教育社会公众从自身做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形成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法律责任自负的良性工作机制。
三要认真做好《消防法》的普及与落实工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将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在切实做好《消防法》宣传普及工作的同时,抓住《消防法》修订实施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提请省人大颁布《甘肃省消防条例》,进一步加强全省消防法制建设,推进消防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二)进一步健全社会消防安全防御体系。要以保障消防安
— 6 — 全、惠及社会百姓、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着力点,大力提升消防监督执法水平,全力构筑消防安全防线,努力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一要紧紧围绕标准化管理工作,筑牢社会单位安全防范基础。要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标准化管理工作为重点,建立“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制,落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打牢防火基础,筑牢防火屏障,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要进一步指导督促派出所、警务室强化对社区、农村、“六小场所”等非重点单位的日常消防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改善城乡消防安全条件,坚决防止小隐患引发大火灾,小场所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二要紧紧围绕重大火灾隐患整治,筑牢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基础。要继续把排查整治重大火灾隐患作为改善消防安全环境的重要措施,严格按照公安部制定的重大火灾隐患评判标准,继续开展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整治活动,始终保持火灾防控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改高压态势。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统一领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坚决贯彻落实“三条铁规”,持续开展“三合一”、“多合一”场所专项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对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等重点单位经常性的监督与管理,全力遏制较大以上火灾和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 7 — 三要紧紧围绕改进和加强消防监管手段,筑牢消防监督执法基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安为着力点,切实提高消防执法服务水平。一是要继续加大建筑工程审核力度。要依法加大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管理力度,严格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深化重大工程项目审验,加强总队与支队的联审联验。二是要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要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加大对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人员和重点工种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强化持证上岗制度,努力提高社会单位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同时,要积极培育、扶持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远程监控、消防保安、消防培训等社会中介组织,在公众聚集场所全力推行公众火灾保险、逃生安全门锁等技防措施。三是要严格消防产品检测。要按照新《消防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消防产品检验,拓展消防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功能,落实消防产品“身份证”管理制度和公共场所阻燃制品标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消防安全检测,前移火灾预防关口,防止因消防产品问题产生新的火灾隐患。
四要紧紧围绕全民素质提高,筑牢消防宣传教育基础。要进一步深化消防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不断丰富宣传手段与形式,扩大宣传广度与深度。在拓展媒体宣传阵地的基础上,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整合现有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宣传车和消防站,大力推进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全面提高群
— 8 — 众消防安全素质。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灭火及抢险救援体系。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消防抢险救援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全省范围内快速有效地开展统一调度、指挥扑救和处臵工作。
一要强化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主业”的意识。要以防火、灭火为中心,进一步强化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主业”意识,认真抓好灭火救援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力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全面规范接警出动、战斗编成、组织指挥、作战行动、综合保障、灭火战评等灭火救援工作程序。深入开展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强化消防业务技能培训,继续加强“六熟悉”工作,广泛开展特殊火灾和特种灾害事故处臵的专业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同时,要加大多功能消防车和特种器材的配备力度,一旦发生大的火灾和特殊灾害事故,能够及时保障供应。
二要加快公安消防队站建设。加快公安消防队站建设是适应灭火救援形势、全面武装公安消防力量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近三年来,中央先后为甘肃增加现役消防编制940名,并明确提出要继续在地级以上城市建设消防特勤队,在其它城市增建公安消防队,为消防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今后要进一步积极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进度和经费保障,并在建设经费上给予补贴,保障消防工作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协调发展。同时,逐步增加消防特勤、消防执法、战
— 9 — 勤保障和全勤指挥机构的编制,切实充实和加强公安消防力量,更好地发挥公安消防部队“反应快速、装备优良、经验丰富”的专业性救援队伍优势,以适应当前不断增大的抢险救援及处突任务的需要。
三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要进一步巩固多种形式消防伍建设成果,积极推进对现有多种形式消防队的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管理与训练工作。通过举办专职消防队骨干培训班,推行战斗员等级达标强化专业训练,实现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与机构设臵、社会发展、安全需求相适应。要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公安消防部队执勤、训练、作战体系,同步部署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建立统一的通信调度指挥系统和联勤联训制度,提高专职消防队的独立作战及协同作战能力。此外,还应积极建立消防安全咨询、消防安全培训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利用社会科技力量为消防安全服务,减轻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量,弥补现役消防人员的不足。
(四)进一步建立以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主体的消防安全服务体系。
一要大力推进消防业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消防行政许可网上申报、审批、公布等措施,推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办事效率。利用新型信息化手段和措施,在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验、消
— 10 — 防监督检查、火灾隐患整改等方面提供法律、技术服务,开展消防技术咨询、较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重大问题专家论证活动,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热情的服务。
二要大力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安为着力点,切实提高消防执法服务水平。成立执法服务队,继续深入开展消防执法质量考评工作,落实消防机构内部执法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执法质量评议考核等制度,切实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消防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消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践行执法为民,提升效能服务水平,积极贯彻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不断研究推出新形势下的利民、便民措施,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消防工作。落实群众来访接待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进一步开展精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密切警民关系。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影响全球,国际国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使得消防工作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思想对路,消防工作就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消防部队就一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 二○○九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