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武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成武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造传统农业最主要的手段。近几年,成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狠抓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实施农机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农机总值达4.6亿元,农机总动力92.3万千瓦,平均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09.9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4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539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农机推广全面展开。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借助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服务农业生产、调整农机结构、改进耕作习惯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推广了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精播半精播等品种,深翻深松、机种机收的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粮食作物,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目前,全县小麦联合收割机 930 台,平均百亩小麦拥有0.1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45台,平均百亩玉米拥有0.114台。
(二)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建立合作组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65 个,主要包括县农机协会和14个农机分会,18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10 个农机合作社,并帮助他们建章立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二是发展农机大户。把发展农机大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的优惠和扶持,全县共发展固定资产达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85 个,户均实现跨区收入 5.8万元。三是促进“多赢”。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一定范围内的农民机手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并逐步建立农机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协会+作业队+农户”、“合作社+农户”、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模式,使三者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如天宫庙镇永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台,大型拖拉机4台,其它各种配套机具20台,服务车2台,固定资产总值达140余万元。合作社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年作业收入达到50多万元。
(三)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是我县参加作业互助、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每年,县农机协会都多次都联系安徽、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及省内各市县的农机同行洽谈跨区作业事宜,并先后多次组织各乡镇农机分会负责人、农机经纪人赴有关省市考察跨区作业市场。年组织跨区作业机械550 台以上,完成作业面积 44万亩以上,实现收入1800 多万元。年接收外地跨区作业机械 450 台,并积极做好燃料供应、机械维修等服务,深受农机手的好评。
(四)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实现新突破。围绕主导产业——大蒜的机械化收获,积极研发新机具。投资1.5亿元建设山东全盛农机设备有限公司,对大蒜收获机进行设计改造、产品论证。目前,已经完成了产品定型,正在批量生产,年计划生产大蒜收获机2000多台以及其它多种农机产品。为加快大蒜收获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在大田集镇、白浮图镇成立了3个大蒜机收合作社,帮助合作社培训机手50多人,就大蒜收获机的使用、维修等技术进行了培训。
(五)农机新科技推广逐步深入。一是积极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为促进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建立县级农机科技示范园2处共7000多亩,乡级科技示范园2
处共2000 余亩,通过召开推广演示会、作业现场会,让农民看到了效果充分发挥了示范园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推广三夏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和三秋玉米机收、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保护性耕作模式。今年,发展小麦免耕播种面积3.9万亩。三是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三夏期间共捡收小麦秸秆近2万吨,占产生秸秆总量的50%,为农民增加收入200余万元。三秋期间,推广青贮、还田等秸秆循环综合利用模式,玉米秸秆转化占到了70%,农民靠玉米秸秆每亩增加收入100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县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壮大规范。我县农机协会依托县镇两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信息技术优势组建,协会的领导也主要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需要逐步从政府包揽管理向农民自我经营管理过渡。协会组建的跨区作业队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机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机合作社在我县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逐步壮大。
(三)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各地联合收割机增长迅猛。今年,我县联合收割机就新增200余台。大量机具涌入跨区作业市场,导致作业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今年油价大幅上调。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机作业的成本升高,直接造成机手跨区作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
三、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改革用人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年富力强的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队伍。
(二)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加强以县农机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大户发展,充分利用农机大户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机手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方式。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机协会的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开辟新的作业市场,同时鼓励跨区作业队与相关作业区域建立点对点的长期协作关系,引导机手有序流动作业,避免盲目外出,增加作业成本。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投资发展服务收益较高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篇:泰安市泰山区农机化发展分析报告
泰安市泰山区农机化发展分析报告
按照代表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农民利益的指导思想发展农业机械化,至力于运用机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泰山区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市中区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尽快形成泰山区“小农业、大农机、产业化、外向型”农机化发展局面,成为政府部门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科学管理有效服务的重要课题。
一、农机化发展趋势
泰山区作为市中区,农机化发展在普遍意义上存在特殊性。了解其发展过程,把握发展特点与规律,认清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农机化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农机化发展过程
我区二十年的农机化发展经历,农业机械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是集体投资向个人投资转变。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集体农机保留并继续发展,全区粮食种植耕播收获机械以集体所有统筹使用为 主,这种方式维持了近10年。到1995年,受集体农机机械利用率低,经营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的冲击,以及小麦机收供求关系变化的鼓舞,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购置大型农机具进行自主经营。当年个人农机投资上百万元,标志性地转变了农机化投资渠道。
二是购置使用向投资经营转变。小型拖拉机进入农民家庭当初,仅作为劳动工具自购自用。大型农机具进入家庭后,凭借质量好效益高抢占了农田作业市场,迫使小拖拉机转向适应性运输服务。到这时,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面实现自主投资自主经营,从根本上完成了农机由使用工具到投资经营的转化过程。
(二)农机化发展特点
综合我区农机装备结构,经营服务领域,社会化组织成度及农业生产实际状况,目前农机化发展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1、“小而全”。小是指农业小,粮食种植面积全市最少。但涉及粮食种植耕作收获、植保排灌机械;加工、养殖、综合利用与设施农业机具;保护性耕作和运输机械基本上都有装备和应用。这一特点表现出农机化得到全面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是机具保有量少难以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经营。
2、“小而专”。小是指农机具量小,而农田作业机械、秸杆饲草加工、小型拖拉机建材货场物流运输已具有较高的专业经营水平。农机专业化经营能充分发挥机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益。但就全区而言,由于量小导致占有开发经营服务市场能力下降,会直接影响农机专业化经营的稳定发展。
3、“小而散”。是指农机专业经营规模小,社会组织程度比较松散。农机行业协会缺乏紧密性组织建设和长年性活动,很难形成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致使一半左右的有机户目前仍处在单个与盲目经营中。这种现状给整合农机装备资源,走社会化组织经营道路造成一定阻力。
(三)农机化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投资性经营转换了其家庭工具角色,农民以及农机专业服务使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明确。重新分工形成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产业链,即农机作业加工户为粮食生产加工及秸秆利用提供机械化服务,在保障种粮户粮食丰产丰收的同时,围绕节约型农业利用机械技术,提升农副产品商品价值,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重复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化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经济驶入市场化与现化代的快车道。
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农机运输受城区交通条件限制,造成我区农机作业、运输及加工三大服务市场萎缩的压力,提示政府部门今后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机跨区经营上。借助市中区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优势,未雨绸缪积极引导,壮大农机装备实力,发挥农机培训功能,转变农机管理理念,坚持农机社会化组织、外向型专业化规模经营发展道路,促使农机服务尽快形成产业,是市中区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促进法为农机化发展开通快车道
市场经济下的一、二产业,应在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为市场中协调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村销售市场,要适时向第一产业进行反哺。国家颁布实施农机化促进法,宗旨是用法律形式发挥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资源二次分配,调动农机科研开发、企业生产和推广应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与市场竞争能力,以巩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农机化促进法明确了政府部门扶持促进发展农机化的责任,要求依法用科学技术和信息资金支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利用先进机械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促进法的贯彻落实,将为全区农机化事业带来空前发展机遇。
(二)农业减免政策为农机应用拓展空间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落实。一方面,种粮成本降低,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扩大,对农机需求增长直接增加农机应用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农机依赖性增强,用先进机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的愿望,也将反馈到农机投资和应用上。农业和农民对农机需求从量到质的双重增长,势必为农机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三)农机购置补贴为发展增强活力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水平,引导农民积极购置大型农机具参与农机化建设,正在实施的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方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购机热情。上半年全区新增小麦联合收获机21台,农民一次性投资近1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多。按购机金额30%补贴比例,鉴定玉米联合收获机购置合同8台,比计划指标超额60%,相比去年新增机械数量翻了一翻。
我区大型机械农田作业市场已见萎缩的形势下,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带动作用,引发农民自主、理性与经营性农机投资热,为全区外向型农机发展增强了活力。一是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作业质量好、经营效益高的机械更快地投入农业生产一线实际应用。二是为尽快形成我区专业化农机经营产业打下基础。三是进一步拓宽城郊无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
三、农机化发展中的关系变化
政府管理部门负有农机化发展中扶持与限制、推广与应用、管理与服务多项带有矛盾性的职责。从实际出发找准调解矛盾的焦点,增强宣传发动、管理服务和开拓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提升管理服务效果。
(一)扶持与限制关系
促进法和管理条例赋予政府部门发展农机化双重责任。一是依法大力扶持;二是依法加强管理。而管理措施中必然包含限制因素。扶持与限制是矛盾的,原因是农机化参与主体??农民受传统经济意识和单纯计划经济模式影响,遵循规则发展的理念不强,一些机手对政府扶持政策存在依赖性,对部门管理措施认识不清。这种矛盾心理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宏观调控作用,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压力。这是需要加强培训教育、宣传引导来认真加以解决的。
扶持与限制又是统一的,两者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一致,都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方针,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近十年间,农机化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市场需求作用力很难正常发挥。政府部门及时调整政策改善农机发展环境,利用资金扶持创造条件,目的是为农业提供有力支持。但这种扶持决非盲目代替,而是引导带动农民积极性全力促进农机化向即定目标稳定发展。“八五”期间,政府部门正确运用油料补贴和管理杠杆启动农机发展高潮证实,只要充分认识扶持与限制的特性,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手抓促进,一手抓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定能够开创农机化发展新局面。
(二)推广与应用关系
农机推广应用先前是一体的,产生农机经营性服务后分成两项内容。现阶段农机推广应用大都涉及购机户与用机户两个主体,尤其是大型农机具。推广应用的分离变化,给农机推广者划成两大主攻方向,一是农机投资经营方;一是农机使用方。小麦联合机收与跨区作业发展现状,就是引导应用市场要求激发投资愿望达到的推广效果。玉米联合机收发展较慢的原因,在用机方需求市场没有全面开放。今后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应用,要在推广机械的同时,注重开发应用市场,搞好机械技术应用示范对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用机认识,双管齐下实现玉米联合机收推广应用预期目标。
(三)监理与服务关系
农机牌证管理和安全监督是保障农机化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认清监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做好监理中的配套服务工作,是把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主动权的关键。
一要看到农机牌证管理从源头抓起的必要性。农业机械使用时间短、分布广、流动性大,一直是困绕牌证管理工作的难题。实践证明,在行政约束能力相对弱化的前提下,单靠机械及操驾人员年检年审中间环节和临时性的突击检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被动管理的问题。监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促进法为契机,运用扶持政策提高基层监理农机的能力,按行政村为单位,农机经营合作组织为网络,建立农机牌证源头管理程序,形成面对面直接管理为主,由点到面辅助落实相结合的体系,全面强化农机监理作用,逐步实现自觉依法用机的管理目标。二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实效性。农机监理中的服务内容随发展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延伸,服务工作也要不断地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努力让农机监理信息宣传、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办理牌证、年检年审、事故处理各项服务工作到位。通过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服务,营造和谐管理氛围,优化农机监理环境,树立行政为民良好形象,使监督管理更好地发挥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信息来源:泰山区农机局)
第三篇:八五二农场农机化发展能力SWOT分析
八五二农场农机化发展SWOT分析
马成燕,杨富江,许国忠
(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黑龙江
宝清
155620)
摘要:进入“十二五”,随着经济危机的复苏,经济环境逐渐好转,八五二农场作为垦区粮食生产大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农场的粮食生产离不开农机新技术的有力支持。本文分析了八五二农场在农机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通过分析为下步农场农机化发展方向提供支持。
关键词:八五二农场;农机化;SWOT分析
八五二农场成立于1956年,经过农场职工60余年的艰苦奋斗,八五二农机化得到很大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农场拥有拖拉机1820台,收获机400台,农机总动力14.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98.5%,在垦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同时伴随着许多发展制约瓶颈。新时期,农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把握发展机遇,战胜发展威胁,是农场发展农机化必须面临的问题。1 八五二农场农机化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农场采取“四到位”措施,不断加大农机更新力度,使农场农机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是领导责任到位。成立了以场长为组长的农机更新领导小组,对各管理区实施责任目标管理。将更新引进机械的计划数量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头,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与管理区主任目标管理挂钩。使各级领导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压力感,为加快机械更新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证。二是宣传教育到位。农场采取电视、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新型农业机械的优点及补贴政策,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走出去到省内外参观学习,通过现场演示、观摩,让基层领导和农户亲身感受现代化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优势。农场农机管理部门采取了冬训、夏训、田间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使广大干部职工增进了对新型农机的认识,调动了农场职工更新新型农机的积极性。三是资金扶持到位。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机更新速度的瓶颈,为此,农场千方百计为农户提供资金保证。通过积极申请国家项目,争取投入和配套资金,引导农户进行农机具更新。四是政策支持到位。为保证大机械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作业质量、确保作业数量,农场采取了以机带地、以地养机政策,在土地承租中给予支持。
“十一五”期间农机更新累计投入2.3亿元,引进全国首台凯斯STX500大马力拖拉机1台,凯斯STX375拖拉机5台,JD8420T拖拉机2台,纽荷兰T8050拖拉机6台,其他大马力进口拖拉机共计31台,引进凯斯6088、克拉斯470收获机等进口大马力收获机40台,建立了覆盖全场的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精耕细作,推进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
在农机管理方面坚持“六统一、七加强”: 统一机具技术标准;统一农田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农机具更新选型;统一到农具场停放保管。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加强农机基础建设;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加强农机技术档案及内业管理;加强新技术推广和更新;加强农机具技术保养和维修;加强田间标准化作业。通过“六统一、七加强”措施,提高农机统一管理和指挥能力,提高农机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2 八五二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劣势
近年来农场的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这里面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进口机车和配套机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场对进口机车和农机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与我国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有关,使得农场农机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外农机企业。
农场近年注重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轻视了农机后勤基地,即农具场的现代化建设,部分作业站的农具场常年缺乏管理,基本已经荒废。同其他农场,特别是与建三江管理局农场相比,八五二农场在农具场建设方面已经落后一大截。农具场建设与管理代表着农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精良的农机装备必须有完善的后勤基地做保障,才能确保农机现代化的持续长久。
农机的总体地位还不高,注重了农机的替代功能,忽视了农机在节本增效方面的主要作用,注重在土地承租方式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忽视了农机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在高产攻关创建活动中,只注重了农业技术的作用,忽视了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化农业的支柱作用,使得农机一直扮演着“配角”。农忙时节讲农机,成果评价时忘农机。3 八五二农场农机化发展的机遇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垦区农场的农机化水平发展迅速,加之近年来有利的政策扶持,农场农机化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中央连续7年的一号文件和各种惠农政策为农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黑龙江农垦总局在2010年农垦总局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指出要“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再装备一批现代农机装备区”。这些政策表明农场农机化发展目前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2011年八五二农场农机更新投入计划投资8000余万元,引进进口大马力拖拉机,配套3S系统,推广精准作业;引进大平原12行、满胜6行播种机;洋马、井关6行播种机,进一步提升农场农机装备水平。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和新建现代化农机装备服务中心和信息指挥中心,为农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4 八五二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威胁
虽然现在农场农机化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大冲击和威胁。前文已提到农场农机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外农机企业,由于中国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外农机企业已瞄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设立代理商,或直接在中国建厂,产品已涵盖拖拉机、播种机、收获机等农业作业全程机械。加之国内产品在技术上的劣势,农机市场特别是垦区市场很快被国外产品占领。在购买国外农机产品时,农场农户要提前几个月交首付款进行预订,在这几个月中很可能会出现意外情况,使产品不能及时到位。2010年八五二农场订购的8台满胜播种机到播种时节仍未到位,影响了农场农业生产计划。
进口机械自动化程度较高,出现故障后需请专家前来解决,一来花费时间较长,耽误农时;二来某些厂家要求有偿服务,增加了有机户的经济负担。5 小结
精准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机装备作为支撑。农机化发展在农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农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农机化发展方面上的优势,有效解决存在的劣势,利用好现有的机遇,克服威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如何利用好现代化农机具上多想办法,踏实前进,使农场农机发展和影响力再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兴国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14226万元。耕整地配套农机具1.1518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42台,插秧机3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713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几万元中央补贴资金到现在的550万元中央资金,补贴机具也从十几台(套)机器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台(套),兴国县农机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和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机来完成,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机耕面积33900公顷,机插面积3000公顷,机收面积23152公顷,全县水稻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69℅、4.2℅、41℅,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06℅。
二、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规模经营受限。一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种植品种多样化,插花田随处可见,既不利于机械的通行,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油价偏高。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
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
(二)、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有些适应山区丘陵地带使用的农机具,但价格偏高,补贴金额又有限,如:一些小型的半喂入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田间道路越来越小,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网点少,农机出现故障后,往往要等到生产厂家的技术员来维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农机具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缓慢。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5家注册,农户入股的资金少,没有形成整组或连片入社,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
三、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一)、制定政策对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机户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根据各地区情况,适当调整农机品目的补贴比例,使农民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农机具,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农机服务粮食、果树、蔬菜、烟叶等四大产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全程机械化,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场所。
(四)、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使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从而提高农机的使用率。
第五篇:农机化发展专项工作计划
继《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发布后,9月28日,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这五个专项发展规划分别以农机化科技、农机化教育培训、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试验鉴定和设施农业等五个领域为对象,总结发展主要成就,分析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五个专项规划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配套衔接,丰富、细化了规划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未来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要以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等研究为重点
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以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目标,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等方面为农机化科技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五年,农机化教育培训要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期间,规划每年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550万人次以上,其中管理人才队伍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科技人才队伍80万人次以上;实用人才队伍,450万人次以上。要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培训力度;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人员培训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实用人员培训效果;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实用技能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开发。要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营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加快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应用
要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等。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