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着力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要着力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经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农村既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同时,也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捉民,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一是要紧贴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既靠说更靠做。宣传引导要说得实在、贴切、管用,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要多做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事情,要把工作真正做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顺应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积极帮助新一代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才能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二是要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以确保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快速地反映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民之所想,我之所思;民之所求,我之所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注重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当好纽带和桥梁,切实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积极推动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之中。
第二篇: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夯实和谐社会思想基础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夯实和谐社会思想基础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保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甚至影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听汇报等形式,就当前我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对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我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调研,准确把握农村思想状况
注重把握农村思想状况和农民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去年以来,县委宣传部组织县教育局、文体局、文明办等部门,先后开展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宣传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等调研活动。在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围绕“如何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主题,开展了当前农村党员和农民思想状况调查,并形成了调研文章,其中《在青年学生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成为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命题》和《共产党员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等有关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篇文章分别获得泉州市2006年基层优质党课教案一等奖和三等奖。通过这些调查,进一步掌握了农村的许多真实情况,知道了农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特别是当前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资涨价过猛、农村缺少青壮劳动力、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等问题影响和干扰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引起了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定措施、开展工作等方面更加注意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农民致富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思想、贴近农民生活。
2、重阵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全县各乡镇、村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村规划和建设中,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领导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掀起了我县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五个一”(即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广播室、一套收视设备、一个宣传栏和一支宣传队伍)建设的又一轮高潮。目前,我县以县文化中心等设施为核心、以乡镇文体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村级文化活动场地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其中,9个乡镇均拥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服务中心,7个乡镇有独立的文化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特别是投资130万元占地3.5亩的乡文化中心综合楼已在去年投入使用;黄塘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大楼达1500平方米,设施相对齐全,内设有图书室、文化信息网络、视频演播室和南音社等对外开放文化场所。同时,我县还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都统一配设一间电子阅览室、一间视频播放室,总面积均超过60平方米。目前,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文化活动室为主体,全县100%的村居设立了村级文化(娱乐)室,75%以上的村(居)落实了“五个一”工程。
3、重载体,开展面向农村的文化系列活动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面向农村的文化系列活动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县委宣传部组织文化、卫生、科技、司法等部门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把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如去年,我县就举办了为期一个月、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弘扬长征精神、共建和谐社会”文化“三下乡”活动,不仅为群众带去了科技、卫生、法制、工商、征兵等服务和咨询,还组织文艺队伍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近两年,县电影公司组织送电影下乡放映两千多场;县图书馆组织8个图书流通点,送图书下乡20多次,送书刊达20000多册;县高甲戏剧团、木偶戏剧团和各民间业余剧团送戏下乡、下校演出1000多场次;县委文明办从今年开始,组织全县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与部分乡镇行政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捐款、捐图书阅览桌橱、捐赠出版物等形式,拟用两年的时间帮助100个已有一定基础的村建成一个拥有图书2000册、报纸5份、杂志10种以上的图书阅览室,其中今年要建成40个,明年要建成60个,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用书难”问题,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思想政治素质。
4、重示范,发挥村居典型点的辐射作用
坚持重心下移,加大对村居思想政治工作典型点的培植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加强“理论进基层
示范点”建设,对3个市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和37个县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进行业务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各个示范点的先进经验和新鲜做法,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郭氏家庙连续几年坚持举行每周一次的以弘扬正气、宣传和睦家庭为主要内容的“故事会”,聆听的群众众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通过开展“文化特色村”评选活动,挖掘和整合农村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涌现出10个村县级“文化特色村”,成为我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全县各镇、村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达近千场次,仅2005年和2006年的春节期间,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有300多场次。
5、重队伍,加大政工人员培养力度
在加强农村政工队伍建设中,我们主要抓好“两只队伍”,既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工作作风硬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又重视全体基层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宣传员和为农民排忧解难的服务员。一是成立业余宣讲队伍。按照市委宣传部《关于运用业余讲师团加强理论进基层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意见》要求,我县成立了一支由25人组成的结构合理业余宣讲队伍。去年6月和11月先后组织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巡回宣讲活动。目前,已经到全县各乡镇、县直机关、垂直部门、企业等宣讲59场次,共有11000多人次接受县业余讲师团成员的授课教育。**等乡镇也组建了主要由老协离退休干部组成的理论宣讲小分队,用通俗生动的闽南方言下村巡回宣讲理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加强村级文化管理队伍建设。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补充通知》精神,我县出台了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每个行政村、社区聘1名文化协管员,专门邀请有关专家授课、举行以“当一名合格的村级文化协管员”为内容的集中培训,不断增强村居文化协管员的专业素质。目前,全县284个行政村、11个社区,共聘295个村文化协管员,该批队伍年龄搭配合理,文化程度高,业务素质较强。
二、我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近几年我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有的甚至有偏差,重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依然比较普遍存在,有的乡镇、村居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或纳入规划而没有抓落实,政治思想工作责任不到位。
2、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需要不断投入,但这种投入的直接效果又难于用物质的形式来体现,投入是有形的,产出是无形的,而且是缓慢的。资金困难仍是目前制约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瓶颈,乡镇文化建设经费占乡镇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大多数乡镇人均文化经费不足1元。如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证,导致此项工程举步维艰。乡镇网络信息中心站由于缺乏维护和更新的资金来源,现大多已成了摆设。有的地方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困难,很少组织活动。
3、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乡镇文体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室建设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各乡镇经济条件不同,领导重视程度不一,加上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标准,各项功能配备不完整,文体设施简陋,造成服务手段单一落后,职责功能衰退的局面。如象征一个地方精神财富的藏书建设发展非常缓慢,县图书馆目前藏书8.6万册,人均公共图书藏书仅0.92册,各乡镇藏书量更是少之又少,个别乡镇藏书量还不及百本。虽然全县295个村居都有文化室,但大多设施落后,器材短缺,有的还是“一个书架、两个报夹、三副棋牌”的状况,始终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还有的因建筑年代早、长年失修或设施陈旧,又加上功能老化,不能正常使用。
4、基层政工人才匮乏。目前,我县农村政工队伍已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年龄老化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者少,难于深入基层,造成党的声音在某些地方的削弱。据统计,全县16个乡镇文化专职干部编制43人,现有专兼职人员20人,其中编制内专干12人,临时工和聘用人员3人,镇机关干部兼职5人;有的乡镇长期无文化干部,由乡镇宣委或宣干兼职。
5、活动内容单
一、形式陈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农民思想越来越活跃,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越来越强,传统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主要靠权威推动的方法不再适用,单纯的报纸、文件、会议等抽象的内容已经显得单调呆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办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社会环境和农民思想观念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如管理区整合和干部调整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断链”,农民流动性加大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盲区”等现象,给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以适应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和愿望,不断促进全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1、围绕中心,增强实效性。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虚”功“实”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抓好促民致富、解民忧难的宣传和服务工作,积极指导和帮助各村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好路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排除思想障碍,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要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廉政建设和民主管理等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把握重点,突出针对性。要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立足县情,紧紧围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教育。要把对广大农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宣传党的农村工作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做到政策人人把握,措施人人理解,行动人人支持,保证农村的各项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加强现代科技教育。农村干部群众要富“口袋”,首先要富“脑袋”。要认真组织好科技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做好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要通过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等教育活动,培养崇尚科学的思想,真正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三是加强集体观念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民把追逐个人利益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目标,集体观念淡化了。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承担起培养提高农民集体主义观念的职责,教育农民树立发展集体、共同致富的观念。四是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当前,依法治村、村民民主自治的大气候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要引导农民群众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依法办事,依法享受民主权利,提高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3、灵活形式,强化多样性。要在继承发展传统方式方法的同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寻找、拓展科学的方式方法。一是举行教育培训。加强以基层党校、文化技校、婚育学校、村级图书阅览室等培训基地建设,聘请乡镇党校人员,组建一支适应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二是利用信息传播。完善闭路电视、调频广播网络和宣传专栏等信息传播阵地建设,将传统和现代教育手段融为一体。在内容上要求新、求活、求实,可由宣传员定期编发统一的宣传刊物,开设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宣传、典型事迹介绍、农村实用知识等内容,增强宣传内容的时代感、实用性和指导性。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教育形式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保护、扶持和发展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文化,采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凝聚力、生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四是深化“创建活动”。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创建活动之中,以开展群众性活动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农村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多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整治村容村貌,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4、培养骨干,调动积极性。农村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和业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为此,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依托党校轮训、专题讲座、互联网教育、例会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政策、经济、法律、计划生育、农村实用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农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促进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进行不断调整、充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这支队伍中来,做好新老交替工作,确保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后继有人。要积极创造条件,关心帮助基层干部,使他们安心工作,发挥作用。
5、健全机制,保证经常性。必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立足于长效管理,防止“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现象,从机制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要把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形成镇、村两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要突出量化硬性指标,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考核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定期检查,定期奖惩兑现,定期公布考核结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作为衡量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标准,纳入考核之中建档立册。三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机制。形成以党校、党员活动室、群众文化中心等为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接受教育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阵地。对外出打工及流动人员要合理编入村组,使他们也能及时得到教育与管理,形成与各个层次、各级党组织相配套、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思想教育网络。四是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投入机制。县乡两级财政要按上本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县直部门每年要挂钩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行政村,作为帮扶对象。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建设,拓宽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立足创新,讲求工作方法,不断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内容,坚持不懈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就一定能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第三篇: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卫兴华 《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5日
版)
内容提要
我国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会涉及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基础性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社会掌握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形式,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代表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致力于发展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同时发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私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搞不搞私有化的标志,要看是不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引导、导向、带领的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数量比重并不一定要占多数。“主体”则不同,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有质的优势。量的优势是指从资产占有量、GDP贡献、产值、新增加值等方面看,公有制经济在比重上应占优势。质的优势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把公有制经济搞好搞活,使国有经济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在发展生产力、应对国际竞争与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社会进步与稳定、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中,表现出其优越性。
在我国现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划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的公有制的界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对唱衰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私有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应高度重视。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一些理论认识上的是非。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人们一般讲: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讲也不错,但没有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很清楚。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很清楚,就会产生邓小平提出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与搞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说,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其目的和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公有制正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由此出发,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从马、恩、列到邓小平是一以贯之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沙皇俄国原是一个在经济上落后于美国的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美国在1901年-1929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不过4%,1955年的国民收入只为1917年的2.66倍。而苏联1957年的工业增加值与1913年相比,增加了32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8倍左右。二战后,尽管苏联在战争中受到重创,但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而苏联解体,转向私有化后,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昔日雄风不再,由远胜于中国的世界强国倒退为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衰弱国家。成人文盲率高达80%,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新中国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多种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没有导致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反而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经济社会趋于停滞与衰退。解放后,建立了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获得解放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尽管受到“左”的损害,公有制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但由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迫与剥削,经济增长还是比较显著的,处于世界前列,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成就超过了过去几百年,这种成就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期。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搞国有经济的状况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参照系,这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即使不搞国有企业也不会损害资本主义一根毫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并不是属于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而是出于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便于实行政府调控。这类国有企业一般是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部门。而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第一,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它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方面支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能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更为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兹举一例:日本这次强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使关东地区产生电荒。日本不能从全国调剂电力,因为国家不掌握电力,关西的大阪电力和关东的东京电力两大电网无法并网。而我国的大电网可全国调配。第三,国有经济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第四,国有经济是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能够首先摆脱危机的冲击,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有经济功不可没。第五,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手段。有些人认为私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有人咒骂国有企业,断言国有企业“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法治的破坏、民生的困难、腐败的蔓延、道德的沉沦”,因而国有企业“不是政权的基础”,这实在是无理强加于国有企业的罪责。国有企业固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解决,但这不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问题,而是需要实行科学管理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经济基础,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如果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就不需要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是非社会主义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但如果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丧失了,上层建筑迟早会随之变化。
国有经济的效率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经常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指责。如果国有资产增长快了,利润率大幅提高了,会被指责“国进民退”,挤压了非公经济,甚至说是明盈实亏。如果利润率低了,又被说成是低效率,国有不如私有,主张“国退民进”。最近看到有人用统计数字批评国企“近几年国进民退,国有资产从1999年9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五倍”,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论断。
对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只有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理念和要求去考虑与研究,才会得出科学的认识。只根据国有资产十年增加五倍,就认为是“国进民退”,这是一种片面的武断之词。国有资产的绝对量增加并不是靠挤压私有制经济取得的,与私人资本更快的增长相比,国有资产的相对量是降低的。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看,2004年-2008年,国有资产在全国资产所占比重中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增加了3.3个百分点。多年来,国有工业资产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从2002年的近70%下降到2008年的43.7%。
断言国有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也是违反事实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不是只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此,通过改革,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利税率还是很高的。2002年-2008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从2633亿元增加到9063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8151.2亿元,同比增长17.1%。从上缴税金来看,全国国企上缴的税金由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3万亿元,年均增长12.7%。根据有关单位从综合统计数字的分析看出,2003年-2008年间,国企税费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以上。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多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使国企收益供全民共享。
总之,我们应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公有制和非公有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应依靠贬损国有经济来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而应不断,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篇:夯实思想基础 改进工作作风
夯实思想基础改进工作作风
作者:许万东 钟洁清
2014年3月14日上午10时,梧州市苍梧县梨埠镇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大会,梧州市苍梧县司法局梨埠司法所全体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认真听取了出席会议的县、镇级相关领导发言,并积极配合梨埠镇党委、政府的调配和安排,成为梨埠镇党的群众厉行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第一督导组的成员。
梧州市苍梧县司法局梨埠司法所将会积极参与梨埠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夯实思想基础,并把开展此项活动与司法所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正心正身正行,达到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树立公正司法形象的良好效果,不断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五篇:夯实基础 严格管理 着力打造优秀班组
夯实基础 严格管理 着力打造优秀班组
矿建公司矿建三队张冬班现有职工14人,主要担负大平矿南翼运输大巷掘进任务,该班在班长张冬的带领下,精心组织生产,全班职工齐心合力,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自开展“工人先锋号”和“五型班组”创建活动以来,在矿建三队的直接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了队里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精细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的文明化做到了动态达标,班组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曾多次被矿建公司评为优秀“五型”班组,2010年被铁能公司授予“二十佳”优秀班组。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从严管理
该班从开展“工人先锋号”和“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开始,利用班前会组织本班职工学习公司下发的“工人先锋号”实施办法和“六五”创建活动文件,以此统一思想,提高全班职工对“工人先锋号”和“五好”班组创建活动的认识。从基础工作做起,经过三年多的工作,现在各项基础工作、各种记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
二、严格班前会程序,提高班前会质量
每天坚持严格按程序召开班前会,组织职工学习公司及上级指示、指令、文件精神;认真排查21种安全薄弱人员;开展“四预”进行任务交底,强调安全重点,提出具体要求,发动职工安全互动大家谈;学习施工措施、三大规程和安全案例,结合各自的工作性质,汲取事故教训,查找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及整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划分联保体,明确责任,工作时相互照应提醒,工作中不蛮干,遵章守纪,按章作业,做到三不伤害。通过班前会这一有效途径,使职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我想安全”的意识,在业务技能上培育“我会安全”的技艺,在工作中实现“我能安全”的目标。
三、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技能素质
张冬班85%的职工是临时合同工,他们参加工作时间短,井下工作经验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如何尽快提高这部分职工的技术素质,了解熟悉井下工作环境,掌握各工种操作规程,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班利用多种形式,强化职工技能培训。一是利用班前会每天由技术主管讲解煤矿三大规程,从理论上、感性上使他们对煤矿工作有一个认识,应该怎么干;二是建立师徒结对子关系,签订以师带徒协议,明确师徒职责,对教徒有方的师傅、学有成效的徒弟予以奖励;三是在井下工作现场进行技术练兵活动,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工人手把手的教授怎么操作。通过这些措施和途径,使新工人较快地掌握了本工种的操作要领。现在班里绝大多数新工人能够独当一面,处理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承担急、难、险、重工程。
四、突出现场管理,狠抓安全生产
注重作业现场及作业全过程的管理,认真执行“三大规程”,严格按照施工措施作业,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凡事安全先、万事安全大的安全主导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落实好“三项制度”,安全确认、三三整理、手指口述,在施工及作业中达到精细化、文明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保证作业现场安全质量动态达标。在现场文明化上,做到静态高标准,动态不走样,细流程,重闭环。在施工现场,做到无安全隐患、底板无浮货,电缆、管路无灰尘,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五、强化班组民主管理,提高分配透明度
坚持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实行工分制考核,每天将职工各项得分情况上墙公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民主管理,全班职工共同参与安全生产、奖金分配。认真组织职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增强职工全员参与意识,增强职工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激发职工团队意识,调动职工工作热情。
六、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作表率
张冬同志自2004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以求真务实、勤奋进取、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队上下的一致赞誉,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脏活累活抢在前,关键时刻冲在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天第一个入井,最后一个升井,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决不违反。始终坚持出满勤、干满点,用实际行动带班组员工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通过开展“工人先锋号”和“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张冬班增强了团结,鼓舞了士气,人人工作热情高涨,工友安全意识增强,操作技能有明显提高,我要安全成为工友的自觉行动,“三违”现象消除,安全形势稳定,几年来未发生任何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