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

时间:2019-05-12 19: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

第一篇: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

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农村利率上浮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效果甚微,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现阶段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更为有效,只有构建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加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关键词:利率 货币政策 农村经济增长

一、利率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传导中的特殊性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的调整已成为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改善要素市场的运作在我国农村尤其重要,因为每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信贷)在我国都依然受到很大的约束。在市场化进程中,认清和解决以信贷及利率为主的农村金融资本运作,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偏差

利率在影响一个地区经济产出的作用是最直接的,虽然许多

经济分析常常假设只有一种利率,但实际上必须意识到存在多种利率,且它们的作用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一种完全典型的利率传导机制,但变相的利率传导仍然在发生作用,只不过它是隐性的,通过变相提高利率或提高信贷条件等非利率壁垒的替代效应,起到了与利率上升同样的作用。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和信息的不对称,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实际产出。凯恩斯十分关注公共投资政策的作用,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是通过考察货币政策实施对投资的成本收益影响来进行的,即货币政策效应是通过名义利率传导的,他的传导模型是M—i—I—Y。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是多样的,可以分为投资传导、消费传导、出口传导以及资产重置效应、财富效应传导等。如果我们把货币政策的传导划分为在金融部门的内部传导和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的外部传导,那么,我国货币政策的外部传导中信贷效应则举足轻重,而在内部传导中利率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因此我国的主要传导机制应该是:i—M—L—I—Y。在这里,货币政策的传导增加了信贷环节,过程延长了。

上述传导机制只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较为理想的存在方式,而在我国农村还有不同的表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学水平、生产技术较落后,工业化程度

较低,土地利用

效率、边际产出效益不高,农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确实普遍存在,但大部分是农产的小额信贷需求。因此,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在调节农村资金供求过程中,常会出现无效调节、逆向调节或过度调节的问题。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波动趋势相同,利率越高,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越倾向于非农领域的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农产资金的支出结构主要是生活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尤其以前者比重较大。教育、养老、医疗体制不健全使农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要远远高于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而且,这种预期与利率变化是同向的,也就是说,利率越高,农民对未来的保障越担心,对通过增加信贷提高生产性投资越失去兴趣。弗里德曼开创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利安尼开创的生命周期理论,构成了现代消费理论的核心部分。该理论认为,作为风险厌恶者,人们愿意在自己的一生中平衡各期的消费水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并不富裕的我国农民储蓄存款居高不下,而扩大再生产投资兴趣不强的原因。

(二)农村利率上浮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效果甚微

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改革促使农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出了许多

基层机构,并关闭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大量资金又倒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信用社以占全国金融机构 12%左右的储蓄存款份额,支撑着60%—70%的农业贷款和70%—75%的乡镇企业贷款。可见,满足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已独木难支。

2002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8个县市的8家信用社推出了允许存款利率上浮30%,贷款利率由 50%扩大到100%的试点项目;2003年7月国务院又批准出台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放大,从原来

央行规定的100%扩大到200%,最高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2.3倍,此举亦被称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中“最具突破性的政策供给”,目的在于进一步通过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以市场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疑,如果能够按照实际的资金供需状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利率水平将有助于吸引农村地区的资金回流、缓解当地资金供需紧张。事实上,试点初期确实尝到了政策的甜头,不但吸引大量存款,而且抢占了一部分民间金融资本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么统一定价,要么一浮到顶,既丧失了利率的灵活性,又缺乏制定的科学性,例如,由于农村地区的贷款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利率的制定却不够灵活,导致贷款需求旺季的风险可能在淡季集中体现

出来,等等。

尽管存款利息增加对一些

存款人的确具有吸引力,但金融机构为维持原有存贷利差必须提高贷款利率,这就直接增加了贷款者的资金成本,在成本转移过程中,资金的定价必须要准确、动态地综合当地资金供需状况、资金成本和民间利率等诸多因素,因此,这又将农村金融机构陷入新的两难的境地。最终的结果是,从长远看,这种在农村地区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在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上收效甚微。

二、低利率货币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更为有效

一般认为,高利率能够真实地反映资本的稀缺性,可以提高居民的储蓄意愿和储蓄率,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孱弱的时期,高利率确实导致了农村储蓄存款的增加,但农村金融机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不高,存款聚集起来的资金通过金融渠道的倒流反而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造成我国利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的现象。“金融抑制”理论认为,“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在于它限制了资本的形成,降低了资金的利用

效率,应该提高实际利率以促进收入的增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二者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实际利率越高,农村经济增长率越低,反之亦然。这与“金融抑制”理论有较大的出入。

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1998年之后,我国农产品过剩问题相对严重,主要表现是:第一,粮食过剩问题突出,但主要农产品供给却没有发生明显波动;第二,受农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出现了结构雷同,农产品出现了全面的卖难,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地域上,发生的范围都要比以前广泛

。这种现象意味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阶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

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利率指标与农村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安翔,2005)。当实际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时,农村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01个百分点。这与麦金农(1973)的观点完全相反,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以消除“金融抑制”现象,高利率真实地反映了资本的稀缺性,可以提高居民的储蓄率,同时抑制低效率的投资活动,使经济得到健康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属于传统产业,主要农产品已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比较利益下降,因而社会对农业的投资意愿很低。同时,我国的储蓄却不具有利率弹性,资金逐渐过剩。此时,提高利率必然会使投资需求继续降低,储蓄继续增加,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更为严重的抑制作用。

鉴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征与凯恩斯所描述的“萧条经济”情况中“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业的投资利润率逐年降低”十分类似。政府在执行利率政策时,不应采用“金融抑制”理论中提高利率的手段,应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某些对于城市或工业经济有益的政策手段(如提高利率遏制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可能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侵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在利率政策问题上,低利率货币政策或许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更为有效。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低利率政策要实现差别化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经济(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贷款的比重与其在GDP中的份额极不相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农业占GDP的比重接近15%,但两者的贷款均只占总贷款的1/20左右。即使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要求

后,2004年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的比重达到的最高值也仅为5.5%(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在农村市场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并非要“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如果农村金融发展完全拘泥于资本边际效率较低的传统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所以,应该根据“三农”特点在不同的经营环节和作业形态上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差别利率。

由于我国正规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目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单一模式的农村金融体制无法兼顾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别,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农产和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时间上,由于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金融服务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空间上,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金融服务需求也各不相同。而全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贷款方式、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相差不大,难以对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在农业不同的产业链条上,有的具有商业金融需求,有的具有政策金融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很少有国家让政策性金融或商业性金融单独一统农村金融体系。商业性金融主要满足农产品加工、运输环节的资金需求,因此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

资金价格—利率进行风险定价;而政策性金融涵盖的范围主要是农产品种植环节,政府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应给予有限补贴,委托规范的商业金融机构进行运作。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农村经济中的政策金融正在由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向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国家指导和有限补贴、利率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重点是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和稳健经营。

四、低利率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金融创新

回顾我国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利率改革又滞后于金融改革。可见,利率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点。要解决农村金融中的利率问题,必须在新的高度上进行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核心在于,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事,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市场失灵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某些金融难题,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路径上,除了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业边际效率上继续发挥作用以外,还要在限制农村资金的流出上有新的思路。虽然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欲提高农村信贷资金的比重收效甚微,但我们还是看到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通常是依靠非正规渠道来实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既然某些非正规金融能够保障信贷活动的安全,政府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就应该因势利导,发挥好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允许地方政府遴选不同特点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形态进行试点,在条件成熟时将其转化为正规的金融组织。也就是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供需媒介,如果能够提高融资的效率,甚至将非农资金引入农村领域,并且这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但会大大降低因“金融抑制”带来的农村资金外流倾向,而且还能降低实施金融机构改革的成本和创新的风险。

目前农村金融的困境是多方参与者博弈的结果。如果说农村资金的“逃离”是对农民的抛弃、对农业的放弃、对农村的漠视,国家则应该采取一些

行政性子预措施或者给予某种补贴,但不能否认的是农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巨大且有潜力的金融市场,不然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渠道(甚至是高利贷形式)也不会屡禁不止。由于目前大多数涉农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不符合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自然不足。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由多个经营范围、方向、重点不同的金融组织所组成的完整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更好地促进“三农”国策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1973):《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卢骢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刘紫凌、黎昌政、张琴:《农村金融与经济“双抑制”怪圈亟需破解》,新华网2006年1月5日。

3.张改清:《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及均衡路径》,《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4.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5.鲁靖、邓晶:《中国农村金融行为与金融创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6.蒋俊鹏、郭沛:《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第二篇: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动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引申出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当采取的金融政策。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速减缓,农民收入增速回落,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放大。可以说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由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本文将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和原因;再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根据这一思路,全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和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主要是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目前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选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并运用实际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几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同时,本文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对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二,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引入农村经济范畴进行探索性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状况,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剖析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本文从解决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属性、功能与定位,实现功能与作用的互补,共同发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必须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来解决农村需求型金融抑制。

第三篇:精明增长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

“精明增长”的产生的背景——城市蔓延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郊区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不仅仅是居住区,新的工厂区、办公园区也纷纷向郊区迁移。人口和就业岗位郊迁、中心区衰退、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地区增长的无限制低密度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种失控的城市化地区不断蔓延的现象,被称为“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城市蔓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郊区化的概念,它是“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城市蔓延损害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首先,城市生活环境品质下降。城市蔓延使城市绿色空间减少、环境不断恶化。其次,分散在郊区的各类社区中存在着居住的多样性和隔离性,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离异。另外,城市财政萎靡、内城投资减少。开发新区的优势本来在于投资相对较少,但是据马里兰州一项研究表明,从现在至2020年,与更为集中的城市发展相比,蔓延将使居民在城市建设上付出更大的代价。美国城市的发展目前正误入迷途。许多人都在反思,这种无计划蔓延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变,应该寻求一种更合理、有效的发展方式。

“精明增长”概念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意识到“郊区化”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低密度的城市无序蔓延,人口涌向郊区建房,“吃”掉大量农田,城市越“跑”越远,导致能耗过多、上班路程太长等城市病接踵而来。Burchell等将“城市蔓延”总结为以下8方面:低密度的土地开发;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蛙跳式”或零散的扩展形态;带状商业开发;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而进行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就业岗位分散;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消失。而欧洲的“紧凑发展”却令许多历史城镇保持了紧凑而高密度的形态,并被普遍认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环境。美国人因此取法欧洲,提出了“精明增长”概念。初衷是建立一种使州政府能够指导城市开发的手段,并使政府财政支出对城市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之后,精明增长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逐步在全国发展起来,并得到公众的认可。它的对象是城乡政府。当时,“政府应向企业学习效率”、“政府功能商办”、“精简政府”和“职责下放”等政治理念开始出台。城乡政府从上层政府拿得的补贴越来越少,由上层压下来的任务越来越多。那时,土地开发是城乡政府生财之道,但环保势力对土地开发却决不妥协。在这种情况下,“精明增长”理论为政府创造出一个既能满足开发利益,又能满足环保良心的局面,做到了两全其美。

“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原则

2000年,美国规划师协会(APA)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2003年,美国规划师协会在丹佛召开规划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用精明增长来解决城市蔓延问题。确定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总之,“精明增长”是一项与城市蔓延针锋相对的城市增长政策。

精明增长的目标

城市发展要使每个人受益。应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得到良好发展。

“精明增长”的思想内涵

D·Gregg Doyle对精明增长管理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分类,并将其概括为“4C”:

1、对一些超越地方范畴的问题进行区域性协调(Coordination)并提出解决措施;

2、通过限制(Containment)服务区范围提高能源、公用和市政设施的效率;

3、保护(Conservation)大城市边缘区及其附近的开敞空间及其他资源;

4、城市社区(Community)的经济、再开发、城市形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梁鹤年认为“精明增长”理念的提出得益于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的10条原则包括:

1、混合式多功能的土地利用;

2、垂直的紧凑式建筑设计;

3、能在尺寸样式上满足不同阶层的住房要求;

4、建设步行式社区;

5、创造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居住场所;

6、增加交通工具种类的选择;

7、保护空地、农田、风景区和生态敏感区;

8、加强利用和发展现有社区;

9、做出可预测、公平和产生效益的发展决定;

10、鼓励公众参与。

Downs认为,精明增长最初是那些规划者作为对通过郊区蔓延而带来的许多不想要的特征的一种反应而构想出来的。这些特征包括新的、无约束的、低密度跳跃式扩张,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地带大规模的向城市用地转换„„隔离式的土地使用而非可以缩短交通距离的混合式土地使用。张娟提出“精明增长”是一项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城市发展综合策略,将城市发展融入区域整体生态体系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目标中,提出“城市增长边界”发展模式及城市内部废弃地的再利用等。

根据以上学者对“精明增长”思想内涵的诠释,我认为“精明增长”思想主要体现在:倡导土地的混合利用,以便在城市中通过自行车或步行能够便捷地到达任何商业、居住、娱乐、教育场所等;强调对现有社区的改建和对现有设施的利用,引导现有社区的发展与增强效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压力;强调减少交通、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来保证生活品质,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将这些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交通方式,是一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精明增长”同时还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精明增长的内涵

作为应对城市蔓延的产物,精明增长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不同的组织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环境保护局认为精明增长是“一种服务于经济、社区和环境的发展模式,注重平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农田保护者认为精明增长是“通过对现有城镇的再开发保护城市边缘带的农田”;国家县级政府协会(NACo)认为精明增长是“一种服务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增长方式,在保护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地方经济增长”。总的来说,精明增长是一种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精明增长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控制城市蔓延,其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护农地;二是保护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三是繁荣城市经济;四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城市精明增长计划的实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另外,精明增长是在拓宽容纳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途径的基础上控制土地的粗放利用,改变城市浪费资源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增长的“精明”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增长的效益,有效的增长应该是服从市场经济规律、自然生态条件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增长,城市的发展不但能繁荣经济,还能保护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二是容纳城市增长的途径,按其优先考虑的顺序依次为:现有城区的再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许可的区域内熟地开发—生态环境许可的其他区域内生地开发。通过土地开发的时空顺序控制,将城市边缘带农田的发展压力转移到城市或基础设施完善的近城市区域。因此,精明增长是一种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建立高效、有序的城市架构,以适应自然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精明增长”的设计理念,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精明增长”的实现措施

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有三条基本途径: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的指向作用和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作用。精明增长的基本假设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平衡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城市的一切发展均以土地为载体,城市增长的“精明”最终落实在土地利用的精明上,因此,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关键。所以本文从规划的角度对实现精明增长措施所进行的探讨进行介绍。

1、断面分析:面对传统的区划条例(zoning ordinances)和细分规则(subdivision regulations)导致的分散的土地利用格局,Andrés等人提出了断面规划法(Transect Planning)。与传统的排他性分区不同,断面规划是将规划区视为由农村向城镇逐步过渡的连续统一体,并根据城镇化水平以及景观环境的变化将规划区域分为不同的生态带(ecozone),在不同的生态带内配置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最后在整个规划区内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用地格局。断面规划的基本假设是每个生态带的主体景观环境都是人类长期活动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因而具有存在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其规划原则是不破坏主体景观的和谐度。因此编制规划的关键在于确定每个生态带的主体景观特征,再利用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校正”各个生态带内的异质景观-即改变农村和城市交错混杂的格局,消除城市中的农村(如在城市中心未开发的闲置空间等)和农村中的城市(如农村腹地的办公大楼等)。断面规划实质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阻止城市对农村的肆虐侵占,控制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保护农地和生态用地。

2、制定城市增长区:城市增长区是指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容纳城市增长的区域,由城市增长边界(用于区域控制)或城市服务边界(用于单个行政区内的控制)划定而成,所有的增长都界定在界线以内;界线之外只能用于发展农业、林业和其他非城市用途。城市增长区是一种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方法。在规划中,根据规划期限内(一般为20年)预测的土地需求以及设定的最小土地利用强度确定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并以现有的建设用地区为基础将需求量进行空间定位,划定城市增长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市场监测信息对边界进行调整。有两种调整方式:一种方式是只考虑时间驱动系统(Time-driven system)的作用,不管城市增长率的大小和边界内可供开发土地的多少,城市边界都按规划中预先确定的时间间隔(如俄勒冈州4-7年)进行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只考虑事件驱动系统(Event-driven system)的作用, 即不论时间间隔的长短,当边界内可供开发土地总量达到规划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都要调整边界。

3、填充式开发和再开发:填充式开发和再开发是精明增长管理中倡导的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的两项技术措施。填充式开发是指对市区内公用设施配套齐全的空闲地的有效利用,再开发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的替代和再利用,是对已利用土地的开发。其目的是改变城市蔓延造成的低密度用地格局、复兴城镇经济,因此不是见缝插针式的开发,而是以合理的规划为先导;开发出的土地不仅可以用于建设用地,也可用于绿地、开敞空间等所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用途。

4、发展权转移:为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保护农地,不少社区都采用了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权转移计划。地方政府在土地规划时划定限制开发区(sending area)和鼓励开发区(receiving areas),发展权的转移在两区之间进行。一般情况下,限制开发区划定在需要保护的农地或生态环境用地区,位于该区的土地不能被开发,只能将发展权转移出去;而鼓励开发区划定在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镇或城市近郊区域。开发商从限制开发区内的土地所有者手中购买发展权至鼓励开发区进行土地开发,政府则加大对鼓励开发区的投资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允许适当加大区域的开发密度,激励开发商在鼓励发展区进行开发。发展权转移计划在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农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力量对城市蔓延诱导作用。

“精明增长”的基本做法

1、保护绿色空间以维持清洁的空气、水源,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游玩和休闲场所。

2、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改善道路规划,扩展多种交通模式,解决拥堵。

3、鼓励市民参与规划,以创造一种社区意识,营造归属感。鼓励相邻社区间的协作,制定地区性发展战略,协同解决公共问题。

4、加强城市经济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采取修改税法、住房补贴等措施,改变市中心退化 的趋势。

5、强调开发计划应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反对城市蔓延。

7、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多组团的结构最符合生态要求。

8、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多样化。

精明增长的时间进展

1、联邦政府层面:在美国,具体的精明增长的实践行动包括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三个层面。联邦政府层面上,提出5项国家拨款,即从国家税收中拨出7亿美元给各州和地方团体,鼓励他们深入开展城市美化运动,61亿美元用于缓解交通拥挤,16亿美元致力于减少空气污染,5000万用于空气质量项目上,1000万用于鼓励家长参与地方学校设计。众多选民投票促进TEA一2l(Federal Transportatin Efficiency Act for the 21st Century)的更新,并致力于推动轻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建设。为滨水地区、旧工业区和城市重要地区的再开发制定“棕地的再开发战略”;联邦政府已意识到1954年的“高速公路法案”正是全国目前城市蔓延的根源,应该修正;投资1亿美元的“定居抵押贷款”的实验性项目。全美规划师协会(APA)经过长期努力于2002年制订出关于精明增长的立法指导手册(APA Growing Smart Legislative Guidebook)以促进各州规划和分区的现代化。

2、州政府层面:马里兰州1997年通过5项立法提案包括:“精明增长地区法1997”、“农村遗产法1997”、“棕地复兴计划”、“创造就业机会税收鼓励计划”和“就近工作居住计划”,这些法案成为促进马里兰州精明增长的核心动力。为防止某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土地资源遭到不适当开发而对本地区的环境产生危害,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土地保护台约计划(Conservation Easement Program)。马里兰州大学精明增长研究和教育国家中心于2000年建立,加强解决土地发展、资源保护和城市空间成长等问题。在华盛顿州,1990年通过了“Growth ManagementAct”(GMA),依靠鼓励好的发展选择特别是关于土地使用方面,以保证华盛顿州较高的生活质量。加利福尼亚州于2001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农田保护债券法”(California Farmland Conservation Bond Act),它可授权州政府以出售债券方式来购买因蔓延而受到威胁地区的农田开发权的同时促进城市内填式发展(Infill development)。同年通过的“地方政府总体规划修正和可持续社区授权计划”,可批准同意上限为25万美元的拨款分别给各县市,用于修订和更新其政策及规划,并鼓励土地使用、住房供给和交通等规划之间的协调。

3、城市政府层面:在波特兰市,“Portland Region 2040”提出的主要策略为: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规划预测到2017年将会新增人口40%,但城市范围将只增加2%;将城市用地需求集中在已有中心和公交走廊周围;增加既有居住密度,减少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增强对绿色空间的保护;迅速扩大轻轨系统和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奥斯丁市政府于1995年成立了由一批关键性的公民领导者组成的“公民规划委员会”负责修订规划条款和指导土地使用决策。委员会于1998年公布了“奥斯丁市精明增长提案”,主要达到三个目标:①奥斯丁怎样和在哪里增长。划出两个主要的精明增长区“DDZ”(Desired Development Zone)和“DWPZ”(Drinking Water Protection Zone),以限定城市增长边界;②改进生活质量。通过邻里规划保护和增强传统邻里关系(traditional neighborhood),维护生态敏感区和减少蔓延提高环境质量,提供多样性交通方式改善可达性和机动性(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再投资城市内核(city core)来促进经济发展;③增强税基(tax base)。采取多种方式刺激和吸引对城市投资。

“精明增长”在我国应用的意义

1)“精明增长”理念是城市发展观念上的变革,城市的空间扩展必须置于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之下,必须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系统的生存发展置于同等地位。2)由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向内涵更新优化的方向演化。优先考虑将城市新增用地需求引导至已经开发建设的区域,尽量减少侵占非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的发展坚持“速度和质量”并重的原则。3)城市的用地模式应当坚持高密度、集约化、功能混合的原则,把依托于公共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

“精明增长”中国化的可行性

1、实施条件比较:在确定“精明增长”中国化的具体含义时,首先需要判定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现状。不同于美国的低密度城市蔓延模式,我国城市虽处于郊区化蔓延趋势之中,但在具体扩散方式上呈现出相对高密度溢出蔓延的特点。工作向郊区迁移远远赶不上城市物质实体扩张的速度,中心城区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并且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出以小汽车为主的多元化结构。这是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人口特点息息相关的。因而“精明增长”的中国化内涵就不具有象美国那样强调遏制小汽车主导下城市低密度蔓延的内涵。不仅如此,中国和美国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不同的。在国家宪法下美国地方政府制定了本地区的区划(Zoning)与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规划工作体系不同。一般而言,区划制定的地区总体规划突现出土地的绝对功能利用划分,由私人土地所有权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法律权利在区划法则中得以保证和明确体现,这种法律意义清晰化的区划往往同时意味着土地利用模式过于机械化,而在我国由于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在规划制定中往往从地区实际发展需要入手进行土地利用的类型配比,比较注重土地利用中的混合化,所以美国“精明增长”理念中的强调土地混合利用以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气息问题在我国的城市中不象美国那样突显和迫切。在为市民提供住房方面,美国由于种族歧视与隔阂,产生了不单依据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择居的问题。如美国郊区化浪潮的原因不仅在于交通便利下郊区提供了工作岗位、环境幽雅的住房,还在于普遍富裕的白人不愿意和内城中集聚的黑人居住在一起。在经济收入与种族居住偏好双重作用下,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将低收入者与黑人等少数民族排斥在实际购买房屋的能力之外,长久出现了城市中许多社会问题,而在我国城市的住房问题与此具有很大不同。建国之初社会主义住房单位制,使得单位内部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比较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房地产开发的浪潮导致城市不同收入阶级的人群得以重新组合,出现了美国般的择居问题,但在几十年来住房单位制的基础上,作为一个新的趋势,还远远没有占到主导地位。“精明增长”把各种人群提供可支付和有质量保证的住房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是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积极关切。虽然国情不同,但这对我国城市为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精明增长”中国化的实现:尽管在其他方面中美城市之间仍存在一定背景差异,但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意义上,“精明增长”提出的原则无疑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其中的许多原则如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保护生态敏感地带和城市开敞空间、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交通导向性开发等完全可以直接应用于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在这个意义上,“精明增长”的中国化内容得到了具体化。基于以上分析,“精明增长”中国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政策层面上:引导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来保护环境,创造一系列有利于住房选择的机会,提供一个多样化和高效的交通出行选择可能,加强对现有社区的改造和再开发,做到决策可预见、公正以及财政上可行;2)技术层面上:优化与完善城市步行系统环境,倡导交通导向性开发(TOD),通过建筑设计等物质手段营造社区场所感、塑造多样性的邻里社区,采取生态规划措施保护城市开放空间,致力于创建紧凑有序的城市发展模式;3)制度层面上:借鉴美国区划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制定的法律清晰性与完备性。

建设一个“精明增长”的城市的主要原则

土地的混合利用。在城市中,通过自行车或步行能够便捷地到达任何商业、居住、娱乐、教育场所等;建筑设计遵循紧凑原理;各社区应适合于步行;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把这些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交通方式;保护公共空间、农业用地、自然景观等;引导和增强现有社区的发展与效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能降低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压力

对精明增长的简要阐述

成功:精明增长在美国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得到了积极贯彻,且产生了不错效果。这主要归结于国家、州和地方三个能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相互配合及其导向功能。联邦政府从预算及财政资助方面、州政府从政策制订以及超区域协作方面、城市政府从具体实施方面也都扮演了良好角色。在实施手段上,也能合理选择法律、经济、行政等政策工具,恰当地推进了精明增长的实践进程。

不足:精明增长的具体操作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测量和评估标准尚待统一,针对不同地区和城市人口、地理等特征应有区别使用精明增长的管理工具;参与主体以政府组织为主,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社团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在推进精明增长的流程中,对于中前期的规划制定及实施比较关注,但对于后期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则缺乏重视。

对精明增长的简单评价

精明增长”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强调对现有社区的改建和对现有设施的利用,强调生活品质与发展的联系,是一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

相对于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是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全面反思,涉及城市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空间与环境,城市规划的设计与管理、法制与实施等各个方面的行动计划,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全民参与。美国的社区和其周围的乡村地区正在经历变化,一些地区正在持续衰退,一些地区发现维持持续的发展是如此困难,而另一些地区经济和城市面貌正在复苏,这与 “精明增长”行动计划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克林顿政府在1998年提出的这项 “精明增长”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这些投资项目,而且因为它将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到一些重要的议题上。“精明增长”目前不仅是美国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而且成为全美规划师协会的目标口号。全美规划师协会不仅针对规划立法和法规改革提交过专题研究报告,而且出版了《州政府规划法令的现代化——— 精明增长研究论文专集》,收集了各州政府改革的行动和实施层面的最新思想动态,帮助各州和地方政府开发新的工作方法,管理发展和应对变化。

美国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是务实,无论何种城市规划决策,必须要从问题导向。

二是多视角,把城市看作是经济实体的城市、社会组织的城市、公共管理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城市,实现环境、生态、经济三方面公平均衡发展。

三是可借鉴性,精明增长原则中的紧凑发展、土地混合使用、公共交通、防止城市蔓延等概念都值得我国绝大部分地方学习借鉴。

四是法治原则,到2002年底止,美国已有十四个州全部或部分采用“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建议来修改法规。近20多年,中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7个百分点,两倍于世界均速。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选准模式至关重要。“精明增长”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强调对现有社区的改建和对现有设施的利用,强调减少交通、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来保证生活品质,是一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中,有意识地运用城市规划这一重要工具达到节约城市资源的目的。也许这样的城市形态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所有城市的发展,但我国节约型城市的建设,首先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城市化模式,从而有利于城市从根本上实现集约型的增长。

我国城市正处于建设发展高潮时期,一些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功能和用地结构置换的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郊迁化现象,城市中心区和整个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成为关注热点和追求目标。针对这一点,“精明增长”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如土地功能混合、紧凑发展、强调公共交通建设、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改造城市旧区等等,以利于城市面向21世纪的合理的发展。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的城市发展应从中国资源短缺的国情出发,尽快调整策略,抛弃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向以内涵增长为主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四篇: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冲突及应对之策

腾冲县界头乡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摘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今天,只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运作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地调查农民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一些普世价值,从政策、管理和实施3个层面对农村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进行了分析,针对冲突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 冲突 可持续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飞速增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环境的破坏却严重的威胁到了农村环境的生态平衡,现阶段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过去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人们开始重视村容村貌的整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调查并结合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理论结合实际精心撰写了报告。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今天,只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运作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政策、管理和实施3个层面对农村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进行了分析,针对冲突提出了对策。

本文以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为例,分析了造成该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措施。

一、界头乡经济的发展与崛起

界头,是腾冲县北部边境的一个乡,沿高黎贡山西麓走向,属龙川江源头上游怀抱中的“花园盆地”,距缅甸重镇密支那的板瓦镇仅40公里,故名界头。全乡国土面积864平方公里,东与保山接壤,南与曲石相接,西与明光、固东两乡唇齿相依,北与明光、怒江州泸水县毗邻。全乡辖28个村民委员会,360个村民小组,679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65901人,分布有回、白、傈僳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全乡最低海拔1400米,最高海拔3780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70多天,全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历来是腾冲重要的粮、油、烟生产基地,自古以来就有“腾越粮仓”和“边陲江南”之美称。

全乡种植烤烟4万亩,收购烟叶494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5232万元,比去年增1100万元,增26.6%,达到了双控以来的最好水平。粮、油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界头在粮油生产上通过大力实施“引良种、抓科技、搞示范”、“烟后作物”工程,使粮、油在面积逐

步压缩的情况下,保持了稳步发展。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3823.5万公斤,比去年增6%,确保了粮食安全。种植油菜4.99万亩,实现油菜总产560万公斤,比去年增5.7%,油菜收入达1300万元,农民人均油菜收入199元,比去年增11.1%。畜牧业在种草养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抓好品种改良,“一检两制”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推广种草养畜上。2011年,全乡推广农田种草6000亩,在巩固和发展张家营、大园子两个示范村的基础上,新增桥头村为养牛示范村。全年实现肉类总产5569.3吨,增长14%。实现畜牧业产值6113万元,比去年增28 %。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界头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农产品供求关系实现历史性转变.2004年,全乡种植烤烟4万亩,收购烟叶494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5232万元,比去年增1100万元,增26.6%,达到了双控以来的最好水平。粮、油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界头在粮油生产上通过大力实施“引良种、抓科技、搞示范”、“烟后作物”工程,使粮、油在面积逐步压缩的情况下,保持了稳步发展。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3823.5万公斤,比去年增6%,确保了粮食安全。种植油菜4.99万亩,实现油菜总产560万公斤,比去年增5.7%,油菜收入达1300万元,农民人均油菜收入199元,比去年增11.1%。

2、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全乡农业内部结构突破了以粮为主的格局,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和农、牧、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畜牧业在种草养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推广农田种草6000亩,在巩固和发展张家营、大园子两个示范村的基础上,新增桥头村为养牛示范村。全年实现肉类总产5569.3吨,增长14%。实现畜牧业产值6113万元,比去年增28 %。

3、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并重。短短几年时间内建起了,亚麻厂、造纸厂、硅厂等规模大的工厂,为农民创造了许多工作岗位,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变了产业的结构,是农作物种植多元化,亚麻、泡核桃等新兴农作物的种植已初具规模。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

1、调查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实地考察,我们得到不同人的对农村经济与环境现状的认识,从而更加客观地了解问题的所在。而分析造成不同人群观点差距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2、调查对象

农村村民、农村学校教师、农村基层干部等

3、调查的主要结果

(1)第一问题是您生活的地区是否有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现象?87%的调查表显示,当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现象。其中,反映河流污染的人数占相当大的部分。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渣造成的。目前,相当多亚麻厂、面粉厂、糖厂、水泥厂等。部分原因是村民们将生活垃圾乱扔到河里、桥下造成的。我们到实地调查,看到河里长满了水藻,漂浮着很多杂物。在桥下,部分河段我们看到了村民们乱倒的生活垃圾。

(2)第二问题您的作物产量近几年来是否呈减少趋势?58%的农户认为自家的庄稼减产了,包括面积单产量和总产量。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部分农户最近三年同面积耕地的同种农作究其原因,他们认为主要还是近几年来农村普遍使用了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而农民缺乏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必要知识,多半的人不是按照说明书的使用量施用,而是觉得施用越多越好。再加上施用方式落后,造成了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浪费、残留,土壤被污染,肥力下降,作物产量提不上。另外,农村耕地面积减少,使总产量大幅减少。我问他们一般都施用了什么性质的农药。据反映,有除草类、杀虫类和催长类等。我们统计了村民使用的农药名称:敌敌畏、一扫光、氧乐果、敌杀死、农达、三九小燕子、满逸、蕾铃多、野老„„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又问是否知道使用农药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产生危害。绝大部分的村民都知道,还有一些村民认为农药的影响不大或根本不会产生影响。

(3)第三个问题是您平时是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一半的人说自己平时都把垃圾扔到人少的地方,20%的人认为填埋处理更好,他们平时都是将垃圾填埋处理的,另外的17%的人则送到指定的处理处,还有13%的人随便处理,看怎样处理方便就怎样处理。我们问:“对自己的处理方法,你们觉得这样处理是否彻底?”大多数人认为是没办法彻底处理,一部分人认为可以彻底处理掉,另外个别人说不太清楚。

(4)第四个问题,环境污染是否影响到您的日常生活?68.75%的村民认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31.875%的村民说目前还未感受到,只有13.375% 村民说没有被影响到。

(5)第五问题,现在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当地政府对当地的环境问题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86%的村民回答政府倒是有些行动,比如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张贴有关环境保护标语,设立果皮箱,组织植树活动,回收废弃电池,鼓励村民们广造沼气池,禁止使用塑料袋,加强对树林的管理„„不过,很多村民认为,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还是不够,希望国家、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重视。

(6)第六个问题: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您是否赞同?各地的大

多数群众对于为了环境保护而放慢经济建设的观点持不赞同的意见,相当多的人认为可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问题在于相关部门的具体措施与行动。调查的结尾,我们请村民们就如何改善农村环境提出建议。村民们认为,政府要多做环境保护宣传;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排污管理;不用一次性筷子;政府收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明确责任,政府每年组织当地村民进行植树活动;加强管理,严厉惩罚破坏环境的违法分子。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冲突

(一)经济的振兴与环境的矛盾凸显

界头乡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在已经变得十分的严重,笔者便有深刻的体会。从前的青山绿水被糟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界头乡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沿龙川江和各溪流区域呈带状分布,而又以有居民带更胜。营寨村各个自然团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小溪,或穿团寨而过,或绕团外而流,这些水量并不丰富的溪流是当地主要的水源,不仅灌溉农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涤衣洗菜之便。营寨虽处于闭塞之地,但山水田园风光清秀无比,民养自给有余。但是现在已经俨然不是那般模样,小溪里沉积了厚厚的淤泥,烂橘子烂菌包破塑料袋将溪水堵得水泄不通,部分流段出现断流现象,如厕后使用过的卫生纸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并统统倾泻于小溪当中,不但有碍观瞻,时间一长臭味熏天。这些溪流汇进龙川江,龙川江的水质极度下降,污染问题变得十分的严重。短短几年之内,龙川江上建起亚麻厂、造纸厂、酒厂等工厂。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龙川江之内,江内鱼虾的数量极具下降,江内臭气熏天·······

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当地村民却不以为然,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还在门前溪流中喂养家禽家畜,排放物如鸭粪直接排放到溪流中,而人们还在这样的水质中洗衣物甚至洗菜,根据食物链的原理,最后伤及当地居民在所难免。

(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冲突

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造成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2]。片面追求GDP的指导方针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使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忠孝两难全”的局面,在不同层面上出现了冲突。

1、政策冲突

政策冲突现象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中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归结于“政出多门”,即涉及到同一政策问题的解决,不同的政策制定部门按照自身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政策,缺乏协调机制[6]。如环境与扶贫政策,前者致力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后者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会制约一定的经济行为,影响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反之,达到脱贫致富,部分扶贫开发项目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人们生存的环境。近年来实行的高黎贡山森林的禁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禁伐对长期以林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在经济上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另外受到国家以前曾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开荒和围湖造田的政策影响,生态遭到严重破坏[1]。其结果是地方政府偏向经济指标,并以此要求和考核地方企业,造成环境与发展综合平衡的削弱,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7]。排污费远远不能解决污染治理。

2、管理和治理冲突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在管理方式上偏重于行政性强制手段,重点在工矿企业管理,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及事前事中指导监督管理[1]。其手段主要是前期收费、后期罚款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尽管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也达到一定效果,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而且成本巨大,经济上极不合算,最终导致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差,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引。

3、实施冲突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各有侧重,行政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机衔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协调一致。由于农村环境的破坏没有城市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没有那么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历来都以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为主,农村环境保护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追求产值的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与环境保护目标发生冲突时,往往放弃环境保护目标,只追求经济发展和短期效益,不顾生态环境后果[3]。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不够,这是农村环境问题成为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之一的主要原因。

四、对策以及如何解决冲突

1、政策制定因地制宜。

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措施,这样才具有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方法。例如界头乡是一个贫困山区在财力上无法安排专门的环卫车辆就不要做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解决类似问题。中共十七大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来发展,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三个转变”等一系列创新性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但还需要建立或完善与之对应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制度[6]。以环境友好的政策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把环境可持续目标加入到地方干部的考核指标中,督促地方政府官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增长论政绩的旧观念。对相关干部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清楚认识环境保护和经

济建设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其在实践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在保护中实施开发,在开发中重视保护。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建设

要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5]。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对生态农业的基本定义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8]。

3、从根本入手,加强协调、完善管理。

环境问题触及多个部门的领域,协调各部门的职、权、责,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整合资源,还能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首先,它们分别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2个不同职能的管理部门。其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管理合作层面主要体现在组织构架和工作阶段中[4]。再者,针对不同类别的发展项目采取不同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4、建立完备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和节水技术,通过示范效应不断加强推广应用,提高农业产化和规模化水平,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以生态经济为原则,加大调整农业经济力度。

要通过科学的计量分析和市场预测,建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7、大力发展农村能源经济,加强节能环保

开发农村能源才刚刚起步,农村能源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还未受到普遍重视,投资者不关注,农民也不看好,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介。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通过媒体、会议、文件、图书等宣传倡导,引起全社会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重视,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培植示范企业、示范小区、示范项目等,推广好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村亦是如此,我们应注意以“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来发展农村。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9],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农村可持续发展,才可能让农民持续增收。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应该努力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蔡昉.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3]白志鹏,王珺.环境管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左玉辉.农村环境调控.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蔡昉.穷人的经济学:农业依然是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6]浅谈农村环境政策的创新.价值中国网

[7]陆学艺,向洪.农业工作.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 [8]师连枝.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J ].许昌学院学报, 2003,(6).[9]路明.确保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J ].中国经济信息,2005,(7).

第五篇: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1956)在仔细研究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之后,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之后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却没有对这种外生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做出满意的解释。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1986)和卢卡斯(R.Lucas,1988)为代表的一群增长理论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研究以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R.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忽略的结构因素,将需求结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量引入多部门模型,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反馈系统中(周振华,1996)。

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则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下载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低利率货币政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活动是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人均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

    XX市关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情况汇报

    住x的省十届、aa市二届人大代表和aa市下选的市二届人大代表,同志们:欢迎你们来我市视察调研。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情况,进行汇报。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生活水平改善的问卷调查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生活水平改善的 调查报告 在本学期暑假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生活水平改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走访......

    农村经济增长政策的扶贫效应分析(xiexiebang推荐)

    农村经济增长政策的扶贫效应分析 肖唐镖、石海燕 (400031 重庆市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近十多年来,政府的农村经济增长政策与扶贫项目之成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准备金的具体资产形式(有些国家允许库存现金或政府债券)。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

    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一 推导财政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财政政策乘数考察的是某项财政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收入的影响,即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政府......

    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

    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 董化杰 王 毅 财政收支是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结合点。近年来,财政在中央银行存款的绝对量和相对水平都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